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大巩山 | 大巩山 五河县大巩山,距县城5公里,位于104国道东侧大巩山区,东西平均宽0.7公里,区内长3公里。有林面积7020亩,林木茂密,树种以黑松为主,兼有刺槐、侧柏、栓皮栎、乌桕等。近年建有雪枣、油桃、布朗李等观赏性干杂果园。疏林处绿草如茵,野啬薇点缀林间道旁。2001年被列为国家公益林试点范围,是我县唯一的国有林场。北接8000亩樵子涧水库,相依于山涧之间;南邻化水塘严氏墓,杨再兴墓,荟萃五河人文历史景观;东与高山顶柿园相靠,一涧流水迂徊山旁;林区中百亩大水库座落在明朝古矿洞旁,洞坑幽深,明洪武年间古刹遗址犹存,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甚多。鸟类以鹌鹑、野鸡、灰喜鹊最为有名,暮蔼晨曦中百鸟齐鸣,犹如交响乐;刺猬、黄鼠狼常出没山林草丛间,觅食嬉戏,逗人喜爱。野生木草本花卉,如芫花、忍冬、枸杞子等。丛植或散植景观花木,如淡竹、水竹、香樟、广玉兰、紫叶李、海棠、樱花等,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变叶树红枫、槭树、黄连木丰富了山林色彩与季相变化。近年又种了引核桃、银杏、石榴、板栗、花椒等干杂果,增添了园林效果。大巩山东南坡下还有一泉眼,长年流水不断,泉水清澈甘甜。 这里,山体彼此相连,高低错落有致,或状如馒头,或形似乌龟,或酷若金鸡……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林间百鸟争鸣,斑鸠、白头翁、山雀、草百灵翩翩起舞;平缓浑圆的山坡上,绿草如茵,密如地毯,各色野花点缀其间,随风摇曳,清香四溢。山间池水清澈澄碧,漫步在绿色的草地上,穿行在清凉的树丛中,会让人感到,这是一处可人的休闲胜地。 这里还是黄金的出产地。根据安徽地质形成的情况分析,在距今约1.3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现在的安徽境内,曾四处是火山喷发炽热的熔岩吞噬着古生物,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熔岩流往低洼地,堆积总厚度达1500米以上,形成了这里的地形与水系,直到距今250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终于诞生了。古地质年代的变化,塑造了安徽的地形地貌,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一带的金矿,就是这样出现的,除金矿外,还有蛇文岩、铜、锌等矿藏。早在古代大矾山里有一处采金洞。据传说,当时,人们在洞里点燃一把柴火,可以从距这里的淮河下游浮山峡冒出烟来,可见古人留下的采金洞是多么幽深,但已不知这个洞有多么长了。目前,县林区部门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大巩山森林公园,届时,大巩山将更加妩媚动人。 |
三角公园 | 三角公园 三角公园,又称“三角农民公园”,是五河县唯一一座农民公园,兴建于2000年,因整个公园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公园位于306国道旁边,与沫河口镇政府相邻,占地10000平方米,内有曲桥、池塘、凉亭、花草、与旁边的欧式民居连成一体,宛若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园内有红、绿、黄三盏椰树灯依三个角而设,曲径旁边,花草丛中有12盏地灯,每当夜幕降临时,各种灯闪烁其间,宛如天上一颗颗的小星星,与南北路、东西路的路灯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早晨,晨练的人们早早聚集一起,老人携带舒展舒展腰肢,活动活动筋骨,偶有一对对身穿婚纱的新人流连忘返,傍晚,老人携带儿女嬉戏其间。 美丽的三角公园 三角公园已成为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沱河 | 沱河 沱河发源于河南虬沟,经宿州紫芦湖,东注灵璧,至濠城入本县北界,至胡集折南汇入沱湖。下游经郭咀、新开沱河闸归淙潼新河,全长270公里。 沱河景区 是皖北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全国少有的无污染天然湖泊,是镶嵌在淮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为一手掌形河迹洼地型浅水湖泊,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缘的五河县西北部,呈南北走向,东西宽约1-5km不等,属于北亚热带与南暖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湖水常年平均深度在1米左右,最深处2-3米,水位变化在12.0-15.5米之间,正常水位(13.7米)湖区面积约为8万亩,水位在14.3米时,湖面可达12万亩,其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 |
沱湖湿地风景区 | 五河县位于淮河下游,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沱湖是该县境内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盛产鱼虾,沱湖中华绒蟹于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畅销香港,享誉海内外。沱湖被列为安徽省湿地自然保护区。 沱湖风景区旅游规划是蚌埠市旅游总体规划中的“淮河风情”游规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沱湖是形如一手掌形的河迹洼地型浅水湖泊,呈南北走向,南起五河北郊,北至五河与泗县之间的南沱河和北沱河入口处,长约25公里,其北段狭窄,最窄处东西只有0.5公里,向南逐渐开阔,最宽处东西约3.5公里,中心位于东经117゜49ˊ,北纬33゜12ˊ。目前水位为13.5米,湖面约为40平方公里,当怀洪新河完工后,其正常水位为14.3米,届时,湖面约为78平方公里。 沱湖自然保护区95%水域位于沱湖乡境内,属沱湖乡管辖。沱湖乡位于五河县城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沱湖乡下辖5个行政村,其中2个农业,3个渔业村。全乡1.25万人口,耕地4959亩,可养水面6000公顷。沱湖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了环湖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开通了程控交换电话,农民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自来水,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交通、通讯、信息落后的局面,为经济振兴创造了条件。 经济主要由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产养殖业是沱湖的一大支柱和特色产业。2000年全乡工农农业产值57250万元,其中河蟹产值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过渡气候区,作为小型河迹洼地型湖泊,在淮北平原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保护区地型平坦,气候温和,具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特殊水产资源和国家保护的珍稀水禽,水生生物繁盛,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种类繁多,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沱湖已采集鱼类标本39种,分属于7目14科。有2种蟹类和8种虾类。沱湖已知各类维管束植物12科20种;浮游植物共有7门68属;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动物13属,轮虫22属,枝角类7属和桡足类6属。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21目46科99种。鸟类占野生动物的大多数,有13目2科68种,其中有许多珍稀鸟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鹤、白忱鹤、白鹳、黑鹳、大鸨,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灰鹤、鸳鸯和白尾鹞等。 核心保护区由北部核心保护区和中部核心保护区组成,面积为369.9平方百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8%。北部核心保护区位于保护区北部,在莫渡口以东,小莫滩以南的区域,面积91.7平方百米。该区水面迂回,流速变缓,湖底地势平坦,淤泥深厚,有机质多,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长较好。除沿河汇入农田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水质有一定影响外,该区各项水质指标较好,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由于突出的地形和较好的滩涂地、湿地资源,该区是鸟类的集中分布区之一。中部核心保护区位于保护区中部,陈南咀至小王咀以北的区域(包括-小湖心滩),面积约278.2平方百米。该区所处湖面相对较为宽阔,受沱湖小气候影响较大,再加上湖底泥质肥厚,湖面光照充足,这些自然生态条件都十分有利于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繁衍。该区的水生维管束植物有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菹草、苹、野菱、荇草、金鱼藻、苦草、芦苇等,其中夏秋优势种为微齿眼子菜,冬春季优势种为菹草;浮游植物有硅、绿、兰、金、甲、裸黄藻属的种类。该区湖岸线曲折,湖湾众多,滩涂植被及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历年来是多种候鸟和留鸟(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越冬的栖息地和迁移途中的停留地。 为更好地保护核心区鸟类栖息地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避免外界人为的影响和干扰,在核心区外围陆域划出200米左右的地带作为缓冲区;为保护沱湖鸟类以及鸟类栖息地、越冬地、迁移途中的停留地和鸟类食物来源,在核心区外围水域划出500米左右的地带也作为缓冲区,陆域和水域缓冲面积共969平方百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2%。沱湖湿地 |
化明塘严氏墓 | 化明塘严氏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 化明塘严氏墓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化明塘村东南500米处,104国道旁。距离蚌埠市约70公里。 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明朱元璋未婚而卒的夫人严氏墓,属明代一品规格葬制,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在神道30米,无字墓碑1个,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望柱各1对。墓地座北朝南,处于大巩山南端,它紧靠山岗,南面开阔,是一处风水宝地——“箕地”,具有典型的明代葬制风格。著名的景观有严家楼遗址、无字碑、大巩山森林、古黄金洞、围山湖、樵子涧等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 2002年对墓区修复保护时发现5开间享堂遗迹,2002年9月完成神道及石像生修复,2004年10月被省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梁巷村 |
---- |
邱塘村 |
---- |
小柳村 |
---- |
朱顶村 |
---- |
张许村 |
---- |
河口村 |
---- |
石巷村 |
---- |
井头村 |
---- |
三塘村 |
---- |
刘台村 |
---- |
西堌村 |
---- |
洪山村 |
---- |
胡庄村 |
---- |
石坑村 |
---- |
东堌村 |
---- |
陈台村 |
---- |
珩庄村 |
---- |
柳湖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