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凉山州 >> 德昌县 >> 热河镇

热河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螺髻山仙人洞

  螺髻山仙人洞彝语称“斯居色居”,是一处长达10公里,规模宏大的岩浆溶洞。洞中钟乳石千奇古怪,有的如宫殿庭院;有的似山川河流,有的像花草树木,有的若人兽鸟禽;有的颜色鲜艳欲滴;有的碧绿透明;有的五色俱全,缤纷绚丽,宛若仙境。洞中还有溪水从钟乳石缝中流过,人称“阴河”,清光绪二十三年春,立有石碑一座,上刻“深幽奇险”故人称“仙人洞。洞中有六个大厅一个连着一个直往深处而去。  有暗河、深潭、竖井、落水洞、天生桥、跌水等;亦有溶沟、石芽、石笋、石柱、石幔、石蘑菇、钟乳石等千姿百态,有瓜果仙桃之景,亦有游鱼入晶洞之神韵,有蓬莱仙境之微静,亦有径流急湍之声响,可谓人间仙境巧夺天工,游人到此无不为之叫绝。  当地村民介绍,仙人洞第6厅既不是尽头也不能通行。但另有一通道绕过此处穿山而过,到达南坡,长数公里。由此说来,仙人洞的秀丽景色,形态多姿的岩溶景象并未到头,其中奥秘令人神往,有待进一步探索。  

德昌钟鼓楼

  德昌钟鼓楼耸峙于上翔待之南端,为德昌现存唯一完整的古建筑物。钟鼓楼工艺精湛,建造坚固,雄伟壮观。     钟鼓楼,始建于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因主街上分别于南北中3处建有 魁阁,此为中魅阁,人们习称为钟鼓楼或中鼓楼。同治2年(1863年)毁于火灾。光(公元1905年)又毁。绪13年(公元1887年)再建,31年今存之钟鼓楼,系宣统2年至民国元年(1910年至1912年)所重建。     由此沿木梯登楼,举目眺望,德昌城郊景物尽收眼底。  

二滩电站库区

  二滩电站库区位于德昌县城西部,由于雅砻江截流,水位升高而形成库区高峡出平湖,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壮丽景观。二滩正常蓄水位雅干流145公里,回水的干支流共240公里,最宽江面1500米,平均宽雅500米,正常蓄水位时库区水面101平方公里,雅砻江干流二滩区攀枝花市占81余公里,其余在德昌、盐源两县交界数十公里。

清代古塔

清代古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德昌县境内分布有六座古塔,多为清朝时期所建,古塔形状各异,高雅在10至20多米不等,其中以茨达字塔尤显壮美秀丽,该塔位于茨达乡新胜村,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座北向南,仿楼阁五重檐,辩证角攒尖式。塔身周长16.2米,占地21.9平方米,通高21.8米,砖石结构。第一层有两通碑记,三道功德碑,南面开窗,第二、三层除南面开窗外,其余置烧陶人物浮雕,第四层开窗,北面是人物浮雕,余四方刻有“龙吟虎啸”四字,第五层南面开窗,其余五方刻有“唯有读书高”五字。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大石墓

王所大石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城南5公里王所乡西南约400米处,属安宁河流域的中段地区。大石墓葬为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遗存,据文献记载,大石墓可能属当时的邛都人。其构造是在地面上用巨石砌成墓室,有的在墓室上加封土,墓内埋葬人数甚多,年龄、性别各有不同,系多次葬入。王所大石墓群呈三角形分布,墓室基本在地表以下,表面用巨石盖顶。东墓长7.4米,宽3.5米,地表部分高1.4米,墓室盖顶右不全;南墓距东墓  50余米,长9米,宽2.8米,地表部分高  1.2米,除墓门一块盖顶石移位滚在墓门前外,基本完好,现存盖顶石9块;西墓距南墓60余米,长10.8米,宽3米,地表部分高1米,有盖顶石6块,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保存完好。  德昌县境内王所乡、六所乡、阿月乡等乡分布有大石墓,当地人称之为“越鲁坟”,据测定建造时期约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均用巨石镶砌,墓壁石部分出露地表,盖顶石数目不等,墓长10米左右,墓宽3米左右。  大石墓墓顶巨石每块重达数吨或十数吨之重,面积约4至6平方米,因此该墓贸给后人三大迷:石墓的主人是谁?排列有序重达数吨的巨石用什么工具堆砌而成?墓主是什么民族?该民族的兴亡是怎样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热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热河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