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阳城县 >> 固隆乡

固隆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皇城相府(国家AAAA景区),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皇城相府是国家AAAAA景区,皇城相府自2007年起开始创建国家5A景区,历经3年,投资2.8亿元,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和升级,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继云冈石窟、五台山之后,成为我省第3家AAAAA景区。2011年1月14日,国家旅游局在京为举行AAAAA景区授牌仪式,2011年2月22日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5-景区正式挂牌。  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皇城相府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  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地理环境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皇城相府  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已成为太行山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陈廷敬 (1639~1712)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 详细++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陈廷敬 (1639~1712)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 详细++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天官王府旅游区

天官王府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官王府旅游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5分钟车程。全村350户,980口人,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上庄村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朝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里,共走出了五位进士、六位举人,贡、监生员有数百人之多,特别是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这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山村,竟一榜出了王兰彰和王润身一门两位进士,轰动了朝野。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的鼎盛。  上庄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部尚书、两京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历经三朝,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后人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宅民居建筑群。始建于宋、金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内部0高耸,官宅豪华,民居典雅,古庙森严,现保存有完好的官宅民居四十余处,涵盖了住宅、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国内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明清两代留存的官宅民居和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樊家庄园”。这里的建筑横跨历史700余年,是全国仅有的一个四朝古村,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寻古探幽的绝好去处,有“中华民居博物馆”之美称。这里也是电影《烽火别恋》和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三滴血》的重要外景拍摄地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走进上庄村,就是穿越了一部从元代到民国中国北方乡村演变过程的历史画卷。  联系电话:0356——4819353

蟒河自然保护区

蟒河自然保护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蟒河旅游自然保护区。蟒河位于阳城县南40公里的森林境内,南与河南省济源接壤,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峦叠障、山色清翠,有如天的望蟒孤峰,急流似箭的泉水,飞雪溅银的瀑布,憨鞠的猕猴。莲花峰、水帘洞、仙人桥、翡翠池景色相连,处处同古老动人的民间传说相联系。区里主要景点梦山,四季云雾缠绕,植披霞盖。置身山顶,极目远眺,只见重重山影似龙腾虎跃,片片松柏如万里波涛。百丈悬崖处怪石嶙峋、山涧幽谷中泉清鸟鸣,参天古树挺拔俊秀,妩媚山花争奇斗艳。置身于蟒河谷之中,令人陶醉,使之心旷神怡。蟒河又是自然保护区,区内除珍稀动物弥猴外,还有娃娃鱼、金雕、金钱豹、菜花蛇、大黑蝴蝶,稀有植物有山百树、颂春木、青檀、红豆杉等。这些动植物均为景区增加了观赏项目,增添了神秘色彩。境内交通便利,晋(城)阳(城)调整公路、阳(城)济(源)等级干线、阳(城)董(村)三级油路,巨景区较近景区周边各种公用,设施较为完善,住宿、饮食、邮电、购物、娱乐有一定规模,各项服务热忱周到,是游人观光、避署的最好去处。  蟒河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崦山、皇城,董封水上东园,云梦山、海会寺等。  皇城。位于阳城县东北40公里的黄城村。旧名中道庄,是清户部尚书《康熙字典》、《调文韵府》的作者陈廷敬的故居,因陈廷敬晚号“午亭山人”,康熙帝曾亲笔题写了“午亭山村”的巨幅匾额。皇城实为山城,全需约1.5万平方米,是一座枕山依水,坐东朝西的小城。该城由内外两城组成,由城系明崇祯六年建造,名曰:“斗筑居”飓城为康熙年间建造。陈廷敬的府弟就在这里。城内现存的祠堂、风月楼、冢宰弟、后花园、石碑坊、水井及城外座北朝南的书房院均为原建之物。城中现存康熙亲笔书碑石三块,分别为:“午亭山村”、“春归禾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董封水上乐园。在阳城县董封乡,面积200亩左右,水域宽广,水质清洌,游船划艇荡舟其间,是远近闻名的水上公园。现该公园已修建了其他配套设施,更进一步完善了景区的功能,为游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该区内的云蒙山、小尖山更是神韵非风,令人神往。  崦山该景点以奇特著称,游览该景点仿佛置身于一个大盆之中,怪柏奇松遍布其间,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庙宇观点缀其间,更给这一大“盆景”增添了诗的情调。  云梦山。是蟒河景区的一大景观,该景点北有小尖山、西有鸡火山,其间铁盆嶂滴水成珠,是云蒙远眺的一大胜景。秀丽文化的云梦山似流动的,天然的画,处处引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  

孙文龙纪念馆

孙文龙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思想超前,在阳城县寺头乡这片土地上开创了种植苹果的先河,给当地人民栽上了摇钱树;他树旗标帆,栽桑养蚕,使阳城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他敢为人先、大胆创新,高寒山区试种棉花成功,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与赞扬。他就是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人--孙文龙。他,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57年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返回阳城支援农村建设,先后任乡长、公社书记、县革委会主任,连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1982年因公殉职,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孙文龙纪念馆。  景区地址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  最佳旅游时间3月——10月  开放时间8:00——18:00  景区门票门票:免票  交通信息自驾:1、太原方向的游客:二广高速(晋城口)--晋阳高速(阳城口)--阳杨线(向西南方向行驶至河北镇)2、北京方向的游客:京大高速(大同口)--二广高速(晋城口)--晋阳高速(阳城口)--阳杨线(向西南方向行驶至河北镇)3、河北方向的游客:京昆高速(小店口)--二广高速(晋城口)--晋阳高速(阳城口)--阳杨线(向西南方向行驶至河北镇)  旅游提示1、景区电话:0356-4923299;2、导服费用:38元(50人以上),28元(50人以下);3、周边景区有皇城相府生态园、山里泉风景区、海会寺、柳氏民居。    信息来源: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孤堆底村  孤堆底村位于阳城县城南15公里处,全村178户,413口人,耕地960亩。全村现有党员29人,设6个村民小组。村东的“孙文龙纪念馆”是我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被晋城市、阳城县两级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2010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78万…… 详细++  信息来源: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阳城海会寺

阳城海会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历史沿革  9寺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  景区内先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海会寺  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寺内著名的景观有“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等。  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三位尚书、几十名进士、几百名举人,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  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曾专列条目向海内外游人推荐。海会寺景区位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所在地北留镇,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对外开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刹。景区分为寺庙区、双塔区和古典园林区,有九曲龙泉、滴水观音、大雄殿、药师殿、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  寺院依山傍水,寺内池沼成串,绿水潺潺,熔佛教文化、书院文化、林园文化于一炉,风景秀丽独特,总占地面积3.48万平方米,原名郭谷院。据《阳城县志》载,海会寺唐初已有僧人,创建年代最迟在隋代。现存碑碣中有一个关于寺院创建的白兔衔经的神话传说,但没有准切的创建年代记载。有确切年代的,是乾宁元年(894)十月二十五日,唐昭宗“遂降敕文,额为‘龙泉禅院’”。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初三,宋太宗又敕赐“海会寺名额”。所以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两个寺名都是帝王所赐,就从唐昭宗赐名算起,至今也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寺内景点  海会双塔: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  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海会寺  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大雄殿:  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海会龙湫:  “海会龙湫”:古为阳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清朝顺治年间,阳城县令陈国珍曾经写过《海会龙湫赋》。清朝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到此游览,也曾经发出过:“雁荡曾劳山水梦,忧如身到大龙湫“的感叹。朱樟是浙江钱塘人,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把海会龙湫比作雁荡山的名胜大龙湫,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胜况。  龙泉:  “海会龙泉”:一千多年前在此建寺,即因寺中的池沼湖塘都由此泉而派生,所以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禅院”,海会寺在唐代称龙泉禅寺。寺院建在华阳山九脉汇合之处,古称九龙回头。寺中有龙泉,当年“龙泉”之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其流汤汤”。泉水“夏寒疑冰,冬温若沸,比镜莹澈,同醴甘香”。  流觞曲水亭:  “曲水流觞亭”。我国古代有一种修禊的习俗,流觞曲水就是古人修禊活动的一个场所。引清流为曲水,招亲朋列坐四周,在水中放置酒杯,任其顺流飘荡。杯停在谁的身边,谁就饮酒吟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古人修禊的盛况,列坐水渠旁一觞一咏的情趣,书圣王羲之在他的《兰亭集序》中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  海会别院:  海会寺别院:在海会寺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这里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明清两代,阳城出进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古代沁河两岸文人鼎盛,从这里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后在全国各地任职,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他们的莅临又吸引了周围的文人。因此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阳城海会寺 阳城海会寺

晋豫边抗日纪念馆

  晋豫边抗日纪念馆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晋豫交界的横河古镇十八罗汉山脚下,盘亭河畔,横邵公路东侧,总占地3500平米,建筑面积1500平米。  晋豫边抗日纪念馆创建地横河镇北负尖山,面对鳌背,西依云蒙,东托析城,四山环绕,沟深林茂,层峦叠翠,列嶂拱戴,泉涌瀑飞,历史悠久,山川秀美,风景旖旎,物产丰富,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之初,是八路军总部通往延安党中央的交通枢纽。为护送我党我军重要领导人、国际友人及战略物资的运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8年2月,为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0中央命令北方局朱瑞、唐天际、聂真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赴横河镇,0晋豫特委在此诞生,相继成立了威震中外的“晋豫边抗日游击纵队”,“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创建了涵盖17个县范围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1939年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使晋豫边根据地遭受重创,从维护国共合作、同仇敌忾抗日的大局出发,晋豫区特委主动北移,晋豫边重新沦于敌手。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八路军重新组建以王新亭任司令员,聂真兼任政委的太岳支队挥戈南进。1942年初,聂真、王新亭率领的晋豫区党委机关和太岳南进支队再驻横河镇,组建以刘忠为司令员的晋豫联防区和以郭清文为主任的晋豫边联合办事处,重新开创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直至1943年4月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为新的太岳区之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四地委、四军分区、四专署仍驻扎横河镇,继续指挥晋豫边抗日斗争。  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陈赓、罗瑞卿、滕代远以及我党我军重要领导人朱瑞、聂真、唐天际、王新亭、刘忠、陈康、尤太忠等,或是莅临横河镇视察指导,或是生活战斗在横河古镇,为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勤劳勇敢、朴实厚道的横河老区人民,在0晋豫区党委的领导下,先后有400余名青年入伍参战,80人英勇作战被提升为连以上干部,其中师职以上干部5人。横河作为抗日根据地的前哨基地和后方兵站,曾护送由-、王首道率领的359旅等部计十余个团队10万余人经横河镇南下中原,转战苏皖闽湘鄂陕等战场。横河人民配合太岳支队在当地组织大小战斗数十次,参战健儿有180多人受伤,60多人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阳城解放乃至全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追寻往昔革命历史足迹,“晋豫边抗日纪念馆”的发起和创建人不计个人得失,不顾年老体衰,不畏风餐露宿,历时十余载,南下北上往返数十次,行程上万里,走访革命老前辈、知情人数百人次,搜集到大量的资料、珍照和文物,征集史料20余万字,经高锦民和柳增发反复核实,选其精华,集其名事,于2005年后半年启动创办纪念馆。承蒙横河镇党委、政府和横河村的鼎力相助,纪念馆目前共占房30间,制作版面250平米,力求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分六大部分在六个展厅展示,并增设纪念亭一座,玻璃文物柜30米,陈列珍贵文物900余件,自筹投资计45万元。馆址征询原晋豫边抗日游击队政治部主任高锦民和唐天际司令员夫人耿希贤建议,在横河镇创立,馆名拜请原0晋豫区-聂真老前辈题写。  馆内收藏了唐天际、李钟玄、戚怀培、徐克林、李超等革命老前辈的题词十余幅。纪念馆史实资料珍藏力求真实,经得起历史考验,藉以讴歌阳城革命老区的奋斗史、光辉史,大力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以史鉴今,启示后人。  2007年夏,晋豫边抗日纪念馆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先后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匾公布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晋城市委、市政府授匾命名为“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城市党史教育基地”、“晋城市廉政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

潘家庄园

  潘家庄园座落在阳城县东南五公里处的南安阳村,占地20000平方米,有53座院落,1600余间房屋。该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潘家庄园被授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阳砂锅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山环水绕、钟灵毓秀的地方,闪耀着历代南安阳人的勤劳与智慧。  潘家庄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390余间房屋、和美轮美奂后花园的潘家十三院规模群,最具特色的是华北最大、罕见九间头四合院、占地700多平方米、典型的四大八小五天井院落的第六院----老院。她的大门上木刻大字“居廉让间”飘逸洒落、深沉遒劲;院內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砖雕独特、彰显文化;石雕奔放、突显尊贵;椽檐高耸,霸气威严。一十三院、院院相通、楼楼相串、园园相连。东、西、南三个大门关闭,任凭武林高手也难逾越。  从潘家大院的南门进入狮口院,正北门匾-“四世大夫”,在西厅院的门匾上写有:诰授朝议大夫候选同知加一级潘为镒;诰授奉政大夫分发河南候补同知加一级潘蔚宗;诰授中议大夫江西南安府同知前兵部主事加三级潘功宗。门匾上发旧模糊的字体向人们述说着潘家嘉道咸同四朝十大夫的辉煌和骄傲。阳城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首富是安阳潘家。潘家拥有3000多亩土地,日杂、百货、票号、当铺、珠宝、古玩丝绸、盐茶生意遍及华夏大地,朱砂经营直接供应皇宫。财富领先阳城郭峪王家、白巷里李家和平阳亢氏与太谷渠氏齐名。  潘家经商致富后,及其重视教育,修建书院,学堂,聘请名师马西极、侯玳(咸丰年翰林院编修学士)任教。不余余力培养人才,并不断的输送到商界,确保商界的竞争力。潘为杰曾捐款营建阳城仰山书院,捐资扩建石门口河道;广绪三年大旱,饿浮遍野,民不聊生。潘家设粥棚赈灾方圆百里饥民传为美谈。阳城知县叶廷桢亲送“仁者寿”门匾到潘家。  (图/文:马宏太)

阳城太岳烈士陵园

阳城太岳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太岳烈士陵园是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位于阳城县城中心,建于一九四六年,占地面积一万六千七百多平方米。  一九四五年十月太岳区党委、太岳区行署、太岳军区迁至阳城,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阳城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原县城隍庙旧址修建了太岳烈士陵园。园内主要建筑有:八年抗战阳城死难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亭、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纪念楼、太岳丰碑展览厅、军民庆胜利雕塑等。展览厅内记载了-、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太岳区战斗、生活的史料和太岳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事迹。大门上刻有原中顾委副主任-亲笔题写的“太岳烈士陵园”;纪念建筑物上刻有原太岳区政治委员王鹤峰、太岳行署主任牛佩宗、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副司令员孙定国、太岳区武委会主任曹普等23位太岳区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26条和1400多名烈士的英名。199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5年、2005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2007年两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褒扬烈士教育群众是烈士陵园的主要功能。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们和阳城战斗中牺牲的英烈们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我们每年组织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进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千余人;组织扫墓近万人。充分发挥了陵园作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阳城太岳烈士陵园

砥洎城

砥洎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 点: 城中遗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阁台基上尚存“山城一览”碑刻,为砥洎城建筑规划平面图,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杨载简记。石碑高54厘米,长86厘米。图中详细标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积以及巷道和设施。这种明代小城镇建筑规划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贵资料。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 介 绍: 位于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古时一遇兵荒马乱,城门一关,自成一体,攻不可破。    山西晋城市

九女仙湖

  风光旖旎,荡漾其中,轻舟漂游,眼前波光潋滟,如入仙境。九女仙湖是传说中九仙女下凡游乐之处所,湖中矗立有九女仙台,台上建有九女仙祠,阳城古城古八景之一。曾是历代文人墨客经常观光旅游的地方。九女仙湖风景旅游区是一个利用水电大坝拦截沁河水道而形成的高峡平湖,水面长达10多公里。有着屹立于水中如中流砥柱般的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测的黑龙潭,有云雾缭绕、垂挂崖壁的白云洞、娘娘洞,更有二郎担山、三面锣、三圪堆、牛魔王洞等许多美丽的传说。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雪瀑飞泄的杜河大坝、凌空飞架的铁路大桥更加增添了九仙女湖的旖旎风光,荡漾其中、轻舟漂游,眼前波光潋滟,舟船竞渡,两岸危崖耸峙,奇峰拥翠,怡情方舟垂钓,拾趣灵洞探幽,如入桂林仙境,三峡形胜,定会使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九女仙湖的湖水源自于山西第二大河——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往南经安泽、沁水、阳城、晋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最后注入黄河。此外,延河泉也是最主要的补充水源,延河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泉水之一,素有“山西第一大泉”的美誉,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软水之一,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好,硬度低,适用于日常饮用和深加工,可谓得天独厚。  景区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  最佳旅游时间三月底到十一月初  开放时间早7:30开门,直至游客全部离开  景区门票门票:30元/人,船票58元/人  

九女湖

  九女湖是阳城又一处美仑美奂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它地处沁河峡谷,北距亚洲第一大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7公里。  主体景观仙女湖,是建水电大坝形成的高峡平湖,回水长度20余华里,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以湖中耸立着的巨石景观——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美丽传说而得名。亭亭玉立、楼台辉映的九女仙台,为阳城古“八景”之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游览胜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锦诗秀章。仙女湖两岸青山耸立,林荫蔽日,百花竞艳。湖内行船荡舟,可见山在水中,水在山中,舟移景易,碧水与长天一色,如游漓江,似进三峡。   区内有泉突喷涌、号称“山西第一大泉”的延河泉,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测、被称为“蛟龙窟宅”的黑龙潭,有云雾缭绕、垂挂崖壁的白云洞,还有悬瀑飞泻的杜河大坝,壮迹可观的阳电提水工程,凌空飞架的侯月铁路桥等。人文自然融为一体,迷人景观魅力无穷。  九女湖旅游区还设有多种可参与的旅游项目,可垂钓,可攀岩,可漂流,可乘舟飞渡。来吧,朋友,和蓝天、白云、碧浪、金沙一起,尽情挥洒你的热情。    九女湖

陈廷敬故居

陈廷敬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廷敬故居  陈廷敬故居(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陈廷敬故居为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处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故居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为明代建筑,是陈氏家族的故居,城墙周长466.55米,占地11565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城墙、河山楼、藏兵洞、陈氏宗祠、树德居、世德居、容山公府、御史府及麒麟院等。外城为清代建筑,是陈廷敬的私邸。城墙周长313.75米,占地1158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相府、书房、花园、管家院、内宅、城墙、御书楼及功德牌坊等。  陈廷敬墓位于皇城村北2000米处静坪山上,占地16000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康熙皇帝御书挽诗碑及10通镌刻康熙皇帝御制祭文的碑刻。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上世纪末,陈廷敬后人、蜀中隐士陈光美病逝于四川乐山,其孙子陈恩田不负先辈遗训,在国学领域成果非凡,目前是当代跨领域华人学者、著名书法家,著有《大中华赋》、《中南海记》、《清字文》、《乐亭序》、《新重庆赋》等文字作品,目前出任澳大利亚ISTS(国际七三学社)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陈廷敬家族再次受到海内外瞩目。  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官员,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种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参加过《清世祖实录》的纂修;当过《清太宗实录》的副总裁,《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佩文韵府》、《明史》等书的总裁官。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他主持了《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康熙四十九年三月,皇帝命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工作刚展开,张玉书即因病去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担起了总阅官之职,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辞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廷敬 (1639~1712)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 详细++陈廷敬故居   陈廷敬 (1639~1712)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 详细++陈廷敬故居

阳城开福寺

阳城开福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福寺  开福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明  地址:阳城县城内  始建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后历代均有修建。  开福寺原为三进院,现存大雄宝殿、献殿、戏台,占地面积1095㎡,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献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檐,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内建筑琉璃脊饰独具特色,除献殿因天灾而塌毁了部分琉璃外,其余琉璃脊饰均保存较好,尤其是戏台的琉璃有明嘉靖年号及工匠题记,从琉璃烧造工艺看,大雄宝殿和献殿均早于戏台,均是阳城乔氏琉璃存世的代表作。寺内存民国时期碑1通。

横河红沙峡谷

  红沙峡谷,位于阳城县横河镇,是一个由五彩缤纷的奇石、彩沙组成的风景地区。  红沙峡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红沙峡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亿万年前就开始沉积的巨大岩层组成。这里曾经的地貌是一片海洋,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  随着漫长的风蚀,水蚀,峡谷里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平滑的,雕塑感的砂岩和岩石上流畅的纹路创造了一种令人目眩的三维立体效果。  光线完全是自然光通过岩石缝隙射入谷中,红沙岩石梦幻般的色彩、优美的线条、精细的纹理,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美妙!同样,红沙峡谷经长久的山洪侵蚀形成,留下水洗后的平滑线条。这是由远古时代火山喷发后熔岩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豫楼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分别通向城外。二层设有炮眼,三层以上均为住所。顶层墙厚0.8米,设有垛口和堞楼。  

郭峪村古建筑群

郭峪村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峪村古建筑群  郭峪村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阳城县北留镇  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遗构。  郭峪城是为避难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祯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计七层,高33.3米。每层五间;西城门内有元至正年间创建,复修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规模宏大的汤帝庙;还有保存较好的40多幢明清古宅。城墙雄伟,雉堞林立,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各种建筑在郭峪村小小的乡间聚落中形成了有机的系统,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乡村古代建筑群。  村中现存碑碣一百余块,不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史实。

固隆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北燕村

----

寨上村

----

白涧村

----

西下庄村

----

马腰村

----

沟东村

----

西庄村

----

固隆村

----

南沟村

----

西南村

----

郑阳村

----

东村村

----

司家凹村

----

泽城村

----

府底村

----

南固隆村

----

固隆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