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延安市 >> 志丹县 >> 保安街道

保安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九吾山(马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九吾山(马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九吾山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九吾山因其形似马头,民间俗称马头山。马头山又名云雾山、龙首山、药王山,按弘治本《延安府志》其名为九吾山。九吾山地处子午岭山系,位于志丹县东南40余公里处的永宁镇境内,周围四十多平方公里全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山谷里满目是数丈高的红石崖,流水下切,溪沟曲折幽闭,只闻流水叮咚,不见碧波荡漾。山坡上松柏郁闭成林,橡树等杂木点缀其间,春夏时节,满眼青绿,绿树成荫,各类花朵竞相开发,各种飞禽走兽随时可见。进入秋季,群山连续,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迷人的景色,幽雅的环境,是人们休闲避暑的乐园,游览观光的圣地。  据介绍,九吾山早有道教真人肉身坐化像的传说。1972年,北京插队青年宿玉成在马头山当护林队员时发现坐化像;2005年其子先后四次上山才找到真身坐化像。该坐化像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唯一道教真身泥塑坐化像,是一件重要且罕见的文物,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九吾山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大革命陕北闹红时期,刘志丹、高岗等曾在这里养伤生息,曾经是刘志丹将军的兵工厂,是陕北红军的一块重要军事基地,为陕北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1936年中共中央在九吾山举行了全国哥老会代表大会,到会人员上千人,中共白区工作部长龚逢春,省白区工作部长贾拓夫,哥老会首领马锡五、马海旺等参加了大会,在我党的努力下,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条规,通过了《中华江湖抗日救国会简章》,对民间组织参加抗日统一战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我党争取广大人民群众与民间组织的支持档奠定了坚实基础。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陕北哥老会龙头大爷马海旺(当地人)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九吾山下开荒150多亩,产粮120多石,交爱国粮3万多斤,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同时掩护和照顾了很多受伤红军官兵,为陕北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墓被县政府命名为志丹县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就在九吾山下。  九吾山是陕北的一座宗教名山。据旧志记载,九吾山在1120年的宋徽宗宣和二年时就开始有庙宇建造,到明末清初已成为陕北著名的宗教圣地。从弘治本《延安府志》看,这里最早供奉的宋末名将李显忠(谥顺惠王)。从出土的万历四十五年碑文看,至万历时这里已经有玄天上帝宫、龙首山庙、三元灵官黑虎殿等五座大殿。更为称奇的是在昔日道士生活的石庵内存有一尊真身坐化泥塑彩绘像。是“陕西无双、全国罕见”的道教真人肉身坐化像。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一奇迹被一位知青发现,后经县上寻查证实,于2005年被找到,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采用现代技术进行鉴定论证,初步认定成像时代应为明末清初,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件这类雕塑品,该坐化像全国罕见,我省首例,对于研究古代宗教,民族融合,文物保护与医学上最早的干尸处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在志丹县进行九吾山(马头山)森林公园开发之际,民间宗教组织也对道教庙宇进行了修建,新建了玄天上帝宫、惠王殿、圣公圣母殿、戏楼等,雕塑塑像34尊,绘制壁画310平方米。庙宇的修建,吸引了不少道教信仰者,一时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2007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以《马头山(九吾山另一称谓)泥塑之迷》为题,向全国播出,引起宗教界和研究部门的广泛关注。  2007年以来,志丹县提出了构建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把开发九吾山(马头山)森林公园列为县上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分四期对九吾山森林公园进行了开发,先后修筑了进山二级公路10.8公里,铺设了风景区攀山台阶1.5公里,修复了部分古建筑,实施了供水、供电工程,对真身坐化泥塑彩绘像进行了修复、保护。在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情况下,志丹县于10月18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九吾山(马头山)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  乘车线路:志丹县乘开往永宁镇的中巴车,到永宁镇在换乘开往马头山的小巴或租车前往。

刘志丹烈士陵园

刘志丹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后改为志丹),志丹县(旧称保安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0正式党员。  1926年初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领导渭华起义,任军委主席。随后历任0陕北特委军委主席、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和0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要职。1936年,同-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4月14日,在指挥部队攻战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纪念刘志丹将军,0中央于1936年6月决定改保安县名为志丹县。1940年,0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修建烈士陵园,陵园由钟敬之设计。烈士灵榇由子长县移迁陵园时,沿途群众纷纷路祭,边区主席林伯渠亲自执绋下葬。1974年,陵园遭-胡宗南部队严重破坏。建国后,重新修复。70年代又在-总理的批示下,国家民政部拨款进行了修葺。随后国家又多次拨款维修。  “志丹陵园”位于志丹县城所在地保安镇,坐北面南,面积3.3万平方米。整个陵园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庄严肃穆。园内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0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题词:“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园内还有造型独特的地球碑一通,上刻陕甘宁边区图示,并镌刻“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几个大字。陵园深处是烈士纪念堂和刘志丹将军之墓。陵园内还辟有烈士纪念馆,展出各类文物及烈士生平简介。刘志丹是陕甘边革0据地的主要奠基者,由他率领的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仅在1935的7月间,他指挥西北红军歼敌5000余人,缴3200余支,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成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0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时-报云:“陕北刘志丹-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0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0据地。远在万里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正是从这些报道中获悉了消息作出进军陕北的历史性选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使陕北最终成为0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刘志丹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人民树立了楷模,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群众编成民歌小调歌颂他,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均在其著作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索尔伯里在其名著《长征一—闻所末闻的故事》中称刘志丹为“陕西罗宾汉”。1986年,“志丹陵园”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断,历年参观、祭奠的国内外游览者已达百万人次。      刘志丹 (1903~1936)  刘志丹(1903~1936) 名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今志丹县金鼎乡芦子沟村人。祖父刘士杰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拔贡。父亲刘培基,清末秀才,曾作金佛坪民团团总张杰儒副官,金汤小学教员,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常驻议员。志丹兄弟5人,排行老大。7岁时随父读书,后转入永宁山高级小学,民国11年(1922),考入榆林中学。志丹…… 详细++  刘志丹 (1903~1936)  刘志丹(1903~1936) 名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今志丹县金鼎乡芦子沟村人。祖父刘士杰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拔贡。父亲刘培基,清末秀才,曾作金佛坪民团团总张杰儒副官,金汤小学教员,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常驻议员。志丹兄弟5人,排行老大。7岁时随父读书,后转入永宁山高级小学,民国11年(1922),考入榆林中学。志丹…… 详细++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位于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66年10月正式建馆,2006年3月与文物管理所合并。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4月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是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期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发布和实施了诸多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决定,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在此期间曾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两篇光辉著作;开办了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等,保安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安革命旧址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馆址所在地保安革命旧址。始建于北宋年间,初为屯兵之用,共有红沙石窑洞17孔、多木结构房子3间、展厅l间,占地1649平方米。二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位于志丹县城南的半坡上,有红沙石窑洞3孔、土木结构房子2间,占地2108.2平方米。三是位于县党校院内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室。有窑洞l孔,占地60平方米。1992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建筑面积3757.2平方米。其中陈列室100平方米,藏品库房30平方米,办公室140平方米。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的陈列主要有窑洞陈展和红都保安展。  窑洞陈展主要利用旧址窑洞为载体,通过图片、桌椅、茶具、电台、电报等日用品,再现了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活、工作的场景。  红都保安展设于旧址的陈列展室内。此展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保安的历史沿革和中共中央、毛主席等主要领导进入保安的时间、路线。第二部分为“红都光辉耀天下”,展览通过图片、文字,详细阐述中共中央及毛主席等党中央主要领导进驻保安的时间、路线,以及出台的各项政策指示,解决的重大事件。第三部分为“保安人物一时新”,以图片、文字、文物为基础,介绍了中共中央在保安开办红军干部学校,发展文艺事业,促进经济建设,接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为全世界揭示了红色中国的秘密,使保安享誉中外。第四部分为“力挽狂澜拯危机”。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史料反映了党中央毛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五部分为“结束词”,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志丹人民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正用双手改变着自己家乡的面貌。  纪念馆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革命遗址、纪念建筑、馆藏文物资料及其保护技术和管理、陈列结构和表现手法、讲解艺术和心理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对有关具体人物、事件、地方革命史的研究以及纪念馆管理工作的研究。编辑、撰写了保安革命旧址简介、保安革命旧址陈列方案,以及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大型画册《红都保安》。

永宁山

  永宁山位于志丹县永宁镇,洛河东侧,崾子川口对岸,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质,山梁向洛河突起一山嘴,洛水环绕东、西、南三面,山嘴巍然独立,峭崖绝壁,早在宋代就建为防犯古寨。寨分三层,上层雄居突兀的山顶,中层微向倾十分陡峻,下层通洛河供汲饮,可容千人,清同治年四乱,避者百户,依恃天险,久攻不克。据《保安县志》载,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土著者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解放前,曾一度成为保安县民国政府驻地。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县长贺耀武在山的西侧摩崖题刻“洛上奇峰”四个大字,宽1米,长4米,字体遒劲有力。永宁山高小曾是刘志丹将军的母校,也是本县最早的党团支部诞生地。  地址:志丹县永宁镇  咨询电话:0911—6635308   

盘龙寺石塔

盘龙寺石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盘龙寺石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西北志丹县庙岔村东南盘龙寺遗址内。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塔身为六棱形,全用花岗岩分层制作,除塔座外,共七层,通高5.73米。塔座为浮雕仰覆莲瓣形束腰须弥座。七层塔体每层下部均用两层浮雕式仰莲瓣作装饰,每层六角形的塔檐檐角各浮雕怪兽兽头。第二层塔体六个面分别刻有牡丹、佛龛、佛像。三、四、五层六个面各有一佛龛,内刻坐佛一尊。六、七两层的六个面,相间隔一个面刻一佛龛,内刻一坐佛,其他三个面为素平面。塔刹由四层宝珠形和一个四棱锥体刹尖组成,第三层宝珠上刻有三层浮雕仰莲瓣装饰。  地址:志丹县庙岔村东南盘龙寺遗址内   

抗大旧址

抗大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端桥沟口。依红石崖而凿教室、岗哨、办公窑,地势峭拔隐蔽,令人叹为观止,亦能防空。现存有原校长-、教育长罗瑞卿等人的旧居和大杨树下的“露天讲堂”。红大第一期学员在这时学习,人数达1063人。毛泽东曾给学员讲课。  地址:志丹县城南端桥沟口   

保安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保安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