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汉江燕翔洞景区 | 汉江燕翔洞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汉江燕翔洞景区 汉江燕翔洞景区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境内,占地80平方公里,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景区依托汉江,将汉江三峡、熨斗古镇、富水河、燕翔洞天、灵雀山及肖家古寨、狮岭风光、长岭峡谷等十几个风光旖逦、生态完美的主题景区、近150个景点珠玉相缀,巧妙搭配,凸显出秦巴腹地、汉江两岸特有的原生态之美,并与悠久的汉水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融山、水、岩、洞自然景观及古镇、寺院、宗祠、戏园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态自然景区。 汉江燕翔洞是汉江上游以汉江为主题最大的生态旅游景区,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区,是国内了解秦、楚文化的最佳旅游地,是全国首评获选最具魅力的自驾游景区。 门票价格: 旺季:95淡季:95 咨询电话: 0915-6320181 邮编: 725200 景区地址: 石泉县熨斗镇 |
中坝大峡谷 | 中坝大峡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坝大峡谷 中坝大峡谷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境内的汉江南侧,距县城20公里,距西安—汉中高速公路60公里,距安康市100公里。公路直通景区,是近期发现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项目。峡谷内风光秀丽,风格独特,风景如画。具有窄、长、秀、奇、清、灵、野、神、险、幽的特点,集峰、石、洞、林、禽、兽、泉、潭、瀑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步移景异,景象万千。 峡谷景观总长度十余公里,由大峡谷、小峡谷、牛心峡、龙洞和黄村坝田园五大景区和一百多个景点组成。 大峡谷七公里,整个峡谷为一线天,最宽处仅有十米,千曲百折,曲径如走蛇。两侧岩壁层层叠叠,垂直高度千米,森林密布,许多地方抬头不见天。有壁立千韧的舍身崖,高耸入云千余米;有栩栩如生的鹞子岩;有刀削剑劈的鹰嘴峰,还有的**腰峡等景点 。小峡谷宽不盈米,峡内地势高峻,水流湍急,山石奇趣,奇峰秀瀑,危岩多峭,在一公里内河流几次瀑跌。牛心峡别有洞天。有形状似兽、似物,姿态万千。有的似龟、有的似兔、有的似瓜,在峡谷里横卧有不少大小不等、重重叠叠、妙趣天成的玩石,如牛心石、连心石、仙人石、等都是美妙绝伦、惟妙惟肖。 最神秘的是峡谷的水源,是从三个分别叫青龙洞、黄龙洞和麻隆冬的山洞里流淌而出。流泉飞瀑婀娜多姿,如银练飞流直下,或如银帛铺天盖地,像翡翠珍珠镶嵌在狭长的峡槽里,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峡谷的尽头黄村坝村是桃花园般的村庄,峻峭的山峦环抱着数百亩平坦的农田。村中有古银杏树四百余棵,最大的七人环抱,已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小的也需一人来围。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保留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安宁、纯净、洗却心灵尘埃的幽雅之地,在这里旅游的人可得到一种满足、一种超脱,可嗅闻到悠远的荒古清香。 峡谷方圆10多公里,峡谷内山奇峰险,河沟纵横,鸟儿啁啁,流水潺潺。进入峡口,一泓深不见底的湖水映着翠峰,犹如一块碧蓝透明的美玉镶嵌在两旁的山崖之中,清脆的流水声伴着悦耳的鸟鸣声回荡在山水间,构成了人间仙境。中坝峡谷以幽、奇、险、静著称,最有名的景点有鹰咀崖、羊圈崖、王子洞、天坑等。 门票价格: 旺季:60淡季:60 咨询电话: 0915-6315916 邮编: 725200 景区地址: 石泉县后柳镇 |
子午银滩 | 子午银滩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在石泉县两河镇,有个深藏秦岭山中的大沙滩,沙滩连绵4公里,因沙滩形似一轮弯月,当地人称其月亮湾沙滩。月亮湾沙滩的形成得“归功”于洪水,2002年6月的一场洪灾,将两河镇的鹅项颈水库填了一大半,洪水退去之后,泥沙淤积形成了大沙滩,使大秦岭深处拥有了一个天然沙滩浴场。沙滩沙质细腻柔软,沿汶水河畔绵延,岸边杨柳成荫,美景如诗如画。置身那份沙滩之上,体味远离都市的宁静,令人心旷神怡。 子午银滩景区地处石泉县两河镇,沙滩总面积约2000亩。景区依托蜿蜒逶迤的汶水、堰坪二河碧水,倾力打造以“赏两河碧波秀水、听阵阵响水飞瀑、观群群白鹭翩飞、踏千亩细软流沙、赛件件沙绘雕塑、拍两岸婀娜翠柳、画三五枫林人家、品五六渔家海鲜、话四季农家桑稼”为主的子午银滩旅游项目。 景区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由秦巴山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进行开发建设,预计2010年6月1日开园。景区规划为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互动式休闲景点,将逐步开设沙滩跑车、空中缆车、沙浴游泳等娱乐项目,景区内修建有休闲农家宾馆、参与式农家乐、农业体验室(让游客体验喂养、耕种生产生活)等,致力于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区。 景区地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两河镇 |
石泉老街 | 石泉县城,位于县境中心部位。县城城址,建在汉江北岸石质高台。四面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城南有汉江缓缓东流,城西有珍珠河及饶峰河交汇,城东与石磨乡为邻,城西北和古堰乡接壤。城区南北宽近1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 早在晋代以前,这里就已经是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村落,名称东阳村。东晋元帝(317~323)时,朝廷为了控制流民,曾在这里设置晋昌郡,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两魏废帝元年(552),因城南有泉水数眼,其水清冽,四时不涸,故将原永乐县改为石泉县。清代,县城称为在城,属石泉里所辖,16地中的中地。民国初年称城关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防洪涝,于城周遍栽杨柳。当时,柳树成行,郁郁葱葱,因而改城关镇为柳城镇。 石泉县城从晋代设晋昌郡后,就建有城池。因临汉江,常遭水患。清康熙《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县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周回三里三分,石基砖垣连堞,高三丈三尺。”道光《石泉县志》又载: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张翔筑东北城,覆以砖石”。正德四年(1509),“副使来天球四面筑城,周三里,以御蜀寇”。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卢绣,复加完善”,因“城临汉滨,涨发之时,四周皆水,以故寻筑寻圮”。万历年间(1573~1619),知县杜珏又重修石泉山城,“乃以石为基,以砖为堞”。还修了4个城门。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李照远把北门改修为炮台。于是,县城只有东、西、南3个城门。道光二年(1822),石泉涨大水,“城垣倾圯崩塌”。二十四年(1844),知县慕维城“劝捐重修”,直至二十八年(1848),在知县舒钧的督导下,才完成了修建城池的任务。城围2公里、252步,城高1丈5市尺(合今5米)。有东、西、南3个城门,并新开小南门。东城门上建有魁星楼1座,高3层。“城通身昆石,石上以灰土合筑,外 加砖堞。江边石堤二道,底挖掘至实基,下石丈余,高复丈余。计共长二百一十二丈”。 石泉县城,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城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迹,有西、东、南门。东门楼石刻”远瞩金州”,西门楼石刻“秀挹西江”,南门石刻“雄临汉浒”,小南门石刻“康济”。 石泉县城老街及东、西城门楼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复,重现明清时的建筑风貌,成为游客游览石泉的又一新亮点。 县城老街全长1千米,历史上曾经是商贾云集、繁荣富裕的商贸一条街。随着县城规模扩大和城市中心北移,老街低矮的房屋结构、陈旧的木板门面房和落后的排污设施满足不了现代人追求宽敞舒适、清洁卫生的生活要求,老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石泉旅游产业的快步发展,县委、县政府一手抓景区开发建设,一手抓老街的恢复改造,力争将老街打造成县城旅游新亮点。 老街及东西城门修复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的原则,利用仿古建筑的修复手法,较好的恢复了原貌,使其成为一条仿古商业休闲步行街。修复后的老街古朴幽静,沿街是统一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点,与东西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相映交辉,浑然一体。夜幕来临时,彩灯妆点的明清一条街更散发出别番风味,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游客们驻足、留连。 为促进古街商贸繁荣,我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已经有40多家个体经营户落户老街从事餐饮、茶馆、文化娱乐、小百货零售、土特产中销售及旅馆经营等。 |
熨斗古镇 | 熨斗古镇 熨斗镇位于石泉县城汉江以南50公里,与汉阴县、西乡县、镇巴县相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熨斗镇名称历经多次变迁:据记载,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又改名熨斗镇。其由来是,当地有个构家坝,有水田百余亩,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镇。 熨斗镇是石泉县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四十分钟就可抵达西乡县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陕入川。据祖居熨斗镇的老人们讲:解放前在镇下街头立有一个闸子门,门额-“川楚通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年。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古戏楼上演的汉剧韵味悠长。当年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义顺和,金盛堂,义顺鑫,德懋鸿,昆泰丰,长兴久,荣寿堂等。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据70多岁的吴明森老人讲,他家祖上是开旅店的,小时候他就记得每晚至少有十多个马帮在他家住宿,旅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汉中地区的客商。当时有一种民谣叫“白龙下川,黄龙入陕”。白龙指棉花,黄龙指黄表纸。也就是说通过熨斗镇将陕西的棉花运往四川,将四川的黄表纸和食盐运入陕西,由此可见熨斗镇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距熨斗镇15公里的喜河镇(现名称),因位于汉江边,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早在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设立魏宁县,古有“小汉口”之称。早年,川陕的客商赶着马帮将货物通过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再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同时马帮又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四川以及汉中的西乡,镇巴,洋县等地。 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发展,繁华了千百年的川楚古道沉寂了下来。现在来到熨斗镇,千年古镇的风貌仍依稀可见:青石板街,木板门面,古戏楼,关帝庙,以及通往汉中、四川的古商道,这些都已成为见证熨斗古镇兴衰历史的文物古迹,弥足珍贵。随着燕子洞景区的对外开放,熨斗古镇也将向游客展现其古朴沧桑的风韵,让人们从中品味、追寻曾经的喧闹与繁华。 |
后柳古镇 | 后柳古镇位于石泉县城以南23公里的莲花湖畔,其地势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后柳镇古朴厚重,历史久远。地处后柳下街的八亩田,经省考古学家考古发掘,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地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器,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汉江是贯穿南北的交通输纽。据记载:后柳码头为古时重要的水上交通驿站,每天江面上都停泊着数十艘商船,工人们忙着装货、卸货,一艘搜商船或顺江而下,或逆江而上,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从千年古刹石佛寺遗址和火神庙遗址推断,早在明代以前后柳古镇已十分的繁华、兴盛。历史上后柳盛产桐油,人们沿江砌石坎,建油坊,生产桐油,故称“油坊坎”。明清时期,该镇有油房十多家,每年有四百多篓(约50吨)桐油走水路运往武汉。装桐油要用竹篓,后柳漫山遍野都是竹林,竹编工艺十分讲究。而今,虽商船不再有,但竹林依然是后柳的一大特色。据当地老人们讲,当年后柳街上商贾汇集,买卖兴隆,沿街都是老字号的旅店、饭馆和药铺 。 现在的后柳,古镇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窄长、古朴的青石板街,沿街连片的木板门面房,以及千年皂角树,火神庙,古石佛寺遗址等仿佛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后柳昔日的辉煌。 后柳古镇所在地即今后柳水乡,位于石泉县南部,汉江西岸,距县城22公里。是由喜河水电站库区蓄水倒灌与中坝河水回流而形成的500多亩港湾,与后柳古镇唇齿相依。湖内碧波荡漾,野鸭闲游,视野开阔,景色宜人。 该景区交通便利,等级较高的石紫(石泉—紫阳)公路穿境而过,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千年古镇风貌依稀尚存,文物遗址火神庙保存基本完好,抗战名人王范堂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旅游区位上讲,向东可至燕子洞景区,往西可至中坝大峡谷。 后柳水乡以其陕南风情、汉水文化、亲水性活动等为游客提供休闲惬意的游乐空间。该景区处处碧山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完好,水域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组成了一个少有的自然生态宝库。目前,后柳古镇改造及水乡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
石泉莲花湖 | 莲花湖是2006年喜河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湖泊,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在石泉县流经城关镇、后柳镇、长阳乡、喜河镇。景区内湖面宽广,碧波荡漾,群山巍峨,绿树成荫,山映水中,水映山色,形成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置身于此,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莲花湖景区不仅有优美的山水风光,更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后柳古镇和喜河古镇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和人文。位于后柳镇汉江边的八亩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充分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先民在汉江边上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从县城至喜河水电站42平方公里的流域内,乘车需一个半小时,乘旅游船需三个小时,沿途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令人神往。主要有莲花石,鬼头石,铁门槛,后柳古镇,八亩田遗址,石佛寺遗址,香柏崖,天池山,喜河古镇,喜河石佛寺遗址,鹞嘴子,三观殿,长阳乡政府,,千佛洞遗址,喜河水电站坝址。其特点为:水域风光美丽怡人,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这一带经汉江数千百年冲刷形成的峡谷,长2公里多,两岸天然形成的石笋、石花,石质白而滑,形状张如瓣,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灿然开放,游人至此,如入仙境。据考证,这个石白色石带的形成经历了数亿年的历史。 |
千年禹王宫 | 千年禹王宫 禹王宫位于石泉县城中部,旁边是禹王宫辅助建筑江西会馆、关帝庙,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禹王宫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间扩建,清道光年间重修。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禹王宫内立有禹王塑像。在遗留下来的碑石上,刻写的万寿宫几个字书体风格流畅,是宋代名家苏黄及门下所刻写。 现存禹王宫正殿,建筑美观宏大,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尤其是正殿大门前两侧左右坐落着直径3米,高150米的两个大石龟雕刻精美,石质为黑色大理石。左侧门首两尊石狮,右侧石牛、石马。宫顶梁中姜公亭、碑雕有飞禽走兽。龙生9子,蟠 、鸳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在屋顶排列有序。宫内有大足型、小足型雕塑神像;其左右室壁画是大禹治水艰难曲折的足迹,以及其生活习俗方面的珍贵资料。壁画的色彩用红、篮、绿、白、棕、黑等颜料绘制而成。 有关专家认为,禹王宫的建筑材料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禹王宫建材不同,正殿一砖一瓦都依画像《禹王宫》的楷书字样烧制而成。禹王宫的各种建筑都有特殊标志,至今保存完好。 |
望江寺遗址 | 望江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望江寺遗址 望江寺遗址位于县城西南十公里的曾溪火车站上方,210国道旁,烟波湖南岸,交通十分便捷。旧寺庙已不存在,仅遗留:释迦牟尼佛、如来佛、阿弥陀佛三尊石像和三块功德记事碑。三尊石像石质为花岗岩,坐像造型,比例与真人大小相等。如来佛像十分完整,面部鼻高眼大,目光略下视,双手在胸前作手印;释迦佛身部完整,原佛像头被毁,现已补塑一头像,但造型低劣;阿弥陀佛整体基本完整,面部五官略有损伤。三块功德记事碑,石质均为绿豆石,其中二块为清嘉庆16年,咸丰3年,另一块无年限落款,碑文记载有《望江寺供石佛三尊,自汉而兴历时久远……》等证明望江寺兴建于汉代,另外还有生铁铸三足香炉一个。当地村民在原址修简易瓦房一间,将三尊石佛供置其内。 |
石泉明清古街景区 | 石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石泉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县城拥有陕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如今,东西城门修复如旧,青石铺就的古街上商铺林立,矗立千年的禹王宫和江西会馆风韵犹存;窄长幽深的小巷,古色古香的城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和青砖黛瓦的四合院,焕发着昔日的容光。 信息来源:安康市旅游局 信息来源:安康市旅游局 |
左溪天池寺 | 左溪天池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左溪天池寺 左溪天池寺,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的曾溪乡立新村,以天池瑞莲而闻名四方,是我县古八景之一。据遗址碑文记载,天池寺始建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解放时毁,后作为学校。现在遗址上发现清乾隆至道光碑六块,均为功德碑,最为珍贵的是发现明代成化二十三年记事碑一块,上刻有赞天池八景七律诗一首,其诗意境高远,对仗工稳。遗址上还有古桂花二棵,十分茂盛。 遗址下方约50米有5亩大一水池,水已被当地农民放走,现在荒草丛生,早已不见天池瑞莲的美景。遗址四面峰恋叠嶂,竹木掩映,景色如画。 |
石泉古县城 | 石泉古县城 石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石泉古属梁州、庸国,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县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 |
熨斗古戏楼 | 熨斗古戏楼 石泉熨斗古戏楼始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后遭兵灾焚毁,曾两次重修未果,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方才建成,惜文革又遭破坏,后数十载不曾修缮,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已成危楼。 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以及当地民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2008年5月,陕西仟佰众集团公司对熨斗古戏楼实施恢复、改造工程,历经数月,耗资百万,当年10月竣工。恢复后的古戏楼斗拱飞檐,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古风犹存,成为熨斗古镇和石泉旅游景区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 |
中池乡白鹭景观 | 中池乡白鹭景观 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中池乡境内的河道上都会出现上千只白鹭,这些白鹭在这里栖息、觅食、繁衍后代。清晨白鹭倾巢出去觅食时,在空中时而排成“V”形,时而排成“I”字形,塑就了一幅“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观。 白鹭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体型纤瘦,趾黄色,羽毛纯白,脸部裸露皮肤黄绿,喜欢在稻田、河岸、沙滩、泥滩觅食小鱼及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等。 |
铜钱峡 | 铜钱峡 出峡北行,豁然开朗,行约一华里,但见大坝河中央有一块巨石,呈较规则的长方体,名叫 “一方印”,传说当年苏秦、张仪荣归故里来看望鬼谷子先生将宝印遗落于此。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块巨石上,挺立着一棵柏树,高约三四丈,比脸盆略细,呈宝塔状,树干笔直,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因此,这里也叫“石生树”。巨石险峻,无法攀登,不知何人何代植树于此。近年连年大旱,柏树非但不枯不萎,反而更加茁壮。沿着公路继续北行约一华里,顺着左侧山谷爬上去,就到了西峡。只见巨石高耸,嵯峨多姿,气势磅礴,令人感叹大自然之造化。峡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呼应成趣。石壁不光滑亦不规则,哪里有一点土,哪里就有蓬勃的绿色向你昭示着勃勃生机。在峡的纵深入,有清泉从一椭圆形的石洞中流出,泉水清洌,声如仙乐;四周芳草萋萋,清静幽雅,据说因其洞险峻幽深,清流激荡,至今无人敢探其险,被人们称为“处女泉”。继续向峡的深处走去,便到了“狗钻洞”,这是进出西峡的必经之路。洞仅能通过一人,如对面来人,一定会碰个满怀,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游人渐多,有人以“狗钻洞”之名不雅,改一现代时髦名“接吻石”。穿过接吻石,但见农家小院,茂林修竹,小桥流水,鸡鸣犬吠,鸟语花香,景色秀丽,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想起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之境。 |
姊妹岩 | 姊妹岩 这一景观在石泉红卫乡境内。一岩在原乡政府以东2公里处的水田坪村,称东响水崖;一崖在原乡政府以北1公里的云阳村,称北响水岩。两岩一样的险峻,壁立百仞,如刀劈斧削,雄奇伟岸。两瀑一样的壮观,三千尺飞流直下。开始,水流还是悬挂在岩头的一匹整齐而平滑的布,下冲时不断撞击、撕扯,落下后如杨花飘飞,碎玉飞撒。瀑流长期的冲击,使岩底形成了一潭。潭自然天成,潭水清冽,潭底沙石和水草历历在目。瀑布将一潭清水冲击得状若鼎沸,潭四周,细浪翻滚,微波如鳞。轻柔的波纹沐霞浴日的时候,潭面荡漾着一圈圈光亮的涟漪,如诗如画。岩的四周,青山环抱,翠蔓青树,参差披拂,衬托着瀑布和潭水,如一幅绝妙的丹青。两岸奇险,鸟兽生畏,人迹罕至,寂寞千载,依然如故。当岁月流逝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一缕春风吹进了大山深处,人们如春风拂面,分外精神。他们战天斗地,凿眼放炮,开山筑路,硬是修通了东响水岩险段,1978年,途经红卫乡的石(石泉)——迎(迎丰街)公路顺利通车。九十年代初,云阳村人也不甘寂寞,他们大战几个寒冬,终于疏通了北响水岩“肠梗阻”,从此,原乡政府至云阳村天险变通途。路通后,两村人又分别在两岩头筑坝截流,建起了两座微型水电站,白天加工粮食,夜里送去光明,机器整日轰鸣,打破了千年沉寂。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