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朱德故里琳琅山 | 朱德故里琳琅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这里是-故乡的自然山川。 大巴山南侧、嘉陵江中游四川省仪陇县,峰峦起伏,丘壑纵横,群嶺之中拥簇着一座独特的山峰——琳琅山,因天然形成的五角状形而传誉九洲。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块充满着传奇故事的旅游热土,2003年,围绕琳琅山四周的-故居纪念地,开始修建-故居纪念园暨“-故里琳琅山景区”,2006年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景区绿化覆盖率达90.2℅,年平均气温16.5℃,是天然的生态观光休闲游览地。 琳琅秀山水,风光毓神奇。 琳琅山雄壮巍峨,遍山苍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条小山梁向五个方向延伸。新中国建立后,工程技术人员测量绘图时发现,此山等高线分布成五角星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质人员航测和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航拍,技术人员在飞机上鸟瞰此山,再次证实了勘测结果,此山恰是一枚硕大的五角星浑然天成,拔地而起。 1886年12月1日,-诞生在琳琅山南麓的李家湾。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巧合之中,工农红军的帽徽是五角星,五星成了人民军队的标志。抗战时期,-在山西太行山地区和其他抗战将士一道植树。后来,人们发现,-在八路军总部住地王家峪植下的杨树,其树枝梗节的横断面成规则的五角星。建国后,共和国国旗上五角星熠熠生辉。这神奇的五角山形与五角星是巧合还是有着某种联系?当年,-背井别乡、投笔从戎,可曾想象五星竟与他有不解之缘。在旧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事物的水平,人们是不可能发现,-出生地所在的大山是五角形,更无法谈及证实这种发现。冥冥之中,-与五星、-与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军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难以言表的某种联系。 有独无偶,在-故居纪念园建设过程中,人们在琳琅山南侧修建入口广场时,发现了一块天然奇石。该石头自成一形,横卧在那里,“我自岿然不动”。石头的底部四分之三呈弧形,酷似一把镰刀;上边的石头呈T字形,酷似一把铁锤。锤镰交汇,不正是中国0的党徽吗?这块飞来石,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他怎么天生这么规则,又和党徽有着联系呢?想来他应该是一块预言石,预示着中国0的一代伟人将诞生在这里。人们便亲切地称之为“锤镰石”。真所谓是“锤镰党徽自地生,天造地设育伟人”。 在“琳琅山”的东侧便是“关刀山”。“关刀山”的山顶有三个山峰,相传,三个山峰在五行中分别代表着金、木、土,这座山一时被人们称为“三星寨”。该山逶迤绵延、行走龙蛇,山上有一株古柏,形似三国时关羽用过的青龙偃月刀,传说当年关羽转战此地横刀山峰,这座山也因此被称为“关刀山”。1976年,这株古柏溘然枯死。这一年,敬爱的-同志也离我们而去。关刀山的南面,便是“-故居”。 在-故居的左侧与“琳琅山”相对应的,就是马鞍山。据传,有人亲见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五匹神马汇聚于关刀山下的琳琅村天平田一带,跳跃不止,惊醒山民,竞相观望。人们绘声绘色,说这是“五马朝堂”。后来,-故居纪念馆就修建在这地方。 在-故居纪念馆北面,有一株高大的黄桷树,据说该树与-同龄。这原本是一棵普通的黄桷树,与生长在其他地方的黄桷树没有两样。但是,这种普通只保持到1986年。这一年,是-同志的百年诞辰。同年12月的一天,住在巴中下八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经过一周的艰难步行,来到马鞍,辗转找到该树,连续数日采集此树树叶露水饮用。路人问其故,老人讲:他已患病数年,久治不愈,无可奈何。一天夜里,一白发老翁托梦给他,说是-故里马鞍镇-纪念馆背面有一黄桷树,只要他坚持采集此树树叶露水饮用,病痛自然消失。老人醒后感觉十分奇怪,认为是观音显灵、-赐福搭救他。他怀着虔诚的心,步行至此,找到该树,连续数日采集此树树叶露水饮用。不久,病痛果然消失。老人按照民间习俗,请六尺红布挂于此树腰间,以表谢恩供奉。这事逐渐在民间流传,从那以后,这棵黄桷树被四方百姓供奉为神树,陆续有人到该树挂红、上香供奉,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故居与-同志故居纪念馆之间,有一潭清泉,名叫大湾堰,但当地群众更多时候称呼为“虎啸潭”。相传,-小时候常到里面玩水嬉戏,一日下午,-从私塾回家,又下堰洗澡,正在田间劳作的三叔突然发现水中一虎戏水,三叔大惊,忙放下农活,寻找小-的去向,未果,便四处大呼-小名,也没有回应。在堰潭中,人们看到了仍在玩水的-,但老虎已不知去向,当家人问及是否看见老虎时,-满不在乎,说自己在里面洗澡,并没见到老虎。从此,人们便称之为“呼啸潭”。 在“琳琅山”的西侧,有一座状似清朝-头顶花翎的奇山,此山极富传奇神韵。它虽没有泰山之雄,不具华山之险,没有峨眉之秀,不及青城之幽,但山形饱满圆润,有帝王上朝听政的霸气,有将帅征战沙场的豪气,每当大雾降临,远远望去,好像官轿出行,浩浩荡荡,人们都称之为“官帽山”,也有人称之为“轿顶山”。相传该山富贵齐全,以此为靠山,必将大富大贵。清朝末年,当时富甲一方的客家丁姓大地主,请一高明的风水先生相看,遂在该山的南面选址建房,规模宏大,名噪川北,占其大富。后来,丁家家业更加兴旺,直到解放,人们称之为“丁氏庄园”。辛亥革命后,-升迁少将旅长,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他们在轿顶山北面购置了房产,供其居住,民间便有了大贵之说,朱家主贵,丁家主富。 在轿顶山的西面,-生父朱世林的墓静静地横卧在这里。当年,-在为父母购置房产的同时,也为父母建造这块墓地。1920年10月,-生父朱世林从泸州返乡途中病逝于重庆,是年冬月,扶柩回籍,旋葬于此。墓地坐西向东,正对轿顶山,再远一点是马鞍山。从轿顶山到琳琅山、关刀山、马鞍山,好象是绕了一圈,正好是0一线,真可谓“墓对马鞍地势奇”。当年-军阀杨 森曾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多次兴师动众,专程前往马鞍挖朱家祖坟断龙脉。尽管每次所带风水先生不同,但每位风水先生说法大致一样。风水先生说这是气穴,葬在卧虎脉上,乃是火象,那火自然是越拨弄燃得越旺的,等于放虎归山,所以他们不敢拨弄。就这样,朱家只有这座坟保存了下来。-父亲墓地前面的水塘,因1958年-时扩建,故得名“跃进水库”。据当地一位老者回忆,1958年那阵子,全国上下大兴水利,只要有上面命令,人们就得半夜三更起床去劳动,在选址上,由于当时的条件,根本谈不上什么勘测设计,只要公社派下来的人指定哪儿,就修哪儿。当地社员在公社干部和大队长的指挥下,在原水塘的基础上,用土依山势修筑拦水坝而成。九十年代初期,一台湾学者专程考察其地理风水,发现此塘有中国地图之形。2005年3月,有关部门用飞机喷药,治理-故居纪念园森林病虫害,仪陇电视台记者利用难得的机遇航拍-纪念园区,当镜头对准此池塘时,再次证明了此水库轮廓酷似中国地图外形。如今“跃进水库”已改名为“感恩池”,以丰富其文化内涵,传承其中华美德。 朱德 (1886~1976)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0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0。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 详细++ 朱德 (1886~1976)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0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0。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 详细++ |
张思德纪念馆 | 张思德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思德纪念馆位于仪陇县新政镇春晖路一段,东临城市道路、南面为体育馆、北面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广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位于川陕红色精品旅游线的中间位置,距朱德故居57公里。馆舍造型提炼自仪陇文化元素中的“篆刻”和特有的自然资源“离堆”,两者结合成——“印之离堆”,形成椭圆型发散性的建筑形式。以形象的建筑体现人与自然融合,展示了仪陇本土人文特征。张思德纪念馆功能区域划分为:陈列区(展厅);业务区(综合性库房、文物修复室、学术厅、科研厅);管理区(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接待室、保卫部)。馆舍占地面积50亩,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基本陈列为忠魂永驻—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 张思德纪念馆展览以实物、史料、图片、组画等为依托,分五个单位:“谷雨时节—黑暗岁月的历练”、“红星照耀—光辉历程的起点”、“漫漫征途—平凡见伟大”、“忠魂永铸—生命绽放光芒”“为人民服务—思德精神永存”运用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图文说明等方法,对张思德生平事迹进行展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光荣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张思德纪念馆被命名为“南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向社会开放,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思想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
朱德故居纪念馆 | 朱德故居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南充朱德故居纪念馆简介 朱德旧居位于仪陇县马鞍镇,距县城30余公里。 旧居坐南向北,面积200余平方米,为清嘉庆末年修建的三合院农舍,正面有堂屋.厨房,均为原始土筑墙壁。东厢为蚕房.煮酒房和客房,均为穿斗士结构。室内陈列有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历史遗物。在蚕房里还保留着当年-家中养蚕的调温天窗和缫丝用的“东洋车“。室外还保存有-少年生活的遗迹.遗物。有他在劳动中使用过的石碾.石磨,有他栽植的嘉陵桑,有他和小兄弟们淘的琳琅井,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朱德光辉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离旧居不远,还有其小时就读的药铺垭私塾.席家扁私塾遗址,以及朱德父母故居旧址.墓地.朱德故里碑等。 1.朱德故居(仪陇县) 保护范围:东至琳琅井方向80米,南至四方田方向170米,西至嘉陵桑方向130米,北至公路方向4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至代维房屋方向155米,南至四方田方向410米,西至嘉陵桑方向200米,北至公路关刀山方向80米。 2.朱德诞生地(仪陇县) 保护范围:东至山包转弯方向100米,南至琳琅湖方向150米,西至转弯方向100米,北至琳琅山方向6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至村委会方向150米,南至琳琅湖方向150米,西至庄园农家乐方向120米,北至琳琅山方向200米。 3.况场朱德旧居(泸州市江阳区) 保护范围:东至旧居山墙外延5米,南至院墙外延5米,西至院墙外延8米,北至山墙外延至宜民古街。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北至德政界道路西侧,东南至中大街道路北侧,西南至友谊街东侧,西北至宜民街道路南侧。 朱德 (1886~1976)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0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0。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 详细++ 马鞍镇 仪陇县辖镇。清康熙年间建马鞍场,同年更名永安场。1940年设马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50.5平方公里,人口3万。省道仪(陇)马(鞍)、马(鞍)周(口)和马(鞍)瓦(子)公路贯穿境内。辖大井、金山、石坝、瓦子坪、席庵、南海、永安、险岩、大垭、琳琅、枉琅一、察家坪、千垭、蓬莱、铁山、钢铁、高坡、大梁、沙溪、挺进、土垭、琳瑛、龙…… 详细++ 朱德 (1886~1976)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0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0。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 详细++ 马鞍镇 仪陇县辖镇。清康熙年间建马鞍场,同年更名永安场。1940年设马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50.5平方公里,人口3万。省道仪(陇)马(鞍)、马(鞍)周(口)和马(鞍)瓦(子)公路贯穿境内。辖大井、金山、石坝、瓦子坪、席庵、南海、永安、险岩、大垭、琳琅、枉琅一、察家坪、千垭、蓬莱、铁山、钢铁、高坡、大梁、沙溪、挺进、土垭、琳瑛、龙…… 详细++ |
张思德故居 | 张思德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张思德故居,面积71平方米,坐西向东,二开间,面阔8.5米,进深5.1米,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檐高3.2米,通高4.9米。张思德于1915年4月21日出生在左边一间土屋里。 1933年参加少先队,同年十月参加红四方面军。 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11月随部队到达陕甘宁边区。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煤炭中因公殉职,毛泽东主席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200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1915 地址:思德乡韩家湾村 保护级别:省级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丁氏庄园 | 丁氏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属于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当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庄园”、“丁家大院”、“丁家花园”,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在民国时期号称“川北第一庄”。客学专家称其为“最后的孤独”,因为这样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客家民居,特别是仪陇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数,又因其保存完整,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 保护范围:东至停车场方向40米,南向100米,西向20米,北至轿顶山方向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停车场方向60米,向南150米,向西50米,北至轿顶山方向100米。 马鞍镇 仪陇县辖镇。清康熙年间建马鞍场,同年更名永安场。1940年设马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50.5平方公里,人口3万。省道仪(陇)马(鞍)、马(鞍)周(口)和马(鞍)瓦(子)公路贯穿境内。辖大井、金山、石坝、瓦子坪、席庵、南海、永安、险岩、大垭、琳琅、枉琅一、察家坪、千垭、蓬莱、铁山、钢铁、高坡、大梁、沙溪、挺进、土垭、琳瑛、龙…… 详细++ |
刘光友旧居 | 刘光友旧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刘光友旧居位于思德村四社,座东向西,面积65平方米,中华民国时期所建,面阔两间6.5米,进深10米。穿斗结构,檐高3.6米,两面坡,悬山顶,小青瓦屋面。 建筑后墙为土墙,张思德养母刘光友同志在这里居住。 现由思德村村委会做办公用地。 年代:1916 地址:思德乡思德村 保护级别:县级 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马鞍胜景 | 仪陇中部的马鞍场,距仪陇县城38公里。它座落在海拔318米的三星寨之南一座马鞍形的小山垭,早在隋唐时候,垭口上有几间幺店,为巴、仪、营、蓬一带行商小贩来住歇息之所。日后,垭口逐渐繁荣,店铺日益增多,便形成了一个小小集镇。因居于荒山丛林之中,故取名荒山场。 清同治年间,马鞍场更名为永安镇。“永安”含有永远安定,长久太平之意,是吉祥吉庆的象征。那时,永安镇划属大寅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寅县又改称为蓬池县,后废永安镇,仍称马鞍场。马鞍场犹若一条巨蟒横卧在马鞍山下,与新寺、骑龙、柳垭、福临、双龙、石佛等集镇相邻,是仪陇中部的物资集散地。狭窄的街道显得整齐美观、玲珑剔透。场头有座古庙叫做马鞍寺,现在是马鞍小学的校址。 马鞍场与马鞍寺皆因依附马鞍山下而得名。场镇南北两端,各有庙宇一座,北端是三层四角重檐式的“张爷楼”,相传此楼是为纪念蜀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三弟张飞的功绩而修建的,可惜“-”中被拆除。穿过张爷楼约行50米,则见四堵突兀壁立的风火墙,每墙约10米高。两墙之间,皆建造了一幢庙宇,其一名曰“禹王宫”,另一名曰“龙母宫”。每堵风火墙下的中部,均有一圆拱形石门,街道就从石门中通过。 马鞍场后的马鞍山的“鞍座”山岩上,过去还修了一座三层楼的观音阁,0四周古树参天,绿茵盖地,露出灰褐色的层顶和赭红色的栏杆,游人登阁览胜,凭栏眺望,龙呈、金鼓、梁中、三星等远近高山险寨,尽收眼底。出观音阁山门,跨入石级小路,缓缓而下,进入禹王宫左壁风火墙沿,直通街心。这就是马鞍古场的一个概貌轮廓。 |
新政嘉陵江离堆 | 新政嘉陵江离堆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政嘉陵江离堆,位于仪陇县城西南60余公里的新政镇治北,它与灌县都江堰离堆、乐山市乌龙山泯江离堆、共雅县岷江离堆,合称四川内河四大离堆。 新政离堆,后有灵宝寨,面对火焚山,上邻邱子溪,下接白路坝,是一椭圆形半岛。嘉陵江水,汹涌澎拜,紧锁堆麓,环绕于百尺削壁之下。三面临水的离堆其水势回漩,船行到此,回头三望,始能绕过离堆,驶向下游......离堆峰峦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绿草争艳。无论是季春三月踏青之时,或是暮秋重九登高之际,自新政镇牛头山巅远眺离堆,但见云遮雾掩,水天相连,顿生“胜迹缥缈祥云间,孤堆虚无仙人攀”之感。 新政知县李澍国撰《离堆连云》七律一首,赞道: 离堆突兀映斜曛,遥指山头不断云。诸嶂易学七里雾,数峰拟住三茅君。 林峦斗绝形无偶,迁谪客来思不群。苦雨凄风荆棘里,磨崖碑面滋苔纹。 从新政港横渡到对岸的长耳岩,再改乘小木船顺江而下,约3里,即到离堆岩旁,弃舟登岸,拾级而上,数百十步即到离堆山顶。沿堆缓行,但见离堆背依福中山,面临嘉陵江;南北两翼为沟壑所隔,开成一个与母山似断非断的半岛。 据史料记载鲜于士简任隆州刺史(今四川南部县)时,举家定居新政。士简,倜傥豪杰,多奇卓异,以万缶之产,周济天下士大夫,并与妻兄著作郎广汉严从皋、殿中侍御史何千里,俱以气概相宜,不肯仕官,竟以寿终。新政鲜氏一脉,自士简公在些落籍兹土,不十年而子孙相代,三世尹京,二子专城,一门载荣,堪称巴蜀盛族。 鲜于士简之长子,鲜于仲通,少好侠,以鹰犬自娱,轻才高气,年二十余,尚未知书,父常责之。于是乃新政离堆凿石构室,屏弃人事,慷慨发愤,励精为学,读书欲睡,以针钩膝,血流至足曰:“安有勤奋苦读,而不能破万卷书。”终于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仲通举进士高第,历官佃州新都尉、剑南采访支使、山南西道彩访支使、左卫兵曹、监察御史、西山督察使、剑南节度副大使等职,后因功湃司农卿、赠太子少保、湃中散大夫京兆尹。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忤杨国忠,贬邵阳郡司马,后移汉阳郡太守一年,又改任天水郡太守。60岁,因病卒于任所。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鲜于仲通之弟鲜于叔明,出任商州刺史时,于新政嘉陵江西岸离堆山,奉置“景福宫”,后为“忠贤祠”,乡人称“离堆观”。 离堆山东崖靠嘉陵江边的盘石之上,有九曲流杯池,池水源于桂花井,水由石罅中溢出,澄清明净,冬温夏凉,沏茶煮饭其味甘醇。注解杯池之左,有一石室可容一人,即鲜于仲通当年读书之处。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任邢部侍郎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因上疏忤旨,被谪贬为蓬州(今仪陇大寅镇)长史。他入蜀取道嘉陵江去蓬州赴任,途经新政时写有一篇七百九十言的《鲜于氏离堆记》。 为了纪念颜鲁公在新政离堆留下的足迹和墨宝,后在离堆山上修建了“颜鲁公祠”,并立碑记述。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监察御史卢雍题跋并书写的宋马存所撰之《颜鲁公祠记》,刻在一块长2.1米、宽0.805米、厚0.164米的石碑上,碑首呈孤形,竖立在颜鲁公祠堂内,故名“颜鲁公祠之碑”。碑阳刻《颜鲁公祠记》,碑阴刻唐吴道子所绘观音立身像。 离堆山顶,原有一座明清时期多次毁而重修的忠贤祠,祠堂是专为颜真卿、鲜于弟兄建造。 祠内今契清道光年间重修祠宇时竖立的一块记事碑,碑高1.42米,宽0.85米,碑面字迹比较完好,系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端午日忠贤祠落成时,由保宁府教谕李义德撰文,新政坝县丞沈寿榕以隶书写成的建祠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龙呈古寨 | 仪陇县铁山、义路两乡接壤处,耸立着一座海拔600多米的高山,古称龙呈山。此于丛丘之中拔地而起,高出周围群山许多。山巅有二峰,主峰巍巍险峻,峥嵘突兀,好侯一条昂首的苍龙。次峰高峻秀逸,山脊狭长,犹如一只归巢的丹凤。就地貌而言,恰是“龙凤呈祥”的名山胜地,人们象其形,谙其意,便称为“龙呈山”。明朝时候,山上修筑了东西南北四道坚不可摧的石寨门,从此又改称为“龙呈寨”。 寨上修竹茂林,松柏参天,整个峰峦为绿阴所掩盖。远眺龙呈,活像一条脱缰的黛鬃神骏,因不适应太空寂寞的生活环境,而奋力飞驰人间,要为人类出力造福。山寨东北坡,有一线宽的蛇行小道,是通向两峰的主要路径。踏着小路从山脚曲折而上,穿过北门,行至峰垭口,但见主峰屹立左侧。沿石级攀登,约百步,便身临古庙观音殿遗址。庙宇虽已折毁,废墟上横七竖八的殿基条石中,躺放着两块石碑,这是上山考察“龙呈古寨”的唯一历史铁证。其一为“龙呈山新修观音殿记”,碑身高160厘米、宽95.5厘米、厚16厘米,顶端成弧形,镌刻以又龙戏珠、漫舞祥云图案,两边为水波菱花连续纹饰。碑上刻字因风化剥落,隐隐约约,尚可辨认片言只字。碑文载:“是山创自明时,前殿后殿,俱以壮观,东廊西廊,无不绚丽,夹杂有观音老君最为显应……”等语,把庙堂的形式和规模作了扼要的介绍。 碑末有“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季冬月中浣谷旦”的记载,使人知道龙呈山观音殿为公元1771年农历腊月初旬落成,迄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另一块石碑早已断成两截,仅上截残碑仰卧地面,碑顶横刻着“灯会万年”四个9的楷体大字,想必“龙呈寨”上自古以来不但可能有隆重的香斋庙会,而且还年年举办盛况空前的山寨灯会。过去,一般寺庙内举办灯会一类的娱乐活动是较为罕见的奇事。由此可见,昔日的龙呈山,香烟缭绕,灯火辉煌,成了仪陇中部的一座古寨名山。 现在的龙呈寨仍英姿焕发,雄伟壮观,当地群众在寨上修建了仿古亭阁,塑造了观音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菩萨,修通了至山腰的公路,添制了部分服务设施。一年四季,特别是节假日上寨旅游观光、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章怀太子洞 | 仪陇县东北边合作乡的西侧与巴中交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名山叫天平山。主峰海拔近700米,蜿蜒巴仪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邃,险绝无比。自唐宋以后,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怀寺。从此章怀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称于周围各县。 天平山,后人又称为章怀山,山上的古庙叫做“章怀寺”。山与庙为何均名“章怀”?据《唐史》和《廿二史札记》记载;唐高宗李治的宠妃武则天,她亲生了四子:长子李宏、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长子李宏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欲禅位给他,武则天想篡位称帝,乃以药酒毒死了长子宏。公元675年,高宗又立22岁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交令太子兼理国事。李贤容止端重,勤奋好学,颇富文才,尝集当时各儒共注南朝人范晔著述之《后汉书》。他处理政务,亦深有才干,武则天正欲逞志不得,故暗中怀恨于心。一次,李贤触忌,高宗欲赦其罪,武后曰,大义灭亲不可赦也,遂借端将贤贬为庶人,流放到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的蜀北巴中边境的天平山,筑茅庵草舍以栖身,餐野果山泉以度日。 李贤太子被驱赶到巴州的荒凉山区后,仍不芒废学业,日夜苦读群书。他有感于父皇的崩逝,母后的乖情,便作了一首《黄台瓜辞》,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辞不久便传入京都长安,武侧天知道后,认为触犯了她的威严,忌心遂起;乃派遣使者金吾将军邱神绩赶赴巴州,令李贤自尽,李贤时年方31岁。 以后,武则天身亡,李贤才被追封为章怀太子。宋代开始在李贤流落巴仪地界的寓所修建庙宇,以表追念之情,庙宇即称为“章怀寺”。元、明、清各代历经兴衰,如今看到断壁残垣的章怀寺古庙旧颜,系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从前,庙宇分作前殿、正殿、后殿、左右配殿,在章怀寺的主配殿中,除供奉释迦牟尼、韦驮、四大天王、文昌、瘟祖诸神像外,还专门塑有则天皇太后和李贤太子泥身鎏金像,安放在国母殿内。 距章怀寺200多米远的山岩边,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活像一朵神奇的巨型磨菇,从天而降,寄生有险峻陡峭的山岩上。相传,昔日李贤太子只身居处山上,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刻,他就起床,捧书来到石上,面对旭日,诵吟诗文。顽石东侧天生一道向内凹陷的悬崖地,悬崖正中有一石洞,四周无路可入,仅飞鸟方能栖身其间,远远望去,犹如一方银白色的大镜屏,悬挂在章怀寺的山岩边,人称此岩为“太子岩”。 太子洞镶嵌在太子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于章怀山之东侧边沿,洞与岩,岩与山,互相衬托。太子岩顶端的圆形大岩石,朝夕亲吻着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顽 石表面逐渐变成了灰黑色,石上草木不生,仅长着一些苔藓植物。紧靠岩石外沿绕行一周,约莫180余步,石顶正中有“普陀院”三字,字径33厘米以上,横行排列,周围题诗不少,皆为游人手迹,其中有一首七言诗句写道: 巍巍太岩镇九龙,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岚景投入水晶宫。 这首短诗把太子岩的巍峨,九龙场的险要,章怀山峰的奇妙,合作水库的碧波,描绘在一幅 天然的画屏上,牵动游人要想去领略太子源的无限风光。 在太子洞下20米的山岩旁,有一块狭长的荒草坪,遗留着庙宇基痕。过去此地群众为祭祀章 怀太子李贤,修建了一座依山傍岩的太子庙。 就在这郁郁葱葱的章怀山上,除闻名千载的太子岩和太子洞而外,还有前山后山布满了畸形 异状的大小山峦和岩洞,共有82涧,72包。其中较有名气的山洞是:莲花、龙王、三耳、鹞 子、磨崖、牛角、连二、火东、后背、穿岩诸洞;比较有名气的山峦是:木鱼、塔子、尖山 、紫游、屋脊、金角、啄尖、鸡山、瓦子、瘟牛、大折、牛背诸包,章怀山真成了山包岩洞 的天下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仙女山公园 | 仙女山公园属大巴山余脉,位于今仪陇县城西北12公里处,海拔765米。九座巍峨的山峰,蜿蜒起伏在群山簇拥、云雾环绕之中,若一条吞云吐雾的九节巨龙,作势欲飞。 仙女山名,由来已久。《古今情史》和《仪陇县志》记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书生张英赴金陵应试,一日黄昏,在长江边的采石矶,邂逅一美丽的浣纱少女,二人一见钟情,畅游江边,至夜幕降临,仍难舍难分。张英情不自禁地吟道:“五百年前未了期,采石矶下遇仙姬。”少女从容接吟:”匆匆若问蓝桥事,二十年后会大仪。“张喜之不尽,欲觅一佳句答少女,瞬间少女已失踪影。20年后,张英奉旨到羔羊县(治所在今仪陇大仪山)任县令。莅任半载,日夕闻机声,莫知所出,深以为怪。一天夜里,张于睡梦中,见一少女飘然而至,正欲相问,少女含羞低吟:“五百年前未了期……”张英恍然大悟,急上前携手言欢,良宵苦短,忽闻金鸡报晓,少女告辞欲行。张英不舍,急问后会之期,少女答道:“机声响处洞门开,即会面之期也。”是日,张率侍从寻机声而去。行数里,至一山崖,见一石洞,门钥宛然,前女出迎,二人相携入洞,门即闭,从人呼叩不应,只从门隙滚出二圆石。再呼,则无声息。从人捧石而归,中道不举。 后来,邑之好事者,凿开洞门以寻究竟,洞内仅沉香木二段。于是乡民筹资,将此二木分雕两人肖像,并将二圆石置于腹中,设庙祀之,尊张为“土老爷”,少女为“仙女娘娘”。以农历三月三日为仙女生日,是期举办庙会,进香还愿,唱戏娱神,十分热闹。山遂于此得名为“仙女山”,其洞曰“仙女洞”。 《仪陇县志》“杂记志”第19页载:“大仪山东门有古柏一株,寨门倚以砌成包,树之半径约八尺,下露一根,径二尺许,枝叶苍茂,数十里外望去,亭亭如盖,常有云气,洵千年物也。”而今,古柏不知何年被伐,而古松确有一株,土人视为神物,“0”中被砍去半边,但它仍顽强地生长于悬岩峭壁之上,为仙女山增添了一景。 为了发展山区旅游业,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三蛟、观紫两镇人民,携手修通了至仙女山顶的公路,并集资兴建了公园,修复了古建筑,建起了文化长廊、亭阁,增添了游乐设施 。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二郎山岩洞群 | 二郎山位于仪陇县城西25公里的观音场西南约3公里处,在二郎山麓,沿着山脊小路,信步攀登,到通向山巅的第道要口,路旁雄卧着一尊巨石,石顶平整光滑,好像一块被磨光的坐垫。这块奇石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一次战祸将危及山上居民的生命安全,二郎神杨戬便大显神威,他化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坐在这尊大岩石上,双脚伸向山下几百米远的黄瓜滩濯洗不停,弄得河水瀑涨数尺,吓得敌兵不敢过河登山,连夜望风逃遁,从而保全了山顶居民的生命。后来人们为答谢杨二郎的救命之恩,遂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庙,塑造了二郎金身坐像,虔诚供奉、祈祷。后将此山改名叫二郎山,这块曾被二郎神坐过的大岩石,就被起名为“二郎石”。 过了二郎石,顺着一段平坦的山路走去,前面不远处便是二郎庙。 二郎庙外边有一道较长的崖壁,斧劈剑削,光平笔直。从明朝末年开始,即有人在崖壁上开凿山洞,躲避战乱。一直到民国初年,陆续前来凿洞者不下数百人。这道崖壁先后共开凿石洞九孔,宛若九间石室,总长度达43.5米。崖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八洞,下层仅一洞,下层崖洞较狭窄,长7米,高1.6米,深3至4米,是通向上层洞门的必经关隘,此岩洞内有题刻二幅,其一是:“崇祯九年(公元1634年)五月十九日,因流贼匝乱,于老君山开洞藏避……”等语,凿洞者署名为“千总鲜于贞”。此洞开凿迄今已有365年历史。从《历代职官表》一书考证,按照明代的史制,“千总”是京师驻守部队三大兵营的领官之一,可见鲜于贞系明崇祯年间在京城任职的武官。因故到川北保宁府,后随战乱逃匿于阆仪边境,凿洞安身,以苟全他全家的性命。靠“崇祯七年题刻”的左边,其另一处题刻的内容是:“清末汉兴,寇乱四起,蒲周二姓创建新洞,上下二堂,永为有名,子孙避乱之所。”末尾刻“中华民国元年全月二十四日立”的款识。这方题记又清楚地告诉人们,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始建,新政权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候,清朝残余势力的地方反动武装,极力反对民主革命,趁机勾结作乱,弄得民不聊生,迫使巨姓大族,上山开凿崖洞,暂避乱世。 越过下层狭长形崖洞,向右走去,不到10多米,就是上层崖洞的入口,用手攀着崖壁,贴紧身体,平着气,用力向上一纵,便跃入洞内。定晴细看,这一排长长的崖洞,连续八孔,一个紧挨一个,总长40米有余。洞门外壁以石条垒砌成了长35米,高2.5米,坚固牢实的厚墙,墙中间每隔4米—5米即设有一个40厘米的方孔,便于用土炮向外射击,打击来犯之敌,这是凿洞者精心安排的防御工事。 石墙与洞室之间,是一条2米宽,30米长的巷道,巷道里边则是八孔崖洞的石屋,每室均有专门的用场,从左至右依次是:“第一室为水井屋;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室为卧室;第四室为粮食、金银、衣物储藏室,此屋有暗窑、龛台,可贮存贵重物品和供奉先祖灵位,面阔4.5米,高2.5米。洞门外右左壁有横长1.93米、高0.66米的扁方框一块,上面的题刻是:”大清同治二年岁次癸亥仲春月族众培修,阆邑术生王炳,“下面还有2000多名王姓族人名字。这足以说明晚清时以王姓为主的一次大规模凿洞活动曾在此兴起,奠定了二郎山上崖洞辟磅礴气势的基础。再看末端第七、第八两孔崖洞,一为厨房,尚存灶坑残迹,一为厕所,留有简陋的烘便坑。整排崖洞群,从饮依起居到安全防御,可以说是做到了设施完备,应有尽有,长期潜居洞中,管叫人平安无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凌云寨寿林与寿川墓 | 凌云寨寿林与寿川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距仪陇城南7.5公里的凌云山,是邑中著名的大山这一。而今山上绿树参天,青松碧透,整个寨顶常年翠绿,好似翡翠坠入玉盘。回首20世纪40年代中期,荒丘秃岭的凌云古寨,红石黄土,满目萧然。1942年盛夏,仪陇的受国民主人士-的老师刘寿川先生看到家乡名山一派荒凉景象,欣然捐资在凌云山顶植树造林,广载松柏林森,后来还亲笔题书一道:“保护造林”的匾额,刻于石壁之上。为纪念寿川先生的这一义举,邑人便将凌云山林命名为“寿林”,并撰文勒石以记之。 刘老名培禄,号寿川,仪陇县铜鼓乡凌云村人。1877年出生于一户农民家庭,戊戌变法后,入成都华西学堂求学,后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1904年官费保送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深造,两年毕业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任四川省顺庆府中学校监督,时-同志也入该校学习,受其教诲良深。1908年-由成都高等师范学堂附属体育学堂毕业返家,经寿川先生介绍,受聘入仪陇县高等小学堂执教。1917年德德任滇军第二军第十三混成旅长时,寿川又在朱旅作谘谋,并知四川南溪县事。1922年-留学法国,寿川给予大力资助,师生在漫长的和人生道路上,结为莫逆之交。 新中国建立后,在-总司令的关怀下,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同志,派人将他接到南充。1950年任川北行署委员,1952年调任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四川省监察委员会委员,继而被选为四川省人民代表。1962年夏,在成都病逝。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