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地区 >> 喀什市

喀什市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市中心,总面积3.6平方公里,景区涵盖老城核心区、艾提尕尔清真寺、高台民居等18个游览参观点,其中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街巷纵横交错、建筑高低错落,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喀什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市城北的高崖上,以江库尔干巷和布拉克贝希巷为主线,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居住着2094户1万多人,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喀什老城景区,是两千年多前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疏勒国的国都所在地,这里留下了很多厚重历史文化遗存,有自治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主要由老城街巷、维吾尔民居、九龙泉等,是集维吾尔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这里曾经是1200多年前喀喇汗王朝的王宫遗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喀喇汗王朝的皇亲和贵族后代。游客可以通过家访维吾尔族居民,亲口品尝纯正的民族餐饮;亲眼目睹维吾尔民居的生活习俗和手工制作;亲手触摸各类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等。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艾提尕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境内,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集古代建筑、文物、集市、手工艺品展示和民俗文化为一体,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旅游局的评审,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南疆三地州唯一一个国家级4A景区。艾提尕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主要依托于艾提尕清真寺及其周围的老城区潜在的旅游资源,景区主要包括艾提尕黄金首饰一条街、民俗产品一条街、艾提尕清真寺、艾提尕广场、观光塔、喀什噶尔民俗馆。  景区介绍     艾提尕清真寺最初修建于公元1442年,是全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艾提尕尔”的维吾尔语意是“最高等级的清真寺”,也就自然成为节日聚会的场所。其最初只是小型的清真寺,1538年扩建成为“加满清真寺”。十八世纪后期,一位名叫祖丽菲亚的妇人,和一位名叫古丽热娜的妇人,先后将自己所有财产捐献给这座清真寺,使之最终于1798年得名“艾提尕尔”。    艾提尕清真寺揉合了当地独有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而形成的建筑艺术,已经成为喀什的代表建筑。艾提尕清真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亚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方法以及中原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全寺由门楼、讲经堂、礼拜殿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高大的寺门两侧,耸立着18米高的召唤塔,召唤塔、短墙和门楼相连构成一个和谐的建筑整体。    穆斯林群众每天都要做五次礼拜,清晨为第一次,第二次在中午,第三次在下午,第四次在黄昏,第五次在晚上11点左右进行,这五次礼拜中,艾提尕清真寺平均每次人数可达2000人左右,如果到了主麻日(每周五),来这里做礼拜的人数可达1万人左右。   艾提尕黄金首饰一条街目前是喀什市最大的黄金首饰交易市场。    在民俗产品一条街,可以目睹很多历史文物和特色产品,还可以亲自参与加工制作,是喀什穆斯林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周围聚居了喀什市90%以上的少数民族,喀什噶尔民俗馆以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从民居建筑、婚丧礼俗、劳动生活、民间工艺、民族歌舞等方面向游客展示了“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古老的传统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    清真寺外的艾提尕广场是喀什穆斯林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过改扩建的艾提尕广场,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如今已经成为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抗震疏散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登上观光塔可以俯瞰景区的概貌,还可以远距离欣赏喀什老城区特有民居。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位于喀什市西南45公里的疏附县乌帕尔乡艾孜来特毛拉山山岗上,这里环境清幽,林木葱翠,气候宜人。现在的陵墓是1985年重修的。陵墓东侧有一清真寺,供信奉伊斯兰教的游客和附近村民祈祷之用。陵墓北侧有一文物陈列室,陈列室陈列着《突厥语大辞典》和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绍等有关书籍与材料。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人们称之为神泉圣水。泉边有一古杨树,树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被人们视为一大奇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1008-1105年)是公元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著名语言学家。他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于1076年用阿拉伯文著成了世界第一部《突厥语大辞典》。这部巨著结构严谨,条目清晰,收进的词汇极为丰富,堪称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中亚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为研究突厥语诸部族的历史、地理、物产和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这部巨著已被许多国家用十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父穆罕默德本侯赛因是喀喇汗王朝的皇族,为巴尔恩韩城的首领,精通伊斯兰经籍和突厥文化。其母布维拉比亚知识渊博,为其子的成才作出了毕生的努力。马哈茂德曾在喀喇汗王朝都城喀什噶尔,就学于麦德莱赛哈米底耶学校和麦德莱赛沙吉耶学院,受过系统的高等宗教和文化教育。1058年,因其父在宫廷事变中遇难,他外出流浪了14年。曾游历过布哈拉、撒马尔罕、内沙布尔等伊斯兰文化名城,向各地学者求教,并实地考察了中亚突厥语系各部落的语言、民间文学和风土人情,收集了大量资料;同时深入学习伊斯兰教史和伊斯兰哲学。他精通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且在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和民俗学等多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

香妃故园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人们可能不知阿帕霍加墓,但都知道香妃墓,因为这个神奇的故事流传久远!到喀什浏览的们必去此地一睹风采。阿帕霍加墓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  主墓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内的墓台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个坟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相传墓中有个名叫“希帕尔罕”的女子,曾纳为乾隆皇帝的妃子,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死后葬于故里此墓中……但此传说并无史料记载。墓室门内摆放着送香妃遗体返故里的古老马车与用具,香妃的美丽传说更为阿帕霍加墓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阿帕霍加墓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典范。  阿帕克霍加墓外景阿帕克霍加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艾孜热特村,始建于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相传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帕克霍加墓也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陵园正门朝南,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伯孜)四大部分组成。  正门前地势开阔乎坦,四周古杨参天。门楼不大,却十分华丽。与门楼紧连的一座小型清真寺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之用。陵园西部的大型礼拜寺,为三合院形式,有正面敞廊15间,后部砖殿8间。逢宗教节日,南疆各地穆斯林们在朝拜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礼拜仪式。陵园正北有一穹顶教经堂,圆顶中空,自成一组,造型极别致。这里是当年阿帕克霍加与其父讲经习典之所。  主墓室为陵园主体,位于陵园东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其四周为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1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底圆直径达3.5米,柱顶又各有一小“邦克楼”(即召唤礼拜的小楼)。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墙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米,其顶部亦有一“邦克楼”。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参错环抱,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墓室门朝南,内中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为者女坟,传说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包。  墓室内该家族的第一个埋葬者,其实是阿帕克霍加之父玉素甫霍加,1640年由阿帕克霍加筑墓安葬。1695年阿帕克霍加死后也葬于其间,玉素甫霍加原先那座简朴的墓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因为阿帕克霍加的原因,此墓不仅冠以他的名字而且被后人神化,也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高宗曾颁旨对该墓的管理作出规定:“……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黔恤之仁。”(《清高宗实录》)1874年阿古柏也曾花费巨款扩建修缮该墓,使其达到今日规模,成为天山以南及至中亚朝拜纪念所谓“圣人后裔”的重要“圣地”。  “香妃墓”之称的来历,源于民间传说。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现主墓室中尚存驼轿一乘,据说就是当年运尸时从北京带来的。此传说流传甚广,表达了民、汉各族自古以来·团结互爱的良好愿望。其实“香妃”确有其人,与发动“大小霍加之乱”的波罗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地处喀什市苏扎克水库东侧,是一个集历史、人文、景点为一体的文化氛围浓厚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园。园内镶贴玉石最多的蒙古包连体建筑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中间一个大包,配备高档灯光、音响,周围连通8个小包,为不同民族风格装饰的卡拉OK宴会厅,是游人观赏、休憩、娱乐的理想之地。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喀什大巴扎是新疆十大农贸市场之一,它的全称是"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位于喀 什市东北北角的吐曼河东岩,占地面积250亩,有"中亚物资博览会"之称,大巴扎内设21个专业市场,有4000多个固定售货摊位和一条食品街,上市商品种类齐全,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旅游、观光、购物的理想场所。

喀什高台民居

喀什高台民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现为喀什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该区建在悬崖上,共有近六百户人家。从颇具现代化的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老城的地势明显高出一截。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历史上,高崖的北坡与南坡连为一体,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地,南崖就是现在的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经过千年历史的发展,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筑。这里巷道狭窄弯曲,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保留了多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台民居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高台民居既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也是维吾尔族美化环境、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  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0和阳台。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松松垮垮的。但据说这里的房子都很牢固,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维吾尔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墙体扩建加高一层甚至两层。房子顺着山势,室内外空间布置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后来又出现了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过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除了最多见的“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远处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这些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喀什高台民居小巷。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门都是两扇的,一户挨着一户。走进庭院,我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间利用也多有不相同,无论是走进任何一所院落内,首先看到院内地上栽种维吾尔人民喜爱的桑树、无花果、石榴、杏树、葡萄、玫瑰、月季、夹竹桃等树和花卉。果树成荫,环境幽雅。有些面积大的庭院,多种葡萄,搭成凉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凉的好场所。院落内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铺草席、毛毡或地毯。夏季炎热时人们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维吾尔族非常喜爱养花种草,庭院里没有空地可种花草,则种在花盆,摆在院内或楼上凉台。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间上到处都摆满了花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台无处不落花。可见维吾尔族人爱美、爱花的习俗,尤其维吾尔妇女与花更有不解之缘,与花结下深厚感情。维吾尔妇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联系在一起的。头戴花帽、头围花巾、身穿花裙,用鲜花装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妆品,庭院进入主人的住室、客厅,看看室内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主人卧室比较简朴,维吾尔人喜欢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积大都占去房间一半地方,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炕,用土砖砌成,平整厚实,炕上铺有草席、花毡、地毯以及和炕一样大的棉褥。敞开式的墙壁柜上整齐的排放着很多被褥。墙上挂着地毯,以作装饰。  维吾尔民居有着浓厚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其风格特点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高台民居有样几个特点:  一、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居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布置都是根据具体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定,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甚至有七层楼,崖上建有三层、崖下四层,从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绝妙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层可以从崖上出进,崖下四层即可从三层下到最底层,也可从最底一层沿上下互通的楼阶到达任何一层。  二、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  三、简朴变化多端的外形。维吾尔族建筑组成建筑外墙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户外大门,多为两扇门,庄重厚实,门上镶有、刻有图案花纹的铜质、铁质护板压条。吊装两个碗大的门环供上锁用。沿街外墙用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如故。也有用白石灰涂刷的。  四、室内建筑分为主人居住室、客厅、两侧多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坑,而是填实的平整土坑,占去整个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有许多层,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上壁柜更有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多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龛,数层不等。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有的壁龛则是石膏楼空花纹图案镶嵌在整个壁龛上。石膏雕花呈兰底白色花纹图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鲜明的雕刻艺术品。住宅和客厅墙壁上还挂有和田地毯。大一点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回廊下有护栏条都是木匠旋制出来的,圆形粗细间隔长短不一的木质护栏。回廊里有土坑,铺上花毡地毯,院内的葡萄架连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顶,是绝好的纳凉好地方。  五、高台民居的悠久历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传,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结构、屋顶、墙体、门窗,甚至颜色都依然如故。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历史。许多民居都七、八代人传下来的,由于维吾尔族的宗族观念很强,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眷故土的依恋。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看过民居小巷景观,了解维吾尔族民居文化特色,领略、体验小巷深院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和民宅的文化内涵。高台小巷除了民居奇观外,还有一个更为古老、历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制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现在己保存有十七、八家古老作坊,高台民居所在地,维吾尔语叫“阔孜其亚具希”,汉语意思是“高崖土陶”。土崖上独特的民居和古老的土陶作坊成为高台上两个最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的景点。  高崖距地面高三十多米,居高临下,空气清新,可免受洪水,暴雨灾害,优越的地形,千百年以来,维吾尔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来此定居,在此后的岁月中,陆陆续续有很-吾尔人先后来高崖建房安家。在修房中就地取土和泥,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人叫“色格孜”的土质,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大约在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在过去的岁月有,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离的泥巴碗,维吾尔人叫“塔瓦克”,和面盛饭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脸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盛水的“库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灯、烛台、以及婴儿摇床便具,甚至还有土陶制的捕鸟猎具等等,其土陶制品品种多达百种,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土陶器伴随着维吾尔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贡献之大,可谓功不可没。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住在高台民居的94岁高龄土陶艺人买买提阿西木讲述,高崖分成现在两个互不相连的南崖和北崖的来历。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到高台民居参观、访问的游客对维吾尔的风俗习惯要尊重。  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巷内还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还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  地址:喀什市亚瓦格街阔孜其亚贝希巷  电话:0998-2832210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盘橐城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以南,是公元74至91年间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 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班超以盘橐城为根据地,抗击匈奴,安扶西域,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并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后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后衬36米长、9 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建有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等建筑。“盘橐城”早在公元1世纪,我国史书中即有记载。初为疏勒国国王兜题驻跸之地。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正是在这座城里,擒拿了匈奴傀儡—疏勒国王兜题,击败匈奴势力,安定了西域,所以亦称之为“班超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城毁于战火。   盘橐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当时与汉同时存在的强大政权便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对中原的侵扰、掠夺,使其成为中原王朝的宿敌。作为疏勒国行宫所在地的盘橐城同样也在亲匈奴的疏勒国王兜题的统治之下。公元73年,班超奇袭盘橐城,重开丝绸之路,从此班超在西域的威望日渐提高。公元92年,班超被擢升为西域都护,直到公元102年70岁时,班超才卸任回到长安,班超在盘橐城经营西域长达18年之久,盘橐城的历史与班超紧密相联,因而在很多史料之中,盘橐城也称之为“班超城”。   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清代称为“小土坡”,占地14.5亩,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后衬36米长,9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建有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建筑。  1949年后本世纪初,法国考古学者伯希和曾到此发掘勘测。据其所绘地图标示,当时所存遗址仅余北面和西面城墙,北墙长287米,西墙长205米,面积约为58835平方米。据某些专家推测,这仅是该城的二分之一墙。1949年后,由于修路建厂,将其遗留城墙大部平毁。   盘橐城,位于新疆喀什城东南,维吾尔语中称“埃斯克沙尔”,是破城子的意思,破城子,名如其实,破败而尘封了历史的过往,这里曾是西域疏勒国国王的行宫,这里也是东汉班超建功立业之地,更是汉代经营西域的隆兴之地。历史的风雨,战火的洗礼,使得盘橐城与其他古城一样,或人为毁坏,或风雨侵袭,昔日的辉煌便走入历史的故纸堆之中。清乾隆年间(1759年)毁于战火,乾隆后所重修的盘橐城墙也在新中国建立后被毁,如今的盘橐城为1994年在原址上兴建,旨在纪念这位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班超。修建于盘橐城故址之上的班超纪念公园内塑3.6米高的班超立像,而追随班超的36勇士也威风凛凛地排列于班超像两侧,园中城墙耸立,浮雕栩栩如生,碧草绿树环绕,而烽火台似乎仍可见当年狼烟,英雄建功立业的动人事迹也便在这浓浓的历史氛围之中娓娓讲述。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艾提尕尔清真寺(维吾尔语: Héytgah Meschit)位于中国新疆喀什市中心解放南路,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艾提尕(gǎ)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全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5.22亩,坐落在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西侧。这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坐西朝东,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这里原是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伊本·穆斯林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公元1442年,喀什噶尔王沙克色孜·米尔扎首先在这里建立了一所清真寺,1538年,喀什统治者吾布力·阿迪拜克为了纪念他已故的叔父,又将寺院扩建,16世纪,叶尔羌汗国君主将其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后由一位维吾尔族女富翁卓力皮亚汗捐资扩建,并购置600亩田产作为寺产。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新疆穆斯林聚礼处,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达到2-3千人,星期五主麻日下午男穆斯林的礼拜人数达到6-7千人。古尔邦节时,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礼拜,通宵达旦地狂欢。

喀什大巴扎

  导游位于喀什市东门,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  巴扎,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当年由西安出发的商旅,无论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汇合。  这里的巴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有“亚洲最大集市”之称。市场设有5000多个摊位,有近万种商品,每天人流量达10余万。  自从红其拉甫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相继开放后,打开了国际商品的通道,大批外国游客和商贾、商团,络绎不绝,带来大量异国商品参加贸易,也从大巴扎采购许多中国商品。  小贴士:传统的巴扎本是星期日开放,现已改为每日开放。但是如果想见识大巴扎最热闹的场面,还是应该赶在星期天的时候去。    新疆喀什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 游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坐落在市内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介 绍 墓主是11世纪中期的维吾尔族诗、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于1019年,卒于1080年左右。公元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了一部长达13000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这部长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   陵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正门宽4.2米,高8米,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8.7米的圆柱形塔楼,陵墓由墓葬群、门楼和主墓室组成。主墓室外方内圆,上覆穹窿顶,顶正中有一个小塔楼。陵布局独特、宏伟、装修古朴、肃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新疆喀什

阿巴和加麻札

阿巴和加麻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巴和加麻札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市的东北郊。  阿巴和加麻札是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包括墓室、礼拜寺、讲经堂等,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规模日益扩大。  陵墓是整个建筑物的主体,近于长方形,底宽约35米,进深为29米。在陵墓的四角各有一个圆形的立柱半嵌在墙内,圆柱底直径3米左右。圆柱的顶端,各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召唤楼,楼顶有一弯表示伊斯兰标记的新月。陵墓屋顶是用土块砌成的半圆形大穹窿,其圆拱直径达17米多。用普通的土块砌成如此大直径的圆拱,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在墓的穹窿顶端,也有一个圆筒形的小楼和一弯新月,与陵墓四角的小楼和新月遥相对衬。陵墓全高约26米,以绿色的琉璃砖从上至下贴面,在砖面上还写有一些古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兰宗教训诫。  礼拜寺外殿装饰华丽,最外层的列柱柱头形式多变,柱身雕刻细致。位于礼拜寺转角处的高大塔楼与大门两侧的塔楼,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征。主墓室内共埋葬着阿帕克和卓一家五代共72人。(国家文物局)  

布拉克贝希泉

  布拉克贝希泉景位于喀什市区东北部的低洼之处。早年有9眼清泉,按一定间距排列,各为一池,各池间又有小沟相通,溢水流向附近一柳林,为一处完整的优美泉景。这9股泉眼已有4股干涸,现有的5眼泉分别为:玛尔江布拉克(珍珠布拉克贝希泉景泉)、塔希布拉克(石泉)、艾得尔哈布拉克(龙泉)、诺尔布拉克(渡槽泉)、纳瓦依布拉克(纪念14世纪中亚文坛巨星阿里谢尔·纳瓦依)。  喀拉汗王朝时期,这里曾是皇家游览区,曾在泉西坡地上建有行宫;1526年,喀什噶尔总督米尔扎·海达尔·库勒尕尼将泉景纳入城区,在泉边建起3座具有中亚撒马尔罕风格的高大楼阁;17世纪末“霍加政权”时期,阿帕克霍加在此兴建了布拉克贝希大清真寺;蒙古人也在泉边建过佛寺、茶馆、旅店等设施。清代称为“耿恭泉”,高处筑有耿恭台,为纪念东汉名将耿恭而定名。至20世纪初,泉边围有栅栏,近旁种植果木上万株,并有专人守护,为一处游人不绝的风景名胜。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东湖水上“达瓦孜”景区位于喀什市东湖公园。

墨玉河

  墨玉河亦称喀拉喀什河,因出产墨玉而得名,生产的墨玉是雕琢玉器的上等玉。墨玉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全长808公里,墨玉河自西南向北流经墨玉绿洲,在阔什塔什与白玉河汇流成和田河。  墨玉河年径流量21.9亿立米,灌区有6.7万公顷耕地,53万人受益。墨玉河与白玉河都是和田最大的河流。为更好地利用水资源,80年代分别在墨玉河和白玉汀上游修建了渠首。该渠首是一卒拦河悬板分层式引水枢纽工程,具有引水、泄洪、排沙等综合效果。渠首采取正面泄洪,底层排沙,上层侧向引水形式。该工程在规划、设计方面,借鉴和田分层式引水渠首的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有所突破。十二年来,运行效果良好,受到中央、自治区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喀什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恰萨街道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亚瓦格街道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吾斯塘博依街道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库木德尔瓦扎街道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乃则尔巴格镇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夏马勒巴格镇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多来特巴格乡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浩罕乡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色满乡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荒地乡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帕哈太克里乡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伯什克然木乡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 喀什高台民居 盘橐城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大巴扎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阿巴和加麻札 布拉克贝希泉 东湖水上“达瓦孜” 景区 墨玉河 大漠绿洲生态园

喀什市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