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 |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是1994年10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林场批字[1994]150号)建立的。它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林业科学家称它为“森林化石”,旅游者称它为“蜀道翡翠”,文人雅士称它为“翠云明珠”。 一、基本概况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梓潼县七曲山上,距梓潼县城最近端3公里,最远端20公里,在梓潼县城郊西北部,是川北剑门蜀道精品旅游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国道108线贯穿园内,现国道108线复线在该园东侧边缘,并在公园南北两端相接。公园距中国西部科学城绵阳57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177公里,北有剑门关之雄,西有窦团山之奇,东有嘉陵江之险,南有青城山之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地理优势。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2346公顷,其规划面积包括七曲山风景区和长卿山风景区。整个公园沿七曲山南北走向呈带状分布,带宽约800一3500米,带长约16000米,为四川盆地深丘地貌,海拔500一892米,相对高差约400米,坡长而缓,坡度为250一350,山脊峻秀,山坡分布多级小台地,间有阔台地,分布了公园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于北有秦岭天然屏障,南受海洋性温暖气流影响,气候特征表现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爽秋凉,园内年均温度为14.8℃,最冷月平均温度4.5℃,最热月平均温度23.5℃,年平均降雨量992毫米,且雨热同季,相对湿度达76%,冬季略有积雪,最厚处可达20厘米。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类型为低山常绿针叶林,植物群落优势树种有柏木、马尾松、桤木。其中柏木占74%。动物资源有野猪、麂子、豹猫、锦鸡、杜鹃、画眉、喜鹊等多种飞禽走兽及多种蛇类爬行动物。 二、风景资源 1、森林群落景观 高处远望,山脊部位呈带状分布的3万亩柏类森林,郁郁葱葱,随山赋形,由高至低,迤逦而下,林冠翻波,恰如一条巨龙游饮潼江水,姿态轻盈优美叹为观止。入林可见,株株翠柏直接蓝天,婷婷玉立,枝叶相交,微风过处,虫鸟和鸣,信步林中,神清气爽;细看林下,铺满了黄灿灿、松软软的柏针,宛如一张金色的地毯,成片成簇的马桑、黄荆等杂灌和野花、杂草点缀其间,更添无穷的野趣。林中四季的景致各不相同,春季百花争艳,夏季绿海扶阴,秋季赤橙黄绿,冬季则银装素裹。 2、古柏林景观 七曲山古柏林离县城10公里,环绕七曲山大庙,面积约400亩,生长着历代栽植的古柏14305株。这里古柏漫山遍野,根连技接,擎天挺拔,铁骨铮铮,一色苍翠,林中无一杂树,是中国最大的纯古柏林。古柏树龄,一般在400一一500年间,多的已超过1000年,林业科学家称之为是一座活的古柏博物馆。这些古柏如伞如盖,姿态万千,人们爱之咏之,因形就名。那参天挺拔,铜臂铁骨,俨如泰山的叫“泰山柏”;盘旋而上,弯弯曲曲,状如苍龙,虬枝入云的叫“飞龙柏”;根交于下,枝接于上,同根并干,形同连理的叫“夫妻柏”;枝干舒展,体态轻盈,婀娜多姿,随风飘拂的叫“仙女柏”;高入云端,树冠相拱,形同蘑菇的叫“蘑菇柏”等等,莫不惟妙惟肖,美不胜收。《中国古迹名胜揽胜》云:“这里背靠剑门群峰,面向川西平原,一万余株古柏,葱郁参天,蔚然森秀,不愧为蜀道奇观。” 在这纯古柏的世界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四季进行森林浴的最佳地方。阳春三月,青枝交映,柏油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炎炎夏日,朵朵柏枝,苍翠欲滴,凉风习习,蝉鸣悠悠,杜鹃阵阵,使人心灵幽静,暑热立消;金秋八月,丹桂飘香,秋风拂来,风摇古柏,林涛低吟,仿佛在向人们祝福平安。隆冬瑞雪,那些千姿百态的粗大枝干,被皑皑白雪打扮得各具情态,又是另一番景色。 3、翠云廊景观 古蜀道自阆中经剑阁至梓潼,三百里程十万树,犹如一条莽莽苍苍的绿色巨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清代诗人乔钵称之为“翠云廊”。公园内的古蜀道,从前是“古柏株连株,长廊接天来”,1935年兴修川陕路时,绝大部分被毁,如今仅留下古柏400余株,还有少数地段,保持原貌,这些地段的古柏,两旁排列,树若旗屏,苍劲参天,多姿多态,生机盎然。 据有关文献和民间传说,这些古柏栽植的年代,有秦时的“皇柏”,蜀汉时的“张飞柏”,永嘉年间的“晋柏”,庆云三年的“宋柏”和正德十三年的“李公柏”,其树龄大多在千年以上。两千多年来,历代皇朝诏令保护,并将古柏保护的情况作为地方-的政绩考核,因此,这些古柏又被称作“皇柏”。这些古柏粗细不一,胸围大的在5米左右,一般在3米左右。在公园的北端柏林湾的古蜀道旁有一株古柏,胸围6.7米,高24米,树冠覆盖45平方米,1997年四川省林业厅专家测其年轮为1743年,是迄今发现蜀道上最大的一株古柏,人称“古柏王”。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梓潼县林场职工在七曲山的川陕道上开始补植了以柏树为主的行道树,经过半个世纪的精心管护,这些行道树和原有古柏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老年的苍劲挺拔,遮天蔽日,中年的奋力向上,浓荫宜人,青年的生机蓬勃,翠绿青葱。从大庙过林场至演武一段,由古柏新树形成了一条长十多公里的绿色隧道,行车穿行其中,给人一种“飞行翠云里,如入仙境中”的感觉。 4、珍稀古树景观 (1)七曲山晋柏 在七曲山盘陀石侧,有株铁骨嶙峋,矫若虬龙的古柏,相传为晋代张亚子所植,距今至少已有1600年,故称“晋柏”。树干粗大,高耸入云,有“晋柏穿云”之誉,是梓潼八景之一。它周身无皮,却顶风傲雪,不屈不挠,昂然向上。树的四周,以石为栏,栏外有亭,亭上有联云:“如佛子身不生不灭,同孔坛杏有干有年”。 宋人刘昌词《芦浦笔记》中就有此树的记述,说蜀道近旁这株千年古树,枝繁叶茂,荫可庇一亩,往来行者常在此树下歇息,往往在这里易弃旧鞋,或抛挂枝上以为戏,久而积千百双,后来有人在此卜问心事,往往皆应验,于是以为有神灵。有一士人应试从此经过,取其佩刀削树皮刻定“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数字。待应试回程,此处已建立4座小庙,士人笑而不言。三年过后再过此地,已是祠宇壮丽,并有十数家居其侧,惊而相问,均说其灵验无比。士人于是留宿而扣问此神:“神之号不过是我戏书,为什么今天奉祠竟如此之盛?你究竟是什么人呢?”当夜梦神人相见。告诉他说:“我是附近的老铺兵,平生不敢欺心,裁汰之后,常见道路负重不能前行者,因而送五里以歇其肩,并没有其它长处。不料上帝竞记住这一劳积,但始终未能安排所处,承你书此‘草鞋大王’之号,于是受封才享有奉祀。”士人间道:“那么为什么卜问总是灵验呢?”神答道:“这并不是我的神能,不过及时奏帝,帝以其诚,才给予答复。”士人问:“我的前途可预告吗?”神答:“可以。”第二夜士人梦神相告:“必当于某年登第,当至何官。”后来届时事事应验。 据《梓潼县志·咸丰志》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这株晋柏“高五丈余,围计高之一,巅如龙如凤,根如盘如距,其腹坚实,而肤益肥润”。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晋柏石栏时又载“晋柏神物也,生七曲山盘陀石侧,无肤甲,无枝叶,玉立亭亭,柯若苍龙,根如盘石,阅十六朝,历二千年,雨淋日炙,无丝毫脱落之患”。此树历尽沧桑而不朽,“根如铁石无异样,壮若苍龙插云巅”,为公园内一大奇观。前人把它视为神木,并说它可与泰山御史台诸柏同名于世而不朽。 (2)大庙丹桂 七曲山大庙桂香殿前,有四株极为珍贵的丹桂,高10一12米,围1.5米,相传植于明洪武初年,距今600一700年,四株丹桂均老干苍劲,生机蓬勃。每年秋季,花开两度,花期相距7—10天。每逢中秋庙会,珠红桂蕊,香飘-,沁人心脾,游人无不以亲睹亲闻为快。有诗赞曰:“蟾宫仙桂人间栽,天降灵实万人来,不是广寒香一点,怎能吹得满山开。”“丹葩间绿叶,锦绣相叠重,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红。” 5、凤桔景观 梓潼有“桔根之乡”的称谓。梓潼桔根最早产于公园内的凤凰山麓,原系野生,故名“凤桔”。凤桔的特点为,味微甘而后苦,气清香,色白心实,断面呈菊花心,嚼之有粘滑感,有较强的祛痰利咽、生饥排脓的功效。因历史上常作为贡品敬献朝廷,御医在用桔根时也常用梓潼凤桔,梓潼凤桔又称之为“贡桔”。凤桔曾经四川省卫生厅、省医药管理局化验,其桔根甙含量为11.4%,居全省之冠,上海中药材公司检验后也认为“完全符合药典规定”。经有关专家考证,凤桔之所以独具特色,是因为凤凰山麓土质中性偏碱,年均日照达1300小时,年均温16.5℃,年均降水量1150毫米,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桔根生长。现此处已成片种植,每到夏秋之际,桔根已茎高约1.3米,叶呈锯齿状针形,到处是紫白色的钟形花,成为园内一大景观。 6、自然地貌景观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深丘地貌,公园内的峰峦岩岭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从凤凰山到庙垭一带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头30余座,曲折蜿蜒,登高远眺,只见峻岭云迷,峰峦隐现,绵延不尽。塞子山海拔892米,为梓潼第二高峰,宛如一柄绿色长剑,直刺云天。公园南端的长卿山拔地而起,宛如城垣,山上遍布松柏,美如画屏,同七曲山一样,亦为西蜀名山。 7、自然水景景观 潼江为梓潼第一大河,似玉带环绕整个森林公园,山绕水,水环山,形成“九曲潼江七曲水”的优美景观,“潼江春汛”为梓潼八景之一,每当春汛初泛,点点桃花,行行岸柳,一江春水,层层细浪,鱼跃鹭飞,美不胜收。此外,公园内还有塘堰50余口,总蓄水量达150万方,它们如颗颗珍珠,镶嵌在绿色的-之中。既是公园生产生活用水来源,又是垂钓、水上游乐和水产养殖场所。 8、自然天象景观 公园内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静风频率高,河谷地带常形成数百米层积云。雨后初霁,云雾缭绕,山峦、林木、古庙若隐若现,变幻莫测,美妙神奇。清新翠绿的山峰,波澜起伏的白雾,隐约飘渺的流岚,仿若仙境。这就是“七曲晴岚”,亦是梓潼八景之一。 塞子山山顶可观赏日出日落景观。每当晨曦微露时,登上山顶观景楼,但见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朝霞万道,光芒四射。傍晚落日西坠,晚霞无限,把酒临风,吟诗作赋,何其乐哉。 每逢雨后天晴,霞光普照,景色奇丽,时有彩虹飞架天象景观出现。每当寒冬时节,瑞雪喜降,处处白雪皑皑,玉树琼枝,琼楼玉宇,公园别有韵味,美丽动人。 9、人文景观 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除了丰富的自然遗迹,还有特殊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五丁开山与古剑泉、《三国演义》与瓦口关、文昌帝君与七曲山大庙、唐明皇与琅当驿、张献忠与庙垭古战场、红军与敕法台等,以及二月文昌会、八月瘟祖会等庙会文化,均可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也是公园的核心景观,展示的是公园另一个特色。 三、综合评价 七曲山森林公园具有以柏林为主的特色森林景观,具有以“古文化、古道、古建筑、古树”为主的人文景观,尤其是有全国第一的文昌宫和纯古柏林,以及优美的神话传说、大量的历史故事和诗词文章,使整个森林公园具有凝重、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七曲山森林公园具有“古、奇、幽、深”的特色,为第二级胜景国家森林公园。 地址: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风景区内 类型:古迹道观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816-8229209 官方网站:http://www.qqs917.com/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 绵阳七曲山大庙门票成人票(赠送水观音门票) 50元 交通 交通 自驾:绵阳-绵兴东路-园艺街-游仙东路-凯仙东路-G108-梓潼县-景区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 |
“两弹”城旧址 | “两弹”城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指当年为发展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的中心。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当年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军事实力,研制发展高能物理,热-的地方。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曾聚集中国国家科技精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倾注心血,举世瞩目的人杰地灵之地。 中国“两弹”城旧址,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区过渡的绵阳市梓潼县城西郊长卿山西麓, 占地有数平方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4年5月以后,在美、苏两国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的情况下,经济工作中备战的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大规模的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开始布局。为此,中央决定对一、二线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的方针,实际上是对国民经济的又一次大调整。 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早在1958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聂荣臻主持下迈开了步伐。1961年中央作出以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为首,包括聂荣臻、罗瑞卿等在内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两弹的研制。毛泽东指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经过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以及有关部门的职工、干部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0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集中地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我国自力更生取得这一 辉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政府申明: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是-而为的,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 根据中央这一政策,战略决策和部署,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党中央从备战的角度,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的以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1964年,0中央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建议,正式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定。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开始进行。中央将四川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绵阳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西北边缘是山高谷深的龙门山脉,向东南地势渐次降低,形成盆周山区,很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自然条件,全地区19个县、有近千万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宝成铁路通过和地方公路的发展,各方条件改善,国家“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又在绵阳各地安排了一大批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加上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温和,是“三线”建设布点比较理想的地域。梓潼县地处绵阳东北面,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中低山占幅员面积的39.8%,丘陵占45.3%,平坝占14.9%,以潼江河为界,东部以深丘为主,海拔一般在800米左右,西部以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500—600米之间。潼江河沿岸为冲积平坝,多如串珠,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935.8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林木葱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梓潼建县历史悠久,地当金牛蜀道南段和“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剑门蜀道,国道108线穿境而过,东北距首都北京市2048公里,西南距省会成都192公里,距绵阳市区47公里,西距宝成铁路小溪坝火车站57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当时总人口32万多人,梓潼是进行“三线”建设比较理想的地域之一。 1965年5月,中央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建设科研基地。经过勘测选点,分布在安县、梓潼、剑阁共有15个项目。研究院院部被定点选在梓潼。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国营曙光机械公司(即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的设计院等单位陆续从青海等地迁来梓潼,开始勘测设计,随着曙光公司(当时也称九院)的迁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工程部队和内卫警察部队8040、8342、7983、0056等部队,核工业部的二十三、二十四公司等大型建设工程公司也进驻梓潼,修厂房、筑公路、架桥梁,在县境从南到北摆开了“三线”建设的大战场,梓潼人民也热烈地欢迎“三线”建设大军的到来,腾房屋,让土地,种蔬菜,筛沙石,烧砖瓦,打石头,修桥补路,安全保卫,从各方面竭尽全力地支援“三线”建设,县里建立了“三线”建设的“支重办公室”,专门负责联系协调支援“三线”建设方面的工作,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线”建设在梓潼的展开,特别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及所属各科研所室在梓潼以如此浩大的规模布点和迅速开建,给梓潼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天赐良机,给梓潼人民带来了福音,县里的道路交通,水源供给,电力照明、城市发展、生活水平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点在梓潼,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常来梓潼,特别是研制“两弹”的元勋邓稼先更长期工作生活在梓潼,负责国防科工委的将军张爱萍也常驻梓潼。梓潼聚集了很多国家研究尖端科技的专家和精英,使这块古老美丽的大地,更增添了现代尖端科技的神奇。 后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际间军备竞赛的和缓,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解决条块分割,过于分散,运输战线长等矛盾,以发挥适当集中研究,促进由军品向民品转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繁荣等,经党中央、国务院、 -批准,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称核九院)院部等基地由梓潼城西长卿山麓白家湾,迁至绵阳市游仙区紧邻涪江之东的周家湾和申家湾,在此建立新的科研基地。由于迁建工程的方案是1983年9月敲定的,所以定工程代号为“839”工程。此后,新的科研基地逐步兴建和完善,旧的基地逐步完成历史任务。随着新基地的建成完善和使用,原来的科研机构人员逐步撤离梓潼旧址,这些闲置的原国有资产,除有一部分留下作安置原九院的一些离退休职工等用, 由九院安排人员自己使用管理外,剩下的大部分房屋等资产,转移划拨给梓潼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 现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核九院)的科研基地虽已迁移到了绵阳,但原“两弹”城的旧址仍作为中国发展国防尖端科技的基地,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下来,成为国家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一永载于历史,原九院人员与梓潼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永存于天地间,梓潼人民永远怀念原九院在梓潼的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工作室,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的旧居,国防科工委将军张爱萍和其他领导人住过的将军楼,如今都还赫然矗立,“两弹”城的花草树木都在茂盛成长和开放,小鸟们在和平的天地里啁啾飞翔,蓝天白云下笑语频传,歌声飞扬……。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永远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进行红色旅游,对青少年和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 |
梓潼翠云廊 | 沿由秦入蜀的古金牛道南行,经宁强、利州、剑门关下的古城昭化,经剑阁县城,南至阆中,西至梓潼,有一条以石板铺成的三百里长的古驿道,道路两旁古柏苍苍,铁干虬枝,高拂云天,逶迤莽苍,蜿蜿数百里,云蒸霞蔚,天幕迷濛,人行其中,如入绿色长廊,行者“尽被浓荫裹”,虽是盛夏,也凉爽宜人,暑气全消。《嘉陵江志》载“自剑州以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树,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这条古驿道的绿色长廊,便是被人誉为蜀道奇观的翠云廊。 翠云廊在梓潼境内长达42公里,北起演武铺,南达石牛堡,有古柏覆盖的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在七曲山段的悬岩间还可见凌空凿洞的古栈道的一些遗痕。 翠云廊有悠久的历史,传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经石牛道南行,见其蜀柏苍劲,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就大砍蜀道古柏,致使“阿房出,蜀山兀”。蜀地百姓震怒,朝廷即令沿途百姓大量植树;又传说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率兵驻守马西(阆中),时值炎热,路上酷热难当,遂令兵士在驿道植树避热;又说张飞率军驻阆中,由于道路崎岖,山势险阻,为不误羽书传递,遂令军士沿途插柏为记,大军过后,柏树成林,故后世有“皇柏”、“张飞柏”、“将军柏”等称呼。 据史料记载,自秦代以来,历经三国、东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官府倡植,民间捐栽,0严令砍伐,人民群众爱护,翠云廊上的古柏,有的树龄达2000多年,胸围4-6m,仍生机旺盛,碧绿葱茏。 翠云廊名称的由来,是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时任剑州知州的乔钵取的。他在著的《翠云廊.序》中说:“自剑阁南至阆中,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在赞叹时,他将这段古驿道称之为“翠云廊”,并赋诗赞颂:“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旁古柏何人植,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叫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美丽诱人的山色,露于笔端。翠云廊之名,至今近500年,线路长300余里。 翠云廊上的古柏,历代史书皆有记载,《华阳国志》、《晋书》、《蜀书》、《南朝史迹》、《陇蜀余闻》等皆有记。对古柏的描述,更是不绝于书,流露于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笔下,李白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前蜀王衍有“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回看城阙路,云垒树层层”。清人张邦伸写古柏形状称“......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玉树,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黄葛耸翠盖,铁干不受枯藤缠,虬枝四出盘云岭。”在翠云廊七曲山上,你看那“霜皮黛色高参天”的古柏,的确是挺拔伟岸,风姿婆娑,情态万千,气势殊异,有的如千手观音,有的如层层古塔,有的枝垂如拱,有的如巨龙盘桓;有的似恩爱夫妻,人称“夫妻柏”,有的树干弯曲扁平,外侧如刀,人称“关刀柏”,还有的人称“张飞柏”、“卧龙柏”、“阿斗柏”、“晋柏”等,经过沧桑巨变的数千年,据有人统计,翠云廊蜀道上,今尚存合抱大的古柏约八千株。 翠云廊上有唐玄宗幸蜀闻铃的郎当驿。尚存“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巨型石碑,从石碑北望,可窥剑门山阙;西观卧龙山诸葛寨,收来眼底;俯览,见潼江如镜,曲折东流,江边青烟绿树,平畴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0和人民0,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翠云廊沿途各级党委和人民0,在保护好古柏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梓潼县从1961年起,在七曲山大庙之北10公里,建起了国营林场,面积1.3万多亩,新植柏树为主的各类树木1.2万多亩,使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30000多亩。坚决执行国家林业法规,古柏得到保护,幼林茁壮成长,一个清新美丽的绿色世界,永存人间,走向未来。 |
魏延祠 | 魏延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地处山间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凉,游人罕至,这对镇北征西勇猛忠诚定汉土的魏延来说,有些悲凉,有些凄惨,有些不公,但对“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来说,这样的祠堂,亦是难得的一种纪念。 西出梓潼县,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约15公里,就到了三泉乡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远,就看到路边的“魏延祠”石碑。这块石碑,是全国第一个县级《三国演义》学会——梓潼《三国演义》学会会长谢汉杰先生题写的。 这里属于卧龙山景区,据《舆地纪胜》和《蜀中名胜记》记载,卧龙山,距梓潼三十里,又名葛山,亦名亮山,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历代方志及有关史籍均有蜀汉丞相军师诸葛亮北伐魏驻兵于此的记载。 卧龙山山顶,有始凿于唐贞观八年(634年)的千佛岩石窟,这些石窟造像保存完好,雕刻精细,充分反映了初唐时期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尤其是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龛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十分珍贵。2006年6月,卧龙山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南面,有诸葛寨遗址,而魏延祠就属于诸葛寨景区。 沿翠柏拱卫的石梯拾阶而上,便见松柏掩映间一座仿古的建筑,这就是魏延祠。 魏延祠坐落在卧龙山千佛岩诸葛寨东长生门下东麓的井冈坪上,梓卧(梓潼——卧龙镇)公路从祠前经过,路北,魏家河蜿蜒东流。祠周,环境清幽。 历史故事 据说,魏延祠方圆十里,有很多姓氏,唯独没有姓魏的,但祠前却有一条魏家河。据当地八旬老翁回忆,魏家河河东原有魏家河庙,庙前曾有三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刻有“魏延率兵驻此”。传说,建兴七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率军北伐时,大军驻屯于卧龙山诸葛寨,令魏延率本部兵马驻今魏家河南井冈坪,成掎角之势以作策应,这跟诸葛亮用兵谨慎相符。 据说,当时天气酷热难耐,魏延发现一片山林有大群的鸟不断聚集,决定在那里驻屯。由于有鸟粪接连不断地落下,官兵们只有在离开树林一点的地方烧饭。可是,却没找到水源。大群的麻雀聚集在魏延部队的上面,感到吃惊的士兵们计划轰走麻雀。魏延也看到了大群的麻雀,但是,他在其中发现了一只白麻雀并被这只白麻雀所吸引。他追着这只白麻雀到了一处岩石场,忽然,白麻雀奇迹般地在岩石的裂口里消失了。魏延感到十分惊奇,他试着推动岩石,不料,岩石轰然崩塌,泉水喷涌而出。原来,岩石下是一股地下水。官兵们找到了烧饭洗浴的水源,当地久受干旱之苦的农民们也感到非常开心,他们把这条地下水称作魏延河。据说,当时魏延经常身着战袍,牵着战马,手持大刀在河边饮马巡视。 后来,人们为怀念魏延驻兵之史迹,在魏延河边建了魏家河庙,并在河上建了一座小桥,取名为“将军桥”。魏家河庙毁于1968年,刻有“魏延率兵驻此”的石碑也不知所踪。但将军桥尚存,只是没于水中,每年六七月间,水退则可见桥。 祠堂现状 据说,井冈坪上历史上曾有魏延祠,后来由于官府的命令,魏延祠被拆毁。现在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 魏延祠,殿宇巍巍,正中,塑有魏延像,端庄威武,颇具大将风度。“魏延祠”匾额,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先生题写。祠堂廊上,立有三块石碑,上面分别刻有“南郑侯魏延简介”、“魏延率兵驻此认证碑记”、“魏延祠考察记”。 魏延祠正殿左测,是道教殿堂,塑有一些道教人物塑像,有道教0神——王灵官,还有道教鼻祖——老子。 魏延祠右上方,还有文昌行宫和大佛殿,大佛殿内,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像。 信息来源:梓潼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白雀村 白雀村是三泉乡唯一的新农村示范村,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距场镇、县城分别1公里和12公里,安梓路穿境而过,全村辖8社,302户,967人,耕地面积1226亩。全村共有6党小组,53名党员,村社干部15人。2013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250元。 近年来,该村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核桃基地600多亩,猕猴桃基地100亩,水稻制种200…… 详细++ 信息来源:梓潼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梓潼上清观 | 梓潼上清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县上清观,又名灌沟寺,亦作观沟寺,位于东石乡油坪村1、4组,坐西向东,创始于隋开皇,重建于明成化,毁于崇祯后,再逐渐兴盛于清代康雍乾道。现存古迹以清代四合院古建为主体,兼紫荆、蒙泉和明代摩崖等名胜。1990年11月,被公布为县保,2009年7月,被公布为市保,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保。 咸丰《梓潼县志》载:“上清观,县南二十五里,明成化间创。国朝雍正间,邑令刘应鼎重建。观旁有蒙泉,引溉田数亩,石碣刻‘蒙泉’二大字。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又:“蒙泉,县南二十五里,岁旱祈祷立应。” 一.上清观山门 上清观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666平方米,占地面积923平方米。 戏楼下层向外开山门,额悬“上清观”横匾一道,由梓潼张玮书于丙戌年。 面阔九间,设廊,宽2.31米,墙体下部用三层条石砌成,高0.9米,檐柱带木质,计10根,中间两根是通顶方石柱,刻三联,其一:“山有水则秀,听幽咽泉流,响彻太清长夜月;地以人而灵,缅汪洋帝德,光耀天上文昌星。”其二:“此间有痩竹高梧,愿感物兴怀同领清幽;其地邻廉泉让水,欣顾名思义尽洗嚣尘。”其三:“人间孝友推张仲;天下文章仰福星。道光辛丑;众姓弟子敬献。” 二.上清观戏楼 戏楼坐东向西,两层,面阔三间,进深11檩,单檐歇山造,呈凸形平面布局,建筑面积118.36平方米。下层高2.15米,由18根方石柱支撑。葫芦宝顶,鸱吻吞脊,翼角飞翘,脊饰有瑞兽祥花、戏剧人物、神仙以及三羊、耕牛等。悬柱联两副,内联:未必名山隐高士;何如此地求长生。外联:欲除烦恼须无我;想求安乐莫贪心。台中屏风画麒麟,马门上悬“出将”、“入相”小匾。后部添设小阁,云“魁星楼”,置飞来椅。 檩书:大清道光三十年(1850)岁次庚戌季秋月望五日谷旦。 梁架书:经修总领:宋银、孙正荣、生员宋履谦、陈国隆、陈国体、吏员陈玉书、陈金、宋映修、宋燿、白永贵、宋仲修、孙文、宋永珍、殷明中、工师吴会元;陈德万、陈国福、陈国富、宋文英、孙治荣、宋万川、宋万珍、经书孙鑑、高登第、宋学仕、孙柱、李芳、文员宋嘉修。建修乐楼住持:丁恒、静修。佾生岳秀祥。 又书:天封寺僧会司丁悟徒本善孙圆庆圆会圆诚重孙觉定,各祈佛法常兴;天封寺大戒比丘僧宗贤徒住持丁恒孙本灵本裕重孙圆秀,宗光侄囗智孙本囗,静修徒了性孙本崇共冀山门镇静。谨题。 戏楼左右接悬山顶屋,背外面里,呈凸形立面,通面阔30.7米,通进深12.6米。 据道光11年岳考祥《重修上清观募化碑志》,该戏楼创建于道光十一年。据脊檩墨书,修建于道光三十年。据现代庙史碑,民国二十六年有维修,2005年再次维修。 三.上清观三清正殿及南北厢房 上清观的正殿是三清大殿,坐西向东,通面阔五间26米,通进深三间9.1米。设前廊。三清殿居中占三间,右连武圣宫,左接文昌殿。素面台基,踏道九级,单檐歇山顶,火珠宝顶,上置一铁铸“寿”字,两侧脊兽各四,均龙形。 三清殿建筑面积175.5平方米,三面是夯土墙,殿内梁架两副,抬梁式,五架四步后接二步,前廊二步出挑一步,前后用三柱。檐柱下为抱鼓石柱础,其余为高0.98米许的高柱础。檐柱、内柱上绘旋子彩画。檩书:雍正十二年太簇月建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月重修。缺字及梁上墨书不清,似涂抹,待细考。 殿前紫荆树,树围1.68米,高3.7米,干枝一分为三,再分至十几,高比殿宇。树旁立碑,号称“树龄约1100年”,传曾有人欲百万求之而不得。 据庙内清碑及县志,上清观创自隋朝开皇年间,明成化重建,毁于崇祯年间的战乱。清康熙五十五年,梓潼知县刘应鼎倡议重修,宋、陈二公总领,雍正十二年竣工,道光年间曾多次培修。 三清殿南北厢房各五间,通面阔19.3米,进深各两间,通进深8.5米,单檐悬山顶,木结构,楼檐下设悬空回廊。 檩、梁书:1.大清乾隆卅一年岁次丙戌孟冬月十五日建修;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仲春月十四日重修。2.总理经修首事:……(不清);继理经修首事:孙柱,孙文选,李万福,陈德体,陈福,宋登第,宋成全,宋荣囗,宋学太,宋学发。3.总理经修首事:孙柱,孙文华,孙文选,宋高福,陈德体,陈福…… 四.明代摩崖造像 上清观后侧山崖,峭壁嶙峋,在人不可近的高处,保存有道教摩崖造像3区13龛,题记1则,除空龛,计9龛24像(未计蒙泉处6龛)。文保资料和观内碑刻均称是明代道教造像,为明成化中重建庙宇时所造。 1区造像在豹子洞侧,7龛19像,重装,除左侧单像外,其余均一主尊二胁侍,主尊趺坐素面方台之上,无发髻,圆形头光,穿右祍内衣,外面大衣双领下垂,其中四个手靠凭几持扇,两个手结于腹前,胁侍均站立,宝珠形头光,台下设一香炉,两侧各蹲踞一狮。龛下存有“囗卫毛泽东思”几个大字标语,附近有“立公”二字,或出于文革年代。 2区造像仅残存1龛,未装彩,石韵可赏,龛楣宝珠形,头部完整,戴道巾,慈眉善目,头以下缺失,右胁侍崩落殆尽。龛周围岩石大面积崩落。 3区造像临近蒙泉,五龛,右1、右3、右4是竖上方形空龛,右5有阴刻方形边框,不知是未完工龛还是题刻龛,仅右2龛保存完好,并有题记一则。 右2龛是横长方形,右侧造像左侧题记。右侧分内外龛,外龛横长方形,内龛居中,龛楣宝珠形,龛内造像风格雷同1区造像。一主尊二胁侍,主尊趺坐于方台之上,面相饱满,耳大,双眼和嘴唇作微笑状,圆形头光,穿右祍内衣,大衣双肩下垂,下摆覆盖双膝后搭于台沿下,右手靠凭几向左肩斜向持扇,左手抚扇。胁侍站立,头披巾,宝珠形头光,大衣双领下垂,拢袖于胸前,阔袖垂至腿膝,斜头高翘露于外。台下有香炉,两侧蹲踞石狮。左侧有题记一则,5列近百字,题刻字口尚好,或能揭示上清观道教造像的秘密,惜未能近识。 另蒙泉茶苑内有6龛造像,重妆,未能近观。 上清观道教造像,比之唐宋,逊色不少,比之同代,亦属末流。作为明代道教造像,作为绵阳龛窟的一个组成部分,期待有更权威的考察。 五.蒙泉 蒙泉,一在绵北四十里天林寺后,宋淳熙十四年,奉政大夫同知益州事昆明钱绍谦题曰蒙泉。一在梓南二十五里上清观侧,溉田数亩,雍正十三年,邑令梁继德莅任,岁大旱,祷于此,甘霖大沛,得雨三日。 蒙泉处今建观音殿和蒙泉茶苑,碑刻“蒙泉”二大字,上款:清乾隆八年原碑,邑人谢汉杰补书。下款:公元一九八八年戊辰九月,油坪村立。 修复蒙泉碑记 潼江之滨有蒙泉焉,泉水清澈甘美。蒙山之茶芬芳馥郁,煎而烹之,醇香适口,两腋生风,号称蒙茶,名列史册。泉岩形奇,令人神往,山川之胜,实乃避暑之佳境也。文革时,毁于一旦,里人莫不为之痛惜……潼江樵叟子泽书。仇世增资料整理。 六.张亚子和姚苌的传说 上清观前是油坪坝,音近游兵坝,又叫作游兵坝。1998年立“游兵坝”碑,言“东晋时文昌帝君张亚子传授姚苌阵法、演兵于此,故名。” 几通清碑未提此事,新碑多述其情。言前秦建元八年,苻坚派龙骧将军姚苌等伐蜀,姚过梓潼,请张亚子来此。张假以铁如意,曰:挥之可治兵。苌未信,亚子为之一挥,干戈遍野。姚统蜀后,又战回长安灭坚称帝,史称后秦。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为此诗曰: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现在的游兵坝已是果园成片,田畴相望了 为副其实,今人在观后刻“驻马坡”三巨字,刻款:秦建元八年,张亚子,姚苌。 |
梓潼关帝庙 | 梓潼关帝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梓潼关帝庙在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魁星楼北面,颇具气势。七曲山关帝庙由皋门、拜殿、关圣殿组成。关圣殿仍保留明代的建筑特色,皋门、拜殿为清代乾隆时所修,整个古建给人以古朴典雅、雄伟壮丽的感觉。 在关圣殿前有高大木门六道,门上有四幅文昌帝君画像,绘有文昌帝君及擎着官扇、手托冠冕的侍从。图中蓝天映衬着白云,溪流漂过,鸟语花香,梅花鹿顾盼左右,整幅图案隐喻着“有禄”、“加官”的美好祝愿。这四幅明代门画,线条圆润浑厚,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关圣殿高15米,正中为通体鎏金的关羽坐像。像高5米,宽3米,头戴冕鎏,金脸长须,身穿绣龙袍,衣纹流畅自然,腰束玉带,手执牙笏,神情威严,一副帝王模样。这尊泥塑关羽坐像造型古朴庄严,有专家认为,此像为全川现存关羽造像最佳作品之一。 关羽像左侧为关平、关兴、王甫,右侧为周仓、关索、赵累。梓潼关帝庙关公塑像 关羽出生于山西运城常平村,从小练就一身武艺。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们寝则同床,恩如兄弟。关羽后居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一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辅佐刘备复兴汉业。他作战勇猛,胆略过人,屡建战功,威震华夏。他曾经被曹操俘虏,但不被官位、金钱所动,在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后毅然“挂印封金”,追随刘备而去,历史上被当作了“忠义”的化身。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杀害,时年60岁。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刻沉香木为躯,厚葬于洛阳。孙权也只好以侯礼将关羽身躯葬于当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关羽“头定洛阳,身困当阳”。 隋朝以后,人们尊崇关公一生对国忠、为人仁、处世义、作战勇的品格,不断加封,统治者也大力推崇,甚至三教九流都十分崇拜,关羽成为关帝,受到人们顶礼膜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关公又被视为保护商贾的武财神,商家对他的祭祀十分频繁,甚至在店铺里也设有供奉关帝的神龛,仰仗关帝的庇护。 大家都知道关公塑像多为枣红脸堂,那是因为关公脾气暴,好打抱不平,结果险出人命,被官府揖拿,只好躲进山中替人看守枣林,天天吃大枣,洗的喝的也是溪流之中的红枣水,久而久之,就成了丹凤眼、卧蚕眉、枣红脸和美须公了。可是七曲山文昌宫的关公并不是红脸而是金脸,原因是文昌祖庭文昌帝君本身是金身,文武二圣相辅相成,关圣帝君理所当然也该是金身了,因此,七曲山这里就有了金脸关公,这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 |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 县城之北20公里的七曲山中段有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史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叛军进攻京都长安,怆惶率姬妃臣僚向西蜀进发。六月十四日到达兴平县马嵬驿,随侍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以为此次祸乱,全为宰相杨国忠欺上瞒下,误用0侫酿成,即鼓动军士逼唐明皇将国舅杨国忠斩首。杨国忠是明皇爱妃杨玉环的兄长,因怕报复,又逼明皇将杨玉环赐死。七月十七日,玄宗一行到梓潼七曲山上驿,夜宿馆驿,当晚阴雨蒙蒙,淡雾袅袅,与上月杨玉环痛死马嵬驿情景相似,于是,又忆起朝朝暮暮情的杨玉环,长叹一声后,不禁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君临天下,万人之尊,贵为天子,却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竟然落了个“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下场。他自愧自渐难以入眠,夜半风起,驿亭檐角铜铃“啷当”之声忽急忽缓。玄宗屏息静听这“啷当”之声,好似那娇滴滴的玉环在呼唤“三郎、三郎”。“三郎”乃爱妃在内宫对他的昵称,今非“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怎会有如此之声?他怅然而起,急问身旁侍臣黄幡卓:“铃作何语?”黄曰:“陛下特哪当、特啷当!俗称不整治世。”明皇怆然一笑,喃喃自语的说:“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穷尽一时风流梦;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惹就几多相思情。”黄幡卓亦帐然叹道:“细雨霏霏微七曲旋,啷当有声哀玉环。爪牙厚重纲纪乱,前程飘渺路茫然”。遂采其声,作《雨淋铃曲》,以曲寄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心绪。“自从天子游幸后,此山此名天下知”。从此,“梓潼山”就被改称“七曲山”。上亭驿更名郎当驿,且名扬天下。今存“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石质古碑等文物,并有白居易、王渔洋、张船山等名人雅士所题诗词,感慨明皇当年“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此不属唐。即使青骡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于此苍茫空渺的古道驿亭中,读诗观景忆昔,怎不令人叹惋嗟乎!另据《晶莹吟》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五年(公元962年)三月,偕惠妃花蕊夫人及同僚,游东川至梓潼郎当驿,闻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深深打动花蕊夫人,她感其事而抒其情,当即写下七言绝句两首:“云从东山冉冉起,忽悠又入深谷间。豁然忆思前朝事,始信人间如梦间”。“驿馆之西列百峦,容华艳艳将欲然。风柔日丽鸟凌云,回旋往复哀玉环”。 |
梓潼千佛岩摩崖造像 | 梓潼千佛岩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 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 西龛,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主像为观音菩萨,座高0.95米,两边童子各一躯,观音像面部略带微笑。龛的两侧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为高浮雕。众菩萨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双手托腮,或以双手合什,或作沉思状。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七尊佛。龛门外右肩上有座唐太宗贞观八年(635年)由邓元觉撰文,杨子尚刻字的造像碑记。 北龛,高2.15米,宽2.3米,进深1.6米,有造像19尊,其造型结构与东龛基本相同,主佛释迦牟尼座像高0.9米。台座呈莲花形,高0.85米,有青狮白象支撑。佛头顶作波纹形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通肩式僧衣,线条紧贴肌体。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弯下的眉毛,明澈而显凸的眼睛近于人情。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僧衣,露出丰满的肌体,胸前扎饰璎珞等雕刻十分精致。西侧金刚力士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此龛右上侧有“唐中和四年(884年)九月八日刻”题记。北面现存“释迦牟尼”等字。 南面无龛,但在长3.7米,宽2.15米的石壁上刻有高0.1米的小佛1000个(20排,每排50个),由于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体轮廓。 摘自《梓潼县志》 保护范围:以千佛石窟为中心,东至陈元玉屋后长地外地盖顺庙门地——碓窝地——白家垭口一线,北至白家垭口——金谷包梁心一线,西至金谷包梁心——卧龙山梁心山嘴一线,南至卧龙山南嘴——宋家坟前地岩——松树嘴地地角岩——陈元玉屋后北角一线。包含饮马池、感应塘,总面积6.3公顷。 卧龙镇 梓潼县辖镇。1937年置卧龙乡,1966年改长征公社,1984年复置卧龙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金谷、栏河、响水、青春、桂花、五一、光明、九柏、龙洞9个村委会。绵(阳)黎(雅)公路过境。乡镇企业有建材、粮食加工、酿酒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棉花。卧龙山千佛崖系唐代摩崖造像,为省级文…… 详细++ |
西岩摩岩造像 | 西岩摩崖造像位于县城一江之隔的西岩。现存唐宗造像在西岩之岩崖,从南至北依次编号1—5号。1号龛刻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圆拱形敞口,口宽2.8米,内宽2.5米,高3.5米,深2.2米。龛内原塑主佛、菩萨已毁,现存文殊、观音、普贤等3尊佛像,系1980年补塑。龛内西侧壁有坐佛34尊,小佛11尊,石雕菩提树8株;龛顶主佛15尊,小佛12尊,飞鹤4只。龛楣饰树花纹,上刻有小坐佛7尊。左右角均刻有飞天,均为唐代浮雕。现大部已残损。龛外有“唐贞元二十年岁次甲申八月,癸卯三月十五日记”题记一款。2号龛位于一号龛之下1.44米,唐代雕凿,圆拱形,高2.6米,宽2.8米,深2.24米,中刻主佛一尊,高2.1米,肩宽0.65米,系圆雕,龛楣饰卷草花纹。龛左侧石壁有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题记一款,右侧石壁有明代题记一处,清代题记二处。3号龛,唐代开凿,圆拱形,敞口,外宽0.8米,内宽0.55米,高0.85米,深0.25米。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主佛高0.46米,宽0.22米,有头光。方面大耳,神态似在沉思。左右弟子交列、正向侍立。属圆雕,龛楣呈方形,上饰4幅牡丹浅浮雕花纹,下垂惟幔。4号龛,圆拱形,高2.7米,宽2.1米,深2.2米,唐代开凿。龛内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均系圆雕。佛高1.8米,宽0.5米。左右弟子各高1.5米,二菩萨均高1.3米,二力士均高1.2米。龛楣饰卷草花纹,系浅浮雕,花纹曲折多变,左右角上刻有飞天,左大右小,凌空飞舞,姿态令俐矫健。龛外北壁凿有一小龛,龛内三佛并列趺跏(拱手盘脚)而坐,力士二尊,左右有麒麟,上角有飞天。龛外右下角有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碑刻一处。5号龛,系民国34年(1945年)刻,浅溪雕观音一尊。龛外有民国34年(1945年)题记二处,其一内容为:“邑人陈金镛作”。 |
李业阙 | 李业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南郊2公里之李业阙,为墓阙。清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载:“汉议郎李巨游(李业字巨游)墓,旧传在石马坝”。《后汉书·独行传》及《华阳国志·梓潼士女》记载,李业字巨游,梓潼人,少有志操,随博士许晃习鲁诗,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经太守举荐,任官为“郎”。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李业恨之,即托病去官,回归故里闭门不出。广汉郡(郡治梓潼)太守刘咸,幕李业名,强召之,业乃带病前往,被举为“方正”。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闻李业贤名,征业为博士。业托疾不从。大成国龙兴七年(公元31年),公孙述恼恨李业不听召唤,即派遣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到梓潼,并对尹融说:“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尹融持毒酒到达梓潼后,对李业说:“方今天下分崩,敦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则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李业回答说:“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尹融又劝李业与妻室儿女商议后再行定夺。”业笑曰:“名可成不可毁,身可杀不可辱也。”遂饮毒而死。公孙述闻李业死,大惊,又耻负杀贤之名,即遣使吊祭,并赠赙百匹,赠钱百万,李业之子李翚逃匿不受。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光武帝追议李业,诏曰:“表其间,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华阳国志》赞扬李业这一不与逆贼同流合污的行为是“巨游玉碎,高风金振”。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安绵兵道俭事戴鳌至梓潼,观李业墓阙后,怀念先贤,遂与县令张筒商议,将长卿山下之水草庙改建为“汉议郎李巨游祠堂”,塑李业像,春秋祭祀。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县徐凝绩重建李业祠。古今游人观李业祠、阙之后,多有诗文凭吊。 |
贞孝节烈总坊 | 贞孝节烈总坊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贞孝节烈总坊(梓潼县) 贞孝节烈总坊,即贞节牌坊,位于长卿镇南桥村。清光绪二十八年建造,牌坊坐北向南,为一正楼二边楼、飞檐翼角四柱落脚的石刻,青白砂石垒砌而成。通高9.6米,阔8.1米。坊用4根立柱,9条整石横梁,近百块华板,数十块檐石穿逗、镶嵌而成。其前后、左右均与中心线对称。正门高5.6米,侧门柱高4米,柱底边长0.6米。正楼由侧门柱和横梁承托,边楼由正门柱和大横梁承托。坊为庑殿顶,东脊已残损。正楼华板之上南北两面正中镶嵌“皇恩旌表”坚匾,其下刻“贞孝节烈总坊”横匾。匾下华板镌刻143位贞孝节烈女士姓名。正门高3.6米,宽3.5米。侧门高2.5米,宽1.5米。正门柱刻楹联:“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金管书银管禄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两侧门额上各嵌一方形匾额。南面两边分别刻“竹节”和“松筠”二字,北面两边分别刻“潜德”和“幽光”二字。皆为阴刻正楷,为梓潼知县桂梁材撰并书。飞檐翼角上刻瓦槽瓦当,下有吊柱门窗。一、二层楼檐鳌鱼嘴前刻有两躯向内坐狮。整座牌坊的楼、梁、柱、坊均刻花饰,计有上百幅。横梁两面刻与贞孝节烈有关的神话人物群像浮雕。正门栏额南面刻“二龙戏珠”,北面刻“双凤朝阳”。正楼两面的窗棂均为造型各异的镂空蝙蝠图案,边楼南面的窗棂为圆形镂空图案,华板雕刻“董永卖身”等传统24孝图,边框镌刻编织、花卉纹饰。 保护范围:以牌坊外缘为基线,向东外延6米,向南外延6.3米,向西外延9米,向北外延13米。 |
七曲山大庙 | 七曲山大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曲山大庙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自古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大庙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陕公路边,距离绵阳市49公里,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大庙始建于晋,建筑气势恢宏,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张亚子而立的“亚子祠”。元朝初年,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一组结构宏伟、体系完整的古迹建筑群,整个大庙一万二千多平方米,为文昌宫和关帝庙的总称,由23座不同时期的建筑群所组成七曲山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从元代到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由于大庙在布局上,依山造势,显得极其宏伟壮观,古建筑、古柏、古道、九曲潼水互相辉映,既为祭祀圣地,又是风景名胜区。 七曲山大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保护范围:东以750m等高线、800m等高线、108国道往东40m为界,南以575m等高线为界,西以575m等高线、108国道往西60m为界,至108国道复线处以108国道复线外侧为界,北以775m等高线及其延伸的山脊线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以675m等高线为界,南侧以博物馆以南道路及其延长线为界,西以潼江堤外脚线、望水亭前山脊线、750m等高线为界,北以保护范围北侧界线的延长线为界。 地址: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风景区内 类型:古迹道观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816-8229209 官方网站:http://www.qqs917.com/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 28元 |
卧龙山诸葛寨 | 卧龙山诸葛寨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之西15公里的卧龙山诸葛寨,《舆地纪胜》记载:“葛山,在梓潼县西二十五里,旧经云,昔诸葛北征、尝营此山,因名。内有景福院;石碑云,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置寺。又有石龛,云,贞观年造。”《蜀中名胜记》载:“志云,梓潼西南二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见虎豹蛇虫势恶,自卧草中,兽皆俯伏。有古碑,在此山之景福院。”清嘉庆版《四川通志》载:“武侯庙在县西北三十里葛山上,八卦井尚存。”后人将相传为诸葛亮所掘专供军马饮水的水池,称之为“饮马池”,并在山顶部建石寨,称“诸葛寨”,以抵御匪兵。又传,诸葛亮之养子诸葛乔随军伐魏时,因押运粮草失职,被贬为庶民,居于卧龙山麓,病故后葬于当地,近人建有“汉附马都尉诸葛乔墓”。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元觉和尚在卧龙山中部依山造佛一千余躯,后人称之为“千佛岩”,现存1138躯,并有石碑记其事,此碑至今尚存。清代建有木质架构式殿宇一座,将全部摩岩造像罩于殿内。民国6年(1917年)11月2日在岩壁刻有“中央古物保护委员会公示:保护古物严禁重桩”字样。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翠云廊公路 | 翠云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庙,北止于剑阁县,全长约50公里,公路两旁生长着近8000余株古柏(含剑阁至阆中段的翠云廊),号称“三百里长程十万树”。 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据史料及民间传说,古柏是历代开成的群体,其栽植时间,上起秦汉,下至明朝中叶,历时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 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
御马岗 | 御马岗位于县城之东10公里的马鸣乡境内。《舆地纪胜·蜀志》记载:“刘先主自葭萌(今广元昭化镇)起兵,义旗南指,梓潼县令王连,固守不降。先主不强逼,义而舍之。先主以堂堂之师,不加威区区之县,绕城而去。”王家佑教授所著之《汉晋春秋》云:“梓潼县城之东10公里有御马岗,传说刘备自葭起兵攻成都,兵至梓潼受阻,刘备即移军至此。刘备所乘的白马曾在这里的小河饮过水,还留下马蹄印,故尔百姓呼此为御马岗。当地百姓还说,刘备率军离开后,他所乘的白马还思念御马岗,常常腾云到此饮水,天天早晨都能听见白马饮水的嘶叫声音。(明)嘉靖时期,乡人开始在此建民间神庙”。此乃梓潼之三国遗迹之一。 |
梓潼双峰寺 | 梓潼双峰寺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城南二十三公里处,有一古寺,曰“霜风寺”,山腰平顶之上有突兀而起的、形状相似的两个山峰,故又叫“双峰寺”,今双峰乡所在地。明朝时当地高第、高简考中进士,高节为探花,名噪一时,称之为“绵州三高”。高简由云南宦游回乡,热爱家乡风光,尝与寺僧夜游,见一轮明月从两峰之间徐徐升起,景色十分壮观,好象巨大的晶球呈现在游人的眼前。故后人把“双峰夜月”列为梓潼八景之一。 云蓝静对两峰齐,玉漏沉沉月挂西。 万壑清虚蟾影没,诸天高朗桂华低。 凡寒猿鸟声无定,露湿松极望欲迷。 心印禅关都照彻,争传大鹤有留题。 保护范围:东至双峰乡茧庄厕所后檐保坎——茧庄抗房檐沟——双峰乡小学操场角一线,南至双峰乡小学操场角——双峰寺石梯脚、忠正德房后檐沟——杨和平东房角后水渠一线,西至罗盘地角——燕儿地盖——水井岩脚一线,北至水井岩——茧庄厕所后檐保坎一线。 信息来源:梓潼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双峰乡 梓潼县辖乡。1950年始置双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观义镇,1995年复置双峰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公路与108(川陕)国道相连。辖立新、高家、河口、银针、柑树、共和、村子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棉花。.…… 详细++ 信息来源:梓潼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