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于成龙 (1617~1684) 清朝大臣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广两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抚,就地方施政征询于成龙的意见。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盗”与“慎刑”;三.推行“抚”字催科;四.减轻百姓负担,疏盐行、除灾耗、清杂派;五.改善民族关系等等。这些建议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众的利益,表现了他的敢于言事和不怕风险的勇气。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入情景。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0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 合州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 一是治盗省讼。“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的《于中丞》一节中,就叙述了有关他的两个故事。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一代很有影响。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再次被举“卓异”。 二是两次平定“东山之乱”。于成龙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恰在这时,“三藩之乱”爆发了。在吴三桂凌厉的攻势下,贵州、湖南望风披靡。同时吴三桂派许多湖北籍部将,特封官“札书”回籍策反,制造-。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县发现“伪札”,知县即以“通贼”罪名大肆滥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将伪礼”的该县曹家河人刘君孚父子乘机联络东山一带山寨发动-。由于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影响,被请出来收拾局面。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随后,他又冒生命危险只身进入首先发难的刘君孚山寨中说服刘及300枪手(猎户)。10天之内,一场-顺利平息。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爆乱又接踵而至。其时,潜入的奸细乘黄州府空虚,联络当地豪绅纷纷起事,“高山大潮,烽火相望”,声势与范围大大超过前次。面对险恶的形势,于成龙清醒地认识到黄州府的重要性,他力排众议,制订了决不放弃黄州、组织乡勇相机主动进剿的策略。调集各乡乡勇数千人在东山黄土坳一带,与数量上占优势的-分子展开激战。在他的指挥下,尤其是他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置生死于度外,使战斗获得全胜。当场擒获-首领何士荣。后又乘胜平定了其余叛乱。二十余天内又取得平乱的胜利,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 四年后,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湖北新州(今新春县),在湖北期间,无论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在灾荒岁月,他还以糠代粮,把节余口粮,薪俸救济灾民。因之百姓在歌谣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为广行劝施,让富户解囊,他更以身作则,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骡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一捆行囊,两袖清风,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孺子。于是他坚决主张重审,对怕得罪清室而劝阻他的人说:“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从事!”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不能归者还发给路费。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翌年春,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未逾两年,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郅致政之本。”在黄州时,他衣内的布袋便利了治盗。升巡抚后仆人请去掉,他笑道:“此袋昔贮盗,今以贮奸贪不省之官吏,未可去也!”他新任直隶,即发出清查庸劣官员的檄文,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不禁叹曰:“噫!吏治败坏如倒狂澜,何止时乎?”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对廉洁有为的人材,于成龙反对论资排辈,他对清廷死板的任官“考成”制提出异议,认为不利于吏治建设,造成“问其官则席不暇暖,问其职则整顿无心,势彼然也,”常常使“远大之辞,困于百里,深为可惜!”为此,他屡上疏推荐人材。如直隶通州知府于成龙(史称小于成龙)、江苏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较有作为的清廉官吏,由于他的举荐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 于成龙对科考和教育也十分关心。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针对这种状况,于成龙规定:一旦发现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则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拟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毙之杖下”。对教育的重视还表现于他在各地兴办学校上。即使是像罗城那样条件困难的地区,他也很快办起学堂,并鼓励徭、壮子弟入学。他多以倡导地方绅仕捐资的方式兴办“义学”。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亚,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鸟兽窜”。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于成龙擅长书法,诗词亦工。他的著述、奏稿等先后由其门人和孙于准辑成《于山奏牍》7卷附录1卷和《于清端公政书》8 卷行世。此外,于成龙任职直隶和两江期间,曾组织编写了他《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对整理和保存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做出了贡献。 [以上内容由"aimy"分享。] |
辛安亭 (1904~1988) 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奠基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辛安亭,(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我国普通教材编写的开路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奠基人。 生平1929年太原进山中学毕业后在祁县中学任教。1931年至1935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5年9月至1937年12月,任山西太原师范、运城师范教师。1938年赴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材编审科科长。1949年6月,随军到西安、兰州,作为军管代表,接管了陕西师大、兰州大学、西北师院等高校,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教厅厅长等职。1951年8月,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主持工作)。1961年12月任甘肃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73年2月起,担任了兰州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76年起主持工作)等职。1984年离休。198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 生前社会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人大常委、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诗词学会会长、金城联合大学董事长等。 成长经历辛安亭,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田家会镇沙会则村一个贫寒之家。父亲辛富昌,母亲吴氏是农民。辛安亭12岁时被送进家乡小学,毕业后考入太原进山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后在山西祁县中学教语文两年。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7月从北大毕业。在北大上学期间,民主科学校风的熏陶,抗日救国浪潮的呼唤,坚定了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高师的教诲、益友的帮助,加上他勤奋好学的刻苦精神,为他毕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五四运动以来,北大是新文化思想的发祥地,这对他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和许多志士仁人一样,走科教兴国道路成了他人生的志向。1935年9月至1937年12月,辛老在山西太原师范、运城师范教书期间,他因传播革命思想,支持学生的抗日-,蹲了七十多天国民党的监狱。偌大华北,竟放不下一张书桌。无情的现实使辛安亭认识到腐败无能的国民党领导不了抗日救国战争。1938年初辛安亭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革命。1939年2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生涯。他先在陕北工学学习了一段时间,7月1日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审科工作。当时边区学校沿用的是国统区的课本,不仅知识陈旧,而且充满了封建思想,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边区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充实。为了适应抗日的形势,急需改变这种教材落后的状况。接到编写教材的任务,使辛安亭如鱼得水,报国之心派上了用场。1938年到1949年6月长达11年间,辛老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编写教材,充分发挥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之长,先后编写出了一大批教科书和通俗读物。《边区民众读本》、《干部文化课本》、《新三字经》、《农村应用文》、《日用杂志》《知识课本》等成为人们最为喜欢的书籍。从网上检索到全国六十多个图书馆藏有辛安亭编写的著作、读物和教材。国家图书馆(北京)有他编写的50多本书,上海图书馆有16本,陕西档案馆存有他在延安时期编写的11种教材,在香港和台湾的图书馆检索到了他编写的40本书。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到1949年建国,辛安亭共出版了40多本书。当时在陕甘宁边区,辛安亭知名度非常高,以至于人们说“政府的林主席,编书的辛安亭”。因此在延安文教大会时辛安亭被评选为教育模范工作者,得过甲等奖。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辛安亭随军参加了西安的接管工作,主持接管了陕西师专、商专、艺专。1949年8月,辛老又随军到了兰州,8月26日兰州解放,辛安亭任军管会文教处长,27日,作为军代表和陆润林、刘善修进驻国立兰州大学。一进校辛老就宣布兰州大学是被保护单位,解放军保护全校师生员工和财产安全。并明确宣布,军管组支持辛树帜校长继续领导全校教务。由于辛老正确执行了彭德怀司令的指示,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很快恢复了教学秩序,安定了人心,粉碎了有人企图煽动部分教师外逃的阴谋,兰大迎来了新生。1949年12月2日,辛老接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的任命辛安亭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的委任状。1950年3月17日他又接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任命辛安亭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厅长的委任状。辛老立即开始领导了甘肃省的文化教育工作。但是辛老并没有在甘肃待多久,1951年8月,根据全国大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教育部决定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辛安亭作为全国著名教材编审专家被调到甘肃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叶圣陶任社长、总。从此,一南一北两位名师一个来自苏沪,一个来自西北延安,并肩耕耘,承担起了新中国第一套统编中小学教材的编纂工作。两位知识大师,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在全国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经过五年奋战,1956年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终于全部出版,投入使用。跟叶老的这一段合作,是辛老终生最为惬意的时光,二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老率先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内容丰富先进,受到全国各地普遍好评,哺育培养了全国亿万青少年,为以后教材的编写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为科教兴国立了一大功。 就在志士仁人们安邦兴国,为之呕心沥血,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同时,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也在进行着,耗费了国家的精力,耽误了宝贵的光阴,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从1960年起国家遇到了经济困难。1961年12月30日,辛老带着一家老小返回了兰州。当时全国各省都有了教育学院,甘肃还没有,中共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就把创办甘肃教育学院的重任交给了辛老。辛老担任书记兼院长,短短几年时间就将甘肃教育学院办得有声有色。文革期间,辛老被当作走资派和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1970年“解放”后被安排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的中学编写组,1973年2月任兰州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粉碎-后任兰大副校长、副书记,实际主持兰大工作。他大力整顿教学秩序,平反冤假错案。应该说当时兰大在恢复教学秩序、抓教学质量方面,在全国高校中算好的,一连好几年的赴美留学研究生选拔考试,兰大名列前茅,出了三个全国“状元”足以为证。 从网上检索到,从1950年到1998年,辛安亭共正式出版了26本著作,还不包括他在人教社工作期间负责编写的大量教材。《辛安亭论教育》、《注音儿童三字经》、《历史歌》、《中国古代史讲话》、《中国历史人物》、《文言文读本》、《精选古诗词背诵手册》、《外国历史人物》(一、二、三册)、《中国著名现代人物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全国多个图书馆藏有辛安亭著作。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辛安亭一生发表了二百篇研究论文,内容多在教育、文史、教材建设和通俗读物方面。辛老一生著述宏三史,育才遍九州,给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据不完全统计,有的通俗读物印刷量超过100万册。辛老编写的教材和通俗读物借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形式,也吸收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辛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值得我们去研究。 辛老加入民主党派是1982年6月3日的事。1982年1月16日,民进甘肃省筹备委员会成立,当时全省只有会员七十二人,叶圣陶先生1981年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辛老受叶老的影响,加上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民进。中共甘肃省委-部考虑到辛老德高望众,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他加入民进可以更好地联系教育界同仁,特批中共党员辛安亭可以加入民进,经应中逸,牟紫东介绍,辛老78岁高龄加入了民进。辛老成为民进会员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打旗挂帅创办了金城联合大学。当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如春风送暖,吹遍了神州大地,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结束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急需大量人才。甘肃省八个民主党派酝酿筹办一所民办大学,由于辛老的威望,被各民主党派一致推举为金城联合大学首任董事长。八十高龄的辛老兴致勃勃地承担了这一重任,殚心竭虑,东奔西走,召集各方面开会商讨。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实际困难,很快办起了甘肃省历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金城联合大学。1988年12月28日,辛老谢世,1990年,金城联大被解散。金城联大虽然只存在了几年,招了几届学生,但她仍是甘肃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辛老加入民进后仍担任兰大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会长、省人大常委、甘肃省社科联副主任、兰州诗词学会会长等十几个学会的职务。社会工作十分繁重,但他对民进的活动十分重视,每次民进活动,八十高龄的辛老,体弱多病,仍按时参加,支持年青会员的工作。他身居领导岗位,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大家谈笑风生,受到大家的衷心爱戴。至今回忆起辛老那瘦削慈祥的面容,仍栩栩如生。辛老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记得在十年浩劫期间,在批林批孔时,有人污蔑辛老是甘肃的孔夫子,兰大造反派头头竟然提出让辛老搬家,让出房子让造反派头头住,辛老只说了三个字:“我不搬!”造反派也没把他奈何。在为江隆基校长平反的大会上,辛老念他在-下写的一首打油诗:“阴魂不散理当然,肃清流毒难上难。去散妖雾跃红日,迟早终有这一天。”受到热烈鼓掌。可见辛老爱憎分明,立场多么坚定。水天明教授有一次看到辛老和他的老伴抬液化气瓶子,忙叫青年人来帮忙,结果辛老说:“一点家务小事,不要麻烦别人了。”民进兰大支部成立时,有人提议辛老当主委,辛老说:“不妥,让年青会员当,老的支持。”在和辛老相处的时候,我们总能感到他老人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辛老长期身处领导岗位,从来没有整过人,甚至没有伤害过别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我们尊敬的辛老把毕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严谨治学,辛勤耕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营造了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辛老的杰出作为,在兰大史册上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和江隆基校长一样,将永放光辉。他面容削瘦,心灵深处保持着老一代共产党员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他热爱国家,追求真理,一生光明磊落,为人师表,一言一行体现着人民教师的美德。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敬爱的辛老正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我们缅怀他,纪念他,学习他,要以他老人家为楷模,忠于教育事业,努力科教兴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发展先进文化,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内容由"金边细浪"分享。] |
张子明 (1918~199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原铁道兵副政治委员。 张子明同志是山西省离石县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张子明同志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34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当年10月,他被敌人逮捕,入狱后坚贞不屈,严守秘密,被狱中党组织吸收入党。出狱后,他返回原籍从事党交给的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和战斗。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上党、淮海、渡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全国解放后,他为我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作出了明显成绩。 张子明同志因病于199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以上内容由"小叶子"分享。] |
于准 (?~1725)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于准(?-1725),字子绳,号莱公,山西省永宁人,清朝官吏。于成龙的长孙,于廷翼之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 于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任临清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升任刑部员外郎。在临清任职三年,据民国《临清县志》记载,“士民至今颂之”。举卓异,入为刑部员外郎,迁户部郎中。出为江南驿盐道,再迁浙江按察使,于成龙丧归,起四川布政使。康熙四十三年,授贵州巡抚。饬州县立义学,令土司子弟及苗民俊秀者悉入肄业,送督学考试。调江苏巡抚,岁饥,请发帑赈济上元等十五县及太仓、镇海二卫。滨江海田亩被潮汐冲击,多坍没,疏请豁免钱粮,诏允行。康熙四十八年因噶礼参宜思恭事而被革职。雍正三年恩复职衔,雍正九年去世。 [以上内容由"猪笼鸡"分享。] |
薛蔚英 (1904~193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薛蔚英(1904—1938),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山西吕梁离石人。父从农商,经济中等。早年信仰佛教。 自幼在家乡读书,后入家乡县城中学学习,本县碛口镇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山西省陆军编练处学兵团及山西陆军斌业学校肄业。曾任本县保卫团教练。 1924年3月,由山西省国民-表王用宾、陈振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年4月,薛蔚英也在山西省国民党地下组织的推荐下,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投身于大革命洪流。 1924年5月,抵达广州,由于,薛蔚英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很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被录取为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学期间任第四队分队长。薛蔚英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刚刚入校几个月,就跟随黄埔学生军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2000余名黄埔军校第一、二期的学员第一次参战,就彻底消灭了受英帝国主义,支持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广州商团」武装,为巩固广东国民政府建立了功勋。 1925年2月,在第一次东征中,薛蔚英随军参加了战斗,就任黄埔军校教导团少尉排长,后升任上尉连长。 1925年9月,薛蔚英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少校营长,并于10月率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薛蔚英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营团级职的军官。 1928年1月8日,薛蔚英任国民党军江苏松江补充团少校团副。 1933年初,薛蔚英任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纵队少将司令。随后,他加入了国民党复兴社特务组织。同年10月,他又出任国民党复兴社河南检查会检查。 1935年夏,薛蔚英就任国民党陆军第一六七师少将师长,奉命率部参加对陕北红军的围剿。 1936 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薛蔚英为表示对蒋介石的忠诚,集合包括孔昭林、王国相在内的61名山西省籍黄埔各期青年将校,领衔发出通电,声讨张杨两将军,通电中说:“…蔚英等分属军人,追随领袖多年,今领袖蒙难国家垂危,痛愤涕泣,誓必待戈杀敌…!” 1937年11月13日,薛蔚英就任国民党第四十军庞炳勋部、第一六七师少将师长,兼任国民党徐海警备副司令。 1938年2月2日,薛蔚英任国民党第八集团军第一六七师师长,为防止追击日军利用淮河大桥,奉令指挥部下将淮河大桥用0彻底炸毁。 1938年6月24日,下午6时,蒋介石亲自打来电话,责令李韫珩立即派出援兵恢复阵地,李韫珩自知责任重大,命令第一六七师师长薛蔚英,率部立即增援马当要塞。随后,参谋次长白崇禧和长江江防总司令刘兴将军,连续发给薛蔚英两道急电:要他率第一六七师“火速增援马当要塞”。 1938年6月26日下午,下午一六七师到达指定位置时,马当要塞已经在当日上午沦于敌手。其实,驻守在彭泽县的薛蔚英的第一六七师,离马当要塞不过几十里,如果率军火速奔袭救援,也许能挽回战场颓势立功沙场。但是,师长薛蔚英就提出要走小路增援马当,由于不熟悉南方山区小路迷路,晚到2天。 1938年7月,武汉会战的第一场战役就打成这样,使蒋介石大为震怒,亲自下令彻查责任,严肃军纪,惩处失职者,以为后来者戒。于是,军法执行总监部的宪兵部队,将李韫珩、薛蔚英及海军陆战总队的主官收监入狱。 1938年8月15日,因作战指挥不力被蒋介石严令军法处决。 [以上内容由"莹莹"分享。] |
于廷翼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于廷翼是于成龙的长子,自父亲于成龙出仕之后的数十年间,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代父抚育两弟,以至成人。他虽然自奉节俭,但在周济亲友族人,以及筑路、修桥等方面,从不吝惜。康熙二十五年,于廷翼把自家的五亩土地捐给了收养鳏寡老病无依者的养济院。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永宁州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接着又发生瘟疫,米价大涨,于廷翼与族人每月将家中存粮接济乡人,名为借给,事后却将借据付之一炬。 [以上内容由"光化军"分享。] |
刘墉如 (1905~197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墉如,男,汉族,1905年生,山西离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0年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1932年任校训育主任、教务主任。1933年1月,太原成成中学抗日反帝同盟会遭到破坏,校长武新宇被迫出走,反动当局派段丽卿为代理校长。刘墉如受党的指示,发动师生赶走了段丽卿,临时负责维持校务。1933年12月,经校董事会选举,刘墉如正式担任校长。1937年10月,日军迫近太原,经党中央批准,成成中学组建了“山西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任队长。同年整建制加入“第二战区国民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总会)编为第4支队,任支队长兼政委。1938年2月第4支队北上山西岢岚,3月,配合八路军120师收复晋西北7县城的战斗,同年10月,4支队配属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北上绥远(今内蒙古)大青山,参加了开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率部参加了“反顽固”斗争和历次反扫荡斗争。同年4月奉命调回晋西北工作,历任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行署教育处长,八路军晋绥3分区专员,雁门行政公署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1953年1月至1954年9月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1954年10月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1955年1月起兼任党组书记)。1956年2月任财政部副部长。1957年10月至196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2年4月13日病逝,终年67岁。 [以上内容由"阳烁"分享。] |
崔一生 (1912~1942) 革命烈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崔一生,山西离石人,1912年出生。曾就读于太原省立第一中学。1937年,在山东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当局拘捕,获释后回到家乡,积极从事抗日工作,在山西战地总动会任印刷科副科长。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经组织介绍入延安陕北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1938年,崔一生任中共晋西南区党委组织科长。 1940年10月,为更好地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抗日斗争,中共晋西区党委、晋西北行署决定专署与地委对应,撤销静乐地委新组建晋西北三地委、三专署,地委机关驻娄烦地区,慕纯农任地委书记,崔一生任地委组织部长。崔一生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重对党员作用和思想状况调查,为组织工作建立了调查统计制度。他还为党员和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编写了《党的知识》一书,并经常到党校授课,深受学员欢迎。 1942年春节前,晋西北三地委、三专署在娄烦水峪村召开县区干部会议。2月15日(正月初一),党政干部与群众联欢。16日住古交日军在原山队长的率领下偷袭水峪村。被日军包围在赵家院内的崔一生,躲在门洞北侧的房子里(羊圈),后来为救护警卫员,只身与日军搏斗,身中10余刀,在大门前的榆树旁就义。水峪事件发生后,村民将崔一生等革命烈士的尸体掩埋到村东南面的寺塔上。 [以上内容由"55763186"分享。] |
高卫东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卫东,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书记 男,汉族,1957年11月生,籍贯为山西省离石市,出生地为青海省西宁市,大学本科学历(青海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运城市委书记。 1975年,青海省大通县朔北乡李家堡村知青; 1976年,任青海省粮食厅粮油防治队化验员; 1978年09月,在青海工农学院(现青海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1982年,任青海省-局德令哈农场干部; 1983年,任青海省商业厅粮油综合处干部、副主任科员; 1991年,任粮油综合处副处长; 1993年,任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二处副处长; 1995年,任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一处正处级秘书; 1997年,任青海省委常委办公室正处级秘书; 1998年,任青海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1999年,任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2002年,任山西省委副秘书长; 2003年,任山西省委常务副秘书长(正厅级); 2006年02月,任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6年05月,任中共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8年01月,任中共运城市委书记; [以上内容由"zyghost119"分享。] |
杨万选 (1915~199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万选,1915年生,山西临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离石县县长,临县县长、中共临县县委书记,中共晋绥第三地委副书记,中共晋西北中心地委副书记。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上半年任中共西康省委省直机关委员会书记、西康省民政厅厅长。1952年6月任西康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机关委员会书记。1952年10月任中共西康省委秘书长。1953年5月-1955年9月任中共西康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58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61年3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63年9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副省长。1964年11月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1965年2月-1967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2月-5月兼任中共四川省委农村政治部主任。1975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2月)。1979年1月-1982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83年2月-1988年4月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7月20日逝世。 [以上内容由"网路来客"分享。] |
阎万选 (1922~199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阎万选(1922~1992) 山西省离石县人。194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2年到延安,先后担任延安专区贸易公司经理、中共黄陵县委、吴旗县委书记、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林业局局长、中共延安地委财贸部部长等职。一生热爱林业,1982年离休后,主动上山植树,自费购买树苗,绿化延安宝塔山、凤凰山、王家坪荒山。在胃癌晚期、身体羸弱的情况下,仍自带干粮抱病上山,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植树不辍。1986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1988年创办延安永春苗圃。1989年,被中共陕西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模范离休干部,并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8年内,挖坑3万多,亲手植树1.7万棵,育苗16万余株。1992年,因病逝世。1994年4月,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在清凉山为之立纪念碑。 来源: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以上内容由"鱼梁洲岛主"分享。] |
柳聚英 (1915~197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柳聚英(1915~1974),山西离石人。1935~1937年在原籍参加过公道团和牺牲同盟会、农民协会。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脱产担任离石县公道团视察员兼乡农会秘书。1939年调中共离石县第三区区委会工作。1940年10月~1945年10月,先后担任离石县农民合作社区联社副经理、青年书店主任及碛口镇检查站站长。1945年10月调入公安部门工作,历任离石县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和第三分局治安员及中阳县公安局股长、晋绥公安总局警卫营指导员。1950年3月调至西安市公安局,先后担任公安大队教导员、第三分局和第十一分局副局长。1953年4月起,任西安市第四区区长。1954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连任新城区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区长。俭朴、民主、勤政、务实,对新城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干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文革”中受到冲击,被降格安排到革命公园担任党支部书记。1974年元月19日病逝。 [以上内容由"新昭明文选"分享。] |
张伯英 (1918~201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伯英,男,汉族,山西离石人,生于1918年7月,193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西省碛口商团及政卫队战士、风县政卫队班长,野战十团侦察排排长,第三军分区警卫营副连长,晋南军分区政治部临汾留守处管理员;成都煤建公司科长,温江专区油脂公司副经理,四川伐木公司、西南森林管理局副科长,重庆茄子溪制材厂科长,四川省木材公司副科长,雅安林校办公室主任,西昌木综厂办公室主任,阿坝州岷江木材水运局灌县木管站站长等职务。1982年4月离职休养。中央批准按省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1月23日在都江堰市逝世,享年94岁。 [以上内容由"干煸白鱼条"分享。] |
陈怀志 (1932~2013)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怀志,男,汉族,山西离石人,生于1923年2月,1945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绥边区、晋绥军分区三分区学员、队员、文书、宣传干事,西康省政府办公厅文秘、西康省雅安市总工会副主席,西康省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西藏自治区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四川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四川医学院副院长、华西医科大学纪委书记等职务。1992年12月离职休养。中央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月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1岁。 [以上内容由"happyboy"分享。] |
张生文 (1915~201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张生文,1915年9月出生,山西省离石县(今吕梁市离石区)薛村乡高红村人。1935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生文任陕北红30军262团连指导员。 (二) 抗日战争时期,张生文历任延安留守兵团警备3团政治协理员、关中军区警1旅2团教导员、政治处主任。 (三) 1945年8月起,张生文任中原军区河南军区7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 1946年9月起,张生文任豫鄂陕军区第4军分区8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35旅105团副政委。 1947年12月,张生文任第12纵队兼江汉军区独立旅3团政委。 (四) 新中国成立后,张生文任湖北省军区大冶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湖北省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5月,张生文任武汉军区干部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张生文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1959年2月,张生文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65年1月起,张生文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78年5月,张生文任武汉军区政治部顾问。 1985年5月离职休养后,张生文享受正军职待遇。 张生文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2年10月30日,张生文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 [以上内容由"伍豪"分享。] |
离石宝峰山 | 离石宝峰山位于离石市东25公里的小神头乡归化村南隅。宝峰山又名宝盆山,山势奇险,悬崖壁立,林木丛茂,几十里山坡苍松翠柏覆盖,四季常青,稍有风吹便涛声响彻整个山谷。 宝峰山道观创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元年至五年),由三座山门,12座单体建筑组成,三进院落,每座院落都有四座殿堂,古建筑年代涉及唐、宋、元、明、清五朝。以唐、宋建造为主。现存明清维修碑三通,记述了当时维修情况。山上建弥陀宝塔、八龙水母殿、十王殿、王母殿、五岳圣母殿、千佛殿、黄箓万神殿、琉璃殿等12处景观。 悬崖峭壁上有一巨石,重约三千余斤,长4.3米,宽1.8米,形似龟,故名“龟石”。碑载“一人伏其上则动,多则寂然”,称为奇物。和这只龟石相呼应的还有“石像迎宾”、“神龙探海”、“石咎测日”等形态各异的山石。山上林木妙生,有“姊妹连根”、“兄弟相伴”、“夫妻并蒂”、“母子相依”等,令人浮想联翩。 弥陀宝塔是唐代建筑,是宝峰山上最早的建筑,宋代经过维修,现残存高约7米,实心,方型,二层楼阁式,磨砖砌筑,仿木斗拱。宋代维修时底部东西两侧镶有黑色琉璃浮雕,工艺十分精巧。千百年来它傲然挺立,饱经风霜,虽被雷电击毁部分,仍然耸立在宝峰山顶。 玉皇通明殿八卦合顶,工艺精巧,风格独特。千佛殿原有数千佛像,今尚存一千余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黄箓万神殿,建筑近40平方米,内有30余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在黄土摸底的基础上直接沟墨上色,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绘有水、陆、天三界众仙像一千余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运笔流畅,是一难得的万神壁图。 宝峰山虽为道观,但明清两朝供奉的神灵大不一样。明代供奉玉帝、八龙水母、王母、五岳圣母、河伯、土地万佛、观音;清代供奉玉帝、三教、王母、观音、关圣、圣母、灵官、龙王。 电话:0358-8231149 传真:0358-8221639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
西华镇大草原景区 | 在距离山西省离石区50公里的云顶山东侧,有一处占地两万多亩的天然优质草场--西华镇草原。西华镇草原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海拔两千多米,地属高寒湿润区,年平均气温6-8摄氏度。伴随着夏季的来临,整个草原遍地香花异草,蓝天白云下牛羊穿梭其间,美不胜收。 草原四周松柏环抱,森林内有褐马鸡、豹子、狍子、山鸡、野兔等二十余种动物,党参、黄苓等百余种中草药。腹地万亩草坪,骡马成群、牛羊遍地,春夏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清泉中涌、天高云淡、凉爽宜人,秋日草药遍地、香味四溢,黄树红叶令人陶醉。在黄土高原深藏这么一颗绿色的宝珠,实属罕见。 区内地势平坦,植被繁茂天然草地遍地奇花异草,是一片典型的亚高山草甸区,号称“华北第二大草原”。 天然草地最集中的地区人称“四十里跑马场”,有花草一百余种,遍地奇花异草,是一处美丽的天然草原风景区,处处可以领略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电话:0358-8231149 传真:0358-8221639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
马茂庄汉墓群 | 马茂庄汉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茂庄汉墓群(第五批国保) 时代:东汉 地址:离石区城关镇马茂庄村西的二阶台地 墓群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1990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科学发掘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42块汉画像石。1993年春,又清理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17块汉画像石。同年马茂庄左表墓被洪水冲刷出土后发现该墓群,共收集村民建房时发现的汉画像石6块。 画像石墓分南部和北部两个区域。发掘的6座汉画像石墓皆出自于北部,有4座墓向南,1墓向西,1墓向北,且相距不远。全部是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均有较长斜坡墓道(其中2座在近墓门处旁设一个小室)。除了1993年春发掘的一座单室墓外,其余均为前、后室墓(其中较大的墓前室还附有一个或两个耳室)。墓室皆以绳纹条砖(36×18×6厘米)泥浆错缝砌筑,墓室内壁平直或略外弧。墓门外均以条砖错缝封砌。甬道均为并列式拱券顶,墓前室皆为起拱内收“四面结顶”的穹窿顶,后室和耳室亦为穹窿顶或拱券顶。墓室地面多为纵向人字形铺地砖,也有错缝横铺条砖的地面。以上6座汉画像石墓,每墓必有墓门画像石五块,即门楣石、两侧立框石及两扇门扉石。墓门画像石内容极其稳定单纯,即门楣石上均刻画车骑出行,显耀墓主人生前仕途等级;两侧门框石上皆刻画东王公西王母、拥盾持彗的门吏;两扇门扉石上都刻画朱雀展翅与铺首衔环。 |
天贞观 | 天贞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贞观 天贞观(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离石区城北凤山 俗称凤山道院。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 陈抟殿又称白云洞,是道院主要建筑之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现存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30余平方米。 天贞观景区亦名凤山道院,俗称上凤山。位于离石市城区北侧的三阳云凤山上。是古代石州境内著名的道院。始建于西汉,元代重建。后毁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重新修建,工程历时六年方告竣。相传,汉武帝求仙曾过此山。明代,道士孙云际隐居凤山修行50年,以毕生的精力着力于道观的修建。现存有碑碣石刻可以作为作证。 现存的建筑物保留有历代扩建、修葺的痕迹和建筑特色。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观建筑群依山而建,居高临下建在山腰。座北面南,布局疏朗,神界宽阔。建筑群依山就势,分为上院、下院和外院三部分。下院的中央建有望神楼,东有雷公殿,三官殿,西有希夷殿和嗣堂。 望神楼,又称凌虚楼,座落在下院的中央。分为上下两层,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系重檐歇山顶造楼阁式全木结构建筑物。内四柱通天,支撑着楼阁的全部重量,四周围是12根明柱。楼体虽然不甚高大,但是远远望去有凌云腾空而起之感,颇具风格。上层是玉皇大帝殿,内祀主像为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尚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亦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简称为“玉皇大帝”或“玉帝”。据《玉皇本行集经》载:玉皇大帝本为严妙国的王子,舍弃王位,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传说为总执天道最崇高之神,如人间之皇帝。又据《宋史·礼志七》: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下层是灵官殿,内祀玉枢火府天将(即王灵官),道教奉祀的0神之一。王灵官,本为宋代徽宗在位(1100-1125)时人,俗姓王,名善,原为一名术士,曾经受蜀人萨守所传符法。为林灵素的再传弟子。嗣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神庙”,宣德年间(1426-1435)改为火德观,观内塑王灵官像,面赤,三目,被甲执鞭,为镇守山门之神。 雷公殿,亦称雷声普化天尊殿,顶为硬山造,面阔三间,总长9.8米,进深五檩三椽总深7.2,檐下斗拱铺作完整,整体上显得十分壮观。殿内祀雷公等座像五尊,雕塑手法较为粗狂,系近年来依原样重塑之像。雷公亦称雷神,雷师;是古代深化传说中的司类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在往东为三官殿,座东面西,下为三孔丹青砖窑洞,上面建有悬山造古建筑三间。宽10.20米,进深五檩三椽5.50米。内祀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生于上元,主赐福人间,地官生于中元,主赦免罪恶,水官生于下元,主消灾解厄。 希夷殿,亦称白云洞建在下元之西侧,专门为祭祀陈抟祖师而建。是改道观内的主殿。悬山造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宽10.50米,进深五檩四椽,9.20米。檐下施斗拱五铺,均经过工匠们的精雕细刻。 上院建有读书楼、孙真人殿、姜真人殿、三清殿和道宿。读书楼面宽五间,是凤山书院的讲习之所。明代汾阳县人孔天胤以及明清两代有多名学子为求功名在此就读。系硬山造木结构厅房建筑。座南面北倒座在下院的嗣堂之上。北侧的孙真人殿为单孔窑洞。内祀道士孙云际站立像。迤东为道宿,西为姜真人殿。 三清殿建在上院的西侧,系悬山造全木建筑结构。殿内祀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两山屋面出挑,屋顶施以各种花卉图案的筒脊,两端为苍龙教子兽吻。面阔三间10.50米,进深8.8米,出檐深远,方斗曲拱斜昂四铺作。纵横交织,层次相叠,不仅加强了柱梁枋檩之间的结合,逐层支撑着屋顶的全部重量,而且极具装饰性和较好的艺术效果。映衬得建筑物在整体上更加宏伟壮观,硕大雄健。可谓“千栌赫奕,万拱竣层”。 外院原建有北岳庙、元天圣母庙今已无存。关帝庙和土地庙至今尚存。山门以外,80年代(人民政府拨款50余万元)新筑的石阶与山下相通。同时在凤山的山顶部辟建凤山公园,共有仿古建筑六处。建在山顶的人民作家李束为纪念碑和吕梁地区教育纪念碑均已成为离石市城区的胜景。登临凤山之巅,离石古城三山环抱,二水萦绕之势尽收眼底。 电话:0358-8231149 传真:0358-8221639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 |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吕梁市离石区龙凤南大街,2002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隶属于吕梁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占地面积2.6公顷,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加仿汉装饰,仿汉阙大门。博物馆分地上二层和地下一层,由古墓展厅、汉画像石展厅、青铜器展厅、陶瓷器展厅、文物中心库及文物科研培训中心等几部分组成。馆藏文物2000余件,珍贵文物近200件,藏品中尤以吕梁离石马茂庄和柳林杨家坪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为重要收藏,此外还有出土于吕梁地区的商代方国青铜器和窑藏陶瓷器也是该馆的珍贵文物。博物馆一层为序厅和展厅,陈列有100余块汉画像石和40余件随葬器物;二层四个展厅,展出馆藏商周青铜器50余件和当地窑藏陶瓷器80余件;古墓厅设在地下,160平方米,复原离石发掘的两座东汉典型画像石墓;展厅总面积2700平方米。博物馆年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各类学生1万余人次。内设办公室、后勤部、考古部、宣教部、保卫部、陈列部、保管部、资料室。2005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吕梁安国寺 | 吕梁安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 安国寺位于山西省吕梁离石区城西10公里的乌崖山麓,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原名安吉寺,曾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祐三年(1058年)改今名。金、元、明历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誉为“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曾就读于寺中,后世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始成今日之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总占地面积约4700平方米。共计四进院落,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十王殿、东厢房、关帝阁、观音阁、吕祖阁、于成龙读书楼、于中丞公祠、于清端公祠、莱公别墅、石牌坊、砖塔等。 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昂,明间补间施45度斜拱。前檐插廊,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后搭牵用四柱。殿内供奉三世佛,佛像高达4.8米,殿内绘壁画60平方米,为清代所作。 偏院又称“清静”之处,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读书楼建于此。楼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寺后百米石崖下存有莱公别墅,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为于成龙之孙于准所建。地势险要,构筑精巧,上面有悬崖、绝壁、飞瀑。山腰间还有人工凿成的石室,共40余间,多数为窑洞式建筑。 寺院围墙,高低起伏,用石头砌筑,墙体高处达21米,远观俨然是一处造型独特、别具风格的古寨堡。 2001年6月,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吕梁体育馆 | 吕梁体育馆位于吕梁市政府离石区城区凤山脚下,为比赛馆和训练馆两大建筑联合体,其中比赛馆可容纳观众4000人,能够举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各种比赛,比赛馆地下层可做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商城。二层可办会展。体育馆外有全民健身场、网球场和老年门球场。下一步是在体育馆旁修建游泳馆和体育宾馆。 2003年,政府又把吕梁老体育场改造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投资500多万重修主席台和看台,铺设了塑胶跑道和绿草茵足球场。一馆一场的建设为吕梁山区树立了体育设施建设的榜样,目前,孝义、柳林、中阳等县市都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工程规划和建设。崭新的一馆一场也使吕梁一跃而成为山西11个市体育设施建设佼佼者。吕梁市原为吕梁地区,战争时期曾是晋绥边区政府所在地、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屏障、红军东征时的主战场。 吕梁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建区三十多年一直没有一个体育馆,也没有标志性体育建筑,地区体育场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吕梁有的县甚至没有体育场,长期不举行体育运动会。然而,高高吕梁山矿产资源丰富,近两年焦煤业收入攀升,经济发展。2002年,借撤地设市之机,吕梁人艰苦奋斗,投资7000多万元,精心打造吕梁山的第一座体育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离石文庙 | 离石文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离石文庙 离石文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清 地址:离石区旧城 创建于元初,重修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万历、清乾隆、同治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大成殿、东庑、西庑等建筑。 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建在高2米的石砌长形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抄双下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凤山道院 | 看 点: 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介 绍: 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天真观”。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别致的千古胜迹。 据史料记载,此观建于元代,后遭兵火焚毁。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观内分上下两院,主要建筑有黄录宝坛玉皇楼、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三官楼、雷公殿、白云洞(即陈抟殿),附属建筑有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 玉皇楼为重檐歇山顶,四斗三挑、偷心结构。读书楼在三孔丹室砖窑上奠基。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 每逢农历正月廿六,是观内一年一度的凤山庙会。庙会前后,四方香客朝山者络绎不绝,整个山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灯火辉煌,烟火缭统,爆竹轰响,声震州城,俗称“遇仙”。 门 票/开 放 时 间: 18元 山西吕梁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白马仙洞 | 看 点: 白马仙洞洞口已探明的主洞底直线距离约500米,洞口与洞底相对高差168米,专家称之为“华北第一险洞”。 介 绍: 白马仙洞位于离石市王营庄乡,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该洞属柳林泉域,地质绝对年龄约1.4亿年。现已探明洞中有八洞,具有深而险、险而奇的特点,洞中险境遍布,宽处可跑马阅兵、窄处难容一人,布袋岭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骆驼石如猛虎挡道,珍珠山琳琅满目,凤凰山白云缭绕,朽木桥古树老根,通天柱巧夺天工,悬空石心惊肉跳,水帘洞由高泻下,三仙池清静悠闲,翻身涧脱胎换骨,屿心石横卧道中,石钟击之有声,仙骨洞心有余悸,青龙头腾云驾雾,葫芦洞鬼斧神工,棋盘山赏心悦目,跑马滩宽阔奇险,一线天如峭壁中羊肠小道,蜗牛顶维妙维肖,变形石看啥像啥,洞内灰华及钏乳遍地,各种天然形成造形不一,栩栩如生、琳琅满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门 票/开 放 时 间: 20元 山西吕梁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