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美水泉 | 甘泉县城南五公里处神林山麓,有泉水,飞流激射,清澈透亮,厥味甘美,饮之心旷神怡。隋炀帝因之赐名美水泉。甘泉县也因此得名。 相传,隋炀帝一日巡游伏陆县,途经府村,发现一美女薄姬。炀帝十分喜爱,选纳为妃,并在此地修府建镇,派专人伺候薄姬。炀帝厚爱薄姬,时而前来游玩居住。 一年盛夏,炀帝避暑来府村。薄姬乘炀帝前来之机,提出上山游玩。炀帝有狩猎爱好,便答应。随即带上文武随从,上山游玩。当游至神林山时,突然发现奇鸟一对。小鸟胸颈白、脚尾红,羽冠似扇子,娇小美丽。薄姬见鸟,非常喜爱,便让炀帝设法捉住此鸟。炀帝应诺,抽箭搭弓,欲射小鸟,但被薄姬挡住:“陛下,臣妾是要活鸟”。炀帝收弓箭,命随从抓活鸟。追赶了半个时辰,仍未捉住。小鸟已飞下山沟,炀帝及众随从紧追不舍。 到山底下,却不见这对小鸟,眼前山崖出现一股泉水。泉水去地一丈,飞流激射,清澈透亮。泉旁长着一片榆树,十分奇特,枝叶茂盛,树身长刺。泉旁山坳有一小村庄,10余户人家,村民一个个来泉中提水。炀帝感到腹中饥渴,便让百姓取泉水烹茶进饮,煮粥供食。 炀帝饮后,觉茶味甘美,米粥清香,顿感志清神爽。薄姬饮后,亦感醇香味甘,不禁连声称赞。炀帝遂赐名此泉为“美水泉”,赐村名美水沟。 隋炀帝指令甘泉知县以泉旁刺榆为证,年年送泉水至长安,供皇帝饮用。送水必有一枝刺榆漂水中,若无刺榆便视为非此泉水。美水运送长安,千里之遥,山路崎岖,十分艰难。百姓苦不堪言,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送水途中。后来,甘泉有一县令不忍百姓遭此痛苦,在一个夜晚来到美水泉,偷偷将其玉印堵塞泉眼,后书奏皇帝泉水干枯,贡水遂终。 |
秦直道遗址(甘泉段) | 秦直道遗址(甘泉段)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也载:“始皇欲游天下,到九原,直抵甘泉,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 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凭借这一通道,秦帝国的铁甲雄师从都 城咸阳出发,三天三夜便可抵达阴山脚下,使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挽弓而抱怨”,远盾大漠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 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 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2004年,秦直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审报世界文化遗产。 |
甘泉县博物馆 | 甘泉县博物馆位于甘泉县中心街052号,1998年8月正式筹建,1999年10月建成,2000年11月正式开馆。隶属于甘泉县文物旅游局,与文物旅游局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甘泉县博物馆馆舍为一幢二层仿古建筑,座东面西。院内有始筑于唐武德元年的伏陆古城墙的残段。1989年伏陆古城墙被列为甘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有藏品1600余件,以汉代成组的釉陶器、宋代画像砖见长。2000年5月,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举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本陈列“美水文化展”和专题陈列“宋代画像砖展”。 美水文化展分为美水天赐、美酒天酿、美食天成3个单元。展览由一枚“孟其瑞”玉印章引出“美水泉”,由“美水泉”得出“甘泉县名称的由来,并通过石斧等生产工具、饪食器、盛储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展示了先民的饮食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 专题陈列——宋代画像砖展通过人物故事、花卉、歌舞、祥瑞图等画像,生动地反映了先民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以及他们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陈列中复原了一座宋代仿木建筑结构的画像砖室墓,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极具地方特色。 该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在配合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努力发挥着基地作用,利用该馆的特长,举办竞赛、讲座、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每年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有数百人。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中心街052号 乘车线路:甘泉县乘出租或步行至中心街可达 |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 |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位于道镇象鼻子湾村北的洛河岸上。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在甘泉下寺湾解决了陕北错误肃反问题后,11月6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经乔庄到达象鼻子湾村,与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徐海东向毛泽东汇报了陕北革命形势及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情况。当天下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象鼻子湾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大会,在纷飞的大雪中,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 他说:“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在总结长征时他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最后,毛泽东说,今后,我们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会师后,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下辖红一军团(军团长-)和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 |
甘泉香林寺 | 甘泉香林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香林寺又名弘门寺,位于甘泉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 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环绕,沃野千倾,千年敷政古城屹立对岸,周围美景尽收眼底。现唐代寺院已毁,山间遗留废墟多处,瓦砾、残石随处可见。现存寺院为明成化年和清道光年重修,环山而建的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 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设计奇巧,十分壮观。金轮圣王祠的摩崖题刻记载了一些元、明时期的自然灾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区古代气候的珍贵资料。 传说古时香林寺西侧山崖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铁钟,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内僧人便将其敲响,钟声可传遍整个洛河川。2007年县文物旅游局对香林寺进行维修保护时,在寺内西侧出土了一块巨铁钟残块,印证了香林晨钟名不虚传。2007年下寺湾民众筹集款项,开拓道路,竖立山门,筑建神道,建钟楼、鼓楼,立文化碑廊,使香林寺恢复了昔日的恢宏。每逢古历四月十八,这里有传统庙会,群众云集,热闹非凡。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 乘车线路:甘泉县乘开往下寺湾的中巴,到下寺湾镇后在换乘小巴至香林寺坪可达。 |
劳山森林公园 | 劳山森林公园地处甘泉县南东沟乡直罗沟,占地面积达29000亩。园内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着600余种植物,栖息着60余种动物,森林覆盖率达89%,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号称“天然氧吧”。景区内交通便利,通讯及广播电视、住宿、饮食等设施齐全,已列入陕西省森林公园。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分为五大区(建设管理区、森林度假区、森林野营区、狩猎区、森林游憩区)。景点分布广,有卧虎石、镜心湖、水上乐园、千尺峡等自然景观,有薄姬墓、隋唐古寨、秦直道等人文景观,还有凉粉、火烧、小米饭、荞面饸饹、油糕等地方风味小吃。相传隋炀帝当年游猎至此遇一绝色美女,宠爱有加,还按皇家礼仪欣纳为妃隋炀帝见此处山色绮丽,便在此修建行宫,终日与薄姬饮酒行乐,乐不思归,薄姬殁后,隋炀帝感其情重,命人将其厚葬于此,现留有墓家一堆,残牌娄块。类似传说奇闻,加之秀美景观,真让人留连忘返。 体验点:回归大自然 玩法:森林观光、科普教育、狩猎垂钓 地址:甘泉县东沟乡直罗沟(距210国道约15公里) 电话:0911-4532811 4532808 门票:10元/人 交通:连接景区与210国道全为柏油路面,可自驾车,亦可乘坐公交车 东沟乡 东沟乡位于甘泉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辖12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178人,其中农业人口4009人。总流域面积37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40亩,其中川台地5196亩,水地1514亩。 在“三通”的基础上,今年六府路实现了黑色化,通电率达100%以上,程控电话80%以上的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覆盖全乡,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 详细++ |
甘泉白鹿寺 | 甘泉白鹿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鹿寺又名白鹿禅院、众宝寺,位于甘泉县高哨乡寺沟村东的白鹿塬上,距县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临洛河。清嘉庆本《延安府志》记载:“白鹿寺,唐大历年建,后晋天福年间重修。殿宇宏伟,丛林极盛。历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内有白牡丹、银杏,相传唐时遗种,移植即枯”。 白鹿寺院占地2.4万平方米,原有正殿6间、厢房18间,千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不断,直到“文革”时,寺内各类建筑、雕像才被毁坏,成为现在的废墟和瓦砾。上世纪80代初,在寺院内的一座枯井中,曾发现了许多珍贵石刻,均由县博物馆收藏。寺内现存三世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造像和石狮、石塔、石鼓、石碑等遗物。造像衣着简单,通肩袈裟,多似毡服,有党项族造像风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文物。 寺院东侧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树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树高23米,树围6.25米,五人不能合抱。虽已逾千年,这棵银杏树却依然苍劲挺拔,枝叶茂盛,见证着白鹿古寺的千年沧桑。 景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高哨乡寺沟村东 乘车线路:甘泉县乘开往石门的班车中途在寺沟下车可达。 |
香林寺晨钟 | 香林寺晨钟为文化旅游景点。 香林寺又名弘门寺,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 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环绕,沃野千倾,千年敷政古城屹立对岸,周围美景尽收眼底。现唐代寺院已毁,山间遗留废墟多处,瓦砾、残石随处可见。 现存寺院为明成化年和清道光年重修,环山而建的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设计奇巧,十分壮观。金轮圣王祠的摩崖题刻记载了一些元、明时期的自然灾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区古代气候的珍贵资料。 传说古时香林寺西侧山崖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铁钟,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内僧人便将其敲响,钟声可传遍整个洛河川。 2007年县文物旅游局对香林寺进行维修保护时,在寺内西侧出土了一块巨铁钟残块,印证了香林晨钟名不虚传。 2007年下寺湾民众筹集款项,开拓道路,竖立山门,筑建神道,建钟楼、鼓楼,立文化碑廊,使香林寺恢复了昔日的恢宏。每逢古历四月十八,这里有传统庙会,群众云集,热闹非凡。 |
白鹿古寺 | 白鹿古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鹿寺又名白鹿禅院、众宝寺,位于高哨乡寺沟村东的白鹿塬上,距县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临洛河。 清嘉庆本《延安府志》记载:“白鹿寺,唐大历年建,后晋天福年间重修。殿宇宏伟,丛林极盛。历代宋、元、明皆有增修。 寺内有白牡丹、银杏,相传唐时遗种,移植即枯”。白鹿寺院占地2.4万平方米,原有正殿6间、厢房18间,千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不断,直到“文革”时,寺内各类建筑、雕像才被毁坏,成为现在的废墟和瓦砾。上世纪80代初,在寺院内的一座枯井中,曾发现了许多珍贵石刻,均由县博物馆收藏。 寺内现存三世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造像和石狮、石塔、石鼓、石碑等遗物。造像衣着简单,通肩袈裟,多似毡服,有党项族造像风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文物。 寺院东侧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树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树高23米,树围6.25米,五人不能合抱。虽已逾千年,这棵银杏树却依然苍劲挺拔,枝叶茂盛,见证着白鹿古寺的千年沧桑。 |
石门雄关 | 石门雄关位于北沟川与洛河川交汇处,由青州城、马超洞、古寨堡三部分组成。周围山势险要,崇山峻岭,连绵不断。东西两山陡如刀削,耸立如门,故曰“石门”。 青州城又名石门城、潘延堡,传说为三国名将马超所修,古城依山而建,三面环水,平面呈三角形,城墙夯筑,高4-6米,周长2000米,西门保存完整。马超洞位于洛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之上,与青州城隔河相望,传为马超备边屯兵时开凿,洞内设有八室,分上下三层,有“指挥洞”、“观察洞”、“屯粮洞”、“射击洞”等,左右用甬道相通,上下由天井相连,设计奇巧,布局严谨。 古寨堡雄居于马超洞之上的太行山山顶,居高临下,与青州城、马超洞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扼守洛河河谷。 石门雄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陕西通志》记载“石门关为古代延庆二州往来的捷径,出入之路,明套虏出没之地,与甘泉野猪岭、延川禅梯岭均属古代战略要塞。”有洛河第一关之称。 |
劳山烈士陵园 | 劳山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劳山烈士陵园位于甘泉县劳山乡老山村南约一公里的210国道边上,占地大约实木的样子。整个陵园呈长方形。这里主要安葬的是在革命时期,发生在劳山周围的劳山战役中牺牲了的红军将士。在甘泉县城内的原中学校园里专门有一座纪念碑。是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80年代,在中越的老山战役中牺牲的甘泉籍战士——刘江也安葬在了这里。从2000起,甘泉县政府对劳山烈士陵园进行了大型修复。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并把原中学园内的纪念碑移到陵园里,这样陵园就成了甘泉县重点的爱国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都有大量的学校组织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来这里扫墓祭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
黄帝陵 | 黄帝陵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之巅。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平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为8500余亩,下有沮水环绕,南与印台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余万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黄帝陵园面积10余亩,陵前设有祭亭,内立郭沫若亲书“黄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园周长48米。园内古柏参天,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海内外炎黄子孙聚集桥山,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园入口处有“汉武仙台”,高数10米,拾级而上,县城、东湾尽收眼底。 桥山东麓有轩辕庙,庙内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龛内有用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院东碑廊内树历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与重修碑记。庙内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和群柏之奇的“汉武帝挂甲柏”,院内还有“黄帝脚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观。孙中山、毛泽东、蒋中正及当代国家领导人-、李鹏的题文碑刻分布于院内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00年清明节,由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亲笔题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及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题写的“澳门回归纪念碑”在庙内落成揭彩,为庙院增添新的景观。 1990年4月,-同志来黄陵视察期间,明确指出黄帝陵必须立即整修扩建,使之与其本身内涵价值相适应。1992年8月,大规模的黄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清明节竣工。新建的庙前广场、山门、印池、轩辕桥等掩映在绿树红花、湖光山色之间,使黄帝陵更显庄严、肃穆、古朴、典雅。 门票价格: 旺季:90淡季:50 咨询电话: 0911-5212742 邮编: 727300 景区地址: 延安市黄陵县东关庙前区179号 黄帝 (前2717~前2599)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 详细++ 黄帝 (前2717~前2599)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 详细++ |
延安革命纪念馆 | 延安革命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北王家坪,建于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1996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年3月起免费开放。 馆藏文物31130件,其中一级文物l34件,二级文物2236件,是全国革命类博物馆藏品最多的纪念馆之一。藏品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棉纺、石刻、铁器、手稿、文件、书报杂志、货币、邮票、-等。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刘志丹用过的砚台、皮带、大衣、马鞍;谢子长的眼镜、手枪;红二十七军三团政委李赤然用过的公文包;毛泽东赠张明科的手枪;“小米加步枪”的文物组合;边区参议会议员证;边区政府红色大印;李鼎铭的金属私章和使用的狼皮褥子;中央医院的出诊箱、魏一斋用过的听诊器;延安时期气象观测设备;干部学校的各种印章、教材、笔记、校旗;边区军民食用的豆钱钱、米糠、野菜,学习用的桦树皮、马兰纸、自制的桦树皮饭盒;新华化学厂生产的肥皂;兵工厂制造的武器;边区银行印钞票的油滚、石板、印刷机及印刷纸币、光华商品代价卷;大生产运动中颁发的奖状、奖章、纪念证和宣传材料;毛泽东等人的手稿及著作早期版本、题词手迹;“四八”烈士遗物;延安时期出版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边区群众报》等等。其中有许多文物弥足珍贵,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实事求是”石刻:这是l943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的题词。镌刻在四块二尺见方的方石上,原嵌于中央党校礼堂正门上方。1947年胡宗南军队进犯延安时,把礼堂全部毁坏。由于党校师生事先将石刻从墙壁上取出,埋人地下,石刻幸免于难。建国后,延安师范学校在党校原址上劳动时挖出了石刻,交于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石日晷:延安自然科学院使用过的计时器,采用当地粗沙石制成,长77厘米。宽41.5厘米,厚l9厘米,呈长方形,石块上画一半圆,圆心竖一短棍,棍影随太阳升落不断移动,对应于石块所刻l.12钟点。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时,埋于地下,1953年出土,交纪念馆保存。炕桌:长51厘米,宽37.5厘米,高31.5厘米,黑漆斑驳。l936年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东征红军驻进清涧县袁家沟,当晚宿于农民白育才家中,毛泽东在此桌上办公。次日,陕北大雪。2月7日,毛泽东伏案疾书,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毛泽东作诗的“书桌”就是这张小炕桌。毛泽东离开后,房东一直将之作为传家宝,精心保护ol972年被纪念馆从袁家沟征回展出。黄呢大衣:刘志丹烈士遗物。刘志丹在从事兵运工作时,得到这件大衣。后来送给高维嵩,刘志丹牺牲后,高维嵩把它交给母亲保存,l953年,他赠送给纪念馆。小青马:毛泽东的座骑标本。鞍辔齐全,栩栩如生。西北局从三边草地选购回延安,毛泽东的警卫员贺清华在南门外体育场试骑后决定留为毛泽东的座骑。转战陕北途中,它是毛泽东的主要代步工具。一次,在部队未发现敌情的情况下,它机警地把毛泽东驮在山崖隐蔽处,躲过了国民党飞机的侦察。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小青马作为军功马被送到北京动物园饲养。随着岁数的增大,毛色渐白,成了一匹白马,1962年衰老而终,马皮被制成标本。l964年8月,运回延安。据说,它临终前,头向中南海方向长嘶三声,似同主人告别。 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照片特别能引起人们兴趣。那就是新华社副社长石少华拍摄的《毛泽东在延安和两个小八路亲切谈话》照片。1964年,毛泽东在北京设便宴招待石少华,谈到他的摄影作品,特别问道:“你知道那两个小八路是谁吗?他们现在做什么?”照片中个子高的小八路是张学思的通讯员安定宝,中间个矮的那位叫刘长贵,山西寿阳人,l937年参加红军,次年末到延安。1955年转业到辽宁海城丝绸厂,任武装部长,l993年因卡车撞倒电缆不幸被击中而逝世。1939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来参加“抗大”3周年纪念大会。上午8时许,毛泽东从乘坐的一辆浅灰色轿车上下来。安定宝和刘长贵跑上前去。毛泽东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多大啦?”刘长贵抢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泽东又问:“你们这么小,为什么参加革命啊?”两个小八路同声回答:“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毛泽东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问:“你们来看我,知道我是谁吗?”“知道,你叫毛主席。”毛泽东笑了:“不对,我不叫毛主席,叫毛泽东。”当得知两个小八路都没念过书时,他就在手心上教他们写“毛泽东”3个字。当时在场的新华社记者石少华便拍下了这一历史场面,成为反映延安生活的经典作品。 纪念馆广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平坦开阔,环境幽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园艺花坛四季常青。最为醒目的是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通高8.15米,基座上锈刻着-总书记子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1997年1日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 纪念馆门前的王家坪大桥系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一跨大桥,全长205米,美丽高大的红色主拱圈,宛如一道钢铁长虹,横跨两岸,是全省同类桥梁中跨径最大的一座,同纪念馆庄严的氛围相互映衬,构成一道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绮丽景观,大桥是延河上最大的一座现代化桥梁。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每位来延参观、考察、旅游者必到之处。l989年,-总书记参观纪念馆,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该馆举办的《陕甘宁边区货币和邮票专题展览》。正如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该馆参观时所言:“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课书。”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陈列馆舍先后四次重建,2006年4月,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建,2009年8月落成的新馆,是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一号工程”之核心项目,其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陈列展出面积1.43万平方米,广场面积3.8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余件,历史照片1400余张。2009年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建筑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咨询电话: 0911-8213666 邮编: 716000 景区地址: 延安市王家坪圣地路1号延安革命遗址杨家岭 |
乾坤湾 | 乾坤湾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陕北山谷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延川县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是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中心区域之一。黄河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在她流经延川县土岗乡大程村、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形成了一个s型大转弯,形成了一个神秘的造型,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村,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来到圣览山巅,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s型的黄河古道边畔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河村,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这段黄河古道就是乾坤湾。她令人遐想,发人深思。她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河图”和“洛书”,她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伫立小程村古城畔新建的“乾坤亭”里,俯视河东的河怀村,她似一个夸大的逗点造型,如果要说她像一个蝌蚪,不如说她更像个精虫,也许她就是那个“阴鱼”,那么河西的伏义河村可能就是与之相对应的“阳鱼”了。太昊伏羲氏当年也许就是在圣览山和如今的“乾坤亭”等处有了如此的感悟。s型黄河古道峡高谷深,石峡嵯峨,岩壁峭直,奇伟峻险,简直令人惊心动魄;黄河水流广阔浩淼,汹涌澎湃,咆哮如雷,如万马奔腾,威武雄壮,势不可当。黄河气势磅礴,气度非凡,她象母亲一样善良、温柔、丰腴、至美、慈祥,更象父亲一样严峻、刚毅、执着、博大、豪迈、包容、奋进。因此,可以说,乾坤湾是蕴藏“黄河魂魄”和显露黄河个性特征的河段。 1997年初冬,全国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当代著名画家、陕北知名人士冯山云的陪同下首次考察了乾坤湾。靳之林教授看着黄河-大峡谷,看着s型黄河大转弯,浮想联翩,激动不已。他对冯山云等随行人员说:“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看到过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激动过。在我看来,古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景观,比起这里的黄河-大峡谷上s型大转弯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当晚在土岗乡政府下榻的靳教授,依然热情澎湃,欣然命笔,题写了“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不久,前来这里考察、欣景、写生的学者、画家有:北京电影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主任乔晓光,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中国民族文化学者杨森夫妇等人。随后,北京的学者以及文化名人和国外学者来些考察、观光赏景的人愈来愈多。 1998年秋,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首次向全国观众播出展示了“乾坤湾自然景观”。随后,乾坤湾自然景观成了延安电视台新闻联播前的标志性特写镜头,成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向往的地方。2005年,乾坤湾通过了国家资源部的审查,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为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 票价格: 旺季:90淡季:60 咨询电话: 0911-8116688 邮编: 717200 景区地址: 延安市延川县乾坤湾镇 乾坤湾 |
延安宝塔山 | 延安宝塔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热情地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和红五星。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 中国古塔建筑,一是起源于佛教,作埋藏舍利、经卷之用,凡有塔则有寺;一是来自风水学说,调理阴阳,避邪降祥。据《太平广记》载,延州有锁骨菩萨舍利塔,即指此。嘉岭山地当三川口,山腰地势平缓,河川敞开,堪舆者以为地势不完美,有缺空,便造塔弥补。因此延安宝塔的建造兼具二因。 延安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辟有南北二塔门,门高2.35米,南门额刻“高超碧落”,北门额刻“俯视红尘”。塔内采取“壁内折上式”的结构方法,每一层都有塔室。塔身底层高8米,无窗,其余二至八层,每层各开一至二券形窗洞,第九层为四面开窗,可鸟瞰全城。塔旁有钟亭,内悬铁钟一口,系明崇祯年间铸造,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文化表现。抗战时期由清凉山移置此地,曾用以报时、报警。抗战时期,日机多次轰炸延安,宝塔是其在茫茫高原上确定方位的航标。因此,延安市政府曾拟议炸毁宝塔,0都安装好了,被中央指示停止执行,这一古塔遂得以保全。国民党进犯延安时,飞机误降富县,皆因驾驶员错将富县城西半山腰的开元寺塔当作延安宝塔,这可算延安宝塔的一桩逸闻趣事。延安宝塔,历代题咏众多。明弘治延安知府李延寿《公庭晚晴坐对嘉岭山遣兴》:“嘉山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夕照中。塔影倒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丛。翘首峰头故营垒,令人追忆范文公。”1944年春,陈毅作《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峨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塔尖喻领导,备具庄严相。犹如竖战旗,敌军胆气丧。又如过险滩,舵手平风浪。又如指南针,航海必依傍。再视塔尖下,千万砖块放。层层从地起,累累逾万丈。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稳当。塔脚宽且厚,塔腰亦粗壮。方知塔尖高,群砖任鼎扛。塔尖无塔脚,实在难想象,塔脚无塔尖,塔亦不成状。延安劳模会,其理正一样”。1965年,郭沫若《题傅抱石<延安画卷>八首》其四:“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造,留为纪念换山河。” 宝塔山是延安城最高的山峰,是延安的化身,延安的代名词,延安的“城徽”,也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览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如今,宝塔山已被建设成为塔影亭立,层峦积翠,石径通幽,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的森林公园。宝塔山绿化始于1956年。时任团中央-的-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宝塔山上亲自栽下了第一批共青林。此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在山上又营造了纪念林,并设立了纪念标志。宝塔山绿树成荫,风光独好,盘山柏油路直达塔下,名人诗碑掩映在松柏丛中。现在,夜幕降临,华灯四放之际,宝塔流光溢彩,像一颗“夜明珠”,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灯塔”。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回延安,当天下午,他便驱车登上宝塔山。那时,山下宝塔大桥尚未建造,上山需蹬水过河,总理的坐车因打滑陷在南川河中,从四面八方来的老乡自动上前把汽车稳稳地抬出放在路上,延安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是难以言述的。在山上,他逐字逐句地念完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望见对面的清凉山,总理沉默良久,突然提出要上清凉山去,后因陪同外宾的时间到了,他才打消去意。事后才知道,总理想上清凉山祭奠在劳山事件中为掩护他而壮烈牺牲的副官陈友才,陈友才牺牲后就被安葬在了清凉山上。次年,宝塔大桥建成,渐渐被当地称作“总理桥”。如同巍峨的宝塔一样,周恩来伟大的形象永远屹立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宝塔山游览区还有摘星楼、嘉岭书院、烽火台、范公井、摩崖石刻群、日本工农学校旧址等景点。 摘星楼:位于宝塔山的峰巅,海拔高度1135.5米。据说曾是范仲淹等镇守延州时的观察所,故名望寇台,现仅有台基、断垣及古堡残迹。城堡南面、东北面坚固的城墙,依然挺立在山上,至今还能看出其轮廓。现有建筑是198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为两层周廊十字歇山顶重檐仿古楼阁,高15米,混凝土仿木结构,金顶朱栏,雕梁画栋,势若高悬,气冲霄汉。临此绝顶,极目八方,一览众山小,顿生“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兴。一楼匾书“摘星楼”,为马文瑞手迹。 烽火台:在宝塔山东面,距塔约400米,原为15米高,周长16米的圆锥形土台。现已修复成倒斗形砖砌烽火台,有台阶直通顶端,上修垛口、焚烟台,是延安市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古代烽燧建筑。该台地当要冲,视野开阔,东、北、南三道河川一览无余,与附近山头的古烽火台遥遥相应,尚可依稀望见。 范公井:山脚公路的东北石畔上,有人工在石岩中凿出的古井一口,直通延河水,深24米,相传为范仲淹驻军山上时开凿的,故曰范公井。清嘉庆《延安府志》:“范公井在嘉岭山半,二水合流之冲。范文正依山为砦,凿石悬绠以取水。” 摩崖石刻群:山脚西麓临街处,有200余米长的石崖一湾,布满历代政要墨客的题字。现已建成融摩崖石刻与碑廊艺术于一体的游览区。摩崖石刻有高山仰止、先忧后乐、泰山北斗、出将入相、是岸、洞天等古代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范仲淹手书的“嘉岭山”三个隶体阴刻大字,每字高3.68米,宽3.37米,遒劲有力,气势博大,是延安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延安历史的重要象征之一。明弘治《延安府志》载:“嘉岭山在城东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滨。宋文正公范仲淹守延时书‘嘉岭山’三大字刻崖石。”清代陕西巡抚邓廷桢巡视陕北,以诗记事曰:“马头忽见嘉岭山,大字摹崖屹相向,怪螭蟠屈瘦蛟舞,乃是龙图老子之笔杖。”范仲淹曾授龙图阁直学士,被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宝塔山开放时间: 旺季:早6:00——晚9:00 淡季:早7:00——晚7:00 门票报价: 普通门票65元/人次 邮资门票67元/人次 门票优惠政策: 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儿童1.2米以下免票。 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半价优惠,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半价优惠。 登塔:10元/人 旅游交通: 从延安火车站、汽车南站乘1路、9路、11路、18路公交车和13路旅游专线车均可到达宝塔山。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旅游景区 联系电话:0911-2113735 传真:0911-2113735 邮编:716000 电子邮箱:yabts@126.com 网址:www.yanbts.com |
壶口瀑布 | 壶口瀑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之水天上来,玉关九转一壶收。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晋陕大峡谷中,传说为大禹凿石导水之处,故《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它是黄河上唯一的金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渡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1980年版50元人民币背面,水流飞泻的瀑布就是壶口瀑布。 壶口之名,得来已久。《禹贡》云:“既载壶口”。《古今图书集成》谓:“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势如投壶,故名。”清乾隆《宜川县志》道:“观壶口形势,因上流宽广,至此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当地方言称瀑布为“埽”,又传说瀑布下住着黄河龙王,所以民间称其“龙王埽”。 壶口风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神奇壮丽,变幻多姿,可以概括为“壶口十八景”。 天河悬流:黄河由北向南滚滚而来,至壶口,约400米宽的水面骤然收缩为50米,暴跌而下,落差达40米,“恍若罍瓮乍收,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若建瓴,驶如奔马,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晴昼晦冥,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明代诗人咏赞:“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线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桃浪雨飞翻海市,松崖雷起倒蜃楼。鳌头未可寻常钓,除是羽仙明月钩。” 壶口秋风:夏末秋初,雨水频繁,河水急增,浊浪滔天。瀑宽达百米,方圆数里,水汽弥漫,气势磅礴。《古今图书集成》道:“今每逢秋涨,波涛汹涌,震动远近,洵称宇内奇观。”又称,所谓秋风,因黄河之水注入壶口,其势甚险,寒气凛冽,宛若秋风吹荡。此时最能体现瀑布神韵,自古称此为当地胜景。 冰瀑银川:隆冬时节,瀑布周围的石崖上,银装素裹,玉垂冰挂,如雕似塑,玲珑晶莹,美不胜收,别有一番情趣。明人黄光炜《壶口赋》云:“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先结,既坚且厚,人畜重任,往来无阻。”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曾乘冬季挥师过冰桥,攻克山西吉县。清末,西捻军梁王张宗禹率军强渡冰桥,越吕梁,救援东捻军。黄河上巨大的冰块挤成冰桥,当地民众称“神桥”,俗谚:“神河不闪人”,说神桥庇佑好人。河开冰融之时,过冰桥甚为危险,但是只要有急事,“神桥”总是等人过后才塌陷。这些动人的故事,为黄河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初春瀑布落凌期,冰块塌落,小者如牛,大者似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黄河惊雷: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起旱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到隆隆吼声,真可谓“石破天惊,先声夺人”。古诗云:“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现代艺术家们则称之“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如果把壶口瀑布喻为黄河的心脏,那么这涛声便是它的心音。于无声处听惊雷,在这伟大的黄河之声面前,复夫何言! 霓虹飞渡:每逢日出,壶口上空,彩虹飞舞,凌空虚渡,五彩斑斓,仿佛仙桥。旧志载:“每春秋时,有气如虹横浮水上。乡人遂以为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古人诗咏:“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秋风卷起千层浪,晓日迎来万丈虹”、“映日红霞浮瑞马,满天风雨起神鲸”。 壶底生烟:飞瀑横溢,激起弥天水雾,如烟似岚,萦绕不散,仿佛云落河谷,烟生水底。古诗道:“收来千河水,放出半天云”。 雾雨袭人:《水经注》云:“数里之外,便觉雾雨沾人。”明代诗人道:“声若奔雷气若沉,蒙蒙如雨共沾襟”。笼罩在瀑布上空的水雾,任意飘逸,每个观瀑者的衣衫都会留有它们细密的踪迹。人们风趣地说,这是“母亲河”送给前来亲近她的儿女们的最别致的礼物。 十里龙槽: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龙相助,它龙身一摆辟出一道石槽,足一顿踏出千丈深潭,洪水由此流泻而去。这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龙槽”和瀑布深潭。其实,壶口瀑布的形成再次验证了“水滴石穿”的道理。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冲切力,硬生生地从坚固的岩石上冲出一道狭长的石沟,日久天长,竟长达十里。龙槽峻岩飞突,谷深流急,惊涛骇浪,撼人魂魄。龙槽宽约30~40米,蜿蜒5公里,通过孟门山后,展宽为约200米。龙槽是一幅地质长卷,显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创造力。现代科学考察证明,瀑布跌水每年以3~4厘米的速度向上游退移。史志工作者在古籍中发现,壶口位置的记述与今日实地观测颇有出入,究其原因,就在于瀑布侵蚀岩石不断将河槽向上推移。 卧镇狂流:孟门山距瀑布5公里,两块巨石相对,大者长300余米,宽50米,高10余米,静卧黄河中流,远眺似舟,近观是丘,俯视如门。《吕氏春秋》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大明一统志》云:“孟门在黄河中流,大石横亘数百步,鱼之溯河者扼此。”民间传说其为神石,水涨石长,终不能没,颇有灵性,而且黄河落水者确有上了孟门而获救的。石上有清延安知府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四个大字。孟门山实为黄河中流砥柱。据说,当年-两省为争其归属进京面圣。皇帝断大小孟门归陕西省,但言明得山者,须纳粮,故民国《宜川续志》载“俗云:古有粮三斗零。” 孟门夜月:《古今图书集成》道:“所谓夜月者,盖水落石出之时,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故云”。月夜登孟门赏月,可览壶口阴柔之美。古人吟之甚众,如“山随波景动,月照浪花浮”、“峨岗矗矗水洋洋,银汉横空夜未央。河底有天涵兔魄,山问无物掩蟾光。清辉厚积千林雪,寒气转飞九陌霜。因甚孟门开宝镜?姮娥向晚理残妆。” 石窝仙臼: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浅水时节,石窝纷纷显形,小者如杯,大者如瓮,窝壁光滑,积水如潭。其中最大的一个石窝,人入没顶,窝底暗流贯通,人称“仙人井”。有的石窝内还存有卵石,光洁如玉,浑若龙卵。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造化之功。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 民国石刻:壶口瀑布下游立有石碑一通,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文为:“此地南长十二里,北长十二里,东至于河,西至各山头各沟岔,陕西省长奉中央内务部咨开收归国有,不准民人私相买卖。此布 陕西省长委派测勘委员薛位宜川县知事王殿楹仝勒 中华民国八年八月三十日”。 古渡春秋:民国《宜川县志》载:“小船窝渡,即水南渡,今之圪针滩也。在县东北一百里孟门山南黄河上。”古渡口位于圪针滩南边,与山西吉县小船涡渡遥视相应,合称桑津渡。壶口周围土层瘠薄,降雨量少,植物难以生存,唯有圪针生长旺盛,圪针滩由此得名。曾有一株圪针长至合抱粗,后被毁。但其老根上今又复萌新枝,极为罕见,人称“圪针王”。圪针滩圪针有刺无勾,据说原非如此。相传当年刘秀路过此地,被圪针挂破衣衫,刘秀怒道:“生此带勾之物何用!”皇帝金口玉言一出,这里的圪针便不再长勾了。还有人说,明末李自成义军东渡黄河,成千上万的铠甲挂掉了圪针的勾刺。圪针滩渡口历史悠久,唐宋年间,屡有大军在此渡河,征战黄河两岸。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由圪针滩渡河,移驻宜川秋林。朱德总司令由此渡河往返于抗日前后方。1947年,王震率西野二纵从此渡河,挺进晋南。圪针滩自古以来就是连接-的交通和商埠重镇。民国县志载:“昔有河东粟客每年在四乡收买粮食,雇脚运集此地,后以为不便,泊成丰年,禀官立市,粟客建窑积粟,相沿至今。”现存明清老街和百年窑洞院落,尚可领略昔日繁荣。 旱地行船: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清乾隆《宜川县志》载:“上流舟航至此,集数十百人力,拽登岸,度置圆木上,号呼推挽,陆上行十余里,始复入于河。”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复入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清宜川知县吴炳有诗咏之:“轰雷掣电信奇观,簿领羁人乍一看。信有舳舻行陆地,岂无蛟蜃喷惊湍?筹边转粟传疑久,烧尾登门上沂难。却怪前贤题咏少,英灵埋没起长叹。”这一景观现已完全消失,但当年艄公们的宅院还存有干砌石窑洞20孔,以及系船缆的石柱数根,历史的痕迹仍清晰可辨。 黄河飞桥:元末明初,残元势力,为了渡河西逃,在瀑布下边约500米处的龙槽岸上,凿石栽桩,架设铁链,上铺木板,号称飞桥。凿入岸岩的柱臼遗迹犹存,可供后人凭吊。 石堡寨:清《宜川县志》载:“石堡寨,属汾川里,县东一百里”,据传为宋金时代所建,是地方民众躲避战乱和抗拒强寇的防卫性建筑。民国县志道:“石堡山,一名石堡寨。同治七八年回匪扰乱,此山未破,活人无算。”隔云岩河与牛心山互为犄角,唇齿相依。地处壶口上游云岩河口,三面临空,东侧岸崖壁立,可俯瞰黄河,高原风光尽收眼底。现有堡门,堡墙及石窑洞数十孔。 姑夫庙:壶口北10余里衣锦村有老榆树一株,树下原有小庙一座,乡人叫“姑夫庙”。相传,大禹治水之初,曾娶村中女子涂山氏为妻。新婚三日,大禹开始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村中后人为有大禹这样的姑夫而自豪,乃设庙祭祀。 秋林镇:阎锡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及国民党山西省政府所在地,有保存完好的石窑洞建筑群及当时晋军居住的土窑洞数百孔。民国县志云:“兴集镇就沟崖为窑,沟之双方,均倚坡重叠窑孔三四层,入夜各窑灯光齐明,远望之如西式楼房,一时人皆比之为上海四马路云。” 另外,蟒头山森林公园已被开发为壶口瀑布景区新的旅游胜地。蟒头山方圆30平方公里,距瀑布30公里,山势奇兀,景色秀丽,堪称陕北之最。因其山形如蟒,故名。山顶圣母庙,建于明万历年,历代屡有修葺。民间传说特别灵验,所以古代香火颇盛,名播晋陕。每年农历3月8日为庙会。明代宜川进士张尧辅曾云:“宜东七十里许有山名蟒头者,山水盘结,风景攸聚,且大势屹然卓绝,连峰叠嶂,远而望之,掩映云表,俨若画图;及登高遐睇,则孤云断雁,灭没于遥天落鱼之外,真天造地设,可以崇庙貌而妥神灵矣。”山上石碑、石狮等历经沧桑,古意浓郁。特别是森林景观独秀天下,四季迥然不同。北坡的白皮松为林中仙子,分外妖娆,所以人们誉其为“小太白”。2006年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 门票价格: 旺季:100淡季:100 咨询电话: 0911-4625819 邮编: 716200 景区地址: 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内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壶口镇 壶口镇位于陕西省宜川县东部塬区,黄河壶口瀑布前沿,东临黄河与山西吉县隔河相望,西靠秋林镇,南隔仕望河与秋林镇鹿川管理区接壤。全镇地形复杂,地貌支离破碎,属典型的残塬沟壑区域,气候干旱多风,降雨量低而不均。 镇政府驻地位于宜川县川口六公里处,紧靠青兰高速陕西段出口,距县城42公里,309国道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镇共辖21个行政村,65个村……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