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灵石县 >> 静升镇

静升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灵石王家大院

灵石王家大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2003年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崇宁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千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和《吕梁英雄传》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等当时和现在的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王家大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04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王家大院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  类型:古迹民俗村历史建筑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小时  电话:0354-7722122;0354-7722558  官方网站:http://www.sxwjdy.com/  开放时间:  8:00-17:30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静升村  静升村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距大运高速灵石出口仅1公里,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之中心,国家四A级景区王家大院座落于村腹部,村内环山绕水,负阴抱阳,气候宜人。全村农业户数2356户,人口6592人,常住村内总人口达1.2万余人。全村下设十四个分支部和十四个村民小组,分设书记、组长和会计各一名。静升村是晋中市最大的一个村庄。 多年来,在党总支和…… 详细++

旌介遗址

旌介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旌介遗址  旌介遗址(第四批国保)  时代:商  地址: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绵山西坡,汾河东岸。西南距灵石县城约15公里。除商代文化遗址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  1976年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鼎、爵、觚、觥等铜器30余件。1985年1月,在村东取土场又发现两座商代墓和一座车马坑,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等。  两座商代墓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有棺、椁。1号墓,一椁三棺,正中为男性墓室,仰身直肢,两侧各一具女性尸骨,均为侧身葬,面向墓主。2号墓,一椁二棺,男性墓主靠南,仰身直肢,女性靠北,侧身面向男性。两墓填土中都有殉人、殉狗、附葬牛腿。墓底有腰坑、殉狗。  两墓出土有青铜器鼎、簋、尊、卣、觚、爵、羊头小刀铜器等140余件。玉器有鱼、燕、鸟、虎、璜等10余件。从出土青铜器的器形、纹饰和羊头青铜小刀等分析,此墓葬属于商代晚期北方青铜器石楼类型。且其中40余件青铜器上面有族徽“VV”,可释为鬲,说明灵石一带在晚商时期为鬲族方国所在地。两座墓主为其统治者。另外2件爵有铭文羌字,说明这一带当时也在羌人活动范围之内。一件青铜簋底铸有阳线条马的图案,这与甲骨文中常见的马羌有关连。  旌介村  旌介村位于灵石县城东十三公里,东邻绵山旅游风景区3公里,距华夏名宅王家大院2.5公里,距大运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108国道横贯村西。全村850户、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3800亩。旌介村文化历史悠久,其村名因旌表春秋五霸重臣介子推而名。介子推庙遗址距我村2公里,村东为商代古墓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区。 旌介…… 详细++

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

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为游客提供了很大的参观和游赏空间。  (1)司马院——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2)绿门院——绿门院位于红门堡三甲东巷,是十六世孙王中极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庭院装饰华丽,雕刻讲究,尤以木雕挂落“满床笏”,石雕“四爱图”为最。  (3)顶甲花园——红门堡共用的花园,为前园后院布局。前面四座花园,连环紧套,主人茶余饭后可在此观景赏花,布棋对弈。后院环境幽雅,是主人著书立说的好地方。  地址: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静升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静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5公里。108国道过境。辖静升、旗介、集广、尹方、苏溪、南浦、南原、草桥、后沟、帅家山、柳树原、靳断墕、椒仲、史家山、核桃洼、土黄坡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炭、焦化、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蔬菜。古迹有商代墓群,苏溪村的资寿寺、文庙、文峰塔、魁星楼等。 静升镇…… 详细++

灵石后土庙

灵石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石后土庙  灵石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静升村  据正殿悬梁记载,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现仅存献殿和正殿。总占地面积1088平方米。  庙坐北朝南,单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献亭、大殿,建筑面积421平方米。献殿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四向敞朗,覆盆式柱础,檐下斗栱密致,为七踩三下昂,斗栱里转承井口枋、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布灰瓦顶,殿内梁架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外檐斗栱为三踩单下昂。  庙内现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碑1通、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年)碣1方。  静升村  静升村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距大运高速灵石出口仅1公里,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之中心,国家四A级景区王家大院座落于村腹部,村内环山绕水,负阴抱阳,气候宜人。全村农业户数2356户,人口6592人,常住村内总人口达1.2万余人。全村下设十四个分支部和十四个村民小组,分设书记、组长和会计各一名。静升村是晋中市最大的一个村庄。 多年来,在党总支和…… 详细++

静升文庙

静升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升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鲜明特色,堪与州县文庙相媲美的乡村文庙。  静升文庙规模虽小,面积仅3500平方米,却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一系列的建筑,并配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的双面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午壁,体现了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庙兴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至顺三年(1332年)开工,历时四年到至元二年(1336年)落成,经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维修,现存为元明建筑。  庙址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戟门、大成殿,两厢建奎星楼、配殿,占地面积2237平方米。庙前照壁,元代修建。大成殿建于高0.95米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结构,外檐斗栱三踩单翘,单檐悬山布灰瓦顶。  文庙建筑以元明为主,门口的鲤鱼跃龙门影壁是元代遗物之一。棂星门为四柱三间的石牌坊,明次楼的仿木石斗拱五踩双下昂,骑马雀替采用透雕,异常精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有泮池、泮桥。主殿大成殿单檐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出前廊。外檐斗拱三踩。  静升文庙为第三批省保,它和王家大院、王家祠堂、后土庙(静升村)等一起组成的古建筑群,成为了静升古镇的重要遗产。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静升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静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5公里。108国道过境。辖静升、旗介、集广、尹方、苏溪、南浦、南原、草桥、后沟、帅家山、柳树原、靳断墕、椒仲、史家山、核桃洼、土黄坡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炭、焦化、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蔬菜。古迹有商代墓群,苏溪村的资寿寺、文庙、文峰塔、魁星楼等。 静升镇……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静升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静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5公里。108国道过境。辖静升、旗介、集广、尹方、苏溪、南浦、南原、草桥、后沟、帅家山、柳树原、靳断墕、椒仲、史家山、核桃洼、土黄坡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炭、焦化、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蔬菜。古迹有商代墓群,苏溪村的资寿寺、文庙、文峰塔、魁星楼等。 静升镇…… 详细++

静升古镇

  静升古镇     静升古镇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丘陵地带。东眺绵山,西望汾河,北与介休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边沟壑纵横,层层梯田,海拔900余米。其地形有似双乳,高不露风,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产富庶。可谓占尽了祥和山色田园之“风水宝地”。   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静升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静升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静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5公里。108国道过境。辖静升、旗介、集广、尹方、苏溪、南浦、南原、草桥、后沟、帅家山、柳树原、靳断墕、椒仲、史家山、核桃洼、土黄坡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炭、焦化、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蔬菜。古迹有商代墓群,苏溪村的资寿寺、文庙、文峰塔、魁星楼等。 静升镇…… 详细++

高家崖建筑群

高家崖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静升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静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5公里。108国道过境。辖静升、旗介、集广、尹方、苏溪、南浦、南原、草桥、后沟、帅家山、柳树原、靳断墕、椒仲、史家山、核桃洼、土黄坡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炭、焦化、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蔬菜。古迹有商代墓群,苏溪村的资寿寺、文庙、文峰塔、魁星楼等。 静升镇…… 详细++

红崖大峡谷

红崖大峡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红崖大峡谷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部,灵石县马和乡境内,西距灵石县城20公里,距大运高路灵石出口5公里,与介休绵山风景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仅6.5公里之遥,和千年古刹资寿寺有9公里之隔。峡谷景区面积2591公顷。此外,还有双驼峰、水帘、五子天石、石窑、母子峰、南天门、思过崖、苦干墙等八大景观,各具特色,景色秀美如画,是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佳地。  红崖峡谷在太岳山麓,属太行山系,是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隆起,又经过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运动改造形成的山地。其地貌属大起伏喀斯特侵蚀中山,属石质山区,地貌类型多样,距今已有一亿余年历史。  风景区内峰峦起伏,逶迤绵亘,山崖陡峭,“U”字形峡谷气势宏伟,境内海拔900—2500米之间,最高点牛角鞍高达2566.6米,是太岳山的最高峰,晋中制高点,山西省第五高峰。地势东高西低,有红崖底一条主沟。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影响较强,四季分明,气候多变,夏冬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0.7℃,最低月平均气温3.7℃,最高月平均气温23.7℃。红崖大峡谷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种类繁多,木本植物有233种,隶属44科99属;草木植物62科500多种。  从崖底往上可分为四个垂直带:即海拔1200米以下为灌木丛及农垦带;海拔1200—1800米为针阔混交林带,主要树种有油松、云杉、山杨、白桦、红桦等;海拔1800—2200米为针叶林带,主要为华北落叶松;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从山谷地上行,可以看到繁茂苍翠的森林资源,木本植物、草本植物难以计数。更有名贵中药材“灵芝草”、“五灵脂”、“猪芩”、“苍蒲”、“党参”等数不胜数,被誉为“生物多样性宝库”。  红崖峡谷动物约有160余种,其中兽类40种,鸟类120余种,主要有:金钱豹、麝、狍子、黑鹳、野山羊、野猪、岩羊、狐狸、野兔、山鸡、猫头鹰等。景区环境综合质量良好,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二级标准。景区水质良好,达到饮用水一级标准,没有污染,有“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之美誉。  地址:晋中市灵石县小柏沟村东  类型:峡谷  电话:0354-7830555;0354-7830802  开放时间:  08:00-17:30。

石膏山

石膏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石膏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35公里,北距太原185公里。石膏山属太岳山脉,海拔2532米,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游览面积约6平方公里。这里,奇峰叠翠,高人云表,风景奇特。每当春末或初冬,山下已是春雨沙沙,或秋雨绵绵,山上依然是白雪皑皑,蔚为奇观。  沿着婉蜒的山路,顺着溪沟流水来到石膏山下,只见山峰高耸,仰不见巅。林木缠天而上,郁郁葱葱,不见天日。山上有上、中、下三个溶岩大洞,又名上岩、中岩、下岩。下岩最大,洞内原有寺院,毁于战火。中岩内有“天竺寺”,现殿宇多已倾圮,仅存木构大殿,门额-有“天竺古刹”四个大字。寺内仍存铁碑1通和若干通石碑,大都是重修碑记。寺旁有洞,潺潺泉水喷出,称为龙洞,泉水贯流三洞,叮咚作响。洞旁有钟泉,铁钟置于泉眼之中,故谓钟泉,其泉水清澈透明,圣洁无尘,四季常流,旱涝不断,饮之沁人心脾。上岩是石灰岩溶洞,深30米。洞内钟乳石天然形成各种形状的动物、植物,还有白衣观音坐像,旁有溶岩石钟乳和石笋。县志记载,塑像曾三次被淹而三次增高。  据寺宇镶嵌碑碣记载,石膏山旧有十景:钟泉澄澈、松塔玲珑、高山瀑布、梵音洞天、石膏叠翠、云路横空、石猴望月、柏登飞悬,这些景致相互映衬,熠熠生辉。还有罗丁松涛、莲寺争泉、神飞壁峰以及南天门、蘑菇岩、舍身崖、乌龟石、棋盘石、桃花岭、猴王峰、香炉山、尖阳山等景点,雄奇秀丽。滴水岩瀑布落差50余米,悬挂空中;天水河奔流而出,一泻百里。真是水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石膏山的山路,窄而奇险,俯视山下,毛驴犹如蚂蚁蠕动。惊呼绝叹,回声相应,经久不息。站在岩洞顶上,遥望群山,宛如凌空直下,览尽无数小山。《县志》记载:“一登其上,清风冷然,回隔尘世,潇洒清奇,若入异境,胜地无过于此地。”石膏山山景优美,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尤其是山势峥嵘、沟岩幽深、飞瀑流泉、-云雾,分布集中,是绝好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游览指南:  沿着蜿蜒的山路,顺着溪沟流水来到石膏山下,只见山峰高耸,仰不见巅。林木缠天而上,郁郁葱葱,不见天日。山上有上、中、下三个溶岩大洞,又名上岩、中岩、下岩。下岩最大,洞内原有寺院,毁于战火。中岩内有“天竺寺”,现殿宇多已倾圮,仅存木构大殿,门额上 书有“天竺古刹”四个大字。寺内仍存铁碑1通和若干通石碑,大都是重修碑记。寺旁有洞,潺潺泉水喷出,称为龙洞,泉水贯流三洞,叮咚作响。洞旁有钟泉,铁钟置于泉眼之中,故谓钟泉,其泉水清澈透明,圣洁无尘,四季常流,旱涝不断,饮之沁人心脾。上岩是石灰岩溶洞,深30米。洞内钟乳石天然形成各种形状的动物、植物,还有白衣观音坐像,旁有溶岩石钟乳和石笋。县志记载,塑像曾三次被淹而三次增高。  据寺宇镶嵌碑碣记载,石膏山旧有十景:钟泉澄澈、松塔玲珑、高山瀑布、梵音洞天、石膏叠翠、云路横空、石猴望月、柏登飞悬,这些景致相互映衬,熠熠生辉。还有罗丁松涛、莲寺争泉、神飞壁峰以及南天门、蘑菇岩、舍身崖、乌龟石、棋盘石、桃花岭、猴王峰、香炉山、尖阳山等景点,雄奇秀丽。滴水岩瀑布落差50余米,悬挂空中;天水河奔流而出,一泻百里。真是水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石膏山的山路,窄而奇险,俯视山下,毛驴犹如蚂蚁蠕动。惊呼绝叹,回声相应,经久不息。站在岩洞顶上,遥望群山,宛如凌空直下,览尽无数小山。《县志》记载:“一登其上,清风冷然,回隔尘世,潇洒清奇,若入异境,胜地无过于此地。”石膏山山景优美,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尤其是山势峥嵘、沟岩幽深、飞瀑流泉、林海云雾,分布集中,是绝好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地址:晋中市灵石县城南关镇峪口村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3小时  电话:0354-8558888  开放时间:  7:00-18:00石膏山

夏门古堡

  夏门古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晋中市西南端、灵石县境、夏门镇域,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累积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自汾河北岸,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密密匝匝的布满整个龙头岗。古堡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确乎是一处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论从民居科学角度衡量,还是从阳宅风水讲究测看,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位于夏门村西的秦王岭,曾是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进军关中、途经雀鼠谷时驻军的地方,与秦王岭相对的汾河对岸有隋将宋老生扎过寨的老生寨。雀鼠谷曾发生一场对唐王朝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雀鼠谷大战,因此历来为史家所重视,也是研究李世民生平的重要史迹。至今,夏门村后的山坡上仍依稀可见当年李世民征战、留宿过的古战场遗迹,当地老百姓称为龙头岗。后来,人们又在此修建了文昌宫以保佑一方百姓兴旺、平安。    夏门的兴盛与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氏家族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生前死后授赠荣誉者达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在梁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动京晋、清史留名的铁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奋读书,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以候补知县居家8年,期间以执教为业,为夏门村修渠、修路、赈灾济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称颂。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监察御史。道光四年,山西榆次县发生了一起官官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赵二姑案”。榆次县东阳村13岁民女赵二姑被同村恶棍阎思虎-,后赵家父女状告于县衙,县令受贿,反诬和0,逼供之下,二姑悲愤难忍自刎公堂;其父又被县令反诬杀人灭口,受刑毙命;其母上诉府衙,府台袒护县令,仍逼其母自认诬告,其母终以头撞公堂,以死抗争;其叔父无奈之下上京控告,朝廷命山西巡抚亲提,谁知巡抚、按察使以及府县各级官官相互、相互包庇,仍以和0拟结。铁面无私的梁中靖通过明察暗访,了解了实情,他冲破阻力,上疏-,最终经刑部提解京审,方-大白,沉冤申雪。这一惊天动地的大案,轰动朝野,史乘有载,成为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    夏门古堡内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为止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梁氏宗祠——惇叙祠堂遗址一处,西祠堂及其它家庙遗址8处,“祭祖堂”一处;关驿、逆旅各一处;老字号店铺5处,私塾3处,“竹林书院”(在县城,已改建)一座;关帝庙、土地祠各一座,真武庙、三官庙、河神庙、文昌庙、魁星楼、鬼门关、雁归亭、对碑滩、鲁班缠、文峰塔等遗址各一处;牌坊遗址5处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夏门古堡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实用;蕴巧布奇建之趣,含隐匿安详之韵,可居,可赏,可御,可逸;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    夏门古堡的历史街巷主要有九条。东西走向的街有三条,分别为东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条,后堡道;巷有两条,分别为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两条,分别为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后东西走向的一条,为天九巷。古堡所有九条主要的街、道、巷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且景观连续,街、道、巷两侧的建筑均属历史传统建筑,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筑的外貌与风格,同街、道、巷协调一致。    夏门古堡除了营造特色和建筑技艺的出巧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内涵深邃。古堡中蕴涵有高雅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通俗的风水文化、禁忌文化,具体的装饰文化、匾额文化,吉祥的龙文化、凤文化、狮文化等。    夏门古堡的自然环境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优美的形态。夏门古堡是灵石古八景之一——“夏门春晓”的所在地,是灵石唯一在汾河以西的古八景,也是八景中唯一有人题匾的古景观。  

翠峰公园

  翠峰公园座落在灵石县城东南的翠峰山上,制高点海拔946米,总面积100公顷,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造山顶公园。目前占地33公顷的翠峰公园主体部分已全面建成,公园续建及周边绿化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公园前身为翠峰镇两村委所属地域,域内童山荒坡,纵横沟壑,土石裸露,坟茔遍地,水土流失,祸患居民。1995年10月,县委、政府从改善县城居民生存和生活环境出发,铺开翠峰公园建设工程,到2001年8月以山顶文化广场的落成为标志全面建成翠峰公园。公园建设总投资5000余万元,共动用土石30余万方,修建桥、涵、渠、坝150余条1500米,人造平地60余块,种植草卉2.4万平方米,栽植各种乔灌藤近15万株,建成各种亭、台、楼、阁、榭、走廊、花架等15处。公园内建有三星级宾馆1座,广场两处,体育、娱乐设施10余项。  公园规划有致,相辅相宜,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休闲娱乐区、儿童游乐区、体育活动区、文化旅游区。  占地2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由文化艺术墙、滴水广场、暗喷泉广场、图腾柱、茶舍、紫砂壶和其它小品组建而成,道路采用花岗岩石、卵石、水泥砖铺设连接,并配备有庭院灯、草坪灯和泛光灯。身临此境,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怡然自得之美,是人们聚会活动的绝佳这地,也是游客饱览翠峰美景、鸟瞰特色山城的理想之处。  翠峰公园的建设体现了“四统一”特点:  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灵石县城倚翠峰山,傍汾河水,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随河延,河绕城走。公园的建成使“山、水、城”融为一体,回归自然,冲淡了城市喧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造景与就势相统一。工程建设倚山建园、随形造景,充分利用地势特点,挖掘造景内涵,使景点错落有致,极尽情趣。  三、绿化工程与项目建设相统一。依托生态、日协等项目建设,突出公园周边绿化,公园后山建成生态经济园,共营造成生态、经济林950亩,实现绿化工程与项目建设的对接。  四、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建设公园过程中,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使翠峰山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城市水保达到了预期目标,被称为“城市水保样板工程”。  经过6年的建设,昔日的童山秃岭变成了华北最大的山顶公园。公园集城市水保、园林艺术、旅游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景点位置  晋中市灵石县  

韩信墓

韩信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韩信墓位于灵石县城南10公里的高壁岭,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陈豨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山西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遂令葬于岭上,随从军土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现存韩信墓丘方圆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砖切围墙,内有1米多宽的通道,墓前现遗存有青石刻“汉淮阴侯墓”碑一通。墓前建有韩信庙,祠庙座北朝南,始建于金明昌年间,元代时曾修复三次,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扩修祠庙,现存初创建的三孔砖券拱型十字窑(正殿),其它建筑物毁于战火。历代过往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明代监察御史于谦曾题诗云:“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蒯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  韩信为历史名臣,汉朝的开国元勋,其知名度很高,人文价值非同一般。灵石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信 (前231~前196)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 详细++  韩信 (前231~前196)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 详细++

资寿寺

资寿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寺院座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来的朝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007乡道资寿寺

晋祠庙

晋祠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庙  晋祠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灵石县城东17公里的马和乡马和村  创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明世宗嘉靖(1522年至1566年)、明穆宗隆庆(1567年至1572年)、明神宗万历(1573年至1620年)年间,曾先后三次补修。现存建筑有正殿、献亭、戏台及钟鼓楼、配殿等。  正殿称“昭济圣母殿”,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为132平方米。献殿为元代所建,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整体建筑物由四角柱加八辅柱支撑,柱子顶端设五铺作双下昂斗栱。  戏台,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戏台正面两侧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联一副,上联是:“褒善荣华衮表千秋忠孝节义”,下联是:“贬恶严斧铖惩百代0邪盗淫”。  祠内保存石碑数通,最早为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所镌。  马和村  马和村位于县城东12公里处,北面紧邻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和108国道,东南面背太行支脉太岳山,祁临高速公路侧村而过,西面毗邻本县翠峰镇,全村共有32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800人,非农人口400人,耕地面积4780亩,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土地肥沃、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近几年来,我村在县、乡党委和政…… 详细++

孝义祠

孝义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孝义祠是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总面积428平方米。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  作为文物古迹,孝义坊是如今不可多见的石雕艺术精品。孝义祠是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是不可多得的家族祠堂实物标本。  景点位置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静升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帅家山村

----

旌介村

----

尹方村

----

集广村

----

南浦村

----

草桥村

----

静升村

----

后沟村

----

核桃洼村

----

斩断焉村

----

椒仲村

----

柳树原村

----

苏溪村

----

史家山村

----

土黄坡村

----

南原村

----

静升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