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王莽岭风景区 | 王莽岭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 看 点: 王莽岭险峰幻叠,云海浩翰,瞬息万变被之为“云山幻影”。同时日出也是他的一大壮观,一如泰顶。 景区内另有许多天然溶洞,如黄龙洞、苍龙洞、黄巢洞、新砦洞等。还有一条深800多米、延伸15公里、深邃幽长的大峡谷穿村而过,堪称一绝。 介 绍: 王莽岭风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境内,包括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 景区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0C—200C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王莽岭的山脚下座落着美丽的锡崖沟,因传说仙人道士曾在这里冶锡炼丹而得名。在锡崖沟的周围,有四大山系,东有马东岭,西有桦山,南有青峰围,北有王莽岭。在锡崖沟的大山谷中,从北到南分布着17个自然村。 门 票/开 放 时 间: 60元 山西晋城市王莽岭风景区 |
棋子山 | 棋子山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棋子山位于距山西省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相传商朝大臣箕子曾隐居在此,因箕子曾观天授时,摆布石子,推演天文,观测天象,遂逐渐演化成围棋。主峰海拔1488米。棋子山古名棋子岭、谋棋岭,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山内有两座古岩洞,一座中立有记述围棋雅事且篆刻于康熙年间的石碑一通;另一座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该洞深约10米,高4米,洞内清泉四季奔流,岩壁上有一处极似围棋棋盘线条的痕迹,并有像围棋棋子印下的凹痕,洞外壁上刻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词“箕子洞”。 |
凤凰欢乐谷 | 凤凰欢乐谷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在素有“太行屋脊”之称的山西省陵川县东南角,有一处充满原始气息,山幽水清、潭瀑遍布、奇峰罗列、游鱼浅翔的世外桃源,这就是著名的凤凰欢乐谷自然风景区。 凤凰欢乐谷位于围棋发源地山西省陵川县东南部的夺火乡和马圪当乡境内,地处太行山之巅人迹罕至的山坳中,方圆五百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幽水清、潭瀑遍布、奇峰罗列、风光旖旎、枝蔓缠绕、游鱼浅翔、犹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是一处以山、水、崖、洞、林为特色的避暑休闲生态渡假旅游区。 凤凰欢乐谷包括八大景区:凤凰峡、门河峡、乌龙峡、苍龙峡、龙峡湖、武家湾、云顶、百里红叶区,共千余处景点。独特的地质石变;泉、溪、潭、瀑、湖的如画变幻;千余种植物覆盖其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衫、稀有树种白皮松随处成林;珍禽异兽穿林跃涧、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清凉圣境的独特气候……形成太行生态峡谷群之经典。景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备,是休闲、度假、摄影、科考、探险必选之地。 凤凰欢乐谷的八大景区汇集众多天下第一:有天下第一门、天下第一璧、天下第一滩、天下第一峡、天下第一高瀑、更有中国最大的红叶区、中国最具规模的世界珍惜植物活化石—红豆杉保护地。景区独特的地质石变形成了无数的泉、溪、潭、瀑,使景区既有北方山川之雄伟挺拔,又有南方河岳之俊美秀丽。形成于太行绝顶的龙峡湖全长二十余里,沿途处处青山碧影、奇峰凌列,快艇、游船一路拨云撞雾,九曲回转,漓江水的清幽、三峡山的绮丽、九寨沟的千瀑飞泻,人间天湖般的神话境界! |
锡崖沟 | 锡崖沟,位于陵川县境最东端,晋豫两省交界处,全村217户人家,840余人散居在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山沟里。这里群峰环列,洪壑万丈,世世代代的沟里人在这几乎于世隔绝的大山里繁衍生息,每日在悬崖峭壁上爬行,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丧生,多少农副产品被抛弃。 1962年秋,县委领导来沟里视察,坐骑竟被惊吓而死,党和政府拨来三千元修路款,党支部副书记、复员军人杨文亮受命出征,从龙口炸开一个口子,锡崖沟才有了一条与外界连结的驴驮小道。70年代中期,沟里人又谋划着修条公路,两次动工,均告失败,“狼路”、“羊窑”成了历史的见证。锡崖沟人没有气馁,更不会屈服。1982年11月1日,党支部书记赵全妞带领全村百余名青壮年,手捧殷红的鸡血酒,又一次点响了向天险宣战的炮声。1984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用整版篇幅刊发了锡崖沟凿山开路的事迹。1986年1月在筑路工程危急关头,复员军人宋志龙接任了支部书记。他和突击队员成年累月滚爬在隧道里,排险情,攻难关。1991年6月28日,全长7.5公里的锡崖路胜利竣工,为修筑这条路,沟里人义务投工12.3万个,动用土石23万立方米,凿通遂道1200米,老支书董怀跃,村民宋双保为筑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锡崖沟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天然溶洞很多,有人称赞这里是《太行桂林水》、《北国黄山云》、《红胜泰山日》、《秀媲张家界》,这里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这里的矿泉水期待有识之士前来开发。 锡崖沟人终于走出了大山,沟里人正在意气风发笑迎美好未来。 锡崖沟 |
黄围山 | 介 绍: 位于陵川县城东南30公里处。黄围山长约20公里,主峰海拔1447米,巍峨奇秀,孤峰插天,登顶远眺,可见黄河。纵观黄围灵湫,祖师顶以道观为主,天桥及宫院以天然洞穴和佛寺为主。佛道合流,道教气氛浓烈。 山间有一大洞,山腰有两个透空小洞,由此而上可达主峰祖师顶。这里就是陵川有名的八景之一“黄围灵揪”。整个黄围灵湫由宫院、天桥、顶庙三部分组成。 黄围宫院背山面壑,座北朝南,分上下两个宫院,共有宫宇60余间。上宫院的藏经楼三檐迭出。下宫院有灵湫洞一座,洞口高宽各2.5米,洞口两侧有2.5米宽、3.5米长、2.5米高的配房两间。洞内全长500米,均宽26.2米,总面积13100平方米。洞内有长期滴水形成的钟乳石。洞口有石雕塑像3尊,威严吓人,为灵湫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经宫院沿羊肠小道迤逶而上,可达山腰的两个透空小洞,如两轮明月横挂山间,此即为“天桥”,主要建筑有奶奶殿和十王殿,分别建在桥上和桥下。经天桥攀缘数里,再登183级灰砖台阶,就是祖师顶,顶庙就建筑在这里。主要建筑有真武祖师殿、玉皇殿和配殿。 山西晋城市 |
陵川龙岩寺 | 陵川龙岩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岩寺 龙岩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明 地址:陵川县城西10公里礼义镇梁泉村 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寺原名龙泉寺,为当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唐总章二年(669年)称龙严寺,殿内“家具熔金作像”。金天会七年(1129年)僧惠耀主持修建过殿,天会九年(1131年)增修法堂。大定二年(1162年)改额“龙岩寺”。明万历八年(1580年)又大兴土木,葺补修缮。现存过殿建筑为金代遗物,其余皆为明代建筑。 寺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总占地面积1832平方米。上下两院拾级而上,各院建在平台之上,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仅存基址)、过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垛楼、耳殿、禅房。 寺内主体建筑过殿为金天会七年(1129年)所建。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悬山顶,屋顶灰布瓦覆盖。殿前砖砌台基高0.9米,前檐明间设门,次间置窗。四周檐柱石质,柱础均为覆盆式,刻有宝装莲瓣花饰。檐下柱头斗栱一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批竹昂,无补间斗栱。主体梁架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 正殿前檐下保存有金碑2通,一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一为金天会三年(1163年),记载了龙岩寺的历史沿革,碑文以草、篆、隶、楷、行等多种字体镌刻,书写流畅,刻工精湛,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
陵川崇安寺 | 陵川崇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安寺,古称凌烟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崇文镇西北的卧龙岗上,大有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雄伟气魄,"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远古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 崇安寺的创始年代已无从稽考,唐初原名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敕命为崇安寺,此外古代并有"凌烟寺"之称。由于历代重修和增建,从现存建筑来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主要建筑山门、钟鼓二楼。 山门位于中轴线前,系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形制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房坡为灰色筒板瓦铺制,正脊为彩色龙吻图案对峙,彩色琉璃剪边。山门一层檐下,南面悬有"行山钟秀"四个大字,北下悬有"留月栖云"四个大字。此楼虽改建于明代,但大门上仍用的是宋代青石门框,门框上还刻着"嘉佑辛丑六月三日"等字样,殿内有宋碑一通,院内金、明、清碑共十三通。 钟鼓二楼位于中轴线山门两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彩色琉璃剪边。钟楼内悬有宋代大铁钟一个,铸于宋徽宗崇宁元年,钟高一百九十八公分,径长一百六十四公分,上面铸有文字和方格纹,是我县现存最大的一个铁钟。鼓楼内原悬有大鼓一面。 地址:陵川县城中心的卧龙岗上 |
西溪二仙庙 | 西溪二仙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二仙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陵川县城关镇西溪村 亦称真泽宫,据碑文记载,寺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59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后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整个院落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山门和中殿之间的东西两侧设廊,中殿至后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建梳妆楼及配殿,后殿两侧各置耳房三间。 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廊式悬山顶,上建戏楼三间。中殿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拜亭,拜亭较大,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顶。 后殿建于高0.89米的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设廊,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顶,上有琉璃脊兽、吻饰等。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 东西梳妆楼是二仙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建于后殿与中殿的东西两侧。均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东梳妆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间皆有回廊,上层廊下置有平座,于檐柱间设勾栏,并融缠柱造与叉柱造为一体,结构独特,具有早期建筑的特征。檐下斗栱为四铺作和五铺作,形制同后殿。西楼虽经民国年间重修,基本保留着金代楼形制。 寺内还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 |
小会岭二仙庙 | 小会岭二仙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会岭二仙庙 小会岭二仙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北宋至清 地址:陵川县城西南17公里附城镇小会村 庙内奉冲惠、冲淑二仙女,故名。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为1254.9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厅、正殿,东西两侧分布有垛楼、廊庑、配殿、耳殿。 献厅为清代建筑,台基高0.41米,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顶。正殿面宽三间7.75米,进深六椽7.45米,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简洁严谨,用材粗大,主体梁架为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门窗设格扇门,显为后人改制,但原有榫卯仍可寻见。整个殿宇的建筑形制、结构手法为宋代建筑风格。 |
三圣瑞现塔 | 三圣瑞现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瑞现塔 三圣瑞现塔(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西的昭庆院内 俗称积善塔,距县城西南三十五公里。据塔内第三层所嵌碑文记载:“大定六年,舜都骷髅和尚行化至此,曾从昭庆院西掘出一只石龟,中藏肉鬓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复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于是骷髅和尚便将旧得舍利和石龟同藏于下,并建塔在其上面。大定九年工程告竣”。由此可知,此塔原为藏舍利而建,创建于隋而再建于金。 塔平面形制正方形,共十三层,高约30米,为密檐式砖塔。每边长为6米,第一层塔身为平素的砖墙砌筑,每层迭涩出檐,各层逐渐缩小,从第五层收分较大,从第三层仰视塔内,像是一个倒悬之井,空洞直达顶端,塔正面各层均有通风窗口,塔内可循层攀登其上。 |
北吉祥寺 | 北吉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吉祥寺(第四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街村 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宋太平兴国、元至元和明洪武、天顺、成化年间及清代均屡有修建。现存建筑前殿、中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重建。 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 前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施隐刻栱。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顶三彩琉璃吻兽,并留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烧造题记。 中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后檐四铺作出单抄,补间斗栱为隐刻装饰。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顶黄绿琉璃剪边,方心点缀。 后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两厢建筑构造简单,均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式布灰瓦顶。寺内碑碣数通,记录了寺史历史沿革和修建情况。 |
陵川崔府君庙 | 陵川崔府君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府君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城西20公里处的礼义镇北街,又名显应王庙,是我国现存仅有的汉唐高台式建筑。据庙内民国年间《重修府君庙碑》及《长治县志》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唐贞观进士,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故建庙祀之。庙创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48年)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民国初年均有修葺。现存山门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 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456平方米。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拜亭、府君殿,东西两侧为掖门、配殿、垛殿。 府君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前有卷棚式拜亭一座。檐下斗拱踩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七架梁对前双步梁,通檐用三柱,为清代所建。 山门前数十尺左右石阶对峙,平台后为山门,山门规模较大,分上、下两层,下层砌高台,上层为门楼。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重檐歇山顶。前檐斗拱五铺作,出双跳,后檐四铺作单抄无补间铺作。二层支出平座勾栏,上层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为批竹形,后尾交接六椽栿下,补间为隐刻斗拱。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两柱。明间有宋代青石门框,两侧各有掖门一道。山门高居庙宇正中,且筑于高台之上,砖台突起,两侧石阶对称而上,形制独特,为我国高台建筑的实例。 2001年6月,崔府君庙作为金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崔府君庙 |
北马玉皇庙 | 北马玉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马玉皇庙 时代:金、清 该庙位于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陵川县附城镇北马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32.9米,东西宽26.1米,占地面积为85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可考,现存正殿为辽代建筑,其他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改制)、正殿,两侧为廊房、耳殿,东耳殿被改制。 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椽栿压搭牵通檐用二柱,搭牵由前檐柱头铺作耍头延伸制成。五椽栿设于铺作之上,栿上施蜀柱、斗拱承托平梁,五椽栿之上、平梁两侧各施搭牵,搭牵两端分别插于承托中平槫的斗拱与承托。 该庙现存基本完整。 |
南吉祥寺 | 南吉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吉祥寺(第四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陵川县城西17公里礼义镇平川村 原名吉祥院。据《吉祥院碑文并序》碑载,唐贞观年间奉敕修建。该寺原在平川的宋家川,宋淳化三年(993年)十月三日敕赐院额,宋天圣八年(1030年)迁至今址。元至元六年(1269年)和至治三年(1323年)都进行过重修,明、清两代均有增建和补葺。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81.65平方米。布局完整,呈前后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过殿、圆明殿,东西两侧分布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禅房、夹楼。现存建筑过殿为宋代遗构,其余为金、元、明、清时所建。 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顶正中为琉璃方心,吻兽、脊刹、脊饰全为琉璃烧制。檐下斗栱一周,除柱头外,补间斗栱各一朵,均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并出45度斜栱。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二柱。柱头卷杀圆和平缓,侧脚生起明显。明间前后设隔扇门,次间置窗,屋顶高大厚重,出檐深远。 圆明殿创建于金代,元代重修,面宽五间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主体结构为元代遗构。 山门虽经明代改建,仍保留有元代风格,其余钟鼓二楼皆为明清时期所建。寺内还保存有宋、元碑各l通。 |
塔水河遗址 | 塔水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水河遗址 塔水河遗址(第六批国保)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陵川县夺火乡塔水河村 是一处岩洞型的岩棚遗址。遗址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烧骨等,还发现有大量破碎骨片及灰烬层。石制品多为黑色燧石制成的各式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等,尖状器制作细致规整。动物化石有犀、马、鹿、斑鹿、岩羊和绵羊等。据测定,遗址距今约2.6万年。塔水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又有人类化石及灰烬层、烧骨,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 |
南神头二仙庙 | 南神头二仙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神头二仙庙 南神头二仙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陵川县潞城镇石圪峦村 创建年代无考。清代进行过大规模修葺。庙为一进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3平方米。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廊房、垛殿。 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卷刹较缓,斗栱用材硕大,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前檐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殿内两山墙绘有20余平方米壁画,为清代作品。 |
地区 | 景点 |
---|---|
仕林苑社区 |
---- |
仕图苑社区 |
---- |
城南社区 |
---- |
城内社区 |
---- |
城西社区 |
---- |
城东社区 |
---- |
安阳村 |
---- |
石头村 |
---- |
甘井掌村 |
---- |
北四渠村 |
---- |
寨则村 |
---- |
东毕村 |
---- |
南坪村 |
---- |
炉家村 |
---- |
赵漳水村 |
---- |
石字岭村 |
---- |
尧庄村 |
---- |
东坡村 |
---- |
小召村 |
---- |
西沟村 |
---- |
簸箕掌村 |
---- |
河头村 |
---- |
岭常村 |
---- |
红马背村 |
---- |
罗古掌村 |
---- |
吴水村 |
---- |
南垛村 |
---- |
李庄村 |
---- |
井坡村 |
---- |
南窑村 |
---- |
龙泉村 |
---- |
东谷村 |
---- |
七峪村 |
---- |
南四渠村 |
---- |
郭家川村 |
---- |
尉寨村 |
---- |
大会村 |
---- |
张家庄村 |
---- |
沙上头村 |
---- |
汤庄村 |
---- |
后川村 |
---- |
冶子村 |
---- |
张庄村 |
---- |
神山头村 |
---- |
营里村 |
---- |
花落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