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田家沟生态旅游区 | 田家沟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甘肃泾川县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距县城及西王母祖庙王母宫3公里,流域总面积49.7平方公里,景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紧依312国道,交通方便。是一个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内容的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区。 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主要景点有:观光果园、西王母民俗园、珍稀动物园、珍奇植物园、水上乐园、游乐园、戏水池、垂钩中心、度假别墅、银杏园山庄、桃花园度假村、服务中心、蒙古包、狩猎场、亿年地质标本崖,另有池塘坝库、亭台楼阁、索桥奇洞、购物商场、五谷食府,让您畅游人间仙境,尽享自然风情。 田家沟流域总面积56.3平方公里,属省列示范小流域之一,该流域从1992年开始治理,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关怀下,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结构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水保综合防护体系,治理程度达到82.6%。 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区位于该流域中下游,距县城3公里,规划总面积28平方公里,已建成主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是我县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基础上建成的一个以地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配套,集科技示范、生态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景区具有浓厚的西王母文化、黄土文化、民俗文化和水保生态文化底蕴。景区内现有亿年地质构造层、千年土箭群等自然景观10多处;民居式别墅、仿古式综合服务楼、陇东民俗窑洞、田园山庄等休闲服务场所9处;建成水保科技示范园、演艺休闲广场、体育休闲中心、观光果园、珍奇动物园、垂钓中心、水上乐园、跑马场、沙滩浴场等人文景观30多处;造型园林、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古桥石廊等园林景观20多处。景区内划分为珍稀植物展示区、水上垂钓游乐区、水保科技示范区、特色畜禽养殖区、综合服务接待区、无公害果蔬观光区、民俗风情展演区等8个游乐功能区。开设垂钓、狩猎、划船、登山、戏水踏浪、骑马、攀岩、动植物观赏、儿童游乐、民族歌舞、风味小吃、地方民俗、休闲度假、会议接待、停车住宿等游乐服务项目30多个。景区于2004年4月开始运营,先后被水利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一面旗”。止2011年4月,已接待游客60万人(次),收入300多万元。 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稳固的生态基础,为众多游客创设了一个幽雅舒适,别具情趣的休闲、养生场所,同时也为进行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综合治理示范、监测和对外开展水土保持技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泾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和水保科普宣传教育的基地。 |
王母宫 | 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1992年,当地政府与民间联合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纪殿等主体建筑。回山之下,泾氵内 二河汇流处建有“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王母宫依山开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层楼窟檐。窟高11米,宽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龛22个。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约4米,泥塑石胎,体态丰满,为唐代作品。窟内每壁造像三层,百余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宫碑碣众多,其中以“王母宫颂碑”最为著名,有“瑰宝”之称。1963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王母宫石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8月24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30多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圣像,翌年同日,将显灵圣像恭送至回屋安放,并捐资修葺。回山南麓建有瑶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宫庭,为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曾在此设宴招待周穆王这位人间君主。瑶池树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叮咚,流向氵内 河。拾级而上,曲径涌幽,奇花异草,尤为奇观。按旧时惯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盛会。届时,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来到这里朝圣,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我国境内王母宫众多,但有史料、碑刻、古迹民俗作证,泾川王母宫是天下第一真宫。1990年后,台湾西王母信徒200多人组成“朝圣团”,考察了山东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泾川回山,最后也决然认定泾川回山遗址才是西王母发祥地。之后十余年间,台湾道教信仰者来泾川回山朝拜西王母者日众,先后共有50多批2000多人。尤其是其中“积善丹鼎派”更尊西王母为主神兼祖先神,称其为“母娘”或“金娘”。1999年10月18日,在泾川召开的19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的称号,同时授予泾川县城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2001年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王母宫门票价格为20元/张,该票包括的游览景点有王母宫石窟、回屋、瑶池、王母宫。 景点位置 甘肃省平凉泾川县城关镇延凤村 |
王母宫 | 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1992年,当地政府与民间联合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纪殿等主体建筑。回山之下,泾氵内 二河汇流处建有“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王母宫依山开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层楼窟檐。窟高11米,宽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龛22个。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约4米,泥塑石胎,体态丰满,为唐代作品。窟内每壁造像三层,百余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宫碑碣众多,其中以“王母宫颂碑”最为著名,有“瑰宝”之称。1963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王母宫石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8月24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30多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圣像,翌年同日,将显灵圣像恭送至回屋安放,并捐资修葺。回山南麓建有瑶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宫庭,为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曾在此设宴招待周穆王这位人间君主。瑶池树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叮咚,流向氵内 河。拾级而上,曲径涌幽,奇花异草,尤为奇观。按旧时惯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西王母盛会。届时,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来到这里朝圣,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我国境内王母宫众多,但有史料、碑刻、古迹民俗作证,泾川王母宫是天下第一真宫。1990年后,台湾西王母信徒200多人组成“朝圣团”,考察了山东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泾川回山,最后也决然认定泾川回山遗址才是西王母发祥地。之后十余年间,台湾道教信仰者来泾川回山朝拜西王母者日众,先后共有50多批2000多人。尤其是其中“积善丹鼎派”更尊西王母为主神兼祖先神,称其为“母娘”或“金娘”。1999年10月18日,在泾川召开的19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的称号,同时授予泾川县城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2001年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王母宫门票价格为20元/张,该票包括的游览景点有王母宫石窟、回屋、瑶池、王母宫。 景点位置 甘肃省平凉泾川县城关镇延凤村 |
南石窟寺 | 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泾川县城9公里。 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南石窟寺1号窟平面长方形,覆斗式顶,窟门顶上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宽18米,进深13.20米。形制、结构与北石窟寺165窟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窟内造像为七佛,其布局为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积曲线图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6米,菩萨高5米,均为立像。窟门内两侧各雕一尊高约3米余的交脚菩萨。门外两侧雕二力士。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如“树下诞生”、“宫中娱乐”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萨像面带微笑,形态秀美清俊。佛着褒衣博带袈裟,菩萨袒露上身,载臂钏、项圈、手环,下着裙,宽大的披巾自双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绕肘下垂。无论佛或菩萨均显得和蔼、潇洒。佛传故事一个情节一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造型优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纯熟自然,毫无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
王母宫山 | 王母宫山又称回中山。在泾川县城西0.5公里泾、纳二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传为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于山阳瑶池。临行,对山爱不忍舍,一再回头观望,得名。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在山上修建王母宫后,经历代增修,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山上建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宫、文昌阁、三清楼、玉皇大帝殿、望河楼、留客处、晓钟亭、旷如亭等殿宇。二天门上对联“翠柏赤松,月明琼岛三千界;琳宫见阙,花满玉楼十二重。”清同治年间(1862-1874)庙宇遭火焚,幸存大安铁钟、碑碣、王母宫石窟。现存建筑多为建国前后重建。近年每逢农历三月二十日举办庙会,满山春风轻拂,花木似锦,瑶池生香,飞阁凌空。游人远眺“泾水碧波”、“瑶池夜月”等美景。诗情画意,情趣事盎然。 |
王母宫石窟 | 王母宫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 |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 |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位于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是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吴焕先而设立的。该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2平方米。吴焕先烈士纪念馆陈展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吴焕先烈士生平事迹,另一部分是泾川革命历史。年接待观众约1.2万人次。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坐落在泾川县汭丰乡郑家沟村吴焕先烈士墓前,全方位展示吴焕先烈士辉煌的革命生涯。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占地146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09平方米。总体分为办公服务区、展示展览区、纪念瞻仰区三个功能区。其中南面靠山为纪念瞻仰区(烈士陵园),由吴焕先烈士墓、纪念景墙、纪念小广场、老一辈革命家题写的题词碑组成。办公服务区、展示展览区设计为陇东民居特色的两个四合院,东侧四合院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用于日常配套服务;西侧四合院建筑面积440平方米,用于展馆布设。 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1923年考入麻城蚕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为了革命,他一家六口惨遭国民党地方民团杀害。1927年10月任中共黄安县委组织部部长,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后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1929年12月任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主席。1930年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黄安县委书记。1931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1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第7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 刘华清题词“红军楼”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吴焕先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黄安檀树岗重建红25军,任军长。他有着非凡的组织才能,几天之内就把军部、2个师和2个特务营组建起来,共7000余人。在国民党军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指挥部队集中兵力攻敌弱点,采取迂回、突袭等战术,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红军楼1934年4月,红25、红28军合编为红25军后,吴焕先任政治委员,指挥部队转战于鄂东北、皖西北地区,取得长岭岗、太湖等战斗的胜利,恢复和开辟了朱堂店、陶家河等根据地。 1934年11月11日,奉中共中央指示,吴焕先与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红25军进行长征,沿途战胜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由河南进入陕西南部秦岭山区。长征途中,吴焕先先后担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他正确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为粉碎国民党军两次重兵“围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25军作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7月,吴焕先等率红25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红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的消息后,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中共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指挥红25军挥师西进,占两当、攻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配合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行动。 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国民党军突然袭击。吴焕先在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吴焕先牺牲后,全军将士万分悲痛,发誓要为政委报仇。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血战,终于消灭了敌人,并击毙敌团长。随后,红25军在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的率领下,于9月到达陕甘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 2009年9月10日,吴焕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1年,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办公室电话18793333299。 |
泾川县博物馆 | 泾川县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泾川县博物馆位于泾川县安定街5号,其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县民众教育馆附设的古物陈列室。1984年,泾川县博物馆正式成立,馆址设在王母宫山下石窟寺院内,占地面积3025平方米,建筑面积465平方米,有正式职工2人, 1990年博物馆搬至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院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有正式职工4人,专业技术人员1名。该馆馆藏文物总数为1390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81件,三级文物378件。该馆举办有“泾川历史文物精品展”一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近3万人次。 馆长:史义民 联系电话: 0933-332195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长武城 | 长武城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是一处大型土筑古城。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东、西墙各长1200米,墙体夯筑,基宽12米,残高3.5米,夯层厚0.08--0.1米。四面开门。城内及附近出土有唐石造像塔及瓷碗、牌饰、驽机等。城东南角发现有铜矿石、冶铜渣。据《元和郡县志》载,长武城建于隋开皇年间,唐武德元年废,大历十二年(777),邠、宁节度使郭子仪部将李怀光率部重修,遂列为左神策军八镇之一。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唐代地方史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泾州古城 | 泾州古城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泾州古城位于泾川县城附近。据《汉书》、《泾州志》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古城始筑于西汉,北周、唐、宋有所补修,沿袭至元。明初废弃。 古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在大部分川地和兼山后的山平地,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后的塬边上),长约500米,高3-10米,其中夹带墙墩15座,均比墙体突出2.5米。内城区主要在川平地,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亦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根下的平川后),长约500米,平均高12米,宽约8米,全被钻成窑洞,当地人称“城墙窑”。 现存遗迹有共池、镇海寺、山门和1座大殿,其他建筑不存。地面遗物有元代镇海寺蒙文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明代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各1通。出土有北周舍利石函、铜棺、铜錞、舍利瓶、舍利子、玉指环、医用铜刀、唐大云寺石函、金银棺、地宫石门及金代州印1枚等,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及商、周、秦、汉的文物共上百件。 泾州古城规模大,保存较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陕甘交界,古丝路必经之处),加上内涵丰富的遗物,对研究各代该地区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泾川温泉 | 泾川温泉 泾川温泉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公里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信息流畅。 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人体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仙境佳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完颜村 | 完颜村 全国关内最大完颜宗弼(兀术)后裔取聚居区欢迎您! 完颜村位于泾川县王村镇,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共有完颜氏1万多人。村内有金代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墓和金兀术芮王完颜亨墓,金代十位皇帝及金兀术祠堂和始制于金代的“影”,有完颜氏供奉的汉族女神皇甫圣母祠和墓,有保存完整的金代女真人萨满教礼仪和祭祖仪式。还有明代朱元璋之子韩王夫妇墓。二OO四年五月,完颜村被批准为平凉市特色旅游景区,泾川县重点旅游景区。 一、村门 完颜村门,依据完颜部落满族村庄民族特色设计修建,它是泾川完颜村典型的文化符号和金兀术后裔完颜村的标志,是各界人士赴完颜村的第一直观形象。 二、老井 村口老井是完颜村多代族人吃水的老水井,水质纯净甘甜,几百年来,养育了该村多代完颜部落后裔。至今,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吃用这井中之水。特别是在这口老井井壁1米深处的箍井板中,隐藏着两块古代石碑。 三、完颜祠堂(宗庙) 完颜祠堂建筑规制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满族民族特色及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正面悬挂完颜家族世代祖先遗像,本地人称“影”。史料记载:其以布制于金代,明代复制。影长9尺,宽7尺,色彩鲜艳,笔画精工。影像自上而下排列,以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为中心,有二代金太宗完颜晟,三代金熙宗完颜亶,四代海陵王完颜亮,五代金世宗完颜雍,六代金章宗完颜璟,七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八代金宣宗完颜珣,九代金哀宗完颜守绪,还有完颜承晖,及末主完颜承麟和历代开国重臣。特别显现了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遗像。 完颜族定俗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为祭祖拜影之日。 四、皇甫圣母庙 皇甫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之前,现存的大殿,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庙院中保存有重修皇甫圣母祠古碑一通。上有泾州州衙11名武官题名捐银记载。传说皇甫圣母娘家在泾州城内营门上(今电信局)一带。她行至泾河北完颜村,在渊洞石窑中坐化成神,为完颜部落后裔保平安,因而族人在村中建庙修祠敬奉。每年古七月十九日为祭祀圣母的盛大庙会,大戏必唱,娱神娱人。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举办完颜村族人隆重祭祀圣母节日,按满萨满教传统,举行保庄稼、灭虫害的“祭虫”祭祀。全村族人整全到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皇甫圣母墓地跳神。完颜部落守墓人定居九顶梅花山下800多年,接受了当地汉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宗教信仰。完颜村的满族后裔,从古代就信奉汉族女神皇甫圣母娘娘,开创了少数民族信奉汉族女神之先例。 五、芮王墓、完颜承麟墓 芮王墓:位于完颜村小沟东坪东南部。芮王完颜亨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长子,官至一品。但金兀术长兄宗干之子完颜亮于1150年弑熙宗自立,为保皇位,又密杀了才勇过人的完颜亨。七年后,亮又杀了亨之妃、次妃和儿子。亨的家属为逃诛灭九族之难,于1167年护送完颜亨灵骨至西北,葬于泾川境内的九顶梅花山下,完颜亨生前为芮王,从东北来的守墓人就称亨墓为芮王坟。世宗继位,亨被杀七年后,才得以平反,世宗追封为韩王,故金代韩王墓因此得名。因完颜部落后裔守墓人800年来一直称芮王坟,故今葬地留下“芮王坪”和“芮王嘴”地名。 完颜承麟是金代最后一位皇帝,为(兀术)曾孙,完颜承晖之子。承麟继位,只作了不到一天的皇帝,在河南蔡州(今蔡县)被元军围攻阵亡,其亲属及兵士抬上灵柩昼夜兼行,来到泾州,埋葬在今太平乡三星村岭背后队的簸箕湾。因泾州河北已有定居六十多年的完颜部落守墓人,护送承麟灵柩的完颜氏,也就陆续定居在泾川完颜村了。这一历史之秘保守了八百年。由于路途遥远不便祭奠,族人于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将完颜承麟之墓迁回泾河北完颜村,埋葬于东坪芮王嘴,按祖孙血亲关系,坐落于芮王墓之后。 六、温氏娘娘墓 温氏娘娘墓,位于王子坟东南部平台耕地中,完颜村很多老年族人证实,温氏娘娘墓冢高大,墓地四角有古雕拴马桩,石碑两尊及石人兽,上世纪六十年代毁没已尽。据完颜村族人传说,温氏为完颜承晖之皇娘娘,娘家为泾州城水泉寺温家湾,清代、民国时温家湾人有时到完颜西坪温氏娘娘坟上祭祭奠。 七、明代韩王墓 韩王墓位于九顶梅花山下完颜西坪中部,明韩王墓墓主是改封平凉后第二代韩恭王冲 。韩王墓冢西边墓为李氏夫人墓。明韩王墓,在清氏、民国时多次被盗掘,墓室已空,现存留完整的砖箍墓室和外部多道石门。 八、湫洞 湫洞位于完颜村炉子嘴伸向大坪的沟垴,是古时皇甫圣母从泾州城内管门上,走向泾河北完颜村坐化成神的石窟,名叫湫洞。这座石窑,古时窑顶石板常年不断滴水,石板地上形成小湫,饮之可治病。后人就在圣母坐化的这一石窟中,雕塑石像,绘壁画,安置门户。又传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三妹白花公主之灵魂依附于圣母石像之上。今日,石洞中滴水干枯,石像门户塌毁,洞口还能看见。湫洞的传说,至今深埋流传在族人的心中。 九、九顶梅花山 在完颜村800亩大坪之后,横亘着一字排列,高耸入云,形似花卷馍式样的九个山包,这就是神秘的九顶梅花山。其实旁边还有三个侧山包,当地人称十二个连连山。九座山恰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它称“九”冠“顶”,非同凡响。金代韩王完颜亨和明代韩恭王冲 先后埋葬于九顶梅花山下,实为归依其龙脉山势,宝地风水。九顶梅花山下有两个韩王墓,是一个神秘的谜团,是历史戏剧性的巧合,这一谜团将等待后人去开启。 十、皇甫圣母墓 皇甫圣母墓在完颜村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由于族人保护,墓冢保存基本完整。除每年古三月十五日完颜村族人上坟祭奠外,平时民众有疾病、灾难、不幸等事出现,不断有人到堡子山圣母坟上祀福求平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 |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发祥地,远古西王母文化遗存的民俗事象,在泾川一带广为承传,窑洞民居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可想而知,西王母在神化以前,这个半人半兽的部落酋长,处于原始荒漠时代,只能穴居栖身。在泾川回山之右的瑶池山崖下,至今还遗存有古代窑洞的遗迹,民居窑洞就是“穴处”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泾川先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上,为抗寒避风,依山傍水挖窑洞居住,世代劳作、繁衍、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的记载。窑洞民居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了应该起的作用。 泾川黄土深厚,以农立县历史悠久。要发展农耕必须定居,因农耕受天时和空间的制约,安居才能乐业,民居窑洞就带有农耕文明的烙印。从远古到现在,泾川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就与这黄土地上的山、川、塬、峁相伴而生,相居而安,黄土窑和窑洞年年岁岁与人结下不可分离的缘份,这也是与西王母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穴处”事象演变和延伸的印证。 泾川大地黄土层深达100-200米,这深厚、绵软的黄土层便成了先民们唯一居住的选择。泾川的川区开化早,据出土文物旁证,泾河川和黑河川在3至1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遗迹,如在泾明乡(泾河川道)牛角沟出土了“泾川智人头骨化石”,在黑河川区、梁河乡上梁村、茜家沟村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石斧。足见泾川先民们,不单要择黄土厚、温暖避风、有水喝的地方挖窑栖身安家,还得要进行原始初级农耕,创造工具,繁衍生存。泾川的川道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生长快。特别是川区有河有水,所以先民们首先在川区依山傍水处挖窑筑庄,定居生活。泾川冬春多风雪大寒,所以开挖窑洞多靠北山,向阳避风,在山根或山坡平台处,就截面垂直挖齐个崖面子,等距挖三只窑,平处就是院子,或开敞或打院墙安大门,平出平进,这就是明庄。这类窑洞明庄,多见川区、山区、塬边和靠沟边的村庄。 明庄就崖高土干地势好而建,但一定要距河水溪水近,饮水方便;塬边庄子或沟边庄子,一定要距沟里水渠或泉水近而建。先靠向阳高崖处垂直挖下崖面子,再根据崖面子和院子大小,均等的挖三只或五只土窑,土干就一次性将窑洞高低长宽挖成;土太湿就先挖小点儿,住上人,过三五年土基本就干到了,又将窑洞的高深宽度挖一次定型。挖窑多少,要根据地盘大小和土质而定。一般明庄窑洞高3-4米,深5-10米,宽3-4米,土质干硬,高宽深都可加大一些,以坚固实用为准。窑帮一定等距平行,窑顶楦成半园式拱形,支撑力度均称稳定。用挖出的软土,打成土坯,干后砌成窑肩子,根据窑口大小安上门窗,做成土炕。有的还在窑内做土炕的位置,挖个和炕宽度一样的小窑,这就是“炕窑”。把土炕做在炕窑内,冬天特暖和,但大个子人要在炕上站起来,既伸不直腰又必碰头。这种炕窑可增加窑洞的宽度。这类窑洞庄子就是祖祖辈辈安身立命的“家”。 明庄修造时出土便捷,边挖边将土倒在山下或沟里;排水通畅,顺山势改引水道下川或下沟。“明庄”开敞,向阳干燥。俗语说“土窑好比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这类“明庄”连户连片修建,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大小村庄了。泾河川从王村的朱家涧、章村、上雷村、完颜村,到城关的阳坡村、水泉寺村、兰家山村、东庵村、凤凰村、蒋家村到罗汉洞乡丈八寺村、张姚村、景家村下至泾明乡的蒜李村、牛角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台上,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明庄土窑和架板式的层层土窑村子。在黑河川道,上至七贤关,下至梁河乡的茜家沟村,在北山根或山坡平处,尽是一村村、一片片密密麻麻被烟薰黑的无人居住的大、小窑洞,这道川开化早但现在距繁华地方太远了,显示出古老落后荒凉,多数人家都迁到大塬上或别处去了,留下了古老幽黑的土窑洞和古代的庄名、地名。 历代人口大增,生计不敷,大量的人口就向塬上和山区迁移。泾川的先民们是十分珍惜耕地的,他们爱惜土地胜于今人,他们让塬区大片土地种粮,大量的人口集中挖土窑修庄,居住在塬边(沟内要有水)、沟边、依地势靠塬临沟修成明庄,这就形成今天的塬边、沟边村庄。这类塬边村庄和临沟村庄,至今还能在泾川境内完整地看到。如北塬党原乡的党张村、东吴村、西吴村、丁寨村,合道乡的柳寨村、高崖村,玉都镇的尹家洼村、建马村、王寨村、柏林村、摆旗村,丰台乡的五冢、西头王、焦家、俭边村,南塬高平乡的胡家峪村、东坡村,飞云乡的东高寺村、西高寺村,城关的天池村,窑店乡的庙头村等,这些远古遗存下来的这类窑洞村庄,至今地貌十分完整,并为当代人居住利用。 泾川川区和塬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生存矛盾日渐突出,一大批人口就向荒野的山中迁去,开拓新的生活范围。首先在山阳面靠山挖窑居住,开荒修地农耕生存。这就开始了泾川先民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挖山不止的平山造田的伟大工程,这是泾川先人的重大发明。千百年前,落后的社会环境,原始粗笨的工具,加上大自然的肆虐,但先民们子而孙、孙而子世世代代挖山修田。正是他们,将泾川四塬三川所有面山、沟沟、洼洼、峁峁、梁梁上的凡能种作物的荒山,挖修成一条一条的梯田、条田、种上作物,挖窑住下人,世代艰辛劳作,从不休止。这是泾川先人开创的世界级的改土工程,是先民们万代不朽惠及子孙的巨大功劳。展眼泾川任何一个山上平展整齐一层一层的梯田,令今人无不神往惊叹,泾川黄土地上这一浩瀚的人类奇迹。泾川的山山条田,印记着先民们勤劳朴实的民风和改造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些山间庄子土窑层层梯田,今天在泾川到处可见。今天的改土造田,是泾川先民挖山造田的后续。 地坑庄多见泾川的四个塬区,这是典型的全封闭的民居。在平塬上挖一个四方平形地坑,一般深为8-10米,或正方形或长方形,看地形水路而决定。边挖地坑,边用特制小镢头,挖成一排排水波浪式花纹的崖面子,在正面子上挖三只窑,中间大于两侧的,砌窑肩子时,下部按门窗,门上口至窑顶半园处,必开个高窗眼,透气通风。住人的窑一般开一个高窗眼,若装粮或做厨灶,必开两个下大上小的高窗眼,一是通风空气流畅,二是夏季开敞不返潮。侧面对称两面各挖两个窑,住人、推磨、养牛、放农具。侧窑中间,一定要打水井,因塬上距沟渠太远,水井一般深60-70米,转动弯把轳辘,缠绕长井绳吊水。井上方一般农家还立设一个小木牌位,-“井泉龙王之神位”,一年四时八节,还烧香表敬奉。吃水是生活的头等大事,敬奉井上龙王神,是缺水区的人们把有水、有雨寄托于神灵的古代民俗。地炕庄院心,必挖一个渗坑,雨天靠渗坑把院中的积水渗入地下。下院及边角,还挖几只小窑,养猪鸡,作厕所。地坑到上面平处,在地坑角开挖一个50-60度坡度的拐弯巷道出入上下,在巷道90度拐弯处必安大门,一般庄子在大门旁边还挖一个拐窑,因旧社会动荡不安,匪盗多有,如有歹人要入庄抢劫,就会将崖背上场里打碾粮食的碌碡,从巷道口滚下,凭惯性冲力,一下就会把大门冲开,修成90度的拐弯巷道,歹人是轻易冲不开的。另外,一有动静,庄内人就马上藏在大门内旁边的小拐窑内,相机对付。一般地坑庄的坑上边,都有1-1.5米高的小墙,一可防挡人畜失脚落坑;二可堵挡风尘卷入地坑,雨水不能流下地坑;三起防卫作用。旧社会,塬上一般贫苦人家因无力买砖瓦盖房,绝大多数居住这类地坑庄子,特点是一个家当一坑装,安全紧要,冬暖夏凉,独门独院。但这类地坑庄修建费时费工,每挖一锨土,都得人用小背斗,一背斗一背斗从巷道背上来,倒在坑上平处;修一个庄子,挖周围大小的窑洞,背上来的土足倒一个小土山,多年用不完。解放前殷实富裕人家,多在平塬上修四合院,周围修上瓦房,但院中间挖一个地坑,也挖一个拐弯的巷道上下,巷道必安门。粮食、细软财物、女眷一般都在地坑内,外人随意是不得下地坑去的,一般来人、外事接待,都在四合院的上房和厢房安置。来客吃饭也是从地坑经巷道,一盘一盘一碗一碗端上来,在客厅招待吃喝。农作物一般在地坑崖北场里,或大门外场里打碾、晒粮。粮食都用黑毛线织的口袋装了(口袋为长条形,一般装五斗合200斤)扛在肩上,下巷道,在窑内的粮囤里,分类贮藏。泾川境内现保存下来的地坑庄还有500多处。 半明半暗庄多见于泾川塬区的塬边、沟边村庄,或大路胡同的两旁。此类庄子背靠高盖楞,挖下面子,再在崖根取1.5-2米浅窄坑,靠正面子挖三只土窑,上面前半部是平院,上下出入靠一条不太陡的坡道行走,有的在上面平院侧面各修三间房或不修,上面半圈打上土围墙,安上大门,门外是场或菜地。这种半明半暗庄,特点是独门独院,既有土窑,又可在院侧修房,比地坑庄宽敞明亮,少阴暗潮湿。这种庄子在泾川境内现存不少,且已连片成大庄大村了。如窑店乡坳心的南胡同,飞云乡西门焦家胡同,高平乡上程村、东坡村、杜家村、黄家铺乡的惠家洼村、丰台乡的丰台墩村、五冢村,玉都镇的太阳墩村、下坳村、郭路村、郭马村,党原乡的陈刘村、赵家村,合道乡的合道村,荔堡镇的南李村、杜问城村、庙李村等,城关的天池村,这类民居占泾川境内住宅的30%左右。 高窑和窨子(暗窑)是民居的附属建筑。旧社会,兵荒马乱,匪盗出没,民不聊生。人们为适应当时战乱时局。而设计了防卫避难的“高窑”和“窨子”,在庄子正面子上两只窑中间,比窑高的地方,挖一个小型高窑,窑口密封,只留气孔或出入孔,在主窑侧挖出台阶通道上去,或在外面崖面上搭上长梯子上去,上去抽掉梯子,外人是无法进入的。高窑一般是暗藏家中贵重财物,或在高窑中-,监控歹人入宅抢劫的动态,紧急时可采取对付措施。正因为高窑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人们才在崖面子高处修造应用。修窨子只留气孔,出入口在人不易发觉的暗处开通,平时用箱柜或木料柴草掩挡隐盖,紧要时才取开封口入内隐藏。解放前,-抓兵,不少人就是藏在古庄子上的窨子里逃避兵祸。殷实人家旧社会修庄挖窑洞,都在庄子内暗修成窨子,以防不测。有的土窑中的窨子不但藏贵重财物,还把通道一直涌到沟底里,一有情况,人入窨子就从沟底逃跑了。有的地方,还在几个庄子后面挖窨子互相串通,有如当年的“地道战”,这类窨子主要是宗族亲房互通互防。如玉都镇向庄村就有七八个地坑庄子,窨子地道互通。但现在已推倒填平不复存在。又如杜问城、雷家沟马家山、泾明宋家有1-2里长的地窨子。这些地窨子修于何年何月,都不得而知。 箍窑是地坑向房屋过渡的建筑,箍窑就像泾川远古人用一块一块木板箍一个园水桶一样。箍窑就地取材,不用木料,造价低,用土地上的黄土,打成一头宽一头窄的土坯,干后加泥,宽的一头始终放在外沿,窄头一直放在里沿,用泥一页一页粘合,一圈一圈地箍成半园形窑洞样式,基墙等距平行,到一丈高处,就慢慢箍成半园式的顶,几百圈的重合,就是一个箍窑。干后用土填成两檐出水的房顶,盖上青瓦,外形完全象瓦房,内部则象土窑。由于土坯长度都在38公分左右,所以箍的窑都在42公分左右厚,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箍窑的使用期,只要箍的技术好,又常年保持干燥,一般平均在50-70年之间。箍窑技术难度大,非专业匠人不行。泾川先民创造的这种土房,既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显示出了人们更新和发展的心态。在泾川县丰台乡湫池村,就多见一个民居院子中,从先人修的四方地坑,上面箍成箍窑,现在又盖起了崭新的玻璃门窗的现代瓦房。从土窑民居,到现代文明的居室,是西王母居住民俗文化的延伸。 崖窑是明清遗留下来的民间以村落或族为主体的古代堡子。(城堡)地形选三面临悬崖,一面通村庄的险要地段修建,堡内周围沿悬沟边,修几十个或几百个窑洞,在兵荒马乱之时,人们就带上粮食、水,老小男妇一齐进入堡子窑洞内居住,城门紧闭,土城墙上派精壮人把守,城墙上备有大刀、长矛、石头、檑木防备。这种古堡子不同于官家城堡,一村或数村的人进入堡子就是一家人一条心。沿深沟悬崖边沿的窑洞之间,一般都互相串通,有的窑洞只留气孔,窑口密封,窑内互通接应。有的崖窑就挖在周围的半崖里,村中人上去搭云梯,上去抽掉梯子,任何强敌是上不去的。但贼人若采取长期围攻的办法,粮食、水等生活品断绝,就是最大的危机。在一个地方,几个村子联建一座堡子,在当时就是最安全的防御体系。有的村庄人少,没有古堡子,人们就自个在深沟半崖,挖个崖窑,全家用梯子上去长住,躲避兵贼匪祸。泾川境内遗存的这类古堡子和崖窑不下一百多处,有的还保存完好,如丰台的南北堡子,丰台北山堡子,丰台墩堡子,荔堡庙李、南李堡子,梁河乡陈家堡子,玉都镇尹家洼堡子,高平乡杜家村堡子,飞云乡西高寺堡子等。玉都摆旗村城里堡子现在还遗存有古代的堡子窑洞,其中有十多只大窑,深达30米-50米,高6-8米,虽已多年无人居住,但这些古遗迹还保存了下来。 “红窑”是各大沟内红崖悬壁上的破烂窑洞,也是泾川土地上最古老的窑洞。从山体蹋陷横断面和县崖横断面都可看出,黄土层下面是100米左右的红土层(群众称红胶土),再下面就是石头土层,风化岩层至河床层。 红窑一般距沟底几十米左右,在沟底只能仰望高处幽黑的破窑口,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红沟土崖多数已成了齐森森的悬崖绝壁。在几十米高处的这类红窑,有的被蹋土埋没的只剩下半截窑口,有的被野藤灌木堵住了窑口,有的只剩下轮廓遗迹,只有从高山或远处,才能完整地看清红窑地貌。 泾川地处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过渡地带,自周秦至后代明清历史上多次拉锯式战乱在此发生,先民们为躲避战乱,在偏僻的深山大沟水渠旁挖窑生存度日,红窑比古堡窑洞历史悠久。泾川现存的红崖绝壁上的红窑,大都零星的,三三两两的,证明那时境内人口稀少,民居还没有形成庄子和村落。由于数千年山洪的冲刷,使当年在沟底崖根的土窑,随着沟底逐年越冲越深,土窑就挂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上了,留下了泾川先民当时生存的历史痕迹。这些远古的现在没有人烟的深沟悬崖陡壁的红窑,今人是无法轻易上去的,多数成了猫头鹰、鹁鸪、红嘴乌鸦的安全巢穴。在境内各乡村的深沟里,这类红窑还不少于500多处,能真切地看到遗存的原貌。这些红窑遗存,是先人适应当时战乱环境求生存的历史见证,也印证了西王母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泾川人修庄子挖土窑,正面子上总是排列单数窑洞,三只或五只,决不排成双数。这可能与人类始祖三皇五帝排位,以及古代西王母宫殿、庙堂和后代官府、衙门公房的建筑排列单数之俗有关。就是今日民间妇女做衣衫钉钮扣,也是奇数,三、五或七,绝不会做成双数。 泾川的窑洞民居,把人们从远古洪荒时代,载入文明、进步、发展的时代,对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甚大,西王母民俗窑洞文化是昔日社会发展的载体。在土窑洞中,先民们用有限的生命,前赴后继,跨越了历史长河,创造了世界级的挖山改土工程,在与大自然拼搏的漫长岁月里,为泾川后人留下了层层山中梯田。泾川有近百种达世界级的名优小吃,绝大多数是土窑洞中的奶奶、妈妈、嫂子们发明创造的,先民们在窑洞中创造了各种各样适宜农耕的生产工具,发展了农村、保障了生存。女性先民在窑洞中创造了纺线、织布,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布艺服饰。泾川窑洞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至今在国内外各种岗位上,创造着新的文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枣林子遗址 | 枣林子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子遗址 位于泾川县丰乡枣林子村西南2公里 。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齐家文化、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1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细泥和夹砂红陶,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勾叶圆点纹,器形有盆、罐;齐家文化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饰附加堆纹、锥刺纹、菱形刻划纹,器形有罐、鬲;另有周代夹砂、泥质灰陶,饰绳纹,器形有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发展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周文化的分布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向明西坪遗址 | 向明西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向明西坪遗址位于泾川县王村乡向明村西南1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齐家文化及周代遗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桔红陶,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彩陶饰弧线三角纹、圆点纹、鸟纹,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盆、钵;齐家文化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饰附加堆纹、篮纹,器形有侈口罐、高领双耳罐、鬲;另有周代泥质灰陶,饰绳纹,器形有鬲、罐。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和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牛角沟遗址 | 牛角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牛角沟遗址位于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泾河北岸的一条冲沟内,面积约7000平方米。 1976年发现。遗址采集有砍伐器、刮削器及动物化石等,并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包括一小片右额骨鳞部,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右颞骨,枕骨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人头盖骨化石在牛角沟高约40米的坡面台地内出土,1984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性头盖骨,距今约5万年,被命名为“泾川人”。 “泾川人”在人类进化系统中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其所显示的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泾川人化石的发现,证明在五万年以前泾川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填补了甘肃省人类化石发现史上的空白。对揭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 |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大云寺·王母宫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泾川县城西北1公里处,沿312国道分为王母宫、大云寺两个景区。位于回山和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景区,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地,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据碑刻史料和文物古迹考证,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后经宋初、明嘉靖年间两次重修,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清代毁于兵燹,改革开放后台湾信众捐资重建。位于泾河对岸的大云寺,历史上是武则天敕令珍藏《大云经》的皇家寺院,由隋代大兴国寺改建而成。1964年因发掘出盛装14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金棺、银椁等而轰动海内外,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69年大云寺遗址范围内发现北周宝宁寺地宫,再次出土石函、二重鎏金铜函、琉璃瓶供养佛舍利32粒。2012年12月,大云寺遗址内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窖藏佛像。2013年1月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宋代龙兴寺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琉璃瓶盛装佛舍利2000余粒,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2013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十二),举办了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实现了大云寺对外开放。 1969年,大云寺遗址范围内发现北周宝宁寺地宫,再次出土石函、二重鎏金铜函、琉璃瓶供养佛舍利32粒。2012年12月,大云寺遗址内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窖藏佛像。2013年1月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宋代龙兴寺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琉璃瓶盛装佛舍利二千余粒,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泾川县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编制了大云寺建设规划,分三期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建设大云寺文化园,规划占地364亩,总体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个功能区。2013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十二),举办了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实现了大云寺对外开放。 景点位置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北新区大云寺 |
地区 | 景点 |
---|---|
南堡子村 |
---- |
湫池沟村 |
---- |
巨家村 |
---- |
盖郭村 |
---- |
张观察村 |
---- |
湫池村 |
---- |
伍仲村 |
---- |
西头王村 |
---- |
焦家村 |
---- |
通尔沟村 |
---- |
杨涝池村 |
---- |
丰台墩村 |
---- |
丰台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