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北省 >>邢台 >> 隆尧县 >> 尹村镇

尹村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邢台地震纪念碑

邢台地震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1966年3月8日,在隆尧县东部的白家寨一带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后,-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并到达灾情最为严重的白家寨视察慰问。  1987年2月底邢台地震20周年之际,邢台地震纪念碑在隆尧县城东侧竣工。国家主席-为邢台地震纪念碑题了字。  邢台地震纪念碑场地占地16.8亩,南北长160米,东西宽70米,总建筑面积达1120平方米。工程由邢台地区房产公司设计,隆尧县建筑公司施工,历经5个月的时间竣工。  邢台地震纪念碑坐落在场地的南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柱筒体,由两种颜色的泰山红花岗岩板面,呈方形锥体,耸立在宽30米、长35米、高1.32米,用毛石砌筑的基台上,碑高19.66米,象生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碑的两侧有仿“人”字突边,象片着灾区人民“人定胜天”的坚强意志。碑的正面刻有-主席题的“邢台地震纪念碑”7个镏金在字。碑的背面刻有-总理来灾区慰问期间提出的救灾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16个醒目的大字。  碑座高1.4米,8.2米见方,四周镶嵌草白玉石。正面刻有碑文,两侧和背面刻有《蒙难》、《救援》、《重建》三组线雕。  平台的正前方为10米宽台阶,分为两段,第一段三级,第二段八级,象征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其余三面各有12级台阶,象征着四面八方的支援。  邢台地震纪念碑前鲜花争奇斗艳,松柏郁郁葱葱;碑后建有地震资料陈列馆,碑馆之间为人工湖,建有桥亭,穿湖而过。  邢台地震纪念碑的落成,是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怀念和告慰,是对这场自然灾  害的真实纪录,给后人考察研究地震规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5.12大地震哀悼期间,白家寨中学五、六年级在纪念碑前进行哀悼,讲话以及捐款活动。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邢台地震纪念碑、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6年9月12日在隆尧县城奠基动工,占地面积7770平方米,建筑面积2640平方米。1987年3月8日国务院、全国政协、国家地震局、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地震局、邢台地区行署在邢台地震纪念碑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从此向社会开放。2006年3月在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邢台市政府和隆尧县政府共同投资重修,隶属隆尧县政府,由隆尧县地震局负责具体管理。内设馆长一人、讲解员一人、管理员二人,经费来源于县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资金。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五块对接结构,分中大厅、东西侧厅和东西耳厅。馆名“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鎏金大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所题,中大厅中央矗立着周恩来总理、在白家寨慰问灾民大会上讲话时的全身青铜塑像,塑像高2.06米,标志着2006年重塑;塑像底座高1.04米,底座和塑像全高为3.10米,标志着3月10日到白家寨慰问;周总理塑像背景是在极震区崛起的世界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隆尧东方食品城;大厅东侧为当年地震灾区群众自发传颂、著名作曲家李劫夫谱曲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歌曲;大厅西侧是著名画家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国画;大厅顶部有56盏灯环绕着四个同心圆,寓意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坚强不屈,一定能够战胜不管是天上的还是地下的任何困难和敌人,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东西侧厅和东耳厅设置“邢台地震资料陈列展”,展览以大型原始照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图表及相关影视资料,主要内容有:邢台蒙难、亲切关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地震研究和邢襄巨变六部分;陈列实物有:周总理3月9日晚听取汇报时座的沙发、3月10日慰问灾民讲话时踏着的救灾木箱、喝水用的粗瓷大碗和部分地震观测简易仪器。集中再现了1966年3月邢台发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毁灭性大地震的灾情,开国总理周恩来、副总理李先念、中央慰问团团长曾山等心系人民群众的公仆风范,人民子弟兵的军民鱼水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各民族大团结精神;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中国特色地震预报从这里崛起的实际场面。同时展示了震后40年来,邢台人民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昔日震灾区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个崭新的邢台正展翅腾飞。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的前方,矗立着邢台地震纪念碑,纪念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干挂泰山红花岗岩石面,高19.66米,标志着邢台大地震发生于1966年,纪念碑平台高1.5米,面积为1200平方米,装饰汉白玉护栏,平台正面台阶分为两阶,第一阶三级、第二阶八级,寓意发生大-是3月8日,碑的两侧仿“人”字突边,象征震区人民“人定胜天、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强意志。纪念碑正面刻有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名的“邢台地震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背面刻着周恩来总理制定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抗震救灾方针的鎏金大字。碑座正面刻有碑文,两侧及背面刻有三幅汉白玉线雕,分别为“蒙难”、“救援”和“重建”。  向社会开放20年来,接待国内外前来瞻仰、参观学习和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120万人,1996年3月25日,李鹏总理为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题词:“加强防震减灾,保护人民安全”。2006年6月18日,国家副主席-莅临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瞻仰、视察,给予亲切嘱托和鼓励,并签名留念。邢台地震纪念碑、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不仅成为对外活动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还被命名为邢台市“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宣务山石窟

  宣务山石窟,坐落于县城西北7.5公里的宣务山之巅,曾有千佛殿、同声谷石室、卧佛殿等古建筑。千佛殿为窟之主体建筑。据《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这里曾有隋、唐、宋诸代的石刻、雕像、碑碣等丰富的历史文物。  碑碣:石窟曾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称“没影碑”;宋碑两幢,碑文刻有“大邢州尧山县隆胜寺”等字样。此外还有清乾隆间碑碣,内载“宣务山昔尧帝时尝登此山望洪水”。  摩崖(即直接在壁上文雕像)造像众多,造型优美,别具风格。在千佛殿石室内外壁上刻有739龛,大部是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并有刻经三处。  此外还有“准提塔”、“妙法莲华”经刻等古迹,笔法工整秀劲,皆出一手。这些制作精细、生动别致的艺术雕刻,充分再现了古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很有参圪价值,可惜这些丰富的宣务山文物,遭“0”十年浩劫后,已荡然无存。  地址:隆尧县宣务山   

隆尧唐祖陵

隆尧唐祖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帝陵位于隆尧县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的大唐西陵,为唐高祖李渊-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时始建。唐太宗贞观廿年(647年),累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国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东500米处建光业寺,为唐陵附属建筑,陵、碑皆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唐陵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不仅封土已平,而且整个陵区由于长期用土,形成一片低于周围1—2米的洼地。直到1984年,在地表下1.5米处发现大型砖墓室券形墓顶,方知陵墓位置。  唐陵所处地势为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均在中间洼地。墓葬于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四翁仲两边分列。其南,两旁墩立欲吼石狮。再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马左侧站有马夫一人。最南,二石华表东西相对。遥望唐陵遗址,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观之气势犹存。      隆尧唐祖陵为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两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时始建。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在陵东500米处建光业寺,为唐陵附属建筑物。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多次派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无忌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着手规划修建祖陵。664年,祖陵修建完工,历时十八年。唐高宗特敕二祖陵墓“各宜配守卫户三十人”,并诏令州县-代表皇帝每年巡祭祖陵。677年,诏令追封二祖为宣皇帝、光皇帝。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派赵州刺史、上柱国田再思,象城县令宗文素率象城、柏人、任县三县民众维修、扩建唐祖陵附属建筑光业寺,725年完工后,刻立《光业寺碑》。  建初陵所处地势为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均在中间洼地。墓葬于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四翁仲两边分列。其南,两旁墩立欲吼石狮。再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马左侧站有马夫一人。最南,二石华表东西相对。遥望唐陵遗址,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观之气势犹存。  唐祖陵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陵墓封土已平,整个陵区形成一片低于周围地面的洼地。陵区南北长约350余米,东西宽约80余米,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陵区南部神道长100米,宽40米,两侧原存唐代石刻自南向北依次有:石华表1对、翼马1对、鞍马及控马人各2对、文武侍臣3对、镇陵石狮1对,共20件,现存17件,毁失3件。  唐祖陵附属建筑光业寺,是护陵行宫,属皇家级著名寺院,规模雄伟宏大,坐落于唐祖陵东(现赵孟村西)500米处,寺内曾建有三大宝殿及钟鼓楼、宝塔、珠台、仙馆、碑林等。现仅存寺中“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简称“光业寺碑”)一通,高4.3米,宽1.1米,刻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碑文3000余字,象城县尉杨晋撰文,详细记载了李唐二祖的生平、追封及建陵建寺之史实,是考证隆尧为李唐祖籍最权威的实物证据,是隆尧县历史价值最大的碑刻。  建初陵遗存的这一对石狮高1.5米,有两层座,是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也是河北省唯一一组唐代帝陵级石刻,。第一层座与狮为整石雕成。石狮昂首挺胸,后蹲作雄踞之势,其形态怒目前视,张口欲吼。颌下透雕三绺胡须,脑后毛发卷曲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前肢后侧各有一排卷曲的细毛;石狮的爪深入石座2厘米。唐陵石狮雕刻艺术精湛,形象逼真,其结构准确,夸张适度而不俗套。充分体现了初唐匠师在写实基础上追求内在神韵和气势的艺术匠心。石狮曾先后遭遇1926年被外国人买下,中途被追回;“文革”中险被砸毁,因及时埋掉而幸免的两大劫难而幸存至今,倍显珍贵。  2006年隆尧唐祖陵作为唐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家庄镇  位于县之南端,镇政府驻地魏家庄在县城南偏西7.8公里,总面积43.5平方公里。辖20个自然村,25个村民委员会。南与任县接镶,北与柏舍乡相连,东与莲子镇乡相接,西与北楼乡为邻。1953年设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1年由城关析出设魏家庄人民公社,1984年废社为乡,1987年改乡为镇。 魏家庄所属行政村:魏家庄、郭贾、李贾、孟贾、王贯庄、…… 详细++

柏人城遗址

柏人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人城在隆尧县西部的双碑乡境内,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  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邻抵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向为历代兵家所看重。城墙全长8017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51米,南城墙长1915米,北城墙长2426米,平均厚度为15.1米,最高处为9.15米。城墙夯土层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铺有一层横木,横木间距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用的钢筋。此城原有9个城门,靠水的北面1门,南2门,东西各3门。城墙犹如山峦起伏,登临气势磅薄的柏人古城坦,一览平畴的大平原,烟村雾树,如锦似画,使人顿觉心旷神怡,志壮气豪。经过现存古城地表以上部分所作粗略估算,光是土方堆积量就达110多万立方米。完成如些浩大工程,这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也不起的壮举。  战国时期,柏人城已发展成为北方赵国的一个比较繁荣昌盛的军事重镇,这里遗有商周时期的陶窑和大量陶器。城四周有众多战国及汉代古墓,从墓葬中不挖掘出不少陶罐铜镜,铜带勾、青铜剑、铁剑以及战国时期的错金铜带勾玉璧、玛瑙饰件等。近年,在柏人城址还发现了战国时流行的铜质“刀币”,刀币上铸有“白(通柏)人”字样。据专家考证,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个地方铸铜钱。这是战国时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地址:隆尧县双碑乡      双碑乡  双碑乡位于河北省隆尧县西部,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38655亩,人口28400人,辖17个行政村。西距京深高速公路3公里,距京广铁路、107国道6公里,北邻连接京九的祁南公路,南接通往山西的隆昔线,交通网路西通八达,运输条件十分便利。该乡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524毫米,日平均光照7.6小时,全年无霜期195天。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 详细++

尹村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西良村

----

东尹村

----

田村村

----

王村村

----

大宁铺村

----

彭村村

----

大霍村

----

北小霍村

----

西尹村

----

东良村

----

南西董村

----

前良村

----

后良村

----

染红村

----

霍庄村

----

杨村村

----

前杨村

----

西杨村

----

后杨村

----

东候村

----

尹村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