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吐峪沟 | 吐峪沟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吐峪沟千佛洞:从胜金口沿火焰山南麓东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沟千佛洞。这里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 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今天,大家看见的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便是有力的见证。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今天海内外穆斯林敬仰神往的圣地,是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第4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火焰山来的鼓手》拍摄地。 景观 吐峪沟大峡谷民俗文化旅游区,古称为丁谷。该景区一直以险、峻、奇、幽而著称。它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麻扎和古村落四部分组成。 (1)吐峪沟大峡谷风光。 该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遗址苏贝希文化遗址就坐落在大峡谷北沟口),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831.7米。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 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沿路步行就可以欣赏到神奇壮美的峡谷风光,其山峰之险、山体之奇、山岩之雄、山色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世间其他峡谷所少有。 (2)吐峪沟千佛洞。 位于峡谷中段,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1957年自治区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凝聚在每个洞窟中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西州图经》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 吐峪沟千佛洞开凿以来的1700多年中,先后历经了人为破坏和自然塌损两阶段。现有洞窟94个,有编号46窟,仅有8窟残存壁画。那些幸存下来的石窟壁画,至今仍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风采,吸引了当今世界各地研究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专家学者们的目光,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史、佛教美术史、古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吐峪沟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现在晋、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家族称王时(公元443~ 450年),是吐峪沟佛教最繁荣的时期。 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人为的破坏,吐峪沟壁画90%吡以上已经毁圮无存。如今只有8个洞窟还残留少量有回鹘文题记的壁画。其中1、2、3、4号窟,佛坐胡床,为全国所仅见。这里还出土过一些佛经残卷。 (3)吐峪沟霍加木麻扎。 是游客进入南谷口见到的第一个著名的古代宗教遗迹,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据说已有1300多年历史。 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传说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带5名弟子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终于东行来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的帮助下,叶木乃哈等6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伊斯兰教在吐峪沟开始盛行。后来,叶木乃哈等6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现在的吐峪沟麻扎。 据德国探险家冯·勒柯克著作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来自土耳其、印度等国的穆斯林到这里旅游。现在,每年都有来自南北疆、宁夏、青海、甘肃、土耳其、港澳台等地旅游的穆斯林信徒来此朝拜,是新疆境内较为显赫的伊斯兰教圣地,也是佛教文化兴衰、伊斯兰教盛行的重要历史见证之地。 吐峪沟麻扎堪称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即“中国的麦加”。按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据勒柯克记载,直到20世纪初,仍有来自土耳其、印度的穆斯林到这里朝圣。现在每年前来朝觐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德国、土耳其等地的穆斯林络绎不绝。 (4)吐峪沟古村落。 是位于大峡谷南出口沟谷中的一个古老宁静的维吾尔族村落,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它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四周,约有二百余户人家。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常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使用古老的维吾尔语交际,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依然是古典的驴车代步。 在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儿童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 在古老的村落中,居民们继承了两千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一些建筑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 交通指南 如果包车前往吐峪沟可能停留时间较短 ,另外的途径就是乘坐吐鲁番和鄯善之间的长途车在吐峪沟下车即可。 如果游玩第一天太累可在吐鲁番市住下,那里有2个加气站。第二天再到吐峪沟。 美食推荐 吐鲁番的饮食和乌鲁木齐几乎一样,从汉族北方的面食到粤菜、川菜,从地方维吾尔风味小吃到伊斯兰清真食品一应俱全。如果问到过吐鲁番的人最喜欢吃的、印响最深的食物什么,他们的答案恐怕只能是葡萄及其他水果,在那里你常常可以将葡萄或其他水果作为主食,一路走一路吃,这种“水果宴”是吐鲁番独具的特色。 此外,丝路绿洲宾馆内的清真餐厅味道也很不错,具有当地特色,价格适中。推荐炒烤肉、炒牙签肉、拔丝哈密瓜。 |
吐峪沟石窟 | 吐峪沟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是吐鲁番地区目前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高昌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 石窟始建于4世纪。5~6世纪,北凉至麹氏高昌时期建寺凿窟达到热潮,并成为皇家寺院所在。7~12世纪,回鹘高昌时期也有开凿或改凿洞窟。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逐渐废弃。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至此盗割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洞窟沿吐峪沟两侧南北长约500米的范围内分布。分东西二区,现存洞窟总计为9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仅有9个窟留有壁画。其窟形可分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纵券顶窟。方形窟以其窟顶形式,又可分为平顶式、覆斗式、穹庐式。石窟类型有支提窟、毗诃罗窟和讲经窟3种。以禅窟和讲经窟数量最多,计37个窟,且分居于礼拜窟左右,与克孜尔石窟布局相似,反映了中国早期石窟特征。 吐峪沟石窟的壁画大部剥落严重,较能辨其内容的第44窟中,正壁和两侧壁上均绘一佛二菩萨。本生故事画较为清晰,计每壁各有1组7幅画,每幅画旁有汉文题记。尚可辨认的壁画内容有:“羼提婆利忍辱截割手足”、“摩钳太子求法赴火”、“慈力王施血饮五夜叉”、“萨那太子舍身饲虎”和“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贸鸽”等。 吐峪沟石窟是高昌地区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洞窟形制和壁画遗存反映出多种文化对高昌石窟艺术的影响,是我国佛教艺术的艺术宝库。吐峪沟石窟附近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制的民居使用至今,在中国土质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吐峪沟石窟周围的祆教墓葬、佛教寺院、伊斯兰教麻扎,反映了当地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 2006年5月,吐峪沟石窟作为南北朝至唐时期的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鲁克沁历史文化旅游区 | 鲁克沁历史文化旅游区 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就坐落在鲁克沁镇。它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柳中城自古以来,曾以柳色而闻名,以致有“绿柳城廓”之称,曾有“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的诗句歌吟柳色。 鲁克沁汉代为柳城,唐为柳中县。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府时,曾一度在此屯田。公元123年,东汉西域长史府设置于此,西域长史班勇曾率五百兵士进驻柳城屯垦戍边。 柳中城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现在城墙周围还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内城正西,有清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郡王府遗迹,大约建于1758年,当地人称王爷台。台长五十七米,宽四十米,高二十米,全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 鲁克沁镇是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吐鲁番木卡姆指的就是鲁克沁木卡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高昌乐以远时期。鲁克沁木卡姆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乐律、乐调、结构形式等方面与己出版发行的《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均有差异,因此,1996年经专家对鲁克沁木卡姆的挖掘整理,出版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吐鲁番木卡姆》一书。鲁克沁木卡姆最显著的特色是“无鼓不歌,无鼓不舞,鼓变乐变,乐变舞变”。 鲁克沁木卡姆,以丰富优美的旋律、深邃生动的唱词、载歌载舞的热烈气氛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2000年,以表演鲁克沁木卡姆而闻名的吐尔逊·司马义等四位木卡姆大师,应邀赴英国皇家剧院演出,独特的乐器、流畅的音乐、精湛的演技,受到伊丽沙白女王的高度好评。 今天,新疆第一个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建在了鲁克沁镇,古老的鲁克沁继续传承和演绎着她独具魅力的音符,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
沙山公园 | 沙山公园位于鄯善县辟展乡境内,北侧紧靠鄯善县城,交通便捷。是利用库姆塔格北缘与鄯善绿洲接触带的特殊地理环境建立的一个公园,1990年始建以来已初具规模,现又准备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成消闲、度假、游览、健身等多功能综合性城市公园。 公园分南北两部分,以沙山边缘东西向横穿的溪流分界。北部区占地500亩,东测为水上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花卉观赏区和葡萄园。西侧为草坪区、植物园。南部区为沙漠,有沙漠活动区、沙疗区和沙漠植物区。 沙山公园南部的沙丘上,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每当盛夏,气温极高,表层沙温可达7℃以上,最高82.3℃。公园内已开辟沙疗区域,不少关节炎等患者前来治疗。再往南去不远,就是大沙丘所在,只见丘峰轮廓清晰,丘脊平滑似线,迎风面纱波似水,背风坡落沙如泻。站在沙丘顶端,静候大漠日出的辉煌时刻,目送夕阳西沉染尽天际的自然奇观间只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沙山一溪之隔的公园北部则冬夏温差不大,夏季气候凉爽湿润。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溪水清澈透明,潺潺流淌,溪边高大多姿的古树环绕,浓荫蔽日,洼地中泉水翻动浮沙,引人入胜,园中的人工湖碧水一潭,倒映湖心岛上的凉亭,背衬高大的沙山,景色分外迷人。沙山公园条件优越,已成为鄯善县城建重点,目前每年游人己逾万。拟议中将沙山旅游路线开发与公园建设相结合,必会形成地区优势,形成前景最好的旅游地,产生最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
洋海墓群 | 洋海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 墓地总面积5.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现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三块台地相对隔离,上面均布满墓葬,分布特征、墓型均有较大差别,故分为Ⅰ、Ⅱ、Ⅲ号墓地。 洋海古墓葬根据分布,可分为东、西两片墓地。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墓、土坏墓室或二层台、墓斜坡土洞墓。 东片墓群为竖穴墓及竖穴偏室墓,属青铜时代后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土文物丰富,主要有石器、陶器、木器、毛织等生活用品及狩猎工具,晚期墓葬中有壁画、文书等物品,是吐鲁番史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墓地之一。 西片墓群规模大,以晋唐时代墓葬为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斜坡墓为主,反映不同的文化特征。出土的文书反映当时的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及民间交易、生活习俗等,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洋海古墓葬是吐鲁番地区古墓群之一,其出土的大量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2006年5月,洋海墓群作为青铜时代至唐时期的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吐峪沟麻扎村 | 介 绍 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维吾尔语交际,信仰伊斯兰教,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驴车代步。 徘徊在峡谷底处的村落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那溪边穿着鲜亮的民族服饰洗衣的妇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树下头戴花帽怡然自得地乘凉的白胡子老人,那在如时光隧道的券顶窑房下散步的蒙纱老妪,那跟着游客追逐嬉闹的天真可爱的维吾尔族儿童,只要进入视野,总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在古老的村落中,独具特色的民居处处闪烁着古老的“黄土文化”的光芒。他们继承了2000多年来用黄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土制坯建成的窑房,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 新疆吐鲁番 |
库姆塔格沙漠 | 库姆塔格沙漠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库姆塔格,维吾尔语是“沙山”之意。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自天山七角井风口和达坂城风口的狂风,沿途经过长风程,挟带着大量沙子,最后在库姆塔格地区相遇碰撞并沉积,形成“有沙山的沙漠”这一独特的景观。 库姆塔格沙漠已开辟成为集科研、考察、探险、沙地运动、沙疗保健、大漠观光于一体的风景区。站在鄯善老城向南望去,金色的大漠雄浑壮观、风光无限,千百年来与绿洲长相厮守,默默对视,犹如忠诚的恋人,给人无尽的遐想。 新疆吐鲁番 |
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 | 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 |
火焰山景区 | 火焰山景区 |
鄯善影视文化旅游区 | 鄯善影视文化旅游区 鄯善影视文化旅游区的鄯善影视基地位于县城北部约40公里处,区内有烽火台、古城楼2处,是文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是以文物为基础,集文化旅游、 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在此先后拍摄了《天地英雄》、《七剑》、《冰山上的来客》、《阿凡提的故事》、《苍茫天山》、《库尔班大叔》、 《七剑下天山》等著名的影视作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吐鲁番葡萄沟 | 吐鲁番葡萄沟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火洲闻名遐尔的“清凉世界”-----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千米的火焰山峡谷中。该沟是一条不太深的切蚀沟,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约0.5千米,最宽处方可达2千米,一条小溪流贯其间,沟侧沿隙中时有汩汩泉水渗出。沟中绿荫蔽日,满沟全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花果树木点缀其间,村舍农家错落有致,山坡高处还有许多空心土垒砌专门晾晒葡萄干的“晾房”。葡萄沟现有葡田400公顷,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葡萄、马0、喀什哈尔、黑葡萄、比夹干、梭梭葡萄、紫葡萄等数十个葡萄品种。年产鲜葡萄600万千克,葡萄干300多吨。这里的无核白葡萄干鲜绿晶亮, 酸甜可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做“中国绿珍珠”。设在葡萄沟与吐鲁番市间的果酒厂,引进了国内一流的葡萄酒酿造、贮存、灌装的生产流水线和葡萄、哈蜜瓜、桑椹罐头和浓缩汁软包装生产流水线,及一个可容纳数千吨瓜果的大型冷藏库。这里生产的吐鲁番全汁葡萄酒畅销全国。在葡萄沟深处,专为中外旅游者修建了一处占地数千平方米的葡萄游乐园,这里浓荫蔽日,铺绿叠翠,泉流溪涌,曲径通幽,甜蜜的葡萄,醉人的歌舞,令人心旷神怡。 |
吐鲁番 | 吐鲁番古称姑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相邻。吐鲁番历史悠久、美丽神奇,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自明代起称吐鲁番,清朝统一新疆后设吐鲁番直隶厅。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全市面积15738平方公里。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俄罗斯、满、壮、苗等24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71%。 吐鲁番地处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由于这里独特的气候特点,盛产葡萄、西瓜等果品,是闻名遐迩的“葡萄城”。其中吐鲁番无核白葡萄闻名国内外,用它晾制的葡萄干以含糖高、维生素C高、色泽碧绿的特点,在世界葡萄干品种里堪称珍品。 吐鲁番除了有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风光及民族风情,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仅国家和自治区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十四个。沐浴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历经沧桑风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画,藏有千年古尸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结构独特的清代伊斯兰建筑苏公塔,《西游记》中那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火焰山,宏伟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儿井,葡萄园里葡萄姑娘动人的情歌,别具风味的“巴扎”风情,葡萄架下风情浓郁的维吾尔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万年前举世无双的巨犀化石,使吐鲁番成为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和融“火洲”、“风洲”、“沙洲”、“绿洲”为一体的自然地理历史博物馆。 吐鲁番有各类古代文化遗迹70多处,至近代包括原始遗址、故城遗址、古墓群、石窟寺、烽燧驿站、岩画等等,其中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准确数字已难统计,许多已流散海外,保存在德国、日本、俄国、英国、印度、朝鲜、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些文物中以代表丝绸之路的文物丝绸织品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古文书最为著名。 新疆独具特色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尤为突出,有1100条之多,总长5000多公里。这是一种极特殊的灌溉系统。为减少蒸发量,当地人采用了这种地下引水方式,钻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缓缓而行。据说,最长的坎儿井有8公里,出土通风用的直井多达三百眼,相当艰巨!所以说,坎儿井是吐鲁番,其实也是新疆的生命了。有意思的是,坎儿井刚好分布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几乎可以肯定,它与丝路有关。至于这坎儿井技术源自何方,西方?中原?本地?众说不一,估计吐鲁番可能性最大。 吐鲁番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它融合了古代的文明与现代的风采,以其妩媚而粗犷,质朴而热情的独特个性与魅力,令游者流连忘返,终生怀念。 |
坎儿井民俗园 | 坎儿井民俗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建议就近到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拍照提醒 坎儿井乐园里面的路是顺着走的,不可以走回头路,因此要拍照就马上拍,错过可就追悔莫及了。 |
吐鲁番博物馆 | 吐鲁番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着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5000多件文物精品,是了解吐鲁番历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该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风格的二层大楼,古朴浑厚。整个展览部分分为吐鲁番地区出土文物陈列厅、吐鲁番地区出土古尸陈列厅和巨犀化石陈列厅三个部分。 其中吐鲁番地区出土古尸陈列厅是最具神秘性和吸引力的展厅。这里展出的11具干尸,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时期的古尸,主要出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和苏巴什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 巨犀化石陈列厅内的巨犀化石是吐鲁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 新疆吐鲁番 |
坎儿井游乐园 | 坎儿井游乐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吐鲁番坎儿井游乐园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境内,处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是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 由于坎儿井水是天山雪水溶化后渗入地下,无污染的天然水,含丰富的矿物质,常饮能使人美丽、长寿。坎儿井开挖在地下,不易蒸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坎儿井水质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木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吐鲁番坎儿井乐园于1993年5月16日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占地面积7亩,区内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悠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
火焰山风光 | 火焰山风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 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相传《西游记》中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白垩和第三纪的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 山体雄深曲折,布满道道冲沟。 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火热的夏季在阳光强烈照射下,红色山体热浪滚滚,红色烟云蒸腾缭绕,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