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活海欢乐水世界 | 活海欢乐水世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活海欢乐水世界位于“七省通衢”、“中国文都”、“黄梅戏之乡”的安徽省桐城市西郊,隶属于桐城仙龙湖旅游度假区,是安徽永先集团继安庆巨石山之后,投入巨资倾力打造的又一经典之作。 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文都桐城的活海,是国家4A级景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上游乐目的地之一,亚洲首家也是最具特色的魔幻水乐园。活海于2012年6月16日首次开园。开园以来,平日,日均接待游客2000-3000人次。周末、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过万人次,开园数月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因受天气因素影响,2012年度活海欢乐水世界胜利闭园,闭园期间积极施工,增加了更多的游乐项目,2013年5月18日,活海再次盛装起航,以崭新的面貌及最新的游乐项目迎接广大游客朋友。 中国活海欢乐水世界一期已建成四大主题游乐区域。游乐区域包括热情水迪吧、疯狂活海、疯狂滑梯区、活海探秘区等,其中精心设置了120余个水上体验项目,包括40多项游乐设备。2013年,活海欢乐水世界新增了反斗乐水寨、极地冰吧西餐厅、诺亚方舟美食、桐城风味小吃、少数民族舞蹈等项目,除精彩的游乐项目和游乐设施外,活海欢乐水世界还拥有健全的配套设施,餐饮、购物、医疗卫生服务、淋浴室、更衣室等一应俱全。 活海欢乐水世界,还将依托游乐项目功能分区,以文都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剧情设计源头,以疯狂活海-活海探秘为主线,将活海冲浪——活海漂流等游乐设施作为魔幻主题场景,让游客进入一片精彩绝伦的欢乐水世界中。 |
桐城黄梅酒业文博园 | 桐城黄梅酒业文博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安徽黄梅酒业集团近千万元打造的国家级4A旅游景区——安徽黄梅酒业文博园。充分展示了安徽黄梅酒业集团与生俱来的优势和全国任何一家白酒企业所不可比拟的特点:就是桐城派文化和黄梅戏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与中国酒文化相互交融,成就了黄梅酒业独特和独占性的企业文化和产品的内在魅力。步入黄梅酒业,人们在浓浓的徽派建筑氛围中,品尝黄梅酒、欣赏“桐城派”、观看“黄梅戏”,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相互辉映,展现了黄梅酒业集团企业文化底蕴和产品品质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为社会酿造价值,为员工酿造幸福”是企业永恒不变的宗旨,“弘扬黄梅戏文化,成就安徽地产名酒”是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以中国酒文化、黄梅戏文化等传统文化为企业的“文化基石”和品牌核心,坚持千年徽酒古法酿造技艺和严格的品质保证,黄梅酒将伴着黄梅戏飘香万里,步入中国白酒先进行列。 |
嬉子湖 | 嬉子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桐城市东南部,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嬉子湖镇境内,三面环水、水陆交通发达,距市区25公里,濒临江城名府安庆,距省城合肥仅1.5小时车程;水路泊枞川而通长江,可上溯湖广、下达苏杭。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水面积41平方公里,是集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文化体验、渔业休闲、户外拓展、乡村度假、会议商务、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AAAA级风景区。 嬉子湖景区现有嬉子湖度假村、嬉子湖养生酒店、生态湿地、垂钓中心、户外拓展、古漕运八大码头、嬉子仙岛、十二生肖园、天文科普及4D动感影院、水上乐园、游乐园、欢乐园、空中单车、农副产品及瓜果采摘、游客接待中心、方以智广场、生态停车场等景点及旅游配套设施。推出了春天湿地观光、夏天休闲垂钓、秋天瓜果采摘、冬天赏雪观鸟的四季旅游项目。 嬉子湖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使之成为鸟类的天堂,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随季迁徙栖息,形成罕见的湿地景观。已成为安徽农业大学长期观测点、也是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主要成员。每年冬季沿湖三面滩头和湿地,水草肥美,鱼蟹成群,可引来越冬的白琵鹭、鸿雁、白头鹤、小天鹅、黑鹳等10多种珍稀鸟类数以万计。 “过了黄山不看岳,出了嬉子湖不吃鱼”,嬉子湖盛产鱼类和绿色原生态产品,品种繁多且色质优良,大雁、野鸭、野鸡、野生甲鱼、鳅、虾、鳝、土猪肉、农家特色小炒等,吸引游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嬉子湖养生大酒店将中医药膳养生概念融入餐饮,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在不同季节选用具有一定保健功能或治疗作用的食材,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烹调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气、养的美味食品。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延年益寿! 嬉子湖镇 嬉子湖镇地处安徽省桐城市东南,镇中心距桐城市区25公里,三面环水,东面隔白兔湖与安徽枞阳县相望,南、西分别融菜子湖、嬉子湖与安庆宜秀区、我市双港镇和金神镇相邻,北与孔城镇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134.7平方公里,其中环绕镇区的湖泊面积76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6%。2001年撤乡建镇,现辖9个行政村,共281个村民组,总人口2.5万人。镇级经济结构以…… 详细++ |
桐城文庙 | 桐城文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此庙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江淮之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拓展重建今址,明清两代修葺凡十九次,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革”开始,1966年8月其门楼遭毁,1985年开始“整旧如旧”,进行了第二十次修葺,并立碑铭文以纪。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 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桐城文庙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桐城文庙 |
姚元之旧馆 | 姚元之旧馆,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学内。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进士,画家,官至左都御史。其旧馆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称为“前院”。后楼后,有长方形院落,称为“后院”。整个建筑长45.75米,宽20.48米,总面积为936.96平方米。 前楼面积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构架保护完好。楼分五开间:明间长6.7米,宽4.25米,面积为28.48平方米,两侧次间,均长6.7米,宽3.9米,面积为26.13平方米,两外侧为稍间,均长6.7米,宽3.85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长19.75米,宽1.7米。砖铺廊面,石砌廊边,前后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汉白玉柱础,础上为鼓形,下为六边形, 雕刻四时花卉图案。金柱柱础,上圆下方,不施雕饰。各室均板门、板壁、木地板,地板下设气孔。壁间装木窗,窗分两部分:下为固定式“井”字型横窗,镶以环形和菱形木饰,上为开启式“井”字型竖窗,嵌以卷草雕饰。廊顶设天棚,顶覆小瓦。后楼占地面 积和建筑规格,均同前楼。不同者,后楼设栏杆,走廊加设楼层,木栏廊檐,挑枋设斜撑。 东西厢房各为三开间,均长4.7米,宽3.4米,面积为47. 94平方米。“井”字型长窗,砖砌坎墙,对称排列,布局规整。前院呈“工”字形,东西厢房与前后楼相隔2.6米,形成“工”字的四角。院落长16米,宽8.75米,面积为140平方米。后院长20.4米,宽3米,面积为61.44平方米。后院粉墙高5.7米,小瓦顶盖施以墨绘,墙上镶砌透空花窗。 后院北,有玉兰花两株,为姚元之所植。旁有古井,“坠石,久闻宏声。”楼西,有小桥流水,假山怪石,名木翠篁,傍山建亭,名曰:“竹叶亭”,姚元之因自号“竹叶亭生”。旧馆整个建筑,保存完整,现为北街小学使用。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披雪瀑 |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又名“响雪泉”,位于桐城市城西北4公里之碧峰山下,地属碧峰街道办事处石板村。瀑流飞泻直下,如雪帘高悬,故名。披雪瀑长900米,全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长约50米,瀑流滚迭,溅珠飞玉,称之为“前瀑”;中为“溪谷”,称“披龙”,长约800米,雪浪翻滚,奔腾直前;后为“悬瀑”,高约50米,瀑流长悬,雪崩雷鸣,称之为“后瀑”。后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吴用珍有诗描写瀑景云:“巨灵怒试劈山手,铁壁双开万仞陡。中有银河一线通,镇日常作蛟龙吼。” 披雪瀑风景秀丽,《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其胜:“碧峰山,峰峦分列,一洞逶迤。沿涧而人,四方稍觉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见瀑水悬崖如练。至前仰视,如白鹭之攒集,如风雨之飕飓,即‘披雪洞’也。两旁皆巨石,水啮者利若刃,水凿者深若井,水拭者净若几”、“飞瀑异石,绿荫清潭,堪称负郭胜境。” 前人取“不阴常雨,盛暑犹雪”之意,曾建“暑雪亭”于瀑旁。据《戴氏宗谱》载:戴名世曾祖戴震“卜居龙眠,筑室数楹,极竹木之胜,取唐于西‘山静似太古’之意,名曰‘太古山房’。又于舍房搜得悬流千尺,筑亭曰‘响雪亭’。”明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诗云:“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胧胧。”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结伴来游,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 披雪瀑分前瀑、披龙、后瀑三部分,“前瀑壮观后瀑险,披龙狭长景色奇”。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披雪瀑雨后飞泻,游人前往观赏,多有题咏”。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留下此石刻。披雪瀑摩崖石刻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道岩 | 三道岩风景区位于桐城市陶冲镇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景区内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分下岩、中岩、上岩三层。下岩一帘瀑布从空投下,飞珠泻玉,其声数百米可闻;中岩怪石嶙峋,飞泉喷射,化出一道长虹;上岩从岩头跌落,形成数迭瀑布,似雪帘披垂,洒珠如玉。岩上,春朝秋暮,云雾缭绕,阳光衍射,形成五彩绚烂的光环,谓之“神光”。瀑布壮观,风物秀美,令人乐而忘返。这里曾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红色之旅”纪念地,花果园纪念碑和彭年水库见证了这段历史。享有盛名的王屋寺及塔墓群、江皋墓、狮形山遗址等是三道岩景区独特的人文资源。 三道岩的第一站是江皋墓,传为新近发现之古迹。江皋墓在江大路旁山中,步行不远即可找到,封土、墓碑均完好,张廷玉铭文也清晰可辨。中书“皇清诰授通奉大夫分守福建兴泉道布政使司参政加二级磊斋江公墓”,右书“年家眷侄张廷玉题”等字,左为子孙曾孙名。江皋墓能保存完好,与地处深山关系很大,加之有密林护佑。如在近郊,或早已湮没不存了。墓旁有几户人家,姓潘。房子外看不起眼,但其格局有浓郁的西乡特色。中有天井,虽仅数尺见方,但屋舍明亮,胜过北乡所谓的“黑六间”不少。潘家门槛两旁有石刻,应是前朝大户人家之物。如何流落寻常百姓家,不得而知。据潘家人讲,江皋后裔住山下,即江岭。江岭的得名与江皋当不无关系。 江岭附近有一亭,位置很好,矗立山间,山下一览无余。亭虽好,名甚劣。居然叫做休闲亭。何不叫做磊斋亭或江公亭呢? 过江皋墓往前不远就到了三道岩入口处。这是一条河谷,沿河谷往下,行走于几乎半干涸的河床,多的是各种石头,奇形怪状,稍稍弥补了少水的尴尬。有些河段甚至少许的一点水都看不到,完全洇入了沙下,成为地下水,直到河谷陡峭处才重新流出地表。 在河谷中行走,颇有几处险处,然而美景奇石也多在险处。一处名龙宫,溪流从水帘洞泻下,流入深潭。潭中清澈见底,游鱼细石清晰可见。水帘洞中仿佛有大蛇,细看为三角型石头,嵌于洞中。上有数米高的倒爬石,下有更高的瀑布。瀑布因水量的原因,瘦成一缕,水边是青苔, 又有一处如美人卧浴,细看又如美人鱼嬉水,妙趣横生。出了三道岩河谷,可以看看传说中的南方香木。南方香木在此处不远,顶如华盖,很有层次感,果然名不虚传。我们推想或许此木当有数百年之龄,询之左右,有说仅数十年之龄。树上挂有铁牌,树名南方香木,产地越南,鉴定人为何家庆。三道岩谓之桐城市古崖名瀑中的极品,辅以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景观,极具观赏游览价值。 |
啖椒堂及左公祠 | 啖椒堂及左公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施惠政,政声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师。巡京都,查吏部卖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伪官一百余,不趋权贵,嫉恶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进,前进是门楼,中进面积110.21平方米,明间为堂屋,即“啖椒堂”,长10.3米,宽4.1米,面积42.22平方米,两侧次间,为左右“上房”,均长10.3米,宽3.3米,面积33.99平方米;后进住宅四间,面积122.76平方米,每间长9.1米,宽3.4米,面积30.94平方米。 “啖椒堂”西,建“左忠毅公祠”,简称“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当祸,入狱。崇祯初,治王当罪,褒左氏,谥“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祠分三进,前进门楼,中进和后进木构架建筑,青砖墙壁,小瓦屋盖。中进大殿,乃七架梁加前后破架,构成三间进深。建筑格调较高,金柱上象眼装饰。大殿面积114.33平方米,计分三开间,明开间10.3米,宽4.4米,面积为45.32平方米。两侧次间,均长10.3米,宽3.35米,面积34.6平方米。后殿面积102.28平方米,明间长9.1米,宽3.3米,面积为30.03平方米。 故居“啖椒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祠始建于崇祯时,中隔一砖墙。先后“两次性建筑”,故两者建筑结构各异。 左光斗 (1575~1625) 左光斗(1575一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乡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其父左出颖,乡人称左太公,生9子,光斗排行第五。光斗出身贫苦,从小发愤图强,有大志。 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恶吏畏惧敛迹。 …… 详细++ 左光斗 (1575~1625) 左光斗(1575一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乡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其父左出颖,乡人称左太公,生9子,光斗排行第五。光斗出身贫苦,从小发愤图强,有大志。 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恶吏畏惧敛迹。 …… 详细++ |
姚莹故居 | 姚莹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 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 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与总兵达洪阿协力防守,三挫英军。毁英船,俘英军百数十人,缴获炮械无数,收复失地。清廷闻捷,传旨奖赏,诏赐姚莹为云骑都尉,进阶二品。敌酋愤台湾之耻,构词诬陷,谓其“镇道冒功,妄杀遭风难夷”。主和大臣及闽督亦忌其功,交章-,将镇道二公逮系入狱。道光虽屈于英寇淫威,但亦知其冤,不数日,将姚莹以同知知州发四川。其间他跋冰山,穿雪谷,步行数千里两入西藏,平息两呼图克图之争。咸丰继位,诏命为广西按察使。同治三年(1853)卒于湖南。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溟文集》、《奏稿》、《后湘诗集》、《东槎纪略》、《寸阴丛录》、《姚氏先德传》、《遗稿》、《中复堂全集》传世。 1985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姚莹故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莹 (1785~1853)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姚鼐侄孙,清代-、文学家。 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道光二十(1840)至二十二年,姚莹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合作,率领台湾军民先后五次击退英舰进犯,炮毁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余人…… 详细++ 姚莹 (1785~1853)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姚鼐侄孙,清代-、文学家。 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道光二十(1840)至二十二年,姚莹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合作,率领台湾军民先后五次击退英舰进犯,炮毁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余人…… 详细++ |
吴樾故居 | 吴樾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 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自幼治学严谨,勤奋自励。光绪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学堂,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两江公学,协办《直隶白话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二十八岁。时哀世凯督保定,吴樾殉难后,为避牵连,将吴越改名“吴樾”,沿用至今。 1913年,吴樾胞弟吴楚扶柩南归,葬于安庆西门外平头山。孙中山先生亲撰祭文,委托安徽都督孙毓筠代为祭奠。1929年,安庆辟“吴樾街”,继之,桐城故里建“吴樾祠”,城关改为“孟侠镇”,办“孟侠中学”、“孟侠小学”以示纪念。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樾 (1878~1905) 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今雨坛乡人。吴樾父尔康,有5子,吴樾居四。樾家境清贫,8岁丧母,父外出谋生,靠兄抚养。樾幼时常喜聚村童以牛为马,或泛木盆于池塘中,作水陆战游戏,每次必决胜负而后已。读书甚聪敏,喜诵古文辞,尤好读史。“每读明史,朗诵长吟,感叹唏嘘不能置”。12岁起参加童子试,6次应试而不第,遂放弃科举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详细++ 吴樾 (1878~1905) 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今雨坛乡人。吴樾父尔康,有5子,吴樾居四。樾家境清贫,8岁丧母,父外出谋生,靠兄抚养。樾幼时常喜聚村童以牛为马,或泛木盆于池塘中,作水陆战游戏,每次必决胜负而后已。读书甚聪敏,喜诵古文辞,尤好读史。“每读明史,朗诵长吟,感叹唏嘘不能置”。12岁起参加童子试,6次应试而不第,遂放弃科举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详细++ |
上排门古村落 | 上排门古村落 上排门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明清至中华民国。位于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20000余平方米。古村落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地面以方砖斜铺,室内以土夯筑,檐下排水沟渠回环曲折与暗渠相通,檐前弄廊纵横交错,迂回有致,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古村落内建筑除传统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筑宗族祠堂。 上排门古村落在明代已具雏形,至清代渐成规模,民国时在村落东南和西北扩建,如民国时的唐家新老屋、唐述银老屋、唐家汝老屋等均建在古村落旁,与古村落连为整体。 上排门古村落房屋、院落、弄廊、沟渠等建筑布局相宜,空间紧凑且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选址、布局规划上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从村落外的自然环境到村落内的建筑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发展文物旅游的重要实物载体。 信息来源:桐城文博 唐湾村 唐湾村位于桐城市西北边陲,由原来李湾、望曹、唐湾三村合并而成,是山区贫困村,全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651亩、山场19832亩,辖21个村民组,共593户,2080人,现有劳动力1020人,其中务农劳动力430人,外出务工约600余人,村级集体收入约5.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 唐湾村现有正式党员100人,其中女党员16人,下…… 详细++ 信息来源:桐城文博 |
告春及轩 | 告春及轩系邑人左挺澄宅第(清末民初桐城文人,熟文谙史,曾参与翻印《桐城续修县志》。 位于桐城古城公园路,与桐城文庙相连,建于民国九年(1920),乃桐城古民居典型建筑,分“轩”和“楼”两部分。桐城派陈列馆设置于此。 “楼”为主体建筑,高7.4米,前进与后进,平行营建,各为五开间。前进楼每开间长5.7米,宽3.7米,面积为172.5平方米;后进楼每开间长6.7米,宽3.7米,面积191.25平方米。两进楼房之间的两侧,分别以4.8米高的檐墙连接,构成了长12.8米,宽3.35米的长形院落。前后楼均系木楼,内外走廊,称为“走马通楼”。楼层走廊栏杆,为瓶形木柱,饰以花鸟木雕,隔间为竹编泥壁。壁问窗户,上为天窗,下为大方格玻璃窗。 “轩”,仅一进,位于楼西侧,与后楼连为一体,一门相通,面积为69.6平方米,分四开间,每开间长5.8米,宽3米。东、西、北三方上下层均设走廊,南面筑空花山墙,辟成小院。长5.2米,宽5米。“花瓶形”月门,门上嵌石匾,曰“告春及轩”。院内有花木、山湖石,具有典型的江南庭院风味。院落西侧,耸起亭阁式楼梯木楼,为半个六面形建筑,通向楼层,打破古建筑的对称格局,营造极为别致,俗称“观音阁”。 |
方以智故居 | 方以智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明末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九岁能文,二十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后脱离宦海,削发为僧,云游各地,著书立说,倾心书画,娱情山水之间。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七日,由庐陵押赴岭南途中,船至万安惶恐滩,卒于舟中。 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在哲学上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第一次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即名“寓通几于质测之中”。他的分光实验比牛顿从事这项工作早30余年。在文学上,他主张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对后来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著有《通雅》、《切韵源流》、《浮山文集前后编》、《五言古诗》、《易学纲宗》、《诸子蟠有》、《物理小识》、《药地饱庄》等五十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方以智故居,原名廷尉第。宋元之际,方以智始祖方德益,由休宁、池口迁桐城。传至六世方自勉,子孙崛起,多人成为进士,都谏王瑞题其门曰“桂林”,桐城桂林方氏由此兴起。至方以智为桂林方氏第十四世。其曾祖父方学渐为著名理学家,以布衣主文坛讲席20余年,开桐城设馆讲学之先河,学者私諡明善先生。祖父方大镇,为明万历进士,官至京畿按察,大理寺卿及户部主事,在城内凤仪里(即今址)构筑廷尉第。父方孔炤亦为明万历进士,官右佥都御史。方叔文先生编写的《方密之先生年谱》援引《方氏宗谱》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公生。是年十月二十六日,密之公生于安徽桐城廷尉第。时曾祖明善公尚健在,命名曰东林,公父贞述公(孔炤)《辛亥生男,命名东林》诗云:“小子既抱子,我祖相其面,名之曰东林,将来磨铁砚”。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方以智七岁时,第一次离开桐城故居,“随尊人经栈道,见峨嵋”(任道斌编著《方以智年谱》下同),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9月11日方以智母吴令仪卒,仲姑方维仪将他接回故里精心哺育,悉心教诲达八年。天启三年,十三岁时,他第二次离开故居,随父宦游京师,驰驱齐鲁,饱览名山大川。二十岁时他考订平日所闻,在故居完成《物理小识》稿。于泽园著《为杨雄与桓谭书》。二十三岁时,汇《拟求贤诏》、《拟上求治书》、《文论》、《结客赋》、《九将》诸篇,成《稽古堂初集》,奉父命求正何如宠、陈仁锡,得两老人之序。同年秋,离开故里,会试南京,主金陵广业之社,以文会友。其后,他寓居南京,流离岭南、闭关南京,庐墓合山、禅游江西,-青原山,逝于万安惶恐滩。其间他数次返回故里。流离中时露思乡之情。 廷尉第,又名远心堂,即今之潇洒园。又据《艺文志·方密之先生年谱》:“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火灾,远心堂书楼焚毁,潇洒公(正瑗)重葺。” 方正瑗,方以智三子方中履之子,康熙举人,曾官陕西潼商道,仕途困倦,寄情山水,潇洒不羁,人称潇洒公,署其所居曰“潇洒园”。邑人都御史姚元之曾为潇洒园撰联曰:“鱼飞鸢跃漆园吏,水峙山流太史公”。光绪七年(1881),清人彭玉麟曾书赠方氏后人“潇洒园”横批一幅,今收藏在桐城市博物馆。 方以智故居坐落桐城凤仪里、在市区公元街道居委会,“间于寺巷新巷中”南北长49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由南至北现存房屋四进,西头脚屋为东西向建筑单元。系木构架抬梁式建筑。北头两进隔院落相对,均为八开间,每间长7米,宽3.8米,面积26.6平方米。两进面对院落均有长廊,面积64.4平方米。南头两进隔院落相向面南。中心两进之间设天井。 1985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方以智故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以智 (1611~1671)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都身居要职,他们在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即事物发展的道理),并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 详细++ 方以智 (1611~1671)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为僧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都身居要职,他们在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即事物发展的道理),并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 详细++ |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 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0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日,刘、邓向西线部队下达了于21日开始渡江作战的命令,决定所属三、四、五兵团渡江的部署。4月19日,“野司-均至桐城指挥”。4月21日,“二野所属部队遵命于17时30分开始炮击,17时55分开始登船渡江”。渡江战役取得全线胜利后,司令部于4月28日离开桐城,经合肥、全椒,4月29日到达南京。 |
张廷玉墓园 | 张廷玉墓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廷玉墓园位于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 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其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再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石坊下50米为张氏享堂,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 赞猷硕辅”石匾。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生,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三年,署大学士事。四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 张廷玉 (1672~1755)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详细++ 张廷玉 (1672~1755)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详细++ |
六尺巷 |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游人在这里悟出了很多东西。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桐城博物馆张耕副馆长介绍说: “ 现在这条"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恢复"六尺巷",就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这种精神,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 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张英 (1637~1708)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生平 1637年(明崇祯十年)张英出生。 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康熙六年,…… 详细++ 张廷玉 (1672~1755)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详细++六尺巷 张英 (1637~1708)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生平 1637年(明崇祯十年)张英出生。 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康熙六年,…… 详细++ 张廷玉 (1672~1755)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详细++六尺巷 张廷玉 (1672~1755)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详细++六尺巷 |
地区 | 景点 |
---|---|
麻山村 |
---- |
旵冲村 |
---- |
小关村 |
---- |
台庄村 |
---- |
缸窑村 |
---- |
王集村 |
---- |
卅铺村 |
---- |
金山村 |
---- |
胡埠村 |
---- |
龙头村 |
---- |
岐岭村 |
---- |
百岭村 |
---- |
何畈村 |
---- |
甑山村 |
---- |
青龙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