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横山古长城 | 横山古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横山古长城 横山古长城位于横山县西北部,为古代重要军事设施之一。分布在横山县波罗、横山、雷龙湾、赵石畔、塔湾五乡镇,全长107公里。其夯筑墙体多被毛乌素沙漠覆盖,地表呈现出断续隆起的沙龙。一些段落被削毁,现残存于地面的墙段高1-3米,宽2-4米,夯层10-15厘米。夯土为淡黄色,较坚硬,全线现存墩90余座。城墩以条石为基础,夯筑方形,外表大青砖砌表,墙边长8米左右,残高3-8米。今砖大部分被折除,四周散布砖块,石渣等。 《横山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延绥巡抚余子俊征军、役数万人,修筑清水营至花马池长城共1770里。横山境内现存长城即为其时所建,是这一长城的中段。其时墙高10米左右,墙基宽9米多,顶宽5米多,每隔1-2里建一烽火台(暸望台)。陕西《延绥镇志》记载,“先是镇兵驻绥德,苦于遥制,退敌入犯,北出兵每不及而返。其后都御使余子俊巡抚延绥,相度形势,东至清水之紫城,西至宁夏花马池,筑边墙约2000里,增设营堡,创榆林卫”。横山境内明长城东起波罗镇的孔墩,西到塔湾的树梁,呈东北向西南走向,由榆林市向西南延入本县,经波罗、 横山折向南,再经雷龙湾、赵石畔、塔湾后进入靖边县。《横山县志》记载:雷龙湾以西部分明代只在秦长城旧上修复、雷龙湾以东部分是余子俊弃秦长城内移选新直修筑的。 波罗段,位于波罗镇的东北部和西北部,由榆林市芹河乡黄沙七里村南、向西南进入本镇经孔墩、龙泉墩、四台湾、沙界等地再入榆林市。呈东北向西南,全长约19公里。黄沙七里墩至王家峁约5公里的长城现已被修为公路。龙泉墩至四台湾段200米的墙体保存较好,残高1-3米,宽2-3米。再往西南,长城进入沙漠地带,露出沙面的墙体时隐出现高约1.5-2米,宽约2-4米的墙体。到了长城村,长城大部分无迹可存。全线存墩台14座,残高4—8米,外包砖均无存。横山镇境段,位于横山镇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共31公里。西北部:由榆林市南越无定河再次延入本县,向西经横山镇的二道峁,跨芦河经魏墙、石墩墙入雷龙湾乡,全长约17公里,呈东西走向。遗址大部分已无痕迹,只有二道峁附近200米的墙体较为完好,残高1.5-3米,宽1-4米。西 南部:由雷龙湾乡的王墩再入本镇,经张墙、高峰等地入赵石畔乡,全长约14公里,呈南北走向。遗址保存较好的是高峰段,残高1-3米,宽1.5-4米,夯层10-15厘米,呈淡黄色较坚硬。全线存墩台36座。雷龙湾段,位于雷龙湾东部,由横山镇的石墩墙向西延伸入本乡,经杨家峁、墩梁、王墩等地入横山镇,呈南北走向,全长10公里。在秦长城原址上修复,遗址时断时继,最长段约200米的墙体残高1-3米,宽2米。地表散见城砖,青花瓷片,现钞存墩台4座。赵石畔段,位于赵石畔的西部,由横山镇高峰村向南偏西延入本乡,经黑梁坑、龙池峁、杨窑则、边墙等地入塔湾镇,呈东北向南走向,全长18公里。遗址大部分为断墙残垣,杨窑则附近一段保存较好,长约300米,残高1-3米,宽2-4.5米,夯层10-15厘米。全线有墩台20余座,城墩底边长6-7米,残高5米,外包砖已无存。塔湾镇境内段,位于塔湾镇西南部,由赵石畔镇的边墙梁村向南经后崖窑,进入靖边与横山交界处约8公里,至高梁湾再次进入本乡,经花口界、砖窑峁、树梁等地入靖边县,全钱长约29公里,呈南北走向。遗址残损严重,全线存墩台25座,包砖大部分已拆,周围有大量乱石、砖块。明长城在明朝末期,因风雨剥蚀,土沙掩埋,已失去屏障作用。清时,已为断墙残垣,无口处高不盈尺,人马可抬足而过,屏障作用不复存在。 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以及其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于1984年3月被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成立了长城保护领导小组,并在长城两边外延150为保护范围,2000年6月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
响铃塔 | 响铃塔,原名鸿门寺响铃塔。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塔湾镇西南一公里处的红石岩上。据《横山县志》记载:“响铃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响铃塔在远处望去像巨人一样高高耸立,塔的整体色彩呈红褐色,与地面几乎要糅合为一体(被誉称为陕北的“铁塔”)。塔共计十一层(传说是十二层),残高27米,底周长24米,塔砖规格23厘米×5.5厘米×19.5厘米,塔体外观呈八边形,密檐阁式砖石塔,内部空心由木棒支撑,一到三层由石版砌成,四到十一层由红褐色的砖垒砌而成,至今保留的较为完整,棱角分明,依然保持并展示着夕日的光彩。就在建响铃塔的过程中,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传说在建响铃塔时,有许多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传说最多的是“兄妹比赛”。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家里有两兄妹,哥哥的手艺特特别奇巧,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是建造的塔特别精致,在当地百姓心中有很好的口碑。他的妹妹也是当地有名的“针黹能手”,她在绣花、针黹上都有很高的技艺,尤其是鞋子做得很别致,使人穿上特别的舒服柔和,人称“巧妹子”。就在有一天晚上,兄妹俩聊天,妹妹对哥哥说:“哥哥,人们都赞扬你‘能工手巧’,咱们比一比、看一看,看谁的本领强,条件是你在一夜之间建起一座十二层的高塔;我做十二双鞋子,你敢比一比吗?”哥哥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比就比。”傍晚时分天很快就要黑了,兄妹俩便开始了他们约定的比赛。兄妹俩都认真遵守着事先说好的上述约定,没有犯规的嫌疑,一切都按原计划执行。兄妹俩一直干到半夜时,哥哥的塔已经建了五、六层了,妹妹的鞋子也做好五、六双了,兄妹俩仍然坚持不懈地比赛着。兄妹俩干到快要天亮了,雄鸡也开始喔喔喔的叫了,眼看妹妹已经做好了十一双,哥哥的塔还有一层没有建起,因时间愈来愈紧迫,当妹妹的十二双鞋子做完的时候,哥哥眼看就要输给妹妹了,为了让妹妹心服口服自己的建筑才华,哥哥便做了一口泥锅,盖在塔顶上面,表现出一派开心得意的样子,嘿嘿!这一盖,更给塔体增添了建筑艺术上的完美效果,使塔变得更加美丽。天亮了,哥哥的塔建成了,妹妹的鞋子也顺利完成了,比赛到此结束。一大早,行人们在山间小路上,看到一夜竖立起来的高塔,都感到十分惊讶和好奇!妹妹这才打心底里佩服哥哥的艺术才华。 在当地民间,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传说,就是在建响铃塔的当晚,塔建到快要天亮时,妹妹看到哥哥已经筋疲力尽了,生怕自己的哥哥会活活累死,妹妹便装雄鸡叫,这一叫,周围十里八村的鸡都开始叫了起来,哥哥以为天亮了,为赢得胜利,就在塔顶上扣了一面泥锅。这一数刚好是十二层,于是完成了预先的计划,比赛结束。后来在这塔院里驻进了僧人,僧人在塔上装上了风铃,只要微风一吹,风铃便叮叮铛铛响个不停。传说该铃音能传数十里远,故名“响铃塔”。正好塔下的石崖上开凿了数十个洞窟,原为寺院所在地,所以又名“鸿门寺响铃塔”。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
波罗古堡 | 波罗古堡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波罗古堡,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踞大漠边关,弥漫佛光灵气,孕集天地精华,神密而又富有传奇的塞上古堡,被喻为“佛掌上的明珠”、“一个来自天国的地方”。“波罗”为佛经梵语,意喻渡(接引)到彼岸,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石佛而得名,明正统元年(1436)建堡,历经10年建成,万历元年(1578)重修扩建成现存遗迹规模。堡城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约20公顷,设有四门,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主街道宽8m,长500m,建有南瓮城、三官楼、玉帝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个,形成了四楼骑街两牌楼的奇丽景观。 古堡历为军事要塞。晋隋唐宋时都在这里设营建寨,李自成、李元吴也曾在此屯兵作战。清顺治十年(1654)设波罗营,辖归德、鱼河、怀远等十营堡,为边塞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最。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古堡先后增设守备署、州同署、参将府。民国元年(1912)裁撤其它建制改设为镇。古堡经历了无数的战火刀兵,可谓一座铁血城堡,古有“可怜无定河边骨,就是春闺梦里人”的慨叹!国民党时期其八十二师骑兵团、陕北保安指挥部、二十二军骑六师师部先后驻守波罗。1946年10月,在-的直接组织策划下,陕北保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将军在这里发动了震撼西北、影响全国的“横山起义”。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古堡自古就为宗教胜地。堡内有大小庙宇20多座,其中“三寺一庵”最为著名。北魏时有高僧云游到此,发现这里山势雄浑、林木繁盛、佛光隐隐,便凿石成洞诚心礼佛,建成卧佛寺:唐贞观年间,堡西石壁惊现天然巨大石佛,一时传为佳话。、康熙帝西征时慕名来此,为石佛题“接引寺”匾额,乾隆帝特赐“慈悲千古”,嘉庆帝用红绸赐“奇佛一座,万古流芳”八个大字。堡内大雷音寺、指月庵以及“如来真迹”、凌霄塔、来世井等众多遗存,每个遗存也都有着神奇美丽的传说。 古堡文化积淀深厚。在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古堡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的边塞军事文化,神密的宗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明清时古堡最为繁盛,为当时的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中心。最繁盛时,店铺林立,作坊众多,人口愈万,曾有“四大家”“八小家”、七二十家牛牛家”之说,享有“小扬州”、“小北京”美誉。 历经了千年风雨、历史沧桑的波罗堡古建筑群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波罗堡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手笔规划,大力度建设,古堡将走过它的沧桑,跨越它的繁盛,迎来自己全新的辉煌。 景点位置: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东北25公里的无定河南岸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
五龙山法云寺 | 五龙山法云寺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法云寺俗称五龙山庙,位于横山县殿市镇五龙山村的五龙山支脉上,山体高70米,像一只巨大的龟体横卧在黑木头川中,呈南北走向。寺庙就建于山体上,东依银塔山,西眺黑木头川河和韭殿四级公路,南北临沟,距横山县城30公里。 据民国十八年(1929)于右任题鉴的《陕西横山县志》记载:寺庙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对该寺进行扩建和维修。 法云寺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总体建筑分两部分组成:前部分经山门、五龙照壁进入,由大雄宝殿、真武祖师、五佛殿、文昌殿等12座建筑组成。山门为洞式,位于龟的头部,两侧各踞石狮。五龙照壁距山门后2米的正中,壁面砖石,上雕刻五龙盘踞。真武祖师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枕头窑洞式砖木结构,顶为卷棚硬山单檐勾连搭灰瓦顶。大雄宝殿与真武祖师殿相连接,内立数通庙志碑。 文昌楼位于龟体中部,高8米,石结构正方形,正面有进深4.5米、高3米的窑洞式文庙,洞口上方石雕“青云”二字,下款乾隆二十六年。右边设石台阶到魁星爷楼,高3米,砖木结构,顶为八角攒尖式,挂响铃,柱为8根。后部分经四大天王殿内石台阶进入,由孔子殿、仙公殿、禅堂等建筑组合的窑洞式四合院。再由石台阶进入位于龟体尾部的三佛殿,殿为后部分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带廊建筑。飞檐高耸,斗拱密布,面阔三间,前有月台,内为拱窑式。 寺内现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清雍正三年(1725)铁钟各一口。康熙四十年(1701),重建法云寺关帝楼碑。乾隆嘉庆年间修寺碑三通。 舍利塔群系法云寺方丈墓塔,位于五龙山法云寺内,现存4座,均为宝瓶式砖喇嘛塔,建于明代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塔通高5-6.6米,砖砌或石砌六角须弥座,每边长0.9-1.05米,高1.1-2.8米。基座束腰部位或素面,或雕有转角圆柱和镂空装饰,座上矗立瓶式塔身,有两座塔身辟有长方形龛。塔脖子呈柱状收分,分别刻7层、13层和“十三”天相轮,上覆宝盖或天地盘,刹顶已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云寺内建筑局部被破坏,八十年代起逐渐修茸复原。1983年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法云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被榆林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
肖崖革命旧址 | 肖崖革命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肖崖革命旧址 肖崖革命旧址位于横山县城南102公里处的魏家楼乡肖崖村拐渠内。1947年转战陕北途中,中国0、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等率领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于8月4日至8月8日在此工作、生活了四昼夜。当时,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就住在肖崖村李俊臣的四孔接口窑内。窑院对面不远有一座小山犹如屏风,将旧址掩蔽起来。从山上俯视可见蜿蜒东去的大理河水缓缓流过,307国道像一条带子一样环山而过。毛主席工作疲惫的时候,爱在这座小山峁上散步。 旧址是由四孔土窑接石头面组成的独院,左靠大路,右有居民。土窑深7米,宽3米,高3.3米,接口处深60公分,窗为圆窗,门为双扇门。从左到右一、二孔为前后窑(室),前室是发报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后室是任弼时、彭德怀的寝室和办公室;第三孔是毛主席的寝室兼办公室;第四孔是周副主席的办公室兼寝室。 现旧址院墙已塌,部分已被公路占用,窑洞内被淤泥淹没约20公分,部分墙皮剥落,门窗因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基本不能使用,一、二孔已成为村民堆放柴草的地方,第三孔存放毛主席的用品,已被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0年6月收回代管。 毛泽东等中央机关领导日理万机,忘我工作,生活十分简朴,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极其有限的闲暇时间内,毛主席总是不忘群众生活疾苦,给贫困农民送衣送物,让医务人员帮农民看病,教育警卫人员珍惜人民劳动成果,爱护庄稼,不许拿群众一针一线……。至今,在肖崖人民生活中仍流传着一首歌唱毛主席与人民群众是一家的信天游:“肖崖山上的果木林啊,根连着那个根,毛主席和咱肖崖人啊,象那鱼水一样亲!……。”可见当时主席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四天之后,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这里,到了佳县梁家岔与周、任、彭共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为了缅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业,并对青少年进行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教育,1983年肖崖革命旧址被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
鸿门寺塔 | 鸿门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门寺塔 据《横山县志》记载:“响铃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如果记载属实,那么就是陕西境内唯一的元代佛塔,因为另有记载说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我似乎更倾向于明成化年间,因为陕北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与长城和战区有关,大多修建在前沿,方便军民祈祷平安。因为龙的实际有效控制范围没有抵达榆林一带,明代以前榆林一带没有佛塔,榆林地区的佛塔基本都是明代之后修建,而塔湾这一带就是长城大边和二边的经过处,所以我倾向于明代修建。响铃塔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元代佛塔是个亮点,如果明代就很难有机会在陕西众多的明代佛塔中突围而获得国保的参评机会,所以目前文物方面订的建造年代是元代。 响铃塔原名鸿门寺响铃塔,因建塔时塔上有风铃,风吹铃响,声传很远,故名响铃塔,不过现在塔上的铃铛早已无影无踪。响铃塔的整体色彩呈红褐色,与地面几乎要糅合为一体(被誉称为陕北的“铁塔”),塔共计十一层(传说是十二层),残高27米,塔体外观呈八边形,密檐阁式砖石塔,内部空心由木棒支撑,一到三层由石版砌成,四到十一层由红褐色的砖垒砌而成。塔身下部开有门洞,内室响铃塔壁画保留较为完整和精美,现存22身画像,壁画的人物背景都有一个光环,但光环大小不等,表现形式形态不一,壁画的主题主要表现的是罗汉礼佛的场景,可惜现在这些壁画的剥落现象十分严重。塔室内还供奉着一个“花轿”,好像犹太人的约柜。 响铃塔只是鸿门寺的组成部分,鸿门寺就位于塔身下的石崖底部,寺院现在保留着一处紧贴石崖的观音殿。从公路可以沿小路下到崖底,寺庙同时也是石窟寺,在塔下巨石的西面及西南面石壁上,凿有石窟六孔,里面的造像因常年风雨碱蚀已经不甚清晰。观音殿旁边有一处较大的洞窟,为了防止坍塌特地用两根木柱顶住石窟顶。石窟内墙面和顶部目前仅残存了些壁画,而南侧墙壁上还保留着革命年月的标语,和石窟内残留的壁画形成不同年代的历史记录。 |
接引寺 | 接引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接引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十二年,位于横山县城东波罗镇,唐宣宗大中四年,一位印度僧人又将其改建,增辟石窟,塑造佛像,修建大殿,称为石佛寺。历宋、元、明、清不断修葺,形成一片建筑群落。期间香火鼎盛,艺术造型高超,可与龙门石窟媲美,康熙辛酉二十年,清圣祖玄烨皇帝御架亲征准噶尔,路经石佛寺,亲笔题书赐名“接引寺”悬于庙门,可惜在后来的-中被毁坏。随历史变迁导致香火一再受损,现在所见为后来恢复。 接引寺依山而建,寺门就在省道的上方,门上匾额“接引寺”三字端庄秀致。拾阶而上进大门,穿过下层庭院,再登谒圣宫,直至石佛殿,石佛是接引寺最重要的的古迹,但因年长日久,风化严重,佛像只能依稀辨认,但面目失却了曾有的慈祥,倒有几分狰狞。据说石佛是天然形成的,也不知是真是假。接引寺其余建筑均是改革开放后复建的,包括乐楼、禅楼、钟鼓楼,以及大雄宝殿、华严殿等,还有道家的祖师三皇等殿,寺院还在扩建,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弘,红墙琉璃瓦,雕梁画栋,庄严肃穆。寺内角落里那些断了的碑头碑身以及石佛殿前巨石雕成的残余碑座,墙边古朴的石龟无不诉说着古寺曾经的辉煌。 接引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贞观二十二年,由高僧智远创建。后天竺释子不空三藏法师重葺,增其规模。到了宋代,西夏元昊称帝,陕北成了宋和西夏征战之地,每年二月初二李元昊亲来接引寺敬香还愿以保佑其奏凯。后来他的子孙尊祖训亦常来接引寺上香。明末李过在此建闯王碑一座。清朝时,康熙亲征准噶尔在大接引寺驻跸,亲笔题写“接引寺”牌匾,乾隆赐“慈悲千古”匾额一块,嘉庆钦赐御用的红绸子扯檐一块,上 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八字。一座偏僻之地的寺院竞有如此传奇的历史,不免让人惊异,也对斯地有了更多的敬意。香火旺盛的接引寺见证无定河畔了-的战争,也被裹挟进战乱中数次被毁,劫难来了佛门净地也不能幸免。但毁坏的毕竟是佛像,和平时期寺院又屡屡重建,才有了今天的梵音宝刹。 |
横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 | 横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寺洼石窟 石寺洼石窟位于横山县白界乡陈家沟村北0.6公里处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东北,窟前田畴交错。窟东约0.8公里处榆溪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窟东1公里为西-包公路,窟西距横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仅20公里。石寺洼石窟营造时代,因无碑刻佐证,又无史志记载,只根据窟的凿造方式、造像组合、服饰比较、刻技等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顶微拱,进深1.47米,宽1.48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高约0.15—0.2米,坛上方三壁各凿一拱形大龛(俗称三壁三龛),龛高1.1-1.28米。龛内凿刻一佛二菩萨,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着交领右衽衣或通肩衣,结跏跃坐于仰莲须弥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台座。菩萨袒胸露臂,胸饰璎珞,璎带绕身,下着羊肠大裙,裙脚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仰莲座上,多呈双手合十或两手交拢于胸前。窟外对刻二力士,头戴毡帽或束髻,身披战裙,大眼园睁,两耳垂肩,相对应的一手叉腰,另一拳高举,左力士踩牛,右力士踩象,神态威严凶猛。 刻技以直平刀法为主,圆刀较少,刻线多呈阶梯形,线条较为密集。佛和菩萨座多为高低仰莲须弥座,造像头大身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民炸石筑窑,将石窟前室炸毁。后石窟前原有石雕斗拱,窟檐被敲掉,石窟造像也因人为与自然的破坏,保存现状较差。 石寺洼石窟是榆林市最早营造的石窟之一,它的发现对进一步寻找我市长城沿线北朝故迹提供了重要线索。一九九九年四月,横山县人民政府将石寺洼石窟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月份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并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石寺洼石窟;一般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外东、南、西、北各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在一般保护区外,东外延120米,南外延20米,西外延30米,北以自然沟为界。二000年六月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
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 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横山县北部的无定河流域,总面积1148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33公顷,缓冲区面积3166公顷,实验区面积6881公顷。保护区河谷平均宽约1300米,最宽处达2200米,一级阶地河道、漫滩等宽500至1500米。2010年,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陕西省人民省政府正式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榆林市第一处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较大的一级支流,横山段正是从沙地生态类型向黄土高原生态类型的过渡段,有明显的风沙地貌、河谷阶地地貌和黄土地貌三大地貌特征。区域内滩涂面积大,河流两侧地形开阔,水体污染较轻,水质良好,具有典型沙漠河流湿地的特征。 保护区湿地水域辽阔,水草丰盈,景色宜人,景观随季节变化呈现得千姿百态。保护区北靠广袤的毛乌素沙地,南接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横亘在两大自然地理区的分界线上,广阔的河流湿地成为锁住沙海南移的天然屏障。同时,这里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之一,现分布有各类野生动植物350余种。每年春秋在此歇息的水鸟数量可达五万多只,夏季居留湿地的鸟类数量可达三万多只。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黑鹳、白肩雕等,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鸳鸯、水獭等。 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其建立对于保护湿地珍稀水禽、陕北黄土高原风沙区湿地景观及水源地具有重要作用。榆林市北部毛乌素沙区的湖泊湿地,约占全省湖泊湿地总面积的70%。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镇 乘车线路:横山县乘开往波罗镇的中巴车可达 |
威武堡 | 威武堡位于横山县塔湾镇塔湾村威武自然村东北约200米处,杨小川沟口的东山畔上,西与塔湾隔河相望,相对高约70米。城址所在的山体,平面呈长条状,地势平缓,东西北三面环沟,只有南部与其他山体相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50000平方米。城址所在地,位于二边线上,西距大边约9公里,现城墙砖石虽拆,但土基尚存,从残存城墙可见,墙体为土石夯筑,现存西城墙长约200米,高约0.5-3米,宽约3.5米;北城墙长约250米,高约0.3-2.5米,宽约2米;东、南墙已毁,南、北城门尚在,破损严重;城址内尚存东、西两处墩台,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1-13厘米。现城址内植被茂密,种植豆子、荞麦、土豆等,城址内外分布四座庙宇,地表瓦片遍地,散见大量砖块、瓷片、骨骸。据史载,该堡始建于成化五年(1469),巡抚王锐设置,撤大兔鹘堡守军移驻这里,隆庆六年(1572)加高,万历六年(1578)增修砖砌牌墙垛口,城周1公里许,“周二里八十步”。有南、北、东三门,分别叫威武、镇朔、震福,楼铺14座。该城址与杨小川烽火台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现已收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
横山宝山寺 | 横山宝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宝山寺原名空山寺位于横山县东北二十五公里的无定河中游波罗镇烂泥湾村旁。建于何时,因年岁久远,碑刻无存,无实据可证。建筑面积达五亩,分前、中、后、左、右五个院,上、中、下三层。有楼亭、阁、台五处。据榆林府记载;“朔漠之山荡然,黄河连岗,叠岭,草木不生唯有县东北有宝山寺,于百万岗岭之内,起出之表”。按此记载,宝山寺所流传之事,实有之大,寺内石凿雕释迦牟尼大石佛宝座山基。 宝山寺现占地六十亩,有原石佛像五尊,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无量佛殿、观音阁、三官楼、米来佛殿、真武祖师殿、关羽庙、娘娘庙、龙王庙、大仙庙等主要建筑,左侧有马王庙,寺前有镇寺大石一个,正殿面前有占地面积一百四十平方米的高大乐楼一座,下侧旁有禅堂会窑两院,背面有泉井一口和禅堂会窑形成一线。现在的宝山寺,风景宜人,建筑物气势宏大,壮丽辉煌。过去的宝山寺,饱受战乱之苦,十年内乱又残遭践踏。随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宝山寺香客如云。1994年横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宝山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镇烂泥湾村旁 乘车线路:横山县乘开往响水镇的中巴经波罗镇中途在烂泥湾村下车可达。 |
响水堡 | 响水堡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响水堡位于横山县响水镇响水村西南部,与镇政府的相对高度为78米,古城北临204省道。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置响水寨,属绥德卫。位于二边线上,西北距大边22公里。成化二年(1466)巡抚王复迁往黑河山,改名平邑堡。七年(1471)平邑堡泉水干涸,用水困难,延绥巡抚余子俊又迁回响水寨,改为响水堡。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明万历六、七年间重修,砖砌牌墙垛口。据榆林府记载,“响水堡有东、南、西三门,楼铺14座和砖砌牌墙垛口”,清在响水堡设都司,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胡绍祖重修城垣,城周3里许,东门叫岳山寺门,南为望斗门,西为渊亭门,另有小西门。据《横山县志》记载;城内原有建筑祖师庙、九龙堡、城隍庙。响水堡占地14.48万平方米,现存夯筑南墙长218米,高8米,宽11.7米;西墙663米,高8米,宽7.5米。文革时期,城内庙宇被毁,明清风格,居民尚多,城北部一段1962年修榆靖公路时被铲平,其他部分砖石被毁,但墙基还在。1983年,经横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响水堡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响水镇 响水镇地处横山县城东北部,无定河南岸,榆靖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位于榆靖公路50公里处的响水街。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7个村民小组,3400户,1.55万人;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9%;耕地面积2939公顷,其中山耕地占80%,川水地仅占205,是一个典型丘陵沟壑、草滩风沙、川水结合的农业大镇。全镇年羊子存栏2万只,现有林草…… 详细++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
龙凤山庙 | 龙凤山庙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凤山庙,位于横山县赵石畔镇东约6公里的龙凤山上,西为芦河,北为榆靖公路,距县城约11公里。 龙凤山庙,东高西低,依山顺势,始建于何代,无实据可证,只有在被毁灭断碑上记载着大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维修过。现根据龙凤山庙南部埋藏的和尚墓碑记载,为大清乾隆三十六(1771)年,据现在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龙凤山庙,有庙宇30余座,东西长234米,南北为168米,整个庙宇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其中玉隍阁、娘娘庙、真武祖师殿、佛殿庙、石牌楼等建筑俯视山势,雄伟壮丽,是横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寺院之一。 玉隍阁,通面宽6米,为二层楼格式,高约12米,门前西壁有砖刻对联,四壁及檐下有砖雕图案。清道光、光绪年间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维修,目前保存完好。石牌楼,通面宽7.7米,高约4.8米,刻有匾额数块、对联一副及花卉图案等。牌记为“大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龙凤山庙有磬一口,记载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
横山银州城遗址 | 横山银州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山银州城遗址 银州城遗址地处榆林地区横山县党岔乡,居无定河中游和毛乌泰沙漠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为当时重要的边关要塞。银州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以产良马而得名。 古城系土筑成,缘河傍沟,群山拱卫,高耸云天,气势雄伟,俯视全城,分上、下两部分。上古城为小山岗,下古城是一片河旁冲积的平地,城墙用夯土板筑,夯层清晰,每层厚6.8厘米~12.13厘米,残高6~8米,厚9~10米,周长1583.3米;东城墙长326.5米,北墙长426米,外面加筑马面四座,长宽各4米,西墙及南墙结合部为弧形,边长830.8米,西面和北面各残留瓮城基址一处,东和南城墙的部分段落已被破坏,现一部分为农田,一部分被建筑物占用,但整个城址的轮廓完整、明晰。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怀远堡 | 怀远堡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远堡(横山旧城)位于今横山县城南一公里处芦河东岸的柴兴梁村白家梁山上,东临东门沟,南对岗家梁,西眺西关街,北隔东门沟于李家坬相望,芦河从城西自西而东流过。堡内现大都被辟为耕地,有居民二十余户,约150人。明天顺二年(1458年)撤土门堡军移守于此,建怀远堡。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加修怀远堡城墙,隆庆六年(1572年)郜光先加高城墙,万历六年(1758年)砖砌牌墙垛口,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五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设县,因怀远堡居中,便利而设县址,取“怀柔边远”之意,定名“怀远县”。乾隆三年(1738年)11月怀远地震,民舍、城墙倾毁过半,知县苏淇昭助民补房,恢复城墙,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城内创办了岩绿书院,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回民攻克怀远,知县刘昌藩被戳,部分城墙、庙宇被毁。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安徽怀远重名,改怀远县为横山县,1935年土地改革时期,刘志丹曾两次率红军攻打横山县城未克,1946年9月18日县城解放。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雷龙湾瀑布 | 瀑布虽然不大,但对于干旱少雨的陕北来说也算是一大景点 景点位置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