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临夏州 >> 广河县 >> 齐家镇

齐家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马占奎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占奎,东乡族,1928年4月出生,广河县齐家镇黄家湾村人。1949年加入国民党军队,后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3军8师22团3营7连1排1班。1953年1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1军4团2营任班长。1955年退伍后返乡务农。  根据广河县民政局给记者提供的线索,我们驱车沿洮河右岸而上,来到广河县齐家镇黄家湾村,见到了今年85岁的马占奎老人。马占奎的妻子告诉我们,马占奎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在家卧床养病。见到采访的记者,马占奎老人从炕上坐了起来,他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马占奎的家人说,看到你们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坐起来了,这几天病得不轻,见到你们,人也有了精神。“我和阿力麻土乡的马福海一块去了朝鲜。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分到了不同的部队。当时从广河县去的还有马长青,他现住在广河县三甲集沙家清真寺的巷道里住,他是离休干部。”  1953年数九寒天的腊月,正值合家团聚的日子,马占奎奉命奔赴朝鲜战场。他们从西北来到辽宁安东(现丹东),站在鸭绿江大桥边眺望,鸭绿江的西边是中国,江东就是朝鲜,中朝两国一衣带水。马占奎回忆起60年前的往事,心潮起伏。马占奎说:“我们在朝鲜呆了两年多。在马良山战场,美国军队从侧面包围过来一部分,后来从海里又来了一批,企图合围我们。彭德怀率领我们来到海岸线,迅速部署兵力占据有利地形,驻守在西海岸制高点,志愿军很快扭转了战局,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我们接着与敌人对峙。”  阵前,美军对着志愿军的阵地喊话,发起挑衅。“当美军知道与他们作战的志愿军是我们甘肃兵时,忽然放出一句话来,他们这么说道:‘甘肃的士兵是炒面袋子,没什么可怕的!’敌人这话的意思是,我们甘肃兵只不过是炒面袋子,如同软骨头一样,明显是看不起我们!我们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气愤。面对敌人的那副傲慢神情,我们士气大振,决心与敌人决一胜负,让他们尝尝我们甘肃兵的厉害!”  美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说,“军人嘛,迎接战争就像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没有必胜的信念,则战争必败无疑。”  “一口炒面,一口雪。”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17个国家联军时的生动写照。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厉兵秣马是军队首先解决的问题。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用一把炒面,就一把雪来充饥。一方面是杜绝炊烟,加强隐蔽;另一方面简便易携。抗美援朝战争有这样的场景:后方“男女老少齐动员,家家户户炒炒面”,前方“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炒面解决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1952年底以前,因敌机疯狂轰炸运输线和医院,粮食供应困难,炒面是志愿军的主要口粮。作战时,战士随身斜挎一条直径约10厘米、长1米多的炒面袋。从抗美援朝最关键的第二次战役开始,部队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粮食总量的1/3是炒面。第二次战役后,负责志愿军后勤的东北军区后勤部开始向前线大量供应炒面。后方许多地方的大街小巷架起锅,赶制炒面,不断地把炒面送到前线。炒面营养成分单一,缺少维生素,长期食用,官兵易患口角炎甚至夜盲症。为此,志愿军官兵想出了办法,有部分部队从前线抽调人手到后方挖野菜以改善生活。  炒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食品。各地制作炒面的原料虽有不同,但都是将原料炒熟后磨制成粉,即为可以随时食用。油茶、炒面在朝鲜战场上,成为志愿军的一道主食。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是后勤补给。第二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队大规模撤退,志愿军急速追击,使后勤补给线延长。在朝鲜战争初期,后勤供应布局分散,后勤兵力投入不足。当时,美军的后勤补给是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志愿军后勤补给是一个后勤人员至少要供应几百名士兵作战需要。美军飞机不间断轰炸,白天不敢生火做饭,而炒面长时间运输不变质,携带方面,食用简单,因此,炒面成为中国军队发明的一种野战口粮。  炒面是70%小麦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后加入0.5%的食盐所制成。第一次战役结束时,东北军区后勤部供应前线的炒面,即使按每人每月规定数量的三分之一供应,其数字也已达741万公斤,整个东北地区尽最多只能供应出500万公斤。要求各单位每天制作炒面的任务不低于6.9万公斤。第二次战役即将开始,部署了在一月内制作325万公斤炒面和26万公斤熟肉的任务。在1950年冬天的瑞雪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昼夜不息,炒面的香味飘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炒面携带工具——炒面袋,也是抗美援朝的功臣。炒面袋直径约10厘米,长约1米多,斜挎在肩膀上,这是志愿军野战口粮携行具。  当时马占奎和战友们行军作战,每人身上背着炒面袋子,有时里面装着一两斤干馒头,这就是他们每天的伙食。然而,奋战在朝鲜战场上,这群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然而,志愿军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相比,双方力量确实显得不对称。由此美军以“炒面袋子”来比喻志愿军,这深深刺伤了马占奎和战友们的自尊心,尤其是敌人的轻视,激怒了全体战士。“我们要用炒面袋子,换回你的大米袋子。”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美军在阵地前的嚣张喊话,志愿军阵地这边同样用高音喇叭朝着美军营地扯开嗓门高声喊话,  回应美军发起的挑衅。“美国佬听好了,我们要用炒面袋子,换回你们的大米袋子!”马占奎和战友们不甘示弱,用英语叫阵,就这样互不相让,直到美军那边没声音为止。  在朝鲜战场上,甘肃籍士兵能征善战,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别看他们大多都很年轻,而且有的战友个头矮小,但他们跑起来速度很快,更擅长在山地作战,表现英勇机智。每次马占奎与战友们和美军近距离作战,无论是兵力体格还是武器实力,美军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军人个子高,士兵的力气大,用胳膊一边能夹一个人。我们个头矮,但比他们手脚灵活;他们身体壮实,但行动比较笨拙。”马占奎说:“看到敌人的长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弱项,这样就能避开敌人的锋芒,然后专攻他的弱点。”作战时能随机应变、调整战术,让志愿军反败为胜。  骄兵必败。美军战前傲慢轻敌,适得其反,不仅未起到作用,反而激发了志愿军的士气。马占奎和战友们怀着必胜的决心,通过自己的实际作战能力,回应了美军轻蔑的态度,最终赢得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让美军见识了甘肃兵的实力。  “美国军人不讲道理!”马占奎说:“每次战斗的间隙,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躲在坑道在吃饭,这时美军偷偷摸摸过来,到我们这边搞突然袭击,敌人经常搞这种突袭,干脆不让我们吃饭!”频繁的偷袭,让人防不胜防,于是志愿军采取同样的方法,对敌军进行还击。马占奎回忆起这段经历,让人听着惊险而又刺激。“我们4个人为一组,身上揣着手榴弹,猫着身子摸上去,潜伏到美军的营地里,我们就在夜里,偷袭了几次他们的营地,也不让他们吃饭休息。”  兵不厌诈。为赢得战场优势,敌我双方,在白天对阵,到了夜晚互相突袭。马占奎和三名战友,每人身背三根爆破筒,三颗手榴弹,悄悄潜伏进美军营地,放置下手榴弹后,拉开引信装置,旋即返身离开敌营。山洞里随即发出一声闷响,身后传来敌人的惨叫声。  “在马良山战斗中,我们占据了一道山梁,整个山的底部都打通了,敌军的飞机来轰炸,我们就钻进山洞隐蔽。那时候,年纪大的老兵,用的是冲锋枪,年纪小的新兵,用的是步枪,枪端口装有刺刀,我们把美军撵得满山跑。”  “美军在《停战协定》上不签字,我们就打着他们签字。苏联斯大林当时也给朝鲜战场派出飞机,斯大林说,要用三天时间,把美军追到大海里。就这样打了三个昼夜,志愿军俘虏了好多美国大兵,缴获了美军的多架飞机。把美军的飞机场包围住了,这时美军怕了!晚上的12点钟,激烈的炮火声停止了,中、美、南北朝鲜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我们第三野战军,在马良山战场呆了一年多。当时部队上给我们几个少数民族战士,发了一把炒勺,让我们在坑道里做饭,但白天生火冒烟做饭容易被敌人发现,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只能等到晚上做饭。1955年,我和马福海一起回到了祖国。当时和我一起去朝鲜的七八个少数民族战士,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马福海一边回忆着60年前的往事,一边向记者娓娓叙说着自己在朝鲜战斗和生活的难忘经历。 (马幸福)  [以上内容由"小鱼"分享。]

马纪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纪才,回族,家住广河县庄禾集镇田家村。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1月以第1军第7师20团4连班长身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6月,他和4-士在朝鲜桂湖洞战斗中荣立集体二等功,《停战协定》签订后,在朝鲜修筑备战工事。1956年回国后在重庆步枪学校学习,后参与四川藏区的平叛工作。1957年复员回家。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总有一段历史,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段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60年前的那场战争,留给马纪才老人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满身的伤痛。  现年82岁的马纪才因腿骨骨折已不能正常行走,因战争时炮弹和空中炸弹的肆虐听力也严重损坏,需要人在他耳边大声喊着重复几遍才能听得见。但一听到我们是记者,采访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时,他说的话确实出人意料:“现在,他们那些国家要打中国的话,就得好好掂量掂量,我们过去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17个国家的联合国军。”  据马纪才回忆,他于1947年被抓丁后加入了马步芳堂弟整骑8旅旅长马步銮的部队。1949年,兰州战役时,他投降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说:“我是个孤儿,我两岁时父亲参加三马拒孙(殿英)的战斗在永登去世了。我参军时只有16岁,人比较小,就当司号员。我能活到今天很幸运,记得兰州战役打败后,我们中的许多人跳进了黄河,我和一个会水的乡亲跳了下去,他在水中游着,看到一位军官一手拿着大刀,一手提着20响盒子枪,坐着羊皮筏往下漂,他就急忙抓住了羊皮筏子,结果那位军官一刀把他砍翻在水里淹死了。我不会水,一跳跳到了黄河水平台上,水一下子淹到了我的胸脯,把我憋得非常难受,于是我又爬上了岸,就向解放军投降了。我记得那是1949年8月25日。”  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甘肃省兰州地区同西北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战役发起于1949年8月12日,经过窦家山、古城岭、马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狗娃山、黄河铁桥等激战的追击中迫使敌人在强渡黄河时被淹死2000余人,至8月26日结束;兰州战役后,国民党在西北的势力被基本清除,也结束了马家军、胡宗南在西北地区长达40余年的统治。解放军第三军8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会同第四军攻占城南狗娃山国民党军重要防御阵地,尔后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切断守军退路,保证了战役胜利。兰州战役是我军为解放全西北而与敌进行的一次决战,也是西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第一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马步芳部42360人,其中俘敌24630人,毙伤13480人,起义1250人,投诚3000人,这一胜利,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解放铺平了道路。  9月初,第三军向甘肃省河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廷率快速部队于9月25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今玉门油田),使中国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9月下旬,进驻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和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三军建制的骑兵团、独立团、驼兵团等国民党军起义部队,进行了改造。之后他们向河西走廊进发。  后来第一军与第三军合并成立了重装军,于1952年10月开往中朝边境的安尼市(丹东市),他们在安尼训练了近3个月,装备换成了苏式先进装备,大炮也是苏联的,由苏联人教会后,交给他们使用。1952年12月,整编后的第一军参加朝鲜战争。  马纪才说:“我们4连是加强连,共有6个排,4个步兵排,两个火器排,主要是火箭炮等,用于打击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那是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不得了,上战场前,我们每个人都咬破大拇指写血书:‘人在,阵地在!’在桂湖洞战斗中,我们打得很勇敢,全连180多人到战斗结束时只剩下15个人,全连18个班长、副班长中,只有我和另一位战友活了下来,我们也荣立了集体二等功。”  马纪才老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向南朝鲜军第一师把守的桂湖洞发起总攻时,志愿军的大炮打了半个小时,清除了敌人设置的两道铁丝网和地雷等障碍物,天空变成了红的,地面上火光闪闪。记者也跟着,当时,我们信心很高,指挥员喊道:‘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我们就奋勇向前,虽然敌人的大炮轰鸣不断,各种武器射出的子弹嗖嗖地从身边擦过,但谁也没有停下冲锋的脚步。我们冲到一座钢筋搭建的坑道里,把火焰喷射器和机枪架在坑道边上,用朝鲜语和英语喊‘缴枪不杀’,并让他们扔掉钢盔,他们就乖乖地举着手走了出来。那些兵看起来个子大,但拼起命来,他们还差得远哩。”马纪才头上、胳膊上和腿子上被弹片所伤的痕迹至今尚存,但他轻描淡写地说:“那样大的阵势,这些伤痕算不上什么,当时我们身上都有急救包,就地包扎一下,连院都不用住。”  对于这次战斗马纪才老人只有这些简单回忆,而在第一军战史上是这样记载的:1953年6月25日,第一军对南朝鲜军第一师把守的桂湖洞东北198.6高地发起了进攻。198.6高地位于临津江东岸,与我军阵地隔江相望。南朝鲜军第一师阵地有56个碉堡和暗堡,由无后坐力炮、60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轻重机枪、自动步枪组成了严密的火力网,阵地前沿布设着铁丝网、地雷、照明雷和汽油雷。守敌为南朝鲜军第一师十五团三营,220多人。  6月25日19时30分,一纵炮群对198.6高地进行了火炮急袭。炮火袭击35分钟后,步兵20团8连、9连和1-起冲击,犹如秋风扫落叶,仅1小时41分就占领了198.6高地,毙伤敌160余人,俘敌65人。在20团占领敌阵地15分钟后,南朝鲜军进行了炮火反击,飞机也前来轰炸。接着,南朝鲜军15团1营、3营预备队发起从班到营规模的连续反扑25次,均被20团打退。我军20团歼敌400余人。6月27日,南朝鲜军第一师第2梯队12团两个营和5团残部又发起新的连续反扑40余次,并一度突破我军防线。20团将4连、5连、警侦连投入战斗,进行反冲击,将突入之敌击溃。当日战斗残酷无比,南朝鲜军打起了人海战,结果800余人被我军歼灭。6月28日,南朝鲜军又以3个营的兵力发起进攻,3时30分至16时20分,敌人就发起进攻17次。一军20团官兵前仆后继,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阵亡了,班长指挥;干部、骨干都献身了,战士仍坚持到底,视死如归。当日又歼敌700余人。6月29日,南朝鲜军第一师又将11团全部调来反扑。一军20团将7连投入战斗。南朝鲜军采取波浪式连续进攻,尸积如山,仍不减进攻势头,志愿军主峰阵地两侧被南朝鲜军突破,敌人潮水般向主峰阵地靠拢。20团官兵也杀红了眼,与南朝鲜军进行了短兵相接。集团冲锋与集团反冲锋交错进行,双方交战了14个回合,南朝鲜军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此战,南朝鲜军又损失800余人。一军20团在六昼夜战斗中,共击溃南朝鲜军120余次反扑,毙伤敌3370人,俘敌65人。  《停战协定》签订后,马纪才在朝鲜待了1年,主要是挖备战洞,当时朝鲜的许多山都挖空了,一旦再发生战争,就会很快利用上。由于双方的条件过于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正如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中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千米,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千米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  1956年,马纪才被调回国,送到重庆步枪学校学习,学习期间还参与了四川藏区的平叛工作。1957年复员回家。  [以上内容由"穹"分享。]

马生仓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生仓,回族,1926年出生,广河县水泉乡排套村人,22岁时被国民党抓丁,编入国民军82军248师1团3营。1949年8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9师司令部任炊事员,9师26团9连当战士。1953年1月以1军7师高炮营3连副班长身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朝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中曾负伤7次,4次荣立战功。1955年退伍后在广河县邮电局、水电局、-、工商局工作。在《广河县志》先进人物名录中列为平叛英雄,现离休在家休养。  在戎马生涯中,他一直担任尖兵或侦察兵,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乍一看,87岁的马生仓老人其貌不扬,从他现在的神态上也难以看到其曾经叱咤疆场的飞扬神采,但就是这样一位回族老人用峥峥铁骨和7次负伤的经历捍卫了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1948年马生仓老人被国民党抓丁,编入了国民军82军。他说:“那时候,我们家有弟兄4个人,一位哥哥被人用几十块银元雇去当兵,因为家里穷,我在川区一个远方亲戚家当长工,抓兵后,家里人就让我去当兵。”当时,随着国民党统治的摇摇欲坠,在临夏抓兵已司空见惯。据《广河县志》记载,仅1949年一年中,只有8.6万人的宁定县(广河)就抓兵4次,抓走青壮年7654人。  兰州战役是解放军进军大西北中最大的一次攻坚战,马生仓回忆,他所在的国民军82军248师的一个团里有一名领导是共产党员,他们当时守皋兰山阵地,解放兰州后,解放军让他们自主选择,留下来当解放军也行,不愿当兵的发放路条和4块银元作为路费。他由于当时家里非常困难,就留下来成为解放军1军9师司令部的炊事员。  据相关资料介绍,在抗美援朝前,一军和三军合并成为重装军,于1952年12月组成、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黄新廷、唐金龙任军长,颜金生、梁仁芥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七师。归第十九兵团指挥。该军于1953年1月22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第1、第7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的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他们入朝后,担负西起基谷里——牡丹峰,东至将军洞——星湖里地带的防御任务,在两个多月的阵地防御战中,打了许多漂亮仗。一军不仅与南朝鲜军交手,还与美军、英军、澳军一决雌雄。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抗美援朝战史》记载:一军与美军“王牌”第七师和美一师、美二师交战11次,消灭和俘虏美军1620人;与英联邦师交战1次,消灭和俘虏英军590人;与澳大利亚营交战8次,消灭和俘虏澳军201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军作战时间113天,进行大小战斗103次,毙伤俘敌12069人,击落击伤敌机122架,击毁敌坦克29辆,向“三八”线以南敌军阵地推进5.7平方公里。涌现出英雄功臣4780人,功臣单位295个,有1906名官兵为祖国和朝鲜的独立自由,为远东和世界的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一军谱写了新的辉煌。  马生仓说:“我在高炮连里当副班长,侦察兵的任务是侦查地形、对方火力配备,为我军炮兵打击指引目标。当时部队规定,几个人化装后侦察时,每到一地必须拿上当地一件东西作为物证交到部队,否则不行,这样可以防止侦察兵谎报军情。”  “有一次,我和几个战友跑出去在远离阵地的地方点了一些火,引诱敌人轰炸,结果我们没跑出几步,一颗炮弹突然在身旁0,一位战友被炸得四肢都不见了。”  在马生仓家中,记者看到了两枚军功章和一本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本,上面记载着他的立功受奖情况。  马生仓说:“我们外出侦察时,一般有3—4名战友,我们不识字,一般有一位识字的战士,将敌人的火力点用笔画下来交给侦察排。”  马生仓老人回忆说:“因为敌机的狂轰滥炸,我们只能昼伏夜出,美国人的飞机和大炮很厉害,我们只能在夜里打仗,我们的一个副团长就是被美军飞机炸死的。当时,随着敌人的飞机和大炮轰炸,我们也逐渐掌握了些经验,就是刚刚炸过的弹坑里跳进去非常保险,因为敌人不会在同一个弹坑进行第二次轰炸。有一次我刚躲进一个炸过的弹坑,突然看见一条蛇爬在坑里,我当时很害怕,后来一看,才知道它已经死了。”  当时,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决定在全国掀起捐献武器运动。截至1952年6月24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总计收到全国各界人民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据统计,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及其盟国投入了强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战飞机1200余架,当时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多的达3000小时,志愿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足100小时,比例是30∶1;美军飞行员大都经过二战洗礼,战斗出动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愿军飞行员刚刚放单飞,从未参加过战斗,比例是300∶0。有人把朝鲜战争中的中美空战形象地比喻为:“重量级拳击手与轻量级拳击手不公平的较量。”然而,中美空战中,志愿军空军大发神威,击落击伤美机425架,其中击落330架,被击落231架,取得了1∶1.3的赫赫战果,“轻量级”打败了“重量级”。在三年战争中,美军出动飞机104万余架次,投弹64万余吨,损失飞机1460架。与此同时,从1950年10月20日驻防东北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苏联空军在两年零十个月中,共轮换投入12个驱逐航空兵师、3个高射炮兵师、1个后勤师及雷达、通信团等共计72000多人,击落击伤敌机1310架,损失飞机345架,牺牲了200名飞行员。  在马生仓老人的军人履历上写着他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受伤7次。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他的右手无名指短了一截,中指也受过伤,当说到受伤经过时,他说是子弹打断了,由于岁月的沧桑,87岁的老人记忆力严重减退,对许多事情记忆有些模糊,他的腿子和左面肩胛骨至今仍有伤痕,对于这些受伤经历,老人却用超然地口吻说:“已经过去多年了,何必再说呢?比起那些牺牲在那里的战友,我受的这些伤又算得了什么?”  志愿军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极大地震撼着侵略者。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携带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几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有时甚至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1954年7月,马生仓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5年他复员回家,后来作为复员军人参加了甘南等地的平叛工作。在跟随131师甘南平叛时,他们遭遇了一名藏族土匪,此人枪法神准,马生仓和一位叫麻姑舅的战友商量后决定,由他当靶子引诱土匪现身,然后由埋伏的战友射击,于是他就骑上马在土匪藏匿处奔驰,果然,那名土匪开枪,麻姑舅马上找到目标当场击毙。在平叛中,他多次英勇作战受到了嘉奖,并出席州上的群英大会,《广河县志》先进人物中将他以平叛英雄名誉排在第一位。甘肃人民出版社《临夏人物》一书中将他列为英雄烈士作了如下介绍:“马生仓,生于1927年,回族,甘肃省广河县水泉乡排套村人。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军临夏、青海,作战英勇。1951年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战斗中和战友们紧密配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一次胜利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后撤退时,他请求在后面掩护大家,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他边开枪射击敌人,边撤退,正在这时,一位战友身负重伤,情况十分危急,他毫不犹豫地背起战友突围。他在朝鲜战场4次荣立战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结束后,1955年9月复员还乡,在地方又参加了民兵组织,他积极参加民兵各项活动,又立功1次,大家称赞他‘在部队是英雄,复员后还是英雄’。”(马廉朴)  [以上内容由"只手遮天"分享。]

马维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维成广河县庄禾集镇中寨村8社人,回族。1947年被国民党抓丁,后在马继援82军当步兵,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西北野战军第1军7师26团3营2连6班战士,先后参加过解放河西走廊、青海的战斗。1953年1月赴朝作战,曾俘虏过美军,后担任火箭炮手,曾亲自击毁美军坦克和装甲车多辆,受到嘉奖。曾任副连长,1956年复员后在广河县供销社担任保管员。  1947年,20多岁的马维成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在青海当兵1年后分到82军。“兰州战役时,我们提前从陕西撤回兰州,大概挖了7天战壕,当时,我们的部队驻守在兰州碱沟沿,解放军打过来的时候,我看到许多人跳到黄河里淹死了,我们就投降了。”马维成说。  “8月27日,我在十里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双鞋、两角钱的工资,当时1军军长是独臂将军贺炳炎,后来我们就到了酒泉,在星星峡里跟国民党军队打了几仗,后一直在酒泉驻防。在星星峡时,因为我会做饭,而且部队中还有一些回民的兵,于是,我当了3个月的炊事兵。”  据马维成回忆,当时河西走廊里有一个国民党的骆驼兵团,该兵团除驼兵有4个连外,还有炮兵、重机枪、骑兵等连队。以骆驼编组战斗队,按近代军史来说,还是一个创举,在河西走廊他们与骆驼兵团进行接触后,该团于1949年9月24日,在玉门通电起义,为保卫全国最大的玉门油田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初期,该团为清剿从新疆流窜过来的乌斯满部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是他当兵后第一次看见骆驼作为战斗部队的。  满腔热血赴朝鲜  1952年底,第1军与第3军合并成为重装军,开赴东北边境,准备入朝作战。马维成依稀记得,他们到东北时天很冷,雪有一尺厚,当时部队驻扎没有营房,地上铺上玉米秸秆后人就蹲在上面,天气很冷,战士们冻得根本睡不着。  1953年1月,第1军在黑夜里乘火车跨过鸭绿江。马维成回忆说:“我们进入朝鲜时规定不能说话,也不让抽烟,怕被敌人发现。我们驻扎在老般山的坑道里,一个坑道差不多能容纳一个连。虽然1953年时,我们志愿军的装备已逐步提升,但飞机、大炮等武器仍很落后,白天我们就躲在坑道里坚守不出,到了夜里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与美军进行殊死搏斗。”出国前,他们团有1300多人,但回国时,只剩下13名战士,那些战友都长眠在了异国他乡。马维成说:“我们在临津江两岸的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不久,我被调到火箭炮部队当射手,当时每个连都有火器排,分别有75毫米后坐力炮、无后坐力炮以及火箭炮各5门,都是苏式装备。每个火箭炮有3名战士组成,都配有手枪,还有一支步枪,当时的火箭炮能打穿美军35毫米的坦克钢板。”  而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在1952年12月组成,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黄新廷、唐金龙任军长,颜金生、梁仁芥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七师。归第十九兵团指挥。该军于1953年1月22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一纵(当时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与“联合国军”战场角逐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一军入朝后,担负西起基谷里、牡丹峰,东至将军洞、星湖里地带的防御任务,在两个多月的阵地防御战中,打了许多漂亮仗。一军不仅与南朝鲜军交手,还与美军英军澳军一决雌雄。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抗美援朝战史》记载:一军与美军“王牌”第七师和美一师,美二师交战11次,消灭和俘虏美军1620人;与英联邦师交战1次,消灭和俘虏英军590人;与澳大利亚营交战8次,消灭和俘虏澳军201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军作战时间113天,进行大小战斗103次,毙伤俘敌12069人,击落击伤敌机122架,击毁敌坦克29辆,向“三八”线以南敌军阵地推进5.7平方公里。涌现出英雄功臣4780人,功臣单位295个,有1906名官兵为祖国和朝鲜的独立自由,为远东和世界的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一军谱写了新的辉煌。  一张照片话峥嵘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胜利60年了,但马维成对当时的战斗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美军武器装备很好,也很厉害,但美军人不行。”至今他的身上还留着后遗症,右耳朵听力不好,脑袋左侧也时时作响。当了近1年的火箭炮兵,在战场上,他们根本没有害怕的感觉。  美军装备非常先进,一般战争打响前,首先是飞机在空中轰炸和大炮高密度的不间歇轰炸,一般为半个小时左右,之后是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美军的坦克只要是45度以下的坡度就会轰隆隆地开上来,50度的坡度它就上不来。后面跟的是装甲运兵车,每辆车一般有50名美军。“有一次,我们在公路边打伏击,我们用75毫米后坐力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炮等一次就干掉了敌人的十几辆装甲车,我当时是火箭炮的炮手,我瞄准坦克后准确地命中了目标。”  “那种感觉非常好,舒坦死了。但是打坦克、装甲车也不是在固定在一个地方,打完后就要马上转移,要不然坦克炮、飞机、大炮就会把那里夷为平地。另外,转移也有诀窍,你要往坦克车前面的两侧走,如果往后跑就会挨炸,我的两位战友在这次战斗中被飞机炸死了,我的腿子也被弹片擦伤。”说着,他挽起左裤腿指给记者看。  “这次伏击战打得非常漂亮,我们击毁了十几辆坦克、装甲车,我荣立了二等功。战斗结束后,我还爬上被打中的坦克上照了张相。”说着,他从包得严严实实的布中取出了一张发黄的照片指给记者看。“因为我立了功,部队上给我们家送了喜报,地方还给父亲奖励了一匹马。”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集团军军史》记载,在这次临津江东岸反击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志愿军第7师第19团也出现了一名“邱少云式的战士”,他的名字叫杨建,时任志愿军第7师第19团1-士。1953年6月28日,“在夏季进攻战役反击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的战斗中,他双腿被敌冷炮打断。为不暴露目标,他始终伏地不动,一直坚持到拂晓,直至壮烈牺牲。”1954年2月8日,志愿军第1军授予他“邱少云式战士”称号。  两载故事忆惨烈  马维成老人记忆力非常好,他至今把战争术语用英语和朝鲜语说得滚瓜烂熟,如果不是亲耳所闻,你很难想象地处偏僻乡村的89岁老人会说两种外语。他说:“你看过电影《英雄儿女》吧,那上面的英雄王成拿的爆破筒,我也拿过,那家伙重6公斤,长有1.2米,威力很大。有一次,我们攻入敌人的坑道里,将爆破筒插入后,用朝鲜语喊:缴枪不杀。外面架着轻机枪,里面的敌人死得只剩下了3个人,他们扔掉了钢盔,举着手乖乖地走了出来,当了我们的俘虏,一些0拿不上,我们就把枪栓卸下来扔到外面。我们从前线将俘虏押下来后,二线的同志就将俘虏接走。”  对志愿军英勇顽强作战,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美国空军曾在文件中无奈地记载:中国军队是亚洲的一支游击军队,来自农民的士兵每天只吃很少一点口粮就能作长途行军。他们的士兵在中国的多年战争中已经习惯于夜间行军、作战和昼间隐蔽。中国军队善于偷偷摸摸行动,受过高度的训练,而且生活检朴,是联合国军地面和空中部队很难对付的敌手。  朝鲜战争非常残酷,部队伤亡就像吃饭一样正常,一般说谁牺牲了,就说光荣了。马维成老人给我们讲了这样两个故事:“‘竹板一打响连天,慰问团来到大门前’。当时到朝鲜慰问的人很多,有一次8名四川的同志到我们连慰问,其中6男2女,两位女同志走进坑道里,突然敌人的榴弹炮打到坑道口上,6位慰问团的同志被炸得尸骨无存,两位女同志吓得大叫:‘我的妈呀,啥子哟!’”  “还有我们连一位叫马鹏的陕西回民,跟我关系很好,一次战斗中,他的上半身被炸飞了,我就将他的两条腿子背下来掩埋掉了。”(马廉朴)  [以上内容由"rrrrrrrr"分享。]

马光宗 (1903~1987)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光宗(1903-1987) 中将。回族,号耀武,甘肃广河人。  1930年3月任第15路军骑兵2团上校团长,1935年参与围堵红军西进,1936年6月21日红军包围下马关后,马鸿逵部骑兵营长孔庆福和县长董天祥率部死守,马鸿逵亦从银川派出骑兵部队前往助战。红军为避免伤亡,采用政治攻势,围城两个星期,城内无水,人心恐慌,红军向城内喊话,宣传党的政策。因此,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守城壮丁队纷纷起义。红军逐于6月27日进城,营长孔庆福跳城逃跑,伪县长下落不明,全营人马被俘。6月28日,红军进攻下马关以北40里的韦州城,当时驻守韦州的有马鸿逵骑兵第一团第三营,还有地方保安队一百余人,壮丁三、四百人。7月3日,红军攻到韦州城下,曾一度攻上城墙,城内守军向马鸿逵告急救援。马鸿逵认为韦州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居重要地位,韦州有失,危及金积、灵武、老巢艰川难保,必须坚守。遂急派骑兵一、二、三、四团及保安队骑兵一部,共计1000多人,另附炮兵一部,由骑兵二团团长马光宗指挥,从金积、灵武一带驰援韦州。7月4日晨援军到达韦州城下,红军退守红城水因而韦州城在西征时一直未能解放。  1936年8月任第11军骑兵第1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任第17集团军骑兵指挥官兼骑兵第1旅旅长,  1938年5月,宁夏回族爱国将领、时任绥西防守司令的中将军长马鸿宾,奉命率81军和马鸿逵部骑兵一旅(旅长马光宗)、骑兵二旅(旅长马义忠)开赴绥远省西部的五原、临河抗日前线,统归绥西前线傅作义将军指挥。  同年7月,马义忠率骑二旅经3小时激战,摧毁了李首信、王英伪军一部驻守在临河县察汗格尔庙的据点,受到傅作义的通令嘉奖。  1939年夏秋之交,日军千余人从包头乘坦克、装甲车、汽车向81军35师205团、206团的五原县乌拉脑包阵地进攻。在81军参谋长马惇靖、35师师长马腾蛟的指挥下,与敌刺刀见红。敌不支,惊慌失措地钻进装甲车和部分汽车逃回包头。35师初战告捷。  1940年1月30日,日军驻伪蒙的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纠集机械化第26师(中将师团长黑田重德)、骑兵集团军以及德王、李首信、王英的伪蒙军6个师,共4万多人,配有飞机、坦克、装甲车、重炮、各种毒气弹、千余辆汽车,兵分三路向绥西进攻,企图将绥西的国民党抗战部队围歼于五原县地区,气焰十分嚣张。  2月1日早晨,敌机轮番轰炸我乌镇阵地后,日寇主力第3路第26机械化师团万余人,分乘780余辆汽车、装甲车、坦克疯狂向35师205团的司仪堂阵地、208团的乌布浪口阵地扑来。敌我双方激战数回合,至夜9时,我虽伤亡惨重,但仍固守阵地。敌见久攻不下,竟向我阵地施放毒气弹。81军虽事先准备了简易的纱布包锯末的防毒气口罩,但因毒气太浓,轻者流鼻涕、淌眼泪、咳嗽,尚能勉强作战;重者则胸闷、头痛、呕吐,根本无法作战。至夜10时,马腾蛟师长令206团2营增援,但寡不敌众,208团于夜11时失守乌布浪口阵地。  次日拂晓,坚守司仪堂阵地的205团与敌展开了刺刀战。官兵们的刺刀捅弯了,就抱住敌人用牙咬,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35师终因武器低劣和寡不敌众而全线败退。8时,敌机械化部队进至临河,与傅部35军和宁夏马光宗的骑一旅等部激战6小时后,相继占领临河、五原。  当时远在重庆开会的马鸿宾得到81军绥西败退的消息后,立即飞返当时的宁夏磴口县,组织抢救伤员,重整部队两个团,令35师104旅旅长马培清重返绥西前线,继续在傅作义将军指挥下,收复失地。  3月20日夜12时,傅作义将军率35军及宁夏35师等部向日军-。双方激战两天,我军终于收复临河、五原,击毙日军中将师团长水川及其日伪军数千人,从此日军再未敢进犯绥西。  据战后统计,35师原有5000余人,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千余人,伤2000人,其中冻伤者就达700多人。在后来寻找35师烈士们的遗体时发现,有的官兵虽面目全非、肢体不全,但嘴里仍死死咬着敌人血淋淋的耳朵;有的官兵虽伤痕累累,但带血的双手却紧紧抱住敌人不放,仇恨的十指深深抠进敌人的肉里,难以拉开……悲壮的场面,催人泪下。  1940年5月,当35师重返五原乌布浪口阵地时,当地百姓自发地用极其隆重的安葬仪式,重新埋葬了千余名回汉族英烈们的忠骸,并立石碑,流芳千古。1944年10月任第11军168师师长,1946年4月任整编第18师168旅旅长,1949年5月任第11军中将军长,9月23日在宁夏中卫通电起义。9月中旬,在宁夏军政当局决定和平起义之前,马鸿逵向蒋介石的专机组要了一架运输机,飞抵银川机场来接高级军官的家属,被参加和平解放宁夏的十一军军长马光宗扣留,移交给接管银川市的解放军。驻守机场的解放军某连队指战员们还从来没有看到过真飞机,他们怕它飞跑了,就用绳子把机翼像包装托运大件一样捆扎起来,另用一根绳子一头套着机身,一头挂在大树上。  起义后任解放军第1野战军参议,甘肃省政协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  1987年8月28日在兰州病逝。  [以上内容由"wdwdbb"分享。]

裴建准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裴建准,汉族,字孟威,号南谷山人,祖籍山西,本籍甘肃宁定县裴水家,今属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三甲集镇。后迁居渭源县南山乡。  裴建准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自幼喜好书画、武术,幼年就读于河州凤林书院。在书院期间,他学习刻苦,善于钻研,学业成绩优秀,颇受学院主讲祁解元(即祁酉源)重爱。裴建准通过努力,于光绪二年(1906年)进入甘肃武备学堂,学习军事。第二年进入了保定军官学校,继续深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强大的清王朝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已经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这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人在遭受本国封建压迫的同时,也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竖起了革命大旗,在香港成立了同盟会,作为反清的大本营。裴建准在保定军官学校学习期间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宣统二年(1910)加入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裴建准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在皖系军阀段祺瑞部下任军官,民国八年(1919)返回甘肃。他曾先后担任甘肃陆军第三军“忠武军”教官,河州镇守使,肃州镇守使及甘凉卫戍司令等职,1925年被授予“镇武将军”。民国二十年曾任主持甘肃政务的“八大委员”之一,后任省府军事处长、兰州市参议会长等职。在这段时间里,他多半是清闲的虚职,实际过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幽居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曾被选为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甘肃省第一、二届驻省委员、省政协常委等职。1953年他参加民革,任省民革常务委员。1958年10月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受到残酷斗争,备受摧残,于1969年12月14日溘然病故于家中,终年85岁。  裴建准平生喜好书画,在从政期间经常忙里偷闲绘上几笔。他擅长行草,写字重法度,大字雄浑而有气势。他也擅长画马、蝴蝶、牡丹、山水等。所作“八骏图”更是其作品中的佳品,八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观此图,给人八马欲奔图而出的感觉,为识者所喜爱。他晚年潜心于佛教研究,曾任兰州佛协会理事长。  裴建准一生为政清廉,体察民情,而且提倡文化和兴办教育,造福当地,受到当地各界好评。同时他的书画作品也很受世人的喜爱,名誉陇上。  [以上内容由"幽幽小卡"分享。]

水均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水均益,祖籍广河县三甲集镇水家村。1963年9月出生于甘肃兰州。1984年从兰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89年至1991年任新华社驻埃及中东总分社记者。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焦点访谈》节目记者、主持人。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世界》栏目制片人、主持人、《焦点访谈》主持人。  工作经历:  1984年至1993年 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部,任、记者;  1989年至1991年 新华社驻埃及中东总分社,任驻外记者;  1993年至今 中央电视台《-》(1993年4月,水均益正式加盟《-》,兼任记者和主持人)、《焦点访谈》主持人、记者、制片人。  作为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积极参与了海湾战争的报道,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批赴战地采访的记者之一。同时,对阿以矛盾、巴以冲突进行了多角度、全面、深刻的报道,是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中对中东问题有深刻研究、独特见解的记者之一。  199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后,任《-》、《焦点访谈》栏目记者、编导、主持人。在伊拉克危机、波黑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期间,多次赴战地采访报道,是国内著名的战地记者。在人物采访方面,采访对象大多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人物,是国内专访国际政要、世界商界巨贾和知名人士的采访“专业户”。迄今,已经有了70多次重要专访的经历。曾专访过安南、普京、克林顿、布莱尔、金大中、穆沙拉夫、阿罗约、托莱多、阿拉法特、卡尔扎伊、基辛格、比尔·盖茨、多明戈、泰戈·伍兹、骆家辉、罗格、博尔特等等。多年来,在国际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内著名的国际新闻主持人。  [以上内容由"麦穗"分享。]

王东拉海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东拉海,男,回族,1970年7月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镇李家坪村村民。  王东拉海在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与持刀歹徒勇敢搏斗,用鲜血彰显社会正能量,谱写一曲见义勇为的英雄壮歌。  2015年7月15日,广河县城关镇双泉村石坡根村村民马某与邻居因纠纷大打出手。马某愤怒之下持刀行凶,当场将对方刺倒在地。当时,现场有不少围观妇女、老人和儿童。马某伤人以后失去理智,挥舞着手中的刀子四处追砍路人,场面一片混乱。  为保护伤者,同时避免伤及无辜,路过的王东拉海来不及多想,逆着躲避的人流挺身而出,主动上前劝阻马某。此时,有人确认伤者已死亡。听到消息后,马某完全丧失人性,不仅听不进王东拉海的劝阻,反而无情地举起刀向他冲过来。王东拉海见状本能地一侧身,结果被刀子深深地扎进背部。身受重伤的王东拉海没有畏惧,反而强忍剧痛,使出全身力气死死抱住马某。现场群众见状,赶紧上前帮忙,终于将马某制伏。  凶手被制伏,王东拉海却倒在血泊中。经县医院全力抢救,他终于转危为安,但因内脏受损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住院治疗期间,面对看望慰问的各级领导、群众,王东拉海说:“阻止马某行凶受伤,我一点都不后悔。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挽救伤者的生命。”  王东拉海生性憨厚老实,有一副热心肠。在家他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在外他是位热心肠好村民、好邻居、好公民。几年前的一个秋天,在县城漳河桥附近,一位老大爷遭遇车祸。途经此处的王东拉海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使老大爷及时得到救助。  王东拉海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称号。  [以上内容由"czrr88"分享。]

马玉如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玉如,生于1945年11月,回族,广河县城关镇人。1964年12月起在广河县城关镇、庄窠集小学任教,1976年2月,任广河县三中副校长(期间在中央民族干训部学习一年)。1979年5月,任广河县文教局副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10月,任广河县委办公室主人、县委常委、1985年10月,任康乐县委副书记。1989年11月,任康乐县委副书记、县长、1992年6月,任临夏州劳动人事局局长。1997年3月任临夏州人大常委副主任,在1998年8月临夏州第十届第三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州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年3月离任。  [以上内容由"綄鎂シ箹錠"分享。]

马尚英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尚英, 东乡族,1949年7月生,甘肃广河人,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4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1970年4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庄禾集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年4月,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3月,临夏回族自治州革委会副主任、州委常委、副州长(其间:1975年3月至1975年8月在省委党校干部理论培训班学习;1980年3月至1980年6月在中央党校干部理论培训班学习;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7年7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兼临夏市委书记、市长;1989年12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副书记;1992年4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1993年5月,临夏回族自治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4月,省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2008年1月27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的十五大代表。第九届省委委员。  [以上内容由"老樊城"分享。]

马国仁 (1875~191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马国仁(1875——1914),字相臣,东乡族,广河县人。青年投军,出身行伍,清光绪年间在甘军董福祥部任简练军后旗马队管带。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其叔马福寿等随甘军入京,在廊坊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奋勇当先,以战功升任游击。辛亥革命爆发后,任马安良西军左营管带,奉命随固原提督张行志入陕西镇压起义,陕西长武县冉桥镇战役后,以功升西军指挥,甘肃独立后撤回甘肃,后转向拥护民主革命。民国三年(1914)以中将衔任陇南镇守使,驻守天水。同年夏,河南农民起义军白朗率众由陕入甘,兵锋直指天水。马国仁命其弟马国礼率部与县长张绍文等守城,自带警卫数十人出城巡视,在天水城外王家磨与白朗军相遇,马国仁杀白朗军数人,自己也中弹身亡。  [以上内容由"猪哥亮"分享。]

祁酉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祁酉源(生卒年不详),字酉泉,定羌驿(今广河县)人。出生世家,光绪庚子(1900)、辛丑(1901)并科中解元。祁酉源性情平易,心无沟壑,与人交往,诚实恭敬,虚心好学,文章新奇,不同凡响,见者称奇。主讲临夏凤林书院,师道尊严,堪称师界楷模,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任西宁训导(学官),卸任后兵卒于家。  [以上内容由"僵死"分享。]

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广河赵家遗址

广河赵家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遗址位于广河县阿力麻土乡辛家村西北1.5公里 。是一处半山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暴露有墓葬、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附加堆纹和绳纹,彩陶纹样有网格纹、锯齿纹,可辨器形有壶、罐;齐家文化的夹砂红褐陶片,纹饰有篮纹、交错绳纹,可辨器形有双大耳罐和壶。此外,还采集有寺洼文化的马鞍形口双耳罐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三种文化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西坪遗址

西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坪遗址位于广河县城关乡西坪村广通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布于堡子根、西坪山根、张家坟一带。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文化层厚0.5-1米。断崖面暴露有墓葬、灰坑、灰层、窑址、白灰居住面。出土有双大耳罐、折肩侈口罐、盉、单耳罐、垂腹罐和灰陶罐等。墓葬中随葬有陶器、猪骨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还有部分彩陶片。纹饰有竖篮纹、绳纹、附加堆纹、交错压印刻划纹等。彩陶片还饰有彩黑平行宽带纹和勾叶纹等。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铲质料精良,被列为一级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地巴坪遗址

地巴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  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0月由州文物普查队进行复查时,在遗址地表上发现了少量的彩陶片,均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此次普查中,在遗址北端距地表大约3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了大面积的白灰层居住面,长约10多米,厚约0.3厘米,从分布的面积和形状分析,该居住面属典型的聚落址,遗址西面的农田中,采集到了大量的彩陶残片和素陶残片,彩陶片为泥质橙红陶,施黑红彩,纹饰为锯齿纹,圆圈纹、折线纹、漩涡纹、网格纹等,陶片外表打磨光滑,从纹饰分析属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素陶残片为泥质橙黄陶,陶质细腻光滑,属齐家文化。根据发掘和前后几次的调查情况分析,该遗址为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并存的聚落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广河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该馆内设办公室、陈列宣教部、考古研究部、保管部和保卫部,现有在职人员17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现有馆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2件,三级文物123件,一般文物1232件。  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厅面积约860平方米,展线长约240米。主要展出包括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石器、玉器。自2010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该馆每年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1.4万人次。  馆长:唐士乾   联系电话: 0930-5621920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齐家文化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是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由广河县陇黔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该项目总投资4080万元,占地面积18.36亩,总建筑面积28640平方米,包括广场主体工程和商住工程。建成广场1处,占地70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7层商住楼3栋,建筑面积21840平方米;12层饭店1座,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1处。是一处集文化、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地处县城中心黄金地段,市场潜力巨大,商业前景广阔,对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带动全县商贸流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齐家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邓家湾村

----

上马家村

----

新民滩村

----

黄家湾村

----

马家湾村

----

园子坪村

----

排子坪村

----

黄家村

----

周家山村

----

红庄村

----

魏家咀村

----

王家沟村

----

齐家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