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 | 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距县城56公里处的“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下川村一带。景区坐落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海拔2358米的晋西南最高峰—历山。景区覆盖了中条山脉上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由舜王坪草原、舜王故道、娥皇谷、女英峡、下川遗址、历山古村落五大景点组成。拥有华北平原上唯一的一块万亩亚高山草原和华北地区最后一块原始森林。沁水历山景区是中国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沁水历山“奇峰峭壁、碧潭飞瀑、云岚霞雾”与“高山草原、古木异植,药草奇花”并存的大观气象。高达97%的植被覆盖率和1000余米的海拔落差,使区内各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给予旅行者一天之内游历四季山水的奇特感受。在这里“雄、奇、险、阔”的自然山水景观和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山、雾海、日出、流霞”景象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既体现为北方的雄浑博大,又展示出江南的幽静秀美。沁水历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耕治和编制24节气前身《七十二侯》物侯历的地方。这里的山民至今仍居住在由木、石、土、草构筑的形制独特的晋西南传统民居里,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农耕习惯,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朴民风。他们以舜为先祖,承继舜时代的遗风,为人勤劳而朴素。景区内舜的传说及中国农耕文化的印迹随处可见。沁水历山景区“水净无垢、天蓝无霾、气爽无尘”环境宜人,人文深厚,是您旅行、度假、养生、健身探险、考古、摄影、采风、静心、发呆,感受晋西南民俗民风,体验晋西南美食文化的绝好去处。沁水历山国家自然保护级风景区静候您的到来! |
柳氏民居 | 柳氏民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氏民居内有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永乐四年(1406),柳宗元后裔耕读发家,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的文兴村修一进十三院的文人府邸,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其建筑工艺高超,建筑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同时异常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到民间,真实记载了百世书香文人做官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社会发展的本质,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 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门票/开放时间:30元/人 山西晋城市柳氏民居 西文兴村 西文兴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境内。以“柳氏民居”出名,该居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依山而建,起势作“凤凰展翅”,总占地面积达30余亩。整个建筑大体分为外府区、中部、内府区等三个部分。内府区为全封闭建筑,进入内府区只有两门可通,其四角有小戏台、观河亭、赏景亭、府门楼等。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后人曾在山西沁水县境内的“柳氏民居”聚居数百年。“柳氏民居”位于…… 详细++ |
湘峪古堡 | 湘峪古堡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湘峪村,原名相谷村。为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孙氏兄弟的故里。因孙鼎相在兄弟行第三,其故居便称“三都堂”,又称“三都古城”。始建年代不详,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 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面积约32500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古城依山而建,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主要建筑由东西向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建筑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公共设施。另外还有孙居相墓等。 |
沁水示范牧场 | 沁水示范牧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沁水示范牧场是1980年5月,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出访新西兰期间,与新西兰政府商谈,双方合作在中国北方农区建设的一个示范牧场。杨址位于山西省的沁水、安泽、浮山三县交界处的沁水县郑庄镇杨家河村。1986年5月,中新双方合同期满,正式移交给中方经营。目前,全场总占地面积3万余亩,建筑面积4348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10万元。现有改良草场11310亩,饲料生产基地1000多亩,围栏125公里,有各种农牧机械12种43名(件)。 该牧场拥有固定资产610万元,职工37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的9人。是国家项目引进优良种羊的保种场,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安排的安哥拉毛用山羊、夏洛莱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等世界优良品种羊的引种、保种和扩繁任务。分别被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重点种畜禽场。是培育、选育新品种和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基地。 |
三都古城堡 | 三都古城堡为文化旅游景点。 湘峪三都古城堡,是明代嘉靖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孙居相、孙可相、孙鼎相一代名臣的故居。居沁水县城东南55公里处。孙居相曾任南京御史、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元帅总督户部尚书等职,时称“天下第一清官”,著有《皇明留台奏疏》36卷,《笔严证集》20卷,《承恩堂遗稿》数卷等书。其二弟孙可相曾任七省巡抚,御史都堂;三弟孙鼎相曾任御史都堂、通议大夫、四部首司、巡抚广西等处地方并提督军务。明天启三年孙氏故居始建蜂窝城堡,古城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城周总长约760米,城墙宽4米,南城墙高从藏兵洞底算起最高处有25米,通常为4—5米,古城总面积32500平方米。现保存完整的南城门、东城门及南、北两段城墙与防御城堡等建筑,西城门也留有部分拱状墙基。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城”。城内主要建筑有:三都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坐北朝南,格式为“东单西双”。此建筑群均为木雕、石雕、砖雕融为一体,是明代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群。 据专家考证,此处古城堡保存完整,建筑规划及艺术风格远在皇城相府之上。 |
郭壁村古建筑群 | 郭壁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壁村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沁水西岸郭壁村。在明代,村主街即长达五里,有“金郭壁”之誉。坐西向东,背山临河,呈带状。村东沿河石砌护坡,村西山上筑有夯土城捕。村内分坊区,以“坊”、“里”命名,如“宁远坊”、“三槐里”等。村内现存多座内门楼、过街楼。过街楼下行人,楼上则作寺阁、戏台。山坡上有一座内门楼设“丁”字形门洞,十分奇特。村内有一座纪念清官崔钰的“崔府君庙”,庙中有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乐楼。村中民居为典型的晋东南风格,以二三层的四合院为主,大多为明末、清代遗构。村北民居、古街保存相对较好,建筑和装饰水平亦较高。村内建筑较豪华的“进士第”保存数座,砖、石、木雕装饰精美,有的门楼外有雕刻忠孝二字的砖雕照壁。村西北山上的书香门第“青缃里”,俗称“王家屹洞”,显赫的王家宅院集中于此,有“堡中堡”之称,这里的巷道全用条石铺就。南侧有古书院藏书楼,为五开间二层楼,六根石质明柱高达10余米,楼内存有清末以前、抗日战争和“0”时期的植联、标语。 这里曾是山西对外的重要通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富甲一方。历代文人辈出,明、清两代进士多达十几人,也因此曾为古镇建置所在地。 郭壁古镇民居以家庭为纽带而建,以0宗庙加以城墙相连为寨堡或城,寨与堡或城与山水相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建筑群体。 郭壁古建筑群,现存明、清民宅3400余间,窑洞数百孔,庙宇7座、010座,有进士宅院13处,行宫建筑1处,祠堂二处,古井18眼。整体建筑素有“三城”、“三寨”之说,南北长约2500米,一条古商贸街贯穿其中。主要建筑群有府君庙、镇行宫、古渡口、张姓、赵姓民宅群、三槐里等。 郭壁古村落,集居住、商贸、文化、防御、祭祀等建筑于一体,建筑种类繁多,是一处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是研究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水县城南40公里外的沁河西岸,坐东向西,背山面河,包括了郭南和郭北两个自然村。郭壁自古以来是沁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是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镇,有“金郭壁”的美称。今日,郭壁不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还保存了基本完整的里、坊式建筑布局。郭壁的民居建筑基本以青砖砌筑,二至三层的四合院布局,重要的建筑均有十分华丽的门楼和照壁雕饰。目前,郭北保留有“进士第”、“大中第”多处,及“青缃里”、“三槐里”等完整的大院;郭南村口的崔府君庙内有明代初年重修的乐亭一座,村西的高坡上留有“行宫”和“岱庙”残址。 郭壁村古建筑群 郭壁村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
窦庄古建筑群 | 窦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庄古建筑群 窦庄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窦庄古村落,西依榼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九年告成。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 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
西文兴村 | 西文兴村,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村庄始建于唐末,保存了大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8条明清古街道纵横交错,总长度1.5公里。明代的“香泛柳下”、“磐石常安”、“恪守先业”3座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四合院内的正房、厢房、倒座两侧都附有耳房,是典型的山西“四大八小”宅院,其中以“柳氏民居”最为著名。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它建造在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平面整体构图、格局寓意着“福禄双全”的涵义,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是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 |
赵树理故居 | 赵树理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树理故居(与太原赵树理旧居合并)(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 故居位于该村的中北部,由东西院落组成。西院为两进院落,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前院有门楼、东西厢房;穿过庭可入后院,东、西、南、北房均为两层三间,为清中期建筑。赵树理出生于此院北房内。 东院亦为两进院,为清乾隆乙酉年(1790年)所建,木构件雕刻精美。为赵树理祖父居所。 赵树理 (1906~1970)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 详细++ 赵树理 (1906~1970)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作家。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 详细++ |
汤王庙 | 汤王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俗称大庙。在山西沁水县城东23公里端氏村东。地形高凸,环周壁垒,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创建年代不详,宋代已有。后几经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献殿、左右配殿等。正殿年代最古,为宋代遗构。殿面宽姨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前檐为方形石柱,上施代额枋承重,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简洁古朴。殿宇形制壮观,结构规整,构件衔接牢固有力,唯宽深比例悬殊,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汤王庙 |
涧河狩猎区 | 涧河在历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将开辟为以狩猎为主要旅游项目的小区,开放后除国家保护动物之外,山鸡、野兔、黄羊、山猪等均可猎获。 |
山岩景区 |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暴马丁香树和标准森林,以及曲折深邃的溶洞群,其中王国光洞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避难的地方。王的手书碑文至今仍在。 |
下川遗址 | 下川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旧石器 地址:沁水县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 遗址主要分布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的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存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南北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围山峦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组成,盆地南端有一狭谷,坡度较大,水流由此泄出。 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称下川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二万三千年到一万六千年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和发掘。 下川文化以石器为代表,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脉石英为原料,占石制品总数4.7%;一类为细石器,主要以燧石为原料。细小石器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器物,它包括典型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园头刮削器(指甲盖形),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类尖状器、锥钻、石箭头等。下川文化中除了细小石器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粗大石器,计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研磨盘等,其中以磷刀状削器最具有特色。 下川文化属典型的细石器传统,细石核类型较多,特点明确,地层清楚,年代较早,对于探索与之相同技术传统和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美拉斯加等地细石器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八里坪遗址 | 八里坪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坪遗址 八里坪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 遗址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阶梯状。东接荒沟,西至晋禹公路,北靠圪聚沟,南临沁河。东西长约1300平方米,南北宽约1200米,面积约15.6万余平方米。 从暴露地面的灰层、灰坑、石灰面、墓葬等迹像表明,内涵遗存比较丰富,因遗址靠山近水,交通方便,顶部平坦,适宜人类生活劳动,时间延续比较长。在遗址内发现三处规整的灰面,东南一处长达20余米。墓葬居于遗址的北部,地形呈凹形。断壁上有袋形竖穴墓多处。在灰层中发现的石器有石核、杏叶状石箭头和磨光石斧石铲,双孔石镰等;陶器有带足鬲、小口罐、平口缸、深腹罐、豆、碗等器形。纹饰有绳纹、竺纹、磨光素面、方格纹、附加堆纹;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以及褐陶和红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沁水石塔 | 沁水石塔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 石塔(第二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沁水县城东70公里玉溪村东庙墙根 塔创建于唐,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修,平面方形,高五层,密檐式,青石塔身,通高6.29米。塔基砌筑三层,中层基座束腰部四周刻建塔缘起并施财人姓名。塔身高3.4米,通体收分,共有五层。塔一层较高,南向辟门,门二侧雕守门力士,拱券上雕飞天坐佛、云彩等。塔室中刻释迦佛、迦叶、阿难及二胁侍菩萨。自二层起塔身显著低矮。各层四面均开尖拱龛,内雕座佛一尊。塔背刻文“玉溪村东旧古浮图多年损坏,已有常主张得善舒牛一只重修。……正统十年八月吉日”。可见此塔自唐创建后到正统十年(1445年),曾于重修时改换底层塔身前后二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沁水抗大太岳分校旧址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位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东头的玉皇庙内,这里北倚太岳,南眺黄河,东凭太行,西临中条,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庙为一进双门,三阁两厅,分前后两个大院。大队部设在后院的东厢房,政治部设在后院的西厢房。正北大雄宝殿是抗大俱乐部的展览馆,院中心宽敞明亮的0大厅,摆着整齐木凳和石桌,0大厅正前方挂着鲜红的学校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大厅后方墙上有战士们办的墙报。 背景链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毛泽东兼政委,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1937年1月更名,并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延安。1937年7月开始,先后迁至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办学。1945年10月,抗大开赴东北,后改为东北军政大学。从1938年冬至1945年春,抗大还陆续在晋冀豫、山东、华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大12所分校,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培养了10万余名军政干部。 太岳抗大分校,番号历山大队,直属太岳军区领导。1943年2月成立,校长由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兼任,1945年11月,太岳抗大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光荣的历史使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太岳抗大分校与沁南抗日县政府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军政、军民团结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渡过了灾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毛泽东主席总结的“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太岳抗大分校在南阳办学近3年,先后培养了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共产党军政干部近千人,积累了艰苦战争岁月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铸就了抗战史上一座丰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郭北村 |
---- |
嘉峰村 |
---- |
梁圪坨村 |
---- |
永安村 |
---- |
五里庙村 |
---- |
张山村 |
---- |
马庄村 |
---- |
王山村 |
---- |
刘庄村 |
---- |
殷庄村 |
---- |
秦庄村 |
---- |
窦庄村 |
---- |
豆庄村 |
---- |
郭壁村 |
---- |
郭南村 |
---- |
卧虎庄村 |
---- |
潘河村 |
---- |
前岭村 |
---- |
李庄村 |
---- |
潘庄村 |
---- |
长畛村 |
---- |
武安村 |
---- |
尉迟村 |
---- |
柿沟村 |
---- |
磨掌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