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仁寿山森林公园 | 仁寿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城西南一华里处,占地882亩,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陇西境内一座闻名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美传。1997年仁寿山公园晋升为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公园昔日树木葱笼、殿堂林立、凉亭巧布,成为游人踏青游览、逢节聚会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节”、“朝山会”在这里举行。漫长的战祸,使佳仁寿山风景区遭到破坏;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树木、古建筑破坏殆尽,仁寿山成为一座秃山。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0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仁寿山公园。 重新规划建设的仁寿山公园,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为主,点缀景观,分为园前区、科普区、文娱活动区、文化古迹区、森林游览区、生态区、游乐区等7区。园前区,巍然屹立的仁寿山大门牌坊,一展陇西古建雄风,门前的汉白玉拱桥,再现了黄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园前区西侧有312级石阶段登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平添了登山览胜、强身健体的情趣。山下儿童乐园中心屹立着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雄献身的优秀少年队员张新龙雕像,成为少年队员清明扫墓和游览聚会的场所。 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现在的仁寿山,大殿巍峨,亭廊巧布,花木扶蔬,景色宜人。中央和省、地、县领导及邻县的领导、群众、港台同胞及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友好人士,多次专程游览,题词作画。《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报》、中央、省、地、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进行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仁寿山公园的知名度。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 |
李家龙宫 | 李家龙宫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今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称其为官者,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和北大第三门。 宫内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后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两侧殿,屋脊上群龙俯仰,神态各异。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别名为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荫丛中。假山旁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后来,李家龙官又遭拆毁,“前五楼”、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及主祭堂建筑群均已毁没,三座假山夷为平地。 1993年以来,陇西县多梁道筹措资金,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门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并修建了龙宫围墙,完成了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陈列了“陇西李氏文化展览”,基本具备了海内外李氏祭祖的条件。修复后的北天第一门顶部为五朵六部斗拱组成的景山式屋顶,东西方向,三开间,中间宽3.50米,通宽6.60米,进深4.50米,高9米,油漆彩绘,焕然一新,雄踞北关。西主殿南北两侧墙上绘着李氏始祖利贞公“食李维生”、李耳公“西出散关”大型壁画;西主殿、南北两侧殿门顶绘有“伯阳故里”、“谥号老聃”、“礼答尼山”、“守藏室史”、“函谷迎宾”、“关尹从风”、“深谷牧牛”、“终南授徒”、“著道德经”等素描人物画。正堂供奉“李氏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李氏先祖李琼公”之位,供族人祭祀。现存于古建筑上的60余条雕龙盘脊绕梁,雄姿昂然,栩栩如生。也许是岁月的巧合,也许是李家龙宫“真龙之气”的凝聚生发,龙宫院内一株百年沙柳,低回蜿蜓,盘根错节,如长江隐雾,气势磅礴,酷似一条临涧饮溪的苍龙,当地人都叫它“龙树”。喜逢李家龙宫重建修茸,公之于世,古老的龙树枯枝上抽出点点新绿,焕发生机和活力,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来李家龙宫的游人和李姓儿女,人们手抚龙树,望着修葺一新的李家龙宫,思绪万千。 |
陇西威远楼 | 陇西威远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陇西威远楼门票:门票5元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中心 |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位于县城仁寿山半山腰,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馆面积300多平方米。整个展馆以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布展线索,用3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展示了陇西早期党员马元凤的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过境陇西撒播革命火种,甘南农民起义和陇西民主人士王教五活动以及陇右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陇西和平解放、陇西人民踊跃支前等重要事实,体现了陇右党组织以陇西为根据地和大本营开展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 |
保昌楼 | 保昌楼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昌楼 |
陇西李氏龙宫 | 李家龙宫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原来是学校,后在原址上修建扩建被开发成李家龙宫,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现在很漂亮,每年还会有祭祖活动。 景点位置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 门票 免费 |
陇西西河滩遗址 | 陇西西河滩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西河滩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李家坪村东50米。是一处周代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1965--1966年曾先后两次进行局部发掘,发现有墓葬、窖穴和灰坑,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绳纹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周文化的分布区域与发展有重要价值。 |
陇西堂 |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 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泊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陇西台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文峰塔 | 陇西文峰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峰塔 |
陇西县博物馆 | 陇西县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2012年建成新馆,位于陇西县巩昌镇北关龙宫路。建设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808平方米。博物馆承担着全县境内所有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馆藏文物的收藏管理等职责,隶属于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现有职工19人,具备文博专业技术职称的有8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人。 陇西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025件,其中一级文物4组6件,二级文物55件,三级文物400件,一般文物3964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涵括古书画作品、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砖瓦、化石、货币等十几大类。在诸类文物中,新石器时代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尖底彩陶瓶和双耳彩陶罐,尤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是甘肃彩陶艺术之魂宝;战国铜剑,至今双刃锋利,寒光逼人;汉代陶房制作细腻,门扉半掩,造型精巧;汉代铜釜一式三件,为当时使用的炊具,造型古朴庄重;唐代陶马丰满而俊秀,若似受惊欲奔,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宋元画像砖人物逼真,神态自然,形象生动;明清书画风格各异,堪称珍品;历代的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珍贵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馆藏品中,大多数为出土文物,传世品较少,比较全面地展示和反映了陇西地区数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馆长:石小军 联系电话: 0932-6622006 巩昌镇 "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吕家坪遗址 | 吕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家坪遗址 位于陇西县首阳镇。分属上、下吕家坪村。是两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遗址。上吕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以素面为主,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纹纹,器形有尖底瓶、盆、钵、罐等。下吕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断面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格纹,器形有旋涡纹尖底瓶、双耳罐、盆、深腹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 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 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 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 华盛欢乐世界以科技娱乐互动、丝路文化体验与陇西古郡历史民俗为主题,是一个国内领先的大型科技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分为陇西古郡春秋、龙城征战、儿童王国、梦幻水城以及互联网小镇五大区域。 交通 公交线路:城区乘9路车影视城站下车即到; 自驾线路:陇西城区高速路口向东十分钟即到,距离火车站十五分钟车程。 开放时间 夏季:周一至周四(09:00-18:00),周五至周日(09:00-19:00); 冬季:12月1日-4月30日(12:00-18:00)。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渭州路下河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暖泉山遗址 | 暖泉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山遗址位于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村西南5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断面暴露有白灰居址。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和豆、钵、盆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文峰镇 自然环境:文峰镇位于陇西县东南部,总土地面积84.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78万亩,平均海拔1682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34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22043户,乡镇总人口76783人,乡镇从业人员38392人。 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梁家坪遗址 | 陇西梁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梁家坪遗址位于陇西县首阳镇蔡子坪村东北1公里。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8米,暴露有灰坑、白灰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双耳罐、盘、杯等。采集有磨制石斧、石环。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 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 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 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头天门牌坊 | 头天门牌坊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头天门牌坊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北关一心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光绪九年(1883)重修,建筑面积45平方米,坐西朝东,四柱三门,面阔9米,进深5米,主体建筑高7米,为木构单檐悬山顶门楼。梁枋上方悬挂楷书“北天第一门”匾额。头天门牌坊结构匀称和谐,地方特色浓郁,木雕、砖雕雕刻精细,是见证巩昌府历史演变的实证之一,对研究清末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昌镇 "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普陀寺大殿 | 普陀寺大殿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寺大殿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五一村,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咸丰七年(1858)修葺,建筑面积71.89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10.73米,进深二间6.7米,单檐歇山顶前出卷棚廊。该殿脊檩有明确的修建时间、纪年,前廊梁架有记载维修的题记,为研究该殿维修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其歇山抱厦结构地方特色明显。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昌镇 "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