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临夏州 >> 和政县

和政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松鸣岩

松鸣岩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松鸣岩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和政县城南23公里处的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兰州市110公里,距临夏市45公里康临高速下接临康和二级公路直达景区,交通十分便利。景区顶峰海拔2736米,总面积33平方公里。景区与太子山逶迤相连,小峡河奔腾于峡谷之间,青峰接云,古松参天,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每当山风劲吹,松鸣石壁,似千军万马奔腾于峡谷之中,经久不息,松涛声震荡峡谷,故名“松鸣岩”。  景区由西方顶、南无台、鸡冠峰三峰构成,突兀挺拔状似笔架。相传神笔马良每次做完画之后,便把他那支神笔搁置于此,故又称此山为“笔架山”。景区内有多处景点,在南无台悬崖上有一段人凿横道,因其险峻而称“天桥”。“天桥”之上于悬垂的石崖间有一形状奇特的马尾松,被称作“万年松”。过“天桥”向北数十米处便是“一线天”胜景。从“一线天”拐“之”字向南为仰天池,池水自石崖渗出,清澈见底,常年不竭。在松鸣岩观音殿,还有一处非常奇特的景观—神泉。相传,此泉乃观音菩萨玉净瓶中甘露所化,自莲花宝座下渗出,盈而不溢,涸而不竭,水质清冽。饮之,遂心愿,驱百病,润心神。数百年来,民间争相饮之,从者甚众。  另外,松鸣岩景区景点还有:幽寺钟声、拜殿秀色、大殿雄姿、松鸣飞瀑、百鸟朝凤、小康之家、鸳鸯湖、松鸣塔、夫妻树等。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是临夏州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这里的古松千奇百怪,各具风姿,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似掠鹰腾起,还有状似葫芦的葫芦松、独松迎客的迎客松、凄美感人的同心松、虬根交错的“群龙赴会”、通根相拥的连理松;更有那令人顿悟禅理的千佛手,雍容富贵的华盖千年,高耸入云、挺拔傲立的擎天柱等奇异景观。景区内云杉、冷杉、马尾松遍布山野,古树参天,四季苍翠,故有“须弥翠色”之景名,列“宁河八景”之首。阳春三月,这里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炎炎夏日,这里绿荫浓浓,凉风习习;金秋十月,这里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寒冬腊月,这里雪山青松,相映成辉!  据文献记载,松鸣岩佛寺初建于明永乐二年——正统二年(1404-1437年),河州都督刘昭自捐奉银并倡导民众捐资创修,至清同治年间,先后建起大殿、二殿、三殿、玉皇阁、圣母宫、南无台及西方顶等处的殿宇,以后大多毁于战乱,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县时无一保存。1985年,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当地群众又捐资出力在原址上重建了大殿、独岗寺、山门、玉皇阁、娘娘殿等古典建筑,佛事活动随之日盛。并且这些建筑上面液充分展示了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河州木雕和彩绘的独特魅力。原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肋巴佛曾在松鸣岩坐床剃度。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将松鸣岩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蓝马鸡、红腹锦鸡、淡腹雪鸡、野雉、四不象、鹿等珍稀动物;查明的乔木、灌木有200余种,野生花木174种,野生药材205种,有一定经济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10余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使景区四季变化分明,景观丰富多彩。因此,松鸣岩便有了“绿色植物王国”之美称。  和政是中国“花儿”的传承基地,松鸣岩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每当野牡丹遍山开放时,各地游人和花儿歌手云集于此,竞展歌喉,唱“牡丹”,漫“少年”,“龙华盛会”因此得名。清人祁奎元有诗赞曰:“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歌罢独徘徊。”松鸣岩花儿会,俗称“四月八花儿会”。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八日,各地群众前往松鸣岩,举行盛大的龙华盛会。四月二十八日是花儿会的高潮,故松鸣岩俗称“四月八”。“老僧新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是对松鸣岩花儿会盛大场面的真实写照。2007年我县民间花儿歌手马金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鸣岩花儿)传承人称号。  松鸣岩景区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0月被中国民协确定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松鸣岩花儿会”2005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12月松鸣岩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南25公里处的太子山林区  类型:森林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930-5580381  官方网站:http://www.smygjslgy.com/  开放时间:  8:30-16: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0元松鸣岩 松鸣岩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于2003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23085平方米,分为一、二、三号馆三个独立建筑,其中一号馆为临夏地质馆,二号馆为生命进化馆,三号馆为和政化石陈列馆。馆藏各类化石标本3万多件,分三纲8目150个属种,其中一级品43件,二级品176件,三级品804件,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距今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马化石、铲齿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马化石、巨鬣狗化石占据六项世界之最。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绿色单位建设环境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荣获2012年度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现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全年对外开放,无闭馆日。  一号馆为临夏地质馆,展示了青藏高原隆盛变迁的原理,以及临夏盆地形成的地质历史发展延续的概况。临夏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缘,亿万年来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历经板块裂解、造山运动、海洋变迁的地质作用,记录了本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质演变,特别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完整沉积地层,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古动物创造了绝佳的栖息环境。通过展示代表性矿物、岩石标本以及临夏盆地独特的地质地貌的复原模拟,从而了解本地区的地质历史变迁和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提供了绝佳的展示环境,并保存了新生代晚期不同地层环境的化石记录,从而为临夏盆地的地质变迁历史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证据。  二号馆为生命进化馆,揭示了地球的演变产生了生命,生命的进化又深刻改变着地球环境的面貌,演绎着从生命起源、发展、辐射、灭绝的不断更替,直至人类诞生的螺旋式的历史记录。整个陈列以古动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按低等到高等的发展顺序,有反映古生代海洋动物的“三叶虫”和曾经统治海洋的“鱼类”代表,中生代的陆地霸主恐龙,以甘肃出土的“黄河巨龙”、“巨型北山龙”等复原骨架为主体,勾勒出甘肃白垩纪地质公园的展示场景及代表性标本,其中玉门甘肃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中生代鸟类化石标本,同时系统展示了哺乳动物的大发展,让观众阅历从亿万年来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的生存、繁衍、灭绝的波澜壮阔的演进进程,体会到地球生命进化的沧海巨变。  三号展览馆位于一、二号馆西侧,呈“品”字型布局,与一、二号馆遥相呼应,定位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专业展览馆,以巨犀、铲齿象、三趾马、真马四大动物群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以和政羊、铲齿象、三趾马、披毛犀、埃氏马、巨鬣狗等“六项世界之最”的典型代表,以及千奇百怪的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等食草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的鬣狗科、犬科、鼬科、凶猛敏捷的猫科等食肉动物雕塑般凝固在岩石中,叙述着在和政地区繁衍、生息、灭绝的悲壮历程,与它们的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这些众多的化石材料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关键线索,为我们重塑古哺乳动物进化和绝灭的详细过程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把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发展变迁、古生物变异进化的各个阶段,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在展品表述上运用情景再现手法营造生态景观,通过空间、色彩、造型等设计要素,科学提炼、自然还原、艺术概括、高仿真制作,在有限空间营造富有意境的生态场景。和政四大古动物群典型的生态景观,把展品的单一展示改为群组式展示,突出大面积的仿真场景,以数量庞大的化石,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将游客带回到史前时代,以鲜活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将观众引向对古动物演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达到心灵震撼性。  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馆,犹如打开了通往远古的一扇窗口,同时我们也将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悲壮,心灵为之震撼,思维将飞跃历史的时空隧道。去感受生物演化的万变奇妙与大自然变化的丰富多彩。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迎宾路(县城北侧)  电话:0930-5524668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6:00,每周一闭馆。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城关镇梁家庄村

三岔沟

三岔沟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和政县三岔沟景区  三岔沟村隶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罗家集乡、紧挨油榨岩村、木桥村、大春沟村,依山傍水,地处要塞,茂林成荫。  在太子山北麓,距县城二十公里的罗家集乡,有一处美丽迷人的风景区--三岔沟。黄罗公路可直接通往景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近年来这片美丽的风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寄情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之中。  进入三岔沟,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两旁,高峻翠绿的山坡上是一块块农田和村落。几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淌在清幽的山谷和碧绿的青草丛中,不时有零散的民居、小桥,镶嵌其中,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令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仙境之中。  最先迎接您的是三岔风景区的第一位秀女--\小红崖\,旭日东升,山崖一片赤红色,在周围嫩绿色植被映衬下呈现出一幅\赤壁红崖映朝阳,唤来人间总是情\的秀美画卷。  第二个迎接您的是三岔沟的伟丈夫\大尖山\。山势险峻、雄伟、陡峭、挺拔,阴雨天云雾缠腰,峰高云低。冬季,积雪封顶,一派银装素裹,分外骄娆。  沿曲径通幽的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在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山林中,隐约可见的是\吊水崖\,山顶的那口古泉,流水潺潺,清沏透明。再往里行便来到三岔沟的腹地,它是由熊窝沟、直沟、西沟三条沟组成,故日\三岔沟\。三条沟中流淌着三条小溪,三条小溪在欢歌笑语中汇合在一座小山峰前诉说着这里春夏秋冬的神话和田园诗音,有\三河春浪\之景致。  山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峰北前沿的小石洞恰似天工雕凿而成,分布于两侧,在两旁外侧各有一座起的小山丘,远远眺望,很象一条鲜活的鲤鱼,在河中畅游,又似跳龙门的鲤鱼在跃跃欲试,当地又称它\鲤鱼嬉水\。身临其境则心旷神怡,仿佛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在勃发、在涌动。\三岔沟\东面的山峰上林木茂盛,花草满坡,山顶上的棵千年梨树,树围需三个环抱,这棵古树记载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沉浮。而这里的山景更是奇异诱人,山秀林美、鸟语花香、置身其中,令人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亲吻那纯洁的草坪,仰视湛蓝的天空,耳听悠悠牧歌,纯真童谣,犹如与天地倾诉心扉,此时您便会体味到大自然无比的美妙。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临夏盆地,距兰州90公里。晚古生代地层中盛产海洋(浅海)古生物化石,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地层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古生物学界誉为“东方瑰宝、高原史书”。  公园总体布局为“一心、两带、两园、六区”,总面积263.8平方公里。公园及其周围化石分布面积达2800多平方公里,已发现化石出-100多处,产出化石分属3纲8目150多个属种,和政出土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四个不同哺乳动物群: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巨犀动物群、1600—1200万年的铲齿象动物群、1100—5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200万年左右的真马动物群,占据六项世界之最: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最大的鬣狗化石——巨鬣狗、最大的真马化石——埃氏马、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头骨化石。和政知名化石产地有桦林“万兽谷”、小红崖三趾马动物群和老沟“巨象谷”铲齿象动物群等,4A级景区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和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是探秘远古生命的绝佳窗口,4A级景区松鸣岩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峡谷地貌,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土资源类科普基地”和首批国家重点化石产地。  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位于和政县城以南松鸣镇桦林“万兽谷”,距县城16公里,与毗邻的地质公园主碑广场相得益彰,是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景点之一。埋藏原址馆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螺旋状造型凸现“生命回响”主题。展陈理念为“生命之椎、世界之最”,主展区有序厅、超大型LED屏、原始埋藏区、地质剖面、化石采洞体验区,全方位展示三趾马古动物化石原始埋藏状态,揭秘青藏高原历史、生态环境变化和古动物群的演化过程。地质公园主碑高12米,凸显和政化石“六项世界之最”和四大古动物群化石埋藏地层状貌。基座四周雕刻四大动物群生活复原画面,象征远古时期古动物群繁衍生息的场景。  自2013年10月地质公园揭碑开园、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开馆以来,在和政连续4年召开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的古动物化石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地质公园管委会获得“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奖”,公园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被确定为中国地质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的科研教学基地。如今,具备自然人文和历史优势的和政开始了迈向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新征。  公园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兰州到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太子山

太子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东南起洮河下游地区,西南与甘南州临潭、夏河、合作、卓尼四县(市)及青海省循化县毗邻,东北和临夏州康乐、和政、临夏、积石四县相接。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3′~103°42′,北纬35°02′~35°36′之间。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127万亩。  保护区前身为临夏州太子山总场,建场于1957年;1991年更名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总场”;2001年12月,甘肃省政府决定将太子山林区移交省林业厅直属管理,2002年7月,省政府颁发了林权证;2003年9月,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2005年12月,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1月由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局为县级事业单位,内设14个部门科室,下辖紫沟、东湾、药水、松鸣岩、新营、甲滩、关滩和槐山子8个保护站(圃),7站1圃设立了42个保护段(点)。保护区成立有甘肃省森林公安局太子山分局,为副县级建制,下辖紫沟、东湾、药水、新营、刁祁5个林区派出所。保护局实行局站点三级管理体系,现有职工442人。  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稀有性显著,据考察,共有维管植物838种,其中稀有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有桃儿七、红花绿绒蒿、星叶草等51种;脊椎动物208种,包括雪豹、林麝、苏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鸟类130种,包括胡兀鹫、苍鹰、蓝马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1种;有两栖爬行动物8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3种;有鱼类10种;昆虫682种;有大型真菌61种。物种总数1789种,占甘肃省物种总数3560的50.25%。  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无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60毫米。保护区海拔在2200—4636米之间,主要由太子山脉发源而来的一系列山峰和沟谷组成,其中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巴楞山(4080米)、公太子山(4162米)、母太子山(4332米)等。从东向西纵布着近30条峡谷,每条山谷间都有河(溪)流流淌:据统计,发源于保护区的大小河(溪)流近200多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16条。由于境内群峰林立,溪流奔涌,地貌奇特,林海雪原,形成了二郎庙、麻山峡、后东湾、扎子河、药水峡、松鸣岩、铁沟、大湾滩、三岔沟、槐树关、关滩等10多处风光各异的森林风景区,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纷纷前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  长期以来,保护局始终致力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发展,坚持不懈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持续恢复扩大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32.16%,有林地面积由12万亩增加到36.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11万立方米增加到36.4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区内生物多样性也大幅度增加,已造就一片甘肃省中部地区最大的天然林基地。特别突出的是,这片绿色宝地除了稳定地发挥森林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碳贮养等功能外,她所涵养的水源,满足了药水、大湾滩、太子山水库等大型水库备用水源,在太子山林区埋设的26条饮水管道,供给着临夏州三分之二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因此,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临夏州乃至甘肃省中部地区的绿色屏障。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宣传肋巴佛革命烈士事迹,弘扬肋巴佛爱党爱国爱民精神,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树立爱党爱国思想,2009年3月,和政县精心筹备肋巴佛革命纪念馆展览工作,开展各类文字、图片、图表资料的搜集、整理,编制陈展大纲,组织陈列布展等工作。从肋巴佛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和肋巴佛的侄孙等亲属处征集到肋巴佛生前遗物、遗像、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及纪念照片200多件。征集到和政县解放以来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简介、照片,四大家正县级以上领导照片80张。征集到和政县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等文史图片、文字资料1230副。从县直各部门征集到反映各行各业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和政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所取得的成就图片、图表、文字资料430份。2009年5月,县上投资80 万元在松鸣岩设计建设肋巴佛革命纪念馆,展厅面积650平方米,装潢布展面积500平方米,建设附属工程560平方米。展厅分四个展区:肋巴佛革命事迹展区、和政县党史展区、和政县文史展区及和政县建国六十周年来辉煌成就展区。7月,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真实地再现了革命烈士肋巴佛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展示了和政悠久的文史、党史以及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记载了和政发展的足迹,具有资政、存世、教育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9年6月,肋巴佛革命纪念馆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2月,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甘肃松鸣岩户外健身训练基地(松鸣岩国际滑雪场)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岩,是甘肃省唯一集冬春冰雪运动、夏秋避暑度假为一体、四季皆宜的休闲度假胜地,也是中国西部最具体验价值的综合型滑雪场。滑雪场占地1350亩,总造雪20多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人滑雪。  目前,一期已建成-议接待、大型演艺、餐饮休闲、9DVR虚拟体验馆、5D动感影院、影剧院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厅1座;造雪面积6万平方米,单板公园1处,9000多平方米的戏雪、戏冰区1处;雪道12条2000多米,其中高级道1条,中级道2条,初级道2条,环形道1条,雪圈道1条,练习道1条,“猫跳”道2条,波浪道2条;建有运力系统魔毯5条,高级道缆车1条,拖牵1条。  该基地娱乐项目有滑雪、滑冰、雪雕、雪地摩托、狗拉雪橇、悠波球、雪地坦克、冰上自行车、自助冰雕、索道观光、拓展训练、大型演艺、9DVR虚拟体验等,配备有滑雪学校、自驾游营地、水疗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场地设施。  门票“¥160元  门票说明:周一-周五:160元,周末:180元。  开放时间:09:00~17:30  交通  自驾车路线:  位于和政县松鸣岩镇,距临夏市45公里,临洮35公里,兰州120公里,距航空港--中川机场200公里。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以南的太子山脚下,距和政县城25公里,包括柳梅滩、大湾滩、麻崖等景点。其中大湾滩草原系清代驻河州镇绿营军牧马场,建有马王庙;麻崖原建有麻崖寺院,戎辰之乱中被毁,再未修复。一人景区,即闻轰轰然巨响连绵不绝,这就是所说的海眼,巨大的水流从地下喷涌而出,颇为壮观。脚下牙塘河滔滔奔流、穿石而过。景区内险峰峙围,沟壑纵横交错,林木丛生。与奇峰相依的水库所形成的湖面水清如黛,碧波荡漾,微风吹过泛起千层玉带,夏日的湖面,风光旖旎,群峰倒映其中,煞是好看,荡舟其上,其怄意之情可与泛舟西湖相美。冬季来临,在皑皑群峰映衬之下,巨大的湖面平滑如镜,可嬉戏、滑水、宛如是天然的游乐场,吸引着附近的孩童、游人,其乐融融,陶陶然沉醉其中。  柳梅滩风景区内景秀、水清、峰奇。座座山峰各具特色;有如从湖面升腾而起,有如奇峰横空出世,看峰高云低,犹如千帆竞发,各领-。蓝天、白云、雪峰、松柏、湖水交相辉映,环视远眺,林间点缀着的农田、村舍、成群的牛羊构画成了一趣的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九眼泉湖

  古时嘉峪关城内的饮用水,是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深入地下后形成的.  很多游客进门直接坐电瓶车进入,就会错过了这个泉眼景点的观看.  景点位置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九眼泉  

张家坪遗址

张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0、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  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察队来调查时,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捐献了19件山神庙旧址植树时挖出的完整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同年,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文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  1989年5月,州文物普查队和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又进行了调查,在遗址水平台根部暴露有灰土层,厚约1.5米,水平台上散落有很多陶器残片,质地为夹砂粗陶,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旋纹、平行线纹等。  1958年后未发现过完整的器物。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中发现在遗址顶部地坎上暴露有灰层1处,厚度约20厘米-30厘米,长约35厘米;灰坑1处,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和炭屑。在遗址表面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施有红色陶衣,饰黑彩,纹饰为涡纹。根据历次调查记录和此次调查结果分析,该遗址属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半山遗址

半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半山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处于被冲沟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在边家沟发掘了一座墓葬。  边家沟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品比较丰富,计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锛、2件砺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夹砂陶罐。彩陶纹饰的最大特点是用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构成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形纹等,还有棋盘格纹和瓜子纹。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铁沟风景名胜区

  铁沟风景名胜区  铁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南太子山,距和政县城20公里。景区呈峡谷状,纵深约12公里。峡口有炼铁遗迹,故名炉子滩,原藏传佛教铁桦寺就建于此地,后被毁再未修复。和铁公路通过峡谷直至半山。峡内林木丛生,两边群峰耸立、石壁万仞、峰高云低、绵延起伏、形态各异,形成一山一景,景景如画的山水长卷。林间流水清澈见底,游鱼悠闲自在,卵石被山珍珠瞰带白练之日,山,迎姿林尽染林内珍禽众多出没。灌木林里,栗子、毛核桃、莓子、果牛、沙棘等山珍野味遍及四野。峡谷中,百鸟和鸣,人游其中,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游人嬉戏于如毯般的绿绒草地上,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着人间的快乐,这就是铁沟,如诗如画般旖旎绚丽的人间天堂。   在子山北麓,距县城二十公里的罗家集乡,有一处美丽迷人的风景区--三岔沟。黄罗公路可直接通往景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近年来这片美丽的风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寄情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之中。进入三岔沟,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两旁,高峻翠绿的山坡上是一块块农田和村落。几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淌在清幽的山谷和碧绿的青草丛中,不时有零散的民居、小桥,镶嵌其中,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令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仙境之中。  最先迎接您的是三岔风景区的第一位秀女--"小红崖",旭日东升,山崖一片赤红色,在周围嫩绿色植被映衬下呈现出一幅"赤壁红崖映朝阳,唤来人间总是情"的秀美画卷。  第二个迎接您的是三岔沟的伟丈夫"大尖山"。山势险峻、雄伟、陡峭、挺拔,阴雨天云雾缠腰,峰高云低。冬季,积雪封顶,一派银装素裹,分外骄娆。  沿曲径通幽的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在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山林中,隐约可见的是"吊水崖",山顶的那口古泉,流水潺潺,清沏透明。再往里行便来到三岔沟的腹地,它是由熊窝沟、直沟、西沟三条沟组成,故日"三岔沟"。三条沟中流淌着三条小溪,三条小溪在欢歌笑语中汇合在一座小山峰前诉说着这里春夏秋冬的神话和田园诗音,有"三河春浪"之景致。  山峰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峰北前沿的小石洞恰似天工雕凿而成,分布于两侧,在两旁外侧各有一座起的小山丘,远远眺望,很象一条鲜活的鲤鱼,在河中畅游,又似跳龙门的鲤鱼在跃跃欲试,当地又称它"鲤鱼嬉水"。身临其境则心旷神怡,仿佛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在勃发、在涌动。"三岔沟"东面的山峰上林木茂盛,花草满坡,山顶上的棵千年梨树,树围需三个环抱,这棵古树记载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沉浮。而这里的山景更是奇异诱人,山秀林美、鸟语花香、置身其中,令人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亲吻那纯洁的草蓝的天空,耳听悠童谣,犹如与天地倾诉心扉,此时您便会体味到大自然无比的美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寺沟

寺沟为文化旅游景点。  寺沟  寺沟是狮子峰和象山之间的峡谷,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葱花岭下,在峡谷中建有佛寺,故寺沟又称小普陀山。峡谷内还有瀑布、"油缸池"、"摸子洞"等景点,瀑布跌三级断崖而下,水声如雷、雾气弥漫。清代进士邓隆曾在此赋诗一首:"瀑布落天吼怒雷,青山绿树绝尘埃;松风说尽长生法,疑是天龙灌顶来"。瀑布从高坎下陡然跌落入谷底形成水池,叫"油缸池",宽约四五米头泻入日古人穿在下有们在洞内&qu萨求子,而称摸子洞。寺沟原有大殿、入海殿、百子宫、独岗、山门、牌坊、山神庙等建筑,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82年以来,大殿、百子宫、牌坊等在原址重建。  环视两边,山形奇特,怪石嶙峋,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有开花的、挂果的、舒枝展叶,参差交错,许多珍禽野出没于其间,鸣啼声谱成一曲曲鸟儿协秦曲,它们好奇地探视着一群群陌生的来客,也好像是在为美丽的大自然而欢歌跳舞。  美丽的地方有美丽的传说,相传东海岸有一个石洞,有姐妹三人在那儿-成菩萨,她们想到内地找个安静、幽雅、秀美的地方进行再-,来到和政就迷上了松鸣岩、湫池沟、寺沟三处地方。因为路途遥远,到篙支沟口,二姐脚痛走不动,便留到湫池沟,三姐到新营寺沟,大姐到了松鸣岩。她们来时每人各带着一种特殊礼物,大姐带的是松籽,就撒了松鸣岩,现成为茂盛的松林。三姐带的葱花,撒在寺沟背后的石山上。二姐带的何物,老人们已不清了,善良、美丽的三姐妹从此坐落于三处,她们的灵赋矛高山绿草的,就形成了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的风景旅游区,吸引着许多游客,流连忘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甘肃省永靖县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距省会兰州市44公里,西与青海接壤,东北与兰州相连,贴近欧亚大陆桥和兰青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素以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闻名于世。黄河呈“S”形流经县域107公里,形成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4平方公里。境内自然风光俊奇秀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是一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胜地。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有“黄河明珠”之称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是我国水电事业的摇篮,2004年刘家峡水电站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积达158平方公里,占景区面积的73.8%,形成了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高峡平湖”风光;有以炳灵石林为代表的丹霞地貌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在我国西北地区十分罕见,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太极岛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人工湿地,灰鹤、白鹤、釉顶鹤等26种2万多只珍禽在这里栖息;境内挖掘出的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规模大,种类多,遗存完整,堪称世界之最,2001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两岸有遗存丰富灿烂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被称为“彩陶之乡”,出土的“彩陶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景区内花儿、傩舞、贤孝、财宝神等民俗和民间文艺多姿多彩、淳朴独特,被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组织列为“临夏花儿采集地”。

康乐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

康乐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和临洮五县交界处,北距省会兰州市165km,西至合作177km,东接定西170km,公路四通八达。总面积是18.8万亩,气候特征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植物种类约有90科346属745余种;兽类45种,鸟类133种,爬行动物2种,两栖动物4种,鱼类5种,昆虫类56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兽类有豹、猞猁、林麝、豺、水獭,鸟类有斑尾鸡、暗鼠雪鸡、血雉、红腹锦鸡、蓝马鸡等,昆虫有双尾褐凤蝶。  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名山,据传广成子常往来于西崆峒。因其山体呈鳞形断层,群峰耸立,形似莲瓣,中顶平圆,状如莲蕊,酷似初绽莲花,俊丽骄妍,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像浩大的莲叶罩在莲峰之下,故名莲花山。  莲花山高入云表,万山朝拱,洮河、冶木河映带左右,小莲花山、姊妹山顾盼有情。其景色随四季而变化,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具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青城之幽、峨嵋之秀。从半山腰的唐坊滩开始,翩翩起舞的“三仙女”仙石,含笑恭迎贵客的到来。拾级而上,登莲花宝殿、十八罗汉楼、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紫霄殿、娘娘殿、舍身殿、转0、吴家庵、圣仙洞至祖师大殿,上山的路线就成了回环形。从西面上,东面下,上时经过第一道险道独木桥。此处两边断崖几十丈,有一丈多地方因无法凿有石洞,两洞间贯一铁链,配有扶手,一环一步,易上难下。再上,就是打儿湾、金顶,金顶是莲花山第二高峰。从金顶东上就到了夹人巷。这是此山第二处险道。巷长二丈有余,只容一人通过,陡得犹如登梯,配有铁索作为扶手。继续东上就到了峰顶玉皇阁,海拔3578米,极目四望,山下群峰锁抱、万山碧绿;山间白云缠绕,枇杷翠竹,轻纱素裹。风云雨晦,变幻莫测。时而红日高照,晴空万里,四野尽染,绚丽多姿;时而云腾雾绕,雷鸣电闪,大雨滂沱,烟雨朦胧;时而朝霞撒彩,夕阳晚照,万山如洗,娜婀多姿。真是“山势腾腾凌云气,松柏幽隐起雾烟,白云出绣红日尽,远望无际天地宽”。饱览玉皇阁美景,游过终年结冰的水帘洞,下山就到了“鹞子翻身蛇倒退”。这是此山第三道险隘,配有两根下垂的铁链。人下时,必须手握铁链,足踩石阶,一环一阶,犹如悬梯。快下到底时,还得从左面向右面跨一大步,转到右面,顺右面的铁链倒下三阶再下几阶才能到底,故名“鹞子翻身蛇倒退”。再下,就到了东方顶,至此险处已过。经过三眼泉就回到了转0,环游结束。真是山险景奇,步步为画。  莲花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而且是洮岷“花儿”北路流派莲花山花儿的故乡。莲花山花儿“出口即为华章,比兴咏怀情真”,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妙趣横生,广泛流传于当地,深受人民喜爱。“一年一趟莲花山,娃娃不引门不看,哪怕没有一分钱,也要上山欢两天”。这就是当地群众浪莲花山花儿会的真实写照。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六月六”花儿会。一年一度,风雨无阻。“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是周边县市花儿会中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朝山程序最健全、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会。届时,歌手云集,商贾纷至,人流如潮,歌场似海。到处洋溢着“花儿”的芬芳。2004年,莲花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5年莲花山花儿会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7月18日,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荣获甘肃公航杯2013甘肃最受欢迎十大旅游景区称号和2013“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  

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和政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城关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三合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三十里铺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马家堡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买家集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松鸣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陈家集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罗家集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新营镇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梁家寺乡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卜家庄乡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新庄乡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达浪乡 松鸣岩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三岔沟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太子山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松鸣岩国际滑雪场 柳梅滩风景名胜区 九眼泉湖 张家坪遗址 半山遗址 铁沟风景名胜区 寺沟

和政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