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闻喜县

闻喜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汤王山

  汤王山位于中条山麓闻喜县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是中条山南端的最高峰。汤王山古名条山,依《山海经》改称景山。公元前一六00年于此发兵,鸣条一战,灭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业,山得圣而名改为汤王山。汤王山是商汤文化的发祥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过于尧、舜、禹、汤,而以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运城汤王山风景区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在当地关于汤王山还有个十分古老的、很感人的传说:汤王得天下后,连着大旱7年,一个大臣占卜说,除非用人做牺牲(祭品),上天才会下雨。汤王决定牺牲自己,救民于水火。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干柴堆,烈火熊熊。汤王眼看就要被烧死,忽然天降大雨,烈火被浇熄了,百姓欢呼雀跃。从此人们为了纪念汤王,便将闻喜境内的最高山命名为“汤王山”。  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过于尧、舜、禹、汤,而以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这里崇山峻岭,青松郁葱,层峦叠峰,奇石林立,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这里现有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位于主峰的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风雨苍桑,依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汤王山是以其独有的商汤文化古迹堪称黄河根祖文化旅游资源之绝品。  主峰的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风雨苍桑,依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  电话:0359-7022107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喜闻县      石门乡  闻喜县辖乡。1958年建石门公社,1984年建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中条山腹地,距县城42公里。面积174.4平方公里,人口0.9万。县城通坦曲县公路过境。辖石门、刘家庄、白家滩、后川、后交、玉坡、青山、西坪、横橙、占上10个村委会。矿藏丰富,以铜为主。农业主产小麦。.…… 详细++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第六批国保)  时代:周至汉  地址:闻喜县城南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  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东10米处发现古城址的北墙,墙残长500米,宽7—8米,高0.5—3.5米,夯层厚为7—15厘米。村南100米处有西墙暴露部分4—5米,残高3米左右。  上郭遗址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750万平方米。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址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  邱家庄墓地位于闻喜县官庄乡邱家庄村北100米战国汉墓群,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分布在村西、村北的丘岭上。断崖暴露大量的土坑竖穴和砖室墓。1973、1979年清理发掘15座土坑竖穴墓。出土青铜器有鼎、豆、壶、剑、镞。玉器有琮、环。陶器有鼎、豆、壶等,墓地保存较完整。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  该文物位于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口长约130米的南北向道路两旁。其中,石牌坊坐北朝南,横跨南北向道路上,是清代盐提举仇嘉谟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节牌坊。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牌坊通体石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蟠龙鸱吻。檐下正、背面皆悬石匾,额枋枋身阳雕有人物故事,花板饰有花草图案,阑额刻有额题。碑亭分布在南北向道路两旁,创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共5座。路东2座,皆坐东朝西,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毓镜神道碑亭和仇氏三兄弟德行碑亭;路西3座,皆坐西朝东,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氏五碑碑亭、赵太君节寿碑亭和薛太君节孝碑亭。  均为石质仿木结构,建于石砌台基上。除仇毓镜神道碑亭为十字歇山顶外,余均为单檐歇山顶。碑亭正侧面多悬有石匾,额枋浮雕装饰图案,石柱镂刻对联等。

董泽湖

  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故乡就在闻喜县东镇东官庄村旁的董泽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拳龙的地方就是此地。现有董父庙遗址,过仙桥旧址,并蒂莲石碑和藕荷仙女传说等,是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的历史人文,荷花生态景区,董泽湖景区交通通讯十分发达,东邻大运高速、二级、三级公路,闻绛二级公路和南同蒲铁路,非常方便各地游客,特别是此地盛产莲菜,夏秋两季80㎡的白水滩,两岸杨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龙的故乡融于莲蓬荷香之中,冬天董泽湖的藕,洁白如玉,孔多渣细,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食用滋补皆佳,目前经加工而成的绿色食品,“香脆莲”已畅销晋,陕豫等省市,董泽湖正在成为经济调整中的特种经济旅游区。  电话:0359-7022107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喜闻县   

闻喜文庙

闻喜文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县城内东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积38亩,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  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有极星门、朝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房等二百余间。  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形态生动,光泽纯朴。大成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琉璃脊饰光泽夺目。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话:0359-7028752  地址:闻喜县城党政街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后稷庙

后稷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稷庙  后稷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明  地址:闻喜县阳隅乡吴吕村  创建年代无考,中轴线上仅存有后稷殿、戏台。后稷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右门墩石上有“至元二十九年五月”所建题记。戏台上有明清两代重修题记。

中华宰相村

  即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柏村  裴柏村位于礼元镇南500米,大运高速公路和大运二级公路,由北向南通过。村后九岭似凤,恰好座西向东,又名九凤朝阳,岭上千年古柏,将裴柏点缀的煞是好看。省级文物保护----裴晋公祠就坐落在村东岭上。历史上曾出过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将军,其他-一千余人,可谓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因过去宰相诸多,所以裴柏村又名宰相村。全村共4个居民组,264户,970口人,劳动力…… 详细++

裴行俭墓

裴行俭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裴行俭墓  裴行俭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闻喜县郝庄乡永青村西南  唐史载,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闻喜县人,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其墓原有冢,有石人、石马,均于60年代平田整地时破坏,现仅存唐代石碑一通,字迹模糊不清,额篆“唐故礼部尚书”字迹。  裴行俭 (619~682)  裴行俭(619年-682年),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10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创立一些法规,使选任官职有条可循,为后来所承用。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东、西突厥,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裴行俭 (619~682)  裴行俭(619年-682年),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10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创立一些法规,使选任官职有条可循,为后来所承用。行俭少时从大将军苏定方学习兵法,后来领兵出征东、西突厥,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山西裴柏村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氏家族中在学术领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晋裴秀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图学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被誉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子为《三国志》作注,其子裴驷、曾孙裴子野分别著有《史记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称为“史学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风,对研究我国隋唐时期西北社会状况有重要价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使团出访日本的人,为发展中日邦交做过重要贡献。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人相,爵封晋国公。现晋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为了保护裴氏家族文物,发展旅游业,闻喜县政府决定建立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裴氏碑苑、裴晋公祠、裴氏宗祠、中华裴氏文化城等景观以及商贸区和娱乐服务区。1994年裴晋公三月三古庙会已恢复,许多建设项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晋公生平业绩展、裴氏文化旅游区微缩景观、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将军坡等景点,已开始接待游人。  电话:0359-7028752  地址:闻喜县城党政街      裴柏村  裴柏村位于礼元镇南500米,大运高速公路和大运二级公路,由北向南通过。村后九岭似凤,恰好座西向东,又名九凤朝阳,岭上千年古柏,将裴柏点缀的煞是好看。省级文物保护----裴晋公祠就坐落在村东岭上。历史上曾出过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将军,其他-一千余人,可谓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因过去宰相诸多,所以裴柏村又名宰相村。全村共4个居民组,264户,970口人,劳动力……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裴祠石刻

裴祠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山西闻喜县城东北25公里礼元车站北隅。礼元镇古名木兰镇相传为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抗击侵略者的铁栅关。裴氏祠建于此。裴族人才辈出,享有盛名。裴秀创“制图六体”,裴松之注《三国志》;裴度平藩镇,恢复唐中央集权。祠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迭遭兵火,历代得修,现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与书法艺术上多属有价值的石刻。北周《裴鸿碑》,书法稳  健,唐玄宗书《裴光庭碑》,行笔豪放,字体俊美;殷令名书《裴镜民铭》,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  金大定至清代谱序,书法劲健,刻工洗炼,为氏族遗物之精华。      礼元镇  礼元镇地处运城市北端,素有运城“北大门”之称,距闻喜县城25公里,全镇32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30260口人,国土面积80.48平方公里,耕地72634亩,其中水地12871亩。由于地处运城候马两市中间,大运高速公路、二级路、三级路,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乡镇企业发展情况:投资2.3亿元建成规模化的礼元工业园区,占地……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裴氏墓群

裴氏墓群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裴氏墓群  裴氏墓群(第三批省保)  时代:汉、唐、宋  地址:闻喜县东镇仓底村东南300米  据清光绪年版《闻喜县志》载,“凤凰塬方圆数十里,为三晋望族裴氏祖茔地”,墓地分别在东西10米、南北宽8公里的凤凰塬上,未发掘。墓冢高如小丘,共二百余座。1986年发现唐吏部侍郎裴皓墓。墓道长39米,四个天井。出土有兵马彩陶俑二十余件(残)、瓷罐2个,墓志铭2合。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陈家庄村位于闻喜县城西20余公里处,是晋南“三臣”之一崔斗臣的故乡。在民主革命时期,崔斗臣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河东大地上颇有影响。  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中共稷麓三区区委会、区政府,中共稷麓抗日民主县委、县政府,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驻扎在这里,嘉康杰、柴泽民、金长庚、王墉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都曾在这里居住并开展对敌斗争。时至今日,该村还保留着32处革命旧址。1947年运城解放后,党政军机关单位才逐步迁入运城,陈家庄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背景链接  1945年7月,太岳五地委从中条山奇峰村迁到陈家庄村。1945年12月,中共太岳区党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会议精神,对太岳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太岳五地委改为中共太岳三地委。工作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城工部。1947年7月又设了社会部和民运部,地委书记是柴泽民。太岳三地委所属有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河、绛南、闻喜、夏县、平陆、芮城、永乐、永虞等14个中共县委和中共运城市委。地委机关较固定地驻扎在陈家庄村,直到1948年春撤离。在此期间,中共太岳三地委带领全体军民支援部队作战,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改革,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整顿了各级党组织,同时发展了党员。使河东地区率先得到了解放,成为支援解放西南、西北的可靠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柴泽民 (1916~2010)  柴泽民(1916~2010)1916年11月13日出生于闻喜城内东社村,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起,历任中共闻喜县委组织部长、平陆县委组织部长、夏县中心县委书记。1942年5月任中共条西地委书记。1942年末,条西地委成立中条山抗日联军,柴泽民任司令员。1943年任中共太岳五地委书记兼五分区政委。1945年任太岳三地委书记兼三分区政委。1948年……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柴泽民 (1916~2010)  柴泽民(1916~2010)1916年11月13日出生于闻喜城内东社村,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起,历任中共闻喜县委组织部长、平陆县委组织部长、夏县中心县委书记。1942年5月任中共条西地委书记。1942年末,条西地委成立中条山抗日联军,柴泽民任司令员。1943年任中共太岳五地委书记兼五分区政委。1945年任太岳三地委书记兼三分区政委。1948年……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伯里合不花墓

伯里合不花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伯里合不花墓  伯里合不花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闻喜县东镇西街村北500米  伯里合不花、姓忽神氏,大元故镇国上将军,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副都万户赠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获军、追封云中郡公、谥襄懋。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未发掘。墓冢坐北朝南。墓前有元至正五年立《忽神公神道碑铭》一通。石人、石兽数个。墓葬保存完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杨深秀墓

杨深秀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深秀墓  杨深秀墓(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末  地址:闻喜县下阳乡仪张村南50米  杨深秀清末维新派,字漪村,山西闻喜人。戊戌年间,因主张变法维新,被慈禧太后杀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墓冢呈圆形,高3米,下部用石条砌成,上部为封土堆,直径6米。冢旁立有墓碑,碑额《戊戌志士杨深秀之墓》。  杨深秀 (1849~1898)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 1877——1878年(光绪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晋数省,出现了亢旱,尤以山西为最。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文中云:“赤地……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杨深秀 (1849~1898)  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仪张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岁成秀才,21岁中举,榜列第三名经魁。1871年22岁,入京参加辛未(同治十年)科会试,未中。在京拜师求教,钻研汉学,力主今文经,尤喜《公羊传》。 1877——1878年(光绪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晋数省,出现了亢旱,尤以山西为最。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文中云:“赤地……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裴柏碑馆

裴柏碑馆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裴柏碑馆  裴柏碑馆(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东30米  始建年代无考。据清光绪年版《闻喜县志》载:“迭遭兵火,历代重修”。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现有碑室五间,系七十年代初重建,保存有唐明皇敕张九龄撰裴光庭神道碑;北周天和三年裴鸿碑;唐裴镜民铭;金大定裴氏续谱碑;清道光二十年平淮西碑等15通,保存完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回坑遗址

回坑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回坑遗址  回坑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西100米处  地处运城盆地的东北部边缘,紫金山南侧的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1954年发现,现存面积150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的遗迹仅有灰坑一种,地面与断崖暴露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仰韶文化的钵、盆、罐、碗、杯、瓶等,龙山文化的鬲、折沿罐、杯、盆等。其文化面貌应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保存完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闻喜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桐城镇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郭家庄镇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凹底镇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薛店镇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东镇镇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礼元镇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中华宰相村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裴柏碑馆 杨深秀墓 伯里合不花墓 裴行俭墓 裴氏墓群 回坑遗址
河底镇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神柏乡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阳隅乡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候村乡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裴社乡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后宫乡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回坑遗址
石门乡 丘延翰 裴度 (765~839) 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裴光庭 (678~733) 唐朝宰相 裴行俭 (619~682) 唐高宗时名臣 裴邃 (?~524)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裴潜 (?~244) 裴遵庆 (?~775) 唐朝宰相 先轸 (?~前627) 裴耀卿 (681~743) 唐朝宰相 晋武公 (前754~前677) 裴頠 (267~300) 裴松之 (372~451) 史学三裴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 韩虔 韩国国君 韩取 (?~前387) 韩国国君 裴漼 (?~736) 汤王山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董泽湖 闻喜文庙 后稷庙 中华宰相村 裴行俭墓 山西裴柏村 裴祠石刻 裴氏墓群 陈家庄中共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伯里合不花墓 杨深秀墓 裴柏碑馆

闻喜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