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白银 >> 靖远县 >> 北滩镇

北滩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郭斌 (1191~123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郭斌(1191—1236),俗称郭虾虫麻(为虫字旁麻),金代会州(今靖远)人,祖上以狩猎为生,精于射术,闻名乡里。郭斌与其兄郭禄大均以射箭技术高超而应募从戎,屡次与西夏兵作战,功绩卓著。金兴定元年(1217),禄大因功授予平凉府同知兼会州刺史,郭斌跟随左右。兴定四年(1220),会州被西夏攻陷,郭斌与其兄禄大被擒,西夏皇帝爱惜他们精湛的射术,不忍杀害,试图说服归降,便将其兄弟二人囚禁。郭斌与兄禄大谋划伺机逃身,忍痛自拔胡须,未料计谋被识破,禄大为夏人所杀,郭斌得以逃生。金朝廷闻知此事,遥授郭斌为巩州铃辖兼同知兰州府军事。兴定五年(1221)冬,西夏举兵万余人入侵定西,郭斌率众击败夏人,因功升任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西夏兵急攻凤翔,凤翔元帅赤盏合喜让郭斌总领军事大权。有一天,郭斌随元帅巡视城防,遥见城壕外一西夏官兵坐在胡床上,意气骄横,傲视守城将士。元帅问道:“你能射中此人吗?”郭斌目测距离后回答:“可以。”郭斌平时射箭,都要等待对方胳膊抬动时,以腋下铠甲保护不到之处为目标,无不中的。正当西夏官兵举手抬肘之际,郭斌拔弓怒射,一箭正中其腋下,当场毙命,西夏兵由此惧怕,军心惶乱,郭斌乘机率兵出城攻杀,大败夏兵,凤翔随即解围。郭斌随升任静滩军节度使,不久改授通远军门节度使,实任山东西路斡可必剌谋克(斡可必剌,地名。谋克,金代地方军政长官名)。当年冬天,郭斌与巩州元帅田瑞合兵攻取会州,郭斌亲率骑兵五百人,身着红装,突然出现在会州城南山下,一时红色遍野,遮蔽山麓,鲜艳夺目,令据守会州之夏兵猝不及防,惶恐不堪,以为神兵从天而降,遂打开城门投降。至此,会州在被西夏占据十年之后,复为金朝所领有。正大元年(1224),田瑞依据巩州叛金,金哀宗诏令陕甘两行省合兵征讨,郭斌率兵为先锋,一举攻破巩州城门,田瑞从中突围时被杀,叛军5000余人被斩首级,郭斌又以功擢升为凤翔知府、凤翔路兵马都总管,授予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正大六年(1229),郭斌将所得西凉骏马两匹进贡朝廷,金哀宗即将马匹回赠郭斌,并下诏书曰:“卿武艺超绝,此马可充战用,联乘此岂能尽其力。”同时又赐给郭斌金鼎、玉兔、鹘等珍贵物品,予以嘉奖。并赐姓颜盏,《二十四史·金史》称其名为颜盏虾虫麻(为虫字旁麻)。  天兴三年(1234),蒙古汉国灭金朝,金所属西部各州无不归顺降元,惟郭斌坚守会州孤城,誓死不降。南宋端平三年(1236),元兵大举进攻会州,郭斌寻思孤城难守,遂将城中所有金、银、铜、铁等金属器物集中熔化,铸成炮弹,还击攻城之敌。焚毁房屋及生活用具,宰杀马、牛、羊等,犒劳士卒,不给元军留下任何有用之物。郭斌率众将士每日与元军血战,士卒伤亡惨重,终因寡不敌众,会州城失陷。在元军攻破城池之际,郭斌命令在州府中堆积柴草,将家眷大小人口及城中将士妻室子女集聚在一间房屋中封闭,引火0。郭斌及其部下围在房前,手持弓箭,与入城之元兵鏖战不息,待弓箭用尽,独自纵身大火之中,壮烈殉节,时年四十五岁。城中将士无一人肯降元兵,尽皆徇难。  后人为纪念其忠烈,立祠祭祀,今靖远县城隍庙故址即为此祠昔日所在,城隍老爷乃郭斌其人。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聊跑"分享。]

赵率教 (1569~1629) 明末著名军事将领,袁崇焕心腹爱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率教】(1569—1629年)字希龙,号明善,陕西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明末著名军事将领,袁崇焕心腹爱将。祖籍河北蓟阳,高祖赵升任靖虏卫指挥佥事时迁籍靖虏卫。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率教中武进士,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都司。后历任碾伯营游击、靖虏卫参将、延绥镇参将。因事遭劾,罢官还乡。后金(满清)大军南侵,辽东告急,明廷发榜召解甲将军携家丁赴辽军前立功。率教遂倾家资招募乡勇,随叔祖赵梦麟长途东征,得到辽阳经略袁应泰的赏识,以副总兵军衔典辽阳中军事。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城破,率教侥幸逃脱,论罪当死,幸获赦免。  次年,明将王化贞弃广宁城内逃,关外诸城皆空,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立状收复前屯卫城,于是带家丁三十六人以往。时蒙古据其地,率教抵中前所不得进,在游击鲁之甲的协助下才至前屯卫,率教乃尽驱蒙古于郊外,招抚关外难民五六万口,择其壮者从军,加强训练;弱者发给耕牛粮种,大兴屯田;抓紧修缮城墙工事,整修城内房舍,期间,率教身先士卒,亲自督办,以至手脚磨起了老茧,于是前屯卫军政各务得到恢复和巩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与率教。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在孙承宗的举荐下率教署都督佥事,加总兵衔。  天启五年(1625),率教等将官在宁远巡抚袁崇焕的亲自指挥下,以宁远为根据地,向东收复锦州、松山、杏山、石屯(今辽宁义县)、大凌河(今辽宁锦县)等城,关外防线东移二百里。六年正月,后金努尔哈赤统帅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进攻宁远城,正月二十三日,宁远城被围。此时,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自前屯卫发兵拒敌获胜,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旋即派出都司一人、守备四人率部驰援宁远。双方经过两天的激战,后金军死伤逾万,努尔哈赤身负重伤,被迫撤兵。明史称 “宁远大捷”。捷报到京,皇上大喜,即擢升率教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事后再论战功,又授右都督,世荫锦衣副千户。时满桂驻守宁远,原与率教相交甚厚,后两人发生矛盾。中朝闻之,下敕戒谕,并召桂还,令率教尽统关内外兵,移镇宁远。  七年正月,袁崇焕乘满清皇太极大军攻朝鲜之际,遣左辅、赵率教、硃梅等9将率精兵九千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清军所服,诸将乃还。时率教驻锦州,护版筑,升左都督。五月十一日,清兵抵锦州,四面合围。率教一边偕中官纪用、副将左辅、硃梅等婴城固守,一边遣使者与皇太极议和,欲缓师以待援军,但使者三返而不果,清军攻城逾急。率教令守军发大炮,抛火药包,清军死伤无算。攻守相持二十四日后,皇太极见锦州久攻不下,便于五月二十八日移兵攻打宁远。在袁崇焕将军的亲自指挥下,拒清军于辽阳城下。清军士卒伤亡惨重,加之时值高温盛夏,清军于六月五日撤退。明史称“宁锦大捷”。朝廷-,首推满桂、率教。加率教太子少傅,世袭锦衣千户。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率教移镇永平,兼辖蓟镇八路。逾月,挂平辽将军印,再移镇山海关。时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纲镇守宁远。袁崇焕因极称这三人之才,谓:“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帝可之。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五万,绕过山海关,取道蒙古分三路攻明,左路攻龙井关,右路攻大安口,皇太极自率主力中路攻洪山口。二十六日,突破龙井关;二十七日攻陷洪山口,直趋遵化。大安口明军布阵迎击,清军分进合击,连降马关营、马兰口、大安营三城。率教领兵四千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硃国彦不令入城,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率教与皇太极亲率的清军主力阿济格部大战于遵化,率教不幸中流矢阵亡,全军覆没。崇祯皇帝闻丧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明史》评曰:“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以上内容由"liuliu"分享。]

郭禄大 (?~1220)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郭禄大】(?—1220年)金会州(今白银市靖远县)人,金代“陕西名将”,神箭手。禄大初以善射应征入伍,多次参加了抵抗西夏的战役,因骑射技艺高超,作战勇敢而屡获战功。兴定元年(1217年),禄大迁升同知平凉府事兼任会州刺史,晋官一级,赐姓颜盏(金姓金语,汉意为张姓)。兴定4年(1220年)西夏兵犯会州,以重兵将会州城团团包围。禄大巡城督战,从城头远远望见西夏的指挥官都穿着金黄色的铠甲,跃马出入于军阵之中,十分显眼。禄大遥测距离城头约200步左右,便拉弓搭箭,-两箭。第一箭正中敌军一指挥官的咽喉,当即落马毙命,第二箭矢贯敌兵双手且扎与树干之上。守城官兵欢呼雀跃,赞禄大真乃“神箭手”,西夏兵见状则大惊失色,可心底里也不得不叫几声好箭法!无奈金、夏两军兵力悬殊,激战数日,会州城破,禄大及其胞弟郭虾蟆双双被擒。西夏人因十分赏识其兄弟二人的射技,囚而不杀,劝其投降,但禄大兄弟誓死不屈。金宣宗闻报,念其忠勇持节,欲加优奖,但不知兄弟二人死活,便特迁禄大长子郭伴牛官晋一级授巡尉职,以旌其忠。一日,禄大兄弟密商越狱,禄大自拔胡须,改头换面,但终被西夏守兵识破,在潜逃途中被杀,弟弟虾蟆则幸运地逃出了虎口。皇上为表彰禄大的忠诚和勇敢,下旨再升郭伴牛官晋一级,并授会州军事判官。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zzhddcn"分享。]

张济 (?~196) 东汉末年割据军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济(?—196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东南)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原为董卓部将,董卓被诛杀后,张济与李傕一同率军攻破长安,任中郎将。不久,升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出屯弘农。  献帝东迁时,张济升任骠骑将军,率军护卫献帝,后来因与董承等人有矛盾,便与李傕、郭汜一同追赶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队缺粮而进攻穰城,中流矢而死。死后,其侄张绣接管张济部队,与刘表联合,屯于宛城。  人物生平  劫掠颍川  张济是武威祖厉人。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张济奉董卓女婿牛辅之命,与李傕及郭汜领数万兵与朱儁交战,击破朱儁后,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大军所过之处被掳杀一空。[2-3]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密谋诛杀,随后牛辅也死于-中,张济和李傕等人打算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对李傕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那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就可以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到处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得天下了;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六月初一,长安失陷。同月初二,献帝大赦天下,任命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张济、樊稠等人都任中郎将。   出屯弘农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九月,献帝拜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兼司隶校尉、假节,封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封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封万年侯;张济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由李傕、郭汜、樊稠掌管朝政,张济因为力量最弱,于是外出屯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5-7]   护帝东归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六月,李傕部将杨奉与军吏宋果欲谋害李傕,事情败露,杨奉引兵叛逃,李傕的势力于是稍稍衰弱。不久,张济从陕县来劝和,想把献帝暂时安置在弘农,献帝也派使者来劝说,李傕、郭汜二人准备议和,想各自交换儿子作人质,但李傕的妻子十分爱护自己的儿子李式,不愿交换,所以没有谈成。后来李傕答应各自交换女儿作人质,双方和解。同年七月,献帝出长安东归,晚上在霸陵,侍从官员与卫士都饥饿不堪,张济根据各人官职大小,分别给予饮食。李傕引兵出屯池阳 ,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皆随天子车驾东归。   献帝拜张济为骠骑将军,如同三公一样开府辟召掾属;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都被封为列侯。又以董承为安集将军,郭汜等人一起护送献帝。 沿途诸将屡有争端。  同年十月,李傕、郭汜后悔放献帝东归,于是联合起来率军追击。而张济因与杨奉、董承等人不和,也在不久后联合李、郭二人,一起追赶献帝。十二月,双方大战于弘农东涧。董承、杨奉等人兵败,死伤无数百官士卒。都丢下女眷辎重,皇室的各种器物符契简策法典图籍全都丢失。   中箭而死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张济因军中缺粮,于是出兵到荆州刘表处掠夺,攻打南阳郡的穰城,中流矢而死。 他死后,其侄张绣接管了部队。  [以上内容由"犯得上"分享。]

潘育龙 (?~1719)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潘育龙】(?—1719年)字飞天,陕西靖远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清康熙年间西北著名军事将领。从军后以功升把总,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应吴三桂反清,宁夏道阻。次年,育龙奉令率十名健卒北上,经红河川、白马城等要隘,转战七昼夜,达宁夏驻灵州。总督哈占调育龙援山阳,败敌于甘沟口,升千总。十五年,随大将军图海攻平凉,攻守老虎山得头功,升守备。十八年攻果河关,斩叛将李景才、景文略等,逼谢泗、王永世献城投降,收复兴安。十九年升都督佥事,二十年升肃州副将。二十九年,学士达湖、郎中桑格出使西藏返归至嘉峪关外,为西海阿奇罗卜藏所劫,育龙奉命会游击韩城领兵解救,歼敌四百余,阿奇罗卜藏逃遁,使节获救返回。三十年,育龙升任肃州总兵。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新疆准噶尔噶尔丹台吉派属下回部人马六百骑,越过三岔河,进袭肃州,育龙率部设伏,智擒来敌五百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抚远大将军费扬古领陕甘大军出关,育龙在振武将军孙思克手下从征,奋战于昭莫多,飞弹中颊贯耳,犹殊死冲杀拼搏,终获“昭莫多大捷”。康熙帝闻育龙负伤力战事,特下谕召育龙进京疗伤。八月,奉诏进京陛见,康熙亲往官驿看望,并亲自抚视、垂询其伤,命数名太医为之会诊疗伤,赐锦衣,调天津镇总兵,授“拖沙喇哈番”与云骑校尉世职。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至天津,阅育龙标下官兵校射,以优异成绩获帝“训练有方”嘉勉,赐貂裘。四十年,育龙升任陕西提督,临行前康熙再次诏见,赐孔雀翎。四十二年,康熙帝西巡驻陛渭南,检阅陕西提督潘育龙标下劲旅--固原提标中营将士。康熙帝对随驾大学士马齐等说:“朕巡历诸省,绿旗无如潘育龙者。射既娴熟,人复劲健,此皆统帅将领之训练有方也。自提督以下官员,可俱加一级。”阅毕,康熙诏见育龙,赐御书百札,命加育龙俸禄,亲授“镇绥将军”,并命身边侍卫将随带御用食点赐予受阅将校。四十九年,康熙巡幸五台山,赐育龙御马二匹,旨命随驾,赠御制诗“守土防边资壮略,披坚敌阵籍彤弓”褒奖育龙。  时有叫陈四的夫妇以杂耍授徒行盗,经地方官府查究,逮捕了陈四夫妇及一帮徒弟。经育龙祥加审讯,得知人犯皆贫苦百姓,只为家乡遭灾才流落西安聚盗。育龙在收没发还赃物之后,释放了陈四等人犯,并给以耕牛羊只和种子,劝导他们返乡回家农作。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育龙因病乞休,七月病逝,追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襄勇”。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纳蓝成德"分享。]

宋爱 (1689~175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宋爱】(1689—1754)体仁,号敬斋,陕西靖远卫(今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大芦子)人,宋可进继子,清雍乾时期军事将领。幼承庭训,慷慨有志,弱冠入伍京营。康熙庚子(1720年)科中顺天武举,雍正元年(1723年)中恩科二甲武进士,留侍卫班内行走实习。雍正帝眷念其为功臣后起,于未正式选任侍卫之前即赐花翎,授三等侍卫,并赏银1000两,着送母回籍。二年,宋可进随岳钟琪征“庄浪王”谢尔苏噶住,宋爱奉命从老家靖远直接往青海省军赴阵,参加了围剿桌子山、棋子山战役,特别是在攻打桌子山战斗中,宋可进率部与敌激战7昼夜,一日接数战,宋可进身负重伤,宋爱毅然代父指挥战斗,建立战功,且协助其父襄理军务,颇见章法,深得上司赞赏。任河南开封城守营都司,三年正月到任,七年提补山东即墨营参将,经兵部官员引见圣上,蒙恩赐圣谕4道,香珠、貂皮、紫金锭等赏。八年二月调补山西汾州营参将,署理山东协副将,是月29日再迁浙江绍兴副将,8月到任,即整顿军务,清理河道,严整赃官兵皮,深得上司制军李保器重;九年九月署河南南阳镇总兵,次年五月调湖广永州镇总兵;十一年四月任署天津镇;十二年十二月经李保题调署督标中军副将,两月后,又署理正定镇总兵印。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任绍兴副将。冬回浙江负责办理盐务;二年十二月,委署平阳协副将事;三年二月,平阳荒歉,民多饥色,宋爱即会同地方官员详请赈济,粥场钱粮不敷,宋爱捐俸加赈,并亲往粥场经理,凡三月,未尝懈怠;后见疫病蔓行,又施棺馓药,得士民感戴。五年六月,浙闽总督宗宝德见宋爱才识兼优,操守廉洁,驭兵有术,荐委署定海事,十月,补授陕西肃州总兵;六年三月调湖北襄阳镇,八年调补贵州安笼镇总兵;十一年又调古州镇;十三年署镇远镇兼署古州镇事,深受苗人欢戴。十六年得授二品封典;十九年简补贵州提督。二月,赴安顺视事,九月旧病复发,不治去世。《清史稿》有结论说:“年羹尧部将如宋可进、黄喜林、武正安、周瑛、王嵩、马忠孝,岳锺琪部将如纪成斌、曹勷、张元佐,皆相从转战,惟可进以有子爱,名字犹可见,他皆不具始末。”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wqx2001"分享。]

张绣 (?~207) 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绣(?—207年),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谥定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之时,金城的麹胜袭杀祖厉长刘隽。张绣当时为县吏,不久就寻找机会刺杀了麹胜,本郡的人都认为他很讲义气,于是张绣招合少年,成为本地豪杰。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张济与李傕、郭汜等人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张绣跟随张济,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雄踞宛城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与刘表交战,攻穰城,中流矢而死。  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收兵退出穰城。荆州官员知道后皆向刘表祝贺。刘表却说:“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如此无礼,这并非我的本意,故我只受吊唁而不受祝贺。“之后,刘表又派人招诱张济的余部,其众闻讯而大喜,尽皆服从。刘表于是安排张绣屯兵于宛城,张绣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他抵御外敌。   会战曹操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张绣引兵追击,被曹操击退,于是张绣退回防守穰城,再次与刘表联盟。 (《傅子》说:曹操给张绣亲信的胡车儿送礼物,张绣听说了以后怀疑曹操想用胡车儿刺杀他,用贾诩计,反。 )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降曹立功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建安五年(200年),张绣参加了官渡之战,力战有功,升为破羌将军。  建安十年(205年),张绣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次增加食邑,一共2000户,当时天下户口剧减,十户才留下一户,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特别多。   去世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泉继嗣。而《魏略》记载:五官中郎将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自杀。 但曹丕成为五官中郎将是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在时间存在冲突,以《三国志》为准。  张绣的儿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可是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戮。  [以上内容由"波心映月"分享。]

宋可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宋可进】(生卒年不详)字东峰,陕西靖远卫(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芦乡)人。清康乾时期军事将领,先属年羹尧部将,后随岳钟琪征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任北京京城南营游击,后升参将。雍正元年(1723年)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四川提督、军务参赞岳钟琪会师青海征剿罗卜藏丹津,可进部驻青海,于镇海堡斩杀六百余。十一月,驰援西宁南川,击败策妄阿剌布坦主力,解申中堡之围,进拔北川新城,以功升副将。次年正月,有郭隆寺大喇嘛达克玛胡士克图等拥众万余人,响应罗卜藏丹津之叛,扬言不日攻打西宁。岳钟琪奉年大将军之命,率三千人马,以可进为先锋往剿,沿途毁七寨,歼敌六千,擒杀达克玛胡士克图。二月,岳钟琪率精兵五千,良马一万,分三路向罗卜藏丹津老巢额穆纳布隆吉尔进发,宋可进、黄喜林出中路,千里奔袭,-连捷,与岳钟琪大军招降台吉三人,擒获台吉一十五人,歼杀敌兵八万多,俘获男女番众几万口,缴获军械、驼马、甲帐无数。战后升凉州总兵,授三等“阿喇哈哈番”世职。闰四月,可进从岳钟琪凡祁连山,征剿“庄浪王”谢尔苏嘎住,转战桌子、棋子、没毛诸山和黄羊川、药材打渔沟一带,在攻打石堡城战斗中身负重伤,坚持拼杀,激战七昼夜,荡平叛乱,任甘州总兵,雍正亲笔御书“福”字赐赠可进。四年,任安西总兵,五年,任甘肃提督。十年,因受年羹尧案、岳钟琪案株连,以“克扣军饷”罪革职。乾隆六年(1741年),上命复核可进案,诏“情有可原,减等问流”归里。以病告终。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樊襄"分享。]

赵光瑞 (1615~165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光瑞】(1615—1654年)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赵率教族侄,明末清初军事将领。崇祯八年(1635年)袭任靖虏卫指挥,后改任宁夏都司。十三年,升任汉羌营副将。十六年,为李自成义军击败擒获,押解途中乘机逃脱,回乡侍奉老母。  清顺治二年(1654年)四月,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三招光瑞出山,仍委以汉羌营副将职,镇守汉中。五年,驻守洮阳(今临潭)。四月,河西回民首领米剌印、丁国柱率兵攻占兰、岷、洮、河诸州,议攻巩昌,关陇震动。孟乔芳急调光瑞驰援巩昌。光瑞、马宁合兵,先后与米剌印、丁国柱部战于广武、梅川,复战于梅岭,击杀米军三千余,收复岷、洮、河三州。后率兵渡河,会张勇、马宁围攻兰州。米剌印开城投降。六年,大同总兵姜镶举旗反清,攻陷蒲州。孟乔芳率兵东征,光瑞为先锋,八月攻克蒲州,斩七千余级。九月,荡平山西。七年,光瑞以功升任兴安(今陕西汉中安康)总兵。八年,兴安荒旱,光瑞率军民屯田垦荒,赈济灾民。九年,升都督同知,率兵南下湖北,围剿李自成余部郝摇旗、刘二虎军。十一年,李自成余部万余人,自湖北进击白土关,光瑞轻骑数百人疾驰应战,被义军围困数重,伤亡惨重,遂拔剑自刎。  [以上内容由"LLLLLZZZZA"分享。]

吴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吴瑛】(生卒不详)字松山,明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明嘉靖年间军事将领。初任靖虏卫指挥,经御史大夫王绅举荐转任固原守备。嘉靖13年(1534年),蒙古吉囊部进犯安定(今甘肃定西市)、会宁,吴瑛随总兵刘文与吉囊战于会宁葛家岔(今定西市葛家岔)斩敌数十人,大获全胜。后10年,屡立战功,升都督。嘉靖32年(1553年)蒙古俺答部屡犯辽东,吴瑛改任辽东总兵。到任之时,时逢辽东大旱,饿殍遍野。吴瑛赈济灾民,鼓励生产,率将士屯田垦荒,辽东粮食渐丰,百姓安居乐业。吴瑛严整军纪,屯耕之暇,操练士卒,未有懈怠,俺答从此不敢犯境。以功挂榆林、大同、辽东三镇总兵印,擢升提督,授荣禄大夫。吴瑛死后,靖虏卫于卫城东大街立一牌坊,上 书刻“四代一品,河西名将”。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杨柳依依"分享。]

陈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善】(生卒不详)字敬庵,明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明代军事将领。初以屯田军中供职,成化4年(1468年)随军征讨满四,以功升副千户。8年,以攻打都口功升千户。弘治2年(1489年),以野鹊沟、兰州大浪战功再升靖虏卫指挥佥事,授明威将军。3年,署理靖虏卫军政事,兼管卫所军民屯田。14年(1501年),鞑靼复犯边境,陈善率众捍御有功,获重赏。17年(1504年)调任固原、宁夏、中卫等处守备,不久奉敕守备固原。正德元年(1506年)鞑靼部小王子侵犯边界,陈善奉敕充任固、靖、环、兰等处游击将军,小王子离去后又为靖虏卫守备。4年(1509年)封昭勇将军,改任固原守备。陈善治军严整,与兵部尚书彭泽交往甚厚,死后彭泽为其撰墓志铭。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九乔"分享。]

潘之善 (?~173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潘之善】(?—1733年)字元长,陕西靖远卫(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人,潘育龙侄孙。清康雍年间军事将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其叔祖公潘育龙征噶尔丹,昭莫多之役中冲锋陷阵,为火器重伤,授肃州游击。四十二年,康熙帝西巡,于潼关授兰翎侍卫,赐孔雀翎。四十九年,任肃州镇标营游击,驻哈密。五十四年(1715年),策妄阿剌布坦兵两千犯哈密,之善以二百余卒迎敌,出奇制胜,升潼关副将。雍正元年(1723年),随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军事参赞岳钟琪征剿青海。罗卜藏丹津以三千兵犯布隆吉尔,之善与参将孙继祖引兵夹击,获大胜。四年,升川北镇总兵。五年,移镇安西,督修安西城池及沙洲五堡,移民二千四百户屯垦沙洲,配给耕牛、修建房舍。雍正七年,署固原提督。十一年病卒。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一刀扫天下"分享。]

王性善 (?~163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性善】(?—1635年)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祖籍安庆府桐城(今安徽),后入籍靖虏卫。明末军事将领。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王性善袭祖职任靖虏卫副千户,补任靖虏卫镇抚司,大庙操守。天启三年(1623年),蒙古鞑靼部屡犯镇番(今武威民勤县),行善破敌有功,升甘肃副总兵。崇祯二年(1631年),庄浪王老虎起事,进攻庄浪卫,行善与总兵曹文合兵歼灭之。四月,神一魁余党李都司、杜三、杨老柴等聚兵镇原,欲攻平凉,行善奉命出击,适逢曹文率兵自陕西鹿州来援,遂前后夹击,败李都司部,斩首千余级,活捉杜三,追击杨老柴于咸宁关,至陇安而返,以功升任甘肃总兵官。崇祯八年(1635年)病逝于任所。  [以上内容由"主席夸我长的帅"分享。]

吕恒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吕恒】(生卒不详)原籍山东,明万历中迁居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明万历年间同知。万历40年(1612年),监收靖虏卫粮饷。靖虏卫地广民贫,恒深为忧虑,遂亲至黄河两岸实地勘察地形,见三角城一带土地连片,平旷可垦,且留有汉唐屯田古迹,引水有渠,灌田有畦,土地肥沃。恒奏请督抚允准开垦。42年,亲自规划,率领军民开垦三角城、蛇湾、寺湾、古城等地沿河80里水地265倾,旱地2413倾,年产粮4000石有余。44年后,连年大旱,安定(今定西市)、会宁饥荒,饿殍遍野,枕籍相望,唯靖虏卫粮食丰收,未曾饿死一人。恒以粮赈济安、会灾民。恒死后,百姓为其树碑立传,-。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无聊至极"分享。]

路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路瑛】(生卒不详)字天球,明靖虏卫(今白银市靖远县)人,祖籍山东泰安,明正德年间军事将领。曾祖父路贵于明正统2年(1437年)随军调任靖虏卫指挥同知,始入卫籍。路瑛20岁时承袭世职,出任靖虏卫守备。正德9年(1514年)任中卫西协参将,继任宁夏副将,署都督佥事。鞑靼多次侵犯边界,路瑛率领勇士,手持大刀,冲锋陷阵,斩获颇多,军中称“路大刀”。正德16年(1521年)5月,挂征西将军印,充宁夏总兵。同年,路瑛回故里,量功命役,使祖厉河改道,经红嘴北入黄河,解决了过去取用黄河水不得不涉祖厉河而后达的困难,又解决了祖厉河对卫城的威胁。  来源:白银市图书馆  [以上内容由"小燕子"分享。]

芦沟堡遗址

  现芦沟堡遗址四面墙体保存较完好,北墙西侧残存一马面,平面呈方形;东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方形角墩;南开一门,门外有半圆形的瓮城,保存较好;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原有城楼、桥楼及建筑物,现已坍塌,地表散落较多的石块和砖瓦块等残迹。  北滩镇  北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北部,距县城86公里,东邻靖远县东升乡,南接平川区水泉乡,西靠靖远县永新乡,北接宁夏中卫县三眼井乡、景庄乡,属兴电高扬程灌区,辖区总面积565.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77万亩,其中:水地10.2万亩。地处峰台山南麓二十五公里处的山川丘陵地带。乡政府所在地杜寨村,2006年被靖远县上确定为“一带五区”之一—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乘大巴车到靖远,然后在靖远车站乘去平川的车,告诉票员到法泉寺提醒  门票  1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甘肃省白银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红山岔中法泉寺    东湾镇  东湾镇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鸡镇、共和镇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陡城镇。因黄河由西而来至此转北流去,呈弯形,又在县城之东而得名--东湾。东湾镇总面积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万亩,有效耕地4.464万亩。 行政区划   现辖三合、大坝、瓜园、杨柳、砂梁、南头、东湾、红柳、滋泥水、冯园10个村,78个村民…… 详细++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位于靖远县鹿鸣园戏台西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500平方米,临时展厅3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0余件。整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生动、真实的展示了红军靖远渡河战役和靖远起义等内容。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宁夏战役计划》,指示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夺取宁夏,完成打通国际通道任务。为此,红四方面军决定第30军为渡黄河先遣军,并负责造船。10月14日,红30军造船部队进入靖远境内,在大芦子一带寻找树木,收集棉花、桐油、铁钉等造船材料。并在这里组织工匠造船,训练强渡战士,侦探渡河地点,造船地点选择在祖厉河畔的张家崖湾,这里便于隐蔽,距离黄河较近,可穿越山沟直达红嘴子、虎豹口等处渡口。造船地点附近是祖厉河,木船造成后即能下水进行试渡演练。  1936年10月2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抵达大芦子,向红30军下达渡河命令。当日夜晚,红30军第88师前卫263团在虎豹口下游的红嘴子渡口组织0,因遇浅滩受阻,未能成功。随后,红军战士抬着木船,夜行转移到虎豹口一带的村庄和梨树林里集结待命。24日,政委李先念、军长程世才等化装成当地人,带领第88师团以上干部和263团连排干部,沿黄河岸侦察渡河地点,确定从虎豹口渡河。当晚10时许,红30军将事先准备好的7条大船和15条小船运到渡口。渡河先锋-士于此集结待命。11时,程世才下达渡河命令。经过20多分钟的强渡,船接近对岸时,被敌人发现。为阻止红军渡河,蒋介石急调河西马步青骑5师在靖远境内的黄河北岸设立防线。第1旅马禄部驻守北湾线,旅部设在北湾。第2旅韩起禄部驻防中和堡及三角城,旅部设在三角城。红30军迅速用机枪、迫击炮掩护,渡河先锋连的战士成功登上对岸,摧毁了敌军的4座碉堡,歼敌1个连,缴获了一次可供五六十人摆渡的大木船两只,一排排长李国忠在炸毁敌人碉堡时壮烈牺牲。  25日凌晨,红30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溃马步青部韩起禄河防部队,消灭虎豹口渡河守敌韩起禄部一连多敌人。红30军263团渡河成功,控制了渡口,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过河。消息传来,全军振奋。但由于国民党部队关麟征第25师突然开抵靖远,军情出现逆转,负责监视靖远县城国民党驻军并看守渡口的红5军被迫放弃虎豹口渡口,将船只运到下游的三角城渡口,是夜,红30军89师全部渡过黄河。随后,红5军、9军和方面军直属机关也于10月30日前全部渡过黄河。  2011年12月,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浪天险

  大浪天险  大浪天险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八十里之乌金峡,丹崖石峡,中流黄河,地势天险,惟通舟筏。传说,大禹治水时,开山劈石,引黄入峡,在数十里峡底,尽是先民掏金后留下的一堆堆碴石和自然形成的一道道石阶,凶恶巨大的河水倾泻而下,跨阶奔腾,汹涌澎湃,大浪涛天,吼声如雷,故称“大浪天险”。古人有诗为证:    天然大浪与云齐,扼险崔巍关以西;  万里尘氛清塞外,诗留石壁几人题。  “大浪天险”闻名古今,兰、皋、榆、靖一带传为胜景,自古迄今,河水汹涌湍急,一年四季,大浪之奇始终不消。

黑城子古城遗址

黑城子古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靖远县大芦镇黑城子村西北1公里。是一处大型土筑军防城堡。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2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4米,墙残高2--4米,基宽9--11.8米,顶宽1--2米。南墙正中偏东开门,门宽5米。门处有瓮城,长27米、宽20米,门宽3米,墙高2--4米,城外有护城河。地表散见大量砖瓦、灰陶片、剔花青釉瓷、细白瓷片。据《甘肃新志》载:此城为新泉城,为唐大足初(706)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724—756),属河西节度使,宋为新泉砦,金废。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有重要价值。  大芦镇  大芦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南部,东接高湾乡,西接若笠乡,南于会宁县搭界,北与乌兰镇毗邻,俗称靖远南川。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9村56社4118户21427人。   大芦乡 明成化年间,人们居住在白茨沟内,沟内长满芦苇,称大芦。大芦乡交通便捷,靖天公路横穿南北,村村通公路,通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解放前设大芦乡公所,…… 详细++

靖远四合院

靖远四合院为靖远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  靖远县现存四合院是清代代表性建筑物之一。位于双龙乡仁和村发裕堡内,距离县城约130公里。始建于清代中叶,房屋为砖土木结构,北堂屋三间,屋檐为卷棚式,四明柱;南堂屋三间,东西房各六间,均为七明柱,西南角有木结构绣楼两层六间,大门影壁为砖雕,刻工精细,清静淡雅,古朴厚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哈思山

  哈思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东北石门乡黄河东岸,距靖远县城85公里。哈思山时起是伏,塬峁交错,逶迤百里,形成靖远五合、靖安两乡丘陵沟壑山地。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北部为兴堡子川,与宁夏交界。哈思山主要由泥盆系的陆相紫红色粗碎屑岩和局部夹玄武岩组成。其南侧为一条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活断层,把它与松山隔开。南坡陡峻,北坡平缓。康熙《靖远卫志》载:“在(县)北百二十里,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丛茂,鸟兽蕃蔗,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晴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地。明嘉靖三十三年、三十五年有侍御宋贤、詹理阅兵题词纪胜。”此为靖远八景之一的“雪岭堆银”,所以哈思山也叫雪山。  哈思山西临黄河石峡,北屏昊天紫漠,东望荒丘阶地,南通金锁雄关。左看深藏而显其秀,右看挺拔而显其雄。夏季山花烂漫而显其媚,冬季披银戴玉而显其洁。  哈思山的主峰叫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山上有林,灌木林多在铁路沟、高家沟一带;大森林在松山、水磨沟、套子沟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哈思山山林区主要由哈思山、泰和山、雪山寺三部分组成,森林风光秀丽。海拔2200米以下为灌木丛、草本植物。海拔2200米至2450米为纯油松林,再往上100米处为油松、云杉混交林。最上面是纯云杉林。1959年建哈思山林场,在林业工人的辛勤管理、精心培育下,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现有面积11.9万亩。有天然林2.8万亩,人造林1.7万亩,以油松林、侧柏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3%。  哈思山云遮雾掩,泉水淙淙,悬崖古木,鹿羊鸟虫,形成了完美的自然组合。夏日绿海碧波,秋季红降千林,冬天雪压青松,春天松柏生机勃勃。如今哈思山人响应中央“再造一个风景秀美的西部地区”的号召,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一山一沟,一湾一梁,连片造林,综合治理。  哈思堡曾是著名的古战场和兵家必争之地。哈思梨作为贡品被千里迢迢送进京城,明都御史张佳巡视哈思堡时曾写诗吟道:“黯淡山城古会州,胡天双目尽高邱;春深柳色凝霜雪,日落鞭声起城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靖远县博物馆

靖远县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靖远县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靖远县鹿鸣园内西北隅,成立于1978年,隶属于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博物馆大楼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文物展厅552平方米、文物库房36平方米,办公用房138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2060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209件,共计珍贵文物222件。馆藏文物中以宗教造像和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左宗堂、朱克敏、于右任、范振绪等作品独具特色。有基本陈列一个----《靖远历史文物展》,分陶艺彩韵、瓷玉辉映、佛宝遗珍、翰墨飘香四个部分于2009年10月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开放300天,2010年举办临时展览《靖远红色革命史图片展》、《靖远钟鼓楼专题图片展》,年免费接待观众136600万人次。  2008年县博物馆被市文化出版局评为“白银市文化出版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省文物局评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馆长:张启芮  联系电话:0943-6121786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中国农民第一桥

  九曲黄河,在即将进入靖远的时候,突然转头,从南向北经乌金峡滚滚而来,出口处一桥飞架东西,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平堡黄河吊桥位于靖远县平堡乡乌金峡口西端黄河之上,1967年3月始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兴建,依靠国家支持和附近厂矿企业的帮助,于1970年3月21日建成通车,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桥。  桥身全长192.4米,两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壮的钢绳形成弧形,主桥为加劲式钢桁架结构,主桥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桥3孔,桥面净宽4米,两边是0.8米宽的人行道。平堡吊桥连接黄河两岸,可谓天堑一架变通途,抬眼望去,似长虹卧波,蔚为壮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屈吴山朝云寺

屈吴山朝云寺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屈吴山朝云寺位于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三百户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清代多次维修。寺院为佛道合一寺庙,三面环山,依山而建,阶次分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寺院现存三官殿、白马殿、大佛殿、八佛殿、三清宫等建筑,建造精良,风格独特,保存较好,对研究当地宗教文化、建筑特征、建筑工艺技术等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靖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湾镇  高湾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东南部,屈吴山脚下,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50公里。高湾乡辖12个行政村,62个自然社,共有4876户27182人,其中劳动力162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属平原地形。气候干燥,温差大。2004年全高湾乡工农业总产值46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023万元,农民……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

明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分布于白银市的靖远、景泰,兰州市的永登、安宁、红古,武威市的天祝、古浪、凉州、民勤,金昌市的永昌,张掖市的山丹、甘州、临泽、高台,酒泉市的肃州、金塔及嘉峪关市。跨越7个市15个县区,全长1200余公里。是防御性军事设施。另外,在甘南和临夏两州境,也有区域性长城,约200公里,不与主长城接,自成体系。亦是地方防御性军事设施。   省境长城之走向,西起嘉峪关,向东经酒泉、金塔,然后东南行经永昌、再折北至民勤,又折南而下经武威、古浪,东向入景泰,过黄河至靖远,沿河南岸东北向,出黑山峡入宁夏。是为主线。另一条复线,自武威凉州区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分出,向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庄浪河,纵贯永登全境,至兰州西固区之河口,沿黄河而下,经安宁入兰州,又东北行,过桑园峡,达靖远,与主线合而入宁夏同心县。其中永昌至民勤段与汉长城合用。   长城由城、关隘、敌台、烟墩、城堡等建筑组成。因地制宜,灵活取用。少数为砖,大都以黄土夯筑。也有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脊上垒砌石块为墙或利用险山峻岭,顺势劈凿山体成墙者。还有利用地形挖成的深沟以做边壕。城墙上和城内侧修筑突出墙外的墙台和方锥体烽燧墩。部分重要地段设关口和城堡。黄土筑墙者,夯层厚13—20厘米,间杂木棍、野草等。山丹、永昌、古浪等段保存较好,城墙底宽2—4米,顶宽1—2米,残高8米左右。烽火台位城内侧,与长城相连,呈方锥体,基方6米,残高10米以上。墩距约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   甘南州,明之洮州,明朝为加强洮、岷、河三州边防,在甘青交界地带亦筑城台、设关立鄣,是为边墙。起基于洮河北岸的卓尼阿子滩乡峪古儿村,向东北伸延,经达加、巴舍、七什、干布塔、官洛、恶藏、土桥等,转向东至临潭八角乡,在八角乡之八角山顶出甘南而入临夏与河州接。全长约140余公里。依山形地势而筑,逢山掘壕,遇谷设关,平地起墙。土筑石砌者有留存。一般高6—8米,厚4—6米,顶部宽3米。   临夏州,明之河州。沿线筑二十四关,有“四关、九峡、十一沟”之说。以险山峻岭设关制塞为重要特征。东南接甘南临潭八角山入州境,越白石、太子二山脉而达积石山县小积石山,西与青海通,全线约200余公里。二十四关分别由山门、石窄和土窄、边墙、城堡组成。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土门、积石两关是南去甘南,北去青海的重要关口。   甘肃是明朝设置的“九边”之一,也是“九边”中西北“三边”或“四镇”之一。在这个“边”或“镇”内,又有它自己的重点军事区域。崇祯时周一敬所著《甘肃镇考见略》说:“凡边,以卫腹地。甘肃于边为九之一,于三边之镇为四之一。跨河西,凡要地有九:曰甘,曰肃,曰凉,曰庄浪,曰西宁,曰靖虏,兰州与洮、河二州,并饬边备焉。”即在今酒泉、张掖、武威、永登、西宁、靖远、兰州、临夏、临潭等九个地方设置的九个重点军备区。即上述所言长城、城鄣、关隘诸遗址。这些遗址的建筑时间前后不一。据文献记载,嘉峪关及以东修筑于洪武五年(1372年),民勤一带修筑于弘治十四年(1510年),兰州一带为嘉靖时所为,而古浪一带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筑成。甘南与临夏系洪武三年(1370年)所置。大凡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边垣的修建。是为一项长期的军事工程。   遗址保存较好,不仅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西北地区的文化、民族关系、社会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嘉峪关城楼、悬壁长城和山丹县位奇乡刘富村长城均已开放,供游人参观,并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磨子沟三角城遗址位于白银市靖远县五合镇尚树埫村南磨子沟,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为高山,东临沙河,整个遗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人因河为池,因山为城的特点,依山势黄土夹砂培筑而成,东低西高,北墙直列培筑,东南、西南城墙在正南弧曲连结,周长约1200米,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  遗址城墙基本完整,高2-8米,基宽5-8米,顶宽2-5米。东开一门,外有弧形瓮城。东北、西北角筑有10米高、直径8-10米的馒头形角墩。城墙内、外有环城壕,宽6-10米,深1-3米。城正中有一不规则台地,遍布青砖、黑红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等。  五合镇  五合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北部,兴电东干灌区,109国道、刘白高速公路和五靖公路贯穿全境, 地处甘肃、宁夏两省的交界地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8′-105°11′左右,北纬36°44′—37°1′上下。东与靖安乡相邻,南靠黄家屲山与平川区毗邻,西与东升乡相倚,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源县接壤。隶属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辖田窝、刘寨柯、野马涝、二道渠、杨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仁和张氏民居

仁和张氏民居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仁和张氏民居位于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仁和村,原发裕堡堡内,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张雄旧居,曰“积德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东,均为砖土木硬山顶结构。东西长294.5米,南北宽173.9米,占地面积51330平方米。西主居为两坡水飞檐、深门浅窗三间,面阔8.7米,通进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单坡水四明柱飞檐倒座三间;单坡水七明柱单檐南北厢房各六间;门房两间;西南角有木结构卷棚顶两坡水绣楼二层六间;砖雕照壁、砖门楼及仓房等。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张氏民居为了解清代民族经济贸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风情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双龙镇  双龙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西北,距县城120公里,东接兴隆乡,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倾,西邻石门乡,北濒黄河与景泰县五佛乡相望,黄河流经境内22公里。双龙乡总面积182.1平方公里,辖永和、黄坪、城川、双龙、碾沟、义和、仁和、北城8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2897户15774人,有耕地29351亩,人均1.86亩,其中水地11081亩,旱地18270……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潘育龙墓

潘育龙墓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团结村。潘育龙,靖远人,清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其墓冢以南120米处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宽7.55米。三门四柱,明间面阔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坊顶正中竖匾篆文阴刻“敕建”,横匾阴刻楷书“赐镇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龙石坊”。明间正面横批阴刻楷书“输忠间外”,背面“书锐争先”。次间面阔1.55米,横披左“恩荣”、右“褒封”。明间天额浮雕有二龙戏珠,背有丹凤朝阳。两中柱内侧刻对联一幅“千里川役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石鼓上刻花草、凤鸟、鱼、狮、豹、鹿、麒麟等。  乌兰镇  总土地面积327.7平方公里。现辖12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居委会,56个社区居委小组,总人口653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978人。兰州—长征铁路经过并设站;兰包公路通过境内,交通较方便。乡人民政府驻西关。 建制沿革   乌兰镇因县城南有乌兰山而得名。解放前由城关镇公所管辖,解放后建政为靖远县第七区区公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建为……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靖远钟鼓楼

靖远钟鼓楼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钟鼓楼位于靖远县城中心。原名谯楼,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现存建筑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积约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楼修于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门连通南北大街,楼为三层五楹,楼东西面宽5间(20.8米),当心间宽3.2米,楼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顶,从第一层起,楼内设木梯可上三层。拱门南额阴书篆刻“瑞丰”二字,为张云锦所书,北额题“天枢”,传为知县李志学书,楼上有邑人陈国钧撰书一联“此亦天枢,众星环拱;严然砥柱,万壑朝宗”。1987--1990年多次加固维修。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北滩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宝泉村

----

粮窑村

----

东宁村

----

乱腰村

----

花岘村

----

甜水村

----

芦沟村

----

北山村

----

中滩村

----

独山村

----

南滩村

----

刘梁村

----

红丰村

----

景滩村

----

小红沟村

----

杜寨村

----

大红沟村

----

东滩村

----

北滩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