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天津 >>南开区 >> 万兴街道

万兴街道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王襄 (1876~1965)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襄(1876.12.31--1965.1.31),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生平事迹  1876年,王襄出生于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的一个文物研究世家,父亲是王恩翰,母亲郑氏。七岁时,王襄跟随兄长入私塾读书。10岁时,其父考中举人;11岁时,改入樊氏私塾学习。王襄自幼喜欢小篆、古书,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务稽核所任职多年,曾在四川川北盐务局(今四川省三台县)拜心意拳大师宝鼎为师学习武术和内功十三段,并参与宝鼎内功十三段书籍的校核工作。  范寿轩是晚清末年经常往来于京津地区的古董贩子。一日范寿轩急匆匆地来到王襄家,说在河南见到一种"龙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问他想不想要。王襄一听,很感兴趣。正好孟广慧也在座。孟广慧是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很有名气。听说是有古文字,二人赶忙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由于当时交通还不便利,直到一年后,也就是1899年,范寿轩才带着从河南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原来,在中国清朝晚期,男人要留长辫子,头顶前半部的头发要全部剃光。那时候,理发工具就是一柄锋利的剃刀,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头皮,所以剃头匠必须常备一些止血药,这种止血药就是龙骨碾碎制成的。  不过王襄对这些不感兴趣。他见这些"龙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的像龟板,有的像一般的动物骨头。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发现这些“龙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便向范寿轩求购这些“龙骨”,范寿轩以奇货自居,向王襄索要高价。王襄无力支付巨款,只得购买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龟骨。  后王襄根据龟骨出土地点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断定这些龟骨是殷墟故物。后知道这些故物中有龟甲和兽骨两种,乃殷商占卜时所用之物,龟甲、兽骨上所刻之字是占卜的结果。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贵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故名。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甲骨文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它记载了先民的生活片段。从人类文明视角考察,甲骨文的出土,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纸草文书及希腊的线形文字的发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甲骨文与敦煌遗书、汉简和故宫明清档案一起,被世人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学术发现。  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年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对甲骨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天津同样沦陷。范寿轩贱价大量出售一大批甲骨。王襄倾其所有,购得一大批龟骨。  一九三四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时,将甲骨和其他什物叫铁路局装箱运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托运物品时,发现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装甲骨文的箱子不见了。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宝贝”不翼而飞,真使他焦急万分。后来辗转查找了五十多天,终于在张家口站找到了这箱甲骨,原来,铁路上负责托运行李的人以为此箱中装有无价的珍宝,但打开一看,却是枯骨断龟。幸好他们不知甲骨文的珍贵,故又弃置,甲骨才幸免于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推说甲骨已存放内地,为了不使祖国的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他宁肯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此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了他们,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以上内容由"双双"分享。]

刘宝珺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宝珺, 地质学家 1931年9月13日生于天津。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该校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曾任四川省科协主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研究沉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等。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学研究,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理论。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床预测”,编制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代表作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沉积岩石学》等。   [以上内容由"不爱水的鱼"分享。]

李鸿自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鸿自(1937.5- )弹道学家。天津市人。1961年8月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弹道学会主任委员等。1988-2000年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完成了“211工程”国家立项和建设工作,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长期从事国防科研、教学工作。创建“中间弹道学”学科,论证、建设并主持运行了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开拓“超高速电热发射技术”新领域,主持完成“工业0灾害力学”、“流体边界层减阻与控制”以及“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等重点研究任务。先后获国家发明及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兵器工业功勋奖”、“光华基金特等奖”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撰写论文、著作100余篇(部),培养博、硕士及博士后50余名。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卧龙岗村夫"分享。]

金怡濂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金怡濂(1929.9.5- )计算机专家。天津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6—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我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并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有的放矢"分享。]

陈冀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冀胜(1932.07.15- )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天津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现任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政治委员、总工程师以及中国化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天然药物》、《应用化学》、及《J. Nat. Toxins》、《J. Med. Chem. Def.》编委、学术顾问等。  从事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生物毒素、化学生物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编《中国有毒植物》、《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化学、生物武器与防化装备》、《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参编《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Toxin-Related Diseases》等。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上内容由"田田"分享。]

王夔 中国科学院院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夔(1928.5.7-)   天津人,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5月7日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曾任北京医学院及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及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讲医学化学及细胞生物无机化学课。   王夔20世纪50年代从事分析化学研究,60年代从事金属离子水解沉淀的隐蔽研究。70年代以来倡导和开展细胞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是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主要研究病理、毒理或药理过程中的基本无机化学问题,包括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细胞表面及内部靶分子的结合及由之引起的后续变化、生物系统中的反应组合、有组织表面上的化学反应(膜或基质指导矿化的过程)以及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及其规律。提出了一些研究细胞无机化学的新方法和新概念,开拓了以金属离子与细胞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无机化学一个新的方向。在开拓细胞无机化学方面有所贡献。还提出了建立预防药学学科,提出了基于干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预防药学研究计划。此外,还致力于建立预警预报方法。主要成就有:   1. 在大骨节病病理化学过程方面发现致病因子黄腐酸通过自由基机理引起软骨细胞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由Ⅱ型转为Ⅰ型,使基质异常、骨矿物形成异常。此项工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2.在胆红素溶液化学与自由基化学研究基础上阐述色素型胆结石形成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3.在大小分子配体竞争金属离子的反应组合研究方面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4. 提出金属络合物(作为毒物或药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在这方面重点研究对膜分子与细胞骨架的进攻及影响。    5. 系统地研究了顺铂类抗癌药物与DNA靶分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几种毒性低,抗癌活性强的铂络合物,已申请专利。该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6. 发现稀土跨膜转运的自助扩散机理和阴离子通道机理以及在与细胞作用时发生的若干反应和有关生物效应。   在科学研究上,主张科研要有相对固定的方向,要有继承和创新,需要全面的、概括的、甚至是抽象的思考,需要对具体事物具体研究。  [以上内容由"流浪老猫"分享。]

李涤支 (1893~197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涤支(1893~1974),名思溎,号涤之、涤支,天津市人,民进会员。民国“年(1922年)南开大学肄业至河北保定私立育德中学任教,继任训育主任。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河南省西峡口,改任总务主任。民国28年(1939年)春,保定育德中学同仁、共产党员王荫圃从延安到西峡口开展地下工作,李尽力支持,并通过王将次子李一鸣(现航天部第一研究院教授)、侄儿李广训(建国后曾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等10名进步青年送往延安投身革命。民国30年(1941年)4月,洛阳警备司令部查获李与延安有关人员的信函,密令西峡口民团司令部立即予以逮捕。得友人透风,他携长子连夜逃来西安,住在东关康家堡,给一家汽油厂当秘书。民国33年(1944年)8月,其在“育德”旅陕校友的支持下,于西安北郊育德铁工厂原址创办陕西省私立育德中学,被公推为校长。在他的主持下,陕西育德中学继承了保定育德中学民主、进步的传统,恪守“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管理科学,校风严谨。同时,他千方百计阻止国民党势力插足该校。民国37年(1948年)更不惜撤销高中部,将高三九级和高四○级两班学生转入外校,粉碎了三青团桎校内建立基层组织的企图。西安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明令学校南迁四川,他巧与周旋,拒绝执行,并针对教职员的顾虑和恐慌心情,在大会上讲:“共产党最恨的是-污吏、土豪劣绅和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我们在学校工作,共产党不会仇视我们……”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的当天,育德中学就请解放军来校作报告和宣传演出。7月,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学习会期间,李表态将学校献交人民政府。8月,人民政府接办。是为西安地区首家改为公办的私立学校。1950年3月,省文教厅决定,改育德中学为陕西省立西安工人子弟中学(1958年易名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李仍任校长。1955年5月,当选未央区政协常委(1957年7月随行政区划调整转为新城区政协常委)。1956年获陕西省、西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殊荣。1958年3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撤销校长职务,工资从130元降为36元。一度打扫厕所,以后调去管理图书。1961年10月摘掉所谓右派分子“帽子”。1966年1月退休,租赁南郊白庙村一间民房栖身。“文革”初期去岐山县五丈原公社插队落户。因年近八旬,生活困难,不久又批准返城,住在三十八中。时值“斗批改”运动,几乎天天有人找他调查当年学生的历史。来者从派性出发,巧言诱骗、厉色威胁,甚至拳脚相加,索要符合本方观点的材料。他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从未乱写证明。1974年12月22日病逝,享年82岁。  李涤支一生办教育,学生万千,而且不乏名人、要人,但其从未通过他们谋取私利。对于错划为砉派分子,他常以“这是历史的误会”安慰自己,并教育子女坚信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临终还给子女遗言:“马列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总有一天会还我历史的真面目,人们会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平反了强加予他的不白之冤,实现了其生前夙愿。  [以上内容由"人来风"分享。]

王燕士 (1913~1968)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王燕士(1913~1968),天津市人。  王毕业于南开大学。民国21年(1932年)开始,先后在天津、北平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民国26年开始,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抗大总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中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丈化部长,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等职。1957年9月转业调入华南师范学院,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59年6月,任院长。  王在任期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和知识分子合作共事。王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材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在他任院长期间,华南师院、华南师院附中、附小的办学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60年,华南师院大、中、小(学)一条龙到北京参加群英会,一时传为美谈。王强调师范特点,重视师范生技能的培养,在全校学生中推广“三正”(正音、正字、正书)、“三通”(词通、句通、文通)工作,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王重视科学管理,主持制定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  王还注重学术研究,涉猎政治理论、自然科学、文艺、体育等方面。王精通英语,在工作之余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己出版的有《印度农民起义》等书籍。  1968年12月5日,王受--集团破孩,含冤去世,终年55岁。  [以上内容由"替身ANGEL"分享。]

赵玫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赵玫 (1954~)  赵玫,女,满族,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已出版《朗园》、《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秋天死于冬季》、《漫随流水》、《铜雀春深》等长篇小说,《岁月如歌》、《我的灵魂不起舞》、《寻找伊索尔德》等中短篇小说集,《从这里到永恒》、《欲望旅程》、《左岸左岸》、《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博物馆书》等散文随笔集,《赵玫文集》、《赵玫作品集》,《阮玲玉》等电视剧本,共80余部,逾千万字。  曾获第四、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应美国政府邀请赴美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上官婉儿》、散文集《分享女儿、分享爱》曾被中国出版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称号。2002年获天津市首届青年作家创作奖。2011年长篇小说《漫随流水》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13年长篇小说《铜雀春深》获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图书50强”。2014年《博物馆书》获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武则天》、《高阳公主》入选国家图书馆“建国以来优秀长篇小说500强”。  赵玫的作品真切感人,深邃幽远,独具特色的心灵剖白方式和贯穿写作始终的浓郁抒情性,以及其挚爱生活的人文情怀,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学张力和广阔的心灵视野。赵玫不倦地进行文体实验及语言、结构的创新,作品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  [以上内容由"darcy"分享。]

李金元 天狮集团董事长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李金元,男,汉族,1958年6月出生于河北沧州,毕业于南开大学。先后在油田、塑料和饲料行业工作过十四年。1992年用仅有的积蓄加上借款共2000万元人民币创建天狮集团并投入到高钙产品的研发。天津首富。现为天狮集团董事长。  2016年胡润百富榜,李金元以400亿财富排名第32位。  履历1982年9月—1985年7月长春塑料厂任厂长1985年7月—1992年7月沧州渤海饲料蛋白粉厂任厂长1986年9月—1989年7月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1978年7月—1982年9月华北油田任生产主管1985年7月—1992年7月沧州渤海饲料蛋白粉厂任厂长1992年—今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5年—1997年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2年—2004年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1997年,他出资800万元,帮助西藏、新疆贫困地区建起希望小学。1998年,他为抗洪救灾捐款捐物2200万元,并以7000余万元投资建起天狮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内容由"bluesky"分享。]

杨以德 (1873~1944)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杨以德(1873—1944),字敬林,绰号杨梆子,天津人,祖籍山东,落魄盐商后裔。杨年幼时家道中落,生计艰难,经人介绍在老龙头火车站(即今天津东站)当检票员。在此被天津北段警察督办曹嘉祥看中,派他到津榆铁路侦察处当侦探员。因破获大案,名声大噪,于是得到袁世凯的赏识。  1906年,杨以德升任津榆铁路总稽查,兼任探访局总办,成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1908年,他兼任京津电报电话线路督察,同年9月,被赐为三品二等顶戴。1909年,天津设立北洋警务公所,他被任命为警务道台。民国初年,杨以德出任直隶省警务处处长兼天津警察厅厅长,以及北洋行营营务处处长、天津工巡捐务处处长、天津工程处处长等职。袁世凯曾封他为将军府将军,后又晋升为德威上将军。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利用手中的职权,疯狂镇压天津学生的-。1925年,因故被免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他与王占元、鲍贵卿、陈光远、宁星普等人成立经营房地产的新四公司。杨除以出租房产牟利外,还进行其他投资。据估计,杨以德的财产大约在500万以上。1944年杨以德死于天津。  [以上内容由"loveneky"分享。]

牛伯成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牛伯成 (1949~)  笔名白人、戈白。天津人。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天津市南开中学。先后赴内蒙古开鲁县曹家营子村、河北省遵化县宫里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天津市第四人民造纸厂办公室秘书,天津市委《支部生活》记者,市文联干部、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知青》、《失重的女人》、《天狱》、《凶宅》,中篇小说《水杯就在床上》、《背影》、《苍蝇》、《老宅》、《白墙》等40余篇,长篇报告文学《血浴金沙》(合作),长篇纪实文学《原罪》等。短篇小说《归途》获1987年《萌芽》优秀作品奖,《罗曼的方程》获《中国作家》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91年天津市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  [以上内容由"八部众"分享。]

伉铁儁 (1913~2003)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伉铁儁,1913年12月12日生,天津人。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1932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193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任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重庆标准药厂工程师。1945年去美国学习生物化学,先后任美国西格兰工业酒精厂、派勃斯物发酵厂工程师。1946年夏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化工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建国后,任天津市半导体技术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天津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曾当选为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员、名誉主委。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4月19日在天津逝世,终年90岁。  [以上内容由"Josephsyang"分享。]

冯秀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冯秀娟 (1925~)  女。天津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国文学系。历任南下工作团学员,第四野战军新华总分社记者、宣传部战士生活杂志社干事,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文艺》,北京俄语学院学员,中国作协《译文》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部、组长、主任,副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短篇小说选《彩虹》及《苏联作家自述》、《外国文学名著题解》等,参与《世界文学》、《埃及现代短篇小说集》、《当代拉美短篇小说集》等十余种丛书。  [以上内容由"selina"分享。]

万兴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风荷园社区

----

长江里社区

----

苏堤路社区

----

三潭西里社区

----

卧龙社区

----

长宁里社区

----

兴泰路社区

----

三潭东里社区

----

华章里社区

----

天环里社区

----

龙井里社区

----

天大北五村社区

----

玉皇里社区

----

义兴里社区

----

玉泉北里社区

----

佳音里社区

----

龙德里社区

----

紫云里社区

----

玉泉里社区

----

同富社区

----

双峰里社区

----

南丰里社区

----

万兴街道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