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泽州县 >> 高都镇

高都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景德寺

景德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寺位于晋城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42.2米,占地面积3376平方米。  景德寺在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42.2米,占地面积3376平方米,寺为二进院落布局。其院落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一次为前殿、中殿和正殿,轴线西侧为厢房,东侧为廊房,正殿的两侧为耳殿。主殿又称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题记,对该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称转佛殿、大雄宝殿,里面曾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据记载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在修建粮站时遭到破坏,据记载前殿重修于元代。  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时期的建筑风貌,尤其是主殿内室后侧使用了大内额,只在当中间使用了两根金柱,为典型的减柱造。内额、后金柱用材硕大,后金柱为木质,下为方形,柱顶石上作覆盆状。这在晋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中极为少见。现存布局基本完整,后殿(正殿)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风貌。其建筑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殿宇平面面阔五间,这在晋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中极为少见;二是殿内采用减柱造,仅当间使用金柱两根,大大扩展了殿内使用空间;三是梁架采用草、明栿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梁架用粗木,几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从殿中的视线所能及的,都刻削为月梁,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做法几近相同。

西顿济渎庙

西顿济渎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金至清  该庙坐落在晋城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西顿济渎庙坐落在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东,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时,庙内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该庙的修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崇拜的延续,而且对研究当地宋、金社会变迁有一定的意义。  该庙最有价值的是正殿,正殿创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砖木结构,梁架纵横,斗拱搭牵,美不胜收。古人为防虫蛀风蚀,在上面涂刷了黑色墨汁。  西顿济渎庙修建于宋宣和四年,已存世近千年,建筑形制独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宋金时期程灏兴学之后,我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时代特点。  2011年12月4日,西顿济渎庙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2011年12月16日,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济渎庙已顺利通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评,西顿济渎庙距离成为“国保”级文物又跨近了一步。

高都二仙庙

高都二仙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都二仙庙  高都二仙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泽州县高都镇湖娌村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元、明、清历代遗构。中轴线主要建筑有佛龛照壁、山门、献殿、正殿、耳殿、东西配殿,偏院内建三教殿、白衣大士殿。正殿为金代原构,献殿为元代所建。  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较远。前檐青石柱与方形覆莲柱础同为金代遗物,当心间西侧檐柱上有金泰和五年(1205年)题记。献殿(即舞亭)山面透空,平面呈正方形,宽、深均6米,单檐歇山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都东岳庙

高都东岳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都东岳庙  高都东岳庙(第二批省保)  时代:金  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村  亦名东大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与乾隆五年重新整修。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重建。  大齐殿内奉齐天大帝。殿前月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一座,大齐殿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顶,前檐为一间敞廊,廊柱上刻有金大定年间布施题记。檐下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梁架规整,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屋顶上三彩琉璃剪边。殿内泥塑五尊,基本完好。神台基座束腰须弥式,满雕力士及各种花纹图案,有“金大定二十九(1189年)题记。板门四周立额、门额、门槛皆为石质,上雕线刻荷花、牡丹、化生童子等各种纹样,图案精细,刀法洗炼,堪称金代佳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高都遗址

高都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都遗址  高都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至殷商  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镇保伏村北寨上附近  1955年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瓦片、骨针等物品。  面积约420平方米。1996年调查,断面上可看到灰坑5座及文化层。文化层距地表深50厘米左右,厚度约2米。从采集的陶片看,时代单纯,均属龙山文化遗存。陶片的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少量红陶、红褐陶、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多。器形有侈口折沿肥足鬲、方唇内折敛口缸、侈口折沿鼓腹罐、深腹筒形罐。另外有石刀、石铲等残石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青莲寺

青莲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5公里的陵石山中。  青莲寺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与中国古代“面山背水”的风水建筑观念十分吻合,整个寺院雄峻秀奇,别具风格,所临山崖的肢内的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寺院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个部分。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自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所增建,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幽雅素静。  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分布对称。释迦殿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悬檐歇山顶,头栱肥硕,飞檐腾空,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塑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贤二弟子,东西配殿楼上各塑广法天尊、十六罗汉和地藏菩萨、十殿阎罗,个个栩栩如生,威严肃穆。寺院东部一堵山崖壁立,崖上平坦如台,长宽各约丈余,相传是高僧慧远禅师注《涅槃经》的掷笔台,明朝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台南端建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故而名为“珏山吐月”,亭内壁上还嵌刻有许多历代文人墨客赏月的题诗,亭的梁架结构及石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由此可知是宋代的建筑。寺内有还有许多唐、宋、明、清各代的碑刻,字体齐备。有真、草、隶、篆等。寺南大殿的唐碑上刻有唐宝历元年(825年)“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在建筑史上具有很高价值。(国家文物局)  

珏山

珏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珏山风景旅游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20公里的丹河南岸,东至马鞍山岭,南至风门岭,西至圪针岭,北至西交河公路段,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与青莲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脉相承,是泽州境内古往今来闻名遐迩的名胜风景区。  珏山双峰对峙,巍峨苍翠,宛若一对碧玉,故名珏山,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早在东汉时期,就被辟为道场,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道教道场,被称为“晋地奥室”、“文峰奥区”,为真武大帝的镇守之所,与武当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历经数百年,依山就势建起了一、二、三天门、灵官殿、真武宫、玄武庙、南顶五佛寺等楼观亭廊庙宇。  珏山胜境: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巍峨苍翠,宛若?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钟灵毓秀,自然景观迷人,人文内涵丰厚。山上松柏悬崖,林壑深蔚,游人不绝如蚁,接踵摩肩。自宋代起,历朝逐年在珏山双峰间建起玄帝殿、真武宫、灵官顶及一、二、三天门等。  珏山寺庙依山势而筑,远望凌空入云,殿角飞椽于绿树花草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山琼阁、海市蜃楼。二天门三百六十余级石阶,陡然直上,两边峭壁险峻,峡谷幽深,使游人于登山险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蕴。及至山顶,迎面是气势雄伟的南天门,依次而上二天门、三天门、过月亭、而后至双峰极顶的真武宫和灵官顶。     金村镇  泽州县辖镇。1962年设金村公社,1989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8公里。面积44.8平方公里,人口2.5万。207国道过境。辖金村、霍秀、龙化、湛家、侯匠、孟匠、枣园、小刘家川、大岭头、武庄、岳匠、背阴、崔庄、黄头、底城、赵庄、东下庄、东北村、东南村、岭西、柳泉、山头、俘山街、东窳、神南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煤炭、冶炼、铸造、运输、建材业为主。农业主…… 详细++

山里泉

山里泉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泽州、阳城、济源三县市的交汇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就了举世罕见的、独特神奇的地质地貌奇观,涛涛的沁河水九曲十八弯盘绕婉延犹如一条蛟龙雄踞在大山深处。景区近邻207国道18公里,距晋城市区50公里、济源市区51公里。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有风光秀丽、群峰壁立的山川;有湍流不息的沁河;有清泉溪流;有美丽宽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有宝贵的名胜古迹、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与传说;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弥猴群);有现代气息中型水力发电站(拴驴泉水电站);有环境幽雅、服务上乘,集食宿、娱乐、休闲、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度假村。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是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山里泉

泽州玉皇庙

泽州玉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  玉皇庙(第三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泽州县东南13公里府城村  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1207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部分毁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  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头道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两庑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前院是玉皇庙内第一进院落,中有门庑二重,第一重山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第二重仪门元代遗构。门两侧有文昌殿、咽喉祠、六瘟殿、地藏殿、钟鼓楼等。中院主殿成汤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特征为宋金时期。后院正殿为昊天玉帝殿,建于宋熙宁九年(107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方形,单檐悬山顶。无论是建筑,还是彩塑及神台上的浮雕砖饰,都保留了北宋风格。  各殿内保存有宋、元、明三代塑像300余尊,其中元塑二十八宿星君像为全庙之冠。  庙外碑廊内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十余通,是研究道教史及道教艺术的珍贵史料。  金村镇  泽州县辖镇。1962年设金村公社,1989年建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8公里。面积44.8平方公里,人口2.5万。207国道过境。辖金村、霍秀、龙化、湛家、侯匠、孟匠、枣园、小刘家川、大岭头、武庄、岳匠、背阴、崔庄、黄头、底城、赵庄、东下庄、东北村、东南村、岭西、柳泉、山头、俘山街、东窳、神南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煤炭、冶炼、铸造、运输、建材业为主。农业主…… 详细++

谢家大院

  谢家大院修建于明末清初,一共有十八座院落,房间近三百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自己的防御体系。整个大院的建筑特征是:依地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它与山西晋中的其他大院有明显的不同,全部是二层的砖木结构的楼房,而且十八座院落座座相连,防御性能非常好,布局讲究,错落有致,在二层房间里有相连的通道,可以任意进入任何的一座院落。  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棋盘院鳞次栉比,座座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更让人迷惑的是8条胡同、8个城门(圆圈)、8条丁字街的街道,外地人在屋内穿行或在街道上行走,就如在八卦阵中茫然。在这样一座古堡,若有外敌侵犯,无论是打阵地战、防御战、阻击战、城防战,都可给予对方毁灭性的打击。  全村十九个古院建筑群落,自然形成了一个防御网络体系。整个村落结构酷似信息战、地道战、城防战的城防工事。观察哨、?望口,进可攻,退可守,能打能藏,相互支援,信息畅通,传递自如。遇到紧急情况可迅速从地道、屋内、房顶以及像迷宫一样的街道撤离或转移,形成坚不可摧的防御堡垒。同时,各院都体现了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集古代传统民居、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在山西乃至全国也堪称一绝。尤其是“谢家大院”的外厢院正房大厅,外有四柱挑飞檐,内有四柱顶六梁的建筑结构只是它的外表,而不为人知的是它的地下秘密防御地堡,地上地下城防一体,可称为一个十足的作战指挥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实属罕见。    谢家大院

景德寺

景德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寺位于晋城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42.2米,占地面积3376平方米。  景德寺在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42.2米,占地面积3376平方米,寺为二进院落布局。其院落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一次为前殿、中殿和正殿,轴线西侧为厢房,东侧为廊房,正殿的两侧为耳殿。主殿又称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题记,对该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称转佛殿、大雄宝殿,里面曾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据记载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在修建粮站时遭到破坏,据记载前殿重修于元代。  景德寺基本保持了宋金时期的建筑风貌,尤其是主殿内室后侧使用了大内额,只在当中间使用了两根金柱,为典型的减柱造。内额、后金柱用材硕大,后金柱为木质,下为方形,柱顶石上作覆盆状。这在晋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中极为少见。现存布局基本完整,后殿(正殿)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风貌。其建筑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殿宇平面面阔五间,这在晋城现存同时期的建筑中极为少见;二是殿内采用减柱造,仅当间使用金柱两根,大大扩展了殿内使用空间;三是梁架采用草、明栿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梁架用粗木,几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从殿中的视线所能及的,都刻削为月梁,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做法几近相同。

河底成汤庙

河底成汤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底成汤庙位于泽州县大东沟镇河底村村中,其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碑刻最早有宋徽宗大观元年重修的记载,后历明、清几经修缮,终呈今日风貌。  成汤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庙门开于正南,平面布局规整。整个庙宇建于巨大砂石条砌筑的高台之上,两侧对称设台阶可登临,是典型的唐代寺庙建筑台基风格。在此高台上南端又支出-台一座,同样两侧设台阶,亦属唐代遗存。-台北则为汤帝庙的山门,三开间门廊式,现存为明建。  汤帝庙主要建筑是正殿汤帝殿,宋建。殿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前檐柱四根,青石质,四棱抹角,方形覆莲柱础,殿下建一石砌台基。檐柱微有卷杀,角柱生起。檐下斗栱权衡较大,布置亦较疏朗,柱头斗栱七铺作,单下真昂,耍头亦作昂形,无补间铺作.  各朵斗栱间均有透空瓦雕装饰,雕工繁丽,内容颇丰,为后世维修时所加。斗栱上直接承托撩檐桁,下则为普柏枋,阑额用材甚小,很显单薄,与其上普柏枋之关系呈“T”字形。殿门用石门框,青石质,门框上现存宋大观二年题记。殿内梁架规整,前朝彩绘依稀。正殿前原有月台一座,现已被拆毁不存。河底正殿东西分设偏殿(也为宋建),东为关帝殿,西为高谋祠。另有龙王殿、牛王殿、马王殿、五瘟殿等并东西厢房数十间。早些年均被改作它用,近代气息颇浓。  庙内现存有宋大观年间重修碑记及明清重修碑、记事碑数通,唐代遗存雕金钱纹砂石柱二根,保存完好。  现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泽州岱庙

泽州岱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泽州岱庙  泽州岱庙(第五批国保)  时代:宋至明  地址: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西隅  据碑文记载,庙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金、明、清历代曾多次补葺。现存建筑天齐殿为宋代原构,余皆明、清遗物。  庙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庙最前端的山门,内有东西廊庑,中有一方形水沼,沼北建舞楼一座,楼北后院正中为天齐殿,两侧东西配殿、东西垛殿各三间。  天齐殿是寺内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建筑面积190.2平方米。前檐设廊,施方形抹角石柱四根,柱础为覆盆莲瓣式。大殿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破子棂窗。门周围的立颊、门额、地栿、门槛等都为青石雕花,图案为牡丹、宝相、荷花、化生童子等。门额上有“大定岁次丁未(二十七年…1187年)巳月¨¨¨”题记。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真昂,后尾偷心造,每间施补间铺作一朵。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对乳栿通檐用三柱。神台为石雕束腰须弥座式,台上设置面阔三间木雕神龛,龛内塑齐天大帝及侍者像,均为清代重妆。  舞楼平面正方形,单檐十字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柱头施大额枋,斗栱五铺作,梁架彻上露明造,总体平面沿袭金元古制,明代重修。

川底佛堂

川底佛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元至清  该庙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市以西约二十余公里的川底村中,现存一座狭小的四合院,正殿最古,两厢为清代建筑。  这座佛堂没有留下有价值的创建碑刻题记,正殿根据建筑形式推断为金代建筑。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建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上,檐柱全部采用四楞抹角石柱,阑额和普拍方过柱相交出头,柱头铺作四铺作单假昂,令栱、短替木托橑风槫,柱头铺作里转为一跳华栱上托压跳,四面各在当心间各用一朵补间铺作,四铺作单昂,用真昂,前后檐昂尾抵平槫,两山昂尾抵于平梁下。转角铺作正出为一跳华栱,斜出为一跳假昂上加一道由昂。  2013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村里老乡介绍土改时庙里两厢的房子分给村里两户人家居住,正殿是村里的开会场所,后来由于渗漏严重无法维修弃之不用,现在正殿状况非常糟糕,前后檐屋顶都塌了大洞,尤其是前檐屋顶的大洞足有一间大,构件淋雨多年糟朽严重,西缝大梁前端直接淋雨,眼观已经腐蚀很深了。

府城关帝庙

府城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城北10公里处的金村镇府城村  府城村关帝庙位于泽州县城北金村镇府城村,它坐落在村东的青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组成的一组庞大建筑,占地数十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  庙宇应该在深山高崖之上,云雾缠绕,烟霞相伴。府城关帝庙却不然,它在村庄外,大路旁。环绕它的自然是一片繁杂喧器。关帝庙至少有800年的历史,最有名的就是石雕。关帝庙石雕,每个院落都有不同。二进院的石雕最富童趣,北过亭的廊柱柱上刻着山羊和骏马。吃奶的小羊羔和啃脚丫的小羊羔,特别吸引来这里游玩的小朋友。门道两侧有三个狮子大家庭,狮子父母带着一群狮宝宝的门前石鼓上嬉戏。三进院是关帝圣君殿,当地人为了表示对关帝的尊崇,每年都要专门请戏班子来唱大戏。百姓也扶老携幼,焚香揖拜,祈求关帝老爷的佑护。  关帝圣君殿的每根石雕龙柱上都缠绕着两条巨龙,石雕龙、木雕龙、砖雕龙、琉璃龙,大大小小几十条龙攀附在廊柱上,把整个大殿变成了水上龙宫。四进院正殿为三义圣殿,供奉着“桃园三结义”的主角人物。前廊下的人物石雕柱石关帝庙石雕艺术精华聚集区。  从东面看起,第一根人物柱上雕刻的是人们熟悉的“郭子仪子婿拜寿”的场景片段:柱上“七子八婿,皆显贵朝廷”。郭子仪端坐堂上,喜形于色,惬意的享受着儿女们的一片心意。官员、女眷、士兵、家丁、童子、乐手等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根石柱上人物更加丰富,涉及的故事更多。从下到上,立于城墙内的人物分别有持月牙板斧的瓦岗寨寨主程咬金、惯用杀手锏的秦琼、手拿梅花枪的罗成。第三根柱子上可以看到正在钓鱼的姜太公、踏着风火轮的哪吒、展翅飞翔的雷霆子、游走地下的土行孙。  最西面的柱上,雕刻着盛唐时期山东寿张县百岁老人张公艺九世同堂和治家有方的故事。张公艺待人厚道,家教严谨。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多次受到皇帝的褒奖,隋唐末年,李世民到敌方的军营中刺探军情,不料败露,身负重伤。当逃至张家庄时,一条大河挡住去路,人困马乏之际,便一头栽进了河里。张公艺救起李世民,安顿在自己家里疗伤。李世民彼时并没有表明自己身份,后来当了皇帝,不曾忘记张公艺救命之恩,在贞观九年,特賜“义广和堂”金匾。柱子上内容描述的是皇帝夫妇访问时看到的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张公艺献百忍图这一片段。  四根人物柱上,多是展示大唐时期臣子报效国家、百姓和谐治家的伦理文化。即使到了现代化得今天,这种齐家治国的常理仍让我们十分受用。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高都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二圣后村

----

北上矿村

----

伏堂村

----

漳东村

----

北焦庄村

----

南焦庄村

----

东坡村

----

西坡村

----

马沟村

----

三沟村

----

泊南村

----

西元庆村

----

下元庆村

----

西刘庄村

----

水磨头村

----

秦庄村

----

上元庆村

----

泊村村

----

李庄村

----

任庄村

----

东顿村

----

西顿村

----

车岭村

----

北街村

----

南街村

----

保福村

----

南社村

----

沙河村

----

东元庆村

----

南坡村

----

原河村

----

沟北村

----

连元村

----

山后村

----

玉寨村

----

大路村

----

东党庄村

----

西党庄村

----

岭西村

----

岭后底村

----

大丰头村

----

黄山河村

----

东刘庄村

----

大泉河村

----

黄家村

----

焦元村

----

续家村

----

奎升庄村

----

小丰头村

----

岭上村

----

东玉寨村

----

任圪套村

----

桃元村

----

东山底村

----

大兴村

----

麻峪村

----

横岭村

----

湖里村

----

高都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