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高致嵩 (1898~1937)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致嵩(1898—1937),广西岑溪县归义镇谢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个人生平 高致嵩,1898年出生,广西岑溪归义镇谢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将领。抗日战争时任第八十八师二0旅少将旅长,1937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幼时入私塾,习读经史。后就读于岑溪县立中学。毕业后曾任乡村小学教员。 1924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 1925年7月,正式升入第三期学生队,编在步兵科。 1926年1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排、连、营长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1930年,奉调南京卫戍司令部任职。 人物事迹 1931年底,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二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八师,俞济时任师长,高致嵩调任该师中校参谋。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12.8淞沪抗战爆发。 2月,高致嵩随八十八师开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奉命担任江湾北端至庙行、蕴藻滨一线的防御。 2月20日,日军对庙行八十八师阵地发起猛烈进攻,遂亲上阵地,与官兵一起迎击日军,在大、小麦家宅一带与敌展开激烈肉搏战,终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此后,随部继续战斗在江湾、闸北一带。亲冒弹雨,身先士卒,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不幸腿部中弹受伤,-退下火线。 伤愈后,调任湖北省保安团营长,负责黄陂一带的治安防务。参加“围剿”工农红军,两度负伤。 1934年,又投奔担任浙江省保安处处长兼浙赣皖边区“剿匪”司令官的俞济时,升任浙江省保安处补充团上校团长,后改任第三团团长。 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追随俞济时,参加“围剿”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7年8月,8.13淞沪抗战爆发后,高致嵩率浙江省保安处一个保安团开赴上海,参加对日作战。到上海后,该团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第二0旅。14日,二0旅在闸北持志大学、五州公墓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日军凭借房屋和工事顽抗,高则率部逐屋争夺。在进攻爱国女校及粤东中学时,旅长黄梅兴不幸中炮牺牲,高升任为二0旅少将旅长。 9月18日,日军再次进攻二0旅阵地,高沉着指挥应战,等待日军靠近,率部同日军展开肉搏战,将敌击溃。 10月,264旅转守北站一带。高挑选精锐部队,实施夜间突袭,击毙日军甚多。 11月,随国民革命军部队从上海撤退。 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率二0旅坚守雨花台阵地;12月初,日军猛攻光华门、中华门及雨花台各要点,遂率兵坚守雨花台阵地,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友邻阵地被敌突破,所部三面受敌,乃率部与二六二旅朱赤部协同作战,共同坚守阵地。 12月12日,高致嵩和全旅官兵数千人壮烈殉国。 人物评价 高致嵩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为高致嵩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8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以上内容由"持节云中"分享。] |
高伯龙 (1928~2017) 激光陀螺专家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伯龙(1928.06.29- 2017.12.6)激光陀螺专家。原籍广西省岑溪市,生于广西省南宁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从1975年起一直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国内领先;工程化样机具有独创性,可以进入实用阶段,已小批量供有关部门使用,并正在研制新品种。同时已研制出的新的激光器,使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最关键技术水平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激光陀螺研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问题,研制出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省级一等奖4项。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获1996年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伯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6日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 [以上内容由"天乐道人"分享。] |
高熊徵 (1636~170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高熊徵(1636-1706),字渭南。归义镇谢村人。顺治庚子副贡。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叛清,熊徵拟《讨吴三桂檄文》、《平滇三策》,并组织乡兵与官军讨伐入岑之叛军,斩敌军总兵陈士龙。康熙十八年六月被委为浔州府教授;同年九月巡抚傅宏烈召他至桂林,欲他随征滇黔。他表白:“余一介儒生,志在观场,教职是所愿也”。十月任桂林府教授,任职期间, 他设法收还修复满州旗员占住的明伦堂和学署,筹建桂林府学、临桂县学、华掌书院,请名师设帐。廿六年(1687年)调任思明府教授,他朝夕经营,募建学宫,捐造学署,创立南坡书院。 他任教职之余, 还受命督修《通省赋役全书》,撰稿编修《广西通志》、《桂林府志》 、《临桂县志》、《思明府志》、《安南志纪要》和《岑溪县志》等6种地方志书。他在编修志书的调查研究中,洞悉各地政情民情,平定吴三桂战乱之后,向府院具题请豁免荒田粮、罢钱局、革盐政《粤西三大政》,为当局采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高熊徵经广西巡抚彭鹏荐举,任河北真定府井陉知县,康熙皇帝召见他时,呈上早年所拟《平滇三策》等5个手折,后擢升为两浙盐运使。浙江臬员缺,委他两度代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帝巡视河工,驻跸武林,御书朱子诗:“群山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赐给他。四十五年(1706年)病逝于浙江住所,遗著有《郢雪斋全集》、《高渭南纪年录》。 [以上内容由"窝子面"分享。] |
陈荣安 (1828~191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荣安(1828—1910)名卓干。大乡古万村人。曾任团总。宣统元年(1909年),县成立咨议局,知县尹正举勾结众乡绅,藉办新政之名加捐加税,横征暴敛,民不堪其苦,公推陈荣安为首出面组织崇正团,提出“抗捐税、解民悬”反清抗税的口号。连城、永业、归义和苍梧广平,广东泗沦、加益、罗镜等地群众闻风响应。宣统二年五月,万多人云集古万插血盟誓,在古万顶建立大寨,武装抗争。县当局以陈荣安图谋不轨,“自立为崇正王”电禀梧州府派兵镇压。梧州知府志琮(满人,前任岑溪知县)致书荣安要他解散乡民,荣安复信拒绝。 书云:“清不恤民,民穷财尽,酒捐肉税,物物加抽,人皆痛愤。我举义旗。四方向从,义军云集,裹粮以从,逐鹿中原,驱除丑虏,顺天应民,功成指顾。”表明了他反抗清皇朝,义无反顾的决心。,五月初,清当局先后在两广调集官军千余人。二十二日围攻崇正团古万大寨;六月初一,崇正团粮尽援绝,荣安率部份义军突围未遂,饿死者无数。九日,荣安子陈诚复率义军3000人突围,遭府县官军炮击,死伤干余,脱围者半数。十日,官军调来开花大炮轰击,冲杀入寨,陈荣安遭杀害。 [以上内容由"会飞的鱼"分享。] |
陈丕扬 (1899~198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丕扬(1899~1987) 陈丕扬,广西岑溪人。其父陈树勋是前清翰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他先后在广西、广州、香港等地读书。民国8年(1919),北京爆发“五四”运动,他在广州积极参与烧毁日货和--。当时,他对社会上一面提倡国货,而写标语、印传单却要用外国纸感到难过。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方的造纸技术是中国传去的,中国每年却要花几百万两银子从外国进口纸张。他在迷惘痛心之余,立志要为振兴祖国造纸工业而奋斗。 同年秋,陈丕扬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边学习基本理论,一边研究祖国造纸资源。他想起过去看到广西每年都有大量的马尾松沿西江经梧州、广州运到香港卖作燃料,深感可惜。于是开始对马尾松能否作为造纸原料进行精心研究。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证明经过处理的马尾松完全可以成为造纸的好原料,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院刊上提出自己独创的见解,轰动了当时的美国学术界。 民国10年(1921),他在麻省取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又进入以造纸专业著称的美国梅省省立大学当研究生。民国13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造纸专业硕士学位。为了效力于祖国,他毅然舍弃外国高薪的聘请,取道欧洲,遍游英、法、德、意及瑞士诸国,考察造纸工业,于民国14年2月返回祖国。 其后7年间,他先后在广西省建设厅、广东省建设厅实业处、富贺钟矿务处及广州西村士敏土厂任技正、处长、工程师、主任等职。 民国21年(1932)10月,他受命筹建广东省营制纸厂。在筹建纸厂期间,他再次提出用马尾松作为造纸原料的计划,但遭到当时粤政府聘请的瑞典制纸专家的反对。为使向瑞典订制的造纸设备能适应使用马尾松木浆,纸厂筹备处寄10吨马尾松到瑞典化验试制,取得成功,折服了瑞典制纸专家,确定马尾松为广东纸厂的造纸原料。民国27年8月,全国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设备最先进的广东省营制纸厂经5年多的筹建,终于开机试产,成功抄出了新闻纸。他被任命为纸厂总工程师。 民国27年(1938),日本军队侵占广州,广东省营制纸厂亦随之沦入敌手。此后十年间,陈先后在广西化学试验所、桂林士敏土厂、广西企业公司、广州工商辅导处等部门任技正、经理、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 民国36年(1947)7月至翌年11月,陈丕扬被任为外交部驻日代表团专门委员,赴日本交涉和监督广东纸厂被劫机器设备移返事宜。在日本期间,他与刘宝琛顶住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历尽艰辛,胜利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任务。返国后,立即投入重建广东造纸厂的工作。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他与刘宝琛等留厂护厂,迎接解放。 广州解放后,陈丕扬继续任广东造纸厂的总工程师,为广纸重建投产和首期扩建立下汗马功劳。1956年他奉调离开广纸,先后在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基建处、广州市第三工业局等部门任职。1957年6月,陈丕扬受命筹建珠江造纸厂,并任该厂总工程师。在筹建期间,提出“引进碱氯法连续制浆设备,生产漂白浆制造胶板纸”的建议,使珠江造纸厂成为国内首先用甘蔗渣制造高级胶板纸的造纸厂。 陈丕扬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广州市政协常务委员。1987年6月17日病逝于广州。 [以上内容由"「愛的路上千萬里」"分享。] |
潘积善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潘积善(?一?),旧志称他为连城乡壮目酋。据今水汶潘姓人称是他们入岑的第三代太公。 明万历三年(1575年),善统六十三山、六山、七山诸瑶壮,并与广东罗傍瑶壮相联络,自称平天王。万历四年十一月,总督凌云翼率领两粤精兵10余万征罗傍瑶,先檄谕积善。晓以利害。万历五年二月罗傍事平后,云翼将移师岑溪,善见大军压境,迫不得已请降,“自原归田输赋,得比编户,纳器甲数百”。云翼准其请,并送其子入学宫读书,令知县叶诗往连城核其田地,承认其所有权,使为总目。约束地方,仍操生杀予夺 之权,为当地土官。 [以上内容由"冰の精灵"分享。] |
林培斌 (1900~192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林培斌 (1900~1927.10) ,广西岑溪县 (今岑溪市) 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7年(1918年)考入岑溪中学就读。“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演讲、出墙报、发传单等活动;与同学成立救国团,宣传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参与乡村破除迷信的活动。14年春,离开家徒步经梧州转赴广州报考广州农-动讲习所。 4月底入所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学习结业留所任第五届学员乙班区队长。 民国14年12月,中共广东区委,通过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派林培斌等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到梧州开展农-动。15年1月5日,到梧州在同园建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梧办事处,并任主任和中共梧州地委委员。随后,深入郊区和苍梧县多贤乡等地开展农运工作。不久, 即在芳桂、水口、高才、六甲等村建立乡农民协会,并培养和发展中共党员。3月,苍梧县组建区农会, 辖乡农会7个,会员500~600人。同月,建立广西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中共多贤支部,并任支部书记。春夏间,领导和支持苍梧县和市郊农民,反对“码头捐”、“粪溺捐” 等苛捐。同年上半年,建立梧州市郊区农民协会联合会,为协会负责人之一。8月,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把特派员驻梧办事处交广西省农民部领导,更名为广西省农-动东路办事处,由林负责该处工作。11月20日,东路办事处撤销,改建立广西省农民部苍梧道办事处。该处设在容县“容园”,负责苍梧、岑溪、容县、藤县、平南、信都、怀集、桂平、武宣、贵县、郁林(今玉林)、北流、陆川、博白等15个县的农运工作。林为主任兼办事处农-动委员会主任。 同年冬,中共容县支部成立,林兼任支部书记。至16年3月,苍梧道办事处辖下建立区农会29个、乡农会523个,有会员4.38万多人(户)。 民国16年,“四·一二”-政变后,广西国民党当局大肆逮捕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下旬,苍梧道办事处农运特派员陈之颖在平南大安被捕。有人劝林暂避,但他临危不惧,决定以容县农讲所学员为骨干, 准备在5月1日组织武装-。但4月29日,国民党-突然袭击,林在办事处被捕,秘密押解到梧州。国民党当局对他威逼利诱,残酷折磨,但他始终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10月7日,被枪杀于云盖山,时年27岁。其遗体由同乡收殓,葬于火山。 [以上内容由"雪地狂奔"分享。] |
李曦 (1886~1944)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曦(1886—1944)字子殷。岑城镇南街人,清末秀才,后又毕业于广西优级师范学校,终身从事教职。他为人耿直,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力抗横流。民国初年,他在省立梧州二中任教时,英驻梧领事无理侵占校地,打骂传达人员,擅闯校长私室,他挺而出,指责英领事的霸道。民国9年(1920他在南宁第三师范任教,在街上看见一个法国传教士欺侮中国同胞,他立即上前指斥:“你们法国入占我广州湾,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我中国人,该当何罪!”说罢着力打了那传教士几个耳光。当时的省政府,竟不分清红皂白,下令追查,他不得不佯狂走避回乡。 李曦回乡后,一直任岑中史地教师。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他虽年近花甲,长髯垂胸,每逢“双十”节和国耻纪念日等-,必登台讲演,讲到国家民族危亡与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时声泪俱下,感人肺腑。对国民党政府党政军人员持势凌人和贪脏枉法行为他也敢于当面直言指谪。 民国33年秋,日本侵略军入侵岑溪,群众纷纷往山区疏散,他自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听亲邻的规劝,个人留在家里,日本侵略军闯进他家,要他出面召集逃避的老百姓回来。他拍案怒骂日本侵略者。敌人把他毒打后刺杀,遗尸抛在三甲村边的水埒里。 1945年抗日胜利,县当局应各界人士之请,为在抗战防守桂林而殉国的岑溪县将领陈济桓和坚持民族气节骂敌身亡的李曦举行追悼大会。与会各界人士4000多人,挽联挂满会场。 其中知名人士李济深挽云:“课诸生慷慨昂扬,犹忆洪宪改元,曾著义声传梓里;-敌牺牲激烈,遥继常山骂贼,永留正气壮河山。”陈树勋挽云:“安贫乐道,名著胶庠,数十年教泽覃敷,一邑生徒沾化雨;骂贼身亡,血流桑梓,双七日悲歌竟起,万家士女感遗风。”他家无恒产,靠工资过活,但乐善好施。遗著有《岑溪乡土教材》一册。 [以上内容由"hlsoft"分享。] |
李植华 (1906~1930)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植华(1906-1930)字立聊。归义镇金鸡村人。1925年他考入广州农讲所第五期乙班,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后又跨党加入国民党。毕业后,中共两广区委通过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派他和林培斌等六人,到梧州开展农运工作。1926年春,他回岑溪与县内进步人士在县城的阅报楼组织成立“岑溪县农-动宣讲所” 。1926年8月,广西农-动东路办事处成立,省农民部委他任驻苍梧县特派员。10月,改任岑溪县特派员,经他和苏竣、覃咸彰一道积极宣传发动, 岑溪成为广西农-动发展较快较好的县分之一.1927年1月,国民党岑溪县改组后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李植华以大会筹备处名义印发了《告岑溪民众书》。县民团总局勾结土豪劣绅阴谋破坏大会,李组织各乡农会的农民自卫军1400多人入城--,阴谋分子受到震慑,大会顺利召开。他在大会上作了《农-动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有关农-动及改造地方政权的《十项提案》。李植华当选为县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927年4月, 全国农民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他被选为广西代表, 在赴武汉途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政变,他折回岑溪。同年9月,他被广西省“清党”委员会逮捕,押解南宁后被判两年徒刑。 1929年初,俞作柏、李明瑞主政,是年7月,中国共产党派邓小平、张云逸等来桂工作,李植华恢复自由。 8月,由中共党组织推荐,广西当局委派李植华到农运较活跃的风山任县长。 百色起义后,他被选为凤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红七军某营营长。1930年1月13日,旧凤山县县长罗颂康、 民团副司令龙达尊率领反动地主武装200多人进攻县城。李植华带领赤卫军和红军230多人迎击, 在追击敌人中不幸中弹,后在转移外地治疗的途中光荣牺牲,前委召开了有3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初埋葬于巴马盘阳屯,1964年巴马县民政局将他移葬于巴马烈士纪念碑背后山坡。1985年归义镇金鸡村建造李植华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馆内陈列烈士的遗像、遗物。 [以上内容由"randysnow"分享。] |
甘乃光 (1897~195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甘乃光(1897~1956) 甘乃光,字自明,广西岑溪人。民国11年(1922)毕业于岭南大学经济系。 民国13年夏在黄埔军校任英文秘书兼政治教官,8月,代理国民党中央实业部长。民国14年初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9月任查办电报局委员会及查办粤汉铁路委员会委员,10月任预算委员及调查广东大学委员会委员兼主席,11月任广东南路各属行政委员及广三铁路查办委员。民国15年1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第四至第六届亦当选)、中央常务委员、青年部部长,旋任政治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调任中央党部农民部长,10月当选广东省党部委员,12月任广州政治分会委员。翌年9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候补委员,10月任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是年底代理广州市市政委员长。其间,曾任广州《国民新闻》及《广州民国日报》社社长。 民国17年(1928)春,国民党以“纵袒广州-”的罪名停其职,随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当研究生。翌年3月,受国民党“三大”永远开除党籍处分,乃追随汪精卫反蒋。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各派联合,同年11月,国民党“四大”恢复其党籍。翌年5月任内政部政务次长。民国24年2月,任武昌行营第五处处长,11月兼国民党中央地方自治计划委员会委员、内政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效率委员会主任委员。翌年8月任国防参议会秘书长。民国26年3月,任禁烟委员会委员兼常务委员,4月任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其间与康泽等筹建“三青团”,7月任“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干事。民国28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旋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民国34年8月调任外交部政务次长。民国36年4月任行政院秘书长。翌年4月,当选“-”主席团主席。5月出任驻澳大利亚公使,1951年5月被-民党当局“免职”,留居澳大利亚。1956年9月30日去世。 [以上内容由"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分享。] |
陈丕杨 (1899~198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丕杨(1899~1987),广西岑溪县人。 民国8年(1919年),陈在广州岭南中学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化工工程系读书。民国12年毕业后,转入美国梅省省立大学研究院攻读造纸专科。民国13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民国14年(1925年)回国后,陈先后任广西省建设厅技正、广西省实业处技正、广西富贺钟矿务处技正、处长。民国17年,任广东省建设厅工矿科长、广州士敏土厂(水泥厂)工程师。民国21年,参与筹建广东省营制纸厂,并任该厂工程师,同时曾被派赴瑞典监制造纸机器设备和考察造纸工业。民国22年,在瑞典利用马尾松为原料试制新闻纸,获得成功。 民国23年(1934年)回国后,陈先在广东顺德糖厂任厂长并筹划开榨工程,后调广东省营制纸厂任工程师。抗日战争时期,陈回原籍出任广西化学试验所技正、桂林士敏土厂经理、广西企业公司总工程师。 抗战胜利后,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广州工商辅导处技正,后被委派为接收广东造纸厂代表之一。民国36年(1947年),与该厂厂长刘宝琛赴日本交涉广州沦陷时日车被劫走的机器,经过一番斗争终于将价值400万美元的瑞典制造的3625件造纸机器成功地船运回国,为恢复广东造纸厂的生产作出了贡献。复厂后,出任广东造纸厂总工程师。 建国后,广东造纸厂改为广州珠江造纸厂,陈仍任总工程师。1956年,调任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基建处和广州市第三工业局总工程师。1981年,定为高级工程师。 50年代中期,陈曾利用南方马尾松为原料制造新闻纸和其他纸获得较好成效。60年代初期,又参与以甘蔗渣为原料试制胶版印刷纸及化纤浆粕取得显著成绩。 陈是我国造纸行业老一辈专家,有丰富的造纸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我国造纸行业,尤其在两广造纸行业中有较高的声望,数十年来为发展我国造纸工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陈是广州市第一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造纸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名誉理事长。 1987年6月17日,陈在广州病逝,终年88岁。 [以上内容由"鹿角门"分享。] |
倪华成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倪华成,男,汉族,195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波塘镇杨亦小学退休教师。 1977年9月,倪华成高中毕业回家乡当老师。从此,他当起“义务撑排工”,每天往来120米宽的河面接送孩子,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40年来,倪华成既是课堂上手执教鞭的“指路人”,又是课堂外护送学生的“摆渡者”。 杨亦村滩急组共有20多户80余人,黄华河蜿蜒绕过村前,河对岸是全村唯一的教学点杨亦小学。因沿河十多里都没有建桥,孩子们每天只能心惊胆战地撑竹排过河上学。到校报到当天,倪华成在渡口候渡,看见一个撑竹排的学生因竹篙掉进水里吓得惊慌失措,竹排在河面摇摇晃晃,十分危险。他连忙跳下水,游到竹排边,好不容易才把孩子和竹排安全地推靠了岸。从此,倪华成每天都早早起床,在黄华河渡口等候孩子们,撑竹排分批护送他们过河。下午放学时,他又分批护送孩子们过河回家。为了学生的安全,倪华成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家长购买救生衣,每天让学生穿着救生衣乘排过河。如果遇上洪水,竹排无法安全撑过河时,倪华成就请来机帆船载学生安全过河。 1998年,倪华成调到附近古冻小学工作。但是,村民们强烈恳求倪华成回到杨亦小学教书。3天后,他又回到杨亦小学,再度撑起他的竹排,日复一日地护送孩子过河。倪华成护送学生过河最多时有14人,最少时仅有1人。不管人多人少,他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每一次船靠岸,倪华成都会扶着孩子们走上高低不平的河岸;遇到年幼的学生,他还抱着上岸。40年来,倪华成撑排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是村里公认最出色的撑排师傅。自从倪华成护送孩子过河上学后,滩急组每年入学率都达100%,一批批学生小学毕业顺利升入初中、高中。如今,滩急组已先后走出10名大中专生。2017年3月,倪华成退休了。本该安度晚年的他,难以割舍那一把撑船的竹竿,决心做一名“老船长”,继续护送孩子们安全上学、回家。 倪华成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以上内容由"Email"分享。] |
覃立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覃立旺,男,汉族,1959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测漏组组长。 覃立旺用脚步丈量25.3平方公里岑溪城区,用耳朵维护148公里供水管网,义务为用水户和兄弟单位解决供水管网疑难杂症,被称为“水管医生”。他不畏严寒酷暑,练就“准确定点,误差不超1米”的技能,因为有着过硬的技术以及一丝不苟、真诚友善的工作态度,他被群众称为“测漏神探”。 从零开始,成为测漏领头人。岑溪市区供水管网大都老旧、年久失修,易出现漏点导致供水压力偏低,自来水只能供到二、三楼。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一直采取措施,从外地请来测漏专家诊断,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供水压力偏低的状况。2009年,公司决定成立测漏组,覃立旺主动请缨,挑起测漏组组长这个重担。“测漏”是个冷门行业,专业书籍几乎没有,覃立旺也没有受过正规培训,但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在数不清的深夜里,他穿上反光衣,戴上测漏仪,拿着听漏器,时不时趴下身去,耳朵紧贴地面,寻找地底下的滴漏之声,对供水管网进行诊断。从零时到5时,一夜下来往往走不了几公里,碰到难对付的漏点,甚至一连几夜都“钉”在同一地方,找不到漏点,决不放弃。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查找疑点,排除险情。 7年来,覃立旺徒步走遍了市区大街小巷,靠着实践基础上的摸索钻研,练就了“准确定点,误差不超1米”的本领,先后攻克了根据听漏水声音强弱判断漏水管径大小、精准定位漏点等难题,成为“测漏专家”,每年为公司挽回损失约40万元。在他的维护下,岑溪市专业供水管网漏失率从38%下降到18.5%,城区供水压力提高了2公斤。 由于覃立旺在测漏行业的名声越来越大,当地机关单位、商家和居民一旦为漏水所苦,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会随时请他,他总是随叫随到,及时义务“出诊”。相邻的天等、钟山、昭平等县请他“出诊”,他也分文不取。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测漏技巧,2015年覃立旺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培养了30名测漏技术员。 覃立旺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以上内容由"zbc"分享。] |
陈维洁 (1921~1965)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维洁(1921-1965),岑城镇菜园村人。贫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1953年,他任菜郡村农会副主任。1954—1956年任互助合作组长和初级社主任。1956年任高级农业合作社作业区主任。1964—1965年任龙井大队菜园片山庄主任。他在基层工作期间,多次获上级表扬奖励。 1965年5月23日(樟木圩日) ,因连日下雨,义昌江水暴涨,该江中游的菜园桥被冲走,障碍了对河城郡、城严、大锦等村群众的过往。陈维洁带病奉命率山庄人员在菜园渡摆渡。 10时左右,对河各村赶集的群众聚集河边待渡。当撑第二渡时,群众争先恐后,制止不了,渡船超载,小流湍急,船摇晃不定,瞬间,船仓入水,出现险情,船上连声呼救。当时在河基上的10多个菜园村青年见状,急跳入水游至船边,扶紧渡船的两舷,确保船上众人的安全。 慌乱中年愈古稀的老中医高德明失足落水,陈维洁眼看高德明将被洪水吞没,他奋不顾身和衣跳进汹涌激流中,潜泳把高德明托出数米开外后,半沉半浮托着高德明泅向岸边,参与抢救的青年知陈懂水性,乃先把高德明扶到岸上,始惊觉不见了陈维洁,原来他已精疲力竭,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了。他的遗体数日后才在三堡河六的湾角处捞起,并就地安葬。陈维洁遇难后, 中共岑溪县委于1965年7月29日曾发出通知:号召学习他舍己救人的高尚精神,县文化部门还写成演唱材料,制成幻灯,在全县各乡(镇)村巡回放映演唱。 [以上内容由"众人清醒唯我独醉"分享。] |
岑溪关帝庙 | 岑溪关帝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关帝庙坐落在岑溪市南渡镇黄华河畔,与著名古祠邓公庙毗邻。庙宇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为硬山顶砖木结构,设前殿、后殿、左右厢房及天井等。前殿为黄色琉璃瓦面,脊顶装饰双龙戏珠,堂煌壮观。内外墙壁现存彩绘壁画十余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工十分精致。庙门额嵌一方石刻横匾,碗口粗的“关帝庙”三个大凸字,遒劲醒目,大门侧倾用磨光条石镌刻一幅寓意深长的楹联:“先武穆而功深汉水,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庙前地坪雄踞一对精工雕刻的花岗岩石狮,是道光年间广东信士捐资建造的。后殿为拜祭关帝的处所,殿中关公雕像,高约2米,赤面黑须,仪态威严勇武,左右待从为关平、周仓立塑。 左厢仍保存道光年间重修碑记。关帝庙自建庙以来香火鼎盛,香烟长年缭绕不绝,朝拜香客甚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期,朝拜许愿游人、香客多达上万人,在当地已形成庙会,热闹非凡。因关帝庙的艺术价值及文物价值极高,而被定为岑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南渡镇 南渡镇位于岑溪市西南面,东邻大隆镇,西接容县六王镇,南与 水汶镇接镶,北与马路镇毗邻,距市区20公里。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0公顷,其中水田1100公顷,辖25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委员会,603个村民小组,有15641户,总人口7.9548万人。南渡镇交通便利,国道324线和南渡至水汶二级公路在镇区交会,分别向延伸镇境西北和东西,2001…… 详细++ 关羽 (162~220) 关羽(162?-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关羽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追随刘备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 详细++ 南渡镇 南渡镇位于岑溪市西南面,东邻大隆镇,西接容县六王镇,南与 水汶镇接镶,北与马路镇毗邻,距市区20公里。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0公顷,其中水田1100公顷,辖25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委员会,603个村民小组,有15641户,总人口7.9548万人。南渡镇交通便利,国道324线和南渡至水汶二级公路在镇区交会,分别向延伸镇境西北和东西,2001…… 详细++ |
天龙顶国家山地公园 | 天龙顶国家山地公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主峰天龙顶海拔1221米,相对高度221米,属云开大山山脉的主峰。景区内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石豹顶、公婆顶、湖广顶等四座山峰。 天龙顶景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景区内有高山湖泊、原始森林、沟壑峡谷、溪谷瀑布群、海拔1000米之上的高山草甸、海拔1200多米的丹霞山峰、延绵近数十里的断层崖壁等等,形成了一个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景区。 天龙顶山地休闲度假凸显山地的特征,充分利用了山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营造的氛围,前者包括山体、水体、空气、动植物和特殊天象,后者包括民俗、宗教、建筑、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烙印等,是山地景观观赏、攀登、滑翔、野营、写生、摄影、徒步穿越、山地越野车穿越、宗教拜谒、度假疗养、洗浴、漂流、采摘、滑草、探险、特色餐饮、垂钓、山地自行车等休闲活动的最佳去处。 |
白霜涧 | 白霜涧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吉太村。距梧州市区120公里、距岑溪市中心约40公里。是集山、水、林、潭、溪谷、奇石、神滩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 该景区的植被为亚热带原始次生林,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种类,白霜涧瀑布差高80多米,宽20多米,分三级奔流而下,气势浩大、潭瀑交错、水声轰呜、水雾蒸腾、吉太河溪谷、森林密布、落差较大,形成深潭瀑布,河中遍布石头,吉太漂流就坐落在这段5.6公里人烟罕至的峡谷之中,全程5.8公里,总落差120米。整个漂流用时约2小时,神仙滩是由一块块巨大的好象人工切割打磨过的石块有规则地拼成,非常壮观。 瀑布、神滩、漂流是桂东南仅有的特色景观,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有134种333属633种,格木、紫荆等为国家保护植物,野生动物182种,穿山甲、野猪、果狸等20多种动物为各级保护动物。 南渡镇 南渡镇位于岑溪市西南面,东邻大隆镇,西接容县六王镇,南与 水汶镇接镶,北与马路镇毗邻,距市区20公里。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0公顷,其中水田1100公顷,辖25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委员会,603个村民小组,有15641户,总人口7.9548万人。南渡镇交通便利,国道324线和南渡至水汶二级公路在镇区交会,分别向延伸镇境西北和东西,2001…… 详细++ |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 |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座落于水汶镇北约2公里的石村。该牌坊是清朝同治皇帝为表彰岑溪水汶镇南禄村百岁寿星刘运昌五代同堂而建,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砖结构,牌坊高11米,宽10米,厚1.1米,牌坊顶翘角飞檐,坊身有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灰塑,造型雄伟独特。牌坊上还镶嵌梧州知府、岑溪知县等官宦的题词。 五世,一世相当于20-30年,五世就是前后最少跨越150--200年,已接近一个朝代。五世同昌,其实就是五福临门,每一个世代的人代表着一种福气。三世同堂普遍,四世同堂比较少,五世同堂相当少,这种情形大多数的最老的寿星是超过90岁。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岑溪市水汶镇北约2公里的石村 乘车线路:在梧州乘至岑溪的大巴,再转至景区的小巴即可 |
双石峰 | 双石峰位于太平狮山观音座莲西北1公里处。两石高耸联壁而立,故称双石峰。两峰东高西低,低峰约及高峰的五分之三。由北观看,高峰如马头,低峰如马鞍,似腾空奔驰的骏马,故亦称天马石。低峰西南面另有两石耸立,高30余米,中间一道石缝底宽70厘米,上宽约2米,中间横挂一石,形如门户,故称一线天门。低峰三面绝壁,一线天门为登双石峰唯一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低峰崖顶西南面紧靠一线天门上方,一高数米独石,状如印把在下印面朝天的大印,人称向天印。印体倾斜,游人近览,常惊恐它要翻滚下来。其与一线天门相影成趣。 |
邓公庙 | 邓公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邓公庙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南渡街。距梧州市区100公里、距岑溪市区20公里。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当地民俗文化的游览胜地。 邓公庙为硬顶砖木结构,由前殿、后殿和中廊组成,以青砖为墙,梁架为穿斗构架,梁、柱、枋、檀均为格木制作。前后殿雕板封檐、红柱挺立、画栋彩梁、如意斗拱、街接前后殿的廊为券栅卷顶、左右两侧饰镂刻花卉。它始建于明末,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的。 庙内有4根盘龙柱,高4米多、直径40厘米、每根木柱精雕一条神态威猛的蟠龙,是广西唯一仅存的古代木雕艺术珍品,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南渡镇 南渡镇位于岑溪市西南面,东邻大隆镇,西接容县六王镇,南与 水汶镇接镶,北与马路镇毗邻,距市区20公里。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0公顷,其中水田1100公顷,辖25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委员会,603个村民小组,有15641户,总人口7.9548万人。南渡镇交通便利,国道324线和南渡至水汶二级公路在镇区交会,分别向延伸镇境西北和东西,2001…… 详细++ |
石庙山 | 石庙山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庙山位于水汶镇西南部,石庙相对高度950米,占地面积170多亩。 石庙四周群山怀抱,连绵起伏,直通云间。一条小溪由左向右环绕着山脚,与黄华河相接,连成一体,就象一条玉带盘绕着石庙。一条公路盘旋石庙山间而上,直通石庙顶。石庙山上怪石嶙峋,奇峰突起,千姿百态,花草树木在石缝间生长,枝繁叶茂,每逢早晚,云雾笼罩,就象人间仙景。有民诗赞“石中溪水万上青,庙前风景千古秀”,可与“桂林山水”相毗美。 山上在峭壁间,在石缝中有一些生命力极强的松树,甚至在一些平滑的巨石顶上也生长着一簇簇两、三尺高的丛草和一些形态各异的树木。尤其在盘古老神石尾左边,有一股清泉从盘古石最末端涌出,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味道清甜,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和元素,系天然矿泉水,邻近的村民称为“神仙水”,喝了提神醒脑,百病消除。从“神仙水”泉眼里吐出来的一些小石头,传说能有消除灾难和疾病的驱邪作用,被称为“神石”。 传说: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天上三位仙人指使三个石人赶石山往土柱顶,赶到石庙(后取名)时天已亮,就赶不动石山了,就让其座落花流水在此处,并指派盘古老神在此镇守,后取名石庙。盘古老神在盘古大石上种下一株柑桔树,每年中秋月圆时分就“流泪”(流桔子)向天哭诉-,但始终喊天不应,叫地不闻。后来,有人在盘古石下面建了一座庙,叫盘古庙,也叫石庙,据说这个石庙很灵,一直以来香火鼎盛,香客甚众。 水汶镇 水汶镇位于岑溪市南部边境,黄华河上游。东邻广东省罗定市嘉益镇;南面与信宜市朱砂镇毗邻;西南邻容县;西北邻岑溪市吉太乡;北邻大隆镇,是两广三县(市)的交界点。镇政府驻地水汶街,北距岑溪(市)区55公里。207国道、南水二级公路贯穿镇镜。2003年,全镇总面积205.1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15508公顷,森林覆盖率65%。耕地面积1590公顷,其中水田1357公…… 详细++ |
大竹龙母庙 | 大竹龙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竹龙母庙位于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距梧州市区60公里、距岑溪市区20公里。 龙母是梧州藤县人,因藤县县志也有龙母出生在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的记载,因历代行政区域划几经变动,二十一都的筋竹村后来与大化村合并为一村改称大竹村。因此,另有一说认为龙母出生在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 大竹龙母庙是以龙母文化为基础,以弘扬龙母文化为主旨,以“龙母源”为主题,突出“母仪龙德”的文化精髓,结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开展以宗教朝拜、文化溯源为主的宗教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龙母始祖庙,创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在遗址上重建;二是龙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遗迹豢龙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点该文化苑着重反映龙母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和背景,与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着重反映龙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较好的互补性,是龙母浔源的旅游胜地。在大竹龙母庙附近的三堡乡也有一座龙母庙 糯垌镇 糯垌镇位于岑溪市北部,东邻诚谏镇,东南接归义镇,南邻岑城镇,西连三堡镇,北邻安平镇。糯垌因产优质糯米而得名。玉梧公路、在建的南梧高速公路贯穿镇境,北距梧州市60公里,南距岑城19公里,镇政府驻地糯垌街。2003年,全镇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91公顷,其中水田1826公顷。辖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20个村民委员会,共47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