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呼和浩特大召寺 | 呼和浩特大召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九间楼、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大召“三绝”。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此外,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景观。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教寺院。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大召,藏传佛教寺庙,是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寺院之一。又称“银佛寺”0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大召始建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
昭君博物院 | 昭君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昭君博物院地处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占地面积205亩,是国家4A级景区。 王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文献记载亦称“青冢”,从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它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3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团结、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丰碑。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了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从昭君博物院南门进入院内,沿着380米长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十二对石像生,它们是由出土的匈奴动物金丝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这些动物都与匈奴人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静静地守护着王昭君墓。神道两边分别建有对称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东侧从南到北建有汉式建筑:和亲园和昭君故里纪念馆,反映了王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汉文化;西侧从南到北建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和单于大帐,都为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和亲文化纪念设施。 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从陈列所展示的手段和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匈奴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座全面反映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三方面内容,匈奴历史、昭君出塞历史、昭君民俗艺术陈列。通过这些陈列让广大游客详细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从而对胡汉和亲所形成的昭君文化有一个深刻体会。 墓体前以神道上的胡汉和亲铜像为中心,外侧各竖立一座汉式墓表,内侧各竖立一柱匈奴鹿石,他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造型,旨在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墓表,位于墓体前东西两侧,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高约9.3米,重约45吨,汉墓前典型标志性建筑。汉墓文化与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墓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单于大帐演出《王昭君》和《昭君情缘》两部实景舞蹈剧,分别以不同的锲入点和表现形式,以昭君出塞民族团结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汉匈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画面,同时从一个侧面为广大游客展示了匈奴历史文化的底蕴,舞蹈剧以直观艺术的形成,大大拓宽了昭君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手段。和亲园一楼演奏的编钟乐器,以汉代宫延音乐和昭君出塞剧目为主题,表现了昭君家乡汉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昭君情缘》所表现的匈奴文化一起,成为反映昭君文化两种风格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2013年,李玉刚为其编导主演的大型诗意舞台剧《昭君出塞》特来到昭君博物院采风,并与昭君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探讨剧本,采纳建议。这部由梅帅元、叶锦添、方文山等一流大师为其保驾护航的精良之作于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好评如潮。在这部史诗级剧作中,李玉刚倾情演绎了为家国和平、民族融合远走塞外、一生壮烈的传奇女性王昭君。 青冢藏墨,建筑面积为430m2,仿清代勾连式风格,主要陈列解放后社会各界人士歌咏昭君的书画作品。墨宝中最著名的要数董必武的题诗了,1963年10月,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写下了一首讴歌民族团结的绝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谒昭君墓》 作为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昭君博物院,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游客了解内蒙古、了解呼和浩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景区游客始终保持在年50万人左右。并且先后接待过习-、-、胡锦涛等1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知名度,有力的宣传了内蒙古,宣传了呼和浩特,为我区和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曲琵琶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正如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今天的昭君墓,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
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 | 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3公里处,占地1万亩,集蒙古族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之大成。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有:可汗宫大酒店、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吉格、知青园、腾格里敖包、赛马场、篝火台、人工湖、神州航天台、草原浩特、渔村、停车场等等。 蒙古风情园被国家旅游局近日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是内蒙古和呼和浩特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蒙古风情园是由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投资建设的特大型旅游景区,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博物馆的筑造型似汉字马的大写。创意来源于传统大型马厩。蒙古族在长期与马的交往中,视马为神奇的动物和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创造了丰富的“马文化”。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内容,“马文化”是蒙古民族的生动历史。 马文化博物馆由“马”而及游牧民族,由“马”陈述草原文明。丰富的展图、300余件文物、独特的陈列,生动提示马文化的丰富内涵,通俗地介绍马背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 蒙古风情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有:可汗宫大酒店(四星级标准)、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群、白云塔拉、小召寺、王爷府、知青园、腾格里敖包、赛马场、篝火台、人工湖、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游览交通服务中心、草原神舟航天台、草原浩特、草原渔村、生态停车场、甘迪尔草原等多个景点及功能区。 |
南湖湿地公园 | 南湖湿地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南湖湿地公园位呼和浩特市于南二环路以南、昭君路以西、大黑河以北、沙梁村以东,属呼和浩特市的地势低洼地,现为鱼塘、沙坑、草地。 南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165公顷(17475亩),按功能分为三大区:草原风光区558公顷;湿地景观区425公顷;滨河项目区182公顷。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6公顷。 草原风光区的景观规划以蒙古族的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对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经济发展的展现,让人领略到内蒙古草原文化、风俗民情的独特魅力。从蒙古族依水而居的民俗游览区到游牧生活的牧野风光区,对蒙古族餐饮、娱乐、历史文化作了完美的诠释,使人们足不出室便能体验到草原文化。 |
席力图召 | 席力图召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0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三世0接受了他的邀请。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0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庙--席力图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和-,仍保留较完整。 世0来到呼和浩特传教期间,西藏方面派高僧希迪图噶卜楚专程来看望他。1588年,0三世圆寂,死前他留下遗嘱,命令希迪图噶卜楚替他坐床传教,并指示在办完舍利(遗体)事宜后,到东方寻找他的呼毕勒罕(转世)。希迪图噶卜楚遵从他的旨令,在席力图召坐床,并负责蒙古右翼地区的佛教事务。公元1589年,希迪图噶卜楚同右翼蒙古封建主商量,选取阿勒坦汗之孙嘉云登坚措做了四世0,希迪图噶卜楚亲自给四世0讲授佛教经典,一直把四赖教养成人。 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希迪图噶卜楚护送四世0到西藏举行坐床典礼。传说在典礼仪式上,希迪图噶卜楚曾坐在0-的法座上,法座的藏语名称席力图,他被称为席力图呼图克图。返回呼和浩特以后,希迪图噶卜楚便将他主持的寺庙改名为席力图召。这位希迪图噶卜楚就是席力图一世。为了报答希迪图噶卜楚的执教之恩,四世达鞍曾授于他“乌汝勒克、班弟达固巧尔气”的称号。 席力图一世-希迪图噶卜楚熟悉蒙、藏、汉三种文字,精通佛教典籍,曾将藏文《般若经》译成蒙古文。 现今所见的席力图召内建筑群,是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即从山门到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寺内建筑凡五进,山门前还建有木牌楼。由经堂佛殿组成的大殿,为寺内主要建筑,佛殿已在解放前遭火灾焚毁。 |
五塔寺 | 五塔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五塔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画,分别为“须纱山分布图”、“六道轮回图”、蒙语“天文图”。 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朝雍正五年,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为砖石结构,通高16.5米,塔顶是由五座舍利玲珑小塔构成。 利宝塔的基座高约1米;金刚座为束腰须弥座,其束腰部雕刻有狮、象、0、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束腰的上面为七层短挑檐,第一层的檐下为三种文字(蒙、藏、梵)雕刻的金刚经全文,从第二层到第七层的檐下为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共计1119尊,金刚座的南面为拱门,门上方有蒙、汉、藏三种文字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匾额,门旁为四大天王,塔门内东西两角有通往座顶的楼梯,出口处为一方形攒尖亭;五座舍利小塔位于亭子的北边,最中间的舍利小塔为七层出檐,四隅的舍利小塔为五层出檐,五座塔身上均镶嵌有佛像、菩提树、景云等砖雕。在金刚座舍利宝塔背面的山墙上嵌有三幅雕刻,以“蒙古天文图石刻”最为珍贵,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五塔原为-召庙慈灯寺内的一座重要建筑,建于清雍正五年,后来慈灯寺败落,寺宇塌毁,唯遗五塔巍然独立。1977年国家拨专款对五塔进行修葺,开始建立资料档案。1982年成立五塔文物保管所,树立了保护标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五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西郊北京图书馆东部 |
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 | 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2006年3月,玉泉区提出建设大盛魁文化产业园设想。随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期投资立项。从2006年起,呼和浩特市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至3000万元支持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截至现在,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北区块旧址复原及影视基地建设工程已完成,大盛魁园子启动运营,现已与大召文化产业区合并,被自治区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召文化产业群落。大盛魁园子还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示范基地”称号。纪录片《大盛魁》远赴新西兰参加国际纪录片交流活动,并被中国国家广播电视协会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纪录片”。 |
蒙古文天文图石刻 | 蒙古文天文图石刻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金刚座舍利宝塔后面的影壁上。为汉白玉石浅浮雕和线雕。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天北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5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因、天赤道圈、冬至因、天南极圈。与天赤道相交的另一个双线圈,表示黄道。全图刻恒星约270座,星数1570余颗。天球外面有4层注字的同心圆;最外层刻十二宫和十二生肖名称;第二层刻二十四节气名称;第三层外侧为黄道周天度数,内侧为赤道周天度数;最里层刻二十八宿名称。图下侧偏左有一长方形署名栏,刻星等图例,并注明“钦天监绘制天文图”字样。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石刻,反映了清代初年的天文学的水平。 |
塞上老街 | 深藏于闹市中的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门前西侧有一条横街,立了牌楼,名为塞上老街,全长380米,全部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古街两侧排满了起脊的青砖青瓦建筑,宽檐翘角,别有古时气韵;浮雕壁画、穹庐屋顶、勒勒车毂,让人不时感受到别样的蒙古族风情;漫步街头,古董古玩、旧式理发店、老字号饭庄等再现明清商业的繁荣景象。2013年8月,呼和浩特市开始对塞上老街进行保护性环境整治和修缮,以更好地传承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
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 | 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子街。巧尔气召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1925年春,中国0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开展革命工作。0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气召内的西四合院里。这座小院门东向,院内北屋为住房,西屋为办公室,南屋为伙房。当时在这里培训了大批革命领导人,组织领导了各地的农牧民协会,使绥远地区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5年冬,工农兵大同盟在张家口成立,归绥等地的农牧民协会都有代表参加。1927年,-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归绥、包头、张家口等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0绥远工委也终止了在巧尔气召的革命活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 |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哈素海是黄河变迁而遗留的牛轭湖,属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过去曾称陶思浩西海子,俗称后泊儿。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称。它位于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内,水面面积32平方公里,水深2米左右,湖底杂草丛生,水质肥沃,盛产草、鲢、鲤、鲫、团头鲂、武昌鱼等鱼类及河虾蟹。湖面芦苇荡内繁衍着各种鸟类,凌空起飞时盘旋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岸边凉亭水榭柳绿成荫,碧水青山相映成辉,组成一幅十分壮观的图景。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部,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东距呼和浩特市区60公里,西距包头市80公里,呼包高速、110国道、京包铁路横贯东西。哈素海与大青山之间的广阔草场,历史上称为敕勒川,是北魏民歌《敕勒歌》所描绘的地方。景区内拥有“阴山、草原、湿地、湖泊、温泉、气候”等多种资源优势,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以多元融合的北方游牧草原文化为主要脉胳,构建以“草原文化休闲度假”为导向的旅游产品体系,将敕勒川文化产业园逐渐打造成为以“草原、文化、生态湿地”为特色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旅游区规划建成“三园三区”。三园包括草原文化产业园,草原休闲博览园,草原湿地公园;三区包括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区,休闲牧业产业示范区,休闲渔业产业示范区。 草原文化产业园以蒙元文化为主题,主要项目包括包括蒙元文化主题大门服务区、蒙古利亚数字博物馆、成吉思汗大剧院、草原部落、圣主坛广场、草原自驾车营地等。 草原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为哈素海。哈素海原为黄河故道,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湖内鸟类、鱼类品种众多,湖面芦苇呈片状生长,景色优美。草原湿地公园主要有烟波渔歌、水鸟保护区、湿地芦苇保护区、海岛生态观光区、哈素海水资源保护区等5大观光区域。游客可以选择水上和环湖两条动线参观游览,还有各种丰富的环湖及水上休闲娱乐项目。 草原休闲博览园的项目以温泉养身、休闲度假为主。其中,已经开放的项目有哈素海国际风情水都欧式大门、哈素海码头、哈素海风情水街等,即将开放的项目有天鹅堡温泉养生中心、天鹅堡温泉度假酒店、戏水乐园、海上田园度假中心等。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
蒙牛工业旅游区 | 蒙牛工业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99年8月,随着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荒地上成立,内蒙古旅游业又增加了一个亮点—工业旅游。通过在生产车间设计参观通道等方式展示蒙牛牛奶、冰淇淋、酸奶、奶酪、奶粉等消费者所喜爱的产品的生产、加工到成品的全线生产流程,从而展现蒙牛企业文化,让广大的消费者了解蒙牛,信任蒙牛,热爱蒙牛。 蒙牛工业旅游区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冰淇淋生产线。蒙牛液态奶生产线和企业文化对游客最有吸引力。建有全封闭游览通道,有专职导游负责游客的接待、讲解和管理工作。 旅游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调研)基地、自治区优秀旅游景区、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工农业旅游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先进单位(见下图)。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李克强、-、李源潮等国家领导人均来公司视察。2004年8月2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来公司,为蒙牛工业旅游“把脉”。2004年,公司策划并开展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活动——“体味自然之旅,蒙牛邀你草原游”万人游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2005年蒙牛工业旅游在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广大消费者的关心下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做好游客接待工作,公司最初设总裁办公室综合管理部接待处,设3名员工,主要以政府视察、投资考察等接待工作为主,随着公司的知名度的提升,2003年成立了蒙牛公司旅游部,拥有数十名员工,蒙牛工业旅游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接待游客能力达50多万人次,并在2009年更名为旅游接待中心,建成了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讲解接待队伍,拥有英汉、蒙汉等双语讲解员,接待外宾的能力得到政府外办及外宾的一致认可。 开放时间: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6:00 停车场信息:内蒙古蒙牛工业旅游区设有自己专用停车场,面积3万多平方米,管理规范,设施齐备。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
内蒙古博物院 | 内蒙古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博物院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三个层面展厅,计为14个陈列,并在注重观众流线的前提下构建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其中,二层“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内蒙古博物院同时集中表现了自治区六十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其内部设施实现智能信息化,安防预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文物管理网络系统装备先进;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功能优化齐全,尤其注重在观众区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和文博产业化服务,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鉴赏、休闲、娱乐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二层四个基本陈列 1、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不负内蒙古“化石之乡”的美誉。 2、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闪光点,引领观众走进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世界。 3、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呈现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4、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太空,发扬草原开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层四个基本陈列 1、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重点表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悲壮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2、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4、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历程。 四层专题陈列正在更新中 1、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表现草原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充分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 3、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表现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4、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创造中的特有风格。 6、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开放意识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内蒙古博物馆 |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 |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两岸分布组成。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神泉、茶楼、戏台、珍禽观赏园、游乐场、翡翠湖荡舟、黄河母亲广场、喷泉广场、黄河大舞台、酒店、旅游商品店、餐饮等;右岸为库布其沙漠游乐园,旅游项目有沙漠冲浪、滑沙、骑骆驼、沙漠卡丁车、沙漠越野、野营俱乐部、沙雕区、凤鸣谷服务区、沙漠游乐区等。两个景区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黄河有豪华游轮、渡轮和黄河漂流,也具有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的景观,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总投资9800万元,共分两期工程完成。于2007年4月28日开始动工兴建,目前,一期工程已投资6800万元,完成了黄河东岸的各项设施。初具规模,已具备接待游人的条件。二期工程在下半年开始,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并投入使用。预计2010年底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色优美,黄河流经此处形成山梁、湿地、河流、沙漠为一体的天然生态风景区。景区内有一眼常年流淌清澈甘甜的泉水,神泉因此而得名。 |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 | 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伟滑雪场位于内蒙古、太伟高尔夫球场内,距市区仅20分钟车程、距白塔机场8分钟车程,整个滑雪场占地约16736㎡,雪道约500米,滑雪场朝阳、背风,春夏鸟鸣涧幽,秋冬和风煦日、暖意融融。特殊的气候使这里的雪呈规则的颗粒状,更易于获得良好的滑雪感受。当降雪量不足时,雪场备有足够的造雪设备进行人工造雪,以保证最佳的滑雪厚度,太伟滑雪场是内蒙古西部最大、风光最美、配套设施最全、交通最便利的旅游滑雪场。 雪场拥有先进的娱乐设施和满足不同层次滑雪爱好者的功能分区。雪场拥有4条拖牵,能同时容纳500人滑雪。雪场备有普通雪具500套、高档雪具200套、雪圈50个、单板10副、雪地摩托5辆。在功能分区上,有适合儿童游玩的儿童戏雪乐园,初学者游戏的愉悦冰雪道,家庭活动的冰雪家庭乐园,初中级教学区、单板滑雪区、自由娱乐区、雪地美味享受区、冰雕欣赏区、雪雕留念区。在配套服务设施上,雪场采取全程电脑刷卡消费系统,VIP储物柜、品牌雪服销售区等。此外,雪场还拥有500个停车位、120个座位的高档快餐厅、14间五星级豪华客房。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
伊利集团工业旅游 | 伊利集团工业旅游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乳制品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家同时服务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国际顶级盛事的乳品企业。 伊利集团是中国大型乳品企业中唯一一家民族企业,十多年间累计纳税80多亿元,为公益事业投入6亿多元。随着伊利持续稳健的发展,2009年品牌价值已高达205.45亿元,连续6年蝉联同行业首位,是中国乳品企业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2007年11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伊利视察,给予高度赞扬,提出殷切希望,勉励伊利集团要始终做到兴农富农、科学发展。 伊利集团总部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地处大青山南麓富饶的土默川平原上。地理位置优越,是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草原钢城包头市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鄂尔多斯准格尔大煤田的“金山角”腹地。 随着伊利工业旅游不断的发展,伊利集团陆续在北京、合肥、武汉、黄冈、苏州、济南、新疆石河子、黑龙江杜尔伯特、沈阳、广东佛山、四川邛崃等地区的25个工厂开展工业旅游,每一个参观景点都设有专业接待队伍和参观预约电话。放心品质,从“心”开始!放心产品,从“心”体验!伊利集团诚邀您的光临。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