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呼和浩特大召寺 | 呼和浩特大召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并将此5字雕成匾额,悬挂在山门上。 大召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九间楼、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称为大召“三绝”。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此外,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景观。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的转世规定。 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教寺院。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银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大召,藏传佛教寺庙,是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寺院之一。又称“银佛寺”0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大召始建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
昭君博物院 | 昭君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昭君博物院地处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占地面积205亩,是国家4A级景区。 王昭君墓,蒙古语称为特木尔乌儿虎,意为“铁垒”,文献记载亦称“青冢”,从唐代开始有明确记载。据考证,它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高达33米,底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团结、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丰碑。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了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从昭君博物院南门进入院内,沿着380米长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十二对石像生,它们是由出土的匈奴动物金丝牌,按比例放大雕刻而成,这些动物都与匈奴人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静静地守护着王昭君墓。神道两边分别建有对称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东侧从南到北建有汉式建筑:和亲园和昭君故里纪念馆,反映了王昭君出塞所代表的汉文化;西侧从南到北建有:匈奴文化博物馆和单于大帐,都为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穹庐式建筑,展示了匈奴民族的草原文化特色。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和亲文化纪念设施。 昭君博物院的建设,从陈列所展示的手段和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匈奴博物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座全面反映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陈列三方面内容,匈奴历史、昭君出塞历史、昭君民俗艺术陈列。通过这些陈列让广大游客详细了解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从而对胡汉和亲所形成的昭君文化有一个深刻体会。 墓体前以神道上的胡汉和亲铜像为中心,外侧各竖立一座汉式墓表,内侧各竖立一柱匈奴鹿石,他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造型,旨在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墓表,位于墓体前东西两侧,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小型建筑,高约9.3米,重约45吨,汉墓前典型标志性建筑。汉墓文化与匈奴石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墓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单于大帐演出《王昭君》和《昭君情缘》两部实景舞蹈剧,分别以不同的锲入点和表现形式,以昭君出塞民族团结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汉匈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画面,同时从一个侧面为广大游客展示了匈奴历史文化的底蕴,舞蹈剧以直观艺术的形成,大大拓宽了昭君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手段。和亲园一楼演奏的编钟乐器,以汉代宫延音乐和昭君出塞剧目为主题,表现了昭君家乡汉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昭君情缘》所表现的匈奴文化一起,成为反映昭君文化两种风格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2013年,李玉刚为其编导主演的大型诗意舞台剧《昭君出塞》特来到昭君博物院采风,并与昭君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探讨剧本,采纳建议。这部由梅帅元、叶锦添、方文山等一流大师为其保驾护航的精良之作于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好评如潮。在这部史诗级剧作中,李玉刚倾情演绎了为家国和平、民族融合远走塞外、一生壮烈的传奇女性王昭君。 青冢藏墨,建筑面积为430m2,仿清代勾连式风格,主要陈列解放后社会各界人士歌咏昭君的书画作品。墨宝中最著名的要数董必武的题诗了,1963年10月,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写下了一首讴歌民族团结的绝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谒昭君墓》 作为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昭君博物院,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游客了解内蒙古、了解呼和浩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景区游客始终保持在年50万人左右。并且先后接待过习-、-、胡锦涛等1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知名度,有力的宣传了内蒙古,宣传了呼和浩特,为我区和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曲琵琶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昭君文化源渊流长、博大精深。正如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今天的昭君墓,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昭君墓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
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 | 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东方甘迪尔蒙古风情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3公里处,占地1万亩,集蒙古族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之大成。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有:可汗宫大酒店、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吉格、知青园、腾格里敖包、赛马场、篝火台、人工湖、神州航天台、草原浩特、渔村、停车场等等。 蒙古风情园被国家旅游局近日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是内蒙古和呼和浩特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蒙古风情园是由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投资建设的特大型旅游景区,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博物馆的筑造型似汉字马的大写。创意来源于传统大型马厩。蒙古族在长期与马的交往中,视马为神奇的动物和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创造了丰富的“马文化”。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内容,“马文化”是蒙古民族的生动历史。 马文化博物馆由“马”而及游牧民族,由“马”陈述草原文明。丰富的展图、300余件文物、独特的陈列,生动提示马文化的丰富内涵,通俗地介绍马背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 蒙古风情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有:可汗宫大酒店(四星级标准)、蒙古大道、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纪念堂、马文化博物馆、蒙古大汗营、苏勒德群、白云塔拉、小召寺、王爷府、知青园、腾格里敖包、赛马场、篝火台、人工湖、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游览交通服务中心、草原神舟航天台、草原浩特、草原渔村、生态停车场、甘迪尔草原等多个景点及功能区。 |
南湖湿地公园 | 南湖湿地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南湖湿地公园位呼和浩特市于南二环路以南、昭君路以西、大黑河以北、沙梁村以东,属呼和浩特市的地势低洼地,现为鱼塘、沙坑、草地。 南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165公顷(17475亩),按功能分为三大区:草原风光区558公顷;湿地景观区425公顷;滨河项目区182公顷。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6公顷。 草原风光区的景观规划以蒙古族的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对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经济发展的展现,让人领略到内蒙古草原文化、风俗民情的独特魅力。从蒙古族依水而居的民俗游览区到游牧生活的牧野风光区,对蒙古族餐饮、娱乐、历史文化作了完美的诠释,使人们足不出室便能体验到草原文化。 |
席力图召 | 席力图召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0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三世0接受了他的邀请。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0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庙--席力图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和-,仍保留较完整。 世0来到呼和浩特传教期间,西藏方面派高僧希迪图噶卜楚专程来看望他。1588年,0三世圆寂,死前他留下遗嘱,命令希迪图噶卜楚替他坐床传教,并指示在办完舍利(遗体)事宜后,到东方寻找他的呼毕勒罕(转世)。希迪图噶卜楚遵从他的旨令,在席力图召坐床,并负责蒙古右翼地区的佛教事务。公元1589年,希迪图噶卜楚同右翼蒙古封建主商量,选取阿勒坦汗之孙嘉云登坚措做了四世0,希迪图噶卜楚亲自给四世0讲授佛教经典,一直把四赖教养成人。 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希迪图噶卜楚护送四世0到西藏举行坐床典礼。传说在典礼仪式上,希迪图噶卜楚曾坐在0-的法座上,法座的藏语名称席力图,他被称为席力图呼图克图。返回呼和浩特以后,希迪图噶卜楚便将他主持的寺庙改名为席力图召。这位希迪图噶卜楚就是席力图一世。为了报答希迪图噶卜楚的执教之恩,四世达鞍曾授于他“乌汝勒克、班弟达固巧尔气”的称号。 席力图一世-希迪图噶卜楚熟悉蒙、藏、汉三种文字,精通佛教典籍,曾将藏文《般若经》译成蒙古文。 现今所见的席力图召内建筑群,是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即从山门到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寺内建筑凡五进,山门前还建有木牌楼。由经堂佛殿组成的大殿,为寺内主要建筑,佛殿已在解放前遭火灾焚毁。 |
五塔寺 | 五塔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五塔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画,分别为“须纱山分布图”、“六道轮回图”、蒙语“天文图”。 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朝雍正五年,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为砖石结构,通高16.5米,塔顶是由五座舍利玲珑小塔构成。 利宝塔的基座高约1米;金刚座为束腰须弥座,其束腰部雕刻有狮、象、0、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束腰的上面为七层短挑檐,第一层的檐下为三种文字(蒙、藏、梵)雕刻的金刚经全文,从第二层到第七层的檐下为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共计1119尊,金刚座的南面为拱门,门上方有蒙、汉、藏三种文字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匾额,门旁为四大天王,塔门内东西两角有通往座顶的楼梯,出口处为一方形攒尖亭;五座舍利小塔位于亭子的北边,最中间的舍利小塔为七层出檐,四隅的舍利小塔为五层出檐,五座塔身上均镶嵌有佛像、菩提树、景云等砖雕。在金刚座舍利宝塔背面的山墙上嵌有三幅雕刻,以“蒙古天文图石刻”最为珍贵,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五塔原为-召庙慈灯寺内的一座重要建筑,建于清雍正五年,后来慈灯寺败落,寺宇塌毁,唯遗五塔巍然独立。1977年国家拨专款对五塔进行修葺,开始建立资料档案。1982年成立五塔文物保管所,树立了保护标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五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西郊北京图书馆东部 |
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 | 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2006年3月,玉泉区提出建设大盛魁文化产业园设想。随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期投资立项。从2006年起,呼和浩特市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至3000万元支持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截至现在,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北区块旧址复原及影视基地建设工程已完成,大盛魁园子启动运营,现已与大召文化产业区合并,被自治区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召文化产业群落。大盛魁园子还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示范基地”称号。纪录片《大盛魁》远赴新西兰参加国际纪录片交流活动,并被中国国家广播电视协会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纪录片”。 |
塞上老街 | 深藏于闹市中的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门前西侧有一条横街,立了牌楼,名为塞上老街,全长380米,全部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古街两侧排满了起脊的青砖青瓦建筑,宽檐翘角,别有古时气韵;浮雕壁画、穹庐屋顶、勒勒车毂,让人不时感受到别样的蒙古族风情;漫步街头,古董古玩、旧式理发店、老字号饭庄等再现明清商业的繁荣景象。2013年8月,呼和浩特市开始对塞上老街进行保护性环境整治和修缮,以更好地传承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