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大同 >> 天镇县

天镇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新平堡镇

新平堡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新平堡镇,一个文化历史悠久、塞外风情浓郁的古镇。千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契丹等与汉族在这片土地上混居生活,造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洽的历史,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特色,培育了浓郁的塞外风情和独特的边塞民族文化。 新平堡镇因军而显,却因商而盛,曾有“茶马古道”的称谓。是晋冀蒙三省(区)交界的商贸通达之地,发达的商贸业曾经是它最骄傲的历史。现在,新平堡镇的北街仍是商贸一条街。街面仅两步宽,但两边店铺林立,商品齐全。沿街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无声地述说着昨日的历史,镇内100多处古色古香明清建筑颇具特色,讲述着往日的繁华,为民居建筑中少有的佳品。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八,这里都要开物资交流大会,周边冀、蒙的村民纷纷来赶集,很是热闹。

天镇慈云寺

天镇慈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天镇县城内西街  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和朵殿。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宏伟壮观。  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结构严谨,斗栱华丽精致,琉璃饰件绚丽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特别是前院圆形钟、鼓二楼上下两层皆置五铺作双抄斗栱,用材较大,手法简炼,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其圆攒尖顶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在国内现存的元明两代钟鼓楼中极为罕见。  毗卢殿内有两座木质壁藏楼阁,是明代小木作中的佳品。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位于县城北部,属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公园东起省道201,西至天镇县界,北上平远头村,南至水磨口村,规划区面积13945公顷,规划投资6.4426亿元,计划到2020年初步形成“长城古堡”生态旅游形象和以“一带、二廊、三片、四区、多点”为特色的景观生态格局,使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科普与科研设施完善、旅游特色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内著名国家沙漠公园。  2015年底,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天镇盘山

  天镇县盘山     位于天镇县东南4公里盘山,山上有显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为儒、释、道三教混合寺院。寺院面北朝南,占地20000平方米,有韦驮殿、释迦殿、文殊楼等,院外有玉皇阁、阿育王塔。南山坡有8座十方塔,寺区有八景:一线泉、水打鼓、日落晚霞、唐松、槐抱榆,牡丹花、仙人足印、仙人桥。六十年代部分建筑拆毁,现逐步恢复修建,现存有明弘治五年(1492年)开凿的石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洞前凿石阶30余级,约尺许,上必侧足:洞内石刻三圣坐像及十八罗汉像壁画,他们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各异,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虽经过岁月腐化,可雕像色彩依然鲜明。最大的高1.4米,最小约0.5米北洞为仙人洞,深3.9米,宽3.5米,过桥需侧身面壁托崖,攀援而上,洞内有明,清时期文人墨客游山题诗。再以李二口一带长城和之相邻近的桦门堡、保平堡、乃至新平堡的玉皇阁及诸多烽火台,组成了边塞古战场的特有雄浑壮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沙梁坡汉墓群

沙梁坡汉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梁坡汉墓群  沙梁坡汉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汉  地址: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  大同市天镇县沙梁坡汉墓群,位于天镇县城南5公里处的冯家夭村东南沙梁坡上,现存有封士的汉代将士墓43座。经测定,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为东汉时期戍边将士墓地。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为5至8米,周长约为50 至90米。全部由黄土堆夯垒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间的距离近30多米,远的三五公里,错落有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群。   汉墓群为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现存地层表面可见的汉墓有41冢,高8——12米不等,周长50——90米,1978年洪水冲出汉墓一座,棺木经C14年代测定:(BP)2340±100年,并出土东汉草叶纹铜镜一件,91——92年发掘汉墓二座、小型汉墓44座,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陶器、铜器。  南河堡乡  南河堡乡位于天镇县城西南,距县城3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全乡版图面积138平方公里,属半平川、半山区地形,共辖24个行政,总户数6844户,2.5万口人,土地面积13.7万亩,耕地面积8.7万亩,其中水浇地6.8万亩,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8%。   该乡地处三沙河畔,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平均海拔92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11℃,发……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盘山石窟

盘山石窟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石窟  盘山石窟(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  明弘治五年(1492年)由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开凿。石窟凿于盘山东山崖上,坐东朝西,南北两窟。俗称大石洞、小石洞。北边一窟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凿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入洞需过栈道独木桥即“仙人桥”方可进入。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  南边一窟为小石洞亦名“观音洞”。洞宽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台高0.69米。洞内壁面皆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两侧雕十八罗汉,保存完好。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保平堡

  保平堡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长一里七分。城墙高3.6丈。筑有东门。东门高5米,宽3米,进深11米,砖券门洞,门有石额“镇云”。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亩。这个堡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又修筑和长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长城1公里,南面和桦门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应,当时属大同镇新平路直属戍堡之一。  据明万历《三云筹俎考》记载时驻有“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有官兵314人,战马和骡子17匹,分守长城7里多,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当时,管辖边墩中有一个平虎墩,为极冲之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北边蒙古游牧部落首领俺答从这里突破,进入天城卫进行抢掠。这个堡也是备御要地,又于明隆庆六年(1572)增修1次,城墙包砖。  保平堡堡内中心建有玉皇阁一座,建筑和现存的新平玉皇阁一样。据这个堡的老年人说,登阁一望,长城内外十里景象尽收眼底。堡虽不大,却有寺庙12处,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城门上建有关帝庙。这是一个封建文化建筑齐全的“全庙”堡寨。可见,这不单是个军事堡寨,也是一个儒释道文化相当发达的堡寨。四百多年来,人们生生不息,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这种文化。  保平堡寺庙建筑于新中国后逐渐拆除。玉皇阁是“0”初拆除的。因为保平堡饮用水堡东沟底1里许的河水(俗名东沙河),吃水困难,住户逐渐外迁,大多数迁到堡东南的大南沟居住,现在以地成名,叫大南沟村。1990年基本无人居住,荒废。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马总兵宅邸

  马总兵宅邸  马总兵,名芳,字德馨,蔚州人。据《明史·列传第九十九·马芳》中记载,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迁蓟镇副总兵,不久任宣化镇总兵。病故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  马芳十岁时,被蒙古游牧俺答部落俘掠到北方,放牧牲畜。嘉靖年间周尚文为大同镇总兵时逃回,当了明朝大同镇守军中的队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调到新平路新平堡。在野马川、泥河(天镇西门外小河古称泥河)等参战中,立功,逐步迁升为指挥佥事。说明马芳确实在过新平堡,也当过总兵。清乾隆《天镇县志》中也有记载。  马芳现存宅邸,是他的一个附属宅邸,真正总府在这个宅子的西边,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这个宅子是明嘉靖年间所建,其中照壁和大门的砖雕,有关学者十分欣赏,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技艺。  新平堡这类明清古宅还很多。诸如西街路北明代守备衙门的房舍,东街路北的殷家大院,保存相当完好。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黑龙寺山林

黑龙寺山林为文化旅游景点。  黑龙寺山林  黑龙寺山林是根据黑龙寺庙而得名的。整个山林距县城20多公里,由黑龙寺林场管护。林场场部林区在黑龙背山上一至六沟,占山地面积36310亩。  “黑龙背”山是俗称,实际是天镇第二峰溜冰台主峰北麓。清末民国初,天然桦林长满一至六沟,由于是自然官林,多次被周围群众砍伐,仅民国年间就有两次。但桦林一次又一次地再生,有白桦、红桦、山杨、山柳、山杏、小叶杨、青杨、山榆等。植被灌木有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紫丁香、黄刺玫、玫瑰、桃丛等30多种,以及高山草甸的羊草等。还有菌类植物松蘑菇、桦蘑菇、草蘑菇、巨型马勃(大的有脸盆大小)、茯苓、茯神、猪苓。整个山背林木森森,灌草相织如毯。远远望去,墨绿起伏,如同一条黑龙,所以俗称“黑龙背”。民国29年(1940年)前后,伪天镇县政府又栽云杉100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有护林员1人,看管此山林。1960年正式成立国营黑龙寺林场,管护再生桦林,又开始人工栽育小叶杨,在山场植落叶松、油松等,黑龙寺山林得到更好的管护更新,有林面积上升到36000余亩。林内有黑龙寺遗址一处,其不远处半山腰有“龙眼泉”二个,相距不远,再旱不涸,再涝不溢,寺庙和尚、上山放牧牲畜再饮不竭,人们说是黑龙的“龙眼”。六条沟,沟沟有清溪渗流。林草之间,有飞禽走兽20多种,黑翅鹰、山燕、喜鹊、红嘴鸦、麻雀、大灰雀、黄雀、雉、雉鸡、半雉、蜥蜴、蛇、獾子、黄鼬、猫头鹰、花背鼠、狍子、鼢鼠、山狸、啄木鸟、原鸽、鹧鸪、兔等。夏秋之季上山,花香鸟语,溪水潺潺,更兼林绿草密,空气清新,十分宜人。  “黑龙背”有黑龙寺,寺中的黑龙王在解放前以祈雨“灵验”而闻名全县,其品位高于其它庙的龙王,也就是出府时,这里的黑龙王爷用八人抬的大轿,而其它庙只用四人或二人抬轿。民国18年(1929年)大旱,县城东门外28村-合祈雨,用八抬大轿出府,在大桥、鲍家屯村汇集,进县城,县官赤脚过“河”迎入城中,祭祀。中午28村祈雨者在县城居民家吃派饭后出城,沿村祭祀,直至再回黑龙寺。据说城东得偏降雨。  黑龙寺“0”期间拆毁。遗址仍有部分砖瓦,一只碾磙。“黑龙双泉”在遗址东半坡上。林木荫蔽,清澈见底。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距县城20多公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天镇玉皇阁

天镇玉皇阁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皇阁  新平堡是山西也是天镇县最北端,东与河北、西和北与内蒙古两省(区)交界,人们所说的“鸡鸣听三省”之地。明长城纵贯于堡城西面和北面,为明代宣化、大同两镇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兵马经常南下侵扰争战之地。因此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了土堡,派兵驻守。为新平路驻地。  早在秦、汉以及北魏时,新平堡就建有延陵城和琦城。明代东联宣化府西洋河堡,南接大同镇东路瓦窑口堡,为极冲之地。隆庆六年(1572年)堡城重修并包砖,设有东门和北门。北门名镇虏门,东门称迎恩门。城墙周长3里,高3丈。明《三云筹俎考》载,新平堡内设参将署、守备署,驻新平路参将1员,新平堡城守备1员,中军、千总、把总共7员,驻有援兵营官兵1309人,马骡589匹,老家营官兵589人,马骡58匹。平常储粮530石,草18254束。当时,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新平堡分守长城18里,边墩27座,火路墩16座。参将管辖新平、保平、平远、平定、桦门五堡。到清朝,战略位置依然不减,仍为新平路驻地,设参将署、守备署,驻参将、守备、驻马战兵、步战兵、守兵302名,马90匹。  新平堡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开设马市,和北方蒙古族游牧部落鞑靼进行茶马布匹等交易,但当年十一月就停止了。在隆庆四年(1570年)农历九月在新平堡西1里许马市口和蒙古游牧部落俺答恢复贸易,俺答-为顺义王,牧民以牛、马、皮张、金银和明朝商贩交换布匹、茶、绸缎等,明朝廷也从中买骡、马补充军用。  新平堡既是军戍堡寨,也是边境贸易的一大处所,相当繁荣。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新平堡中央修建了玉皇阁一座,也就是现在的这个玉皇阁,为明代典型的正方形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面阔3间,进深3间。斗拱四铺作补间1朵,正脊、戗脊为琉璃雕作;底部为石基砖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为压条砖栏;上层为木制勾栏平座,上下座均有回廊。  这是新平堡最高的建筑,也是新平堡标志性的建筑。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光绪八年(1882)均有重修,但均保持了原建的风格、构件。新中国1966年毁阁内塑像及壁画。1992年省里投资1万元,重修。随后,原天镇县委书记贺锐题匾“代郡延陵”,悬于上层正南。  玉皇阁内上层原有铜铸玉皇像一尊,传说黄金为内脏。下层有泥塑玉皇像一尊,东西两侧墙面绘众神壁画。  玉皇阁不仅是新平堡唯一遗存明代边塞城堡的代表建筑,也是全县明代7座玉皇或昊天或大奎阁的唯一遗存。在新平堡,明清之际,建有庵、庙、寺、祠、阁、殿等20多处,释、道、儒乃至明清-功德祠,明教(白莲教)神殿都有,堪为边塞文化集中城镇之一,又兼有四百余年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贸易史,也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和城镇之一。而玉皇阁是这历史的见证。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1937年9月12日,日军东条旅团和伪蒙军从天镇城东北角豁口侵入城中,兵分三股赶杀居民。一股沿北城墙往西的日军,在北门口堵截了欲逃出城外的300多名居民,将他们驱赶到北门月城奶奶庙内,一一用刺刀全部捅死,只有西北街侯明未被刺中要害而幸免一死。下午,这股日军在东街、北街大肆抓捕居民500多人,将他们集中赶押到北门外一小沟侧,分批用刺刀挑入沟内,无一幸免。居民王振文的父亲、叔父、堂弟都被刺死在这里,他本人左肩被刺一刀,右肋下被刺两刀,夜间与未被刺死的王君一起逃走。一股沿东城墙往南的日军,到南街逐户搜抓成年男人,抓一批往南街马王庙前送一批,然后又分批赶到庙内进行-。日军嫌人们穿着衣服用刺刀捅起来费劲,就逼他们脱光了上衣。庙院的粪坑、山药窖堆满了死尸后,他们又逼活人把死人拖进房里,然后把这批抬死尸的人捅死。直到三间掏空的房再也填不进死尸,他们才终止了这场-。一股日军在西街将200多名成年男人驱赶到云金店前,在一高处架起两挺机关枪,对着人群疯狂扫射,200多人一一中弹倒下。之后,这股日军又把另抓的100多人,赶到西城门南侧,全部用刺刀捅死。9月13日,日军又在城内搜捕了500多人,将他们押到北街大操场晋军挖的防空壕旁,分批用机枪将其扫入壕内,500多人无一幸存。西街刘银兰、刘玉兰姐妹被0后,双双上吊自杀;一位15岁的少女被0后又被几名日军揪住双腿扯成两半惨死;西北街20岁的贺月娥奋力抗0,惨遭日军杀害。两天中,日军在天镇城残杀和平居民2000余人。  为了不忘这个日子、不忘贫弱国家受日军侵略的历史、不忘那些死难同胞,天镇县委、县政府重加修整“侵华日军天镇大-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如下:  1937年9月12日(农历八月初八)至14日,是天镇城、天镇县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是国耻家仇的日子!  在那三天里,日军在天镇城的东北角、在北门瓮圈、在南街马王庙、在西门云金店、在北门霜神寺、在东北街大操场、在许许多多个庭院内,毫无人性地挑杀、捅杀、射杀、炸杀、劈杀、闷杀、淫杀、溺杀、擗杀、烧杀我们的同胞、我们的亲人!  在那三天里,日军血腥残害我无辜乡亲两千余人,其中有名有姓者一千二百四十八人,绝户、客籍无名者七百五十人。  为了不忘这个日子、不忘贫弱国家受日军侵略的历史、不忘那些死难同胞,1946年6月1日,0抗日民主政府丁丑“八·八”惨案委员会在东门瓮圈修建天镇县蒙难同胞纪念塔,将一千二百四十个难胞姓名刻于碑上,前以序、后以缘起,言辞凿凿,情感切切。对于死者、吊慰怨魂;对于生者,惕励自强,不忘雪耻。嗣后,或清明、或八月初八、或“六月一”等节日,常为之祭扫。1972年,天镇县革委会,处于城建发展,将塔挪至南洋河县城东大桥北堍东侧。因尘污声震,1986年县政府又移至现址,重设基础,新构围栏,环境大为改善,县人称善。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县委、县政府视之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基地,列为洋河公园的文化景观之一,重加修整,名“侵华日军天镇大-遇难同胞纪念碑”,光大旧风格,又添新内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这座不仅为公园增添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也如一口警钟,长敲长鸣,为新生活增添新韵律,为天镇地方文化留下一抹霞光。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县城东北角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天镇县汉墓群

天镇县汉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镇县汉墓群  天镇县汉墓群是沙梁坡汉墓群,有汉墓41冢,原来是天镇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汉墓群在县城南8里沙梁坡上,俗称谎粮堆。1973年洪水冲出一冢,为东汉墓,有草叶纹铜镜等。1989年修筑国防公路天(镇)走(马驿)路,途经挖掘三冢,最大一冢为东汉郡守级官职墓葬。出土剑、六博等文物,都归入雁北文管所。东汉礼制,官职品位越高,封冢越高大。如此集中这么多封冢,是汉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或是开疆拓地将校伤亡的印证。这些将士血洒疆场,连马革裹尸回葬家乡都办不到,真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沿沙梁坡汉墓,再往南还有杨家庄与古城交界处一处汉墓葬群。张西河村西马蹄梁,现有4冢汉墓,高3.5—7米,最大直径21米。县城北的后川平远堡东有7冢汉墓,高5米左右,周长35米—80米。汉墓封土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大汉帝国时,延陵(天镇汉代属延陵地域)古战场战争的频繁。县内现存墓葬还有明清时本籍将领们的墓地,城北蓟镇副将高策墓、三里屯蓟镇副将罗光乾墓、城西北郧襄总兵穆生辉墓、新平堡王千总墓等较大墓葬。  沙梁坡汉墓西面是三沙河,为常流河,是从这个沙梁坡南面流过来的,一直流到县城西,汇入南洋河。这个汉墓西南脚下还有一个1961年修成的孤峰山水库,早已不蓄水了。原来蓄的就是三沙河的清、洪水。沙梁坡的东面,也有一股溪水,现在干涸了。可见这古汉墓墓址是青山映带、清流环合,而且面对前川,视野开阔明朗,是十分讲究的风水宝地。也反映了边塞的一种文化习俗。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沙梁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双成桥

  双成桥  双成桥是清朝康熙年间,建筑在大桥村东、西二座桥的总称,座落在宣化府至大同府的官道上。  这条官道明朝是北防抵御蒙古部落南下的九边重镇中大同府、宣化府运送物资、传递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明王朝北方游牧部落开展茶马布匹等边境贸易的主要渠道之一。清朝是京城通往北方甚至是俄国的通道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两座桥,尤其西桥,由于沟道是从南山而来,沟长洪水大,多有冲毁。毁而筑,筑而再毁再筑。到道光九年(1829年)最后一次建成现在的便行桥和东桥。便行桥长17米,高9.33米,基厚8.3米,上宽6米,跨径3米。东桥长6.67米。西桥为单孔敞肩石拱桥。桥拱石碹,桥身砖砌,桥面石铺。西桥桥额有“便行桥”字样。桥面两侧有石板栏杆,石杆21对,每根上端雕一个石狮,石栏板上有雕刻花纹。现在的便行桥仅村内使用,东桥成为大(同)张(家口)公路桥涵之一。  便行桥和东桥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动工修建的,是水桶寺村曹弼筹措的银钱,他为县廪生,外号曹百万。修桥前,沟深坡陡,常出车祸,人畜伤亡惨痛。曹的母亲因病许愿,立誓修桥祈福。曹于是竭尽全力修桥。整整三年多,花银子一揽筐也多,修桥初,正是他四十二岁时,所以石栏杆正好21对。每个狮子,都面向桥面的中心石。这块中心石,还有个传说。桥修成铺石面设计好后,曹弼在上游不远的沟畔度量好了一块青石,和石头地的主家商量,贵贱也不卖。这年发洪水,把这家地的沟畔冲毁一大截,那块大青石也被洪水冲到便行桥口,潴留下来。曹弼用尺寸一量,正是那块青石,人们说:人不帮天帮来!桥修好后,他在大桥购置18亩耕地,盖一处土房院,专门守护双成桥。修桥补路是行善积德的善举,曹弼和他母亲受到县人旌表。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镇县志》记载,县城东街县衙旁的忠义孝悌祠内供奉的十七人中就有曹弼,岁时节庆,受县人公祭。  天镇的古桥有通惠桥、利涉桥、漾墩桥、深沟桥、十里桥等,都已不存。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宣化府至大同府官道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谷前堡镇

  谷前堡镇  谷前堡镇位于天镇县城北2公里处,北接内蒙古兴和县,西邻阳高县,东连本县逯家湾镇。总面积129.9平方公里,山丘和平川各占50%,总耕地面积44830亩,水浇地面积为2万亩。全县共辖13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100人,其中农业人口18869人。  谷前堡镇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为400毫米左右,无霜期98—135天。谷前堡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不但紧靠县城,而且京包铁路、大张公路横穿东西,天镇县火车站和县主要的工矿企业均在境内,也是新县城开发建设的中心规划区。谷前堡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铁、铅、锌、石墨、稀土、地热水等。其中地热水资源储量丰富、品位高。经专家鉴定,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天镇县温泉度假村就在境内,洗浴、疗养、休闲、度假者不绝如缕。  谷前堡镇自然风光宜人,既有北山的雄浑又有南洋河水的清冽。境内还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长城遗迹。抗战时的战壕至今依稀可见。加上富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朴实善良、热情好客的人民,该镇无疑也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谷前堡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玉米、土豆、蔬菜、杂粮等。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近年来,该镇狠抓以农业调产为主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镇又发展起了万寿菊、仁用杏、规模养鸡等新型产业,万寿菊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仁用杏栽植面积达到2万亩,建设了一个2万亩的生态片区。蛋鸡饲养量达到10万只,同时以养獭兔、养狍子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也逐步兴起。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正带动着全镇的农村城镇化。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43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1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0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15日:8:30—17:30  10月16日—次年3月31日:8:30—16:50  门票价格:  旺季:125元/人(4月1日—10月31日)  淡季:80元/人(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景点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  交通  市内乘3路车在云冈石窟站下车  

悬空寺

悬空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第二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奉儒、释、道三教之祖。三教殿为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内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像。  悬空寺的建筑构思精巧,结构奇特壮观。建筑悬梁下面以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承,每层以壁间中插木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楼阁间设有栈道相连。综观悬空寺内建筑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显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得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严谨,各殿阁间均有楼梯或栈道相联,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虚实相交。游人至此,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峡遥望,如壁间雏风欲飞。  悬空寺内,还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大小儒、道、佛像78尊和各种碑刻题咏,皆为珍贵的文物。  景区地址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  最佳旅游时间4月——10月  开放时间(冬季)8:30——17:30;(夏季)8:00——18:00  景区门票旺季:130元/人淡季:125元/人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2013》51号文件关于推动美丽山西休闲游若干措施的通知精神:1悬空寺景区门票价格从3月1日至11月30日由原来全票130元(旺季)优惠为124元,(门票24元,登临费100元),半票65元(门票15元,登临费50元);2悬空寺景区门票价格从12月1日至次年二月底,门票登临费由原来125元(淡季)优惠为115元(门票15元,登临费100元),半票63元(门票13元,登临费55元)。3、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本人有效证件购买登临费为50元(门票免费);7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可享受免票待遇;每年中国旅游日(5月19日)、世界旅游日(9月27日)悬空寺景区免收门票费用只需购买登临费即可进入参观导游讲解:30元/批次。  交通信息自驾:北京方向:京大高速-大同方向(400公里,行车约4小时)-应县出口下高速--北岳恒山、悬空寺。太原方向:大运高速—大同方向(350公里,行车约3.5小时)--应县出口下高速--北岳恒山、悬空寺。  旅游提示1.浑源属晋北,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2.恒山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但早晚温差大,建议您适量增减衣物。3.开放时间:8:30--17:30  地址:大同市浑源县东南郊恒山脚下  类型:古迹寺庙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52-8327300  开放时间:  夏季08:00-18:00,冬季08:30-17:30。  门票信息:  旺季(3月1日-10月31日):124元/人(门票24元,登临费100元),半票65元(门票15元,登临费50元);淡季(11月1日-次年2月):115元(门票15元,登临费100元),半票63元(门票13元,登临费55元);身高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以上老年人、军人、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等凭有效证件免票;身高1.2-1.5米儿童、60至70周岁之间老人凭有效证件半票。悬空寺 悬空寺 悬空寺 悬空寺 悬空寺

天镇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玉泉镇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谷前堡镇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米薪关镇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逯家湾镇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新平镇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三十里铺乡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南河堡乡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沙梁坡汉墓群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贾家屯乡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赵家沟乡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南高崖乡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张西河乡 任忠杰 马明 (1937~2012) 王歧山 王振翼 (1901~1931) 王泽民 (1920~2012) 马向前 (1925~2017) 阎秀峰 (1914~1983) 宋廷福 新平堡镇 天镇慈云寺 天镇边城国家沙漠公园 天镇盘山 沙梁坡汉墓群 盘山石窟 保平堡 马总兵宅邸 黑龙寺山林 天镇玉皇阁 侵华日军大-遇难同胞纪念碑 天镇县汉墓群 双成桥 谷前堡镇

天镇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