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古县 >> 永乐乡

永乐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景生 (1922~200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景生同志生平(1922-2007)  原中共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原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离休干部王景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月20日3时40分在太钢总医院逝世,享年85岁。  王景生同志,192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安泽县城关村(现古县城关镇)。193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晋中地委工业部部长;中共长治市委书记。1966年12月至1969年8月“文革”中受破孩;1969年8月后先后担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中共晋东南地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中共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王景生同志16岁投身革命,17岁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牺盟会和城工工作,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带领群众克服困难、顽强斗争,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在晋中、晋东南地区担任领导期间,他认真执行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生产,建设现代工业,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任太原市委副书记、太原钢铁公司党委书记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大力加强企业党的建设,推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为太原的各项事业和太钢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任山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期间,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培养年轻干部,全力支持省委的各项工作。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仍然十分关心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积极献计献策,发挥余热。  王景生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重视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他勇于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把中央精神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个工作岗位都开创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具有较高的领导水平,长期担任党政企重要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作风民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爱护干部、关心群众,树立了良好形象,保持了政治本色,发挥了领导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受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王景生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以上内容由"○o討 懕 背 叛o○"分享。]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城内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牡丹”的石壁三合千年牡丹、战国名相蔺相如墓、宋代道观—延庆观、清代民居—张家大院、太岳山国家森里公园等。牡丹文化景区则位于古县城南25公里处的石壁乡,包含三合千年牡丹园、张家大院两处景点。  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大宅,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至光绪五年重修。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宽敞豪华的会客厅凸显着主人的富足,门侧楹联“泰而不骄正乎内外厚德载物,勤且尚俭永自春秋书剑传家”,是张氏家族的治家准则。自起初以务农为本的张氏家族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等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  牡丹园位于石壁乡三合村,牡丹花在每年4月底-5月初开放,花大如盘,洁白如雪。牡丹株高1.83米,冠幅4米,丛围15米,每年花开400余朵且花期长。经专家考证为我国现存单株最大的野生白牡丹,素有“牡丹王”之称,已被《中国牡丹全书》收录,被全国牡丹协会赞誉为“天下第一牡丹”。因其生长年代久远,并有颇多神奇之处,当地百姓又尊称她为“牡丹仙子”。  近来,牡丹景区在以往设施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新修了几座与之相称的亭台楼阁,以供游人一睹牡丹芳容,应景生情,细品着美丽的传说犹如身临其境。  

蔺相如公园

  相如公园,以古县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命名,是一处集游乐、晨练、少儿活动、垂钓、停车为一体的休闲广场,总造价960万元,占地面积104719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29414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设计有蔺相如塑像、纪念馆各一座,塑像气宇非凡,纪念馆疏朗大器;整个公园曲桥幽径别赋风韵,山石亭阁错落有致,百花灼芳,波光粼粼,呈现出一幅“风鸣两岸杨柳舞,月照一舟翩翩浮”的怡人画卷。相如公园的建成,不但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而且解决了我县多年来“有城无园”的尴尬局面,在我县城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如大桥,是该县新建的跨涧河大桥。大桥总投资460万元,长850米,宽42米,是一座6孔钢筋混凝土大桥。整体设计融宏伟、和谐的建筑理念和速度、舒适的现代时尚为一体,灯饰、护栏与桥下水面的浑然天成,尤其在夜幕笼罩之下,给人以“过桥人似镜中行”的感觉。  电话:0357-2039171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古县蔺相如墓

古县蔺相如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名相。据岳阳(今古县)县志记载“赵上卿蔺相如为岳阳宝丰里(今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人。其河曰蔺河,其村多蔺姓,其坟墓至今巍然独存”。蔺相如为人机智勇武,有远见,善谋断,为赵国抵御强秦、壮大国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就源自于他的事迹(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据当地传说,蔺相如自幼习武,臂力过人。少年时期,有一个五大三粗的外地人见他长相不俗,欲骗他到手,相如不上当,他又欲强抢,相如拾起家门前的石狮子朝那人砸去。那人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功夫,遂仓慌逃走。  蔺相如好读书,求上进,乐于助人。他见小伙伴们因家贫无力读书,便把自己所学悉数教授给他们,人都称之为“蔺先生”。   赵惠文王时期,蔺相如做了宦者令缪贤门下的食客。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若要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赵惠文王当廷悬赏,询问众臣,有谁可堪此重任,出使秦国。  朝堂上本来乱糟糟的顿时安静下来,没有一个大臣敢自告奋勇。这时,缪贤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可以出使秦国。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向他问计。  蔺相如说:“秦强赵弱,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如果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权衡利弊,宁可答应,叫秦国担当过错。”赵惠文王说:“那么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我愿意拿和氏璧出使秦国。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把和氏壁献给秦王。秦昭襄王得意地把壁给美人和左右侍臣传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看到秦王不提换城之事,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于是他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地说:“大王想要拿城换和氏璧,赵王恐怕秦王不守诺言,拿到璧后不给赵国城池,打算不予交换。我劝赵王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况且因为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也于赵国不利。’于是赵王斋戒五日,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我来之后,大王态度傲慢,疏于礼节,拿到和氏璧之后,把宝璧给嫔妃传看,以此戏弄我,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的手上,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罪,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知道秦王只不过是在欺骗他,就说:“和氏璧是天上公认的宝贝,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秦昭襄王知道没有办法强行夺璧,于是答应下来,把蔺相如送到客舍去歇息。  蔺相如知道秦王即使是斋戒,也不会如约拿城来换璧,于是叫随从打扮成商人,把璧贴身藏好,悄悄地从小道回到赵国去了。  五天后,秦昭襄王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且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璧交出来。我欺骗了大王,请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与大臣们只能苦笑相对,大臣们要杀了蔺相如,秦昭襄王说:“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而且会使秦赵两国结仇,不如把他送回赵国,以免伤了两家的和气。”于是让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此事便不了了之。  蔺相如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电话:0357-2039171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古县张家大院

  山西古县石壁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完整的深宅大院。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迁居石壁,挖窑洞,扎篱笆,务农为本,惨淡经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张氏家族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  民国初年,以张庆澜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当时岳阳县最大的“万石侯”。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布乡村的院落之中。以宗族聚居的院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以居住方式一脉相承。落叶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财富,逐渐汇聚成乡村的豪宅大院和良田万亩。张家大院也是如此。  站在张家大院前,豪华气派的门楼足以证明建造这雄厚的财力,而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也可以看出建造者保守自闭、墨守成规的弱点。置身院内,叩响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门环,推开一扇扇吱呀作响的陈年木门,走进一间间饱经风霜的老屋。面对它们,就像面对一位位静默于此的老人,但正是这地地道道的乡土本色,才最真切的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寂寞庭院锁清秋,一把锈迹斑斑的老锁,锁住了一院的冷清,也锁住了时空,然而毕竟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在,而今剩下的是供人凭吊的旧宅老屋罢了。透过门缝,仿佛还能看到绣楼上的小姐倚楼独望的孤寂落寞神情。   

临汾延庆观

  延庆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城东北屏风山上,创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于辽延庆初年(1124),故名延庆观。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由城东登延庆,山道崎岖盘旋,非健者,力不能支。延庆观内上院,建三清殿,古朴典雅,为旧时供神之所。殿前有古枞一株,高18米,围4米余。树冠为黛青色,形似伞状,时有异禽翔集其上。  殿东为神龙祠,石崖间有泉水汩汩而出。凿石汇水,则清流潺潺。泉水冰寒震齿,但严冬却不结冰。泉水潜流出祠,循院中明暗二渠,经石龙之口,注入鱼池之中,人称其为“活水龙吟”。池内锦鳞游泳,碧藻沉浮。晴空倒映,泉声淙淙。临池精神顿感清爽,而尘烦尽涤矣。神龙寺南有石窑三孔,上建小亭。登亭,北可仰望霍顶,西可鸟瞰县城。亭下行云缭绕,故而亭名“翠云亭”。  延庆观外群柏五六百株,遍布于屏风山西坡之上,粗径盈尺,细径数寸,衬托着延庆观之观景,使延庆观更显瑰丽迷人了。  电话:0357-2039171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古县   

热留关帝庙

热留关帝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热留关帝庙 (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古县古阳镇热留村    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后世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占地约1220平方米。    正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栱六铺作。屋顶琉璃剪边,菱形方心,殿内采用减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外,元代手法显著。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永乐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永乐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