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偰玉立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偰玉立,字世玉,新疆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先世是回纥人,后世迁居高昌郡(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出身摩尼教世家,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中进士。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以正议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总管升任泉州达鲁花赤。 偰玉立在泉州任上,拨款修建谯楼,并发动郡人捐助,费时三月,谯楼恢复旧观。 自南宋淳祐修《清源新志》以后,泉州方志已百年失修,当时朝廷开修宋、辽、金三史,征集各地方志,泉州独缺。于是偰玉立亲自主持《清源续志》编纂工作,聘三山(福州)文士吴鉴具体负责,考求图志,搜访旧闻,成书。是年冬,旅行家汪大渊再次来泉州,偰玉立将他所撰《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 泉州清净寺始创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后来因都寺阿合抹失职,供天的银灯和房屋寺产被窃被占,寺宇废坏。教徒多次到官府控告,多年不得解决。至正九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州,命偰玉立负责办理。偰玉立很快征回旧物。尔后,偰玉立又倡议并主持清净寺的重修工作。 至正十年(1350年),偰玉立主持重修泉州文庙明伦、议道二堂和西庑斋舍、先贤祠等。郡人蔡元14岁有神童之称,偰玉立保荐他进京师,朝廷授他编修官职,偰玉立以此激励学风。同年,偰玉立和泉州路总管孙文英下乡劝农,并在南安九日山崖刻“劭农于郊”纪念此事。 宋元时代,泉州镇南门外外侨集聚,陈肆成市,蔚为繁华之区。至正十年至十二年(1350~1352年),同安、仙游二县“流贼”屡犯泉州。为加强防范,保护外侨不受骚扰,偰玉立决意拓城。他将罗城南墙向南推进,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知州游九功所筑的翼城连接成新罗城,并加高加宽,周长30里,高2.1丈(折6.45米),内外都用石头垒筑,改镇南门为德济门,废通津门,又在临漳、德济门之间建南薰门。偰玉立在扩城同时,疏浚城濠,并在旧罗城南濠两岸砌石,作为内濠。 偰玉立工诗书,好山水,遍游泉州名山古迹,留下许多吟咏题刻。至正九年登开元寺镇国塔,在塔心勒石纪游;游九日山题刻“泉南佛国”、“玉立”、“劭农于郊”;游清源山纯阳洞、瑞像岩、寒山岩、天柱峰也都有咏题。 泉州府城东和桥南有偰玉立祠。 [以上内容由"starnetbar"分享。] |
买买提·普拉提 维吾尔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买买提·普拉提 (1941~) 原名穆罕默德·普拉提。维吾尔族。新疆吐鲁番人。1964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后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塔里木》、《新疆艺术》杂志副主编、主编,新疆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忠诚的友谊》,评论集《写好一些,写短一些》、《试论维吾尔文学散文集》、《读书随想录》、《维吾尔当代文学散论集》、《文学与时代》、《文学是真和美的土壤》、《来谈一谈文学》、《试论维吾尔族小说创作》等,译著有《红与黑》、《十日谈》、莎士比亚剧作、普希金长诗等,近350万字。评论《论维吾尔族诗歌的新发展》获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优秀评论一等奖,作品还获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研究奖、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等。 [以上内容由"健康快乐"分享。] |
阿不力孜·那孜尔 维吾尔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阿不力孜·那孜尔 (1925~) 维吾尔族。新疆吐鲁番人。毕业于乌鲁木齐师范学校。历任小学教师,报刊,《新疆日报》组长、维文部主任、副总。新疆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新疆分会主席、名誉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花开时节》,译著小说《爱的忏悔》等。 [以上内容由"来自襄阳的朋友"分享。] |
帕塔尔江 (1930~1986) 维吾尔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帕塔尔江 (1930~1986) 维吾尔族。新疆吐鲁番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新疆乌鲁木齐第二师范。历任新疆干校理论班学员,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干事,新疆文联《塔里木》杂志主编,中国作协新疆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民研会新疆分会主席。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生命的花蕾》、《桑巴依》、《回答》,评论《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论少数民族文艺》、《百家争鸣的方针》等。 [以上内容由"见怪不怪"分享。] |
吐鲁番 | 吐鲁番古称姑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相邻。吐鲁番历史悠久、美丽神奇,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自明代起称吐鲁番,清朝统一新疆后设吐鲁番直隶厅。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全市面积15738平方公里。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俄罗斯、满、壮、苗等2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71%。 吐鲁番地处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由于这里独特的气候特点,盛产葡萄、西瓜等果品,是闻名遐迩的“葡萄城”。其中吐鲁番无核白葡萄闻名国内外,用它晾制的葡萄干以含糖高、维生素C高、色泽碧绿的特点,在世界葡萄干品种里堪称珍品。 吐鲁番除了有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风光及民族风情,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仅国家和自治区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四个。沐浴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历经沧桑风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画,藏有千年古尸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结构独特的清代伊斯兰建筑苏公塔,《西游记》中那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火焰山,宏伟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儿井,葡萄园里葡萄姑娘动人的情歌,别具风味的“巴扎”风情,葡萄架下风情浓郁的维吾尔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万年前举世无双的巨犀化石,使吐鲁番成为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和融“火洲”、“风洲”、“沙洲”、“绿洲”为一体的自然地理历史博物馆。 吐鲁番有各类古代文化遗迹70多处,至近代包括原始遗址、故城遗址、古墓群、石窟寺、烽燧驿站、岩画等等,其中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准确数字已难统计,许多已流散海外,保存在德国、日本、俄国、英国、印度、朝鲜、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些文物中以代表丝绸之路的文物丝绸织品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古文书最为著名。 新疆独具特色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尤为突出,有1100条之多,总长5000多公里。这是一种极特殊的灌溉系统。为减少蒸发量,当地人采用了这种地下引水方式,钻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缓缓而行。据说,最长的坎儿井有8公里,出土通风用的直井多达三百眼,相当艰巨!所以说,坎儿井是吐鲁番,其实也是新疆的生命了。有意思的是,坎儿井刚好分布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几乎可以肯定,它与丝路有关。至于这坎儿井技术源自何方,西方?中原?本地?众说不一,估计吐鲁番可能性最大。 吐鲁番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它融合了古代的文明与现代的风采,以其妩媚而粗犷,质朴而热情的独特个性与魅力,令游者流连忘返,终生怀念。 |
坎儿井 | 坎儿井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坎儿井民俗园 | 坎儿井民俗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建议就近到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拍照提醒 坎儿井乐园里面的路是顺着走的,不可以走回头路,因此要拍照就马上拍,错过可就追悔莫及了。 |
吐鲁番博物馆 | 吐鲁番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着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5000多件文物精品,是了解吐鲁番历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该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风格的二层大楼,古朴浑厚。整个展览部分分为吐鲁番地区出土文物陈列厅、吐鲁番地区出土古尸陈列厅和巨犀化石陈列厅三个部分。 其中吐鲁番地区出土古尸陈列厅是最具神秘性和吸引力的展厅。这里展出的11具干尸,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时期的古尸,主要出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和苏巴什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 巨犀化石陈列厅内的巨犀化石是吐鲁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 新疆吐鲁番 |
火焰山风光 | 火焰山风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 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相传《西游记》中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白垩和第三纪的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 山体雄深曲折,布满道道冲沟。 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火热的夏季在阳光强烈照射下,红色山体热浪滚滚,红色烟云蒸腾缭绕,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 |
艾丁湖 | 艾丁湖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艾丁湖位于吐鲁番市南50公里的恰特卡勒乡境内,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该湖是一个内陆咸水湖,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四十年代时,湖面曾达到152平方公里),海拔低于海平面154米,均不到0.8米。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因为它的形状酷似月亮,故名。艾丁湖是中国最低的湖泊。 艾丁湖水,主要来自西部喀拉乌成山42条现代冰川水汇流形成的阿拉沟河和北部博格达山南坡183条现代冰川水汇流形成的白杨沟河、大河沿沟河、塔尔朗沟河等7条河流,以及盆地北缘涌出的天山雪水潜流。亿万年前,艾丁湖曾是个近5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海,碧波鳞鳞,湖光山色,美丽诱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面积骤减,湖盆四周已变成寸草不生的盐清沼泽地。艾丁湖湖区气候极端干旱,湖区景观极度荒凉,地表盐壳发育独特,构成了一幅未开垦的壮观的原始画面,从而对旅游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远在千万年以前,艾丁湖还是一个面积比现在的湖水面积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是2.49亿年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而今日艾丁湖,除西南部还残存很浅的湖水外,大部分是皱褶如波的干涸湖底,触目皆是银白晶莹的盐结晶体和盐壳,阳光映照下,闪闪发光。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月光湖”。在艾丁湖边,人们很容易被海市蜃楼和湖面干涸的假象迷惑,因而往往陷入泥淖。 这里四周望不见游鱼飞鸟,唯有不时掠过的成群小飞虫和偶尔在脚下窜过的野兔、小鼠。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状况和典型的荒漠景观,中外游客到此游览、摄影、探奇者络绎不绝。因为艾丁湖急剧缩小,已近干涸,变成大盐沼了。湖心是晶莹洁白的盐晶。夏季仅靠冰雪融化水流入湖内,夏秋却强烈蒸发干涸,湖水矿化度亦极高。人们很容易被这里的“海市蜃楼”所迷惑。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的环境至为古朴、苍凉。为开发艾丁湖的盐和芒硝资源,1959年新建了七泉湖化工厂。该厂生产的精制盐、无水硫酸钠等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内外,深受用户的欢迎。 |
吐鲁番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 | 吐鲁番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吐鲁番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吐鲁番市南9公里。包括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红柳沙山风情园、砍儿井观赏园和砍儿井休闲厅、沙漠动植物展览馆、新疆民居风情园五个游览区。 植物园占地500余亩,收录了500余种沙漠植物。园内设有荒漠植物引种繁育区、沙漠植物分类标本园、柽柳专类园、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荒漠野生观赏植物园等8大园区;红柳沙山是集沙疗保健、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景区,是对沙漠植物园旅游景区的丰富和发展,即弘扬了人类治沙精神又体现了沙漠植物文化;被誉为绿洲生命家的原始古老坎儿井竖井在景区内随处可见,游客可以在近距离的通过坎儿井竖井参观最原始的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饰古老坎儿井。 景区内的吐鲁番沙漠生态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基地,是世界上最低、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沙漠植物王国。 开放时间: 10:00-18:00 门票价格: 20元 联系方式: 0995-867871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市南9公里。 最佳时间: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是全国最热的地方,素有“火洲”之称,全年平均气温为14℃。对于游客来说,七、八、九月份是旅游吐鲁番的最佳季节,因为此时正是各种瓜果成熟的时候。 投诉电话: 0995-8520171,吐鲁番市旅游投诉电话 交通指南: 市内交通:吐鲁番客运站有中巴直达景区。 |
大漠土艺馆 | 大漠土艺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介 绍 大漠土艺馆以“丝路古堡”、“哈拉和卓”、“铁扇公主”、“唐僧讲经”、“弥勒佛”、“观音堂”等大型雕塑迎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这片景区由20个景点组成,内容相当丰富,上自古老的神话传说,下至民族习俗、乡土风物,均有概括的表现。它以历史名人伟业、维吾尔民间传说和吐鲁番的奇闻轶事为线索,通过宗教、民俗、乐舞、珍藏等4个泥土艺术造型,生动形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西域重镇吐鲁番的历史画卷。 火焰山大漠土艺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又临近312国道,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园区内高大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古色古香,别具风味。走进高达10多米由土砖坯砌成的图案精美的拱门,迎面是由3座穹窿顶建筑组成的万佛宫,中心正厅有坐佛一尊,10米高的彩绘大佛雄伟壮观,气派不凡,是依据焉耆出土的雕塑精品红衣佛放大塑造的,是新疆第一大坐佛。 左右两厅的壁画,一个以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为内容,一个以吐鲁番本地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壁画为蓝本,精选复原绘出,特别是高昌回鹘王、王后及供养人像,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新疆吐鲁番 |
维吾尔古村 | 维吾尔古村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维吾尔古村位于有数百年历史的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果勒村,毗邻交河故城,占地20000余平方米,是一个展示维吾尔原生态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院群。 景区内维吾尔民俗陈列馆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立体地展示了维吾尔人历史变迁、生产劳动、民居建筑、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风貌,其中不少是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地原生态文化展示。 |
吐鲁番郡王府 | 吐鲁番郡王府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吐鲁番郡王府位于吐鲁番市区东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距吐鲁番市区2公里,毗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周围葡萄园环抱,环境优美是游客、摄影爱好者的最佳首选景点,也是欣赏民族歌舞、品尝民族御宴的好去处。 |
苏公塔 | 苏公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公塔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郊,距城约6公里。 苏公塔又被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称为“吐鲁番塔”。在苏公塔的入口处,保存有建塔时的石碑一块,碑的两面分别用维、汉两种文字记载了建塔的原因。该塔是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二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的,塔始建于回历1181年(公元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额敏和卓是鲁克沁王的后裔,1694年出生于哈拉和卓,是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曾因维护祖国的统一,被清政府封为“扎萨克”。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屡建功勋,分别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后-为辅国公、镇国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级,第二年正式封为郡王。 苏公塔塔身呈圆柱形,通高37米,底部直径达10米,全部以砖块砌筑而成,外面饰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菱格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等几何图案,共有15种之多,都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美观大方。塔体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砌筑有14个窗口。塔顶呈盔形,塔内有螺旋形的台阶72层,人们可以拾梯而上,直至塔顶。塔内没有木料,全凭一个砖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支撑整个塔身的重量。据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相传说,苏公塔是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的,具有典型的维吾尔族建筑特征。(国家文物局)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朝,历经唐、五代、宋、元朝,始终是西域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原共有洞窟83个,现存的57个中,有壁画的为40个,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壁画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 回鹘高昌是该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本世纪初,又屡遭不良洋人盗劫破坏,雪上加霜,面目全非。尽管如此,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多采多姿,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交 通 距市区38公里,可包车前往。 新疆吐鲁番 |
阿斯塔那古墓群 | 阿斯塔那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鲁番市约40多公里。它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畛域分明。 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墓室顶为平顶或穹窿形。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在古墓中出土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尤其珍贵的是这里出土的干尸即中国木乃伊,可以与埃及的相媲美,闻名世界。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 吐鲁番的沙漠植物园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隶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中国国科学院直属的12个植物园之一,是西北干旱荒漠区惟一的一个沙漠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最低的植物园。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10公里,海拔-95-76米。园址坐落在吐鲁番盆地腹部的恰特喀勒、艾丁湖和亚尔乡三个乡之间约6000公顷的风蚀流沙区内,有大面积的风蚀雅丹地貌,平坦流动沙地及新月形沙丘地貌类型,被流沙湮埋的故城废墟及闻名于世的干旱地区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这里是世界第二低地,素有“风库”、“火洲”之称。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26.8天。最多达68天,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风沙流动速度居全国之首;年平均积温为13.9度。极端最高气温47.62度,极端最低气温-28度,夏季沙面温度超过80度,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年蒸发量2837.8毫米;年平均湿度41%;年日照时数3049.5小时,日照百分比为68%;年总辐射量为139.5千卡/平方厘米。 |
地区 | 景点 |
---|---|
英吐尔村 |
---- |
台藏村 |
---- |
曼古布拉克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