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林家遗址 | 林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台地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曾先后在这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等文化遗址十余处。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发掘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址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从地层上初步搞清林家遗址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分期奠定了比较可靠的基础。 此外,还清理齐家文化房屋遗址三处,墓葬一座;汉代木椁墓一座,唐代土洞墓六座和大致同时期的水渠一段。出土马家窑时期的石、骨、陶、铜器等三千余件。并在窑穴、房址内陶器和灰层中,发现大量稷和少量粟、-籽等谷物、油料的标本。出土兽骨种类和数量亦较多,这些重要资料的发现,为全面认识和进一步研究马家窑类型文化的内涵、性质以及其他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实物例证。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F20:18)0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0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通长12.5厘米。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距今约4700年,是中国迄今的最早的一件青铜铸器,此发现将我国铜制工具史提前千余年。也充分证明东乡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开拓的区域之一。 2006年5月,林家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东乡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 | 东乡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县文化局,副科级事业单位。该馆位于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东西大街上,馆舍面积115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3人,内设安全保卫股、陈列展览股、宣教股、文物保管股。 该馆现有馆藏文物648件,其中,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72件。常设民族文物展厅、历史文物展厅和古动物化石展厅,临时展厅2个。自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十五万人次。 馆长:高嘉峻 景点位置 甘肃省临夏东乡族自治县 |
大夏河水利风景区 | 东乡县大夏河水利风景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西北部,大夏河东岸、刘家峡水库南侧,景区总面积43.4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1.09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奔驰沟丹霞地貌、黄龙伸爪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民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河滩库区鸥鸟群集,水鸭嬉戏,村庄隐敝,桃林茂密,椒树映红,山清水秀,空气清爽,形成别具一格的田园风光。2013年被甘肃省水利厅以甘水办水管发[2013]586号文件命名为甘肃省水利风景区。 |
下王家遗址 | 下王家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王家遗址位于东乡县锁南镇下王家村南300米。面积约150平方米。采集打制石器2件、石片5件。石片用锤击法制作。器身小而薄,长宽大致相等,其中2件为白色石英岩质,3件为角页岩质。石器为加工精细的刮削器,一件为角页岩质,一件为白色石英岩质。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旧石器时-古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黄家清真寺 | 黄家清真寺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清真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黄家村,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现存寺门和礼拜大殿。大殿由前殿、后殿和窟龛3部分组成。前殿为单檐前出廊硬山顶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6.1米,进深两间5.3米。后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3.5米,墙体均为土坯砌筑。黄家清真寺勾连搭结构和倒丁字形屋脊在我省清真寺建筑中为首次发现,对研究我省古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重要历史、科学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三塬遗址 | 三塬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塬遗址位于东乡县考勒乡三塬村西8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暴露有房址和墓葬。采集有大量的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橙黄陶片和夹砂红、灰陶片,其中马家窑类型的陶片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勾叶圆点纹、弧线纹等,器形有罐、壶、盆、钵等;马厂类型的陶片多饰绳纹、少量饰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四大圆圈纹、漩涡纹等,器形有罐、壶等。另采集有少量齐家文化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器形有深腹罐、高领罐和鬲。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序列和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民俗文化商贸街 | 民俗文化商贸街 东乡县民俗文化商贸一条街,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穆斯林建筑、古典建筑、现代建筑的风格,交相辉映,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宽阔的马路,彩砖编织的人行道,公园式的花坛与商贸楼浑然天成,透射着一种和谐之美。闻着"东乡手抓"的阵阵浓香,领略苍穹弯月的穆斯林建筑风格,品味阿拉伯文化与东方文化交融的风情,感受东乡浓郁的民俗风情,让我们恍惚进入了一个阿拉伯的世界,从中也可细品东乡新县城的独特魅力。 原先,这里是一块斜坡地带,县城改扩建工程开工后,县上将民俗文化商贸一条街列入重点项目,规划在县委、县政府大院南侧,从南园市场开始至文化路建设长610米,宽24米的街道,并在街道北侧和南侧建设不同风格的商铺楼,总建筑面积16139平方米,项目规划总投资1981.5万元,其中商铺楼建设1897.5万元,街道硬化工程84万元。通过社会集资和国家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东大坡森林公园 | 东大坡森林公园 东大坡森林公园位于东乡县西南部,距临夏市12公里,公园占地面积4284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1%。这里松柏树立,苍翠挺拔,层层山峦,道道沟壑,尽掩映于葱笼之中,空气清新怡人,树荫密布,宛如置身于原始的大森林之中,闻山间花儿之郁香,聆林中鸟儿之歌唱,观松涛之阵阵,品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无限风光在其中。东大坡森林公园丛林密布,云杉、油松等各类树木高大挺拔,远远望去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东大坡上。绿色的森林、黄色的土地,红色的丹霞地貌,绘成东大坡独有的景观。国道213线,像一条玉带,蜿蜒盘旋,将东大坡紧紧缠绕。站在山巅,举目四眺,黄河母亲若隐若现,临夏全景尽收眼底,可领略山峰之奇特,大自然之广袤,顿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这时,山间响起悠悠的"临夏花儿"声,忍不住放开喉咙回应几声,别有一番情趣在里头。 原先的东大坡并不是这样的,以前这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东乡人民2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大搞植树造林,才有了今日松柏林立、丛林密布的东大坡。县上还充分利用东大坡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东大坡山庄、山情园、丰顺山庄掩映于丛林之中,若隐若现,曲径通幽,蜿转盘旋。置身于此,空气清新,天高气爽。窖洞建筑独领-,民族美食独具特色,东乡手抓馋涎欲滴,吸引八方游客前来驻足观赏,细细品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撒尔塔文体广场 | 撒尔塔文体广场为文化旅游景点。 撒尔塔文体广场 谁都不会想到,座落在大山之巅的东乡县城会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体育场,环形跑道,鲜红明亮;球场草坪,绿茵如洗;层层看台,荫翳遮蔽;这就是令东乡人颇为自豪的撒尔塔文体广场。 撒尔塔文体广场像绿宝石一样镶嵌在县城众多山峦的怀抱之中,它是县城改扩建工程实施的四大文化工程之一,规划总投资515万元。这里原先是东乡县城前的一条沟壑,县上移山填沟,临势而建,在群峦之间建起了全州最大的体育场。体育场与整个县城相辅相成,布局合理,成为东乡新县城的一大亮点。 撒尔塔文体广场占地250亩,可容纳观众10万人。现如今,各种文体设施基本建成,塑胶跑道,球场草坪,堪称全州一流。环体育场的护坡上,松柏吐翠、林木相间,远远看去就像朵朵绿伞插在护坡上,鳞次栉比,错落而有致,在体育场周边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撒尔塔广场的建成,填补了东乡县体育场建设的空白,为丰富东乡各族干部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陇上奇观红塔寺 | 陇上奇观红塔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陇上奇观红塔寺 沿着奔腾不息的洮河水,来到唐汪川红塔山,这里地势险峻,山峦层次分明,丹霞地貌别具特色。瞧,红塔山上,两根红色巨柱非常明显,凸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巨柱下就是有名的红塔寺。 雄居川心的红塔山,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向东,将这片神奇的土地分为上下两川,红塔寺在百丈红塔岩石上凿成,塔名由此而得。红塔寺历史已很悠久,始建于南宋末年,后经多次重修。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红塔寺就建成了上、中、下三殿,全寺布局合理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殿内共奉三大古佛,寺内保留有古洞壁画和古佛画像。清末民初,红塔寺屡遭破坏,后几经重修,又经历十年浩劫,几乎全毁。 二OO一年初,经释智义和尚倡导联络,由缅甸佛界赠送释加牟尼玉佛一尊,各地僧俗,争先焚香拜渴,盛况空前,红塔寺声名大振,二OO二年初,由主持唐仲吉倡导,推初地方知名人士主事,成立红塔寺筹建委员会,四方群众积极捐资29万元,经县乡政府批准,征地5亩,于四月初八奠基动工,历时一年七个月,新建后的红塔寺气势奇特,独具风格,成为东乡县一大佛教文化的观瞻胜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东乡凤凰山 | 在东乡这苍茫突兀的高山上有四处凤凰山,分居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四凤呈祥。因此人们赋予她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凰落脚的地方"。凤凰是百鸟之王,祥瑞的象征。千年凤凰山,点缀在东乡奇山奇景中,形成迷人的人文景观,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一处凤凰山,坐落在东乡县西面的东塬乡,大夏河、牛津河东岸,紧接临夏市。据《河州志》记载,形如凤凰而得名。从东乡县阿娄池梁鸟瞰山形,恰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头东尾西,交毛牙三沟之间夹着翅膀,丹霞地貌是色彩斑斓的羽毛。史书上记载,在汉代边陲河州纳入中华版图之时,这里曾经落过凤凰,"有凤栖息于此"。这里有瑰丽的景色,是古代《凤林八景》、《河州八景》、《河州十二景》中的一个重要景色,文人墨客题咏不绝。明代嘉靖时,山东举人刘承学在河州-,他遍览了河州山川,泼墨写下了河州最早的景诗,称为《凤林八景》诗。唐代时,在河州设立过凤林县,故有此景诗,其实就是《河州八景》诗。刘承学在其中第四景《高岗栖凤》中写道: 东城指顾凤凰巅,凤去山名不记年。 周室鸣歧归圣化,汉时棂凤自人传。 德裹狂接犹歌圣,毛美超宗谁认贤。 舜日仪庭今又是,西陲遥颂四灵篇。 意思是说,站在河州城头上,指点河州城东的凤凰山巅,述说着凤凰的故事。周朝时凤凰曾落在歧山,汉朝时美丽的凤凰也光顾过这里。狂氏毛氏这样的俊才,也曾欢欣鼓舞。舜尧这样的盛世,如今再现,依然歌颂着麟、凤、龟、龙这样的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灵物。 清代,河州进士张和所写的《河州八景》中,热情四溢地歌颂了凤凰山: 一峰突起万峰低,恰对斜阳夏水西。 千仞凌霄惊绚烂,几人蹑屐快攀跻。 辉腾牛脊波开镜,影落龙泉彩映霓。 谁把文章夸藻辉,灵山占取凤凰栖。 意思说,在突兀挺拨的凤凰山的对比下,周围的群山变得矮小了。凤凰山以西恰好与晚霞灿烂的斜阳和滚滚的大夏河相对,绚丽的丹霞地貌像天上高接千仞的凌霄宫,有几个人正在攀援而上。在牛脊河和龙泉水的辉映下,像彩霓一样美丽,凤凰栖息在灵山上,谁的文章这样精美啊! 凤凰山,激发了众多诗人的灵感,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明代兵部尚书王竑的《凤凰山》了。 十年不见凤凰山,如今承恩暂得还。 快睹朝阳丹凤翥,争如出岫白云闲。 河源来自昆仑境,地势遥连积石关。 寄语吾乡钟秀者,好临绝顶共跻攀。 诗人讴歌了家乡的山水美景。意思是说,由于皇帝的恩德我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了多年未见的凤凰山,快来看啊,火红的丹凤迎着朝阳腾空而起,在白云的衬托下,更加多彩多姿。黄河来自昆仑山,地势连着积石关,家乡的优秀的人才们快快来吧,让我们共同攀上这壮丽的山顶。 北庄门宦的创始人马葆真临去世时说:"村前凤岭山巅,殆即吾窀穸乎?"(《追远亭碑记》)表达了他去世后想葬睡在凤凰山巅这个风水宝地的愿望。 另一处凤凰山,就是东乡县的南面的凤山乡,因汉代时,山下的禅家川出过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而得名。意为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据明嘉靖年间编修的《河州志》记载,"禅家川,州东六十里,貂蝉女出此。"东汉献帝时,司徒王允来羌地视董卓演绎了一幕盛传不衰的历史话剧。禅家川,就是东乡十里中的禅家里,现址为果园乡牟家村。 凤山里有一个金龙池,形成时间颇为久远。百姓传说,从前在池中常常见到一条金色巨龙,时而腾云驾雾,时而潜入湖底,常常兴云布雨,保护着一方平安。清光绪年间,池水走泄,成为平地,金龙池改名为池滩 。新中国成立后,发现过巨龟化石和许多古生物化石,分别被中国博物馆和邻县化石馆收藏。 第三个凤山,也叫落凤山,就是东乡县北面的北岭乡大湾头村。东乡语叫文都山。相传,不知何时,有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自西方而来,在群山中盘旋良久,最后落在这文都山上。这里是伊斯兰教四大门宦库布忍耶创始人穆罕引吉尼(伊朗人)来此地传教的地方,并定居于此。 第四处凤凰山在东乡县东面的达板镇。自镇政府所在地沿洮河向上一公里,有一个地方叫索罗滩(东乡语,意为梧桐滩),百姓传说索罗滩里有个索罗树(即梧桐树),凤凰曾经落在索罗树上。再加之山形酷似凤凰,因而得名。好象一只凤凰正在饮水洮河。头东尾西,头在老鸦扑石崖的地方,尾在赛罕坪(东乡语,意为漂亮的坪)。这里相传着一个故事:明代时,皇帝朱元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在金銮殿上射来了三只利箭,箭头朝东箭尾朝西。他非常害怕,问刘伯温是怎么回事。刘伯温说可能预示皇上江山安危,危险来自西边。皇上让他去看看,能否解除危情。刘伯温日夜兼程来到洮河东岸,看见东乡达板山势雄伟,有一处地方地形奇特,请来阴阳一看,阴阳说这是只凤凰,怒视着东方,方向正对着金銮殿,可能这里要出一个武将,危及社稷。刘伯温马上叫人在凤凰的脖子上挖了一个深槽,意为斩了凤凰,断了风脉。至今这个深槽还在。近来在凤凰山下建成了一个"凤凰山垂钓中心",观光浏览者不断。 凤凰,是百鸟之王,不奇不落,无宝不落。 "黄河清圣人出,凤凰落祥瑞来"。难道在东乡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真有什么尚未发现的奇珍异宝值得使百鸟之王凤凰频频光顾?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目前,东乡县正在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在历史上凤凰常落的地方,梧桐树上筑凤巢,吸引和期待着凤凰的光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松鸣岩 | 松鸣岩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松鸣岩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和政县城南23公里处的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兰州市110公里,距临夏市45公里康临高速下接临康和二级公路直达景区,交通十分便利。景区顶峰海拔2736米,总面积33平方公里。景区与太子山逶迤相连,小峡河奔腾于峡谷之间,青峰接云,古松参天,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每当山风劲吹,松鸣石壁,似千军万马奔腾于峡谷之中,经久不息,松涛声震荡峡谷,故名“松鸣岩”。 景区由西方顶、南无台、鸡冠峰三峰构成,突兀挺拔状似笔架。相传神笔马良每次做完画之后,便把他那支神笔搁置于此,故又称此山为“笔架山”。景区内有多处景点,在南无台悬崖上有一段人凿横道,因其险峻而称“天桥”。“天桥”之上于悬垂的石崖间有一形状奇特的马尾松,被称作“万年松”。过“天桥”向北数十米处便是“一线天”胜景。从“一线天”拐“之”字向南为仰天池,池水自石崖渗出,清澈见底,常年不竭。在松鸣岩观音殿,还有一处非常奇特的景观—神泉。相传,此泉乃观音菩萨玉净瓶中甘露所化,自莲花宝座下渗出,盈而不溢,涸而不竭,水质清冽。饮之,遂心愿,驱百病,润心神。数百年来,民间争相饮之,从者甚众。 另外,松鸣岩景区景点还有:幽寺钟声、拜殿秀色、大殿雄姿、松鸣飞瀑、百鸟朝凤、小康之家、鸳鸯湖、松鸣塔、夫妻树等。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是临夏州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这里的古松千奇百怪,各具风姿,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似掠鹰腾起,还有状似葫芦的葫芦松、独松迎客的迎客松、凄美感人的同心松、虬根交错的“群龙赴会”、通根相拥的连理松;更有那令人顿悟禅理的千佛手,雍容富贵的华盖千年,高耸入云、挺拔傲立的擎天柱等奇异景观。景区内云杉、冷杉、马尾松遍布山野,古树参天,四季苍翠,故有“须弥翠色”之景名,列“宁河八景”之首。阳春三月,这里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炎炎夏日,这里绿荫浓浓,凉风习习;金秋十月,这里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寒冬腊月,这里雪山青松,相映成辉! 据文献记载,松鸣岩佛寺初建于明永乐二年——正统二年(1404-1437年),河州都督刘昭自捐奉银并倡导民众捐资创修,至清同治年间,先后建起大殿、二殿、三殿、玉皇阁、圣母宫、南无台及西方顶等处的殿宇,以后大多毁于战乱,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县时无一保存。1985年,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当地群众又捐资出力在原址上重建了大殿、独岗寺、山门、玉皇阁、娘娘殿等古典建筑,佛事活动随之日盛。并且这些建筑上面液充分展示了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河州木雕和彩绘的独特魅力。原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肋巴佛曾在松鸣岩坐床剃度。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将松鸣岩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蓝马鸡、红腹锦鸡、淡腹雪鸡、野雉、四不象、鹿等珍稀动物;查明的乔木、灌木有200余种,野生花木174种,野生药材205种,有一定经济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10余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使景区四季变化分明,景观丰富多彩。因此,松鸣岩便有了“绿色植物王国”之美称。 和政是中国“花儿”的传承基地,松鸣岩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每当野牡丹遍山开放时,各地游人和花儿歌手云集于此,竞展歌喉,唱“牡丹”,漫“少年”,“龙华盛会”因此得名。清人祁奎元有诗赞曰:“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歌罢独徘徊。”松鸣岩花儿会,俗称“四月八花儿会”。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二十八日,各地群众前往松鸣岩,举行盛大的龙华盛会。四月二十八日是花儿会的高潮,故松鸣岩俗称“四月八”。“老僧新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是对松鸣岩花儿会盛大场面的真实写照。2007年我县民间花儿歌手马金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鸣岩花儿)传承人称号。 松鸣岩景区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0月被中国民协确定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松鸣岩花儿会”2005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12月松鸣岩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南25公里处的太子山林区 类型:森林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930-5580381 官方网站:http://www.smygjslgy.com/ 开放时间: 8:30-16: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0元松鸣岩 松鸣岩 松鸣岩 |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 | 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甘肃省永靖县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距省会兰州市44公里,西与青海接壤,东北与兰州相连,贴近欧亚大陆桥和兰青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素以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闻名于世。黄河呈“S”形流经县域107公里,形成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4平方公里。境内自然风光俊奇秀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是一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胜地。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有“黄河明珠”之称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是我国水电事业的摇篮,2004年刘家峡水电站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积达158平方公里,占景区面积的73.8%,形成了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高峡平湖”风光;有以炳灵石林为代表的丹霞地貌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在我国西北地区十分罕见,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太极岛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人工湿地,灰鹤、白鹤、釉顶鹤等26种2万多只珍禽在这里栖息;境内挖掘出的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规模大,种类多,遗存完整,堪称世界之最,2001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两岸有遗存丰富灿烂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被称为“彩陶之乡”,出土的“彩陶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景区内花儿、傩舞、贤孝、财宝神等民俗和民间文艺多姿多彩、淳朴独特,被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组织列为“临夏花儿采集地”。 |
康乐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 | 康乐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和临洮五县交界处,北距省会兰州市165km,西至合作177km,东接定西170km,公路四通八达。总面积是18.8万亩,气候特征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植物种类约有90科346属745余种;兽类45种,鸟类133种,爬行动物2种,两栖动物4种,鱼类5种,昆虫类56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兽类有豹、猞猁、林麝、豺、水獭,鸟类有斑尾鸡、暗鼠雪鸡、血雉、红腹锦鸡、蓝马鸡等,昆虫有双尾褐凤蝶。 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名山,据传广成子常往来于西崆峒。因其山体呈鳞形断层,群峰耸立,形似莲瓣,中顶平圆,状如莲蕊,酷似初绽莲花,俊丽骄妍,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像浩大的莲叶罩在莲峰之下,故名莲花山。 莲花山高入云表,万山朝拱,洮河、冶木河映带左右,小莲花山、姊妹山顾盼有情。其景色随四季而变化,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具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青城之幽、峨嵋之秀。从半山腰的唐坊滩开始,翩翩起舞的“三仙女”仙石,含笑恭迎贵客的到来。拾级而上,登莲花宝殿、十八罗汉楼、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紫霄殿、娘娘殿、舍身殿、转0、吴家庵、圣仙洞至祖师大殿,上山的路线就成了回环形。从西面上,东面下,上时经过第一道险道独木桥。此处两边断崖几十丈,有一丈多地方因无法凿有石洞,两洞间贯一铁链,配有扶手,一环一步,易上难下。再上,就是打儿湾、金顶,金顶是莲花山第二高峰。从金顶东上就到了夹人巷。这是此山第二处险道。巷长二丈有余,只容一人通过,陡得犹如登梯,配有铁索作为扶手。继续东上就到了峰顶玉皇阁,海拔3578米,极目四望,山下群峰锁抱、万山碧绿;山间白云缠绕,枇杷翠竹,轻纱素裹。风云雨晦,变幻莫测。时而红日高照,晴空万里,四野尽染,绚丽多姿;时而云腾雾绕,雷鸣电闪,大雨滂沱,烟雨朦胧;时而朝霞撒彩,夕阳晚照,万山如洗,娜婀多姿。真是“山势腾腾凌云气,松柏幽隐起雾烟,白云出绣红日尽,远望无际天地宽”。饱览玉皇阁美景,游过终年结冰的水帘洞,下山就到了“鹞子翻身蛇倒退”。这是此山第三道险隘,配有两根下垂的铁链。人下时,必须手握铁链,足踩石阶,一环一阶,犹如悬梯。快下到底时,还得从左面向右面跨一大步,转到右面,顺右面的铁链倒下三阶再下几阶才能到底,故名“鹞子翻身蛇倒退”。再下,就到了东方顶,至此险处已过。经过三眼泉就回到了转0,环游结束。真是山险景奇,步步为画。 莲花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而且是洮岷“花儿”北路流派莲花山花儿的故乡。莲花山花儿“出口即为华章,比兴咏怀情真”,犹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妙趣横生,广泛流传于当地,深受人民喜爱。“一年一趟莲花山,娃娃不引门不看,哪怕没有一分钱,也要上山欢两天”。这就是当地群众浪莲花山花儿会的真实写照。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六月六”花儿会。一年一度,风雨无阻。“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是周边县市花儿会中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朝山程序最健全、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会。届时,歌手云集,商贾纷至,人流如潮,歌场似海。到处洋溢着“花儿”的芬芳。2004年,莲花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5年莲花山花儿会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7月18日,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荣获甘肃公航杯2013甘肃最受欢迎十大旅游景区称号和2013“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 |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于2003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23085平方米,分为一、二、三号馆三个独立建筑,其中一号馆为临夏地质馆,二号馆为生命进化馆,三号馆为和政化石陈列馆。馆藏各类化石标本3万多件,分三纲8目150个属种,其中一级品43件,二级品176件,三级品804件,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距今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马化石、铲齿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马化石、巨鬣狗化石占据六项世界之最。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绿色单位建设环境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荣获2012年度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现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全年对外开放,无闭馆日。 一号馆为临夏地质馆,展示了青藏高原隆盛变迁的原理,以及临夏盆地形成的地质历史发展延续的概况。临夏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缘,亿万年来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历经板块裂解、造山运动、海洋变迁的地质作用,记录了本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质演变,特别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完整沉积地层,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古动物创造了绝佳的栖息环境。通过展示代表性矿物、岩石标本以及临夏盆地独特的地质地貌的复原模拟,从而了解本地区的地质历史变迁和预防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提供了绝佳的展示环境,并保存了新生代晚期不同地层环境的化石记录,从而为临夏盆地的地质变迁历史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证据。 二号馆为生命进化馆,揭示了地球的演变产生了生命,生命的进化又深刻改变着地球环境的面貌,演绎着从生命起源、发展、辐射、灭绝的不断更替,直至人类诞生的螺旋式的历史记录。整个陈列以古动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按低等到高等的发展顺序,有反映古生代海洋动物的“三叶虫”和曾经统治海洋的“鱼类”代表,中生代的陆地霸主恐龙,以甘肃出土的“黄河巨龙”、“巨型北山龙”等复原骨架为主体,勾勒出甘肃白垩纪地质公园的展示场景及代表性标本,其中玉门甘肃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中生代鸟类化石标本,同时系统展示了哺乳动物的大发展,让观众阅历从亿万年来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的生存、繁衍、灭绝的波澜壮阔的演进进程,体会到地球生命进化的沧海巨变。 三号展览馆位于一、二号馆西侧,呈“品”字型布局,与一、二号馆遥相呼应,定位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专业展览馆,以巨犀、铲齿象、三趾马、真马四大动物群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以和政羊、铲齿象、三趾马、披毛犀、埃氏马、巨鬣狗等“六项世界之最”的典型代表,以及千奇百怪的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等食草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的鬣狗科、犬科、鼬科、凶猛敏捷的猫科等食肉动物雕塑般凝固在岩石中,叙述着在和政地区繁衍、生息、灭绝的悲壮历程,与它们的猎物沉积在一起,共同归于天地。这些众多的化石材料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关键线索,为我们重塑古哺乳动物进化和绝灭的详细过程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把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发展变迁、古生物变异进化的各个阶段,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在展品表述上运用情景再现手法营造生态景观,通过空间、色彩、造型等设计要素,科学提炼、自然还原、艺术概括、高仿真制作,在有限空间营造富有意境的生态场景。和政四大古动物群典型的生态景观,把展品的单一展示改为群组式展示,突出大面积的仿真场景,以数量庞大的化石,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和韵律,将游客带回到史前时代,以鲜活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将观众引向对古动物演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达到心灵震撼性。 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馆,犹如打开了通往远古的一扇窗口,同时我们也将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悲壮,心灵为之震撼,思维将飞跃历史的时空隧道。去感受生物演化的万变奇妙与大自然变化的丰富多彩。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迎宾路(县城北侧) 电话:0930-5524668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6:00,每周一闭馆。 地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城关镇梁家庄村 |
齐家坪遗址 | 齐家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