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东市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查汗都斯乡

查汗都斯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撒拉族绿色家园

撒拉族绿色家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位于自治县东北,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山清水秀,数百种树木掩天蔽日,各种花草植物绿茵盖地,有人参、三七、贝母等名贵药材,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美称。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撒拉族先民定居并繁衍生息在这片气候温和、绿树成荫的黄河台地上,并长期与藏、回、汉等民族保持了丰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浓郁约民族风情,谱写出了增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欢乐乐章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

孟达天池

孟达天池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孟达就这样被成为“青海的西双版纳”!  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  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孟达林区面积十四万余亩,这里群山起伏,地势高峻,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间。但由于受东西两侧不同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芳草鲜美,林木茂盛,真是一个罕见的高原绿色宝库,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据科学考察统计,孟达林区的植物约有600多种,250多个属。许多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的植物,都汇集在这里。其中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就有42属之多。亚热带的台湾桧、暖温带的大叶钓樟、青藏高原的柴果云杉和大果云柏、秦岭山系的华山松和猕猴桃、华北平原的青杆和辽东栎等都在孟达林区竞荣争秀。自然保护区内还有人身参、三七、羌活、贝母、刺五加等名贵药材达120多种,各种药用植物竟有300多种。文冠果、红瑞木、毛樱桃、毛榛子等油脂植物,以及许多优秀木材、纤维植物瑰丽多姿,比比皆是。那满山遍野的珍珠梅、紫丁香、红杜鹃、八仙花、海棠、蔷薇等100多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花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这里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如麋鹿、林麝、狍子、岩羊以及虎、熊等,各种鸟类30余种。难怪人们称他为“青海的西双版纳”!孟达林区不仅植物茂盛,禽兽奇特,而且景色秀丽,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景。这里怪石嵯峨,峰崖奇危,流泉飞瀑遍布其间,奇花异草充满山谷。“-石”、“一线天”、“飞来峰”、“回音石壁”、“五子拜佛石”等奇石千奇百怪,竞相崛起,惟妙惟肖。尤其迷人的是那位于山区腹部的“天池”,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熠熠生辉。周围常常云雾缭绕,恍若西天瑶池。这个面积约为266,400多平方米的高山湖泊,水深30米,清澈澄澄如镜,湖光山色如画,水波荡漾,风光旖旎。轻舟过处,水鸟声声,鱼鲤游跃,乐趣无穷。凡游登山至此,顿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天池”一直是孟达林区绝胜处!  孟达,这一绿色宝库,雄、灵、秀、奇兼而有之;这与当地撒拉族人民保护林区的义举是分不开的。今天,国家倍加珍爱孟达,国务院早已将孟达林区划为自然保护区。当地0正在修路铺石,兴建宾馆、疗养院,有计划的扩大旅游点,以便让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观赏孟达的绮丽风光。

文都寺及海东地区班禅大师故居

文都寺及海东地区班禅大师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都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曲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经堂1座。  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座落在文都乡麻日村,距县城西南20公里。民国27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大师诞生在此。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  麻日村位于夏当山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黄河。穿村而过的公路,连接循化积石镇和黄南同仁县。大师故居在一棵高耸挺拔的参天古树之下,故居一进三院,外院有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旧居,是家庭成员住房;东院三面盖有两层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佛堂,其左侧有会客室、大师卧室。梁栋门户均用油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庄重典雅。佛堂门上方挂有“河源须弥”的匾额一方,两边配:“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是1983年10月1日县城乡谊为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故居现已成为旅游者参观和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诗一首:  地灵人杰寓呈祥,河源须弥自永昌;  爱国爱教渡众生,英名禅心乾坤扬。  离开故居南行,翻过夏当山,到循化地区有名的文都大寺。寺对面的智登山上原始云杉林,郁郁葱葱,将寺院衬托得格外幽雅。文都寺院是大师早年学经、受戒和回乡时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1991年农历8月15日,建成大师纪念塔并举行开光典礼,纪念塔具有藏传佛教特色和藏式建筑风格,宏伟壮观,气势非凡。殿之东侧建有大师纪念馆,用石雕、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大师生平,常有信徒朝拜和旅游者观光。诗一首:  云蒸霞蔚经幡扬,古刹历劫重开光;  雕栋彩柱梁玳瑁,唐卡壁画呈吉祥。  观音菩萨罗汉像,神态各奕渡慈航;  神龛恭灯香烟绕;铺金镶玉纪念堂。  殿堂楼阁诵经声,觉海唯有禅心诚;  松柏流水领神往,佛塔寺院两辉煌。

丹斗寺

丹斗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南距使沟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 公里。   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据载,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在曲卧山修行的藏饶赛、肴格迥、玛释迦牟尼3人逃来青海,曾在此居住,剃度附近甲徐村的喇勤贡巴饶赛(892-975 )为徒。喇勤成名后,于丹斗建立道场,招徒-,特别向卢梅·崔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授戒,使西藏佛教再度副复兴。因而,丹斗寺作为“后弘期”佛教的发祥地,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直是各派信徒们向往的圣地,朝圣者络绎不绝,三世0等西藏重要人物都曾到过丹斗寺。明清以来,西藏各派到内地朝贡,途经青海,不少人都来此朝拜,有的甚至长住修持。丹斗寺的主要香火庄有科巴滩、甲徐、阿麻叉、仲塘等村,约百余户。历史上,该寺属民和才旦寺系统,清末以来,直接受才旦夏茸管辖。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由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比丘阿吉达修行殿、三世0修行殿、“三贤哲”及喇勤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释迦殿、大经堂、才旦夏茸拉章、叶东佛塔及僧舍、大厨房等组成,共约200余间,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青海记》载,当时有18僧,《安多政教史》则云有百余僧。1958年后关闭,1962年开放,有寺僧18人,1967年再次关闭。1980年重新开放,现有寺僧35户69人(其中完德11人),寺周林木近千亩,由寺僧管护。丹斗寺原来的宗教法事活动有正月祈愿法会,三月春季学经期会、四月为期7夭的主神供养会、赛康巴所创的五月修供法会、六月十五日起为期45天的夏季学经期会、八月为期7天的胜乐供养法会、十月宗喀巴圆寂日的五供法会等。

西路红军纪念馆

西路红军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路红军纪念馆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口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县城至公伯峡三级油路可直达,距县城18公里,距西宁市上123公里,是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简介  纪念馆坐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 17棵柏树,郁郁葱葱。  纪念馆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门额上镶铜字“西路红军纪念馆”,进入大门十米开外是西路红军纪念碑,砼体结构,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园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的西路红军失散人员经历碑,砼体结构,正面刻有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失利被俘,在赞卜乎地区战俘集中营监管期间垦荒、伐木、修路、建房等苦役经过,遭受非人待遇,与敌斗争,坚贞不屈的碑文,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简单的陈列室,室内正面有24名西路红军战士流落循化晚年时的照片,从外表到气质他们已完全成为撒拉族老人,在当时黑暗时期他们被善良的撒拉族群众接纳,招婿认亲,得以生存。近年来他们已进入八十多岁的高龄,陆续故去,现仅存两人。左侧陈列着当时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对摇椅和一张单桌,摇椅的靠背档头上赫然刻有一颗五角星。右侧是党旗、党的誓言,并有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题词“红军西路军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和徐向前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

循化烈士陵园

循化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烈士陵园位于循化县城东尕庄,2009年10月搬迁至现址。建于1955年8月,位于循化县城天池北路,2010年10月扩建,并与二军纪念馆合并。  陵园占地55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1079.3平米,墓区面积542.3平米,广场1709平米,陵园内建有烈士陵园展厅、二军纪念馆展厅及接待室,并分别修建烈士纪念塔、二军纪念塔和二军强渡黄河时的“英雄救英雄”雕塑。配备修建了花坛、广场照明、自来水、排水等设施。  园内安葬着1949年12月13日在循化县街子镇查加沟平叛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的指战员及地方干部共98位烈士。还有1958年4月在循化县岗察乡、文都等地平息-武装叛乱中牺牲的15名烈士也长眠在这里。同时安葬着1958年以后牺牲的3名烈士。现共有烈士陵墓116座。烈士墓为墓碑一体的西式墓。  1949年12月13日青海解放初期,蒋马匪帮残余-分子勾结地主恶霸,在街子查加沟进行叛乱,妄图推翻刚诞生的人民政权。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及地方干部,在副连长宋诚、中共循化县第一区委书记康凤麟、区长李来全的带领下,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奋不顾身,争先杀敌,与匪徒激战彻夜,终于平息了叛乱,完成了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保卫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但在战斗副连长宋诚、区委书记康凤麟、区长李来全等98人壮烈牺牲。  1958年4月18日,在循化县岗察、文都等地暗藏的-分子勾结当地反动军官、地主以及其它反动分子,妄图颠覆我人民政权,进行武装叛乱,4月23日叛乱分子逼临县之下,循化县广大机关干部和各族人民组织起民兵,依托城墙,给予叛乱分子猛烈回击,坚守两天一夜后,于25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歼灭了敌人,平息了叛乱,在战斗中有15名机关干部和民兵英勇牺牲。  1949年8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兰州后,一兵团二军在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率领下,奉命进军青海,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大力加山,击溃了马步芳、韩启功部分顽敌,于1949年8月27日解放循化之后,二军在循化县各族人民的帮助下,分别在循化境内的古什群峡、伊么目、草滩坝等地北渡黄河,追歼残敌,挺进西宁,在强渡黄河的战斗中,二军五师十三团二营连长赵洪生等15名指战员为青海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光荣牺牲。  1989年3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当年二军强渡黄河地址之一处--循化县积石镇伊么目黄河大桥北岸修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纪念馆。2010年10月由于国家重点建设需要,搬迁至循化县城东尕庄,与循化县烈士陵园合并。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孟达自然保护区

孟达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孟达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县孟达山区,地处自治县西倾山东端,黄河积石峡南岸。该山地属当蕊山——五台山区,恰好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陇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势基本呈南北走向。总面积17290公顷,海拔在1780——3356米之间,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在海拔2504米的木厂沟中部,有一处奇特迷人,久负盛名的高原明珠——孟达天池。保护区素有高原“西双版纳”的美誉。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根据1982年初步考察,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90科,占全省的80%;296属,占全省的65%;517种,占全省的20%。保护区还是个天然植物园,区内药用植物共有77科326种(其中收藏在国家药典的有44科81种);保护区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植物种类丰富,气候适宜,同时地域偏僻,交通不太方便,人烟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有兽类3目5科7种。鸟类有8目19科68种。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拉族古清真寺,均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建后的遗存,木砖青瓦混作结构,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各有其特点。均由中国传统建筑殿堂式礼拜殿、牌坊式大门、六角攒尖楼阁式唤礼楼、单面坡南北配房等建筑体座组合而成。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迄今,还保留着各自原始的建筑形态,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   这些撒拉族古清真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工程浩繁,气势雄伟壮观,风格独特。每一处建筑群的环境布局以及建筑结构的装饰尺度与彩色,都融进了伊斯兰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特征。这些建筑群记载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明、清时期统一西部边疆文化的见证。

循化旅游区

   循化为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这里少数民族风情独特,街子清真大寺、骆驼泉和撒拉族庭院可供参观。 号称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植物自然保护区也在该县,那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植物资源丰富,山顶有天池,是青海新开辟的游览胜地。 

阿河滩清真寺

阿河滩清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河滩清真寺位于黄河北岸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撒拉族先民由黄河南岸迁驻于此所建,明万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今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礼拜殿、学房楼、宣礼楼、牌坊、照壁组成长方形四合院。照壁正对牌坊式寺门,木结构的牌坊高6米,风格独特,气势辉宏。寺门上方横书有“念、礼、斋、课、朝”5字。进入寺门,为3层塔亭式宣礼楼高9米;院内正中央为礼拜殿,大殿为宫殿式,分前三间后三间,共540平方米。大殿和宣礼楼两侧为学房楼和平房。寺内所有建筑都保持了古朴的原始风。

尕楞松涛

  尕楞松涛  距县城西南30公里的尕楞乡原始森林,苍松翠柏,神态各异,常年四季郁郁葱葱,山青水秀,景色幽雅迷人。尤以柴沟左右两山的松、柏、桦树林生长茂盛秀美,与相玉沟、中库沟林区依山傍水连成一片,交相辉映。雨后观赏松涛美景更显云雾缭绕,-茫茫,格外令人心旷神怡。有诗曰:  远眺青山烟波淡,溪水常流尕楞川;  风吹森涛似龙吟,苍松古柏迎云汉。  芳树林丛花争艳,绿荫深谷流清泉;  鹤飞不知何处去,唯有精神傲岁寒

街子清真大寺

街子清真大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街子乡团结村,交通便利,三级油路可直达,距离县城5公里,距西宁市上140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是青海第二大清真寺,初建于明洪武三年,清代年间和民国二十年曾有三次扩建,原有礼拜殿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人排班礼拜,气势相当雄伟,可惜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政府拨款,群众集资,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大殿呈正方形,其中礼拜殿面积1089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集体礼拜,殿内四根大柱支撑着49间的殿顶,大殿四角是距地面高23米高的宣礼塔,中间的大圆宝塔,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大殿前南北两侧是两栋学经楼,设有净水房和办公室。寺院对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贤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组成,长7.10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拱北分别长出,披荫一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骆驼泉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街子乡团结村,交通便利,三级油路可直达,距离县城5公里,距西宁市上140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为白石而得名。相传,在中亚撒马尔罕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因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寻找新的乐土,路上他们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循化境内。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了乌土斯山。这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了当地的水土,与故乡的水土完全相同,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详地静卧在泉水之中,与他们日夜相伴,泉水澄澈清亮,汨汨流淌,四季不断,便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80年代初,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围墙和大门,泉边用花岗石雕刻骆驼石像,种花草树木,建水榭碑亨。重修的骆驼泉,明澈如镜,涟漪荡漾,蓝天白云,倒映其中;精雕细琢的石骆驼,伫立泉傍,昂首挺胸,栩栩如生。离骆驼泉不足百步,便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寺和始祖尕勒莽、阿合莽陵墓。两棵葳蕤苍翠的古榆,交相辉映,自然盖住陵墓的顶,别具风情,常有游客观光。骆驼泉与毗邻的街子清真大寺,尕勒莽、阿合莽陵墓,珍贵手抄本《古兰经》,近千年古杨和百年古柏相互映衬,构成了撒拉族沧桑历史的见证和研究撒拉族历史沿革的有利依据。每年在此举办民俗饮食节、手抄本《古兰经》展示研讨会、刺绣展览节。骆驼泉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西4公里的街子村清真大寺附近。它虽是一泓不大的清泉,但却是撒拉族之乡的一处圣迹,也是传说中撒拉族的发祥地。    该泉与撒拉族的来历有关。民间传说,撒拉族的祖先原是居住在中亚撒马尔罕的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后来,因国王忌恨而-离开家园,四处流浪。他俩带着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古兰经》,向东寻找新的乐士。一路上,他们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辗转来到积石山下。不料,黑夜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发现一眼清泉和走失的白骆驼(已化为白石卧在泉边),于是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  骆驼泉被撒拉族视为圣泉,在撒拉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几年,当地人民为了保护骆驼泉,在泉边修建了围墙和铁栅栏,围墙内种上了松柏、果树和鲜花,还在园内泉边雕塑了三座不同形状的大型骆驼石雕像,修建了水榭和亭阁。骆驼泉的景点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呈一长方形。中央部分为一长约40米,宽约20米的水池,泉水从池中央的泉眼中涌出。池深0.6米左右,周边为水泥砌成。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撒拉族庭院

  通过该景点全面展示撒拉族的住,吃,穿,以及各种民俗。旧式民居。这种民居中明清民国年间的建筑遗存较多,建筑布局为中国北方四女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庄廓墙是用封闭的黄土夯实方形,墙体横切面呈底厚顶薄的薄梯形,仿藏族习俗。   围墙四角顶放置白石头,紧贴围墙布建房屋,庄廓中间有目院空间,整个庄廓建筑由厢房(北房)、厨房、圈房和大门组成。厢房是庄廓的主体建筑,从高度,方位:建材、结构、尺度、功用都有区别于其他房屋建筑,座北朝南,进深二间带廓,多为三间,由长辈居住,亦可婚丧大事,待客接物之用。厨房建在厢房的左厕或右侧,圈房一般靠大门而建。建筑体木结构为抬式屋架,以柱承梁,多开板式门,木栅窗,草泥抹内墙,堂内布置木床,方桌、火盘之类。室角堆放麦子、农具等,泥炕铺用沙毡、席子之类。东部孟达地区地处峡谷地带,平地较少,而靠山林多,木料较方便,房屋多修成二层楼,土木石结构,上下带廊篱笆墙上层为家庭生活住宿中心,底层做仓库、畜圈等,大门呈单扇户框方板门,土石榫头,用“凸”形木制抽锁闩门,别具一致。撒拉族初居循化时,其服饰尚保留着中亚风格,男子戴卷沿羔皮帽,脚穿半腰皮靴,身穿“袷木夹”,腰系红棱布,妇女头戴赤青的缲丝头巾。后来,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迁,撒拉族也逐渐“入乡随俗”,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或长衫,腰系布带,富人系绸缎带,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六牙帽或平顶圆帽,脚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则多穿长衫,做礼拜时头缠长约数尺的“答斯答尔”;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汗褂,腰系红布带或绣花腰带,外套黑色坎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岗察草原

  岗察草原  岗察草原位于县城西南部的岗察藏族牧业乡,循同公路贯通而过。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唯一的纯牧业乡,平均海拔3280米左右,总面积467.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28%。使人足不踏过日月山就可领略大草原牧业区的风光。这里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广阔无垠,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牛羊成群,悠然自得。6—8月份是旅游最佳时期,使你暂时抛弃都市的喧闹,尽情享受大自然幽静、广阔、优美的无限风光。草原晨夏诗一首:  芳草旷野碧连天,日出朝露星万点;  繁花烂漫铺锦绣,蝶舞鸟翔各悠闲。  淡霞翠微伴清泉,牧歌清脆在云间;  山川幽雅风景美,牛羊撒欢乐自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五山池奇观

  五山池奇观  五山池奇观地处达里加山主峰东南侧。五山池以它独特的高、奇、险、神、绝早已闻名遐迩。每当夏季农历5~6月间是观景最佳时期,从临平公路达里加垭口南山坡登上绿草如茵,连绵起伏的山岭,步行5公里即到龙窝。再向西攀登,山势峥嵘,座座奇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势逼群山,花岗岩巨石之大,别处少见。五山池似一颗耀眼的水珠,在乱石间晶莹剔透。池面时而涟漪四起,碧波荡漾,时而泛起水泡,满目光花。怀抱山池的峻岭,石峰裸露,千姿百态。再攀主峰,就可远眺积石神工、循化山川、甘南草原及临夏风光。由于五山池地处高山之巅,路陡难行,高山反应较强,游客甚少。解放前,每逢久旱不雨,周边的群众攀登五山池祈求降雨,若采得水样,以示祈准。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遇难元勋大闹阎王殿,要还魂再返人间,但诸臣尸骨销化,阎王只好封他们为地方神,常遇春-为“五山大王,河池龙王”。因他功高盖世,五山池就成为人们敬仰一代英豪的化身。山池云烟诗一首:  山高峰峻云雾集,石骨嶙峋擎圣池;  满目光华清澈溢,此处胜境世间稀。  日照峡谷腾紫烟,登峰方知天地宽;  草原云锦花斑烂,绿菌流水绕青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查汗都斯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赞上村

----

查汗都斯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