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诚应庙后殿 | 诚应庙后殿为文化旅游景点。 诚应庙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梅梁桥村何家自然村,清代建造。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及两过廊组成,因年久失修,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均已损毁拆除,现存建筑均按照原始格局建造,但柱础石仍为原始遗留物。诚应庙后殿则保存较好,殿内构架大都为始建时所遗留,后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五柱七檩,在明间的地面上铺有一块石板,上雕麒麟与凤凰,雕刻精美。后殿天井左右设过廊,面阔三间,三架梁进深三柱五檩。诚应庙后殿部分木雕精美,五架梁下设随梁坊,之间有一块蝙蝠木雕。檐柱施龙头牛腿。在后殿的天井内有一个石质香炉,三个香炉脚上雕有狮子,炉鼎用于插香,上方雕刻已风化,难已辨认。 诚应庙后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鄞西区委展开地下斗争和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是鄞西党组织发动群体,组织武装,以待时机,开展对敌斗争的红色据点群之一。是纪念我党领导的这一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纪念建筑。 现该殿总体状况保存较好,建筑高大宽敞,雕刻精美,风貌依旧。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横街永庆桥 | 横街永庆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永庆桥,地处海曙区横街镇竹丝岚村东侧,横跨于大坑溪南北两岸。额书考证,建于1904年。 桥为单孔拱桥,全长6.44米,面宽2.86米,净长1.84米。整座桥体采用规整的略长方形青石叠砌。桥面东西两侧各放长条形压石,既可起到力学加压保护作用,又可作桥栏供行人休闲。桥堍南、北各有踏跺六级。西侧券面石额书“永庆桥”,上款“光绪甲辰”,下款“仲冬吉旦”。桥面心石正方形,边长0.82米,中雕花卉、如意纹饰。孔矢高4.1米、净跨5.1米。 该桥三面环山,东北为大亩山,南为酱油瓶山,西约百余米处为竹丝岚村,大坑溪在村之南面横贯而过,从古至今一直为竹丝岚村通往上兆坑村的交通要津。为当地山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桥梁迄今保存完整,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古洞桥 | 古洞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古洞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庄家溪村庄家溪自然村庄家溪上,原名翠山寺桥,始建于宋,据《鄞县通志》记载:“古洞桥,民国十二年,里人李声雷募修。跨庄家溪上流,北通江村岭,南通翠山寺,光绪志作翠山寺桥。”该桥南北向横跨庄家溪,为一座单孔薄拱大跨度拱桥。该桥总长30米,拱跨达17.5米,拱高7米;桥基以江村岭岩石为基,基上叠石为拱,牢固可靠;拱与桥面紧贴,薄而减负;桥顶宽3.5米,而桥堍宽达7米,两侧构成“八字型”步阶作支撑;桥额位于拱券中部两侧,上镌“古洞桥”桥名,上款“共和纪元十三年古历甲子岁立”、落款“雷山汪崇干题”。 古洞桥历史悠久,保存较好,因水库建设,2007年迁入现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代桥梁建筑。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浣花桥 | 浣花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浣花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林村。《桃源乡志》载:“浣花桥,亦乎为流花桥,在万安桥东,宋乾道六年(1170),监酒务范睢与乡人同建,昔沿溪二岸桃花止此。”,由此可见,该桥应始建于南宋时期。 该桥南北向横跨在浣溪河上,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该桥桥墩采用三块薄石板直树的独特做法,桥墩石板西边薄而成分水尖,以减轻上游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桥全长16.16米,桥面阔2米。分别用2-3块不规则的长条石铺筑而成,桥面原无桥栏,现为保证行人安全,两侧新设白铁管护栏。 该桥历史悠久,见证了宋代以来鄞西重镇的林村历史,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必经通途,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延爽亭 | 延爽亭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延爽亭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藤岭岭顶,为木石结构,坐北朝南于灵峰山间的岭墩,东有藤岭小村达凤岙、横街。 亭子面宽三间,进深二柱七檩。亭内共立石柱八根,明间四根,五架梁、抬梁结构,次间同。地上铺设鹅卵石,环形纹。柱上均由清末举人汪崇干书联。东山墙壁间嵌有“天灯会碑”一通,中华民国四年立。西山墙前立“永远茶茗”碑一通,道光二十二年立。北墙嵌“延爽亭”石匾一块,无题款。据现状分析为清晚期建筑。 主体结构保留完整,普查时年久失修,屋顶及墙体有一定程度的损毁,现已修复。亭后为“中灵峰寺”,有残石匾“□灵峰寺”,下款“光绪八年”。现嵌于明间后半间临搭建的墙体上。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黄瑛墓道享亭 | 黄瑛墓道享亭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瑛墓道享亭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明代建筑。享亭坐西朝东,处于凤岙山缓坡地段。 该享亭为石结构建筑,石料质地为当地产的梅园石。通高2.50米,进深1.88米,面宽2.10米。正面坊额上 书有“明赠光禄寺卿黄公神道”十个楷体大字。墓室与墓道至今俱废,仅存石亭为正方形单间建筑,四柱为方形抹角,柱头无卷刹。顶由两块平石板铺就而成,两头各有卯口。南北两侧各置有一长条石凳,其两头采用榫卯结构形式与四根石柱衔接,既可供人憩息,又使整个石亭的结构更加稳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黄瑛为明代庐陵教谕,后赠光禄寺卿。该亭为黄瑛墓道现存的唯一遗物,且保存较完整。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林村万安桥 | 林村万安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林村万安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林村,据鄞县通志记载,该桥始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桥梁为清代重建。因其为洞形拱桥,所以当地俗称洞桥。 该桥为双孔石拱廊桥,南北向横跨于浣花溪中上游。桥全长17.79米,桥面长9.4米,宽4.6米,南北两堍各设踏跺13级。桥上建有廊屋三间互道,其建筑结构明间为抬梁式,两次间穿斗式。木栅栏高0.67米,桥墩用长方形块石迭砌而成,结构严谨,制作精良。 该桥自清代重建后,一直未见改建或添建现象,是我区境内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桥梁之一。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隐仙桥 | 隐仙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横街村,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清同治九年重建。 隐仙桥南北向横跨于鄞西中塘河之西端。原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附近原广德湖桥废圮后,被迁移拼接于隐仙桥之北,故该桥现为四墩五孔平梁桥。至今桥上仍保留有两个桥名,一曰:隐仙桥,一曰:广德湖桥。该桥全长18.55米,宽2.92米,栏板高0.47米,石料质地为当地产的光溪石。其栏板与望柱连接处均采用榫卯形式,结构坚固。桥墩用长条块石迭筑,制作精良,砌筑规整,桥西迎水一面的桥墩采用分水尖的作法,以减轻洪水冲击的力量。该桥是鄞州区域内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古桥梁之一。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泥峙堰 | 泥峙堰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泥峙堰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溪下村赵家庄自然村剑峰山下,为四明山鄞西地区第二大水利屏障,是一座障庄家溪之水,阻洪蓄淡分流为作用的滚水坝。据谢国旗发表于《鄞州文史》第九辑的《鄞西古水利工程泥峙堰考》得悉,始于齐梁间为泥堰坝,至民国完全成为全石结构。 现存大坝呈梯形,南北向横跨于武陵溪与桃源溪段,长约45米,宽2.68米,东侧阶梯状,起牢固支撑作用,坝北侧设明暗渠以溉水以北田并配闸门。 泥峙堰历史悠久,是我区最早的大型水利设施之一,对研究我区乃至宁波的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沅石沟“公馆”旧址 | 沅石沟“公馆”旧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沅石沟公馆旧址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惠民村了舍自然村沅石沟西侧,据老革命翁绍初回忆,始建于1945年。公馆地面建筑已不存,仅留下地面平台及部分墙体结构,整个公馆东西长11米,南北宽4.6米,地面平整,墙体由自然块石垒砌而成,较为紧密。现公馆所在地已成为竹林。 1945年,新四军江南部分北撤,为避免受到国民党破孩,坚持地下斗争,部分三五支队战士被迫转入山区,在深山老林中建立营地,美称为“公馆”,沅石沟公馆即为当时所建立。 该公馆的发现,为研究我区的革命史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教育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蜚声宝塔 | 蜚声宝塔,俗称“天封宝塔”,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林村昭惠庙内。该塔为石结构建筑,六面均刻文字,始刻于汉代,明天顺五年(1461)十一月重刻。 该经幢原放置于附近武陵桥桥之南堍,为全石结构制作,共三节,且每节都加宝顶。今存为其中之一节,顶已毁,高1.17米,每边宽0.28米,直径0.56米。成六棱柱状,每面皆刻正楷小字,内容为陀罗尼经,并刻有-纪年“汉始建,宋复立,明清重修”。其中相对两面雕有佛坐像,像高0.38米,宽0.22米,其雕刻采用镂雕手法,刻工精良细腻。该经幢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
冷湾“公馆”旧址 | 冷湾“公馆”旧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冷湾公馆遗址位于海曙区横街镇乌岩村虹岭自然村冷湾山,据80多岁的老革命翁绍初介绍,此公馆建于民国年间,为新四军北撤后主要活动地点,遗址整体呈方形,边长约50米左右,有住宿,取水,训练等多个部分组成。目前遗址四周森林茂密,建筑已经荒废,仅东南角公馆住宿区乱石地基范围活动遗存明显。该公馆的发现,为研究我区的革命史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教育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
天一阁博物馆 | 天一阁博物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天一街10号,在风光秀丽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内。它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主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阁前凿池,名“天一池”。范钦原藏书籍7万余卷,至解放前只剩1万3千多卷。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271种和明代科举录370种,更是研究我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由于天一阁所具有的广泛的感召力,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批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了天一阁,如张氏樵斋、朱氏别宥斋、孙氏蜗寄庐、杨氏清防阁、冯氏伏跗室等,现藏阁古籍达30余万卷,约13万册。天一阁已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成为四明文献之邦的缩影。 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占地约26000平方米,天一阁藏书楼(宝书楼)是它的核心。它南临天一池和东园,北为尊经阁和明州碑林,东为千晋斋,西为范氏故居和东明草堂。环境雅致、幽静,充分显示了清幽旷然的读书、藏书环境。解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天一阁的投入,先后建成了新书库、东园、书画馆和南园,维修了陈氏宗祠、秦氏支祠、闻家祠堂,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宝书楼为核心,包括千晋斋、尊经阁、明州碑林、范氏故居、东明草堂的藏书文化区。以东园、南园为主的休闲文化区和由陈氏宗祠、秦氏支祠、书画馆组成的陈列开放区。 2001年6月秦氏支祠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天一阁。祠系该氏后裔、旧时宁波钱业巨子秦际潮所建,竣于民国十四年(1925)。全部建筑共五幢,由照壁、门厅、戏台、大厅和后楼联成一条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厢房,组成一座规模颇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的装饰,综合了历代宁波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和风格,突出的是施用了大量的朱金木雕。此外尚有黄杨木雕、石雕和砖雕。它作为民国初期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和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 类型:园林/花园古迹博物馆历史建筑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 电话:0574-87293856 官方网站:http://www.tianyige.com.cn/ 开放时间: (夏令5月1日-10月31日)8:30-17:30;(冬令11月1日-次年4月30日)8:30-17:00。 范钦 (1506~1585)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 详细++ 天一社区 天一社区地域范围东起偃月街,南接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北邻三板桥街,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有1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8人。社区内有32幢楼房(老式新房),105只老墙门。有机关、大小企事业单位17家。社区内…… 详细++ 范钦 (1506~1585)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 详细++ 天一社区 天一社区地域范围东起偃月街,南接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北邻三板桥街,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有1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8人。社区内有32幢楼房(老式新房),105只老墙门。有机关、大小企事业单位17家。社区内…… 详细++ |
梁祝古迹遗址 | 梁祝古迹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祝古迹遗址位于海曙区高桥镇梁祝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祝古迹遗址东接宁波市郊,距市中心约8公里,西北濒临原百里姚江,甬梁公路横贯南端,又与沪、杭、甬高速公路相接。 该墓呈“双凸”字形的前堂后室墓,南北长10.20米,东西宽1.0一5.25米,为砖砌拱券顶单穴墓。现存墓壁残高0.40米一1.05米,自南而北分别由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组成,墓底皆用砖铺地。墓葬文化层自上而下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房基土,第二层为黄色回填土,第三层为墓室内部灰褐色土。砌墓室的砖有长方形、刀形和楔形三种。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前堂的东部出土器物有陶灶、罐、甑、水井罐、薰炉、五管瓶等十余种。 由于此墓在以前曾遭破坏,墓砖、器物上又没有可供断代的文字记载,故从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器物的风格和墓砖纹饰上推测,当属西晋早期。墓葬中没有发现直接提供墓主人身份的资料,只能从墓葬的规模加以推测。魏晋以来,统治者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墓葬规则中也有所体现。墓有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南北长10.20米,说明墓主人生前享有一定的官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族势”,在森严的门阀政治下,下品官僚的随葬器物显得简朴多了,此莫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可见,莫主人是一位出生于寒门的下品官员。 据有关史料记载,梁山伯系晋会稽人士,对他的去世,在晚唐张读的《宣室志》上记有:"山伯后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梁祝村)。 《鄞县通志》载:“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县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东晋鄮令梁山伯……”。据传,梁山伯在任鄮令时有过显要的政绩,早年在治理姚江时殉职,当地老百姓就在宁波高桥九龙墟(即今梁祝文化公园所在地)为他殉葬,以纪念这位为官清正、为民造福的县令。 当地政府意识到梁祝这一美丽传说的发源地,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集资对梁祝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并邀请各方专家各方行家,专题进行了一次研讨,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并正式定名为"梁祝文化公园"。梁祝文化公元总体规划,以梁山伯庙为主体,以梁祝故事为主线的旅游风景区,努力体现当时梁祝传说中的文化氛围,以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为公园的主导游线,采用江南古建筑风格,依托山水,形成园内有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景点,围绕梁山伯庙和梁祝墓冢的主体建筑,将建造优美的大型梁祝浮雕,并按照总体规划设置草桥、读书院、凤凰山、鸳鸯池、独木桥、长亭、祝家庄、万松林等。 随着梁祝庙、墓修复,梁祝文化公园的兴建,目前,到高桥镇梁祝庙墓朝拜、参观的人,日益增多,连侨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也专程前来,且慷慨赞助。梁祝的动人传说,已抹去了往日凄楚恩怨的情调,梁祝发源地将成为文明遐迩的旅游胜。 |
屠庸墓道石刻 | 屠庸墓道石刻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位于鄞州区集仕港镇下庄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总长为420米,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3360平方米。墓及墓道分布于高程52.5米的山上平缓地段,墓坐西朝东,面向丘陵和旷野田地。 屠庸墓及大部分墓道石刻,毁于解放初期的“大跃进”时期前后,目前只剩墓穴土台、水池、小桥、石马、汉白玉碑、鹅卵石路面等原物。从现存水池小桥情况看,它们的形制体量基本未变,从其周围发现的荷花柱头构件、小桥二边上的卯孔分析,原池周围和桥梁两边因有护栏石。两匹石马体量形制相同,但其怪的是石质质地不同,一匹为青石质地、而另一匹却是石灰石质地。北京产地的汉白玉碑,雄伟高大地矗立在山峰地坪上,可以想象墓主人非凡莫属。碑由汉白玉碑首和碑身二部分组装而成,二碑形制相同,体量略异,碑首四面盘龙,碑身阳面刻文、阴面无字,碑坐为梯形石坐。碑身的正立面成束腰形,碑首圆头。 北首一碑碣总高4.376米,其中碑坐高0.67米、下底宽1.333米、上底宽1.06米、下底厚0.6米、上底厚0.44米,碑身高2.406米、宽1米、厚0.28米,碑首高1.3米、宽1.12米、厚0.32米。该碑文字风化严重,基本难辨,记载内容只能根据分析,可能为屠庸生平业绩;南首一碑碣总高3.803米,其中碑坐高0.64米、下底宽1.269米、上底宽1.12米、下底厚0.6米、上底厚0.44米,碑身高2.16米、宽0.94米、厚0.30米,碑首高1.004米、宽1米、厚0.32米;该碑虽有风化,但文字基本能辨认,内容为屠庸生前的历朝皇帝各道圣旨及祭文,四周线刻花边,左边四分之一处从上到下石夹缝隙明显开裂。碑首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刻制4条倒挂而又互相缠绕的螭龙,四龙二头分别倒悬在碑首二侧,龙身分别缠在碑首阳、阴二面,碑阳龙瓜捧日,以云托日,日下有长条形圣旨匾,从上至下篆刻“奉天敕谕”四个大字。碑首下沿一圈浅浮雕海浪,上相交辉映,碑的题款为“明故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致仕阶特进荣禄大夫丹山屠公庸神道碑”,由此,不难看出墓主人的身份与碑刻雕饰是相吻的。这两块汉白玉神道碑,雕琢精致,高大恢宏,堪称宁波一绝,。 从出自屠滽墓的二块墓志铭:一块于1999年普查时查得的“屠滽继室姜氏墓志铭”、另一块于2004年8月查得的“明故屠母封一品夫人墓志铭”等分析,该墓为多穴合葬墓。 现存神道的牌坊、文臣、石虎、等为异地迁集,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牌坊,坊柱上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柱联。次间坊额“彩云飞鹤”高浮雕以及四柱头上“云中鹤嬉”浮雕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明间二坊间嵌于一块条石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石栖陆公神道”,点明了墓主和墓主的身份。 |
百梁桥 | 百梁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乍见百梁廊桥,无不为这座保护完好气势磅礴的古桥而激动,廊桥似一条黑色巨龙,横亘在宽达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县洞桥乡蕙江村。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长达421年的历史中,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 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梁”,这座活动的浮桥成为古代?县与浙南联结的重要通道,船桥北堍的圣寿寺则成为往来行旅的歇宿场所,至今圣寿寺内的唐代会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还保存在宁波市天一阁,一节经幢顶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内。 但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经常被洪水冲毁。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当地人朱文伟、朱用?父子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桥面用厚栗木板铺成,桥上建瓦顶廊屋27间,廊屋之顶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厢数十条长凳可供旅人歇息,桥廊中间是行人和人力车的通道,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 百梁廊桥由于廓屋保护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制成了尖头船形,因而有效地抗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70年后的南宋绍兴十四年,百梁廊桥被金兵毁,一年后,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弥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后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百梁廊桥始终肩负着接送南北往来旅人的使命。 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鄞江下游元贞桥架通,百梁廊桥昔年的“鄞奉通途”,显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几近无人问津,除了桥边的村民外,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这座浙东最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为研究古代桥梁科技和开发旅游的热点,经过多次修护的百梁廊桥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现长77米,宽8米,桥下木梁为124根,但仍名“百梁”,有人与市区的七塔寺编了一副趣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洞桥乡百梁村 类型:桥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
地区 | 景点 |
---|---|
大雷村 |
---- |
芝溪新村 |
---- |
水家村 |
---- |
上阵村 |
---- |
林村村 |
---- |
凤林村 |
---- |
芝岭村 |
---- |
万华村 |
---- |
梅梁桥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