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卦山 | 卦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的卦山,八峰耸峙,层峦叠嶂,古柏参天。其位于交城县城北,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 卦山很美。山美,主峰太极峰坐北向南,充满了神灵之气;水美,卦山山外西有瓦窑河,东有磁窑河,且山中又怀抱着灵泉、龙泉、浆水泉。遍布着清爽之气;树美,古人曾将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相比,卦山柏中名柏尤多,如七星柏、龙爪柏、虎头柏、二仙柏和绣球柏等等,一株株苍古遒劲,神灵活现,葱郁中又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动情气。 在翠柏环抱的山凹里,卦山的主要建筑星罗棋布,天宁寺、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漫步其间,让您留恋忘返。华严宗古刹天宁寺是卦山众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内原有释迦牟尼等塑像一百多尊,有铁铸、有木刻、有泥塑,均为历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此外,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柏树,会觉得它们千姿百态,虎头柏、牛头柏、龙爪柏、绣球柏,真是活龙活现,趣味横生,别有风韵,让人叹为观止。 |
果老峰水上乐园 | 果老峰水上乐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果老峰水上乐园位于交城县庞泉沟,主要以水上娱乐为主,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有儿童水上乐园,有年轻人喜爱的惊险、刺激的滑道、滑板、造浪池,还有海啸海浪池、超级大喇叭、巨兽碗、竞赛滑道、冲天大回旋、螺旋组合滑道、高速变坡滑道、超级大水炮、儿童组合系列滑梯、超级大水寨、巨蟒滑梯、水疗保健等众多游玩项目。 |
玄中寺 | 玄中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 寺院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经四年修筑,于承明元年(476)落成。净土祖师昙鸾于此驻锡。隋大业五年(609)名僧道绰入寺,修旧扩新。唐贞观九年(635),太宗巡幸太原,为文德皇后祛病祈福拜谒玄中寺,赐名“石壁永宁禅寺”,从此玄中寺成为官寺,得到较大规模的扩修。贞观十五年(641)善导拜道绰为师,弘扬净土法门。开元九年(721)建立甘露无碍义坛。此后,邑宰张令孙新建前殿、回廊、高门,开拓了岩崖,扩展了寺院。贞元十二年(796)九月二十二日,石壁山降甘露,唐德宗下令立甘露义坛。元和七年(812),宪宗赐名“龙山石壁永宁禅寺”,并赐寺庄150里有余。北宋元祐五年(1090),寺遭大火,仅留御书阁与法堂。寺僧道珍广为募化,数年次第修复。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寺又罹火,堂、阁、殿、石悉为灰烬,法师元钊锐意复兴,重刻了渤海高氏碑,重建了寺院,古寺焕然一新。金末兵乱,寺院又归灰烬。元太宗元年(1231),中书省命太原监纳使崔定宣谕,改石壁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指令园明禅师惠信重建殿宇,再塑金身。至元六年(1269)封惠信高足广安为太原路都僧录,大规模扩建寺院。到元贞元年(1295)寺院所属下院40余处,遍布山西省内外。元末之乱,寺院诸殿复归乌有。明永乐十二年(1414)法师鲁岩重建大雄宝殿。宣德九年(1434)修复寺院部分建筑。 嘉靖十九年(1500),法师法幢重修法堂和僧舍。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天王殿。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立佛殿。康熙三十三年(1694),寺僧真常募修韦驮殿。嘉庆十一年(1806)重修东西两院。同治年间,万佛殿毁于火。光绪二年(1876)东西配殿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再罹火患。至此,寺院仅存天王殿、准提、接引二殿及祖师殿、鸠鸽二仙祠。民国二十一年(1932),名僧力空赴寺参拜,目睹寺院荒芜之景象,于翌年请了世住持玄中寺。民国二十六年(1937),正空、雪俊继锡。民国三十四年(1945),西岭、裴家山二村各抬走寺院铁钟一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8月,大小70尊铁佛被毁。翌年10月,附近七主村人复捣毁大小铁佛145尊、大小铁钟5口、高5米的铁塔1座、铁狮子2个、铁磐7个。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圪垛村人拆去千佛阁木料及各院房梁、门板、窗户、桌凳、牌匾多件,千佛阁悉成瓦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玄中寺得以复兴。195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首次拨款修建了玄中寺石桥。1955年初到翌年底,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东禅堂、西客厅、东西碑廊、牌楼门。并修筑地下管道,将寺西龙潭沟泉水引入鱼池,同时修筑了简易公路。1956年,象离法师住持该寺,圆寂之后,由力空、明达继锡。文革期间,寺院损失惨重,1967年8、9月两次被太原“四野战斗队”包围砸抢,损失祭器财物价值10万余元。1979年8月,重新扩建了祖师殿,新建了客堂、接待室、灶房。1982年10月,国家投资71万元,建成四级公路4公里。1985年,重修了千佛阁。经国家7次拨巨款,寺院修葺一新。现存墓塔共60余座,其中南塔院30座,可辨认的17座:金代1座,元代9座,明代6座,清代1座;北塔院30座,其中可辨认的7座:元代2座,明代4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1座。现存建筑,除秋容塔为宋代建筑外,其余皆为明清重建。 景区地址山西交城县城西北 最佳旅游时间春夏秋季 开放时间6:00——18:00 景区门票淡季:15元/张 |
关帝山 | 关帝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在山西省吕梁山中段地跨交城、方山两县之间,有一个蕴藏着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这就是距太原市150公里的关帝山(又称宫帝山、南阳山、三层崖)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设在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园于1992午,面积56026.67公顷。 公园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关帝山主峰孝文山耸立在公园北端,海拔高达2831米,气象万千。园内生长的植物多达870多种,主要树种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醋柳、侧柏、云杉等。从海拔1300米的东大门至2830米的主峰,森林植被形成了由不同树种和其他植物构成的明显垂直景观带。公园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繁衍着脊椎动物237种,其中以鸟类和兽类居多,如褐马鸡、金钱豹、原麝、金雕、鸳鸯、黑鹳、苍鹰、黄腹山雀等。此外还有无脊椎动物1100多种,称得上是动物的乐园。 园内还有多处引人入胜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有孝文古碑、云顶山、塔形古树、雄狮石、笔架山、天门山、文源亭、龙泉飞瀑等。惊险的风动石、奇特的二松抱杨、巧夺天工的松树壁巨石。 公园附近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北武当山、晋祠公园、武则天庙等多处风景名胜及刘胡兰纪念馆和驰名中外的汾酒厂,同公园的美景遥相呼应。关帝山主峰海拔2830米,峰峦叠嶂,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环境多样、百溪合流,东部注入汾河、两部汇入三川河。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风景优美、主要的自然景观有8处,即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龙泉飞瀑、古树宝塔、文源晚翠、笔架生辉、天门瑞气、胸狮夕照等,构成了优美的园林画卷,而惊险的风动石、奇特的二松抱杨,灼烤的赤壁崖以及松树劈巨石。更是巧夺天工,为关帝山森林公园增辉添彩。 公园是一个大然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凉爽宜人的-胜境中生长着大片的华北落叶松。在卧牛坪每公顷林木蓄积最高达700余立方米。居华北之冠。植物有870余种,依赖森林生存和繁衍着的脊椎功物237种.无脊椎动物1100余种,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鸟褐马鸡就栖息在稠密的灌木丛中。金钱豹、原麝、金雕、鸳鸯,以及十几种猛禽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亦在此生存、繁衍后代。 公园附近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北武当山、晋祠公园、玄中寺、武则天庙等众多风景名胜,还有刘胡兰纪念馆和享誉中外的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集团,这些不同丰姿的胜迹遥相呼应、互为烘托。浑然一体。构成一个优美的景观群。 在公园中、从东大门海拔1300米至主峰关帝山2830米的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景观带,山下为大片的油松林。四季碧绿。海拔l600米处,是阔叶杨桦林,海拔l800米便出现针阔混交林、海拔2000-2600米则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主体的针叶林。再往上便是亚高山草甸带了、这里有灌木丛、有平坦的草甸。登上关帝峰主峰一览全貌,美不胜收。 公园地形多样。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水源丰富,为各种野牛动物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这里有脊椎动物247种,其中兽类33种、鸟类177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10种.鱼类6种。其中包括黑鹳、金钱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这里还有80余种食虫鸟,维护着森林的生态平衡。观鸟亭建在褐马鸡饲养棚旁,仿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造型而建造,供游人憩息和观看褐马鸡嬉戏。在八道口有一条丈余长、碗口粗的腹蛇、为使游人能观到此蛇而建亭.名为观蛇亭。近年偶然仍可观到此蛇。 在文浴河的源头建有文源亭、钢铁结构、仿古造型、机碧辉煌。游人在这深山密林里常会为见到这龙凤呈祥的六角亭感到惊奇。目前公园又建设了高38米的瞭望塔、顶部装有望远镜、游人可观察到园内任何地方,并能看到部分大型动物。 孝文山海拔2830米。位于公园北侧,据史料记载,公元417年,北魏孝文帝外出巡视,路经此地,时值盛夏、热不可当,故在此避暑3日、山由此得名;另一说文帝巡视.路经此地.其母在京城亡故、路途遥远,就地设灵堂祭奠,故名。 云顶山位于公园东北侧、海拔 2670米,是公园内第二高峰。云顶山上有一片广阔平坦的亚高山草甸。称为四十里跑-,相传孝文帝在此早观日出,晚送夕阳,午乘骏马射猎,其乐无穷。距森林公园2干米处,有块天然巨,其形似一头卧着的雄狮,周围是翠绿的油松和杨树、绿灌丛生,花草满地,石狮迎着西下的夕阳,虎视眈眈、跃然欲动,很是雄壮。 天门山位于八道沟、此处森林茂密,奇峰突起、怪石嶙峋,山势非常险峻。难以登攀。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八道沟、八道沟。沟沟天门山山陡.鸟难飞,獐难走、神仙欲过也发抖。"夏日雨后初晴.夕阳西下,茂密的-中蒸发的水汽在-山峰中飘荡.在阳光的照耀下和青翠欲滴的山林反光相映、烟雾缭绕的蒸汽变成紫色,整个山峰紫气横生,这就是关帝山著名景观--天门瑞气。 |
卦山天宁寺 | 卦山天宁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卦山,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卦山,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卦山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古柏苍翠,千姿百态,衬托出古宁寺幽雅风姿。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书法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 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高6米,每尊旁胁侍铁铸弟子六尊,庄重清逸。阁内四壁置两层木阁,每阁各有坐佛一尊,惜已毁坏。虚堂在千佛阁后,斗拱支檐,飞翼起翘,五脊六兽,雄伟壮观。堂右有明铸铁钟,可声闻十里。大佛殿居寺院正面,殿内释伽牟尼像高踞佛台上。往后登一百九十八级石阶,可达重檐三层毗卢阁,在此俯视远眺,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奶奶庙等历历在目。布局层次分明,殿阁错落有致。再上为石佛堂,建造精巧,别具匠心。附近关帝庙、三教堂、文星阁等建筑,有宋代米芾和清初傅山书写的匾额。寺外东向墓塔林立,庄重秀丽,另是一番情趣。 天宁寺位于中轴线南端,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的66级台阶和石牌楼,突出了寺院的陡峭壮观气势。石牌楼古朴雄伟,前面镌刻“登彼岸”,背面镌刻“罗天接引”。66级台阶两侧石制柱头雕有数十个石狮。顺着66级台阶上去,便是寺院山门,山门上端横匾“第一山”,乃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所书。 进了山门,便是前院,有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重建的千佛阁,面阔五间,重檐歇山绿琉璃瓦剪边,三面围廊,下有“龙云虎风”洞穿行而上。从“龙云虎风”洞上去,便是中院。中院开朗宽阔,气宇轩昂。正面大雄宝殿重建于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保持了明代风格。殿内三尊金身大佛结跏趺坐,通身金妆,是释迦牟尼的三身佛像,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之作品。 毗卢阁在后院,是天宁寺的最高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檐歇山顶,阁体明三层暗二层,下层四面檐柱,中层四面围栏,阁内上下层置木楼板,有木楼梯可登。殿中雕刻精细的大型佛龛之内有趺坐木雕像3尊,两旁有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侍立。 西出“右吕”月门,有地藏殿和三教堂。地藏殿中地藏菩萨端坐正中,十殿阎君分列两旁。满墙面壁画以佛教六道轮回及十八层地狱中因果报应故事为内容。三教堂重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二层楼阁式,面阔三间,布瓦歇山顶,佛、道、儒三教主端坐殿中,这种布局形式极为罕见。 东出“左汾”月门,沿400余个石阶拾级而上,是卦山最早建筑石佛堂。内外两进院落,里院正殿为“宝灯王佛殿”,殿中有高达5米的唐代圆雕石佛,为我国唐代石雕精品。左右山墙二十诸天壁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堪称壁画之精品。 院中千年古柏上建有倒座观音龛一座,歇山顶,九脊十兽,制作精巧,是一座精美的古建筑模型。 2006年5月,卦山天宁寺作为唐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山西文物局) |
四十里跑马墕 | 一、渊源概述 四十里跑马岩位于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主峰孤言山,亦名狐爷山、宽坪沿,海拔2261.9米。山全长直距20公里,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北连云顶山,东通四道川,南连寺沟崖,为本县与离石县界山。山体保持了燕山运动宽缓的背斜构造特征,属石灰岩穹窿高中山。山顶为唐县期夷平面,平坦宽展,牧草丰富。北部土壤属石英砂岩质山地棕壤,中部土壤属石灰岩质山地草甸土,南部土壤属黄土质山地生草棕壤。主峰孤言山东距会立24.5公里。山脊走向北南。民国六年(1917),山西省政府所辖之“山西全省模范畜牧场”引进荷兰牛数十头,在柏峪沟谷掌胡家沟村东、西沟村西设立山西全省模范畜牧场二场。下设4个分场,分别建于东葫芦川后岭底村、中西川横尖、苏家湾、刁窝等处。民国十六年(1927),交城二场并入静乐二场,此处便成为阎锡山骑兵旅营地。四十里跑马岩便成为骑兵操练场。 二、景点简述 1、禅寺塔斜阳 禅寺塔位于柏峪沟禅寺塔村南沟谷,东、南、西三面环山。夏日黄昏,夕阳余晖从西山谷口直射残塔,使塔身及塔周之树金光闪闪,显的分外有灵气,给人一种宁馨的感觉。该塔上部已毁,全貌已不可测。现残存塔身和基座部分,可推断为单层亭阁式墓塔。直径约2米,基座较高,明显大于塔身。基座为金刚力士座。分上下两层力士,间隔约30公分,每圈约30个力士,上层相邻两力士间有故事砖刻,下层力士间隔有八卦图形。塔身部分四面有门楼,形制较小,北向门为对开扇,东向门为板门。此类塔在我国现存极少,其造形古朴典雅、是晚唐、五代特有的珍品。 2、轿儿山云海 轿儿山位于柏峪沟张家庄北。主峰海拔1694米,属石灰岩穹窿高中山。山顶松柏满坡,繁花似锦;山形方正,形如花轿。故明《太原府志》载为“四棱山”。山崖岩石红色,十分鲜艳。每当夏秋之际、山岚四溢,雾气漂渺。该山随着云山雾海若隐若现,上下波动,宛如一乘彩色花轿在空中徐行。山巅旧有古庙,今已塌毁。 3、刘王得剑处 沿四十里跑马岩北行,即为南云顶山。山古名叫刘王渊山,因渊、晕方言音同,故亦曰刘王晕山。刘渊,后汉开国皇帝,东晋永安三年称帝于离石左国城之后,曾多次登临此山,并在云顶山北侧拾得古剑一把,清初交城县令赵吉士有诗曰“刘渊得剑此岩阴。”云顶山海拔2274米,站立山巅,北之骨脊山、南之跑马岩如大海波涛,此起彼伏,美不胜收。 4、阎锡山跑马场 跑马场南起胡家沟西峰,北止云顶山南,长达20公里。山顶宽达1华里以外,牧草一望无边,山体地貌奇特,自然风光优美。夏为避暑消夏之胜地,冬为高山滑雪之佳区。此外,山顶盛产冰纹石、铁眼石,石质清脆悦耳,极富乐感;图案千变万化,色彩黄蓝相间。更为奇特的是石中往往含有小铁球、铁片,令人爱不释手。 |
庞泉沟自然风景区 | 庞泉沟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交城县西北部100公里的关帝山腹部。庞泉沟地处巍巍吕梁山脉的中段,是莽莽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一个绿色宝库,系山西的主要河流文峪河的发源地。庞泉沟是主要保护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沟谷交错,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庞泉沟风景区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的主要林区,涉及4个乡、2个国营林场,面积1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庞泉沟风景区内山高林密,沟谷交错,是野生动物生息的良好场所,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 庞泉沟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也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除落叶外,还有白榆、白桦、白杨等树种,林木整齐,单位蓄积量高,是山西境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林区。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党参、黄芪、甘草、菖蒲、连翘、桔梗、柴胡等药用植物。 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 庞泉沟的美,美在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无一丝人工雕凿之痕。清新纯净的空气包容、呵护着远道而来的每一位游客;蓝天、大地、丘陵铅华洗净般一尘不染赏心悦目;潺潺溪水轻柔地流淌,像纤纤素手为游人注入一丝生命的平缓;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发出肃穆低沉的低吼;伟岸的松柏,优雅的白桦,繁茂的灌木舒枝展向天起舞,飘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形态迥然各异的嶙峋怪石不失古拙苍劲,凝结为一尊尊巧夺天工的奇观壮景;许是这迷人的庞泉沟太幽静平和了,那清冽的山涧瀑布虽不壮观却欢快忘情地奔腾欢跃,飞溅起颗颗珠玉,飘洒出串串音符,山谷轰鸣、震颤着、击打着,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间仙乐,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庞泉沟风景区内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游人,山内有“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构成庞泉沟的“八大景观”,多姿多彩,若虚若幻。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城 |
交城永福寺 | 交城永福寺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福寺 永福寺(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交城县城东阳渠村中心 永福寺位于城东1.5公里阳渠村。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250余平方米,均为明清遗构。是我县平川创建较早、规制较大的佛教寺院。 寺坐北向南,南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乐台一座。乐台迎面正对山门(天王殿),左右又设边门,成三门之数。两角为钟、鼓楼。山门前月台两端石座上原有铁狮一对。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板门将天王殿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塑二尊密迹金刚,门内左右又有四大天王彩塑,现俱无存。山门于明万历间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建。东西钟、鼓楼深广各一间,上下两层,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四周有砖雕围栏。 前院正面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原有三身佛,三身佛后有隔墙,面北正中有倒座观音龛,形制较小。前院两翼东西厢房各十间,东为僧舍、香积、库储,西为禅室、云会堂。 大雄宝殿两侧各有掖门通往后院,后院正面为三教堂,面阔三间,形制规模高冠全寺,殿内原供佛、道、儒三主塑像,左右朵殿各五间,东为圣母庙,西为文昌宫,塑像民国时已毁。 后院两翼为东西配殿,各为六间,东为伽兰殿,西为地藏殿。西殿内祀地藏菩萨及十殿阎君。门内两侧原有面目狰狞的“索命二鬼”雕像,进门者脚踩地面机关踏板,“二鬼”即活动前倾,手中铁索叮当有声,因吓死了人而拆改。 永福寺为玄中寺下院,民国初年学校占用,寺中塑像逐步捣毁,各殿堂内增筑隔墙,门窗槅扇全部拆改。但其建筑主体仍保持原状。寺内原存多块历代碑记多数毁于五十年代和1965年。现存清乾隆四十二年、光绪二十年《重修永福寺碑记》二幢。 1982年,交城县人民政府将永福寺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交城山 | 交城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东麓,距省城太原约56公里,交通极为方便。公园总面积18.7万公顷,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贵树种侧柏林、特色乔木林、观赏林等,世界珍禽褐马鸡、候鸟、野鹿、原麝、金雕等几十种名贵动物栖息于此。园内的千年古刹玄中寺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是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祖庭,有“曲折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韵味,寺中大雄宝殿内藏经卷3万余卷,是中外佛教文化教育的资料宝库。卦山天宁寺,因群峰环列同卦象而得名,满山苍劲古朴的松柏树千姿百态,终年常青,流传着许多神秘美妙的民间传说,巧夺天工的大雄保殿悬于山顶,铸铁碑、昆卢阁、稀有的唐槐,给卦山天宁寺增添了无穷的色彩,被道家视为天然道场,文化积蕴深厚。北方罕见的龙堂寺天然溶洞怪石嶙嶙,形态万千,元代古建筑永福寺古香古色,耐人寻味。瓦窑沟内,叠层沙岩,高达30米,潺潺流水、直泻而下,有水声吟吟,碧潭印月之幽雅情趣,为公园增添了生机。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带给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
庞泉沟红柳湾漂流 | 庞泉沟峡谷漂流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镇市庄村,上下码头相距6公里,漂流长度为10公里,河道平均宽度8米,水深80厘米,垂直落差130米。河道两旁高山耸立,林木繁茂,一河两岸,芳草青青、河柳掩映。河道时宽时窄,水流时急时缓,漂流沿途既有急流险滩,又有缓流碧潭,是华北地区最佳漂流地。该项目现已完成前期工程,包括河道修整、储水、购物中心、票务中心、洗浴中心、餐饮中心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漂流已具备日接待游客5000-10000的能力,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服务功能最全的漂流项目,目标是三年内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华北第一漂”。 |
交城果老峰 | 果老峰庄园位于山西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景区内,是集旅游、住宿、狩猎、娱乐、承办会议为一体的理想旅游景点,因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来此与当地村民下棋而得名。果老峰庄园环境优美,风景怡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褐马鸡、金钱豹、林麝、野猪等,还放养了众多的野鸡、山猪,庄园内有北方农家建筑风味的窑洞式建筑,庄园内的农家饭馆有各种好吃的野味,会让游人乐而忘返。 |
南阳沟亚高山草甸旅游区 | 看 点: 小憩蒙古包中,徜徉高原绿洲,极尽草原情韵,会使登临者倦怠的身心消失的荡然无存。 介 绍: 南阳沟亚高山草甸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方山县积翠乡南阳沟东部、交城县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该区山脊宽缓,南北相距20公里,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山体保持了燕山运动宽缓的背斜式天然特征。 这里曾为晋军首领阎锡山骑兵旅营地兼骑兵操练场。后汉开国皇帝刘渊曾频临此地,并有刘渊得剑的典故传诸于史。 |
交城瓦窑遗址 | 交城瓦窑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遗址 瓦窑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交城县西北2公里城关镇瓦窑村 遗址分布于瓦窑河口两岸的台地黄土层中,河东区北至卦山西顶,东至文昌宫,南至驮煤道,西至瓦窑河。河西区北至碌碡坪,西至神头凹,南至瓦窑村,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范畴。文化遗存丰富,遗址内含有陶窑、墓葬、居室、灰坑以及地表散落的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彩陶、灰陶、黑陶等,彩陶有典型的尖底瓶口沿等残片;黑陶有鬲、盂、鬶、甗、罐等残片;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纺轮等。同时还有小型玉壁骨器的发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 |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 竖石佛村摩崖造像(第三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交城县北部山区岭底乡 始凿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刻记载约成于金元之际。石刻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时代最早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这一时期的石窟,形制较大,最大者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门,具北魏、隋唐风格。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像百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纹装饰,简洁抽象,似为后人增绘。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较大,雕饰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迦趺坐,高大肉髻,着双肩大衣,内有神祗支,衣纹呈“U”形雕饰,简略疏朗。阿难、迦叶合十侍立左右。左侧佛像结迦趺坐,右侧佛像垂足坐姿。洞口两侧有武士像站立。 南向岩面凿刻有佛塔一座,高1.9米,石塔平座呈方形,塔身一层,方形塔门,酷似唐代以前之四门塔,塔檐叠涩挑出。尤具特色的是基座和塔刹较高,塔刹莲座以上又设造像两层。 石刻前正殿基座之上,现存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及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三通。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野珠沟龙堂洞 | 野珠沟龙堂洞位于交城县水峪贯镇野珠沟野珠村北4公里,区内海拔在1032米至1660米之间,地理座标:北纬36°36′— 37°37′,东经110°58′—111°53′,土壤性质为粗骨性褐土,植被主要为油松、侧柏。古代,因野猪出没,故名野猪沟,新中国成立后定为野珠沟;又因有野珠西沟而名为野珠东沟。洞在野珠村中部北东侧,名曰“龙堂洞”,洞口高4米,内高10米,宽30米,深20余米,据载洞内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约数里,或云北洞连通榆郡沟青龙洞。清光绪八年版(1882)《交城县志》记:“龙堂岩,在县西北七十里水北都,又名卧云庵,岩高三丈,深五尺四,罗石瓣隐起如云,中有一石俯首下垂,宛若游龙故名,岩内南北各有洞,深不可测,有水流出,汇为水池,水滴岩下,成寒起石,遇雷发,先一日洞中辄作声,历试不爽。明嘉靖间,行僧号嬾云者移建龙王堂于岩外,又砌石台,拓基三丈许,上建禅室,穿廊出槛,间以苍松翠柏,足擅一乡之胜。” 洞内初建有龙王堂、祀龙神。明正德初年(1506)曹洞宗僧人证材、证杭、证枌创卧云庵于此,到嘉靖年,僧嬾云者移龙王堂于洞外,并扩建庵院。明末,院内长驻僧人73人,收藏经书数百卷,道场所用法器一应俱全。知县薛国柱曾为其庵亲撰碑文。清初,庵属山林遍布西冶川。清代中期因水源缺乏等原因而毁弃。 现遗址约2400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仅有龙堂崖下庵墙,墙用雕凿整齐之长石叠砌,高达10数米,十分壮观。庵内旧分前、后两院,前院房屋已成瓦砾,面积约400平方米;后院西侧建有东厢房4间,依南石岩建有砖拱窑洞6眼,面积约2000平方米;院西有乔林,中有明代墓塔3座,两座已倾圯。龙堂洞内旧有明代木雕像5尊,大者2尊,高1米余;小者3尊,高0.6米,彩绘剥落,面目不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卧云庵 | 卧云庵位于西冶川中部西侧野珠沟,南距野珠村4公里。因庵位于龙堂山,以龙堂洞为主洞,故俗称龙堂寺。系佛教曹洞宗场院。 庵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为证材、证杭、证粉所创建。明万历末年,禅师济川云游至此-。崇祯十三年(1640),庵院已有僧人73人,大藏经柜有4,收藏经书数百卷,道场所用大桌铜磬等物一应俱全。知县薛国柱为其庵亲撰碑文。清顺治年间,庵内为证粉主持。据载,庵属山林地亩遍布西冶川。清代中期始败落。 卧云庵依龙堂崖修建,岩下庵墙俱用雕凿整齐之长石叠砌,高达10余米,气势宏伟。庵院分前后两院,前院房屋已成瓦砾,面积约400余平方米;后院长70余米,最宽处约30米,面积约为2 000平方米。二门西侧建有东厢房4间。依南石岩建有砖拱窑洞6眼。而后即为天然岩洞“龙堂窟”,洞口高4米,内高10米,宽30米,深20余米。洞正中遗存5尊木雕座像,大者2尊,高1米余;小者3尊,高0.8米。彩绘剥落,面目不清。院西有松林,在乔灌木中有墓塔3座:一为明万历十三年(1585)介休施主所立,其余两座墓塔倾圮,记载已失。前墓砖砌,并排安置棺木3副,似为创始人之墓。 据崇祯十三年碑载:庵明季四代:始于证材、证杭、证□3人;徒子玄陆1人;徒孙宗晖、宗台、宗明、宗映、宗曜、宗照、宗璧、宗映、宗晾、宗寿10人;重孙广成、广印、广智3人。清代康熙五年,庵内只留证□一支,其侄玄文1人,孙宗照、宗晾、宗澄、宗启4人,重孙广喜、广元、广玉、广义、广秀、广明、广胤7人,曾孙兴福、兴旺、兴社、兴胜4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