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海曙区

海曙区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天一街10号,在风光秀丽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内。它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主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阁前凿池,名“天一池”。范钦原藏书籍7万余卷,至解放前只剩1万3千多卷。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271种和明代科举录370种,更是研究我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由于天一阁所具有的广泛的感召力,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批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了天一阁,如张氏樵斋、朱氏别宥斋、孙氏蜗寄庐、杨氏清防阁、冯氏伏跗室等,现藏阁古籍达30余万卷,约13万册。天一阁已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成为四明文献之邦的缩影。  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占地约26000平方米,天一阁藏书楼(宝书楼)是它的核心。它南临天一池和东园,北为尊经阁和明州碑林,东为千晋斋,西为范氏故居和东明草堂。环境雅致、幽静,充分显示了清幽旷然的读书、藏书环境。解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天一阁的投入,先后建成了新书库、东园、书画馆和南园,维修了陈氏宗祠、秦氏支祠、闻家祠堂,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宝书楼为核心,包括千晋斋、尊经阁、明州碑林、范氏故居、东明草堂的藏书文化区。以东园、南园为主的休闲文化区和由陈氏宗祠、秦氏支祠、书画馆组成的陈列开放区。  2001年6月秦氏支祠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天一阁。祠系该氏后裔、旧时宁波钱业巨子秦际潮所建,竣于民国十四年(1925)。全部建筑共五幢,由照壁、门厅、戏台、大厅和后楼联成一条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厢房,组成一座规模颇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的装饰,综合了历代宁波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和风格,突出的是施用了大量的朱金木雕。此外尚有黄杨木雕、石雕和砖雕。它作为民国初期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和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  类型:园林/花园古迹博物馆历史建筑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  电话:0574-87293856  官方网站:http://www.tianyige.com.cn/  开放时间:  (夏令5月1日-10月31日)8:30-17:30;(冬令11月1日-次年4月30日)8:30-17:00。  范钦 (1506~1585)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 详细++  天一社区  天一社区地域范围东起偃月街,南接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北邻三板桥街,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有1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8人。社区内有32幢楼房(老式新房),105只老墙门。有机关、大小企事业单位17家。社区内…… 详细++  范钦 (1506~1585)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 详细++  天一社区  天一社区地域范围东起偃月街,南接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北邻三板桥街,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天一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1年6月23日,辖区内居民住户2213户,户籍人口达58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达3307人,暂住人口有1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18人。社区内有32幢楼房(老式新房),105只老墙门。有机关、大小企事业单位17家。社区内…… 详细++

梁祝古迹遗址

梁祝古迹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梁祝古迹遗址位于海曙区高桥镇梁祝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祝古迹遗址东接宁波市郊,距市中心约8公里,西北濒临原百里姚江,甬梁公路横贯南端,又与沪、杭、甬高速公路相接。  该墓呈“双凸”字形的前堂后室墓,南北长10.20米,东西宽1.0一5.25米,为砖砌拱券顶单穴墓。现存墓壁残高0.40米一1.05米,自南而北分别由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组成,墓底皆用砖铺地。墓葬文化层自上而下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房基土,第二层为黄色回填土,第三层为墓室内部灰褐色土。砌墓室的砖有长方形、刀形和楔形三种。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前堂的东部出土器物有陶灶、罐、甑、水井罐、薰炉、五管瓶等十余种。  由于此墓在以前曾遭破坏,墓砖、器物上又没有可供断代的文字记载,故从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器物的风格和墓砖纹饰上推测,当属西晋早期。墓葬中没有发现直接提供墓主人身份的资料,只能从墓葬的规模加以推测。魏晋以来,统治者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墓葬规则中也有所体现。墓有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南北长10.20米,说明墓主人生前享有一定的官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族势”,在森严的门阀政治下,下品官僚的随葬器物显得简朴多了,此莫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可见,莫主人是一位出生于寒门的下品官员。  据有关史料记载,梁山伯系晋会稽人士,对他的去世,在晚唐张读的《宣室志》上记有:"山伯后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梁祝村)。  《鄞县通志》载:“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县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东晋鄮令梁山伯……”。据传,梁山伯在任鄮令时有过显要的政绩,早年在治理姚江时殉职,当地老百姓就在宁波高桥九龙墟(即今梁祝文化公园所在地)为他殉葬,以纪念这位为官清正、为民造福的县令。  当地政府意识到梁祝这一美丽传说的发源地,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集资对梁祝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并邀请各方专家各方行家,专题进行了一次研讨,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并正式定名为"梁祝文化公园"。梁祝文化公元总体规划,以梁山伯庙为主体,以梁祝故事为主线的旅游风景区,努力体现当时梁祝传说中的文化氛围,以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为公园的主导游线,采用江南古建筑风格,依托山水,形成园内有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景点,围绕梁山伯庙和梁祝墓冢的主体建筑,将建造优美的大型梁祝浮雕,并按照总体规划设置草桥、读书院、凤凰山、鸳鸯池、独木桥、长亭、祝家庄、万松林等。  随着梁祝庙、墓修复,梁祝文化公园的兴建,目前,到高桥镇梁祝庙墓朝拜、参观的人,日益增多,连侨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也专程前来,且慷慨赞助。梁祝的动人传说,已抹去了往日凄楚恩怨的情调,梁祝发源地将成为文明遐迩的旅游胜。

屠庸墓道石刻

屠庸墓道石刻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位于鄞州区集仕港镇下庄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屠庸墓道总长为420米,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3360平方米。墓及墓道分布于高程52.5米的山上平缓地段,墓坐西朝东,面向丘陵和旷野田地。  屠庸墓及大部分墓道石刻,毁于解放初期的“大跃进”时期前后,目前只剩墓穴土台、水池、小桥、石马、汉白玉碑、鹅卵石路面等原物。从现存水池小桥情况看,它们的形制体量基本未变,从其周围发现的荷花柱头构件、小桥二边上的卯孔分析,原池周围和桥梁两边因有护栏石。两匹石马体量形制相同,但其怪的是石质质地不同,一匹为青石质地、而另一匹却是石灰石质地。北京产地的汉白玉碑,雄伟高大地矗立在山峰地坪上,可以想象墓主人非凡莫属。碑由汉白玉碑首和碑身二部分组装而成,二碑形制相同,体量略异,碑首四面盘龙,碑身阳面刻文、阴面无字,碑坐为梯形石坐。碑身的正立面成束腰形,碑首圆头。  北首一碑碣总高4.376米,其中碑坐高0.67米、下底宽1.333米、上底宽1.06米、下底厚0.6米、上底厚0.44米,碑身高2.406米、宽1米、厚0.28米,碑首高1.3米、宽1.12米、厚0.32米。该碑文字风化严重,基本难辨,记载内容只能根据分析,可能为屠庸生平业绩;南首一碑碣总高3.803米,其中碑坐高0.64米、下底宽1.269米、上底宽1.12米、下底厚0.6米、上底厚0.44米,碑身高2.16米、宽0.94米、厚0.30米,碑首高1.004米、宽1米、厚0.32米;该碑虽有风化,但文字基本能辨认,内容为屠庸生前的历朝皇帝各道圣旨及祭文,四周线刻花边,左边四分之一处从上到下石夹缝隙明显开裂。碑首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刻制4条倒挂而又互相缠绕的螭龙,四龙二头分别倒悬在碑首二侧,龙身分别缠在碑首阳、阴二面,碑阳龙瓜捧日,以云托日,日下有长条形圣旨匾,从上至下篆刻“奉天敕谕”四个大字。碑首下沿一圈浅浮雕海浪,上相交辉映,碑的题款为“明故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致仕阶特进荣禄大夫丹山屠公庸神道碑”,由此,不难看出墓主人的身份与碑刻雕饰是相吻的。这两块汉白玉神道碑,雕琢精致,高大恢宏,堪称宁波一绝,。  从出自屠滽墓的二块墓志铭:一块于1999年普查时查得的“屠滽继室姜氏墓志铭”、另一块于2004年8月查得的“明故屠母封一品夫人墓志铭”等分析,该墓为多穴合葬墓。  现存神道的牌坊、文臣、石虎、等为异地迁集,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牌坊,坊柱上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柱联。次间坊额“彩云飞鹤”高浮雕以及四柱头上“云中鹤嬉”浮雕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明间二坊间嵌于一块条石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石栖陆公神道”,点明了墓主和墓主的身份。

百梁桥

百梁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乍见百梁廊桥,无不为这座保护完好气势磅礴的古桥而激动,廊桥似一条黑色巨龙,横亘在宽达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县洞桥乡蕙江村。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长达421年的历史中,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  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梁”,这座活动的浮桥成为古代?县与浙南联结的重要通道,船桥北堍的圣寿寺则成为往来行旅的歇宿场所,至今圣寿寺内的唐代会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还保存在宁波市天一阁,一节经幢顶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内。  但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经常被洪水冲毁。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当地人朱文伟、朱用?父子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桥面用厚栗木板铺成,桥上建瓦顶廊屋27间,廊屋之顶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厢数十条长凳可供旅人歇息,桥廊中间是行人和人力车的通道,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  百梁廊桥由于廓屋保护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制成了尖头船形,因而有效地抗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70年后的南宋绍兴十四年,百梁廊桥被金兵毁,一年后,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弥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后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百梁廊桥始终肩负着接送南北往来旅人的使命。  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鄞江下游元贞桥架通,百梁廊桥昔年的“鄞奉通途”,显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几近无人问津,除了桥边的村民外,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这座浙东最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为研究古代桥梁科技和开发旅游的热点,经过多次修护的百梁廊桥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现长77米,宽8米,桥下木梁为124根,但仍名“百梁”,有人与市区的七塔寺编了一副趣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洞桥乡百梁村  类型:桥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海曙楼

海曙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又称海曙楼,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公园路口。  海曙楼的基础是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门,几经兴衰,几度易名。五代时,称“望海军门(楼),宋为“奉国军门(楼)”。到了元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城毁城,子城的南门——海曙楼自然也难逃劫难。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又建城、楼,名“明远楼”,不久又被毁。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太守黄永鼎重建。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建,使之面貌焕然一新,更名为“海曙楼”,沈一贯作碑记,董大晟作赋,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及以后多次重修,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除赋碑外,其余均被毁。现存的建筑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重建。  海曙楼又称“谯楼’’俗称“鼓楼”,置有刻漏,更鼓以报时。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新任鄞县县令王安石几次登楼,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作《新刻漏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宁不动,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以此明其“革弊维新”之志。  相传宋嘉南度以后,宋高宗赵构曾到过明州。公元1103年,宋高宗被金兵追逐,逃到明州的鼓楼,只见在唐天是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商邱而殉国的张巡、许远、南界云、姚门、雷万言等五位将军——扛着旗帜,身穿戎装,列队欢迎。紧追而来的金兵,在鼓楼下只看到密布的蛛网,荒凉凄凄,误以为无人遁入而向他处追去,宋高得由逃脱。后来,宋高宗下诏设:“奉国军楼神祠”祠内祀那五位将军。  海曙楼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城高八米,拱形门道深十米。城门宽五米,系石构建筑。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而上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檐歇山顶,飞檐翼角,气势雄伟,古朴多姿。1930年,三楼的明间设置大时钟和铜钟,既报时,亦报火警。  海曙楼是宁波唐时正式置州治机构和建立城市的标志,1989年曾拨款对该楼进行修缮,使之重观雄姿,并见在二楼辟有“宁波城市发展史迹陈列”,采用图文并成,通俗易懂的手法,对古城的历史沿革、城市布局和环境风貌进行详尽的介绍,使人们能比较形象地了解宁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树立民族自豪感,现在鼓楼是宁波市德育教育基地之一。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尚书街18号(近鼓楼步行街)  类型: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交通  经过鼓楼的线路有12路,14路,15路,19路,238路,2路,380路,3路,504路,528路,804路,809路,820路,14路高峰区间,14路区间上午支线,14路区间下午支线,202路环线,2路夜,809路夜,820路夜公交线路

月湖盛园

  宁波的“新天地”该项目将成为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街区。  月湖盛园位于宁波老城中心,原是郁家巷历史街区,项目东临新解放南路,西、南接镇明路,北靠已建成的县学小区,紧邻月湖历史文化区,是宁波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月湖盛园总总占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宁波“中提升”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宁波紫线规划八大历史文化街区最先动工的保护性开发项目。  2005年评审确定的宁波市八大“紫线规划”,将月湖盛园历史文化街区列入保护范围。  月湖盛园以江南院落为建筑改造蓝本,以宁波商帮文化为精神载体,肩负“历史保护”和“价值再造”的双重使命,秉承“保护、传承、创新、超越”的开发理念,在保留原有江南院落风貌的同时,赋予了其全新的商业经营价值。街区聚集了1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点、15处历史建筑等历史人文古迹,如近代宁波第一买办杨坊故居、建于唐朝重修于民国的灵应庙、中国麻将发明者陈鱼门故居、区级文保单位盛氏花厅、浙东学派李氏宗祠,甬籍旅沪商人李坎虞房、纺织厂老板董梅生宅、民国时期邮电局局长陈炳恒宅等聚集了大量反应宁波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格局和历史发展信息的建筑。  这一系列构成了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且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宁波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格局和历史发展信息,能较好反映出宁波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城市生命力。  月湖盛园是中国第一个以江南院落为改造蓝本的商业街区,大家知道上海新天地是石库门建筑,南京1912是民国建筑,成都宽海巷是北方四合院建筑,所以说月湖盛园也是开创了中国旧城改造新的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在中国比较具有推广性。  月湖盛园是时间与记忆沉淀的结合体,在深厚的历史深处,渲染着时尚的笔韵。古朴中的时尚,时尚中的复古。  古老街区华丽转身,当我们享受时尚生活的同时,可以怀旧地回望宁波的过去,月湖盛园,一处延续人文历史脉络和保存历史记忆的城市区域,让“过去”的过去停留于月湖盛园并通过现代空间的方式全新演绎。

花木场零星石刻

花木场零星石刻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花木场零星石刻为零星迁集的不同时代的石刻,分布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双银村宁波一枝春花木公司内小公园卵石路中轴线二侧及其周围,分布如下:   1、民国石狮:放于中轴线北侧前端楼屋的阶梯下,为民国墓架面翼子上的倒挂狮,通体圆雕。   2、明代石虎一件:中轴线中间南侧,通体圆雕,为墓前石刻。   3、明代石虎一件:位中轴线平台下(包括以下都在平台上,不再记述)南侧,通体圆雕,肚下镂空。   4、明代石虎一对:中轴线对称二侧布局,通体圆雕,石灰岩石质。   5、明代文臣半身像:位于中轴线上影墙前,梅圆石质,通体圆雕。从半身状况分析,其下截应是石夹缝自然断裂以下,所以当时未拿过来,而非人工截断所为。   6、放置于平台上以围墙式列置从左至右分述如下:   (1)民国墓面架石雕:上雕雄狮,下雕“八仙”中间人物,小溪石质。   (2)民国墓架面顶石雕:雕有双凤牡丹朝日图。梅园石质。   (3)元代墓道石雕:为双凤牡丹图案,以假山、牡丹树花、双凤等图案组成,为平底高浮透雕艺术手法,有元特征。   (4)民国双龙宝珠石雕:为浮雕手法。小溪石质。   (5)孙功华、马庭槐君生圹记,上雕双龙宝珠,下阴刻墓志。   (6)民国双龙宝珠石雕:高浮雕。梅园石质。   (7)(8)(9)(10)(11)都为民国墓架面石雕,上狮、下人物图。   (12)民国双龙宝珠图,其形特长,高浮雕。梅圆石质。   (13)(14)(15)(16)(17)与(7)—(11)相同。   (18)(19)(20)为民国人物图。   (21)民国福禄寿三星图。   (22)(23)(24)为民国人物图   (25)民国墓架狮子。   以上石雕都采用不同手法雕刻图案,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阴阳纹等艺术手法,融历史、艺术于一体,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天一广场

  导游:宁波天一广场东起车轿街,西至开明街,北沿中山东路,南临药行街,总占地面积为19.6公顷,是国内一流的融休闲、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广场。:广场上主体建筑有22座欧陆风情浓郁的现代建筑群组成。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的商业气息。同时设有总长200多米,最高喷高40米的亚洲第一音乐喷泉和高20米、宽60米的大屏幕水幕电影。在广场西北侧,还保留了有近300年历史的药皇殿和灵亭等古建筑。这座当年药材商为祈求平安、祭祀药皇而设的古老建筑,与现代商业文明融合无间。在药皇殿的旁边,有一对在天一广场建造时发掘出来的宋元时代的石雕,为保护这两座巨型石雕。特意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仿宋风格的碑亭加以妥善保护,也能够供游客参观。当时,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还发掘出18块具有研究价值的古银锭,上面刻有“花银”,“金花银”等字样,说明在古代这里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小贴士:广场天天都有音乐喷泉,周二、五晚上有水幕电影。  餐饮/住宿/购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站式”购物商业广场,有超市区、百货区、精品区、服装区、儿童区、数码区、酒店区、娱乐区、美食区和综合区,在广场的东侧美食区和乐购超市之间,是一条长180米的水晶街。交通:15路、506路、10路、7路等可到。    浙江宁波市

朱洪山“公馆”旧址

朱洪山“公馆”旧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浙东游击队在四明山区的艰苦环境中开展革命工作,将地下秘密联络的艰苦地方爱称为“公馆”,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村潘岙就是其中的一处,这里基本呈东西向的纵深夹长山岙中,两边山峰陡险,岙内森林葱郁,至潘岙水库过淹没区后,再向西挺进,有一处开阔林地,地面上有一处不起眼的乱石墙基。这处墙基就是朱洪山等烈士秘密联络处的遗址,同时在附近也是朱洪山烈士的牺牲地。   据当地80多岁的老革命汪成康和离休干部、抗日老革命翁绍初回忆,这里原是游击队的第一“公馆”,1946年9月任中共鄞慈县特派员的朱洪山因部队北撤而留守开展地下工作。国民党军对浙东四明山地区进行残酷“清剿”,他领导同志们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2月31日,朱洪山时年29岁的那天,曾与金声同志一起在该处秘密商量工作时,被敌人包围,他首先发现敌人,立即鸣枪报警,把敌人引向自己,掩护其他同志撤退。最终因小溪中被树枝钩落眼镜,高度近视的他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敌人残酷地割下他的头颅,在四明山心的梁弄等地悬挂,威吓群众。他的名字后来被刻在了银山战斗烈士亭中。   朱洪山原名兆琪,宁波庄桥更楼人。1937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回浙江,在慈南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之后,曾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处主任;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他任新四军浙东留守处副主任,坚持在四明山区开展工作。潘岙就是当时他们的一个秘密联络处。   这里是一处较为理想的隐蔽之地,南临小溪,北依古道,东通高桥、宁波方向,西南通双银王夹岙、深溪进入四明山心方向,西北通潘岙岭至湖西大岙。溪中水源充足,小道进出方便。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秘密联系处已倒塌,只存不到半身高的乱石墙基。   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塘河自高桥入宁波市区西门口(望京门),全长12公里,平均宽度32米,平均水深3.12米。西塘河原是广德湖北岸,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知州楼异开垦广德湖为田,为尽可能地弥补由此造成的对水利系统的破坏,在原广德湖西边修西塘河,并连接废湖之前的两段塘河,形成了现在完整的西塘河。据《甬江志》(2000年版),1990年,通航能力为30吨。    西塘河连接宁波城和姚江,作为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运河进入宁波城的最后一段里程,也是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是浙东运河乃至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江达海大通道的“重任”。2011年1月,作为浙东运河河道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塘河历来是宁波对外文化行政往来交流的交通要道。明初学者张得中所作《两京水路歌》(载明代文献《北窗琐语》):“鄞江布衣泰英荐,蒲帆早驾长风来。长风顺帆过西渡,山大隐黄安墓。”(《南京水路歌》)、“四明古称文献邦,望京门外西渡江。”(《北京水路歌》)描绘了从望京门发舟前往南京、北京的历程。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经济繁荣。历史上,西塘河两岸商贸繁华,明代朝鲜官员崔溥,在其《漂海录》中叙述宁波城西望京门起的西塘河之景:“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过此后,松篁橙桔夹岸成林。又过茶亭、景安铺、继锦乡、俞氏贞节门,至西镇桥,桥高大。所过又有二大桥,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    西塘河上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其两岸现遗存有西塘河古桥群(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及望春老街、高桥老街保存状况较好的部份建筑,向人们展现了当时运河岸边的文化和商贸之繁荣。   资料提供: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天封塔

天封塔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封塔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郡庙东南侧的大沙泥街,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丰纪元时(公元695——696年)并建有天封寺,天封寺亦称“天封塔院”,始建于后汉乾祜三年(公元950年),一说建于后汉乾祜五年(公元952年)现尚存天王殿寺的西侧建有工匠们聚会的鲁班殿。  天封塔因其建筑年代而命名。宋建炎间,毁子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年)年重建。元泰定元年(1324年)又废圮,至顺元年又重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雷火击毁三层,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巨风刮跑了塔顶,三十八年(1559年)又重修、屡圮屡治,到了清嘉庆三年(1798年)12月修塔时因灯失火,塔檐,平座拦干俱被焚毁,只剩砖砌的塔身。  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到近年塔身损坏严重,且发生倾斜,岌岌可危。为保护这一千年古塔,1984年落架重修。同时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考古工作的辛勤劳动,在地宫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如浑银鎏金塔,浑金鎏金大殿、银香熏、银香炉、铜佛、钱币,经书等。弄清了天封塔的塔基结构。为确定天封塔的建筑年代与建筑构造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例证。1989年12月,天封塔重修工程验收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学考和游客。  修茸一新的天封塔,塔高51.5米,呈六角形、七明七暗,共十四层。朱栏青瓦,飞檐翼角,角端是悬垂着铜铸的风铃,这一切都保存了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的韵味。  天封塔在宁波古代的历史上,曾被视作标志性的建筑,文人墨客赋诗填祠,吟颂歌咏,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诗篇。  周凯诗:袖携香雾上云梯,绝顶峨峨日月齐,天外一泓沧海小,雨中数点碧山低,乾坤风物殊无限,城里有烟似欲迷,回首下才吟未倦,还过竹院试留题。  元代董询诗:拾及登危塔,天高手可攀,千寻环晓廓,几朵压青山,鸟停栏边稳,云生脚底间,十年今一上,临眺始开颜。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258号  类型: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574-87302635  开放时间:  内部参观时间:8:30-16:3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元  登塔5元。

龙观牌坊群

龙观牌坊群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亭位于海曙区龙观乡大路村村办公楼东侧,建于清道光年间,南北向,为歇山顶石构建筑,简瓦骑缝,屋脊两端饰有吻兽,面宽2.1米,进深1.26米,高4.5米,建筑面积约5.8平方米,檐下中竖雕龙“圣旨”匾额,下枋上从右至左有“道光四年十一月县学□,道光四年十二月各宪具请,道光五年十二月礼部汇题奉旨旌奖”等字样。两旁额上刻有监事官姓名。正方形亭柱四周围筑青石栏杆,柱上刻对联“一片冰心盟古井,九重丹诏勒穹碑”。亭中立石碑一块。  该亭自建成迄今未见有较大的损坏,整体保存程度较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史料价值。  双节坊位于海曙区龙观乡桓村桓村自然村,据坊上记载,双节坊建于清嘉庆十年(1865)。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重檐歇山顶仿木建筑。全高6.4米,宽5.1米,楼顶正脊两端饰有龙鱼纹吻兽,檐下斗拱梁枋以仿木装饰,檐角起翘。阳面竖有龙饰“圣旨”匾额,为阴刻。额枋横书阴刻“双节坊”三字,其两旁各刻当事官员姓名及官衔,另在枋上刻“故儒王正谊之妻崔氏暨子直舒妻刘氏合建”等字样。在构件上分别有镂雕及高浮雕“龙、狮、麒麟”等刻工精细,形象生动。  该坊保存完整,造型优美,雕刻精致,历史、艺术、文化价值较高。  四明山牌坊位于海曙区龙观乡潘溪村外牌楼水库尽头的南坡,根据坊上考证:该牌坊建于明代万历三年。牌坊坐西朝东,双柱单开间,面宽3.8米,现存高3.8米,柱脚各有一对抱鼓石支撑,撑石高1.8米,下宽0.94米,沿宽0.2米。阳面枋额用双构线刻“四明山”字样。背面浮雕双龙戏珠,栏额下有雀替,普柏枋下沿雕有托莲纹。栏额高0.3米,长3.08米;平板枋高0.44米,长4米。柱平面正方形边长0.36米,各削角0.6厘米。牌坊前约1公里处为原彰圣寺,该牌坊是古代去彰圣寺和进杖锡山的必经之路,现牌坊落款刻有“住持比丘”等字样,所以也是一座原彰圣寺的配套建筑,为过往香客进道指路。  四明山牌坊原应为歇山顶构筑,现因历史久远被毁,但普柏枋以下保存尚完整。明代牌坊在我区遗留不多,弥足珍贵,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2002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六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白云庄

白云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庄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管江岸,始建于明代。它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人称白云先生,卒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  清康熙七年(1668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应万泰等邀请,先在万泰的广济街宅,后迁至延庆寺,康熙九年(1670年),迁至白云庄授徒讲学,开“证人书院”。清乾隆年间,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为了区别于黄宗羲在绍兴的“证人书院”,特冠以“甬上”两字,称“甬上证人书院”。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  清朝末年,书院废圮。1934年甬人杨菊庭(贻诚)等访得书院和故居旧址,集资恢复。现白云庄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甬上证人书院、万氏故居和万氏墓地组成,有建筑四幢约650平方米,其中坐西朝东和坐北朝南的人字坡硬山顶建筑各二进,明代台门一座,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为台门题写“白云庄”,正厅廊檐挂全祖望书白云庄楹联云:“倜傥指挥天下事,-驱使古人书”。庄内辟“浙江学术文化陈列”和“万氏史迹陈列”。书院西侧有万邦孚、万斯选、万斯昌、万世标墓。万邦孚墓道前立有明代石牌坊一座,题“明都督万公贞藏”,墓前设华表,墓道立石马一对和黄宗羲撰万斯选墓志铭等。  白云庄不仅是黄宗羲的讲学处、浙东学派的发祥地,而且是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万斯同、万斯大等人的故居。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前丰村管江岸34号  类型:名人故居陵园/墓地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8:30-16:30  万斯同 (1638~1702)  万斯同(1638或1643-1702) 清朝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力辞不就。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万斯同与其兄斯大共为黄宗羲弟子,同辈中年最幼而聪慧过人,为黄门高弟子。其长尤在史学。徐元文首为《明史》总裁,欲荐万斯同以布衣参史局,不就,乃延主其家。后张玉书、陈廷敬、王鸿绪相继为总裁,皆延之。万斯同客居京师江…… 详细++  万斯大 (1633~1683)  万斯大(1633-1683) 清朝经学家。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万泰之第六子。生逢丧乱,不事科举业,授徒自给,读书之外无他事。尝携幼子万经,馆于武林,慨然以穷经自任。万斯大自康熙六年偕同学十余人就学于黄宗羲,曾在宁波创建讲经会,一时胜友如云,质疑问难,号称极盛。他深研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 详细++  黄宗羲 (1610~1695)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 详细++  白云街道  白云街道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海曙区西南隅,因其西北方怀浙东学派发祥地白云庄而得名。辖区所在地的原行政机构屡经变迁。1958年建立甬江人民公社,后改为甬江公社西南管理区。1978年5月改称西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西郊乡人民0。1996年8月在原西郊乡的联丰村、前丰村、姚丰村、甬丰村(部分自然村)和望春桥村的桥弄自然村区域内建立海曙区白云街道办事处。辖区东接萧…… 详细++  万斯同 (1638~1702)  万斯同(1638或1643-1702) 清朝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力辞不就。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万斯同与其兄斯大共为黄宗羲弟子,同辈中年最幼而聪慧过人,为黄门高弟子。其长尤在史学。徐元文首为《明史》总裁,欲荐万斯同以布衣参史局,不就,乃延主其家。后张玉书、陈廷敬、王鸿绪相继为总裁,皆延之。万斯同客居京师江…… 详细++  万斯大 (1633~1683)  万斯大(1633-1683) 清朝经学家。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万泰之第六子。生逢丧乱,不事科举业,授徒自给,读书之外无他事。尝携幼子万经,馆于武林,慨然以穷经自任。万斯大自康熙六年偕同学十余人就学于黄宗羲,曾在宁波创建讲经会,一时胜友如云,质疑问难,号称极盛。他深研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 详细++  黄宗羲 (1610~1695)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 详细++  白云街道  白云街道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海曙区西南隅,因其西北方怀浙东学派发祥地白云庄而得名。辖区所在地的原行政机构屡经变迁。1958年建立甬江人民公社,后改为甬江公社西南管理区。1978年5月改称西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西郊乡人民0。1996年8月在原西郊乡的联丰村、前丰村、姚丰村、甬丰村(部分自然村)和望春桥村的桥弄自然村区域内建立海曙区白云街道办事处。辖区东接萧…… 详细++  万斯大 (1633~1683)  万斯大(1633-1683) 清朝经学家。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万泰之第六子。生逢丧乱,不事科举业,授徒自给,读书之外无他事。尝携幼子万经,馆于武林,慨然以穷经自任。万斯大自康熙六年偕同学十余人就学于黄宗羲,曾在宁波创建讲经会,一时胜友如云,质疑问难,号称极盛。他深研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 详细++  黄宗羲 (1610~1695)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 详细++  白云街道  白云街道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海曙区西南隅,因其西北方怀浙东学派发祥地白云庄而得名。辖区所在地的原行政机构屡经变迁。1958年建立甬江人民公社,后改为甬江公社西南管理区。1978年5月改称西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西郊乡人民0。1996年8月在原西郊乡的联丰村、前丰村、姚丰村、甬丰村(部分自然村)和望春桥村的桥弄自然村区域内建立海曙区白云街道办事处。辖区东接萧…… 详细++  黄宗羲 (1610~1695)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 详细++  白云街道  白云街道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海曙区西南隅,因其西北方怀浙东学派发祥地白云庄而得名。辖区所在地的原行政机构屡经变迁。1958年建立甬江人民公社,后改为甬江公社西南管理区。1978年5月改称西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西郊乡人民0。1996年8月在原西郊乡的联丰村、前丰村、姚丰村、甬丰村(部分自然村)和望春桥村的桥弄自然村区域内建立海曙区白云街道办事处。辖区东接萧…… 详细++

徐时栋故居

徐时栋故居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时栋故居,坐落在宁波月湖西岸边桂井巷口旁,古屋坐西朝东,五间二弄,上下二层,书藏楼上,他家住月湖烟屿洲,其藏书片名,有藏书六万卷,他不但收集名家的著作,还留心收集乡帮文献,并立有:"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沫,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之约.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同叔,号柳泉,鄞县人(现宁波鄞州区),是清代浙东著名的学者、方志学家和藏书家.平生酷爱读书,更喜藏书,藏书万余卷,在月湖烟屿洲建"烟雨楼",为其读书,著书藏书之所.有人说他“资性通敏,委己于学”.烟屿楼是他从小到大的读书之地,大约先他一百年前,被后人誉为“万宝全书”,也是徐时栋非常景仰的一代先哲谢山先生全祖望,就出生这条桂花飘香的街巷深处.  烟屿楼,初名叫做恋湖书楼.徐时栋在自己的笔记里这样宣称:“吾十龄外即喜聚书.”在极年轻的时候,他颇有吟诗作对的天分,少年时就曾撰有《恋湖书楼诗余》二卷.“凭栏远眺,湖光一碧如万顷琉璃,玲珑四映.凡志所称花屿、柳汀、碧沚诸形胜,无不争妍献媚于其前.”他的书房面向月湖,碧波荡漾,花团锦簇,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天堂,亦是是官宦人家垂钓与游园惊梦之地.  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局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越5年,病重将殁,执董沛手以志局事郑重相委,不语私事。1874年志成,光绪三年刊行,称光绪《鄞县志》。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禊闸等。水北阁在花池巷,今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时栋 (1814~1873)  徐时栋(1814—1873)清著名藏书家。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 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鄞县县城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勤学博览,治经以先秦遗说为主,以经学解释经书。所作以古诗古文。博搜文献,刻《四明宋元六志》,称善本。同治七年(1868)开鄞志…… 详细++  徐时栋 (1814~1873)  徐时栋(1814—1873)清著名藏书家。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 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鄞县县城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勤学博览,治经以先秦遗说为主,以经学解释经书。所作以古诗古文。博搜文献,刻《四明宋元六志》,称善本。同治七年(1868)开鄞志…… 详细++

高桥

高桥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高桥位于海曙区高桥镇西首的官塘河中段,1982年6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桥始位于官塘中段,横跨在大西坝与后塘河的汇合处,它北濒姚江,西连四明山余脉的石塘山、深溪山、南经集仕港、古林而入奉化境内;向东经后塘河即至宁波城,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根据《鄞县志》记载南宋宝佑四年(1256)冬由大制使判府事吴潜重建。宋人袁商《重建高桥记》谓:“桥横跨西塘河北岸,南通晋家桥,北通大西坝村,自昔由杭、绍来宁为必经之路。”以后,历代相继维修,现桥为清朝光绪八年重修。  高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以高大故名,为鄞西平原最雄伟之古桥。全长28.5米,面宽4.68米,拱洞跨10.3米,孔高6.8米,并筑有1米宽纤道。洞高,孔大是它的特点,有“船舶过往而风帆不落”之说。桥洞上方两侧各有石匾一方,北刻“指日高升”,南刻“文星高照”。在南北两边各有对联一副,南联是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桥,都从此处问津。”北面一联,因年代久远剥蚀不清了。桥的两头各有伸出的鳌头雕饰,桥堍设置踏跺,东33级,西32级;两边有栏板24块。间置双覆莲花望柱,桥堍两侧设有云彩纹抱鼓石,整个桥体中心窄,两头宽,呈菱形-,给人以稳重雄伟之感。  高桥不仅在在宁波的交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围绕着高桥也有很多的历史故事。比如高桥曾经是南宋首次大败金兵的战场,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躲避金兵来到明州,金兵追袭,浙东制置使张俊就在高桥大败金兵。为了纪念这个大胜利,高桥还曾有过“高桥会”这样的迎神赛会。与高桥有关的历史故事还有“宁波滑子”和“黄泥墙与宁波花轿”等等。

海曙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南门街道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徐时栋故居 高桥 宁波月湖公园
江厦街道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徐时栋故居 高桥 宁波月湖公园
石碶街道 沈氏宗祠(沈光文纪念馆) 杨尚书第 聚魁里石牌坊 “七乡胜地”牌坊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宁波月湖公园
西门街道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徐时栋故居 高桥 宁波月湖公园
月湖街道 天一阁博物馆 月湖盛园 天一广场 徐时栋故居 宁波月湖 蒋介卿故居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天一阁千晋斋 天一阁明池 水北阁 天一阁东明草堂 天一阁尊经阁 月湖清真寺 范宅 天一阁凝晖堂 宁波月湖公园
鼓楼街道 屠滽故居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徐时栋故居 宁波月湖公园
白云街道 白云庄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徐时栋故居 宁波月湖公园
段塘街道 雄镇永济桥、亭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徐时栋故居 宁波月湖公园
望春街道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徐时栋故居 高桥 宁波月湖公园
高桥镇 梁祝古迹遗址 高桥 三成庙 园瑛法师寮室旧址 宁波周氏宗祠 上升永济桥 胡家洞桥 岐山祠堂 翁文灏故居(高桥镇) 新桥 稼圃庄 天一阁博物馆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宁波月湖公园
横街镇 诚应庙后殿 横街永庆桥 古洞桥 浣花桥 延爽亭 黄瑛墓道享亭 林村万安桥 隐仙桥 泥峙堰 沅石沟“公馆”旧址 蜚声宝塔 冷湾“公馆”旧址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集士港镇 花木场零星石刻 朱洪山“公馆”旧址 十三洞桥 陈宗问墓道 银山战斗烈士亭 举人谢道惠墓 柴经石刻 朱陛墓 宁波广德庵 陆钶牌坊等零星石刻 范文虎墓 汪洙墓道 清垫夹塘及古桥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古林镇 芦家桥遗址 闻氏宗祠 黄公林庙 横港岸遗址 陈氏宗祠及石刻 御史中丞第 西洋港徐氏宗祠 周弘宇墓道石刻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洞桥镇 惠明桥 洞桥 全祖望故居 乌金碶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宁波月湖公园
鄞江镇 百梁桥 养正堂 陈晓云烈士墓 毛家宕毛坯石雕 天塌宕古遗址 洪水湾古塘遗址 它山堰 悬磁桥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 榠樝祖庙 光溪桥 华兴宕 廻沙闸古遗址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 永峰亭 狮子山古墓群
章水镇 鹿窠摩崖石刻群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章水万安桥 启明小学 黄泥垅岗战壕遗址 鹿窠洞桥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篮碧轩烈士公墓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宁波月湖公园
龙观乡 李敏活动地旧居 灵威庙 天一阁博物馆 梁祝古迹遗址 屠庸墓道石刻 百梁桥 海曙楼 月湖盛园 花木场零星石刻 天一广场 朱洪山“公馆”旧址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天封塔 龙观牌坊群 白云庄 宁波月湖公园

海曙区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