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乡位于黄山区西北部,南倚太平湖,是文化和绿色食品之乡,地处“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线腹地,是衔接黄山区各景区与佛教名山九华山、泾县王稼祥故居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中继驿站,太泾公路X037穿境而过,合铜黄高速也从境边穿插而过,区位优势明显。全乡总面84平方公里,总人口7000多人,辖6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境内永丰乡位于风景秀丽的太平湖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光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60%。
近几年来,永丰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为鲜明主题,按照“调优结构、提升工业、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加快融入“一圈一带”不动摇,以打造文化之乡、绿色食品之乡为统揽,突出基础设施、工业企业、F区项目建设三大重点,着力培育竹业蚕桑、特色养殖、人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强力推进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岭下旅游公路、集镇建设三大工程,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小学综合楼、政府搬迁大院绿色和集镇道路硬化亮化、司法楼等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集镇面貌进一步美化亮化,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健全,乡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一五”期间永丰人将居安思危,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主动迎接辐射,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结合乡情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一圈一带”,以F区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工业为主体,生态观光、人文旅游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强力打造可持续能力发展最强乡。继续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实施卓村至岭上油路工程,推进朱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永丰休闲广场和农业生态基地,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倾力打造绿色食品和文化之乡,努力开创一条符合永丰实际、具有永丰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亮丽永丰,诚信永丰!
我们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到永丰乡来投资兴业。我们将以优惠的政策、一流的服务为您提供最优美的投资环境,成为您理想的投资家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03205 | 242700 | 0559 | 查看 永丰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洪田村 | ·黄山区旅游·黄山区特产·黄山区十大特产·黄山区十景·黄山区 | 0 |
---- |
查看 洪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岭上村 | ·黄山区旅游·黄山区特产·黄山区十大特产·黄山区十景·黄山区 | 0 |
---- |
查看 岭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永丰村 | ·黄山区旅游·黄山区特产·黄山区十大特产·黄山区十景·黄山区 | 0 |
---- |
查看 永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祥村 | ·黄山区旅游·黄山区特产·黄山区十大特产·黄山区十景·黄山区 | 0 |
---- |
查看 文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甘棠镇 |
甘棠镇位于安徽省南部,座落在世界著名风景胜地黄山和被誉为黄山情侣的太平湖之间,北去长江口岸铜陵、芜湖130公里和220公里,南往屯溪航空港115公里,S103省道和即将建设的合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为“两山一湖”交通中转站,系黄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中心,1992年撤区并乡后全镇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4个村(1个山区村、2个半山半畈村、11个贩区村)、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农村劳动力8705人)。镇人民政府驻地黄山区平湖西路。 甘棠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1500毫米,年均日照1700小时,全年无霜期230天,是一个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的优美山城。 甘棠镇内物产殷实,资源丰富。拥有林地9.9万余亩,活立木蓄积量17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06万株,森林覆盖率56.7%;茶园面积953亩,年产干茶27吨,民主彩虹云尖是黄山毛峰系列品牌;全镇耕地1.5万亩,盛产水稻,蔬菜,瓜果,甘蔗为主,养殖业遍布全镇,拥有千头猪场,万只鸡场及肉鸽、蛇、鳖、羊、奶牛、七彩山鸡等特种养殖基地;浦溪河流经境内,小2型水库4座,养殖水面305亩,肖黄山牧龙山泉矿泉水、花岗岩等天然资源已开发利用。名胜古迹众多,尤以现存的明清时期的六角楼、兴村古祠堂、钟山庵为著名,肖黄山雾山,孟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黄荆岛、彩虹谷、十里山自然保护区及文化公园、蒋家山遗址,巽峰塔等景区景点正在引资开发;中心城区建有20多家高中档宾馆和部省属休(疗)养院、培训中心,“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被誉为黄山脚下“培训城”,是很好的休闲、度假、旅游、疗养目的地。 |
仙源镇 |
仙源镇历史悠久,从公元745年(唐元宝4年)至1963年的1219年间一直为太平县县城。境内有宋代永济桥、清代麟凤桥及板石诗刻、古城墙、麻村兵站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麻川河两岸秀丽的自然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已全方位对外招商。 仙源镇是一个文化名镇、红色古镇、工业老镇、农业大镇。公元745年,始设太平县,距今已有1260多年历史,境内有板石诗刻、麟凤桥、众乐亭、永济桥及章家大屋,树德堂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红色革命纪念地新四军麻村兵站创建于此,-、叶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辗转到仙源,指导皖南革命解放战争。建国后,仙源作为太平县城所在地,工业、企业、手工业制造等逐渐发展并壮大,成为黄山区的老工业基地。 地理位置:仙源镇位于地处黄山北麓,103、322省道在境内交汇,西距区人民政府驻地甘棠新城仅8公里,距太平湖33公里,是二山一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人口面积:镇境西邻甘棠镇,南邻耿城镇、三口镇,东邻新明乡,北邻龙门、新明二乡,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7.3公里,镇域面积44平方公里,辖四村一居,61个村民组,总人口12000人。 气候特点:黄山区仙源镇位于北纬30°16′~30°21′,东经118°10′~118°15′之间,属副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日照适中,小气候特点显著。 民俗文化: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2004年仙源镇政府组织人员,整理恢复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轩辕车会参加黄山市第六届“中国国际民国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并首演获奖,2005年春节前夕,在黄山区第一届民间艺术节表演中又获特等奖。这个节目还先后参加了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黄山区分会场活动、第34届世界洲际小姐选美大赛活动。2004年春节期间,安徽省电视台专题报道了滚车表演活动盛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报道了这一表演活动。在黄山市“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上,大会组委会总导演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轩辕滚车”表演节目,不仅是黄山市黄山区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亮丽的明珠。2006年8月11日,黄山区文体局、电视台和仙源镇联合拍摄录制了“轩辕车会”活动的全过程,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汤口镇 |
汤口镇,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黄山的大门,是国际旅游名镇。 汤口镇,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南麓和东麓,隶属黄山市黄山区,东与徽州区富溪乡交界,西与黄山风景区相邻,南与休宁黟县毗连,北与黄山谭家桥镇接壤,东西宽18.3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为129.35平方公里,中心位置(汤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2’,北纬30°07’。全镇有6个行政村,74个居民组,分布在30个自然村中,全镇有3298户11178人。镇政府设在汤口。 省市直及黄山管委会等43个单位常驻汤口,汤口镇现在所辖范围,从秦初(前211)置歙县至1983年12月,一直属歙县,其上属随歙县上属变革而改变所属郡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初属越,后属楚。楚、汉、三国时,先后属会稽郡、丹阳郡、新都郡。晋时,属新安郡。隋、唐、北宋时,属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徽州。从此,经南宋、元、明至清,皆属徽州。民国时期,先后属安徽省直辖、芜湖道。安徽第七行政督察区、皖南行署、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7日,黄山、汤口解放;28日,歙县解放。1950年5月至1983年11月,歙县先后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芜湖专区、徽州专区,汤口镇现在辖区先后属歙县黄山区,黄山人民公社。198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平县建制,设立黄山市(县级)直属安徽省,歙县黄山乡(原为黄山公社,7月改为黄山乡,即现汤口镇)被划进黄山市。1985年1月,经黄山市人民政府批准,黄山乡改为汤口镇,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隶属地级黄山市,汤口镇隶属黄山区。 汤口镇6个行政村是:汤口村、山岔村、寨西村、芳村、大岭下村、冈村。镇政府设在汤口。 汤口镇的地质构造方向和山脉走向,同黄山风景区一样,基本一致,均为北东—南西向,是长江和钱塘江水系在安徽的分水岭,汤口镇水系,南由阮溪(源出兴岭)、浮溪(源出云门峰),流入丰乐河、练江、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至钱塘江入海;北由桃花溪、逍遥溪、香溪(以上三溪源出莲花、天都、桃花诸峰),苦竹溪(源出天都峰)、碧玉溪(源出炼丹、如信诸峰);流入麻川河、太平湖、青江至长江入海。 |
谭家桥镇 |
谭家桥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黄山东麓,总面积11817公顷,辖6个村、49个村民组,总人口0.8万。交通便捷,资源丰富,205国道、103省道与即将建成的合铜黄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又称黄山东大门。境内松翠、石奇、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有四季飘香的石门峡,有玩味无穷的普仁滩,有古胜名迹的黄帝源。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等,是中国十大名茶——黄山牌“黄山毛峰”的原产地。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996元。 谭家桥镇历史悠久,在革命早期成立了黄山市最早的党支部,同时也是著名的谭家桥战役的发生地。1984年2月,中国十大将军之一——粟裕病逝后遵其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了谭家桥石门,与他的战友永远相伴。1994年黄山区人民政府特拨专款修建了拱型将军墓。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农业结构不断调优,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持续增强,涌现出永佳利木业公司、长源木竹工艺制品厂、黄山特种野生动物养殖中心、黄山种禽厂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电力、邮政、通讯、教育、金融、医疗、宾馆等设施齐全,现有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上海干部疗养院、复旦大学疗养院等八大宾馆疗养院,总接待床位1500张。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201万元,其中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976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9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6元,全镇一、二、三产比重为29.3:36.6:34.1。 谭家桥镇将继续坚持“优农重林强工兴旅游”发展思路,调优结构:“富民”;发展工业:“强镇”;盘活资产:“兴镇”;办好旅游:“活镇”。牢固树立“实干立镇、发展第一”的理念,抓住铜黄高速公路建设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新一轮规划修编机遇,借助上海黄山茶林场,主动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沪,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把谭家桥镇建设成黄山风景名胜区东部的高标准、高品位的旅游服务接待基地,形成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辅助的四个旅游版块,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太平湖镇 |
黄山区太平湖镇,座落于“国之瑰宝,天下奇观”、“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的西南麓,建制于1992年3月,是新兴的综合性旅游集镇。它距黄山30公里,九华山55公里,S103省道纵贯境内,是镶嵌于“杭州——千岛湖——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合肥”旅游黄金线上一颗璀璨明珠。 太平湖镇辖汪王岭、塘家圲、新建、南安、古芒、上坡、共幸7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人口0.7万人,面积97.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占太平湖水域面积的22%,自然和人文景观聚集荟萃。境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产稻、茶、竹、木、桑、菌、蚕、鱼、虾等农渔副产品和有色金属钼制品。作为旅游建制镇,自然景观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有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化石群和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众家山遗址,有古代文学泰斗李白、杜荀鹤、朱熹和近代文学大师苏雪林的遗迹。境内仍以太平湖为最大的旅游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猴、鹿岛、白鹭洲、八卦岛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山水景观,令游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据统计,1999年以来每年太平湖的国内、外观光游客高达16万人次。 太平湖镇建制10年来,镇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主动策应省委的“两山一湖”和黄山区委的“一湖两点三线”的发展战略,实施旅游建镇、经贸兴镇、科教强镇的“三马驾车”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2002年,该镇实现GDP1.2亿元,乡镇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0.8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目前,镇党委政府按照“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之一”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力争在本世纪头十年,把太平湖镇建设成为皖南地区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散地,把太平湖镇发展成为皖南地区的旅游大镇、经济重镇、科教新镇、文化名镇。. |
焦村镇 |
焦村镇地处黄山西麓,东邻黄山,南靠黟县,西接乌石,北依甘棠,是黄山风景区的西大门,史称“太平西乡”,又称“龙源”,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006年区划调整后,随着原贤村乡、郭村乡的并入,焦村镇成为黄山区国土面积最大(259平方公里)、农业人口最多(1.58万)的建制镇。现辖14个村,1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37人。 地理气候 焦村镇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全镇共有林业用地20862公顷,耕地面积1498公顷。山地多、丘陵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是焦村镇明显的地理特征。因处黄山脚下,小气候特征明显:气候温和,日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暴雨集中。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广袤的土地资源,孕育了众多品质优良的农林产品:木竹粮油远近闻名、中药材食用菌和灵芝十分地道、家禽家畜和鲜活鱼虾风味独特。加之人口集中、交通便捷和近(区)城邻(黄)山的区位优势,自然成为黄山西大门的游客集散地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地理位置 焦村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镇区东距黄山6公里,北距城区18公里,南距宏村30公里,西距太平湖30公里,处于黄山—太平湖—宏村—西递黄金旅游线路的中心地带;同时,218省道贯穿全境,镇内新建的西海大道、焦小公路、翠微寺公路及其他村组道路的硬化,为地理位置优越的焦村镇奠定了扎实的交通基础,使得焦村镇的投资环境越来越显宽松、优越、便利、安全。 产业结构 焦村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作为黄山的西大门,焦村山清水秀,景-人,山上有梦幻般美丽的西海大峡谷,山下有迷人的双龙寺、阴边河景区、千年古柏(龙凤柏)、古寺(翠微寺)、百年古桥(有成桥)、古祠(红庙)等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沿途更是万亩竹海滴翠、千亩良田涌金。这里不仅汇集了黄山前山之雄奇、后山之秀丽,而且还兼有九寨沟之清幽,天堂寨原始森林之神秘,可谓是极具活力的户外运动基地。 黄山-焦村 西海远眺 焦村镇环境宽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亮点频出。全镇拥有个私企业近200家,个私经济十分活跃。此外,建立了木灵芝加工和千亩垂盆草种植等基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繁荣了农村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 集镇建设 焦村镇项目建设迅速,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政府共投资2.1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发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西海大道的修建、绿化、亮化 、美化工程的先后完成,使黄山西大门焦村镇总体规划框架初显;直通黄山景区的公路及其他集镇道路的硬化,安华山庄、西海旅游文化村、矾钼深加工等一批项目的引进和落户,使焦村镇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彰显了西大门的发展潜力;加上集镇内教育、医疗、卫生、供电、通信、邮政、金融、保险等机构齐全,焦村镇前景无限。 |
耿城镇 |
耿城镇地处黄山区南部,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黄山的北大门,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山一湖”(黄山——太平湖——九华山)旅游黄金线的咽喉要冲,合铜黄、徽杭、沿江、芜马宁等高速公路将集镇与-沪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紧密连接起来,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镇总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逾万人,下辖6个村,1个生态科技工业园区。集镇境内山青水秀、环境宜人、生态极佳,森林覆盖率高达87%,空气、水体质量常年达国家Ⅰ级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几年来,耿城镇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鲜明主题,始终坚持“实干立镇、发展第一”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建设,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财政收入由1999年242万元到2005年达到2778万元,耿城镇已由上个世纪末的贫困乡一跃成为黄山区的一类乡镇。 镇党委、镇政府准确把握镇情,提出了“基础设施再加大,构筑集镇大框架,投资环境再改善,实现“三最”目标,再造秀美山川”的集镇建设战略,强力实施了一批关系全镇发展大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布局合理、便捷通畅的集镇道路骨架已经形成,浦溪河集镇段得到了全面治理,兴建了4座集防洪、灌溉、景观、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建设了集镇供水、排水、排污等管网系统,集镇主干道全面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小灵通通讯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境,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健全,一个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服务功能基本齐全、生态人居环境绝佳的新型文明集镇正在形成。2005年被列为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东向发展改革试点镇, 同时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一五”期间耿城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以充沛的实力实现率先崛起,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镇情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把“工业强镇”作为镇域经济强有力的支撑,坚持以工业为主体,生态、旅游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强力打造可持续能力发展最强镇。继续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浦溪河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建设金桥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和万亩名优茶基地,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点升级改造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 |
三口镇 |
三口镇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黄山景区东北麓,地处103省道“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热线上,合铜黄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全镇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9526人,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是中国名茶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的原产地。境内青山环抱,绿水如茵,人文气息浓厚,有黄山七十二峰中的夫子峰、轩辕峰,以及神仙洞和福固寺遗址;有风景如画的风景湖和中国黄山龙裔公墓;有千苗示范观光茶园以及独具特色的麻川河和人工渠;集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小桥、流水、人家令人心旷神怡,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更是极佳的旅游度假和投资创业场所。 独特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绝佳期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富饶的物产资源孕育出一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近年来,三口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产业结构不断调优,有力地实现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口镇将继续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集镇美镇、招商兴镇”的工作思路,以“生态最美、环境最佳、山区最富”为目标,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力争把三口镇建设成103省道上的窗口和亮点。. |
新明乡 |
新明乡地处黄山区东北部,太平湖上游,与泾县、旌德两县毗邻,取三、四十年代泾旌宁宣中心县委和泾旌太中心县委-李步新、胡明两同志名字中的“新”、“明”二字而得名。全乡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拥有林地16.8万亩,毛竹1.53万亩,茶园8000亩,水面6000亩,水田400余亩,旱地500亩,香榧林和中药材各400亩,桑园300亩,森林覆盖率达89.8%。全乡辖6个村,59个村民组,共有2436户、7630人,其中农业户2209户、农业人口7342人。 新明乡境内资源丰富,景色秀丽,生态自然环境极佳。蜚声中外的全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即盛产于此,是太平猴魁原产地核心产区,樵山香榧享誉“贡榧”之称,还有“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和蕴藏量极为丰富的优质石灰石,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太平湖水域外浮至曙光十余公里狭长湖段为“平湖三峡”景区,两岸青山对峙,湖水宛如一条绿色飘带,颇具“小山峡”风光,周总理曾两次途经此地;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樵山神仙洞全长3200米,更是鬼斧神工、神秘莫测;穿境而过的麻川河葛湖段的麻陂潭山青水秀,别具特色,也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有利基础。这里交通便利,“仙三”公路横贯而过,离城区仅12公里,距黄山只有40公里,是通往芜湖、宣城的最佳捷径,被誉为黄山区的东北门户,地理位置日显优越。 近年来,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明晰了当前乃至今后工作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猴魁品牌之路,打造全国名茶最强乡为目标;坚持茶业为立乡之本、工业为富乡之策、项目和招商引资为强乡之要、集镇建设为壮乡之基、生态经济为兴乡之源的发展措施,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
龙门乡 |
龙门乡位于黄山北麓,东与新明乡接壤、南距黄山北大门26公里、西与新华乡相依、北与泾县桃花潭毗邻。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1682户5277人。其中有6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4000多人居住在风景秀丽的太平湖畔。土地总面积为114平方公里,山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1%,木材蓄积量为16万立方米,年限额采伐量为800立方米;毛竹蓄积量为405万根,年限额采伐量为24万根;茶园面积为4200亩,年产干茶7.5万公斤。 境内物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俱佳,自然风光绮丽,文化底蕴深厚。太平湖水域面积4万亩,她似一块纯净明丽的翡翠镶嵌在龙门的绿色群岚中, 太龙油路、东复公路和即将动工的322省道构筑了龙门乡便捷的交通条件;太平湾、瑶珑洞、黄金岛 、左匡政将军故里等各具特色的迷人景点均在龙门境内。 龙门乡不仅是“太平猴魁”等名优茶的原产地,亦是“两山一湖”旅游线上的黄金地段,更是农家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
乌石镇 |
乌石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地理坐标东经117°05′~118°00′,北纬30°07′~32°32′,地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东与太平湖镇、焦村镇接壤,南邻黟县宏潭乡,西北接石台县七都镇,距黄山北大门66公里、南大门95公里,距九华山90公里,距黄山区政府驻地甘棠39公里,距省城合肥200公里,距103省道、G3(京台高速公路)太平湖服务区5公里,距安徽古村落黟县宏村、西递20余公里。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活动。汉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于陵阳山麓,后称石埭县,至明清年间,镇境地属石埭县陵山乡第三都、第四都、第五都。历史上行政区划几经变更,至1984年改乡、村制,始设黄山区乌石乡,2006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桃源乡、清溪乡、乌石乡三乡合并为乌石乡,乡政府驻地杨村,乡域面积264.3平方公里(其中太平湖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人口11965人。2008年3月村级规模调整,撤并原桃坑、售口村为桃源村,原船渡、西溪村为舒溪村,原俞家、杨家垅村为清溪村,原夏村、三高村为夏村村,原杨村、乌石村为乌石村,调整后为8个村,分别是:夏村村、乌石村、长芦村、舒溪村、桃源村、地理溪村、清溪村、茶儿垅村。201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乌石乡撤乡建镇。 乌石镇是黄山区西部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集田区、山区、库区于一身,有林山场20000公顷,农田和茶园分别为660余公顷。境内既有重峦叠嶂、茂林竹海、飞瀑流泉、云蒸霞蔚之神秀,又有阡陌纵横、牛羊相逐、湖帆点点、渔歌唱晚之恬适,一派世外桃源般田园风光。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空气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是安徽省名优茶出口基地和黄山市的有机茶之镇,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名优茶出口基地”、“黄山市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
新华乡 |
新华乡位于黄山区北部,东至泾县桃花潭、南拥太平湖、西接永丰乡、北连新丰乡,陆路距城区64公里。全乡共辖6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1834户、6860人。全乡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全乡共有耕地5200亩、桑园3500亩、茶园830亩、果园300亩、竹园6200亩、林山42000亩。 新华乡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日照适中,生态绝佳。物产丰富(主产粮油、蚕桑、木竹,盛产竹笋、鲜鱼,蕴藏着陶土和花岗岩,拥有太平湖旅游资源),交通便利(太泾公路纵贯全境,建有沧溪、绍岭两座码头),设施齐全(小㈡型水库5座、当家塘135口,35KV变电所一座,有线和移动通讯覆盖全乡,有线电视覆盖4个村,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乙类计生服务所各一所),集镇兴旺(集体主干道1.5公里,集镇人口2000多人),企业发展(各类企业230个,其中个体工商户214个),经济繁荣。. |
新丰乡 |
历史上曾有“江左内地新丰镇”之称的新丰乡,是黄山区北部边陲重镇,地处“两山一湖”至泾县红色旅游区中心结合部,与李白踏歌的---桃花潭、中国0杰出领导人---王稼祥故居和明清古建筑群---查济相距均不足六公里,是连续“泾青太”的边贸中心区域,西接合铜黄高速,东连322省道。 全乡总面积44.6平方公里,辖安居、盛洪、新丰、眉山、胜丰五个行政村,共51个村民组,7300多人口。全乡山场面积72200亩,有林山场42275亩,森林覆盖率为70.5%,水田面积为8281亩,桑园面积3900亩,板栗林2200亩。该乡以乡镇企业、劳务输出、蚕桑养殖、粮食生产为经济支柱,农副土特产品丰富,尤其以盛产蚕茧、板栗、水稻而久赋盛名,素有“蚕桑之乡”、“板栗之乡”、“农业大乡”之称。 近年来,新丰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调整结构富民,发展工业强乡”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干群,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铸就了新丰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50万元,比“九五”末的3500万元增长81.4 %,年均增长16.3%;财政收入460万元,比“九五”末的162.1万元增长183.8%,年均增长36.8%;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005年1.05亿元,比“九五”末的3719万元增长182.3%,年均增长36.5%;2005年预计新增固定资产总值1060万元,比“九五”末的805万元增长31.7%;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3010元,比“九五”末的2401元增长25.4%,年均增长5.1%;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外资1250万元。 民营工业是新丰经济最亮丽的闪光点,有力地支撑新丰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乡一般纳税人企业已达8个,规模以上企业3个,纳税200万元以上企业两家。企业安置农民就业554人,提供劳务收入350万元。蚕桑业是新丰的传统优势产业,全乡拥有桑园面积3900亩,年蚕饲养量达3000盒,年产鲜茧120吨,农民人均养蚕收入达270元,占人均收入10%。劳务经济最具活力,2005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1991人,预计劳务收入994万元。. |
永丰乡 |
永丰乡位于黄山区西北部,南倚太平湖,是文化和绿色食品之乡,地处“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线腹地,是衔接黄山区各景区与佛教名山九华山、泾县王稼祥故居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中继驿站,太泾公路X037穿境而过,合铜黄高速也从境边穿插而过,区位优势明显。全乡总面84平方公里,总人口7000多人,辖6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境内永丰乡位于风景秀丽的太平湖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光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60%。 近几年来,永丰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为鲜明主题,按照“调优结构、提升工业、整合资源、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加快融入“一圈一带”不动摇,以打造文化之乡、绿色食品之乡为统揽,突出基础设施、工业企业、F区项目建设三大重点,着力培育竹业蚕桑、特色养殖、人文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强力推进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岭下旅游公路、集镇建设三大工程,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小学综合楼、政府搬迁大院绿色和集镇道路硬化亮化、司法楼等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集镇面貌进一步美化亮化,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健全,乡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一五”期间永丰人将居安思危,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主动迎接辐射,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结合乡情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一圈一带”,以F区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工业为主体,生态观光、人文旅游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强力打造可持续能力发展最强乡。继续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实施卓村至岭上油路工程,推进朱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永丰休闲广场和农业生态基地,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倾力打造绿色食品和文化之乡,努力开创一条符合永丰实际、具有永丰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亮丽永丰,诚信永丰! 我们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到永丰乡来投资兴业。我们将以优惠的政策、一流的服务为您提供最优美的投资环境,成为您理想的投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