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李麟 (694~759) 唐朝宰相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麟(694年-759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剑南节度使李濬之子。 李麟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京兆府户曹、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兵部侍郎、国子祭酒、河东采访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麟被召回长安,并随唐玄宗入蜀。至德二年(757年),李麟拜相,授同平章事,后升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褒国公。但因得罪张皇后与李辅国,被罢为太子少傅。 乾元二年(759年),李麟病逝,追赠太子太傅,谥号德。 早年经历 李麟是唐朝宗室远支,早年因父荫入仕,累迁至京兆府户曹。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在宗室中选拔异能之士。李麟因此升任殿中侍御史,后历任户部、考功、吏部三司员外郎。 累职升迁 天宝元年(742年),李麟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改任谏议大夫。天宝五年(746年),李麟因在河西陇右碛西等道黜陟使任上政绩突出,被擢升为给事中。 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任命李麟为兵部侍郎。当时,杨国忠也为兵部侍郎,并把持兵部权力,对于李麟与自己担任相同的官职很不高兴。李麟只得改去主持礼部贡举,在杨国忠升任御史大夫后,才得以恢复兵部侍郎之职。天宝十一年(752年),李麟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 天宝十四年(755年),李麟出任河东太守、河东道采访使。他治政宽简,深得百姓爱戴。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李麟只是儒者,并无抗敌御侮之才,因此被召回长安,仍任国子祭酒,封渭源县男。 担任宰相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李麟也随驾前往,被拜为户部侍郎,兼尚书左丞,后改任宪部(刑部)尚书。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拜李麟为宰相,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都被唐玄宗遣去辅佐肃宗。李麟因是宗室,被留在成都,总领百官。同年十一月,长安收复,玄宗回京。李麟被授为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褒国公。 晚年生活 当时,皇后张氏干涉朝政,宦官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苗晋卿、崔圆等人都小心逢迎,李麟却刚正不阿,不肯依附。乾元元年(758年),李麟罢相,改授太子少傅。 乾元二年(759年),李麟病逝,时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傅,谥号为德。 唐肃宗赏赐绢帛二百匹,命京兆府吏卒为他护葬,并由官府操办丧事。 人物评价 刘昫:① 麟好学能文。②麟修整,峘循良,匪躬立事,始终无玷者,皆宗室之英也。 个人作品 李麟著有《聚皇朝已来制集》五十卷。 家庭成员 五世祖:李乞豆,北魏定州刺史。 四世祖:李慧,北周申、卫二州刺史。 曾祖:李世武,封北平公。 父亲:李濬,官至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儿子:李全,官至登封县令。 [以上内容由"行云流水"分享。] |
庞德 (?~219)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庞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约在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随张鲁归降于曹操麾下,被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 219年,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两军对垒期间,常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时值汉水暴溢,他率诸将与关羽殊死搏斗,箭镞射尽,又短兵相接。而他格斗益怒,胆气愈壮,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以封将劝降,但他却怒目不跪,怒斥关羽,最终殒身殉节。 人物生平 果敢善战 庞德少年时任郡吏及州从事。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庞德从马腾进击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数有战功,迁至校尉。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袁尚遣郭援、-等略取河东,曹操便使钟繇率关中诸将讨伐他们。庞德随马腾的儿子马超在平阳抵御郭援、-,庞德担任先锋,进攻郭援、-,大获全胜,更亲斩郭援首级。据《魏略》记载,庞德亲手斩得一颗首级,不知这便是郭援。战罢之后,众人皆指郭援已死而不能得其首。然而庞德于晚后方才于弓鞬中取出一颗头颅,由于郭援是钟繇之甥,因此钟繇见其首而哭。庞德便向钟繇赔罪,钟繇道:“郭援虽是我甥,但他始终是-。卿又何须赔罪?” 因这次战功,庞德被拜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后张白骑作叛于弘农,庞德复随马腾往征,东西崤山之间击破叛军。每次交战,庞德常陷阵却敌,勇毅冠绝马腾军队。后来马腾担任卫尉,庞德留在马超部下。 辗转各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破马超、韩遂于渭南,庞德便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庞德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张鲁。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庞德随众投降。曹操素来听说庞德骁勇善战,于是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为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 授命叱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侯音、卫开等在宛城反叛,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拔宛城,斩侯音、卫开,便往南驻扎在樊城,以讨关羽。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常说:“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他,他亦必杀我。”后来庞德与关羽交战,引箭射中关羽前额。其时庞德常乘白马,关羽军皆谓之白马将军,对他甚为忌惮。 曹仁让庞德在樊城北边十里的地方屯扎,正值天降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城下平地积水五六丈之深,于是庞德与诸将皆避水上堤。此时关羽乘船攻击庞德军,以大船四面发箭射向堤上。庞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关羽,尽被庞德收斩。庞德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关羽攻势渐急,箭矢用尽,双方短兵接战。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毁大节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于是意怒恶战,气概愈壮,然而水浸太盛,魏军吏士都投降了。庞德与麾下将一人、伍伯二人,收弓带矢,乘小船欲还曹仁本营。不过暴水太盛,小船因而覆没,弓矢尽失,庞德独抱船覆于水中,为关羽所擒,被解回关羽大营立而不跪。 陨身殉节 关羽便道:“足下的哥哥在汉中,本帅也想请足下去做将军,为什么不快快投降呢?”庞德大骂关羽道:“你这竖子,说什么屁话!魏王雄兵百万,威震天下,所向无敌。你们刘备算什么东西?不过一个庸才罢了,哪里是我们魏王的对手!我庞德宁愿做贼人的鬼,也不做贼人的将!”结果庞德为关羽所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延康元年(221年),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庞德陵墓送去谥号。下诏说:“从前先轸为国捐躯,王雏-而死,丧身殉节,前代人都赞美他们。庞德果敢刚毅,赴难立名,当时人们就称赞他,他的大义在当时就很崇高,寡人怀念他,赠他壮侯的谥号。”又赐给他儿子庞会等四人关内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户。 正始四年(243年),立义将军庞德从祀于魏太祖庙庭。 [以上内容由"逆风飞扬"分享。] |
赵憬 (736~796) 唐朝宰相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憬(736年-796年10月3日),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曾祖仁本,仕为吏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母丧免,有芝生壤树。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还,阖门不与人交。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 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异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 窦参当国,欲抑为刺史,帝不许。参罢,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同辅政。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繇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时杜黄裳遭奄人谗诋,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憬救护申解,皆得免。初,贽约共执退延龄,既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憬精治道,常以国本在选贤、节用、薄赋敛、宽刑罚,恳恳为天子言之。又陈前世损益、当时之变,献《审官六议》。一议相臣,曰:“中外知其贤者用之,能者任之,责材之备,为不可得。”二议庶官,曰:“臣尝谓拔十得五,贤愚犹半。陛下曰:‘何必五也,十二可矣。’故广任用,明殿最,举大节,略小瑕,随能试事,用人之大要也。”三议京司阙官,曰:“今要官阙多,闲-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少,优容众也。宜补缺员,以育人材。”四议考课,曰:“今内庶僚,外刺史,课最尤者,擢以不次,善矣。臣谓黜陟宜责岁限,若任要重未当迁者,加爵或秩。其馀进退,宜示迟速之常。若课在中、考如限者,平转而历试之,即无苟且之心、滞淹之虑。”五议遗滞,曰:“陛下委宰辅举才,不遍知也,则访之庶僚;又不遍知也,访之众人,众声嚣然,十誉之未信,一毁之可疑。臣谓宜采士论,以誉多者先用,非大故者勿弃。”六议籓府官属,曰:“诸使辟署,务得才以重府望,能否已试,则引而置之朝,无俾久滞。”帝皆然之,下诏褒答。辅政五年,卒,年六十一。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憬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得禀入,先建家庙,而竟不营产。其镇湖南也,令孤峘、崔儆并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弹治之,皆遣客暴憬失于朝。及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方贬衢州别驾,引为吉州刺史,人以为贤。 [以上内容由"lovericky"分享。] |
姚兴 (366~41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后秦文桓帝姚兴 (366-416),字子略,羌族,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394-416 年在位。姚兴在前秦时任太子舍人。后秦建国后立为皇太子。姚苌每次出征都留姚兴守常安。393年姚苌死时正值苻登攻打后秦,姚兴密不发丧,待至次年击败苻登后才即帝位,改元皇初。399年夏天,国内天灾频频,姚兴自降帝号,是十六国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灭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组织了大规模的翻译佛经事业,"由是州郡化之,求佛者十室之九"。 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提倡佛教和儒学,广建寺院。他先后消灭了前秦(苻登)、西秦(乞伏国仁)、后凉(吕光)的势力,使西方安宁;同时东与北魏、东晋抗衡。弘始元年(公元399年)率兵攻打东晋,一举攻陷洛阳,迫使晋军南撤,晋之淮、汉以北纷纷降秦,使统治疆域迅速扩大,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徐、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淮河、汉水流域。后因连年出征,国力不足,增收杂税,引起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又加姚兴诸子不和,太子姚泓懦弱,爱子姚弼骄横,遂使政局不稳。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病死,谥文桓皇帝,庙号高祖,墓曰偶陵。太子姚泓继位。次年为东晋刘裕所灭,后秦亡。 [以上内容由"liguoliang"分享。] |
姚兴 (366~416) 十六国时期后秦的文桓皇帝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兴(366~416年),字子略,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的文桓皇帝,394~416年在位。他是姚苌的长子,淝水之战以前,在前秦苻坚朝中曾任太子舍人。姚苌在长安建立后秦称帝,他被立为皇太子。 姚苌立国之初,与苻登连年作战,命姚兴镇守长安。393年十二月,姚苌病死,苻登乘机自甘泉南下进攻关中。姚兴自称大将军,领兵迎战苻登,在马嵬堡(今陕西兴平马嵬镇)大败苻登的军队。苻登西逃平凉,姚兴方在槐里(在今陕西兴平县)登皇帝位,改元“皇初”。时为394年初。 姚兴即皇帝位后,稍作安排,立即率大军追击苻登,在马毛岭(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南大败苻登。姚兴遣散了苻登的部队,命复归农业,并将阴密(故城在今甘肃灵台县西50里)的三万户氐族人迁往长安。接着他平定了关中西部及秦州一带的一些小股武装,又乘慕容垂灭西燕河东空虚之机,抢占了河东郡(今山西临汾和运城地区)。 姚兴在初步巩固了关中这块基地之后,便集中力量治理朝政。他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只要其中某一点有道理,都予以采纳。京兆人杜谨、冯翊人吉默、始平人周宝,先后向姚兴上 书,陈述政见,皆被擢授官职。他尊重和爱惜人才,使用和提拔官员不分民族,不论资历,不重出身,而主要重视其人的才能。天水人尹纬,在前秦苻坚朝只是个尚书令史的小官,但颇有文武才略,姚兴提拔他为尚书仆射,参与朝政大事。京兆人韦华、始平人庞眺等,率领流落襄阳就食的一万多关中人,脱离东晋,投奔姚秦,回到了关中。姚兴召见韦华谈话,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便例外地拜他为中书令。为了延揽人才,姚兴下令各地郡县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清行孝廉一人”,并“命百僚举殊才异行之士。” 同时,姚兴驾驭部属能够做到赏罚分明,对于朝臣和地方官吏有功则赏,有过必罚。司隶校尉郭抚、扶风太守强超、长安令鱼佩、槐里令彭明、仓部郎中王年等人,为官清廉,政声传闻,姚兴除下令褒奖之外,给郭抚增邑100户,赐强超关内侯之爵,把鱼佩、彭明、王年各晋升一级。相反,对于-污吏,姚兴也是严惩不贷。他处死了有-受贿罪的始平太守周班和槐里令李彤等,使各地守令不敢妄为。 为了强化法治,培养执法人才,姚兴在长安设立了法律学校,调集各地无实职的令史到长安学习法律。学习结束后,仍命他们回到原来的郡县执掌刑狱。姚兴自己也常到谘议堂“听断刑狱”,审察疑难案件。他还规定,凡各地方自己不能决断的大案,一律上报廷尉审理,以减少冤案。 在注重吏治的同时,姚兴也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在长安设立太学,聘请名儒讲授儒学。当时有天水人姜龛、东平人淳于岐、冯翊人郭高皆为名儒,在长安讲学,各有生徒数百人。姚兴常召姜龛等到东堂讲经论道,探讨理论。凉州人胡辩在洛阳讲学,有生徒数千人,学声传闻。关中的青年士子慕名欲前往洛阳求学,姚兴便给潼关守将下令说:“诸生谘访道艺,修己励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注:《晋书·载记》】于是,学风更加兴盛起来,从外地赶来长安求学的人多达近万人。 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农桑,姚兴下令说,凡百姓因为遇到灾荒而自卖为奴婢者,全部免掉奴籍,成为自由身。 当国家财政困难时,姚兴命令增加关津之税,对经营盐、竹、山木业的皆征收赋银。好多大臣提出反对,认为天然资源应当让天下人无代价地获取其利。但姚却说,凡能获取山水之利益者,多为富豪大族。征收银赋是抑制富豪,补益于国,有何不可? 姚兴这种礼法并施的统治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使当时的关中地区得到一段恢复和发展时期,号称“俗阜年丰,远安尔辑。”【注:《晋书·史论》】 姚兴生性节俭,他所用的车马不作金玉装饰,所以下属官员亦不敢奢侈,他曾下令禁止百姓造锦绣和进行淫祀活动。398年,发生了日食和月食现象,姚兴便以天有“灾异”之兆,取消了皇帝称号,改称“天王”,改年号为弘始,实行大赦,并命将朝中和地方官吏皆降一级,“赐孤鳏寡粟帛有差,年七十已(以)上加衣杖。”【注:《晋书·载记》】但史籍也说姚兴“然好游畋,颇损农要。京兆杜挻以仆射齐难无匡辅之益,著《丰草诗》以箴之,冯翊相云作《德猎赋》以讽焉。兴览而善之,赐以金帛,然终弗能改”【注:见《晋书·载记》】。 姚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倡导儒学的同时,大力推崇佛学。他于弘始三年(401)五月,派姚顾德、姚穆领兵六万,西攻后凉吕隆。并叮嘱二将在获得西域名僧鸠摩罗什后,立即送到长安。姚硕德打败吕隆,进军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于十二月将鸠摩罗什护送到长安。姚兴以国师之礼隆重接待罗什,在长安城以北的离宫——逍遥园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让罗什讲经译经。姚兴前往逍遥园与长安众僧徒一起听罗什演说佛经。陪同罗什与八百多僧人共同校勘。在姚兴的倡导下,王公大臣纷纷附会崇佛,从外地赶来长安听讲的僧人多达五千之多,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佛教传播的空前盛况。由此,佛教在长安和中原广为传播,“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注:见《晋书·载记》】 姚兴是十六国时期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关中地区的生产趋向发展,后秦的经济力量也很快强盛起来。但由于后秦受到北魏、大夏等邻国的不断攻击,连年作战,使国力削弱。416年元月,姚兴病死,时年51岁。其葬墓称偶陵。 [以上内容由"樊樊精灵"分享。] |
姚绍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绍,苌庶母弟兴叔父也,为抚军将军,封东平公。 兴克洛阳,署为都督山东诸军事、豫州牧、权镇洛阳,兴之伐魏,绍以洛阳之众会集平望,败绩而归。及兴寝疾,绍典禁兵宿卫。广平公弼潜谋为乱,称疾不朝,兴闻之怒甚,宻谋收弼。绍为弼羽翼,驰遣告之,兴力疾赐弼死。既而泓嗣伪位,推心宗事,弗以为嫌,复令总司戎政。绍亦感而归,诚守忠不二,所在立功,厯位侍中、司隶、宗正,寻进太宰、大将军、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侍中、司隶、宗正、节录并如故,改封鲁公。先是绍尝召胡僧问以国之休咎,僧乃求麫为大胡饼,形径一丈,僧坐在上,先食正西,次食正北,又次食正南,其所余者卷而吞之,讫便起去了,无所言。末年晋太尉刘裕来伐,绍遣左长史姚洽屯军河北,欲以绝其粮道,反为所败,洽等死之,绍闻洽死,忿恚发病,呕血而卒。绍未亡时率众攻函谷关,厨人为绍炊饭,气蒸汗流,辄便成血,腥甚,积日如此,绍心恶之,令勿复炊,因乞食于诸军,后八十日而绍病死,是年晋师北讨,扫定颍洛,明年席卷丰镐,泓遂为刘裕所擒斩于建康市。 [以上内容由"魔芋"分享。] |
乞伏元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乞伏元基,十六国时期西秦君主文昭王乞伏炽磐的长子。母不详。他曾被父亲派到后秦做人质。414年,乞伏炽磐灭南凉,复称秦王,元基从后秦的首都长安逃回,炽磐封其为尚书左仆射,后改封辅国将军、进封右丞相。428年,乞伏暮末即位,继续以哥哥元基为右丞相。 乞伏暮末在位的三年中,西秦遭到强邻北凉的进攻和胡夏的进逼,情势危急;而暮末对内又政刑酷滥,弄得众叛亲离。在此风雨飘摇的三年中,身为皇长子和丞相的元基,临危授命,曾代替暮末镇守旧都枹罕,带领士兵几次击退北凉的侵略。虽然最后没能挽救西秦的灭亡,但也拼尽了全力,堪称西秦末期的一位中流砥柱。 永弘四年(431年)胡夏攻西秦都城南安,暮末投降,西秦灭亡。不久,暮末和500多宗室一起被胡夏皇帝赫连定所杀。此后史书再没有关于元基的记载。以他对西秦国和弟弟暮末的忠诚,推测他不会在国亡时背弃暮末独自逃跑,他很可能在431年一起被赫连定杀害了。当然,关于他下落的史实期待进一步的考证。 [以上内容由"襄阳夫子"分享。] |
李昌巙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昌巙 陇西(今甘肃陇西)人,李唐宗室。大历间(767~779),以御史中丞出任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防御使,在桂约14年。大历十一年(776),西原州(治罗和县,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北黑水河西岸) 人潘长安自称安南王,诱胁民众,纷扰波及川、滇、黔、湘、桂等地。 昌巙奉命征讨,斩首2万余级,俘虏20余万,活捉潘长安等骨干84人。对俘获人员,采取发给耕牛、种子、遣送回乡的“化戎为农”政策,使商、农、渔、樵各安其业;老、弱、孤、寡各立其身,出现“三军卧鼓、四鄙罢柝”的局面,受到朝廷嘉奖,刻《平蛮碑》于铁封山石壁。昌巙又将祠宇堕圯的舜庙修缮一新,用舜帝的贤德和遗教来感化和治理边陲,以图长治久安。其后,在独秀峰下还创办了桂林第一所州学,为培育人才、淳化风俗作出了贡献。 [以上内容由"人鱼小姐"分享。] |
姚弋仲 (280~352) 十六国时羌族首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弋仲(280年—352年),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原籍南安赤亭(今陇西)。西晋永嘉六年(312年)率部众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建城于陇上。东晋明帝太守元年(323年)投赵,屡立战功,拜安西将军、六夷大都督、豫州刺史。东晋咸和八年(333年)率部迁于清河,后赵石泓拜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平襄县。后赵亡归晋,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封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轼骑大将军、大单于、高陵郡公。有42子,随其南征北战于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为建立后秦基业打下基础。殁后,其灵柩为前秦苻生所得,以王礼葬于冀之狐槃(新兴镇姚谢家坪)。后来,子姚苌称帝,建都长安,追谥父为帝,庙号始祖,墓为高陵,“置园邑五百家护陵”。 家世背景 姚弋仲的先祖是舜帝之后。夏禹时封舜帝少子于西戎,世代为羌人首领,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烧当七世孙填虞,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年间,因侵扰东汉而受东汉朝廷讨伐,被杨虚侯马武所败,被逼逃亡出塞。填虞九世孙迁那时,率领其众内附东汉,得到了东汉的嘉奖,被封为假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至此获居于南安郡赤亭地。迁那的玄孙柯回,是三国曹魏的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姚弋仲即柯回之子。 万人跟随 姚弋仲年少聪明而勇猛,英明果断,雄武刚毅,不治产业而以收容救济为务,故很受众人敬服。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时值永嘉之乱次年,姚弋仲举众向东迁徙到榆眉,胡人、汉人扶老携幼跟随者有数万人,姚弋仲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 太宁元年(323年)七月,前赵皇帝刘曜消灭盘据陇西的陈安,关陇地区的氐、羌各族部落都送来人质请求投降前赵,刘曜任命姚弋仲为平西将军,封平襄公,居住在陇上。 归降后赵 咸和三年(328年),刘曜被后赵天王石勒打败,留守长安的太子刘熙弃守长安,出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导致关中大乱,后赵乘时进取关中。不久石虎更领兵攻下上邽,消灭前赵残余势力,姚弋仲于是归降后赵。姚弋仲当时向石虎建议迁移陇上豪族,以削弱其实力并充实京畿地区,得到石虎采纳,并推荐他为行安西将军、六夷左都督。 咸和四年(329年),东晋豫州刺史祖约因谋反失败,所以北逃投奔石勒,石勒对他以礼相待,姚弋仲上疏石勒说:"祖约残害东晋朝政,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现在陛下你又宠幸他,我害怕他又会萌发出叛逆之心。"石勒采纳他的建议,后来诛杀了祖约。 折叠刚正不阿 咸和八年(333年),石勒去世,石虎以丞相掌握朝权,因姚弋仲前言及氐酋蒲洪的劝言,于是迁关中豪族及氐、羌共十万户到首都襄国(今河北邢台)所在的关东地区,并命姚弋仲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襄平县公,让他的部众迁居于清河郡的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东北)。 咸康元年(334年),石虎废后赵文帝石弘自立为帝,姚弋仲称病不来朝贺,经石虎不断召见才至,并态度严肃的对石虎说,您是辅佐之臣,为何反而夺权?石虎因为姚弋仲的刚正不阿而不责怪他,于是迁任他为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 斩杀梁犊 永和五年(349年),高力督梁犊与其部众兵变,声势浩大,并在荥阳击败了石虎派往讨伐的李农。石虎当时大为恐惧,并召姚弋仲与燕王石斌讨伐梁犊。姚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人轻骑至首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当时石虎已重病,不能马上接见,只先赏赐姚弋仲酒食。姚弋仲怒而不食,说:"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见,虽死无恨。"石虎接见后加授姚弋仲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铠马。随后姚弋仲就不辞而出,策马南奔,大破叛军,斩杀梁犊。因功加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进封西平郡公。 冉闵之乱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石虎去世,太子石世继位,而征梁犊归来的姚弋仲、蒲洪等人亦于此时回军,并与彭城王石遵相遇于李城(今河南温县),并共同劝说石遵起兵夺位。石遵随后起兵,不久就杀石世继位,并让冉闵掌有兵权。然而不久冉闵就废杀石遵,立石鉴为帝,掌握朝政。新兴王石祗于是与姚弋仲及蒲洪连兵,移檄讨伐冉闵。 永和六年(350年),冉闵杀石鉴并诛杀石氏宗室,姚弋仲就率众讨伐冉闵,移兵至混桥。不久石祗于襄国即位为帝,以姚弋仲为右丞相,封亲赵王,并殊有礼待。 永和七年(351年),冉闵围攻襄国,姚弋仲命其子姚襄率兵救援石祗,并配合后赵太尉张举的行动,遣使向前燕求援。最终在汝阴王石琨、姚襄、前燕三军以及襄国守军夹击之下,围城的冉闵兵败,败退邺城。虽然姚襄取胜,但因为没有应姚弋仲在出发前所要求的擒得冉闵,遭姚弋仲以杖打一百责罚。 投降东晋 永和七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杀,后赵灭亡。姚弋仲在患病时向诸子说:"石氏厚待我,我本来想尽力帮助他们。而今天石氏已经灭了,中原无主;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尽快归降晋室,并固守臣节,不要做不义的事呀!"于是遣使向东晋投降,获授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封高陵郡公。 永和八年(352年),姚弋仲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其五子姚襄续统其众。姚襄后为苻生所败,姚弋仲的灵柩为其所获,苻生以王礼葬姚弋仲于天水冀县。后来,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苌称后秦帝时,追谥姚弋仲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其墓称为高陵。 [以上内容由"maillisu"分享。] |
姚绪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绪(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部)人,羌族。为后秦国君姚苌之弟。后秦国将军。宰相。 姚苌称帝后,任命姚绪为征虏将军,司职逮校尉,镇守长安。姚苌死后,姚兴即位,封姚绪为晋王,主要守卫后秦国家东部。之后受命自龙门入蒲阪,出击降服西燕河东太守柳恭。拜任并、冀二州牧,镇守蒲阪。 弘始四年(402),后秦发动诸军伐魏,姚绪受命统河东兵为前军节度。魏军进攻蒲阪时,姚绪为保城池,固守不战,最后取得胜利。 姚绪历任姚苌、姚兴二朝要职,他既有战功,亦颇具政绩,受到了特殊待遇,可谓德高望重。朝廷政务大事,必定先谘询姚绪,之后而再执行实施。姚绪曾任丞相,主持后秦国家政务。他死之后有资格配享姚苌的神庙。 [以上内容由"春意"分享。] |
姚苌 (330~394) 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姚苌(330~393年),字景茂,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王朝的创建者。384~393年在位。其祖辈在东汉中期迁居南安郡(郡治豲道,在今甘肃陇西县)亦亭(在今陇西县西)。西晋永嘉末年,姚苌的父亲姚弋仲率领陇西羌族的一部分迁居于隃糜(在今陕西千阳县东)。姚苌出生在隃糜,为姚弋仲的第24子。 后赵建平四年(333),石虎将关中地区的汉族和羌、氐族共十多万户迁往关东时,以姚弋仲为西羌大都督,率羌族数万人东迁到清河郡(治今河北清河县)之滠头(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北)居住。姚弋仲死后,部众由姚苌兄姚襄率领。 冉魏永兴三年(352),姚襄率领其部六万户西撤关中,屯于杏城(故城在今陕西黄陵县境),又招降北地郡诸胡族五万多户归附。357年,前秦皇帝苻生派将军苻坚率军进攻姚襄。姚襄战死,姚苌统领部众投降苻坚,历任陇东、汲郡、河东、武都、武威、扶风太守和宁、幽、兖三州刺史。后来担任步兵校尉,受封益都侯。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苻坚领兵进攻东晋,任命姚苌为龙骧将军、都梁、益二州诸军事。当苻坚由淝水大败而归时,鲜卑慕容泓乘机叛离前秦,在华阴屯兵十余万。苻坚命儿子苻睿率姚苌及其部队5万人马攻打慕容泓。苻睿兵败身死,姚苌一则怕苻坚问罪,二则看到前秦政权已面临崩溃之势,于是他率部叛秦,游戈于渭北一带。 这时,关陇地区的羌族上层分子,支持姚苌拥兵自立。安定(今甘肃泾川)、新平(今陕西彬县)、北地(今陕西耀县)一带的各少数民族有十多万户也纷纷归附于姚苌。使姚苌的威望和实力大大增强,拥兵十多万人。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立年号为“白雀”,设置百官。 次年夏,慕容冲率部包围长安,与苻坚军相对峙。姚苌趁机派使者与慕容冲通好,然后率部南下,屯于北地,加紧训练士卒,积蓄粮草,静观待变。 趁慕容冲进攻长安城时,姚苌领兵攻取了新平,又占领了安定,岭北(指今礼泉县九嵕山以北)诸城镇全部成了姚苌的地盘。苻坚无力守长安,率数百骑逃至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姚苌立即率领部队包围五将山,生俘了苻坚。姚苌逼苻坚交出国玺让位,苻坚不肯,被缢杀于新平一座佛寺中。 慕容冲占领了长安,不久被部下所杀。慕容□(□=岂+页)为燕王,顺应鲜卑人东归之心,率领鲜卑人撤离长安,东归魏地。卢水胡人郝奴乘虚占了长安城。姚苌见时机已到,率大军打败郝奴,夺取了长安。 386年,姚苌在长安称帝,立国号“大秦”,年号“建初”,建立了姚秦政权,史称后秦。他把长安改称“常安”,命其弟姚绪镇守。 在姚苌建立后秦政权的同时,关陇的氐族贵族势力又拥立占据陇西的苻登为皇帝。姚苌草草立国之后,便出兵攻秦州,天水、略阳的屠各族、羌族二万多户率先归附姚苌。秦州刺史王统见自己处于孤立,亦投降了后秦,姚苌便命弟姚硕德为都督陇西诸军事、秦州刺史、领护东羌校尉,镇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市)。此后,姚苌在安定设立行营,亲统军队继续与苻登连年作战,留太子姚兴镇守长安。姚苌与苻登在关陇一带激战经年,互有胜负。建初七年(393),姚苌从安定行营回长安,途中病重。到达长安,患了阴肿,医治无效,于是年十二月卒,时年64岁。葬墓称原陵。姚兴即帝位后,追谥他为武昭皇帝。 [以上内容由"dyl-9"分享。] |
乞伏国仁 (?~388) 十六国时期西秦政权建立者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乞伏国仁(?-388年),陇西人,鲜卑族,鲜卑乞伏部首领乞伏司繁之子,十六国时期西秦政权建立者,385年―388年在位。 公元376年(太元元年),乞伏司繁去世,乞伏国仁接替其父镇守勇士川。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坚任命乞伏国仁为前将军、先锋骑。公元385年(太元十年),乞伏国仁逐叛前秦,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兼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年号建义,设置武城、武阳、安固等十二郡,建都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乞伏乾归去世,谥号宣烈王,庙号烈祖。 乞伏国仁家族世代为鲜卑族乞伏部首领,原游牧于漠北一带。传至其父乞伏司繁时,因屡受后赵皇帝石虎的侵犯与掠夺,迫于无奈,才率部族逐渐南下到陇西,和汉人杂居。因此,乞伏鲜卑又称为陇西鲜卑。 折叠接替父职 公元371年(咸安元年),乞伏司繁被前秦天王苻坚所败,乞伏国仁随其父率众降于前秦。 公元376年(太元元年),乞伏司繁去世,乞伏国仁接替父职镇守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夏官营一带)。 公元383年(太元八年),苻坚攻打东晋(即淝水之战),任命乞伏国仁为前将军,统领作为先锋的骑兵。适逢乞伏国仁的叔父乞伏步颓在陇西叛乱,苻坚派乞伏国仁回师讨伐。乞伏步颓听到后,非常高兴,在路上迎接乞伏国仁。乞伏国仁举行宴会,兴奋地卷袖捋臂,大声地说:"苻氏从前趁着后赵石氏之乱,就狂妄地0名号,穷兵黩武,占据八个州。国土安宁以后,就应该用德政来安抚百姓,却虚张声势,一心向远方掠夺,骚扰百姓,使中原一带民生凋敝,天怨人怒,怎能成功!而且物极必反,福满而覆,这是天道。依我估计,这一仗难以避免失败。我准备和各位一起成就一方大业。" 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后,乞伏国仁于是就胁迫各部族,有不听从的就加以攻击,然后吞并,部众达到十多万人。 折叠建立西秦 公元385年(太元十年)八月,符坚被姚兴所杀,乞伏国仁对他的豪帅说:"苻氏凭着超乎世俗的能力却被乌合之众打败,可以说是天意。循守常法,迷信期运,这是前辈们引以为耻的;见机而作,是英豪之举。我虽然德行浅薄,但是凭世代之德,岂能看着时运到来却不行动吗!" 公元385年(太元十年)九月,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兼任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政权,建年号建义。任命将领乙旃音埿为左相,屋引出支为右相,独孤匹蹄为左辅,武群勇士为右辅,弟弟乞伏乾归为上将军,其余的人任授官职各有不同。设置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漒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并建筑勇士城(今甘肃榆中)作为都城。 折叠诸部来降 公元385年(太元十年)冬天,鲜卑匹兰慑于其威,又感其怀柔政策,便率众五千投降乞伏国仁。 公元386年(太元十一年)正月,南安(今陇西县东南)地区的秘宜以及各部羌人联合兴兵,进攻西秦。敌军从四面八方逼近。乞伏国仁对将领们说:"抢先下手就能削弱敌人的勇气,不能坐等敌人来到。应该收敛我们的威势,引诱敌人,用病弱的军队来让敌人自高自大,即兵法上说的使我军士气高涨,使来犯之敌懈怠。"于是率领五千军队,出其不意袭击他们,把他们打得大败,秘宜逃回南安。 公元386年(太元十一年)七月,秘宜和他的弟弟莫侯悌(《资治通鉴》作莫侯悌眷)率领三万多户部众投降乞伏国仁投降,乞伏国仁授任秘宜为东秦州刺史,莫侯悌为梁州刺史。 折叠授官征战 公元387年(太元十二年)三月,前秦高帝苻登派使者任命乞伏任国仁为使持节、大都督、都督杂夷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 公元387年(太元十二年)六月,乞伏国仁率领三万骑兵在六泉袭击鲜卑大人密贵、裕苟、提伦等三部。七月,高平鲜卑没奕于、东胡金熙合军来袭击,在渴浑川相遇,展开激战,乞伏国仁将其打败并杀死三千人,缴获五千匹马。没奕于和金熙逃回,三部都很恐惧,率领军队前来投降西秦。乞伏国仁任命密贵为建义将军、六泉侯,裕苟为建忠将军、兰泉侯,提伦为建节将军、呜泉侯。 乞伏国仁的建威将军叱卢乌孤跋聚兵反叛,据守在牵屯山。乞伏国仁率领七千骑兵讨伐他,杀死他的部将叱罗侯,有一千多户投降。叱卢乌孤跋非常害怕,于是投降乞伏乾归,乞伏国仁恢复他的官位。 折叠去世 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四月,乞伏国仁在平襄讨伐鲜卑越质叱黎,把他打得大败,并俘获越质叱黎的儿子越质诘归、越质叱黎弟弟的儿子越质复半及其部落五千多人而回。 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六月,乞伏乾归去世,谥号宣烈王,庙号烈祖。乞伏国仁死后,大臣们都认为他的儿子乞伏公府年幼,应立年长者为君。因此,属下百官拥戴推举乞伏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国内实行大赦,改元太初。 为政举措 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后,为国富兵强,称霸一方,采取选贤任能、礼贤纳士的政策。文武百官,各得其所,新旧臣宦,咸服宾礼。乞伏国仁还大力振兴农牧事业,积极发展生产,尤其注重教育文化的发展,培养选拔治国人才。乞伏国仁在位时期,西秦国泰民安,盛极一时。 [以上内容由"我心永恒678"分享。] |
乞伏乾归 (?~412) 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乞伏乾归(?-412年),陇西鲜卑人,西秦烈祖乞伏国仁之弟,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388年-400年、409年-412年在位。乞伏国仁死后,乞伏乾归被推举为主,改年号为太初,迁都金城。前秦苻登先后封他为河南王,金城王,西秦王。后投降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又归降后秦,409年复称王,改年号为更始。乞伏乾归在位期间,占据了陇西全境。死后庙号高祖,谥号武元王,葬于元平陵。 [以上内容由"琪"分享。] |
乞伏司繁 (?~376) 鲜卑族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乞伏司繁(?-376年),陇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乞伏部首领,前任首领乞伏傉大寒之子,西秦君主乞伏国仁、乞伏乾归的父亲。 在其父乞伏傉大寒死后,继任部落首领之位,将部落迁居度坚山(今甘肃靖远西)。建元七年(371年),前秦派兵攻打乞伏司繁,乞伏司繁兵败投降前秦,前秦天王苻坚封其为南单于。 建元九年(373年),鲜卑人勃寒攻掠陇西,苻坚任乞伏司繁为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派他前往讨伐勃寒。勃寒恐惧投降,苻坚便让乞伏司繁镇守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乞伏司繁在勇士川很有威望和恩惠。建元十二年(376年),乞伏司繁去世。 [以上内容由"huangdog"分享。] |
李逢吉 唐朝宰相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逢吉,字虚舟,系出陇西。父颜,有锢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又擢进士第。范希朝表为振武掌书记,荐之德宗,拜左拾遗。元和时,迁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改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未已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礼部尚书王播署榜。 李逢吉才思俊丽,能文工诗曾与令狐楚同编者名《断金集》,今存八首 ,有【享惠昭太子庙乐章】 【望京楼上寄令狐华州】【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 【奉送李相公重镇襄阳】【和严揆省中宿斋遇令狐员外当直之作】【奉酬忠武李相公见寄】【酬致政杨祭酒见寄】,其他诗集均佚,晚年曾与刘禹锡、令狐楚来往较多。 [以上内容由"寂静空间"分享。] |
仁寿山森林公园 | 仁寿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城西南一华里处,占地882亩,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陇西境内一座闻名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美传。1997年仁寿山公园晋升为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公园昔日树木葱笼、殿堂林立、凉亭巧布,成为游人踏青游览、逢节聚会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节”、“朝山会”在这里举行。漫长的战祸,使佳仁寿山风景区遭到破坏;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树木、古建筑破坏殆尽,仁寿山成为一座秃山。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0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仁寿山公园。 重新规划建设的仁寿山公园,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为主,点缀景观,分为园前区、科普区、文娱活动区、文化古迹区、森林游览区、生态区、游乐区等7区。园前区,巍然屹立的仁寿山大门牌坊,一展陇西古建雄风,门前的汉白玉拱桥,再现了黄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园前区西侧有312级石阶段登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平添了登山览胜、强身健体的情趣。山下儿童乐园中心屹立着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雄献身的优秀少年队员张新龙雕像,成为少年队员清明扫墓和游览聚会的场所。 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现在的仁寿山,大殿巍峨,亭廊巧布,花木扶蔬,景色宜人。中央和省、地、县领导及邻县的领导、群众、港台同胞及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友好人士,多次专程游览,题词作画。《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报》、中央、省、地、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进行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仁寿山公园的知名度。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 |
李家龙宫 | 李家龙宫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今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称其为官者,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和北大第三门。 宫内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后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和五座假山,主祭堂两侧殿,屋脊上群龙俯仰,神态各异。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等李氏先祖牌位,香火甚旺。五座假山分别名为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假山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荫丛中。假山旁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后来,李家龙官又遭拆毁,“前五楼”、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及主祭堂建筑群均已毁没,三座假山夷为平地。 1993年以来,陇西县多梁道筹措资金,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荷花池和北天第一门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并修建了龙宫围墙,完成了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陈列了“陇西李氏文化展览”,基本具备了海内外李氏祭祖的条件。修复后的北天第一门顶部为五朵六部斗拱组成的景山式屋顶,东西方向,三开间,中间宽3.50米,通宽6.60米,进深4.50米,高9米,油漆彩绘,焕然一新,雄踞北关。西主殿南北两侧墙上绘着李氏始祖利贞公“食李维生”、李耳公“西出散关”大型壁画;西主殿、南北两侧殿门顶绘有“伯阳故里”、“谥号老聃”、“礼答尼山”、“守藏室史”、“函谷迎宾”、“关尹从风”、“深谷牧牛”、“终南授徒”、“著道德经”等素描人物画。正堂供奉“李氏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李氏先祖李琼公”之位,供族人祭祀。现存于古建筑上的60余条雕龙盘脊绕梁,雄姿昂然,栩栩如生。也许是岁月的巧合,也许是李家龙宫“真龙之气”的凝聚生发,龙宫院内一株百年沙柳,低回蜿蜓,盘根错节,如长江隐雾,气势磅礴,酷似一条临涧饮溪的苍龙,当地人都叫它“龙树”。喜逢李家龙宫重建修茸,公之于世,古老的龙树枯枝上抽出点点新绿,焕发生机和活力,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来李家龙宫的游人和李姓儿女,人们手抚龙树,望着修葺一新的李家龙宫,思绪万千。 |
陇西威远楼 | 陇西威远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 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陇西威远楼门票:门票5元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中心 |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位于县城仁寿山半山腰,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馆面积300多平方米。整个展馆以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布展线索,用3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展示了陇西早期党员马元凤的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过境陇西撒播革命火种,甘南农民起义和陇西民主人士王教五活动以及陇右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陇西和平解放、陇西人民踊跃支前等重要事实,体现了陇右党组织以陇西为根据地和大本营开展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 2014年4月,纪念馆被县委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保昌楼 | 保昌楼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昌楼 保昌楼位于陇西县渭河北岸河浦山岘口。该楼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8月18日,由巩昌知府颜士璋筹划,本地木匠莫长泰、瓦工蔡全福、画工李元等修建,为三层木楼,长宽各10米,高14米,一、二楼楼檐为四角形,三楼为八角攒顶式屋顶,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棂栏巧秀,飞檐翼然。为陇西北川游人入城的第一景观。该楼取名为保一方繁荣昌盛之意。保昌楼为省级保护文物。 |
陇西李氏龙宫 | 李家龙宫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原来是学校,后在原址上修建扩建被开发成李家龙宫,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现在很漂亮,每年还会有祭祖活动。 景点位置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 门票 免费 |
陇西西河滩遗址 | 陇西西河滩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西河滩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李家坪村东50米。是一处周代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1965--1966年曾先后两次进行局部发掘,发现有墓葬、窖穴和灰坑,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绳纹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周文化的分布区域与发展有重要价值。 西河滩遗址位于陇西县县城西郊西河西北面的一级台地上。台地高20米,上5米为黄土堆积,下15米为冲积沙层。遗址南临西河,北至台地边沿,西接西北铝加工厂,东至李家坪村。东西宽300米,南北长400米,文化层深0.5米左右。暴露遗迹有灰层、灰色绳纹陶片。出土文物有灰陶吊、盆、罐、骨、石器等,为西周文化遗存。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长城遗址位于福星乡马莲舰至鱼家咀,长约7公里。陇西境内古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德兴乡阴山,经福星、高愣、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砂川里入通渭县四坪。遗迹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沟坡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痕迹消失,沿山梁地带遗迹较明显,马莲现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残垣夯土层厚约8-10厘米,平均高度1.3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暴露遗物有绳纹瓦、砖、盆、罐等残片。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堂 |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 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泊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陇西台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文峰塔 | 陇西文峰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素有“旱码头”之称的陇西县文峰镇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底座直径4米,高34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翻瓦塔顶,填补裂缝,加铁匝4圈(1—4层),混凝土浇灌塔基。八脊攒顶,角悬风铃,塔的顶端立—钵体瓦瓶。文峰塔为待批省级保护文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县博物馆 | 陇西县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2012年建成新馆,位于陇西县巩昌镇北关龙宫路。建设总占地约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808平方米。博物馆承担着全县境内所有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馆藏文物的收藏管理等职责,隶属于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现有职工19人,具备文博专业技术职称的有8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人。 陇西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025件,其中一级文物4组6件,二级文物55件,三级文物400件,一般文物3964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涵括古书画作品、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砖瓦、化石、货币等十几大类。在诸类文物中,新石器时代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尖底彩陶瓶和双耳彩陶罐,尤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是甘肃彩陶艺术之魂宝;战国铜剑,至今双刃锋利,寒光逼人;汉代陶房制作细腻,门扉半掩,造型精巧;汉代铜釜一式三件,为当时使用的炊具,造型古朴庄重;唐代陶马丰满而俊秀,若似受惊欲奔,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宋元画像砖人物逼真,神态自然,形象生动;明清书画风格各异,堪称珍品;历代的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等珍贵文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馆藏品中,大多数为出土文物,传世品较少,比较全面地展示和反映了陇西地区数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馆长:石小军 联系电话: 0932-6622006 巩昌镇 "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吕家坪遗址 | 吕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家坪遗址 位于陇西县首阳镇。分属上、下吕家坪村。是两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遗址。上吕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以素面为主,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纹纹,器形有尖底瓶、盆、钵、罐等。下吕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断面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格纹,器形有旋涡纹尖底瓶、双耳罐、盆、深腹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 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 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 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 | 华盛欢乐世界以科技娱乐互动、丝路文化体验与陇西古郡历史民俗为主题,是一个国内领先的大型科技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分为陇西古郡春秋、龙城征战、儿童王国、梦幻水城以及互联网小镇五大区域。 交通 公交线路:城区乘9路车影视城站下车即到; 自驾线路:陇西城区高速路口向东十分钟即到,距离火车站十五分钟车程。 开放时间 夏季:周一至周四(09:00-18:00),周五至周日(09:00-19:00); 冬季:12月1日-4月30日(12:00-18:00)。 景点位置 甘肃省陇西县渭州路下河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暖泉山遗址 | 暖泉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山遗址位于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村西南5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断面暴露有白灰居址。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和豆、钵、盆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文峰镇 自然环境:文峰镇位于陇西县东南部,总土地面积84.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78万亩,平均海拔1682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34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22043户,乡镇总人口76783人,乡镇从业人员38392人。 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西梁家坪遗址 | 陇西梁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陇西梁家坪遗址位于陇西县首阳镇蔡子坪村东北1公里。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8米,暴露有灰坑、白灰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高领折肩罐、双耳罐、盘、杯等。采集有磨制石斧、石环。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 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 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 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头天门牌坊 | 头天门牌坊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头天门牌坊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北关一心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光绪九年(1883)重修,建筑面积45平方米,坐西朝东,四柱三门,面阔9米,进深5米,主体建筑高7米,为木构单檐悬山顶门楼。梁枋上方悬挂楷书“北天第一门”匾额。头天门牌坊结构匀称和谐,地方特色浓郁,木雕、砖雕雕刻精细,是见证巩昌府历史演变的实证之一,对研究清末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昌镇 "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普陀寺大殿 | 普陀寺大殿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寺大殿位于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五一村,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咸丰七年(1858)修葺,建筑面积71.89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10.73米,进深二间6.7米,单檐歇山顶前出卷棚廊。该殿脊檩有明确的修建时间、纪年,前廊梁架有记载维修的题记,为研究该殿维修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其歇山抱厦结构地方特色明显。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昌镇 " 自然环境: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县城,地处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0.75万亩,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 行政区划:辖16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30548户,乡镇总人口108897人,乡镇从业人员54449人。 六通情况:2……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马河村 |
---- |
马李河村 |
---- |
杨营村 |
---- |
贺家川村 |
---- |
团结村 |
---- |
卜家渠村 |
---- |
川口村 |
---- |
清泉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