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乌兰察布 >> 四子王旗 >> 乌兰花镇

乌兰花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格根塔拉草原旅游区

格根塔拉草原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格根塔拉是蒙古语,意为“辽阔明亮的草原”。她始建于一九七九年,一九九六年转制民营企业,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新、扩、改建,现已形成集食、宿、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独具草原风情的旅游景区。格根塔拉也是内蒙古规模最大,距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旅游景区,是内蒙古唯一跨盟市经营的最大的旅游企业,是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之一。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飞船主着陆场位于四子王旗草原,距格根塔拉仅50公里。格根塔拉也是通往口岸城市二连浩特的必经之地。  如今的格根塔拉草原更加美丽动人,水草肥美,丘陵起伏,海浪似的马群,金色霞云的驼群和白云似的羊群在绿海中游动,骑马的牧人,手里拿者细细的套马竿,像矛头一样尖尖地指向天空。传统的蒙古包和现代的蒙古包相映成辉,为格根塔拉草原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每年的8月份,是举办那达慕盛会的季节。格根塔拉旅游点每年8月15---8月25日,都要举办旅游那达慕,这个时候也是避暑的极好时光。  这里每年定期举行一次隆重的大型庙会,每月一次小型庙会和一年一次的祭敖包活动,在祭敖包活动中,可见到蒙古族传统的摔跤,骑马,射箭等精彩竞赛。  游客来到这里可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民族歌舞;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清香的马奶酒、清香扑鼻的手扒肉和烤全羊。立足敖包,不仅使您想起《敖包相会》的恋情,更叫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会使您遐想游牧民族的生活历程;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牧歌,抬头试数点点繁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蒙古民族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更具吸引力。  广袤浩瀚的杜尔伯特(蒙语意为四子王)大草原,每当夏秋之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蓝天碧水、白云彩虹,炊烟缕缕、牧笛声声,人欢马叫、牛羊追逐,一幅令人陶醉的草原美景。  在这里,可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坐上传统的勒勒车,在草原上奔驰或漫游时,当您去访问在草原上世代生息的牧户,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会以传统的民族礼节迎接您,醇香的美酒、奶茶,香甜酥脆的炒米,制作精细美味的各种奶食品任您尽情品尝。洁白的哈达、嘹亮的歌声表达出牧民对远方客人的一片诚心!这是您对草原游牧生活的一次切身体验。  为丰富游客在草原上的活动,每日安排的活动项目还有:观看赛马、搏克、马术表演、祭敖包、篝火晚会等。如果您想一显身手,很多活动您都可以参与,和我们的蒙古族姑娘、小伙子们一比高低,同娱同乐。  每当夜幕降临,内蒙古格根塔拉艺术团将在篝火前,夜幕下为游客献上一-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歌舞,游人还可与艺术团演员们共同高歌起舞,忘掉那城市的喧嚣繁杂,轻松愉快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优美奔放的安代舞会把您在草原的活动推向热潮。  夜宿蒙古包,透过天窗,遥望天上点点繁星,暇想纯朴勤劳的蒙古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过去,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至此,仿佛您就是一个地道的蒙古人,自然会回味这一天既是一次旅游休闲,更是一次游牧文化历史画卷的博览。  

锡拉木伦庙

锡拉木伦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锡拉木伦庙(大庙)位于乌兰花镇西北62公里处的红格尔苏木驻地,是全旗最大的-教召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有较大影响。锡拉木伦庙是本旗贵族出身的丹巴拉布吉修建的。整座召庙占地约1平方公里,其建筑均为藏式石木结构,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环山临水,景色宜人,全庙共建有五座独贡(-颂经处)、四大拉布仁(藏语;-寝宫)和四个庙仓(存放和掌管财物之处)以及360余处-住宅。五座独贡即赛胡勒森独贡(神殿)、朝格庆独贡<大型颂经活动处)、珠得布独贡、却热音独贡(佛教理论颂经处)、乃登独贡。其中朝格庆独贡鼍大,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四个拉布仁即葛根拉布仁、巴润拉布仁、汉斯日拉布仁、准拉布仁;四个庙仓即依和吉寺仓,却热音仓、珠得布仓、甘珠日仓。每个独贡都有地毯、柱毯,挂面和壁画,还有相当数量由上等木材雕刻而成的供桌和无数供灯。  锡拉木伦庙是乌兰察布市辖区内最大的-寺庙。住庙-在兴盛时期曾达1500名左右。解放前,美,日等国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在此进行佛事活动,是一座中外享有盛名的草原古刹。每年夏、秋两季来大庙进香,礼佛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登临北山,可见抗日战争时遗留下的战场、碉堡、弹痕,再向西北行4公里  可一览金长城风采。向西南行1公里,锡拉木伦河西侧的半坡上有金元时期兴盛的“砂井总管府”遗址。向南行约5公里处可领略敖德其沟的自然风光。   

杜尔伯特草原

  四子王旗是哈萨尔第十五世孙诺颜泰统辖的杜尔伯特部落。诺颜泰的杜尔伯特部落,也是明未奎蒙古塔斯哈喇东进随同迁徙的部落。“诺颜泰有四子。长子僧格,号墨尔根和硕齐;次子索诺木,号达尔台吉;三子鄂木布,号布库台吉;四子伊尔扎吉,号墨尔根台吉。四子分牧而处,后遂为所部称。”蒙古语为杜尔伯特部落,即四子部落。1636年授扎萨克赐达尔汉卓里克图号,建四子部落旗,也就是现在的四子王旗。  历史的杜尔伯特-,现在的杜尔伯特美丽富饶。这里,春季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夏季,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秋季,天高气爽,风光秀丽;冬季,银装素裹,一望无际。四子王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期,古人类就在这片原始草原上繁衍生息。目前,境内红格尔苏木、江岸开发区已出土了锲形石核、石叶、石铲、刮削器等旧石器,证实了古人类曾经在这里的活动。因古地理、古气候很适宜动植物生存,在乌兰花镇南3公里处的砖厂还发现了我国第三纪犀牛化石,为我国罕见的大春犀牛化石带,也是我国及世界古生物之一。  美丽富饶的杜尔伯特草原面积2万平方公里,草原植物有250种,是属于内蒙古北部荒漠半荒漠草原,草原上的蒙古民族素有热情、豪爽、质朴、好客的美称。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都在这里举行,那达慕是草原上最为隆重的盛会,这里有博客、赛马、射箭......  信息来源: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奥特奇沟

奥特奇沟为文化旅游景点。  奥特奇沟位于四子王旗红格尔镇境内,塔布河河谷上游,北距希拉穆伦庙10公里。其沟长约10公里,塔布河深切30-50米。河谷两侧,怪石嶙峋,形成多种多样的象形石。早生的灌木生于岩壁上,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自然美景。河谷内,塔布河弯转曲流,间或有水鸟跃起,飞鸿成图。  沟的北端是历代-避暑胜地。现今仍留有-避暑山庄的遗迹及石砌甬道。在部分巨石上还刻有王爷跪拜等石雕图。此间,夏凉冬暖,空气清新。据说过去草木茂盛,绿树成荫,还栖息着金雕、野鸡、盘羊......  信息来源: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四子王旗王府

四子王旗王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  地址: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乌兰察布高原  这是唯一幸存的清代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扎萨克郡王府。辛亥革命以后,四子王旗扎萨克被袁世凯政府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分别封为亲王,随后被称为“四子部落扎萨克多罗达尔汗卓力克图双亲王旗”,名声传遍漠南漠北大草原。  该王府座落在四子王旗所在地乌兰花镇东北24公里处的查干宝力格苏木,紧靠通往格根塔拉草原旅游点和苏尼特右旗的公路左侧。王府由扎萨克王府及后宫、衙门等组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当时的扎萨克王拉旺诺尔布于清末光绪31年(1905)建成。接着于光绪34年(1908)建成王府家庙。王府以及后宫、扎萨克衙门等建筑为汉式砖瓦结构,雕梁画柱,极其精美。王府家庙由藏式两座独刚和舍利塔组成,古色古香,别有韵味。  王府倚靠河床,河床长满芨芨草,四边平坦无障碍物,为典型的草原景色。四子部落做为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后裔属部,在清代为蒙古阿鲁部落的重要一支,具有悠久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至今还保存着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此地在清代一直为乌兰察布盟六旗的会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脑木更山

  脑木更山坐落在旗西北部,位于脑木更苏术所在地东北45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山顶较为平整。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这里虽然屑无水草场,但雨季牧草茂盛,常有季节性水淖,是天然草场。山顶上有数个敖包,其中最高的“乌罕特音勃尔和图敖包”,海拔1129.9米,山地特产“发菜”  闻名中外。因土质发红,也称大红山。山顶平整,草场优良,好似一个天然的动物园。世界上已经罕见的动物一盘羊,在这里也能见到;黄羊、狐狸等其它野生动物经常出没。  脑木更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夏季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百灵鸟呜叫,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到了冬天,这里白雪皑皑,一望无际,一派北国风光。高大美丽富饶的脑木更山,好似一匹骏马在奔驰。   

葛根塔拉草原

葛根塔拉草原为文化旅游景点。  葛根塔拉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北140公里处,属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苏木乡辖区,于1979年开始对游人开放。  葛根塔拉草原地处乌兰察布大草原的腹地,位于大青山以北,是国家旅游局投资建设的蒙古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之一,景区的夏秋季节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整个景区丘陵起伏,放眼望去,极尽草原风光之美。  葛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各种服务设施非常齐全,经过长期的规划和建设,现已经成为一处集游乐、休闲、观景、商务会议等多功能旅游景区。在葛根塔拉草原景区内既可骑马驰骋,也可乘骆驼漫游;既可欣赏民族歌舞,也可观看“好汉三赛”;既可品尝蒙古美食,也可享受蒙古风情。  

神舟着陆区

  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大草原,有“神舟家园“的美誉,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着陆场、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俄罗斯载人航天主着陆场都是世界著名的航天着陆场。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坡度不超过5度,坡长都很小,没有铁路,没有楼房与河流,空气能见度高,有利于飞船平稳着陆,有利于搜救人员对航天员的快速救援,成为我国神州飞船着陆的首选地。我国的神州系列飞船,都是在这里成功着陆。

砂井路总管府故城

砂井路总管府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砂井路总管府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布拉莫仁庙村。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70米,南北宽约520米。城墙夯筑而成,残高0.2~2米,基宽13米。四面各开一门,外加筑瓮城。东墙北段有马面四个。城内十字形街道,东西向街宽约80米,南北向街宽约70米。街道两侧有土墙。地表遗物仅有少量瓷片。  2006年5月,砂井路总管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州路故城遗址

净州路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州路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25公里城卜子村,四面环山,特布河由南山流入。  古城大约为长方形,边长约800米,另在西南面接出南北约100米,东西宽50米1块,地势较高,现破坏较为严重。城墙残高约为6米,城内有两处建筑遗址,南北各长约30米,东西各宽15米,遗址上散布有大量琉璃丸瓦和古城砖,出土过大小铜权、铜印、铜炉及少量陶瓷碎片等。古城有南北和东西大街,建筑台基有10余处,堆积有大量古砖和陶瓷片。古城址附近的古墓出土了元代蒙古族贵妇所配戴的独具特色的冠帽——姑姑冠,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古城为金代天山县,元代净州路,成吉思汗的女儿“监国公主”阿剌海下嫁蒙古汪古部后,就一直由汪古部管辖净州路,是漠北和中原交通要冲,该部信仰景教(基督教分支),古城遗址也就具有更加神秘的文化内涵。  2006年5月,净州路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尔伯特广场

  杜尔伯特广场位于乌兰花镇中心,2003年5月开工建设,由天津绿茵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广场占地面积269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17600平方米,绿化面积9300平方米。广场设置雕塑、喷泉、廊架、灯光等景观设施。工程总造价650万元,2003年完成投资255万元,2004年8月5日前全部竣工。该工程是四子王旗撤盟设市庆典献礼工程之一,也是乌镇人民休闲娱乐的理想活动场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乌兰花生态公园

  乌兰花生态公园位于乌兰花镇东粱,亦称东山生态公园,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670万元。乌兰花水库、烈士陵园纪念碑均在规划区内,2004年开始建设,当年建成混凝土仿古牌楼一座、凉亭一座、石阶路70多米,水池一处。2003年4月始,园内共铺设草坪1250平方米,种植杜松、云杉等9个品种的树木5792株,其中杜松1105株,云杉1015株,桧柏55株、红叶小檗55株、柳树100株、国槐4株,玫瑰、榆叶梅、丁香等共4358株。为保证树木成活率,同时还修建了80平方米的蓄水池2个,安装了提水设备,埋设输水管道400米。东山生态公园的建设,既改善了环境,又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场所。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毕齐格图岩画

  毕齐格图,蒙语即有字的地方,坐落在乌兰哈达苏木东南部丘陵地带一条小峡谷中。峡谷自西向东延伸,峡谷一带清泉常流,怪石瞬峋,石壁多系黑色花岗岩,坚硬光滑。岩画在小峡谷的尽头,由于南壁坡度低缓,且受西北风的剥蚀,石质松散,而北壁陡峭,岩画多凿刻在北壁岩石上。岩画有牛、马、猪、狗、人像等,线条粗犷、形象,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岩画中也有不同时期凿刻的薰文、藏文、印度文佛号“阿弥陀佛”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道兰斯日背(七层山)

  道兰斯日背,蒙语即七层山的意思,位于乌兰哈达苏术境内,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本山由东西横亘的七道山粱组成.从南往北依次为拜兴期日背、阿拉台音斯日背,温根斯日背、混其日斯日背、敖包斯日背、乌林斯日背、达呼拉音斯日背.主峰敖包斯日背,海拔1761米,  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鸟瞰道兰斯日背,好似七道互不相连的天然屏障;近观又象七条巨龙相互争高斗顽。其特殊的地理雄姿,不仅成为人们辨别方位的天然标记,而且是野生盘羊的乐园。  道兰斯日背四周沟壑纵横,泉水叮咚,牧草肥美,牛羊膘壮,很早就是乌兰察布草原上令人向往的天然牧场。地下蕴有丰富的萤石、石英等矿藏,苏木东南的海底石林,干奇百怪,也是观光的好去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犀牛化石群

  旗境内哺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美国、法国、瑞典,前苏联、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古生物学者及专家先后来考察过。四子王旗因此成为著称于世的“化石之乡”。  1991年9月,在乌兰花镇南3公里处的砖厂发现了距今800--500万年前的犀牛化石群,经专家鉴定,这批犀牛化石均为大唇犀,是国内罕见的大唇犀化石带。  化石埋藏在距地表5米的红色泥岩层内,初步探明化石集中分布在宽5米、长约30米左右的古河相地层中,呈东南一西北向的带状分布,揭露面积约150平方米,出露犀牛化石个体20多具,包括20个犀牛头骨及脊柱、四肢等。埋藏在原生地层的这些犀牛化石骨架,不论是相互间纵横交错,还是层层叠压,均保存着犀牛死亡的原始状态。这些珍贵化石,为研究大唇犀的形态构造、地理分布、古地理和古气候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唇犀屑哺乳动物,是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晚期的一种生物物种,喜欢生活在炎热的河湖地带,它身体笨重,头上无角,下颌长有两个大糠牙,是犀类中的奇特成员,也是我国及世界珍贵古动物之一。到这里观光旅游,可以亲眼目睹古动物的雄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乌兰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乌兰花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