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香港特别行政区 >>深水埗区

深水埗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香港妙法寺

  妙法寺位于屯门北蓝地青山公路边,以建筑奇特见称,因地制宜,寺高四层,舍弃一般佛寺的进第结构,改把佛殿分为三层:底层为弥勒殿及四天王殿,第二层为法堂;顶层为万佛主殿,千手观音殿及韦驮殿和藏经合。巨大的红柱和琉璃顶,庄严典丽,金身大佛肃穆轩昂。全殿除了参照传统寺院规格外,一切塑像、浮雕、装饰,皆刻意弘扬佛教义理,并保留中国佛教传统建筑之艺术风格。  建寺育材  妙法寺的开山住持是洗尘法师和金山法师。洗尘法师是辽宁复县人氏,十一岁于潮海寺依照同长老出家,廿三岁诣长春般若寺定西长老座下求三坛大戒,旋赴青岛湛山寺亲近倓虚长老,结识金山法师,倾盖如故,引为知己。金山法师乃山西五台县人氏,八岁投五台山尊胜寺依灵祯长老出家,后于金阁寺含空长老座下求受三坛大戒,继往北京城西正觉寺亲近辉光长老学法。  洗尘法师和金山法师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南下到港,投东普陀寺。洗尘法师有感在港岛中区向无礼佛道场,新界僧众赴港岛办事或就医时,停云无处,食宿不便,拟发愿建道场。二师遂于1950年在中环楼梯台创办妙法精舍,演天台教,修净土行,结夏安居,并留单接众,举办佛学讲座。1960年购下新界蓝地张苑,开辟十方四众道场,命名妙法寺。内设安养所一所,收容年老无依信女。1961年得敏智老法师支持,将大屿山东涌的内明学院迁往妙法寺承办,并由敏智法师出任院长。  1964年,内明学院增办英文中学部。1966年洗尘法师当选为香港僧伽联合会会长。 1969年租九龙福华街居礼英文书院校舍,开办香港佛教书院,1970年于九龙医局街置新校舍。 1971年,购建七层大楼,将“香港佛教书院”易名为“香港能仁书院”。洗尘法师出任校监,并获台湾承认为大学机构。  殿宇超凡  1973年,洗尘法师兴建妙法寺万佛宝殿及于寺旁开办英文中学。得刘金龙居士(刘景福千金) 、李意、李敬昆仲乐助巨资,以及善信筹募捐助,新校舍得以建成,特命名为妙法寺刘金龙中学,以作纪念。万佛宝殿至1980年5月落成,耗资六千万元,宝殿隆重开光,同时设千僧大斋,法会极一时之盛。  占地7,800平方尺,高110尺的万佛宝殿金碧辉煌。殿前假山流水匠心独运。一对全港独有高及三层佛殿的巨大金龙,环绕着红砖砌成的前门大柱,神采威猛。入口处两旁立有石狮和麒麟,还有两头六牙白象,瑞兽守护,气势不凡。  正门入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两旁站着护法四大天王。双层屋脊铺上琉璃瓦,金光灿然,远远可见。飞檐有瓷制动物装饰,正中有一座由双金龙守卫的佛塔,是佛殿的最高处。  通往二楼的楼梯,有半浮雕描写佛陀故事。二楼法堂亦作斋堂之用,可筵开四十余席,堂内有一玉佛龛。再上行,可见更多半浮雕及持剑天将韦驮。主殿供奉三如来;三座巨型梨状水晶吊灯从屋顶悬垂,横梁上画有画像描写佛陀一生。殿内壁镶有一万个金佛瓷砖,手势不一,是依照北京颐和园万佛殿中金佛的规模而建,巧妙地把北京的“智慧海”迁到香港来。十六尊者以半浮雕制作,镶于两边墙上,手工精细。另外矗立两座药师佛浮屠,塔身嵌满小佛像,层层而上。殿内缀满宫灯,两边悬挂钟鼓。晨钟暮鼓,静听梵音,涤俗出尘。四边0走廊相通,为藏经阁,珍藏泰国同道送给该寺的珍贵的泰文、英文、巴利文、及缅甸文大藏经,可供各界参阅。  1971年夏天,洗尘法师开创中国佛教“短期出家”之-先河——由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主办一年一度之“剃度大会”,提倡短期出家剃度。以夏令营形式在-精舍举行,旨在方便社会大众,体会方外的生活与心境而设。因参加人数逐年增多,遂于1979年改在妙法寺新建之大殿举办。直至1995年因妙法寺重建关系,该剃度法会才转回-精舍举办。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屯门区蓝地大街  乘车线路:乘b2路;九巴258p、263m、53、63x、68a、960p前往

香港沙田马场

  沙田马场(Sha Tin Racecourse)是香港的第二个赛马场地,位于新界东部的沙田区火炭东部,是由-兴建及管理,于1978年10月7日落成启用。沙田马场设有草地、泥地跑道共有两个,草地跑道全阔30.5米,周长约1900米,容量为85,000人。场地水平世界一流,也是亚洲顶级的赛马场地。现时每年均举行多项国际大赛,并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人马在此互相角逐。  沙田马场设有两座看台,分为会员席及公众席。会员席招待会员及来宾,公众席则开放予公众人士,入场费10港元。看台设有-大堂,饮食设施等,会员席亦设有会员,马主厢房等设施。场内设有全世界最阔的彩色大屏幕,长70.4米,面积相等于4,500部架叠起来的52厘米电视机,详尽显示每一场赛事的资料及赛果。于看台侧的沙田会所,则为会员提供饮食及康乐设施。马场其他设施包括马房、骑师、练马师及职员宿舍等,另有一座综合大楼供马会使用。  马场交通方便,港铁东铁线马场站设有盖行人天桥直达沙田马场看台,赛马日亦有各线巴士直达,马场内亦有地方供给红色小巴及市区的士停放或载客。  沙田马场参考世界先进的马场的设计,跑道属古典英式的顺时针方向,布局与美国贝蒙园(Belmont Park)及圣雅尼塔(Santa Anita)马场接近,为看台观众提供更广阔的视野。马场中央是景色秀丽的彭福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  历史  沙田马场兴建前,香港岛的跑马地马场是香港唯一的马场。随着香港赛马运动平民化,于赛马日期间经常出现“红旗”高挂(意指“满座”)的情形。1964年,马会开始考虑增建一个新马场,以配合赛马运动的发展。1971年10月,政府原则上批准马会于沙田兴建马场。工程于1973年12月全面展开。  兴建马场时需要在沙田海进行填海,这是当年香港最庞大的单一填海工程。工程共采土1600万吨,夷平沙田4个山头,填出共250英亩土地。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开始,以极快速度进行。在工程高峰期,动用超过700多名工人,以400多辆货车,不断将泥头运到海边,每7.5至8秒钟即有一车泥头倒落沙田海。1976年6月,首座马房的打桩工程展开。  最终,沙田马场准时于1978年10月7日正式开幕,是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揭幕及在草地跑道进行剪彩仪式,同日下午举行首场赛事。马场初落成时,看台可容纳35,000人。随着入场人数于1982年-1984年间继续加长,马会很快便进行扩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台落成启用,两座看台共可容纳85,000人观赛。马房容量亦随着需求不断增加,至2010年,共有20座马房,为1260匹马提供安身之所。马会亦为提高赛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进设施,包括检疫马房、马医院、赛事化验所、河畔操练跑道、奥运马房、策骑径等。  近年马会仍不断改善沙田马场的设施,2003年8月31日,世界最阔的高解像彩色大屏幕启用,2004年11月14日,设有可开合上盖的新马匹亮相圈落成,为马迷提供更方便舒适的环境。2008年北京奥运,香港协办马术项目,沙田马场毗邻的香港体育学院经改装,成为主要比赛场地,彭福公园新建策骑径,又在香港体育学院旁边新建奥运马房;奥运圣火亦途经沙田马场进行传递。  2012年,-重新装修了公众-大堂,加设了两个巨型电视屏幕,其中一个号称为全球马场室内最大彩色屏幕之一;一个长25米、高1.3米,一个长15米、高1.3米,总面积如13张乒乓球桌,全部采用全高清信号,马迷可以一次过观看到4匹马亮相的情况,同时亦提供6个角度予马迷欣赏赛事。此外,公众-大堂后方新设了平板电脑系统等。

香港东涌罗汉寺

  香港东涌罗汉寺位于大屿山岛东涌附近石门甲村,建于1971年。该寺规模宏大,正殿为大雄宝殿,方三丈六尺,占地130平方米,内有巨型金身大佛像三尊。右殿为明心堂,左侧为客房,楼下功德堂,楼上藏经楼,后还有地藏王殿、五观堂和香积厨。侧面是罗汉洞,供奉十八罗汉。寺内还有天然山泉一口,味道甘美。  罗汉寺山门面对东涌港口,由红黄绿三种颜色所组成。山门额书“罗汉寺”,是当时住持觉光法师亲笔书写。而被誉为联圣的张剑芬老居士就为罗汉寺题了一副对联:“山挹遥青佛国恍如灵鹫影;门临清净天风微度海潮音。”进入山门,由石阶拾级而上,是天然大石一块,上刻“皆大欢喜”四字,两旁各植柏树一株。  罗汉寺目前为女人道场,现任住持演慈法师(比丘尼),于1993年接任。罗汉寺平日为清修道场,全年法会的举办,包括新春祈福、供天及观音诞等数次。每逢周日在寺内举办念佛会及“佛法与生活自由谈”等-活动,参加人数达数十人。  建庙起源  寺内有李了因老居士对关:“岩尊罗汉岳峙双峰楼阁起华严佛日照临开福地;寺会善人塔成功德林泉修净业祥云垂护众龙天。”短短四十字,就道尽寺景、寺史、寺宗旨、寺因缘。罗汉寺的前身,原是一个岩洞。粤西的畅缘和尚,于1926年来港,就在这岩洞潜修,命名为“罗汉岩”。躬耕力田,作头陀苦行。20世纪60年代中,李耀庭居士、潘智开居士、周旭初居士、谢均如居士相约结伴到此,见此处群峰拱卫,地势雄伟。泉甘木茂,深幽清净,甚宜修学办道;于是发愿在此创建-道场。后来征得畅缘和尚同意,筹组罗汉寺董事会,购地辟山,至1974年全部竣工。礼请觉光法师出任住持。  相关景点  大雄宝殿  高三丈六尺,占地130平方英尺,巍峨壮观,远在对面的青山山腰、屯门,都会望到宝殿金碧辉煌的雄姿,屹立在凤凰山的半空中。殿内灯、花、幢、幡,罗列壮严。大雄宝殿的一对石狮,恬静而严肃的盘卧著,神圣而如意地守护这庄严的圣地。  大殿中央,供奉释迦、弥陀、药师三如来巨型金身大佛像,左右各悬钟鼓;佛像后是观音像。左侧供奉著韦陀菩萨,戎装英姿,手擎宝杵,是以一套中国式的盔甲装扮,显得神态威武。大殿右侧供奉伽蓝菩萨,单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须,挟提青龙刀,威风凛凛。大雄宝殿的右侧是明心堂,有李耀庭居士遗像;殿的左边是客堂;楼上是藏经楼,楼下是功德堂。客堂再过上方有一建筑物,为地藏王殿,内放置灵龛,李氏的骨灰正中。这位发心建寺人受到很大的尊重。大雄宝殿之下为五观堂和香积厨,是可容四十桌齐筵的大齐堂。  观音殿  观音殿就在大殿后面,上 书“普门示现”。观音菩萨手执杨枝净瓶,善财、童女随侍在侧。  地藏殿  殿内供奉大愿地藏王菩萨,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托宝珠。“明珠彻照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正是形容地藏王菩萨不可思议的威力。  海会塔  海会塔是设在地藏殿下面,塔内是排列整齐的灵骨龛位,安放骨灰的地方。海会塔素以风水极佳而称著。  罗汉泉  寺内的天然山泉,当年潜居于此修行的畅缘老和尚,就是吃它、用它。水从石缝中渗出,长年不增不减,取不尽用不竭。冬温夏凉,清净澄澈,而味甘美。  罗汉洞  是一个天然严洞。1926年来自粤西的畅缘法师的在此加筑上盖,遂成今天寺内的罗汉洞。洞中温度冬暖夏凉,无分四季,一入洞口热恼尽除,消凉舒适,内供奉十八罗汉像,有的弓腰凸肚,有的骨瘦如柴,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离岛区大屿山东涌石门甲村。  乘车线路:由东涌市中心巴士总站乘坐新大屿山巴士34线至石门甲总站下车,步行约五分钟。

香港龙鼓滩

  龙鼓滩(英文:Lung Kwu Tan,旧作Lung-ku-tan)位于香港新界屯门的西面,区内有不少特殊建筑,其中香港两家大型发电厂便位于此,附近亦有不少烧烤场设施。一说龙鼓滩亦是南宋名将文天祥笔下《过伶仃洋》中“皇恐滩”(或“惶恐滩”)之地(另一说皇恐滩位于江西省万安县境内,为赣水十八滩之一)。  龙鼓滩初期指当地的一海滩,得名起源自对开的龙鼓洲,因正好位置上对望,及后被延伸指邻近一带地区。龙鼓滩主要分为龙鼓滩及龙鼓上滩两部份,地理上位处青山大冷水西侧,西面临海为龙鼓水道,南面为踏石角,行政上被划归屯门区的乐翠选区。清政府早年将新界割据给英国时,龙鼓滩与及屯门被划归入元朗约,至1969年新界民政署下设7个理民府以管治地方,当中包括屯门理民府,自此龙鼓滩一直归入屯门区发展。  生态及旅游  龙鼓滩是新界西北部海岸线最边陲的地方,其海滩狭长,视野甚广,与白泥成为香港观看日落的著名景点。龙鼓滩对出的龙鼓水道为香港境内几个中华白海豚常见的出没地点之一,海滩北边的小山岗上建有的“中华白海豚观景台”,正是欣赏日落和中华白海豚的良好位置。  龙鼓滩东面为青山,交通所隔,因此较少受人为破坏,具一定生态价值,在村落后的风水林和毗邻的灌丛就有不少蝴蝶凄息在该带,是香港较罕见的红锯蛱蝶的其中一个主要繁殖地,其他不常见的蝴蝶品种还包括异型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金斑蛱蝶(Hypolimnas misippus)和纬带趾弄蝶(Hasora vitta),渔农自然护理署曾在2002年-2004年的调查中录有90个蝴蝶品种,曾有团体倡议将该处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龙鼓滩村后的青山龙门径有不少奇石景观,如面包石等,其中皇帝巌(又称宋王洞)有一传说可追塑至1277年,当时正值南宋之末,蒙古兵南下中原,宋帝昰避走南方,路经香港,而在龙鼓滩留下足迹,据说当时宋帝曾藏匿于该山洞中。  历史建筑  龙鼓滩村内建有一所富历史意义的天后庙,采两进式设计。据发现,庙约建于清朝,光绪年间重修至现有规模。最近一次重修为1988年。庙内有碑记载有关事迹,而庙前对出的空地亦为烹煮盆菜的地方。另外,龙鼓上滩的刘氏宗祠于2007年1月9日被公开有关评级,目前被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作香港三级历史建筑,该建筑建于晚清,近年曾作修缉,为两进式设计,背山面海,供奉著当地客家氏族龙鼓滩刘姓之历代祖先。其附近不远处,为屏山邓族十八世祖若虚祖(若虚书室以其为名)的祖坟。  龙鼓滩过往曾有不少考古发现,统称为沙堤遗址,该带的形成始于约距今6000年前,沙堤长度约100米,自1989年4月开始被首次发现,在1993年龙鼓滩发电厂兴建前,学者便曾多次在该带进行抢救斟察。  龙鼓滩村  龙鼓滩村可细为北朗、南朗、笃尾涌、沙埔岗及龙仔五部份。花香炉村则已荒废。龙鼓滩村以刘姓为主,人口约200人,一说为香港最古老的乡村之一。村内有数间祠堂、一间天后庙及一座观音殿,曾获大紫荆勋章的时任新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便出自此村,他亦曾任村长一职。附近还有背景与宋皇台相似的皇帝岩。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屯门区龙鼓滩路  乘车线路:港铁巴士K52,往西铁线屯门站(经屯门码头、屯门市中心)

香港屯门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又称屯门中山公园、龙门路中山公园,位于香港屯门区蝴蝶湾以北,面对龙门路,邻近蝴蝶邨及兆山苑。相传此地是孙中山当年与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公园内的青山红楼属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建筑物风格,为一级历史建筑。公园尚有孙中山的铜像及纪念碑,还曾经有6株桄榔树,由黄兴及孙中山所种植,目前均已经枯萎,只是余下纪念碑文。近年,该处每年都会庆祝元旦日和双十国庆,升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且高唱中华民国国歌与中华民国国旗歌,规模为香港之最。  香港商人李璇的儿子李纪堂在1901年拥有及经营的“青山农场”(新生农场)。李纪堂在往日本的轮船上认识孙中山,其后李纪堂在1895年加入兴中会,随后将青山农场提供给兴中会使用。当时农场的面积广阔,种植瓜类、水果、蔬菜、饲养鸡 及鸭,能够自给自足。青山农场地点隐蔽,是兴中会的秘密基地,用作军事训练及储存武器。著名的惠州庚子起义 及广州黄花岗起义 事件,皆在青山农场策划。今天的中山公园就是昔日青山农场的所在地。  相关景点  青山红楼  青山红楼,又称新生农场红楼,或简称红楼,由于位于中山公园内,故又常称作中山公园红楼。建筑物是一栋两层的混合中西建筑方式之红砖房屋,属1920年代至1930年代建筑风格。位置上,红楼属坐西北向东南的乾宅,背靠青山(亦为屯门旧名),邻近白角。红楼内藏有一革命理论牌匾,相传为孙中山手笔;孙中山曾在红楼内的一张木桌子上策划革命行动。  铜像及纪念碑  孙逸仙博士半身铜像:1969年(民国五十八年)设立,附有孙中山(孙逸仙)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逸仙博士纪念碑:在1969年元旦竖立,矗立于红楼右面憩息小园中,碑高约20余英呎,其顶部为中华民国国徽。碑正下方有香港名流周埈年爵士所撰370余字的碑文。纪念碑两旁展示了多幅中华民国国旗,是香港少数能长期公开展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地方之一。  桄榔树  六株桄榔树:红楼前原有六株,其中3株是孙逸仙博士所种植,1960年遭受电殛,现已枯死,另外3株是黄兴先生所种,可惜其中两株分别在2000年夏季及秋季枯死,仅余的树干亦在2001年7月被恶意砍掉,另一株亦在2001年9月倒下。  纪念碑文:此三株桄榔树,乃国父孙中山先生于中华民国建立前,与同志黄兴、李纪堂等,在此红楼策划革命时手植, 爰以桄榔树只有一条心,象征同志贯彻国民革命,绝无二心焉。 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廿二日,中山纪念会谨志。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屯门区龙门路  乘车线路:乘九巴259b、259d、59a、59m、59s、n260路前往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划定于1977年5月13日),是一个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大埔滘以南的特别地区,占地460公顷。该自然护理区是香港的首个特别地区。自然护理区内有超过100种原生及外来引进的树木品种并亦设有一条0.7公里的自然教育径。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本来称为大埔滘植林区,成立于一九七七年。1926年香港政府首次在整个新界植林,本来称为“大埔滘植林区”的植林工作亦告开始,保护区停车场附近溪流的陡斜集水区内植有四百四十公顷树木,树林自海拔五十米伸展至海拔六百五十米的草山山顶。由于林区当时最常见是马尾松(山松),因此当地居民称这区为松仔园。  自然护理区内有超过100种原生及外来引进的树木品种,并设有红(3公里)、蓝(4公里)、棕(7.5公里)、黄(10公里)四条以不同颜色识别路径供游人观赏树木,亦设有一条0.7公里的自然教育径。对大自然特别有兴趣的人,包括自然学者和生物学家,以及需要清静而未受破坏环境的人,该区早已成为他们常到的地方。  植被  该特别地区面积达四百六十公顷,内有数十年前种植的人工林,由草山东面山坡向下伸展至大埔公路。区内林木茂密,树木凡一百多种,种植多年的树木与较近期种植的品种,交错生长。一九二六年政府首次在整个新界植林,而该区的植林工作亦告开始。当局後来又加种了些樟、杉、台湾相思和白千层等树。  那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本地植物,例如山苍树、榼藤子及枫香等,走在幽静的小径上,游人可以看到地面都铺满大大片的黄叶,这些是从黧蒴锥树上掉下来的。黧蒴锥树是有用的木材,中国人以前常用来制造农具如木犁等。在本港的所有特别地区中,大埔滘特别地区也许拥有最多不同种类的本地树木。  动物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由于植被丰富,为区域内的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尤其是为鸟类繁衍栖息提供了良好处所。爱好大自然的人,在树林里漫步时,会看见很多种类的鸟兽。  自然护理区鸟类中最少有十二种是常见的,包括斑鸠、喜鹊、白头鹎及红耳鹎。冬天有猫头鹰和鶺鴒,夏天则有杜鹃和黑卷尾。游人间或听到赤麂的叫声和看见灵猫、穿山甲及豪猪。冬末及初春期间,更有很多美丽的蝴蝶。  自然教育  大埔滘自然教育径位於自然护理区内,主要介绍林地生态。该处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植林区,小径两旁都有密林覆盖,并拥有数百种植物品种,及可学习研究到各种动植物生态。此教育径全长0.7公里,行毕全程大约需时一小时。  沿山坡蜿蜒而上,走进一片绿树成荫的林地,观察林地的生态。这裏树木参天,植物种类丰富,生长於不同的层次中。林木树冠茂密,一些攀缘植物为争取阳光,沿树干向上攀爬,令树顶部分更为繁茂;一些能抵受阴暗环境的灌木,形成树林的底层。至於能适应光线极弱环境的蕨类、地衣及苔藓等植物,则长於地面。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大浦区大埔公路大埔滘段  乘车线路:乘九巴72a、72、73a、74a、872路或新界区专线小巴在松仔园下车再步行前往

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

  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北面广场,与坐落广场东北面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相互辉映。纪念碑高20米,宽1.6米,由基石、柱身和柱头三部分组成。 纪念碑柱身正面刻有国家主席-亲题“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碑名。基石东西两面分别刻有中文碑文及英文译本。  外形描述  纪念碑临海,四周空旷,日照时间长,因此基石和柱身采用同一矿脉、石质坚实和色泽均匀稳定的深色麻石,但经不同表面处理,质感各异。  纪念碑柱身由206个石环重叠而成,代表香港在1842年至2047年的年份。其中代表1842年、1860 年、1898年、1982年、1984年和1990年等6个年份的石环,采用较浅色的石 料。 柱身唯一嵌有光环的石环,是代表1997年的年份,表达香港在这一年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柱身方圆,增加立体视觉的变化效果。  纪念碑柱头用紫铜锻制而成,表面经氧化处理,历久不变。纪念碑周围设射灯照明,顶端装置4000瓦特射灯,射程可达10多公里。代表1997年的石环上装有32个光纤点,近看如同繁星闪耀,远观则成一光环。柱头底部装有48个光纤点,照耀柱面。纪念碑柱头用紫铜锻制而成,表面经氧化处理,历久不变。寓意香港回归后,继续繁荣昌盛。  纪念碑碑文  香港地处中国南疆,水清港深,居民聚族蕃衍,航通远洋。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九龙,又挟势租借「新界」。香港倚东西交汇之利,以自由港促进国际贸易,励行法治,民既勤奋,经营有成,且得祖国多方支持,蔚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百年神州,忧患无已,有志之士,无时不图收复国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势日强,我国宣布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伟大政治家邓小平先生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之英明构想,万众忻腾拥护。中英两国展开外交谈判,签署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同意将香港交还中国,中国政府根据宪法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乃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之组织,广谘民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成立特别行政区之有关事宜;经推选委员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董建华先生为第一任行政长官。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由-主席与查尔斯皇储主礼,举世瞩目,海内外各国嘉宾观礼者数千人,国旗区旗高扬,欢声雷动,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山海重辉,诚划时代之壮举也。今回归又二周年,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府恪守基本法,居民安居乐业。筹委会决定树此丰碑,志回归盛典。所望中华儿女,港人子孙,踵前人勤奋守法之精神,爱国爱港,循序渐进发展民主,共致繁荣,香港当以国际大都会及中国南方经贸文化重镇之雄姿,垂制千秋,昌炽无极。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湾仔区湾仔博览道1号会议展览中心。  乘车线路:乘九巴373a、九巴961路前往。

太平山顶

  介绍  海拔428米的太平山顶俗称扯旗山,是香港岛之巅,也是俯瞰维多利亚港景色的最佳地点,这里是游览香港的第一焦点。山顶白天和入夜的山顶风景各有不同,不论你是不是个浪漫的人,也一定要安排到太平山赏夜景,太平山赏夜景最佳地点在凌云阁的摩天台、缆车总站旁的狮子亭。入夜的香港会让你念念不忘。这里是在香港行程里必游的旅游热点。此外,山顶凌宵展廊,“动感电影院”等。游览指南搭太平山的山顶缆车是登顶赏夜景最好的方法,在中环花园道山下缆车总站乘缆车。山顶有凌霄阁,设计外形呈十分独特的碗形,并提供多釆多姿的观光、娱乐、购物及美食体验。置身于凌霄阁顶层的摩天台,可居高临下以360度鸟瞰山下风光﹣充满无限活力、层层迭迭摩天高楼的中环、湾仔及至尖沙咀区、享誉全球的维多利亚海港。还可远眺新界清新宜人的翠绿山峦,至香港众多风光如画岛屿。在凌霄阁摩天台体验的是更令人神往、更广阔的香港景致。  山顶缆车车厢里还能表演特技。搭缆车下山在快抵达花园道总站,就是缆车最陡的时候,可以站成让自己与车厢地板形成30度的夹角,错觉会觉得自己飞了起来,很有趣。  下山时,可以选择步行,从卢吉道出发,前行约20分钟抵达卢吉道观景点,在此举目远眺,城市与海港的壮丽景致一览无遗。沿途有标板介绍路径一带的地质,气候,植物及常见昆虫的资料。沿卢吉道继续走,不久便到达克顿道及夏力道交汇处。这里有两个前行方向选择,取道夏力道可回到山顶广场,然后乘巴士或缆车回到中区。取克顿道方向,则须继续朝山坡往下走。不久便抵达大学道,换乘13线巴士到中区。或者,沿干德道前行约30分钟,至半山自动扶梯,再步行返回中区。  于2007年9月27日,全港独一无二的“山顶缆车历史珍藏馆”已隆重开幕。“山顶缆车历史珍藏馆”介绍:珍藏馆里可以分享香港及山顶缆车的百年成长历程。“山顶缆车历史珍藏馆”有如时光长廊,揭示了山顶缆车的诞生及发展历史。馆内分为15个不同主题展区,当中最特色的是仿真缆车动力系统及第一代山顶缆车车厢,此外更展出逾200件珍贵古物,包括有早年山顶缆车职员的制服、售票工具、车票、缆车路轨勘察用的工具、缆车玩具及以缆车为拍摄背景的电影海报,以及爱德华时代绅士淑女的服饰、英籍缆车工程师与未婚妻的越洋情书及求婚信等,林林总总与缆车相关的展品,趣味盎然,井然有序地放置于不同展区内供大众欣赏。  建议:  上去时坐缆车,下山坐巴士,有一种别有风味的感觉。  交通  1、于中环6号码头对出的停车湾乘15C线巴士至中环花园道山下缆车站,然后转乘山顶缆车往山顶。2、于中环码头乘15大巴。3、于机场快线香港站公共运输交汇处乘1线专线小巴。    香港香港

灵渡寺

  灵渡寺为香港最早的寺庙,港地佛教的发源地。位于香港元朗厦村西侧。创建于东晋末年,相传梁代禅师怀渡留居此地而得名。灵渡寺是香港有史据可查的三大古刹之一,位于新界元朗厦村之灵渡山山谷。此山又名大头别出,状似老虎之头,山势奇雄。而灵渡地所处的位置,流泉林木,山野花香,清幽雅致,身在其中,自有人间净土的感觉。  相传灵渡寺建于唐代,但亦有说是建于南北朝期间。据《广东考古辑要-释老篇》及《宝安县志——人物略》所载,南北朝元喜初年(424-430年),杯渡禅师以杯渡海,驻锡屯门之杯渡山(即今日的青山),后又到数里以外的娄渡山开创灵渡寺,原址比现今寺院的位置稍高,宋明两代均多次修葺及重建。据资料所载,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时,将寺院稍向下迁移至现今寺院位置,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重建,1928年再重修。现时所见的寺貌是1970 年由厦村乡的乡民,休资大修建后的形状。当时恭请圣一法师上香,新界民政署署长陵鼎堂先生剪彩,盛极一时。  由于此地山形肖虎,寺庙所处是虎头所在,灵气所钟,所以在1970年大修建后,已将寺门改移至寺内大雄宝殿左侧,原先正向大雄宝殿门框,尚右在已封上的墙上隐约可见。现时大雄宝殿内有金身佛像,村民以香火及水果供奉。两旁分别为禅房和客房,中有露天的透光花砌,前面是韦驮宝殿,左边为关帝宝殿,供奉关帝,右边为纯阳宝殿,供奉吕祖,显示了此寺院早期曾一度是道貌岸然教的道场。整座寺院面积不大,但设施一应俱全,而且由大门进入,穿过一道道圆型拱门建筑,清幽古朴,素净出麈,寺貌壮严。  由于灵渡寺历史悠久,地内悬挂不少极有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名联。正门的对联为云石所刻,金字“灵气所钟山独秀,渡杯而至石犹新”。显见与杯渡寺(今青山寺)的渊源有关。在二进的拱门上,有清朝状元梁耀枢之题额:“道从此入”,此外,各殿之门前均有不少名对。至于正殿右旁的壁间,有光绪三年乡人邓惠麟所立的《先父宠荣公轶事碎记》石刻,颂扬地内所奉之佛,极为灵验,普渡众生,曾使其父宠荣公病愈并延寿。  灵渡寺自50年代起,由果普法师任住持,历四十多年。1994年果普法师圆寂。现由乡民委派之管理员看守并供奉香火,假日至此旅游者亦有不少人预定午膳的齐菜。寺外的后山斜坡,可见百年苍松,千竹掩映,流水分两旁红着寺院而下,寺后与寺前的空地,尚可见种菜之田畴。据说寺旁的流溪,曾有一泉水涌出,旧称为杯渡井,但因经年沙石所填塞,井已不复见,但仍有泉水轻渗。寺内均以泉水煮食烹茶,茶味清香甘洌,游人至此,除上香礼佛,享用齐宴外,不忘品茗清溪香茶,当可灭麈俗之烦恼。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元朗区厦村西侧之灵渡山大头山上。  乘车线路:乘港铁巴士k75p、k75路、九巴53路到新生村下车再步行前往。

香港长山古寺

  长山古寺是香港一座寺庙,位于新界粉岭坪輋,现存结构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于1998年起已成为香港法定古迹。长山古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打鼓岭区的村落共同兴建,原名长生庵,供奉佛祖、观音及地藏王。寺庙对出的山径当时是来往沙头角的必经之路,所以长山古寺也一度作为旅客中途歇脚的地方,并供应茶水。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长山古寺重建,改为现时的两进式设计。长山古寺初建年代不可考,惟寺内古物甚多:右殿左壁上嵌有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立的古碑一块;另左殿内更悬乾隆五十中年(1789年)铜钟一口。钟铭上刻有“长生庵”铭,未悉是否该寺之前身。至于建寺的缘起,有说是清朝年间,由四位僧侣向村民赐地兴建,亦有说是18世纪中页由少头角及找鼓岭区六村合力兴建,但具体无从考证。  寺门嵌有门联:“长这惜别,古道貌岸然瞻岐,雨笠麈襟人日日;山鸟吟春,寺花送春,烟钟风声我年年。”寺内坛上一联云:“有意烧香,何须远朝南海;诚心礼佛,此处即是西天。”均有晓喻行旅馆及描述古代驿使扑扑风麈的文句。学者萧国健教授所此考订,长山古寺,应为古时驿馆的旧址,与广州之五羊驿馆、大庚岭之红梅驿馆,以及海外四夷驿馆相衔接,属南夷政亭,本为官司吏所管理。应化为道声后,感于地处往返深圳之要道,南来北往者颇多,乃大开方便之门,接待行旅,免其受露宿荒郊之苦。  该寺规模不大,但幽静清雅,是典型的清代岭南民居建筑格局。分前后两进,前进比后进高出约一米。正中为主殿,左右为偏殿。据说当年的行旅,便是居于左右两殿,最盛时可容三十多人。寺内供奉佛祖、观音及地藏菩萨,法器佛坛均极为古朴。  由于环境变迁,古道貌岸然盛况不再,长山古寺亦渐归平淡。最后任住持幻空法师。法师善医道,自罗浮山移锡于此后,乃以医药解病,以佛理断执,法雨遍施,饶益有情,深受乡民爱戴。及后,法师兼理观音山妙觉寺。雨寺路距颇远,为免奔波,法师乃将长山寺交与皈依第子孔好摄管,自己则驻锡妙觉寺-。  孔氏守寺五十多所,往生后,则由其媳页氏主理。平日附近乡民常来礼佛,每年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该寺均延请法师主持法人,办素齐宴,邻乡近里,乃至部分远自市区而来的信众,聚集于寺,诵经礼佛,十分热闹。  因年深月久,该寺一度失修。惟因香港古物古迹委员会已将古寺列入古迹管理范围,乃获拔专款,于1998年初进行修葺维护,年底竣工。1999年1月4日重新开光。今日的长山古寺,古朴依然,惟内外均已焕然一新。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北区粉岭坪輋  乘车线路:从粉岭火车站乘往沙头角的巴士,于莱洞前近堆填区站下车,沿禾径山路前行约二十分钟可达

香港定慧寺

  定慧寺,又称定慧禅寺,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马窝村,建立于1923年,是大埔区内最早建立的佛寺。  定慧寺初名为“兰若园”,由增秀老和尚所筹建。增秀老和尚俗姓黄,广东开平人,22岁于肇庆七星岩大觉寺剃度出家,其后北上求法。38岁到新界观音山凌云寺净修,期间结识香港绅商名人广结善缘,由于凌云寺往来交通不便,各善信有另辟道场之议,增秀老和尚在凌云寺住特妙参法师的皈依弟子指引下,开始在大埔沿桃源洞一带觅地建寺,于马窝山得现址,集资向政府购置屋地万呎,再获批农地10余万呎。新院建成取静寂之意命名“兰若园”,而农地则种植果木,供养十方。  历史  增公遂在大埔沿桃源洞一带探寻吉地,果於马窝山得今日定慧寺之现址。乃集资数万元向政府购得屋地万余尺,复批得农地十数万尺。经两年之久,佛寺建成,名为“兰若园”,取其静寂之意。後以兰与粤音之“滥”相混,众请改名,终於1963年改名为“定慧寺”。  兰若园落成後数十年间,战乱频仍。增公为保祖庭,为-安僧,频奔波於庆云寺、兰若园及大屿山宝莲寺间。1934年,在兰若园楼房旁新建成大雄宝殿。至抗战期间,增公广容逃难僧众,後粮食渐缺,各众不忍加重寺院负担而离去,惟增公决意留守,力保寺院。1951年,大屿山宝莲寺僧众以增公齿德俱尊,戒律精严,推举摄任宝莲寺主持,任内多所建树。一年後,增公告辞退院返兰若园。1963年增公为长远计,将兰若园注册为非牟利社团,改名定慧寺,推举筏可、洗尘、茂蕊、旭朗、修慧等法师为永远董事,组织董事会执行寺务,更将寺院改成十方丛林,公开作为四众弟子修行办道之所。  1966年春,增公以八十四高龄辞去方丈之职,继任者为茂蕊法师。其後任方丈者有乐果老法师及瑞涛法师等。乃至後者往生,复由董事会主席忍慧法师统理事务,增建普同塔及增公纪念堂等居功甚伟。忍慧法师俗名颜兆桐,是香港大学早期毕业生。青年时接触佛学并结下不解缘,惟真正出家是在年近七十时的事。其时妻子去世,又见子女已成家,乃往宝莲寺剃度。1988年,忍慧法师圆寂,其家族捐出遗产一百五十万元作重修佛殿之用。具体工程由董事会仝人策划进行,至1993年5月竣工;共耗资二百多万元,幸赖各界善信捐款资助完成美事。大雄宝殿经重修後,美轮美奂,庄严瑰丽,金光辉煌,适值定慧寺七十周年纪念隆重开光,更添喜庆。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大埔区大埔墟马窝村53号  乘车线路:乘新界区专线小巴20s至马窝村再步行前往

香港立法会大楼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楼,由立法局于1898年2月28日决议兴建,大楼由英联邦采办处的顾问建筑师亚士东·伟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贝尔(Ingress Bell)所设计。大楼于1900年开始动工兴建,1903年奠基,由于缺乏石匠与合适的花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  大楼曾经先后用作最高法院及立法机关,在香港日占时期曾被日本军征用为宪兵总部。随着香港立法会在2011年10月迁往位于添马的立法会综合大楼,大楼已经移交予司法机构更改成为香港终审法院,预计于2015年年中投入服务。  立法会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仿效古罗马及希腊的建筑设计,由爱奥尼亚式圆柱及多立克式圆柱所支撑,组成地下及一楼四周的柱廊。大楼设计象征秩序与公平,所有门窗分布于支柱之间,对称有致。为了适应香港气候,建筑特设宽阔阳台,足以阻止阳光直接透进室内,提供散热功能。  大楼顶部揉合中西的建筑特色,中央穹顶在建筑物在外观占了主要位置,穹顶由双层钢架和桁架内部结构支撑,建于花岗石制方形基座上,四端建有尖塔装饰。大楼最高点的穹顶顶塔上,嵌上青铜制都铎皇冠雕塑,是英皇爱德华七世于1902年采用的御冠。大楼的南北两侧建有两座中式金字屋顶,以中式两层瓦片铺设,以防止在雨季渗漏,整个屋顶以雕琢华美的中国传统柚木托架及钢制T字型支架承托。  大楼面向皇后像广场的中央门廊部分筑有三角楣饰,并刻有“Erected AD MDCCCCX”(公元1910年竖立)的题字,两旁各有一个以圆环衬托的刻字“E”及“R”,为“Edward Rex”的缩写,以象征大楼建于英皇爱德华七世在位时期。楣饰顶部为英国国徽为设计的皇家盾形纹饰:左上方与右下方各刻有三头狮子,代表英格兰;右上方的一头狮子代表苏格兰;左下方的竖琴代表爱尔兰。盾徽由英格兰狮子及苏格兰独角兽护持,顶端雕有皇冠,下刻有最高统治者的铭辞“DIEU ET MON DROIT”(我权天授)。倚在皇家盾形纹徽两旁各有一尊雕像,左面为真理之神阿勒忒亚雕像,右面为怜悯之神克勒门提那。  三角楣饰的顶部竖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义的泰美斯女神雕像,雕像右手持着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着象征权力的剑。雕像被蒙上双眼,象征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及公正严明。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中西区昃臣道8号  乘车线路:乘电车2、3、5、6路前往。

-祠

  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圆,建于1945,是香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也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据传说,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他的签文十分灵验。此外,该祠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  在每年农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该祠,为过去一年酬谢神恩及为未来一年求神庇佑。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黄大仙师宝诞,所有黄大仙的弟子会于正午时分聚集于祠内的主殿参与祭祀活动。、  在20世纪初,道士梁仁庵等人从广东西樵山普庆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像来港。最初,他在湾仔开坛阐教,奉拜赤松仙子。1921年,他们经过仙人指点,选择了九龙狮山下的龙翔道建祠。后来,信众渐多,香火日渐鼎盛,成为港九著名庙宇之一。据说黄大仙“有求必应”,签文尤其灵验。每年,不少善信争相在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上“头柱香”,成为一年一度的城中农历贺岁佳话。  黄大仙的来历:  晋代道士黄初平,是道教著名的神仙,浙江金华人。十五岁的时候,家里让他去牧羊。有道士见他本性纯善,为人良谨,便带他到金华山石室中,修学道法,得成神仙。  度兄成仙:黄初平入山学道后,很快便过了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黄初起,入山寻找初平,历年也找不著。后在市中遇见一个善卜的道士,道士告诉初起,黄初平的所在,并带他入金华山中找到了黄初平。黄初平当其兄长的面,叱无数白石皆变为数万头羊。黄初起见其弟已得如此神通,心生慕道之心,便弃妻子,留就初平,修学道法。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来兄弟二人一起返还乡里,看见各位亲友基本上都已经死亡了,於是又回金华山去。临回去时,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有数十人。  信仰的流传:金华北山曾在晋代建有赤松观,规模宏伟,“为江南道观之冠”。旧时东南地区普遍信仰,随著华侨的外出谋生,黄大仙信仰逐渐传至海外。现今以香港的黄大仙庙尤为著名,终年进香朝拜者甚众。  历史沿革  在1921年前,黄大仙庙原设于广州,已有百年历史。只因当时广州的政局非常复杂。当时广州由陈炯明所控制,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说要破除迷信,便拆去庙宇筑马路,或拆庙卖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机霸占房产。当时很多庙宇遭殃。黄大仙庙在军阀借破除迷信之名,而刮地为实的时代里,自然也受到影响,但幸得香港绅商李亦梅、谭杰生、梁仁庵、郭述亭、张殿臣、陈桂石和唐丽泉等,把黄大仙宝像接来香港,安奉在啬色园内,才使黄大仙宝像才得以保存。  1915年,道侣梁仁庵、梁钧转父子,从广东西樵山普广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像来港。原先在湾仔供奉,1921年,大仙乩示,到竹园吉地,建“啬色园”至今。  啬色园本来是上述几位绅商的私人修道别墅,1921年初接黄大仙来港时,并不是任人参神,但因后来善信要求入庙参神者日众,各绅商平日乐善好施,于是就定下开放时间,并将香火收入,拨充善举,赠医施药,年年无间。到1956年9月25日正午12时,由该庙正总理黄允畋,将庙宇的收入,正式交由东华三院接管。  黄大仙祠经历过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飞机多次用地毯式的轰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无恙。  内部结构  大殿扩建  黄大仙祠自2008年4月6日起展开为期两年的大殿扩建及元辰殿建设工程,除扩建大殿及参神平台外,并增建元辰殿。施工期间,黄大仙师将移鸾到祠内凤鸣楼安奉。  内部建筑  黄大仙祠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极尽中国古典庙宇的特色。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宝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祠外的一个大牌坊,上着“赤松黄大仙祠”的大字。经过解签档、算命看相摊等,便看见另一个内牌“第一洞天”,再拾级而上,有另一个牌坊,上面写着“金华分述”,每个牌坊都有其宏伟的建筑特色和意义。  黄大仙祠内的九龙壁仿照北京九龙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题诗,增添黄大祠的中国传统特色  大雄宝殿辉煌宏伟,雕刻精细。在香烟弥漫下,善信顶膜礼拜,祈求福至。殿内有碑文一则,简介黄初平成仙的经过。  地址:香港九龙黄大仙竹园村2号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852-23278141  官方网站:http://www.siksikyuen.org.hk/public/main  开放时间:  黄大仙祠7:00-17:00;从心苑、太岁元辰殿、总办事处8:00-17: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黄大仙祠

屏山聚星楼

  聚星楼,又名魁星塔、文昌阁,当地人称之为文塔,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围北面,原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之一的邓氏家族聚区地的风水塔。聚星楼是香港现存唯一的古塔,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后面的轻铁车站距离古塔只有几十米。聚星楼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对后海湾,兴建聚星楼是用以“挡北煞,镇水灾”,而聚星楼与青山风水遥相配合,亦可护佑族中子弟在科举中考取功名。  聚星楼原高七层,但後来因风雨侵蚀,上面四层经已在风灾中塌毁,只剩下现时的三层。聚星楼呈六角形,建基於一矮台之上,主要以青砖及麻石砌成。三层的聚星楼约十三公尺高,最上层供奉著主宰文运、掌管功名的魁星。聚星楼每层均有吉祥的题字,由上层而下分别是“凌汉”、“聚星楼”和“光射斗垣”。  据邓族父老相传,当地立村之时,风水先生曾指出当地依山环水,定必子孙繁衍而千年不衰。唯不足之处是:一、青山尖而高大,旺火为忌,宜多水而济之;二、而西北缺口,北煞伤人,将来邓族文官升堂,自有挡煞之法。但至於何谓“文官升堂”,当地风水先生只答曰:“天机不可尽泄”。  明朝洪武15年(1382年),屏山邓族第七世祖宁国府正堂邓彦通受封,在上任升堂的第一天晚上,他梦见故乡西北角上空星光灿烂,但群星突然落下,聚集于西北的河口。邓彦通梦中惊醒,并想起立村时风水师傅的说话,回顾始祖至他虽已经七代,但总共只有12个男丁,而其中竟有4人早逝。邓彦通心中不安,於是聘请风水师傅谋求挡煞之法。师傅说:“贵村之立村先师果然学问不凡。大人升堂而群星来会,应建楼以聚之,借助於众星,自有雷霆万钧之威而北煞服焉。苟有文笔而无掌笔之才,不为用也!”邓彦通恍惚大悟,於是在此建立了七级浮屠(即佛榙),恭奉文武诸神,挡北煞,镇水灾。果然,邓彦通以後的七代人,发了22个男丁,当中10人另建围村,有几位做了寿官,有两位建了二公祠,有的长寿达八十多岁、九十多岁,邓氏家族在屏山的男丁有1500多人。邓氏在明清两代人材辈出,每能在科举中金榜题名,士人及当官者不计其数,族人相信是塔恭奉的文曲星庇佑,故族人亦称此塔为“文塔”。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元朗区屏山屏厦路  乘车线路:乘城巴969b、969、n969路;九巴264m、265s、269b、269c、269d、276a、69m、69x、869、n269路;龙巴e34路前往。

香港龙山寺

  龙山寺座落於粉岭龙山之麓,原名龙溪庵。《重修龙溪庙碑》中载:“龙溪,古神境也。云兴则雨,详载邑志,号曰神山。流而为溪,则曰龙溪。晋人建寺以此,以应神赫。”可见龙溪庵可能始建於晋。亦有说谓庵乃始建於元末明初。至乾隆己卯年重修。其时为附近一带村民所建,目的是“建庙敬神、立祠祭祖”之用。  罗浮一景  後因年代久远,且庵几经变乱失修,以致颓垣一片。於1986年在乡绅父老及十方善信鼎力支持下进行重建。经七年的策划施工,於1993年12月19日建成了楼高七层的崭新寺院,并正式名为龙山寺。  粉岭火车站旁有每小时一班至龙山寺专车。龙山寺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寺高七层,取意於“七级浮屠”。重建後的龙山寺外观华丽,被誉为“罗浮三十八景”之一。单就寺的外墙一幅十五米高七米阔的观音圣像,已巧夺天工。圣像系由每件共重五十公斤共三百多件瓷雕组成,为广东陶瓷雕塑艺术家梅文鼎之精心杰作。圣像下有巨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在寺的左侧保留著龙溪庵的古旧石刻,从部分破损模糊的碑记中可追溯龙山寺重建的历史由来。  地下大殿为千手观音殿,金漆牌匾刻着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手书,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二楼前座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延寿药师佛,伽蓝菩萨、韦驮菩萨及慧能祖师圣像;二楼後座为讲经堂;三楼前座为弥陀殿,供奉西方三圣,并有场地承接功德法事;四楼分别为功德堂、祖先堂、藏经阁;五楼有方丈室、会客厅及斋堂;六楼为龙山管理公司办公室。天台建有思恩亭,在此由高俯视,龙山寺为群山环抱,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案,後有靠,故被视为罕有风水宝地。  佛光常照  龙山寺的现任住持寂照法师是於1998年3月30日进院升座的,是继新成法师後的第二任主持。寂照法师於二十五岁剃度出家,後於山西五台山受具足戒於寂度和尚。归创俗乡圆明讲寺,更於1990年组成圆明慈善救济组,广行公益事业。  1994年8月,寂照法师来港,挂锡西方寺,後更成为西方寺住持永惺法师之法徒。寂照法师悲心恳切,除主理各种经忏法会外,在管理公司的支持下,更努力将道场扩建,以作众生之慈航。从寺内模型可见,在整个龙山寺的建筑构想中尚有天坛殿、大雄宝殿、安老院、僧侣宿舍等,规模甚大。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北区粉岭龙跃头流水乡布格仔  乘车线路:乘的士车前往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Chung Chi College)是香港中文大学四家书院之一,也是其中一家创校书院及规模最大的书院,依据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本教导青年发扬基督精神,研习高深学术,促进研究工作,并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宗旨。崇基学院校园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公路十一咪半东北之山谷。崇基学院的和其他几家书院不同之处,除了学院本身的基督教背景、以及每星期一课的周会以外,就是学院范围内的礼拜堂和设有神学院,以及全大学唯一提供神学以及音乐这两个科目的选择。崇基礼拜堂更是在香港大专界中独有的座地式教堂。  学院与学系  崇基学院共分61学系,提供约54项主修课程及46项副修课程。学生必须分属香港中文大学学院中包括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之一。崇基学院是香港中文大学唯一提供神学以及音乐这两个科目的选择的书院。  历史  崇基学院之成立,其主因是并合内地十三间基督教大学而成的。鉴于1950年代初期香港社会对中文高等教育之需要,崇基学院于1951年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并于1955年依照香港政府法例注册成立。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63人,借用圣约翰座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乃租赁坚道房舍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此项发展乃得美国之“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纽约之“岭南大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伦敦之“亚洲基督教大学协会”之经济资助,而告达成者,香港各界人士及教会之经济支援,亦有增无已。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10英亩,并于其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崇基学院于1956年迁至环境优美之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学院更购买邻近土地,以为建筑运动场及新增校舍之用。目前学院之土地面积连同官地在内,共计55英亩,而马料水村村民已徙置于新界之另一新地点。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组成中文专上学生协会,推动成立一所“中文大学”。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崇基遂成为三成员学院之一。崇基学院校训为“止于至善”,语出《大学》。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新界大埔公路十一咪半东北之山谷  乘车线路:乘九巴72a、72、73a、74a、872路;新界区专线小巴28k前往

深水埗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深水埗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