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范宗尹 (1100~1136) 南宋初宰相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范宗尹(1100-1136),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南宋初宰相。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以论弃太原三镇为言者所劾,罢归。张邦昌立为楚帝,遣其诣康王劝进。建炎元年,出知舒州,又以受伪命责置鄂州。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绍兴初,为秦桧所挤落职(同-卷一五),出知温州。六年,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宗尹有才智,笃学工文辞。其《游龙华寺二首》云:“宿云开岭岫,晚稻没川原。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描绘山中晚景如画。《全宋诗》卷一八七○录其诗六首。《全宋文》卷四二五一收其文一卷。事迹见《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宋史》卷三六二本传。 范宗尹,字觉民,湖北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吕颐浩罢相后,宗尹摄其位。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绍兴元年,因与秦桧交恶,旋落职知温州。及退居临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岁。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宗尹奏以京畿东西、淮南、湖北地并分为镇,授诸将,以镇抚使为名;军兴,听便宜从事。然李成、薛庆、孔彦舟、桑仲辈起于群盗,翟兴、刘位土豪,李彦光、郭仲威皆溃将,多不能守其地。宗尹请有司讨论崇、观以来滥赏,修书、营缮、应奉、开河、免夫、狱空之类,皆厘正之。宣靖执政、围城、明受伪命之人,反用赦申雪;徐秉哲、吴开、莫俦等并量移;吴敏、王孝迪、耿南仲、孙觌、蔡懋等并叙复。侍郎季陵希宗尹意,乞诏宰执于罪累中选真材实能,量付以事。沈与求劾陵,因及宗尹,宗尹求去。上为罢与求,宗尹乃复视事。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刑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覃恩,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成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全宋文》范宗尹作品 诗一首 丈人古君子,清德肖冰玉。 仕宦三十载,一饱犹仰禄。 驱车向金阙,此行何太速。 家山岂不恋,陶令瓶无粟。 题石桥 古木森森白昼昏,瀑泉飞处两山分。 石梁跨谷欣初睹,茗碗浮花信旧闻。 行古向来悲一跌,洁身此去欲三薰。 至人党有矜怜意,便与提携出世纷。 题雁荡山 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我来0晚,山花亦何繁。 好鸟不知名,向人自关关。 遗我发兴新,探讨忘疲艰。 龙湫信奇绝,飞泉落云间。 快泻万斛珠,溅沫霜雪寒。 尊者所经行,草木不可芟。 敢将尘土足,濯此清泠湾。 晚投野僧家,山作碧玉环。 高堂极虚明,可寄须臾闲。 此行端为山,山穷我当还。 明朝驱车去,依然随尘寰。 胜处未易忘,神游清夜阑。 游大有空明洞 暂到山中礼法坛,空明云气逼面寒。 当年孤鹤是何处,遥想天风坠羽翰。 游龙华寺二首 晓出城东路,寻僧聊避喧。 宿云开岭岫,晚稻没川原。 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 日斜僮仆困,共喜到山门。 游龙华寺二首 古寺山环合,崎岖路仅通。 一庵寒闭户,群木夜号风。 幽胜穷探尽,尘劳洗涤空。 兹游恐不再,聊记小诗中。 [以上内容由"僵死"分享。] |
米友仁 (1074~115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米友仁(1074-1153)〔南宋〕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虎儿,晚号懒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系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故世称“大小米”。 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他和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其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 他也是一位早慧的天才,在19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所作《楚山清晓图》献给宋徽宗,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赐。在南宋时,他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甚得宋高宗的宠爱,往往让他鉴定书画。现在,在很多古书画上面可以看见他的跋尾。谈米友仁的书法,也不能不提米芾的书法。米芾的书法先是学习-,当他发觉越学越失去魅力的时候,他就开始上溯-的书法。直到发现-的书法不如晋人那样天真自然之后,他就开始直接以晋人书法为楷模了。但是在大体上,他是以二王为宗的──尤其逼肖于王献之──现在我们可看到的很多王献之的作品,很可能是出自于米芾之手。他的书法成就极高,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不过,在此四家之中,人们却更喜爱他的书法,因为他更像一位纯粹的书法家。他的笔墨技巧是无人能敌的,至今仍然如此。这样,在书法方面,米友仁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学着他的父亲,只是他的字没有他父亲那样的精到。在书法之中,米芾最为自信的,是他的用笔与造型──他的笔在纵擒自如的技巧中抑扬搓转,而造型上则蕴藏着流畅自如的魅力。有时会由于痛快淋漓的笔在飞舞,而使书法的结构消失在顿挫起伏的线条之中。这种微妙的处理方式,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古风和新意,激励着他的独特的书法艺术,以致于这一切在他的晚年得到完善的升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巍然的高峰!有一次他在创作的兴头上,竟然将王羲之与王献之也不放在眼里了。但是米友仁却不能,他甚至没有一位叫吴琚的人写得更像米芾,也比不上此时身处北国的王庭筠。但是在南宋书坛上,米友仁的书法还是不能被轻视的。他那捭阖开张的字势,在以清瘦纤细为主的南宋书坛上,无疑是别具一格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可以说是最先成功地使用了羊毫笔!羊毫在书法中的使用,增加了笔锋在提按时的弹性,使线条的变化更为细腻,表现力更强。这是不能不特别指出的。然而米友仁还是不大承认自己的书法比谁好多少。 米芾的画虽然没有留下来,然而他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的地位与成就。如果我们在中国的山水画史上将他的名字与他所创造的画法抹掉,那人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从十二世纪起,中国的绘画会从北宋的注重写实而走向了个人情绪的表达。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八《米元晖云山图》里面有几句话说得非常深刻:“书法画法,至元章、元晖而变。盖其书以放易庄,画以简代密。然于放而得妍,简而不失工,则二子之所长也。”的确,书法到了米芾的手中,才算放旷起来;画法到了米芾的手中,也才真正简易起来──而这一切都在米友仁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他的画里面不大出现物象,而只是云烟缭绕,然而由于他对高超的书法修养和用墨的技巧,却给了他另一种力量,一点也不妨碍他的个人趣味的流露。他有时兴之所至,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如莲蓬。也就是这样,他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自娱”一派。米友仁经常在自己的画上写着“墨戏”二字,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搜集一下历代品评二米的文献,一是赞他们的变古创新,如董其昌《容台别集》就把米氏父子的这一创造比之于诗圣杜甫、大书家颜真卿那样的贡献:“-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另一个则是赞美他们的妙意创真,有如造化之生机。如钱闻诗题米友仁《潇湘白云图》中所说:“雨山、晴山,画有易状,惟晴欲雨、雨欲霁,宿雾晓烟,已泮复合,景物昧昧时,一出没于有无间,难状也。此非墨妙天下,意超物表者断不能到!” 米友仁的画是心灵对自然的直接反映,生气远出,仪态万千。他不是局限于自然物象的一时一地,或者一草一木,而是将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都收于纸面之上,云烟晦明,才足以表征我们心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米友仁曾经谈到自己的创作方式:“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宗白华先生在引这句话后,把它比作尼采的阿波罗(Apollo)式的精神,以宁静的心态,涵映这个世界的广大精微。所以米友仁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在于他能以平素的精神涵养,培养一片天机,然后在凝神寂照中突然一挥而就的。 绘画的题款始自于苏东坡和米芾,然而他们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作品留下来,现存作品只有米友仁的。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有一段说:“款题始于苏、米,至元、明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因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滥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书、画的结合,于此大开法门,无论如何也要算上米友仁一份功劳的。如他的《潇湘奇观图》,前画后题,又录了许多别人所作的诗歌,它们三者浑然一体,在米友仁之前,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出来的。还需要特殊提到的,米芾在绘画的形式方面,也大有开创:是他第一个绝不在绢上作画,而只在纸上面作画,以更能发挥毛笔与宣纸的特性;第二,是他开创了挂轴小幅。像后来的册页之类,就是由这种挂轴小幅而来的。这一点当在米友仁那里有所发扬。米友仁的诗。他没有专门的诗文集,手迹传世又少,除几首题画诗外,《玉真法书赞》里有他的《阳春词》一卷,近人朱祖谋辑其词校刻于《强村丛书》里面,唐圭璋先生又录入《全宋词》里。他的诗多平易,近似于白描,偶尔用典,也不艰深,诗中时有洒脱滑稽的地方。他的本色更像一位词人,所作词属柔婉一路,但并不显得弱不禁风,清而见骨,有时化用古人现成的诗句很妙,有如己出。如果他的词数量再多一些,相信在词的创作史上,也会留下浓重的一笔。 历史故事 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 尤其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得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能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别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直至过了好些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模仿古画的技艺很精,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可是他用那种模仿假本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为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引申成“0”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用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也。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便利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这便是“0”了。 [以上内容由"落叶"分享。] |
魏泰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魏泰 (生卒年代不详),字道辅,号汉上丈人、临汉隐居。北宋著作家。出身世族。泰恃才豪纵,曾在试院中殴打试官几死,未被录取。后博览群书,广交游,与王安石、黄庭坚等过往甚密。徽宗初年(公元1101年),大臣章敦赞其才,推荐他做官,他无意仕途,拂袖还乡。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与吕惠卿等制定了青苗、保甲等法。魏泰对王安石的变法持肯定态度,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语意见。后曾布攻击章敦吕惠卿,他亦附和。 泰性诙谐,善辩,与人谈笑,无人能当其词锋。长以诗文,尤好谈论朝野趣闻。所著《东轩笔录》,记载了王安石变法经过,英宗(赵曙)庇护皇亲,打击报复他人的内幕,以及朝廷、官衙中-贿赂、狼狈为奸的详情。因为他多与上层人物交往,熟知内情,所以此书是宋人笔记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以后多被史家所引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三朝名臣言行录》引用《东轩笔录》达三十六条之多。 他除了著有《东轩笔录》十五卷外,尚有《读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趣吟》二卷,《临汉隐居集》二十卷,《襄阳形胜赋》等。其诗自成一家。如“博山绕沉水,烟烬气不来。日幕白门前,杨花终成雪”。 [以上内容由"老酒"分享。] |
魏玩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魏玩(女,1087年前后在世),字玉如,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为北宋右相曾布之妻,从夫籍(南丰),女词人。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 魏玩自幼聪颖,博涉群书,才思敏捷,工诗尤擅词.与曾布结成夫妻后,夫妇日相唱和,钻研更精。成诗出语不凡,豪放豁达;为词清丽婉约、意境感人。其《菩萨蛮·春景》:“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山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晓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思妇戚戚容宛然在目。 她善于捕捉典型,运用借喻手法写景写情写人,往往恰到好处。熙宁年间,曾巩任职洪州,曾布调任谭州路过洪州,而曾肇又恰来洪州探亲,三兄弟都是进士,今又聚会洪州,欣喜之情无法言表,魏夫人当即题写一联:“金马并游三学士,朱幡相对两诸侯。”一时传为佳话。 曾布屡遭奸臣蔡京的排挤,被贬在外,夫妇离别日多,她的词多为思夫之作。其《系裙腰》:“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窗西。我恨你,我忆你,你怎知。”反映出那种只有互相信任的夫妻之间,既怨恨又思念的复杂感情。还有《点绛唇·波上清风》、《卷珠帘·记得来时》、《江城子·春恨》和《菩萨蛮·红楼斜倚》等词,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诗大多亡佚,在《江西诗征》上仅存一首以项羽、虞姬故事为题材的咏史诗《虞美人》。 理学大师朱熹评论道:“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李易安二人而已。”明朝扬慎在《词品》中说:“李易安、魏夫人,使在衣冠之列,当与秦观、黄庭坚争雄,不徒擅名于闺阁也。”原著《魏夫人集》已散失。《全宋词》辑录了她的词作14首。 [以上内容由"xiaoxiao"分享。] |
董振 (1903~192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董振 又名连生(1903—1927),字兴国,邓城人。9岁时入本村宁国寺和私塾读书。1914年,随叔父董曦辔到鸿文书院就读。1925年6月上海“五卅”惨案消息传到襄樊,董积极投入反帝-,成立了“五卅后援会”募捐,支持上海工人运动,不久,他同董曦辔、马游等进步师生发起了轰动全省的反教会运动,-、-,要求收回教育权。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任中共襄阳县委员会委员,兼农运部长,成立了13个区农协会,筹办0弹药,打击土豪劣绅气焰。8月26日襄阳驻军张联升勾结地方豪绅,将董诱捕,次年5月27日在襄阳西门外就义,建国后,县政府将其遗骨迁葬于襄阳烈士陵园,并立了墓碑。 [以上内容由"cateryhq"分享。] |
朱朴 唐朝宰相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朱朴(约公元八八九年前后在世)朱朴(文献通考作朱抃。此从两唐书)字不详,襄州襄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元年前后在世。以三史举,由荆门令进京兆府司录参军,改著作郎。乾宁初,(公元八九四年)为国子博士。道士许岩士出入禁中,言朴有经济才。昭宗召见,对以经义,甚悦,即日拜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数月,岩士为韩建所杀。 朴三贬郴州司户参军,卒。朴著有诗集四卷,杂表一卷,(并新唐书艺文志)及致理书十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以上内容由"江水"分享。] |
刘承恩 (1863~192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承恩(1863年3月-1922年7月),字浩春,襄阳太平店人。清末附生。早年曾典当衣物聚赌,被人视为泼皮。后因生活所迫,投效清军,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投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幕僚、随从,曾在广西提督苏元春属下任管带、绿营统领。 1895年11月,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任陆军右翼步兵第三营帮统,后升任工程营管带。1898年4月,襄助袁世凯创办步队随营武备学堂,任学堂监督。1900年调任湖北武建左旗第一营管带。曾率湖北新军赴广西镇压起义群众。后留驻广西10余年,与广西地方军阀陆荣廷交往甚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召至河南彰德,委以南下武昌招抚事宜。11月,秉承袁世凯旨意先后两次至武昌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及革命党人接洽议和事宜,并向民军提出如能承认君主立宪,两军可能罢战言和,否则仍以武力解决。1913年8月29日袁世凯授予陆军上将衔。后任北京政府陆军师长,广东兵工厂督办。1914年5月5日因病辞职。12月13日帮办陕西军务。1916年10月在军阀陆荣廷支持下,署理广西省省长,未及一年,西南护法之役兴起,弃官至北京。 1917年任广东省省长,次年2月充陕西宣慰使。1920年湖北发生驱逐鄂督王占元运动,王幕后交易:省长一职乃以鄂人刘承恩最为合适,北京政府照准,次年3月8日,委刘为湖北省省长,旋兼湖北全省自治筹备处处长。9月9日与吴佩孚、萧耀南、陈光远等联名通电张绍曾赞成“庐山国是会议”,并在汉口成立庐山国是会议筹备处,为会议奔忙,但终无所成。9月,《湖北通志》(宣统志)告成,曾为之作序。 刘承恩主鄂期间,摧残自治,破坏教育,扰乱金融,遭全省各界反对。12月各县自治联合会和旅京同乡会发起逐刘运动。1922年1月刘与萧耀南等通电反对内阁总理梁士诒断送胶济铁路权,并迫其下野。7月6日大总统黎元洪下令免去刘省长职。8月10日北京政府派专员庄蕴宽查办其贪赃枉法案,并交法庭处理。1924年5月为北京政府将军府承威将军。后无所闻。 [以上内容由"武林盟主"分享。] |
地区 | 景点 |
---|---|
柿铺社区 |
---- |
柿铺东社区 |
---- |
柿铺西社区 |
---- |
韩洼社区 |
---- |
白湾社区 |
---- |
杨湖社区 |
---- |
张桥社区 |
---- |
梁坡社区 |
---- |
王伙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