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鹿峰山 | 鹿峰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鹿峰山风景区位于兴业县城隍镇,距县城18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以龙泉岩和鹿峰山为主体,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以山岳景观及溶洞景观为主,多彩田野及森林风光为辅,山景、洞景、水景交相辉映。 鹿峰山是一座石灰岩山体,铺设一条长2.4公里的天梯直上山顶,山势可概括为“奇”、“险”、“幽”、“绝”、“秀”五字,奇峰叠出,林木苍翠,原始生态,景观天然,山北有双龙崖、山南有化龙崖、后山有仙女峰。 龙泉岩被誉为“岭南第一岩”,是个石灰岩形成的大溶洞,以洞奇、水清、石美为三绝,已开发的游程1250多米,游览时间约一个小时。洞内宛如一个旋转型的大艺术宫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旱洞,下层为水洞。水洞有一条暗河流过,沿溪观赏,景色万千,景点集中于洞内天然的五座大厅,每座大厅可容纳游客数百人,钟乳石、石笋、石幔、石花维妙维肖、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整个洞内由大大小小的景观组成,各具特色,经融入历史故事、相索连民间传说,既感叹历史的天造地设,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历史人文景观主要有李宗仁屯兵福地遗址、华龙泉、御龙宫、华龙寺、周公庙、天然盆景林等。 广西景区鹿峰山这边的2017/5/1715:13:26 开放时间:8:30-17:00 门市价:成人:75元老人(60周岁以上):55 学生(1.2以上):55 1.2米以下儿童免票 开放时间:8:30-17:00 地址: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鹿峰山风景区 门票:门市价:75元,老人、学生:55元(通票,包含:龙泉岩(地球心脏神秘之旅)+石林公园(李宗仁屯兵福地遗址)+华龙寺+御龙宫+周公庙+5D动感电影) 1.2米以下儿童免票 交通:景区距离城隍汽车站一公里,有三轮或二轮摩托车乘坐到达鹿峰山 鹿峰山 鹿峰山 鹿峰山 城隍镇 城隍镇位于兴业县西南部,是兴业县与浦北县、贵港市交界的乡镇。距玉林城区56公里,兴业县城23公里,交通便利,石(南)灵(山)二级公路穿境而过,是玉林市通往西南海港的通道门户。城隍镇是桂东南武装起义的革0据地,1992年被定为革命老区乡镇。全镇面积158平方公里,总人口52350人,管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共有298个村民小组,设有34个(总)支部,有党…… 详细++ |
李宗仁屯兵遗址 | 李宗仁屯兵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宗仁屯兵遗址 翻开民国历史,有一位人物不能不提,他就在慢当时 咤风云的新年桂系首领、位居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李宗仁与兴业有着不解缘,至今在兴业县城隍镇的鹿峰山上仍在他当年的屯兵遗址,在民间还流传着他“正月初一火烧天棚”和“连升三级”的传奇故事。 鹿峰山位于兴业县城隍镇圩镇东约1公里处,由二十几座小匚玲珑的山头组成,这些山头或似庐山歌的雄鸡,或似睡的狗熊,或似端坐的观音,或似-车工的莲花,确是小匚端妙。山虽不高,但因其背连着绵延苍茫的六万大山,面靠人烟稠密的圩镇村落,通州大道从山下横穿而过,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上个世纪20年代初,李宗仁就选中此地用一屯兵。 我们爬石级、穿竹林、越石门、过小桥,七拐八弯,气喘吁吁,才上到屯兵遗址处。屯兵遗址由一大一小两个山谷组成,大的叫姜姐寨,小的叫和气山肚。两座山谷中隔芙蓉峰,都在半山腰了。 位天回音峰下的和气山肚是个小山谷,除前后两堵石墙拦截,设一门通入外则没什么太多的宫事色采用而姜姐寨地势较高,到此细看,才令人叹服李宗仁当年选此屯兵的高明。 整个姜且寨谷地平坦,宽约20来亩,四周被芙蓉峰、莲花峰、仙人峰和金秀峰四座山峰包围着,如铁桶一般坚固。四座山峰之间四处隘口,但实际通到山外的口只有西、北两个隘口,皆设哨卡,碉堡。南边隘口用石墙围堵,只设碉堡;东边莲花峰和芙蓉峰之间隘口用石土墙围堵,只设碉堡,只有一条可通一人过的石阶小道与东边的和气山肚相通。从残存的石墙可以看出几个隘口的石墙和碉堡皆用石头和三合土垒成。西隘口哨卡的门口和城墙还在,墙上用于射击的枪眼犹存。在山寨北口哨卡附近,有一眼山泉日电磁线泉池,水清见底,四季汪涸,是山中人饮用之水,站在这些隘口古堡的断墙看一看外边,让人油然而生一种险峻的恐惧。因为石墙外多是深崖绝壁,尤其是在北隘谷口处,碉堡下是绝壁深渊,要上这个隘口必要经过一条共有120多级石阶的古栈道,实为险绝的“一线天”。并且,从下向上爬“一线天”,又必要先经一个需要弯腰才能通过一人的天然石门,真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山寨内满是甜竹紫荆花、杂树、芒草等。竹树掩映间露出石头垒成的断墙残壁,一间间排列整齐划一,明显可辨,一看便知是当年的兵营。在山寨东边有几间用竹木茅草泥巴垒成的草房,显然是景区管理处为启发游客想当年兵营模样而于旧石墙基上建成的。在山寨南边有一块高不足2米,宽却有2米见方的大石,日点将台,是当年“点将台”仿佛看到当年的李宗仁,正在这里指挥苦定,操兵遣将。 初秋的清晨,虽不是孤身一人,但站在这空荡荡的山谷里看关那些薄雾随风飘荡、残墙断壁在雾中隐现,听着偶尔几声鸟叫和蛤蚧的怪鸣,在想像当年驻满将土时热闹和喧嚣的同时,也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神秘和悚然。 登上姜姐寨背后的莲花顶主峰,任凭天风鼓衣裳,放眼四眺,只见东边和南边绵延的六万大山森海茫茫,松涛阵阵;西边和北边村镇错落,高楼厂房林立,公路纵横。虽然山谷中已无人喊马嘶,炮轰角鸣,但山下公路上车水马龙,村镇里鸡鸣狗吠,以及工厂烟囱吐出的底袅袅白烟,给人却是另一番热闹兴旺的景象。我想呈现于眼前的这一幅安定祥和欣欣向荣的山水画面,也庆是当年李宗伍屯失意于些以便东山再起所追求的境界吧?! 李宗仁屯兵遗址之所以又称为姜姐寨,是因为李宗仁到来前此山为一名叫姜姐的女匪首占据,筑寨称雄多年李宗仁兵到将其打败,并踞此屯兵休整。由于李宗仁官兵剿匪有功,军纪严明,维护了地方安宁,因此深得地方富绅和百姓欢迎,他也是靠地方富绅接济才渡过了因粤桂战争兵败的难关,并在此扩充势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时李宗仁虽驻兵山中,但为便于指挥部队与地主接触筹集军饷,在山上和山下的城隍大西村梁氏宗祠皆设指挥部。民国九年(1920年)正月初一,李宗仁在梁氏宗祠指挥部里与将士迎新年,当地士绅则带了洒、肉、爆竹到梁氏宗祠向他年劳军。梁氏宗祠民屋宇高大,四合院的天井还盖着遮阳天棚。年的商民在天井里放爆竹,一不小心,火花忽然把天棚烧着了,众人迅速抢救,结果虽未成灾却把天棚中间烧了一个大圆洞。阳光下照,院落反显得更明朗了。当时许多人都信为这是不吉这兆,惟独军中深研阴阳怪异之说的老军李庆廷向李宗仁道贺,李宗仁问这是何帮,李军医答,据他几十年的经验,这事是一件难逢的好兆头,天棚上烧了一个大洞,上见天日,如果火烧成灾,当然不好,起火而无灾,正是上通宵汉,光照万里,大吉大利,且又发生在大年初一,所以要道贺。这就是“正月初一为烧天棚”之说。而“连升三级”的故事倒发生在玉要城,当时李宗仁驻扎城隍,却要常到玉林向上级报告公事,一天他到玉林公干之后与几位高级军官逛街,大家一起去找一位姓崔的星相家看相。同行的六七人都看过了,惟独李宗仁人看,而姓崔的却对他频频注目,并且说要替他看一看,李宗仁因向来不信,并且在这帮同竽中自己官阶最低,故再三推辞,然而看相的说不收钱,加之间同行们又极力怂恿,李宗仁只好让他看了。看过之后,姓崔的说,你的相比你同来的朋友亲都好。李宗仁说:这不可能,在这里我是官阶最低的。看相的人说,这关系,按相上来说,你明年要升三级。旁边有人问,连升三级又怎样呢?答日:“鹏程万里,前途无疆。”事过后,李宗仁并不放在心上,谁知年粤桂战争又起,李宗仁由营长升帮统,接着升统领,最后升边防军司令。一年之内,恰恰连三级。 尽管,这两件事有着很大迷信色彩,但在当时的社会并什么惊异,反因与李宗仁后来的官运进展确有偶合,故在民间一直流传。 事实上,李宗仁两次驻扎城隍,尤其是最后一次,在他决定自己一生命 运的关键时刻,得到兴业士绅指点、谋划和军饷接济,渡过了难关,奠下了根基。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兴业便成了新桂系发源地,说李宗仁在城隍“得天地之灵气连升三级”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李宗仁 (1891~1969)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 详细++ 李宗仁 (1891~1969)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4岁)从美国返回中国大陆。1969年逝世于北京。 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 详细++ |
龙安寒山度假中心 | 龙安寒山度假中心 一提到寒山旅游,玉林人大多只想到“佛子山旅游度假中心”、“寒山庙”和“马吊尿瀑布”等。其实,这些仅是寒山的一面——东麓旅游线上的代表性景点而已。至于它的另一面——西麓,究竟有哪些景观?旅游资源如何?却鲜为人知。 正是春末夏初,我们一行20多人,组成一支寒山西线文化生态旅游考察队,对寒山西麓,主要是兴业县龙安镇六西村辖区及其附近方圆40多公里的范围,进行为期两天的探访和考察。线路是:龙安圩-六西村-寒山岭西路-寒山顶-牛背岭-四垌山-六西村。考察队员身背行囊和相机,手持木棍,走羊肠小道、攀陡坡、钻溪谷、穿-、沐飞瀑、登绝顶、寻古迹。 寒山西麓人文景观颇多,特征独具,自然景观天生丽质,色彩纷呈。这里虽然没有东麓的名气,但蕴藏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如幅员、植被、水源、古迹、环保等方面,要比东麓略胜一筹。亲临其境,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古”、“野”、“凉(寒)”。 龙安镇,古称绿霞、绿鸦。据史载,唐贞观年代(公元627—649年),绿鸦就是古平王琴州(属今玉林市兴业县地)的属地,已有1500看报历史。这片古老大地,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浑厚:宋藤州牧陈应的忠烈、明抗倭名将陶成的节义和清乾隆名宦陈圣敬的才略,都在千年古州的历史文化长卷中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他们泊故事流传久远。陈墓和陶墓于20世纪90年代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至现代,出自六西村的广东工在博导黎祚坚和海军舰艇学院的副院长李业长都是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们用骄人的业绩为这历史文化长卷添色增彩。这条古道历代都出名人、遗陈迹、留古物。除了古墓外,称得上“古”字的有六西村的明清民居、石梯街巷、推龙门、明万历铁钟和宋代铜鼓;龙胆村唐代龙泉枫木井;六西村西北龚四山出土的西汉羊形铜灯;还有在中村与六西村之间的山坡,1989年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分别属于五代、宋、元、明历代的瓷器碎片共51块。这些尘封了金我年的古物及其存放、出土处可成为寒山西线旅游资源。 这里的古迹最值得重视的是绿鸦场冶铁遗址(20世纪90年代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址范围较大,以龙安圩镇为中心,方圆约15平方公里。残存物亦分散分布在此范围内,而中村与六西村口见到几千平方米堆积成小山的炉渣,并有数百平方米的烧结层,还有一座比较完整的炼铁炉:炉径0.8米,高约1.5米,炉膛为纺锤形,炉壁烧结物显各种色彩,坚硬无比。据专家考证,绿鸦冶铁场建于唐、盛于宋而衰于明,时间跨越一千年,曾是南宋时期全国排名第二的冶铁基地。见过此陈迹的人自然会发问:如此大规模的古冶炼基地为什么会建在“鬼门关”外的南蛮之地、寒山西麓?冶铁原料、燃料及物流、交通如何解决?经过深入探访考察及查阅史料,我们不妨这样解读:因龙安西南3公里外的砂铲岭和东南7公里的狮子岭西麓均有大量的红铁矿,就近解决了冶铁原料;而大量的燃料应是“镜炭”——一种由硬质木烧成的薪炭。当时寒山原始森林有大量的阔叶乔木,就地砍伐后经土窑闷烧,即成炭。南流江的两条主要支流三山江和绿鸦江,当时应能通大船。人员和产品往南可经盤埠沿南流江下北部湾达粤东、海南;往东北可经茂林上岸走一段陆路过鬼门关再上船,沿北流江顺西江而至中原。南宋《舆地纪胜》曾载:“绿鸦场在南流县,引铁六万四千七百斤,往韶州涔水场交货。”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岭南都会”的一个手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的重镇了。如上所述,冶铁所需矿、炭均能就地取材,南流江及其支流为人流、物流提供了便捷条件,因此古人在此设冶炼场地就是最佳选择了。考察队有人建议应对六西村附近冶铁遗址作保护性开发,以再现当年绿鸦场的原貌,与北流铜石岭冶铜遗址相呼应,使之成为我市旅游考古的一个热点。 从六西村东至顶有一条长约12公里的古道,世称寒山岭西路,西路上有一个陈迹——大王陂。陂者,拦河坝也。据传,该陂建于明初,与六西村的一个古庙同名,功能是拦截寒山西麓溪涧的山泉水,并把之引入村过,供饮用及灌溉,多余的水则汇入南流江。陂以下的引水渠大王圳是一个很好的人造景观:总落差200米,长3.5公里珠水渠依山傍道、蜿蜒曲折,常年清泉满溢、流水潺潺,宛如一条银色的练带在翠绿的山间飘浮,时隐时现。最奇特的是,这“三面光”的水渠,不用砖石堆砌,而是用一种特殊的“灰砂”堆筑而成。据导游的村民介绍,“灰砂”的原料是石灰、黄糖吉水、糯米饭、纸浆和黄砂,经反复搅拌、封沤、暴晒、再沤等多道工序然后才能施工:由工匠先堆筑成形,然后发动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手持木棍木槌,沿三面反复槌打,直至表面不见裂缝。据说这种灰砂比现代混凝土还管用。这不,水渠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冲刷,至今滴水不漏。游人无不称奇! |
庞村清代古建筑群 | 庞村清代古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庞村清代古建筑群 早已听说兴业县有一个清代民居群,虽然近在咫尺,总是无暇观瞻。有时稍有空暇,但又始终认为若用不懂得这个民居历史以及没有一定建筑艺术造旨的人做导游,游起来也会索然无味或要忽略许多好看的东西,故总未能成行。 近日,因到兴业县采写有关建国55周年的纪念文章,遂有机会与该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一同走进了这个民居群落,终了一桩心愿。 庞村清代民居群位于兴业城东的庞村自然村,离县城约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年间大规模扩建,至晚清基本定型,到现在已二百多年。民居群共34幢,总面积25000平方米,方向统一,布局严谨,排列整齐,装饰豪华,壁画,石雕,木雕,泥塑等,内容丰富,鲜艳夺目,栩栩如生。 我们一行在庞村村干部的带领下重点参观了将军第、七座楼台和梁氏宗祠等保存较完好的精华部分,并登上庞村小学教学楼的楼顶,俯瞰整庞村古民居群,只见红瓦翘脊,鳞次栉比,气势恢弘,对这个古民居群有了初步印象。 虽是走马观花,不能一一细观揣摸,但看过之后,感到庞村清代民居群在建筑设计、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等诸多方面均有奇特之处,很有欣赏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建筑上有其统一准则:方向皆是向南偏东(壬丙兼亥巳);基本上属硬山搁檀式结构,一底一搁、翘脊、重檐、歇山顶、梁檐有帮,帮雕穿心;墙体为砖包皮,内衬泥砖,温度较好;每座皆设有屏风。造型上风格独到。民居群造型式样多,对称及不对称布局兼而有之,从一进三开间、二进四开间、三时四开间到三时七开间不等,单座最大者占地纸15000平方米。单组建筑内门站相通,相邻建筑墙连体,相互间有近2米宽、纵横交错的狭巷沟通,门阶以青石条铺就,地面及巷道铺以青砖。站在狭长幽静的巷道中,使人觉得自己仿佛已走进了一幅古画里。在装饰上绝妙精当。在多数民居的檐下、屋顶下给有彩色的“裙画”,内容多为花卉树及鸳鸯、仙鹤、鹿等珍禽瑞兽,笔法细腻、圆润,颜色历久如新,虽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依然鲜艳夺目。屋檐、窗额有精美的雕刻,多雕以盘龙翔凤、喜鹊以及如意、八宝等物体,手工精细,惟妙惟肖。在将军第、梁氏宗祠两座古屋的天井两侧砖墙上有树林、瑞兽的立体灰塑,并漆有颜色,造作精巧,造型生动。这两座建筑的盖瓦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挡雨,下层为漆成白色的“看瓦”。如此装饰,在清代民居群中极为罕见。 梁氏宗祠共有三进,每进屋檐下都有层裙书画,立体塑画,栩栩如生。上座庵龛,穿花细琢,饰古板金,玲珑剔透,熠熠生辉。中座四大柱,汉白玉墩,柱高4米,直径约40厘米,气宇宏伟。从柱子上剥落的灰层可看到这些柱子皆是砖砌成,砖皆经打磨成弧形,真是与众不同。将军第在民居群西北端,为民居群的创建者梁标文的第七子梁际昌所建,因梁际昌二儿子梁毓馨以军功晋升武功将军而得名。该第南向、七楹、三进、两天井,整体设计为歇山顶官装设计。第中雕梁画栋,彩画金饰,气宇宏伟,装饰豪华。此第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每房暗设0,楼阁相互通联,门闩暗设塞子,如不熟悉情况则无法打开。其设计心裁之精巧,令人赞叹。在这个古民居群中浏览的确令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整个身心都融入了浓郁的古风古韵之中。 据庞村梁氏族谱所载,庞村清代民居群始建人梁标文(字纯庵),原为石南凤山村(庞村东南约5公里)人,幼时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长大后到兴业县城打工,帮一广东客商料理蓝靛生意,因其忠诚老实不,又精明能干,深得老板信赖,后来,在广东老板的资助下独立经营染料蓝靛,打开了致富大门,接着兼营民房地产,成为当时兴业县的首富。梁氏共七子九女,现建筑群各幢即为其后人所建。 现在庞村古屋中居住的人已很少,梁标文的后代们继承和发扬了先人勤劳拼搏、不甘人后的精神,依靠党的致富政策,或搞科技种养,或搞运输经商,一个个富裕发达起来了。他们许多人都在村外或县城街上建起了新的楼房,纷纷从古屋中搬出,使得整个庞村清代民居群处于一幢幢砖混结构的新楼包围之中。一些古屋因无人居住,多年失修,已经变得很破落。但让人欣慰的是,兴业县政府已把这些古屋列为方正旂保护起来,并作为一个旅游招商项目对外招商引资,但愿引资早日成功,把庞村清代民居群开辟成一个新的旅游胜地,让这些古民居再展风资。 |
石南石嶷塔 | 石南石嶷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南石嶷塔 “一枝文笔插城西,秀拔高尖与天齐。当日蒙恬开象郡,倥偬军务未曾携。”这是清朝人封高万对石嶷文塔的题诗。 石嶷文塔位于兴业县城西侧的兴业高中旁边,始建于宁波朝,是兴业县最负盛名的古建筑。 如今,石嶷文塔已成为兴业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兴业旅游的象征建筑。 穿广场,跨小桥,沿着石嶷江畔来到石嶷山下,置身于浓浓的树阴下,浑身就有了一种凉快感。只见这座平地突兀而起的小石山,乱石嵯峨,花卉茂盛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环境幽美。山脚和山腰皆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沿着石阶级而上,来到古塔下,仰望古塔,备感既能像巨锥钻天追云,更似巨笔指天作画。这座古塔就建在石嶷山顶之上,是一座空心八角形密檐式砖塔,门开八面,层次七级,叠出檐,葫芦形刹顶,尖细如锥。塔内中空,登塔须从第一塔内沿梯阶段上第二塔檐入第二层塔内再扶木梯逐层上去,在塔上观景需站在塔檐外,没有扶栏非胆壮者不敢登之。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塔即使只登上三四层,倚塔远眺,万、千景色令人赏心悦目。若能登上塔顶,无限风光,则更让人心旷神怡。 从塔上往下看,石嶷文塔面环绿水,背负良田,树阴作帷,天云作幄,清高碧瘦,真乃奇境也。塔的东面是绿草如茵的石南人民广场,广场现再过去则是高楼林立的街道市区,广场与石嶷山之间一条弯曲的石嶷江蜿蜒而流,绕塔而过,江边两排垂柳婆娑,随风摇曳。塔的西边山下有游泳池、茶室,再过去是良田千顷,稻蔗绿浪,远处的兴六高速支线如罗带般绕城而过。塔的南边是新建不久的兴业县财政局几幢别致的新楼,远处则是兴业县目前最高的建筑县政府行政办公中心大楼,与这座古塔遥遥相对,在南边还有一幢紧靠着石嶷山的黑玉瓦白墙西式旧房子,民国时是医学研究社,现为兴业县老年大学。塔的北边即是兴业县重点中学兴业高中。由于近年政府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使得兴业高中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内草地花坛整齐划一,新楼旧屋布局有方,那幢红色的富有现代气息新建成的学校科技大楼与古塔对比鲜明,相互映衬。现在,古塔下的校园内还在大兴土木,规划建设新的运动场所。我想,新的设施完善后,一定会把石嶷文塔衬托得更加美丽。清晨,你若到石嶷塔下,看着广场上晨练的人们,听着从兴业高中传来的琅琅书声,一定会感到这里的文化气息更浓了,古老的文塔气脉正被新时代的兴业人民继承和弘扬,代代相传。 据史载,石嶷文塔始建于南宋景宝年间,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被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建塔目的显祭祀北方之神,清朝县府设在现在石南镇一中处,塔则处于县府的西南。塔毁而又建,据传都与风水有关,为的是昌文兴学,利于人才辈出。尽管迷信不足为信,但兴业自古确是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之地,文化底蕴丰厚。古塔保留至今,屹立于现代建筑的包围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古色古香,加之护卫在兴业高中之旁,更是日夜昭示和激励着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但愿他们为民族之复兴而博学苦读,使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去,建功立业。为这古老的擎天之神笔——石嶷文塔添砖加瓦,更加熠熠生辉。 |
玉林龙泉岩 | 龙泉岩风景区是广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境内西南面鹿峰山,距镇中心1.5公里,距玉林城区59公里。是以山岳景观和溶洞景观为主、田野风光及森林景色为辅的风景区。洞景、山景、水景、林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龙泉岩风景区于广西兴业县城隍东1公里的鹿峰中,龙泉岩洞全长1256米,洞中有一溪流和五个大厅,岩内石笋千姿百态,由众多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石花组成的“龙宫宝殿”、“千年古榕”、“南国风光”等景观蔚为壮观。龙泉岩以洞奇、水清、石美为三绝。而翻过龙泉岩的山坳,此处是抗日屯兵遗址龙泉岩风景区,当年在此连升三级。山上有一根百年古藤从悬崖峭壁直落深谷,甚为壮观,为鹿峰山一绝。 龙泉岩风景区龙泉岩风景区在众多的旅游岩洞中独树一帜,鹿峰山是岩溶石山,峰从起伏,草木茂盛,绿水青山,景色迷人。龙泉洞口就在山脚下,该洞由众多的喀斯溶洞及地下河构成,长1200百多米,洞内似一个旋转形大殿堂分上下两层,下层水洞中,一条清溪蜿蜒而流,弯弯曲曲约1000多米,水底为沙石,可淌水游览,溪水清澈,深不过膝。沿溪而行,景色万千,有“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旱洞由五大厅连串而成,每个大厅景点集中,可容纳游客万龙泉岩风景区余人,由众多的中乳石、石笋、石幔、石花组成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的景象。洞壁不少石钟乳,象瀑布、象树林、象蜡烛。沿石级往上攀登,有一倾斜宽阔的大厅,地面涌起一从从石柱、石蘑菇,洞壁上有石帐、石帘,似舞台上的立体布景。再沿石级而上,又有一半圆形倾斜大厅,景物更加繁多,有如百叶窗帘,工整雅洁;有如绣花雕刻,千姿百态;有如田园阡陌,更有一处仙人床、仙人椅和几个仙人的脚印。再登上52级台阶,进入一大龙宫,上下左右都是立体雕塑,琳琅满目。龙泉岩风景区整个洞内无数个景点,各具特色,而又以历史的民间传说相索连,使您遐想连篇,时而心旷神怡,时而语破天惊,既惊叹历史的天造地说,更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龙泉岩以洞奇、水清、石美为三绝。景区自然景观特点主要表现为奇、幽、险、壮、秀五个方面;人文景观主要有李宗仁屯兵遗址、北帝阁、华龙泉、华龙寺等。翻过龙泉岩的山坳便可到达李宗仁屯兵遗址,山上有一根百年古藤从悬崖峭壁直落深谷,甚为壮观,为鹿峰山一绝。清《郁州志》记载有“李龙夫妻开山凿洞化龙成仙”的民间传说,与洞中一股凄泉长流而得名“龙泉洞”。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玉林兴业县城隍镇境内西南面鹿峰山 乘车线路:在玉林乘至兴业的大巴,再转至景区的中巴即可 |
燕山湖 | 燕山湖 燕山湖位于兴业县葵阳镇六闲村。湖水清澈,湖边奇峰耸秀,水傍山,山倚水,湖光山色,美丽如画。 金秋10月,我们从兴业县城驱车约10公里来到六闲村。燕山湖就在从六闲村到安东村及铁联水库方向的公路边。人站在湖边,只见水清而静,在阳光照射下,波光闪辉。20多亩宽的湖面被分隔成一个个小水塘。藕叶如盘,错落地撒在湖面上;白色的荷花如点点星光,时连时断一直延伸到山脚边。湖边的燕山青绿苍翠,倒映湖中,如诗如画,让人忍不住要摄影留念。 燕山湖又名燕子大塘,其名由来已久,据说是每逢春天时节,许多燕子从燕山纷纷飞出,齐聚湖边,在湖面上追逐嬉戏,翩翩起舞,呢喃歌唱,犹如群燕在举行盛大的舞会,那情景蔚为壮观。湖中之鱼肥大甘美,无腥味,在兴业颇有名气。可惜的是,这一天因不是春天,也无人捕鱼,所以,我们既无缘看到燕子在湖面上起舞的倩影,也无缘品尝湖中鱼之美味。 燕山湖边的燕子山诸峰属铁城山的部分,而铁城山则属于六万山脉的分支铁城山在兴业乃至玉林的历史上均有一席之地。明史《地理志》和《一统志》诸书皆有记载:此山群峰络绎,鳞叠环连,其色如铁,中间平坦,里中多石窦,泉流不涸,可容数百家,平地屹起一石峰,高百余丈,周围四壁险固如城,故曰铁城山。铁城山是旧时石南县、石南郡、郁州、郁林州的治所所在,因而又曰古州肚。对于铁城山的景色,自古就有文人墨客盛赞。明朝举人何世纶的《铁城古迹诗》云:“灵犀幻迹不染尘,龙潭不落烟霞新。城门洞开迥无人,隔花啼鸟弄晴春。酒酣起舞风振树,横笛一声碧水暮。欲觅仙踪天台去,草密云深不知处。”现今的古州肚为部队管辖,闲人难得进去,但从其附近的古州岩周边的谷山峰,尤其是燕山湖边的诸峰仍可领略到铁城的风光。 古州岩,洞口朝西,从六闲村村委约行走一里多路即到达洞口。从铁城小学的门口向东望,亦可望到洞口略呈扁形,犹如一个张开的龙嘴。时入岩口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岩口前宽后窄,前高后低。岩口高约7米,宽约6米,深约13米。岩口右边的一根水桶般粗的石笋拔地而起,直至岩顶,活像龙嘴里的一颗大门牙。洞顶还有一根根长短不一的锐利钟乳石倒悬,似一颗颗尖利的牙齿;贴着洞口从山上下垂的野藤则似龙嘴的龙须。洞内两侧石壁陡峭,地面、岩顶较平,洞内大厅还有凸起的龙舌,凹下的龙喉,深入进去的是龙肚。听说,从龙肚进去可通山外。按当地群众的说法,古州岩地属盘龙地,岩本身据的山峰不长不短,恰似两条粗壮的前爪向前伸出,大有随时腾空而起,冲向云霄,遨游太空之气势。难怪自古以来就有人占据此岩修道,设佛焚香了。从洞内保存的《重修古州岩碑记》和《古州岩常住田碑记》的内容得知,从明朝开始就有僧侣居住此岩,并置有田产作解决洞内烟火斋资之用。在岩洞口盖有瓦房、山门,在洞内设有佛像。在过去,岩内的佛道活动鼎盛一时。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地僻荒凉,佛到僧去。现今洞内所存的佛像及山门等皆后来信徒募捐所建。 站在古州岩口环顾四周,我们可以看到古州岩正门对出是一片两山挟持下的良田,良田随着作物季节而变换着颜色。东、南、北三面秀峰环绕,山上林石错杂,藤树翠绿,顽石隐路。山下泉水潺潺,水清有鱼。因生态保护得好,春夏时节,时有野鹤在山间低空盘旋,山鸡到田里觅食,鸟儿在枝头歌唱,各色山花争奇斗妍。秋冬期间,遍山-,红叶尽染,把这些山峰装扮成一片灿烂的诱人景象,更加引人登临观赏了。因此,可以这么说,青山、秀水、良田共同构织了一幅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环境幽雅的世外桃源! 离燕山湖约2公里处有一面积过千亩的水库,曰铁联水库。水库狭长,四面青山翠岭,水清鱼肥,是一个荡舟垂钓、休闲消遣的好去处。 几年前,当地有一位个体老板看中了燕山湖这幅好山水建了一个斗牛场,并在山上建了一此木楼等设施,还邀请了一些少数民族歌舞团来表演,曾热闹一时,但终因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加之资金问题,导致了半途而废,游人日少,渐渐荒芜。我想,如果把其与铁联水库一起进行科学规划,再投入资金分步建设,那么燕山湖这块璞玉经过精雕细琢之后,一定会变得熠熠生辉,引人关注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兴业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 兴业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业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兴业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城西南21千米城隍圩城隍小学内,亦称城隍镇北帝阁。距南宁市 千米。玉林市专线车可达。面积130平方米。城隍小学为砖瓦结构,属清代建筑。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始建年代未详。重建于道光十五年,当时的建筑结构为一进一阁两庑,庑与阁齐,前座三开间,硬山顶砖木结构,阁高数层,内朔魁星。檐下及梁皆雕刻花卉岛兽,甚为壮观与精美。现仅存头进三开间。一九四五年三月二日,兴业县人民自卫军攻克仁厚、葵阳、铁城等城乡村公所后,召开军民誓师大会,会上宣布兴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就设在现在的城隍镇小学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城隍古镇 | 城隍古镇 城隍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辖18个行政村,人口5.4万。辖区内 该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国家4A风景名胜区鹿峰山景区、爱国名将李宗仁将军"连升三级"的司令部大西梁氏宗祠、千年古庙城隍庙和天上天风景区,都是旅游新亮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齐飞,协调发展,近年来,共新上企业40多家。特产品牌城隍酸料驰名广西,大红八角远销东北、华北,城隍特大新红宝西瓜畅销国内大城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玉林石嶷文塔 | 玉林石嶷文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绍 石嶷文塔位于石南镇石嶷山上。石嶷塔为空心八角形密檐式砖塔,高七层,叠出檐,葫芦形刹顶,通高22米,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八年维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 石嶷文塔是石南镇的最负盛名的文物古建筑,亦是现在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广西玉林市 石南镇 石南镇位于玉林市西北部,是兴业县城所在地,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水田面积33142亩,管辖21个行政村(街),319个农经社,人口7.3万人。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6.06亿元,农业总产值2.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亿元,财政收入2470.29万元,粮食总产量3083.7万公斤。石南镇是全国57个“全国小城镇乡镇改革试点镇”之一,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 详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