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阆中古城 | 阆中古城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战国时为巴国国都,秦灭巴置阆中县迄今2300多年,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明末清初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 阆中素有风水宝地之美誉,三面环山,四面环水,风光钟灵毓秀,如诗如画。 阆中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立法保护的古城。 阆中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是华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汉唐民间天文研究中心,是四川状元之乡……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 阆中2004年挤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全市有以古城为龙头的重点景区4处,星级酒店6家,国内旅行社10家,民居客栈100多家。 阆中灵奥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古城文化让您回味无穷,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您提供无限商机。 阆中古城 |
阆中锦屏山 | 阆中锦屏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阆中锦屏山系国家AAAA级风景区,古称阆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 阆中市锦屏山 -省阆中市城南,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人们通常都叫锦屏山。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杜甫诗句“阆中 张宪祠 盛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即指此。现在的锦屏山园林共占地80多万平方米,锦屏山东侧为黄花山,有配衬古城风水的奎星楼,始建于明末清初,名魁星阁。 锦屏山风光秀丽,历代都在山上建造楼阁亭榭,有杜陵祠、阆峰亭等。明嘉靖初,保宁知府张思聪更建锦屏书院,内有尊道阁贮藏经史,另建三贤祠祭祀理学家朱熹、张栻、黄裳。后杨瞻增修望江楼及三洞六亭。清代黎学锦重建三贤祠,改祀杜甫、司马光、陆游,并在锦屏山麓建张烈文侯祠,在阆南桥附近立“张烈文侯故里”碑,纪念抗金名将阆中人张宪。清代先后建吕祖殿、八仙洞、飞仙楼、太白楼、邱祖殿、观音殿、三贤祠、武侯祠、静应祠、瞰碧亭、惠泉亭、“天下第一江山”碑(此碑已毁于文革)等。现在的景点主要有:张宪祠、九曲长廊、吕祖殿、八仙洞、飞仙楼、杜工部祠堂、放翁祠、碑林、儿童乐园、动物园、赛锦屏、观星楼、荷花池、锦屏山造像及石刻、怀飞亭等。物换星移,多所替废。特别是1981年7月久雨,锦屏山大滑坡,楼亭垮塌殆尽。 现在的锦屏山园林,为1984年重建,共占地1200多亩,修建楼台亭阁一万余平方米。游锦屏山如从海棠溪拾级而上,先见“嘉陵第一江山”巨碑屹立于“阆风之苑”门左,右折为黄瓦朱槛长廊,缀以观澜亭。左下是张宪祠,为一黄色琉璃瓦的四合院,坐西向东,一楼一底。院内塑张宪武像,正堂挂有著名画家赵蕴玉绘制的张宪画像,两侧竖立原“昭忠祠”石碑,两壁挂张宪生平功迹画图和诗文对联。堂下两厢为武将馆,陈列阆中历代武将画像,并有文字介绍其生平业绩。右上为瞰碧亭,再上为碑林,重要碑刻有张飞《立马铭》、吴道子《行道观音》、张善孖《上山虎》、《下山虎》、马德昭《魁星点斗》、《重修临江楼碑记》、《黎学锦重修锦屏山记及锦屏全图》等,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研究价值。经碑林右去,则为杜少陵祠堂、放翁祠、纯阳洞、飞仙阁,最高处为八仙洞。杜少陵祠为两重楼院,上重正堂有汉白玉“诗圣”像,面北而立,握笔凝神,似正构思新章,为全国一级珍品。纯阳洞又称吕祖殿,殿内塑吕洞宾像,洞门西侧挂有长联,相传为吕洞宾与张三丰联句。殿前为飞仙楼,双层吊脚于峭岩之上。殿顶为层楼叠翼,爬壁而上,上临云天。八仙洞,因吕洞宾游此而名,洞内塑道家八仙,即钟离汉、曹国舅、韩湘子、李铁拐、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彩和等。站在八仙洞前俯瞰,嘉陵江绕流如带,古城楼台掩映,阆中全景尽收眼底。在八仙洞下,有一行草书诗碑,名“纯阳瓜皮诗”,传说吕洞宾到锦屏山访道友严君平不遇,便用瓜汁作墨,瓜皮当笔,题诗于壁。不料字迹不灭,成为奇迹,故刻碑特作纪念。 从八仙洞沿石阶而下,向左绕翠竹古径,沿山出圆门,有彩虹亭。折而循环山树荫花径,过荷花池,便至耸立于前的观星楼。楼前有西汉阆中人天文学家落下闳青铜像和他所创制的浑仪。观星楼为三层六角楼,高24米,顶楼另塑落下闳、任文公父子像,中层塑三国蜀汉周群等祖孙三代像,底层塑晚年定居阆中的袁天罡、李淳风像。他们均为汉、唐时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文字介绍其生平事迹。由此下橄榄林,过怀飞亭,有巴蜀第一廊,至景杜亭,下有翠云亭掩映在松林间。抬头可见远山似烟,近看则花木拥径,真有人间仙境之感。 锦屏山东侧为黄花山,山上有配衬古城风水的奎星楼,始建于明末清初,名魁星阁。嘉庆十三年(1808)拆迁城中建中天楼。光绪十四年(1888),在其遗址上重建,“0”中拆毁。1988年再建高36米、四层琉璃瓦高楼,并配置四合院落,雄伟壮丽。登临环望,云山四合,脚下碧流行舟,波光照影,如在画图中。 锦屏山风景区,除锦屏山、奎星楼外,还包括环列于锦屏的东山园林、滕王阁等阆苑名胜。 |
金沙湖水利风景区 | 金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四川南充阆中金沙湖水利风景区以嘉陵江阆中段水域为中心,景区面积101平方公里,自然生态优美,集各种动、静态水景于一体,与阆中独特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一幅“人水和谐”的优美画卷。湖内群山起伏,山峦重叠,深谷交错,沟壑纵横,以幽、深、秀、奇著称,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空灵而幽静,让人们在享受湖区优美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感受到当代水利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观赏阆中古城、领略阆苑仙境神韵、体会风水宝地、人间仙境的灵气与妙趣,让人流连忘返。滨江生态文化长廊自滕王阁沿滨江路至城东华胥广场,长10公里的岸线,全部运用护坡绿化技术进行生态改造,建成的亲水游步道,是人们欣赏湖光山色、休闲、健身佳地。 根据规划,该景区将以水利风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发挥金沙湖水利风景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涵养等效益,修复水生态系统,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水利工程区环境,做足水利文章;做特水利品牌;做实水利产业;做优区域联动;做活水文化。综合考虑金沙湖水利风景区的开发模式,对风景区进行空间格局区划,将整体呈现出“一心一湖两轴十区”的空间格局。最终将金沙湖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具有阆中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 金沙湖位于阆中金银台航电枢纽与沙溪航电枢纽之间的金沙湖,三面环绕阆中古城5A级景区,为典型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总面积为10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44,96平方公里。据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多次测量,金沙湖的林草覆盖率达到90%左右,景区环境的空气质量标准为国家一类,水质为国家二级。金沙湖水流舒缓平稳,水面宽阔无礁,淡水鱼类和鸟类繁多,适合多类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冬季,古城外的广大水域成了大雁、野鸭、鹭鸟等各类侯鸟觅食越冬的理想地段,所以,是观鸟休闲的好去处。 今年6—8月,国家水利部就曾派出专家分两路对阆中的金沙湖、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等9大具有水上旅游开发潜质的国家水利风景区进行了科考评估,并就各风景区的性质定位、功能分区、总体规划、施工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早在几年前,阆中市就把金沙湖的水上开发纳入了《旅游总体规划》中进行规划,完成了大量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先后斥巨资将古城区的工业企业和机关全部搬迁到七里开发区,杜绝了工业污水的排放,又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加大力度对古城区生活污水排放的监管惩处,并结合绿化、美化工程,对沿岸的岸坡、沙滩进行了治理维护,使金沙湖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金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将大大拓展古城旅游的空间和内涵,将有效助推古城5A级风景区由旅游观光向观光休闲的华丽转身。” |
阆中市红军烈士陵园 | 阆中市红军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阆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有2万多名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曾在阆中开展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大型战役。在册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共8000余人,先烈们用忠诚、鲜血和生命谱就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珍惜和纪念。 1996年,阆中市委市府在位于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黄花山一带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主要用于纪念褒扬红军烈士、陈列红军烈士文物、传播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5.12地震使其展馆和大部分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无法发挥其主要功能。我们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对红军烈士纪念馆进行恢复扩建,并更名为“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建成后的烈士陵园东靠古刹大佛寺,南接七里开发新区,西抵著名风景区锦屏山公园,北临阆中古城和嘉陵江,占地108.42亩,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10倍,主要划分为嘉流击楫区、星火燎原区、山河铭义区、金戈岁月区、碧血千秋区和英烈园等“五区一园”,气势恢宏,功能完善。尤其是新增了《强渡嘉陵江》《告别苏区》《西路女红军》三大主题雕塑、红军广场、革命之梯、 “一旗五徽”、革命烈士纪念碑、功勋墙、红军烈士名录墙和《红军在阆中》文化景墙等纪念设施;新建了红军烈士陵园,新修英烈碑24座;改造了园展馆面貌,陈展了包括杜光华、宋烈、肖东平等著名红军烈士事迹,积极收藏、展出红军烈士文物400余件。扩建后的阆中市烈士陵园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加浓厚,教育功能更加凸显,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一直以来,为了纪念红军和烈士,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市民政局的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烈士陵园设备设施,积极发挥褒扬作用,充分挖掘红军、烈士事迹,不断丰富馆藏内容,积极举办各类红军、烈士事迹展览和专题讲座200余场,大力宣传红军烈士精神,积极传播红色文化,革命优良传统得到较好传承。积极发挥教育作用,以特有资源为基础,与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主动配合,通过“听、讲、唱、传”等多种方式,在园区开展缅怀先烈、重温誓词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300余次,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受到了良好教育。 开园以来,我们积极健全烈士陵园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市编委下达事业编制7人,面向社会择优聘请保洁人员7人,认真落实每位工作人员职责,大力规范工作人员言行,努力为参观的游客、红军、烈士亲属和各类来访群体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了工作高效运转。多次受到红军、烈士亲属对我园工作的肯定和表扬。与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一道成功举办了各种大型的公祭活动。 2009年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四川省委宣传部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1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每年接待凭吊、祭扫、宣誓、参观和开展纪念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40-50万多人,较好地发挥了烈士纪念建筑物“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主体功能,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之一,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地位,社会效益显著。 |
巴巴寺 | 巴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巴寺,位于蟠龙山南麓,为伊斯兰教嘎德忍耶教派第一位来我国传教的祖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又称“西来上人”)的墓地。“巴巴”,即为阿拉伯语“祖先”、“祖师”的意思。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yī)孙华哲·阿卜董拉希,从甘肃、陕西来到阆中传教,阆中川北镇总兵马子云待为师长,让他定居在铁塔寺(古城东门北侧)。这位“西来上人”神形古健,状貌若仙,他“胸藏三教之书而不以文名,艺精百家之奇而不以技称”,言语诙谐,善于骑射,尤工诗歌。他同马子云常游蟠龙山,见南麓处居蟠龙山龙脉之首,便卜阴宅(坟地)于水池之中。康熙二十八年三月,阿卜董拉希去世。他的高足弟子祁静一与马子云便在他生前所卜之处建造“拱北”(墓亭),排水填土,将其安葬于内,并命名为“久照亭”,俗称巴巴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巴巴寺山门为木石结构,-“久照亭”,还有“真一还真”的镏金门额。入门西侧,有乾隆年间水磨青砖砌成的大照壁,长约10米,高8米。照壁正面镂空雕刻写意山水,背面为古松劲竹,配以花卉,作品取样于唐代张藻和明代唐寅,刀笔隽美,富有立体感。照壁为须弥座,五脊顶,飞椽镂空,工艺精美。久照亭大殿,为三重檐盔式四脊顶建筑,外体为四方形,室内藻井为八方形,即所谓“明四暗八”。廊檐门窗,顶楣落地,上刻国内少见的金边双层窗花,镏金镀彩,加上四周的龙墙砖壁相映衬,庄严肃穆。大殿分内外二室,外室锦帘垂掩,匾额高悬,水磨地面铺设丝毯跪垫,供人朝拜。内室即西来上人墓室,顶若苍穹,悬金匾两通,其一为清王朝宗人府右宗正多罗贝勒亲王手书“清修”二字,上饰龙吻金印。室中安放一宝鼎形镂空活动香炉,高二尺余,雕刻精细,是一件艺术珍品。大殿前面有一座结构复杂、雕刻精妙的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坊,檐牙高啄,斗拱层层重叠,交错繁复,相缝合辙,无一榫楔,为木构之精品。牌坊正面一匾,书“仰止”二字,为清道光甲辰年立。 牌坊前与照壁之间,为砖仿木结构垂花大门,吊柱挂罗,栏密花牙,雕刻十分精美。 久照亭后院,有碑廊、潜花厅、拜主室,旁连外来朝圣者住室。厅内悬有乾隆时武状元哈攀龙书“清真流光”挂匾,并有明代吕纪、蓝瑛的山水、清代郑板桥的墨竹等名家书画。后园为生活用房,有井亭,其水清而甘,乃蟠龙九井之一。 巴巴寺,寺中有林,林中有园,园中有亭榭。巴巴寺不仅是伊斯兰教圣地,而且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及其特色砖雕的一颗明珠。 保护范围:东、南侧以大门外蟠龙路(省道302线)为界,西、北至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以保护范围外延30米为界,西、北以保护范围外延50米为界。 |
观星楼 | 观星楼,是纪念以西汉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为代表的古阆中籍天文学家而建。在祖国古代天文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古城阆中曾经孕育出众多的天文学家,成为我国汉唐时期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 出生在距今2100年前的落下闳堪称世界级天文宗师,开山鼻祖。他对我国天文史上三大贡献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即沿用于今的农历);创制世界第一台比较精密的完整观测仪器浑天仪;他的浑天学说是世界上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虽然他在阆中研究天文的遗址早已荡然无存,但他是对世界天文史上作出杰作贡献的七杰之一在他的影响下,汉末又诞生了任文孙、孙文公天文学家。三国时阆中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献身于天文事业。其学说与成就对中国历代天文学家如张衡、僧一行等影响颇大。 由于阆中天文人才辈出,故历代诸多天文学家被吸引来此。唐朝初年,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纲,在唐高宗中(650年)奉皇命到阆中,定居蟠龙山,建观星台以观天象。紧接着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寻其踪(664年)也来到阆中,相继研究天文,其二人死后亦葬于阆中。现在阆中还存有天宫院、天纲墓、淳风墓等遗址。为此,在锦屏山上建观星楼以示对古代天文学家们的纪念。 四川南充 |
构溪河湿地 | 构溪河湿地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阆中市境内的构溪河,是四川省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构溪河发源于苍溪两溪乡和龙山镇之间的侨盘山,流经阆中龙泉、千佛、石滩、妙高、扶农,在河溪镇处汇入嘉陵江,在阆中境内长79公里,流域面积达65839公顷,其中林地23356.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0.1%。构溪河流速上急下缓,特别是在妙高、扶农、河溪境内,河床成“U”字形,河水清澈,在河道转弯处,形成宽阔的自然湖泊。在湿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共有12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动物多种。鸟类95种,主要有猫头鹰、水老鸹、棕胸竹鸡、雉鸡、董鸡、鸳鸯、白鹭等;两栖类7种,有龟、鳖、大鲵、水獭等;爬行类有棋盘蛇、壁虎、尖吻蝮、锦蛇等8种;兽类有赤狐、野猪、椰子猫、果子狸等19种。特别是几个水库河堰中,鹭丝、白鹤、野鸭更多,常常是数十只、上百只群游于水面,或飞翔在岸上山林间。沿岸丘陵山区又有更为丰富的林木植物。其中,树木有64科126属461种,为川北地区最集中、保护最好的野生植被区。构溪河湿地保护区河溪、妙高段,河水碧绿,流速平缓,坐小木船荡桨漫游其中,观赏两岸绿树青峰、农家田园,真有“世外桃源”之感。2009年4月被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ICGA、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评为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 |
天宫院 | 天宫院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宫院,位于阆中城南20公里的天宫乡。因阆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定居,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也都埋葬在这里,天宫院为纪念他们而建。天宫院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始建于唐,明天顺三年(1459)重建,清雍正四年书“光澄慧镜”匾额。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面阔五间19.4米,进深五间19.3米。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现两殿保存完好,占地6亩,建筑面积684平方米。天宫乡即因天宫院而得名。 袁、李二人是天文学术上的好朋友,死后两人的墓葬也相居为邻。李淳风墓在五里台山上,墓前有“唐太史令李淳风之墓”碑及淳风观。袁天罡墓在观稼山半腰,坐北朝南,前临天宫院,与李淳风墓遥遥相对。 袁天罡官至火山令,李淳风为太史令,二人既是天文学家,又是风水堪舆学家。他俩之所以选择在天宫院定居,据说这里地形象一顶王冠,四周有九条山脉朝向这里,叫做“九龙捧圣”。袁天罡墓所葬的观稼山,据说像一只麒麟,前面的圆形山岗即是太阳,地形叫做“麒麟奔太阳”。李淳风墓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圆形山包,像一颗珍珠,两边山脉则似两条飞龙,这个地形叫做“二龙戏珠”。 天宫院 |
大像山摩崖造像 | 大像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嘉陵江东岸大像山上,主体为崖峦石刻大像,这尊释迦坐佛,就天然石崖凿造而成,高约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头饰螺髻,脚踩莲台,袒胸露怀,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据崖龛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阆中人何居士所刻,成于公元809年以前。五代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000余尊,整齐排列,工艺精巧。宋神宗元丰八年对大小佛像贴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大佛寺敕名永安禅院。徵宗崇宁二年因避讳改为福昌院。明代复称大像寺,亦称大佛寺。寺楼多次被拆毁,现为1991年重建。大佛旁有南海观音和送子观音两尊石像,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另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24处,凿崖五穴墓一处,风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认者尚有10余处,共延展150余米。左侧有大像精舍和黄家亭子等名胜古迹,占地164亩,建筑面积2735平方米。杜甫曾有咏黄家亭子诗二首:“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 |
阆中观音寺 | 阆中观音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观音寺原为唐代名刹开元寺修建于唐朝初期,取开国纪元之义。据史料记载,直到元明朝,它仍为阆中最大的寺庙。后来随着时光流逝,开元寺遭到残毁。公元1496年,寿王祜封藩保宁,在西城修建王府,将明初的观音寺拆迁到开元寺旧址,重新进行修建。从而使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巴西最大的寺院。 昔日的观音寺规模宏阔,背负觇星台、面对嘉陵江、门临潺潺溪流,周围翠竹千竿环绕成荫,环境极为清静幽雅,漫步其间,处处都能使人感受到“香飞常入佛座上,叶落不到经窗前”的禅趣。明朝宰相严嵩曾书“佛都”一匾悬于殿前,观音寺香火旺盛,常有骚人墨客流连于此那寺以来,它都是人们佛事的重要场所。可惜民国时,观音寺的第四重主体结构——藏经楼被大火化为灰烬,内藏的800余卷经书也未能幸免。相传观音寺内还存有开元寺遗留的两尊大头坐铜佛像。重约六百斤,高四尺七寸,下宽五尺。不仅其容慈祥端庄而且铸造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此佛后来移存桓侯祠,在十处-中遭到损毁。 观音寺的建筑,体现了明朝建筑的特有风格。现在我们从存在的罗汉殿,天王殿的构造用料及雕刻上都能感受到当时建筑业所取得的成就及做工的考究。 松花井开凿于公元621年,历来是开元寺及观音寺僧人的取水场所。其造型美观,水源丰裕,莹洁甘芳,沸而无沉,长年不竭。又有“八角镜”之称。 相传主持观音寺之僧谭仙,曾置亭于古井上,请地方官撰写了《古松花井》碑文,将古井之水加神化,称之为“观自在菩萨甘露水”。吸引世人取水治病,居然灵验。传说是否真实,我们无以考究,但今天人们采取先进的原子光谱分析证实:松花井的水具有富铜低镉特征,属沙岩裂隙型泉水,用松花井水酿造出来的“保宁醋”,其甘香纯正,成为我国四大名醋,香飘海内外,几乎没有有害细菌。 保护范围:南至公园路街,北至醋厂老作坊,东至万吨车间墙基,西至厂区大道西侧花池。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南外延30米,东、西、北各外延50米。 |
华光楼 | 华光楼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光楼,又名镇江楼,位于上华街和下华街之间,紧靠嘉陵江岸,正对南岸南津关连峰楼,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此楼建在唐滕王元婴所建南楼的旧址上,故明以前仍称南楼,清代以来称华光楼,历代迭遭火焚,现存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占地8亩,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华光楼是一座过街门楼,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共四层,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全盖以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繁复,重脊套人、兽、邸(古指鹞鹰)吻,正脊为珠宝形叠顶,高达3米。各层装以花隔门交有回廓周匝,楼层内有“阆范十二楼”缩影和名人书画。登览古城风光,美不胜收。宋仁宗时知州李献卿《南楼》诗云:“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可知华光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楼底石台基南北向起拱形门洞,供行人通过,石供门上刻有当年红军标语。底楼侧门上有郭沫若题写的“独秀三巴”四个金字的横匾一道,上、下华街和华光楼内外,昔日为阆中闹市区,金玉麟《夜登华楼》诗写道:“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这是当时一带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
福音堂 | 福音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福音堂,位于阆中市杨天井街7号,又称圣约翰大教堂,系英国传教士“剑桥七杰”之一的盖世礼筹资修建,澳大利亚工程师设计,建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阆中福音堂,是四川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也是西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曾一度为基督教东川教区总堂。 教堂坐西向东,呈十字形状,外观为欧洲古典哥特式建筑,内又采取中国传统的台梁式结构,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名信徒聚会。堂内既有西方传教讲经设施,又有中式镏金碑文。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1999年,加拿大一英文刊物曾对阆中福音堂作了详细介绍。2001年5月,台湾电视台曾专程来阆拍摄,并在黄金时段以“中国名城之旅”电视节目对台湾同胞播放,引起很大反响。天津建工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先后来阆对其建筑设计、技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多方面进行考察研究。有关专家认为,阆中福音堂是外来宗教建筑中的稀世之作,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
东山园林景区 | 东山园林景区占地面积200余亩,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现有省级文物单位两处(唐代大佛、北宋状元洞)、市级文物单位一处(明代白塔)。其间林木幽深,高山飞瀑,小桥流水,绝尘俗气,是人们游览休憩的极好去处。 四川十大座佛之一的阆中大佛,佛高10米,造型雄伟,气势浑厚,尤其是佛身衣纹为凸纹,面容端庄而慈详,头部后面有火焰纹背光,线条流畅,并且其后背两侧有4700余尊排列整齐的小佛,均坐莲台排列整齐,镌工甚精,为全国所罕见。高丈余的“虎溪”楷书和延展150余米的唐宋摩崖造像5尊,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碣24处,以及北魏石狮,都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蜚声中外的“出兄弟状元宰相处”读书岩,是阆中书刻造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方,为后世学子朝拜之地;独立高标的明代白塔,由其塔底窗户北望,但见阆山如画,阆水如练;“会当凌绝顶”,一览嘉陵山水的拂云阁;充满诗情画意的黄家花园,以及流淌着神话传说的虎溪桥……美景如画,不胜枚举,令人流连忘返。 |
杜家客栈 | 杜家客栈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家客栈又称杜家大院为前店铺后居室的民居兼商业型院落。原为大“财东”杜宝山的居所。杜宝山三子杜立生为青帮头目,有钱有势,此处常为青帮活动场所,因此形成前店(商店)后栈居所。1943年曾被政府租用开银行。建国后曾先后作过城关区政府、金库、航运管理站。现为航务管理所和港务监督所。 常常该大院建于清代,木质穿逗结构,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亩左右,房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个,房屋43间,进出街门三道。前面临街三间作店铺,后面房屋作活动、生活用房。该大院建筑的突出特点在于因地制宜,随形借势,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轴线上连串四道天井,从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1987年被市政府定为一级“重点保护民居”。 四川南充 |
阆中孔家大院 | 阆中孔家大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家大院 为明代孔子第七十六代孙所建的住宅,已有400多年历史。该院坐南朝北,由正院10间房屋左右对称组成。中间为主庭,东西两侧为花厅,占地300余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四合院小天井双坡青瓦屋面的穿逗结构,门窗雕花,正庭大梁上有太极图与龙纹彩绘,是典型的川北古民居大院。该大院院侧为古百花庵。明宪宗十四年(1478),新都才子杨廷和(状元杨升庵之父)赴京应考路经阆中,应僧人之请为该庵题写“云林”大匾,此匾保存到民国时期。后,庵毁于大火。孔家在庵侧修建了这座孔家大院。明、清时,孔氏为大户人家,以教书为生,兼营其它产业,后家道衰落。1912年、1939年,时任川北宣慰使和川康建设期成会阆中办事处主任的张澜先生在此设署衙。国民党29军军长罗廼群也看中此院,长期居住。 |
阆中陕西会馆 | 阆中陕西会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公园路49号,又名西秦会馆,原本为古三元宫。修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现为阆中蚕种场。会馆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成纵轴布局,穿斗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额坊象鼻斗拱,琉璃筒瓦屋面,雕梁画栋,青灰土墙;会馆为前殿、正殿、后殿,共1000多平方米。前殿为门殿,单檐歇山式建筑,共三间,88平方米。中间为宫门与通道,左右为钟鼓楼与戏楼。门前一对雄狮高踞石台。出前殿100米便是中殿(正殿),面积357平方米。殿顶拱形曲面与斜面梯次交叠,曲斜交接处双檐下另起一平直水槽衔接整体,简繁有致,富丽恢宏,技艺精工。屋脊有大铜鼎一尊,象征神权至高。大梁-有修筑时间文字。天花板上有藻饰彩绘百余幅。正殿再前30米便是后殿,其间以廊坊旱船相接。正殿两侧接耳房,共537平方米。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