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头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北邻北官庄,南邻曾家庄,东邻埠东村,两邻南官庄。伞村现有519户,1493口人,耕地面积1153亩,山场面积500亩。
据《刘氏谱》记载,清朝初年吴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河,河水绕村而过,取名拦头,后取谐音为澜头。
该村建国初属埠东乡;1957年后分别隶属颜庄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澜头村为周边10多个村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颜庄镇第二中学、颜庄镇卫生院分院、颜庄农村信用社分社、澜头农贸大集、莱钢石灰石矿均在该村。境内有花雨山、培头崮、澜水河、龙潭水库。
龙潭水库修建于1966年,蓄水50万方,供村民吃水、浇地。1978年起,村里投资50万元,先后打机井5眼,使大部分耕地成为水浇田。1996年春,村里投资10万元,户户通上自来水。
澜头村人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民国初年,由于兵荒马乱,匪患四起,澜头村人为保家乡一方平安,于早年间就在村子周围修筑了围墙。围墙高约4米,宽约3米,墙体全为石头砌成。整个围墙分别设东、西、南、北四门,为防土匪贼寇的侵扰起了一定作用。1940年,日寇一个大队兵力攻打澜头村。敌人用大炮摧毁围墙,终于攻进了村内。澜头村民毫不畏惧,奋力抵抗,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失败。日寇破围后,在村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受尽敌人蹂躏的苦难。当时在保卫村子的战斗中牺牲了5位村民,他们是:刘荣华、刘荣亭、王丙芹、许士谦、高奉太。在解放战争中,澜头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青年妇女日夜为部队做军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为部队送粮、送草。更有20多名有志青年毅然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吴凤勉在孟良固战斗中光荣牺牲;刘宗一、刘轩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27名烈士。
澜头村人十分注重文化教育。1949年村里就成立了学校。当时的办学条件差,学校以复式教学班为主。一至四年级十几名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念书。当时任教的教师是吴学林。1955年发展成为4个独立教学班的初级小学。先后有段伦补、吕绍清、李松林等老师任教。1962年改成六年制完小,以后又改成五年制小学。如今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生在校人数增至100多人。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后,村里共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100多名。1978年毕泗军考入泰安师专,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考出的第一个大专生。以后又有刘雪峰、刘雪梅兄妹俩分别考入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医学院。毕研勤考入山东财政学院后,又考入上海海运学院就读研究生。现在,在全国各大院校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共有4名。
澜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村民刘美臣,1929年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山东省政协秘书长。刘志浩,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吴和生1938年入党,当过新甫县组织部长,后在北京任第七工业机械部部长。刘荣堂1935年参加堇命,曾任山东矿业学院副校长。吴化熙,1946年当兵,后任西南林业总局副局长。刘化一,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鞍山钢铁厂厂长。吴茂轩,1971年当兵,转业后从事公安工作,现任莱城区公安分局局长。
改革开放以来,澜头村经济大发展。1995年,该村与莱钢石灰石矿联合采白云石,使该村年增收入20余万元。近几年,澜头村突出地方特色,调整农业结构,创出了一条条致富新路子。举办畜牧养殖,大力种植黑红山楂、红袍花椒、生姜等,这些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澜头村所出的农副产品,大都是优质产品。这里的山楂个大肉厚,酸甜可口;红袍花椒粒大色红,香味浓郁;澜头山羊个头适中,肉质鲜美。澜头村有全莱芜交易规模很大的羊市,年成交量3万只以上。该村是颜庄镇种姜较早的村,如今村里又投资30多万元,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工程,调动了村民种姜的积极性,2002年新增姜地360亩。澜头村自1996年至199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莱芜市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颜庄镇党委、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称号。
现在,澜头村人正以新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203100 | 271100 | 0634 | 查看 澜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马官庄村 |
马官庄村位于莱城南15公里、镇政府1公里处,地处丘陵。东靠205国道,与颜庄村邻近,西与野虎村相望,南与唐家宅村毗邻,北与西沟村接壤。马官庄村占地150亩,耕地320亩,共103户,336人。 据史志记载,马官庄村,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由马姓迁此建村,因地属官地,冠以姓氏,曾名马家官庄;1950年改称马官庄。村中现有马、赵、亓、吕、徐5姓,以亓、赵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马官庄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隶属黄花乡;1957年加入高级社,隶属埠东乡;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撤处建镇,马官庄隶属颜庄镇。 马官庄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村庄。1947年秋,叛徒刘伯戈带领还乡团百余人,对马官庄村实施抢劫。还乡团把村里来不及逃离的30多位村民关押在村中央的一个碾棚里,刘伯戈骑在马上,手握匣子枪高声喊:“如果今晚你们不交出粮食和钱财,就把你们活活烧死!”30多位村民齐声高呼:“就是死也不给你们一粒粮食。”时任村长的赵延秋,佯装给还乡团凑粮,一面寻找机会派人去给八路军武工队报信。当时只有1l岁的儿童团长徐勤生,带着村长的求救信,趁天黑摆脱了还乡团的哨兵,连夜将信送到花雨山武工队驻地。武工队员天黑破寨而入,与还乡团展开了激战。还乡团丢下一大批抢来的财物仓皇逃跑了。被关押的村民终于获救。忍无可忍的村民铁了心要与还乡团斗争。出事的第二天,村里的6名青年就报名参军,赴前线作战。为了解放全中国,之后村里又有4名青年报名参加了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留在村里的人,积极为子弟兵抬担架、运给养,妇女做军鞋军袜,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全村人全力以赴支援子弟兵作战。马官庄人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官庄村历来缺水,人畜用水全靠肩挑驴驮到很远的地方取水。为了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里投资5万余元,打机井一眼,埋设地下管道3000多米,使村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马官庄村人一向重视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已有30多人考入各类大中专学校。1953年,马官庄的赵恒顺、亓宗法考入莱芜师范。1965年,赵恒超从莱芜一中考入山东医科大学,成为马官庄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恢复高考后,马官庄已有17人考取大学。2002年,马官庄村的赵克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化学博士学位。 马官庄村的村民自古就有热爱书画的传统。早在解放前,村里就成立了爱国书画组织,徐之增任书画协会会长。他们白天各干各的活路,晚上聚集在一起研究书法。徐之增的柳体字,赵延秋的宋体字,马璐的草书,当时在颜庄区一带都小有名气。现如今,书法已成为马官庄村的文明时尚。每逢春节来临,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儿童,他们都挥笔泼墨,各尽风流。亓来笃的隶书,亓子荣的草书,马洪吉的正楷,赵恒顺、亓宗法的宋体,赵恒杰的行书,曾多次在莱芜市文化馆参展。 马官庄村结合村庄规划,准备投资8万元,硬化从颜柳路至村中心街北首2000多米的道路;投资3万余元,在村委大院建文化长廊。 今天的马官庄村飞速发展,百业待兴,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野虎沟村 |
¡¡¡¡Ò°»¢¹µ´åλÓÚÀ³³Ç¶«ÄÏ12¹«Àï¡¢ÕòÕþ¸®3¹«Àï´¦¡£¶«½ÓÄÏÏÂÒ±´å£¬Î÷ÁÚÀ½Í·´å£¬ÄÏΪ²º¶«´å£¬±±¿¿À³¸Öʯ»Òʯ¿ó¡£À³Ð¸ßËÙ¹«Â·¾¹ý´åÄÏ¡£È«´å268»§£¬903¿ÚÈË£¬¸ûµØÃæ»ý646Ķ¡£ ¡¡¡¡ ¾Ý¡¶À³ÎßÏØÖ¾¡·¼ÇÔØ£¬Ã÷³¯ºéÎäÔªÄ꣨1368Ä꣩£¬ÎºÐÕÓÉÐÁׯ«³ÇǨ´Ë½¨´å¡£ ¡¡¡¡ Ò°»¢¹µ´å¾ÉÊôÑÕׯ±£¡£1949ÄêÊôÑÕ×¯Çø¡£1954Äê³ÉÁ¢³õ¼¶É磬É糤ÍõÕÑ˳£»1957Ä꣬Ó벺¶«´åÁªºÏ³ÉÁ¢¡°ÎåÒ»¡±¸ß¼¶ºÏ×÷É磻1958ÄêÈËÃñ¹«Éç³ÉÁ¢£¬ÊôÑÕׯ¹«ÉçÀ½Í·¹ÜÇø¡£1958ÖÁ1960ÄêÓ벺¶«¡¢ÌƼÒÕ¬¡¢Âí¹Ùׯ³ÉÁ¢ÁªºÏ´ó¶Ó£¬1962Äê·ÖÀë³ÉΪ¶ÀÁ¢ºËË㵥λ¡£1984ÄêÊôÑÕׯ°ìÊ´¦À½Í·Ïç¡£1985Äê³·´¦²¢Ï磬ÊôÑÕׯÕò¡£1993Äê1Ô½¨´óÊкóÊô¸Ö³ÇÇøÑÕׯÕò¡£ ¡¡¡¡ ÏÖÔڸôåÓÐÍõ¡¢Îâ¡¢ÕÔ¡¢Îº4ÐÕ£¬ÒÔÍõÊÏ¡¢ÎâÊϾӶࡣ×Ô½¨´åÒÔÀ´£¬´åÃñ²»·Ö×Ú×å¡¢Ö§ÅÉ£¬ºÍÄÀÏà´¦¡£Ò°»¢¹µÈËÇÚÀÍ¡¢ÆÓʵ¡¢ÖÒºñ¡¢Ó¸ҡ£1919Äêl1ÔÂ5ÈÕ£¨Å©Àú¾ÅÔÂÊ®ÈýÈÕ£©£¬ÍÁ·ËÓÚÈýºÚÂÊ·Ëͽ¶þÈýÍòÈ˽ÙÂÓÃÉÒõ¡¢À³Î߱߾³£¬ÅÉÊýǧÈËÔÚÒ¹¼ä±Æ½øÀ³³Ç¡£Í¾ÖУ¬ÔÚÄϸÛÓëÀ³ÎߵĽ¾üÏàÓö£¬ÍÁ·ËÕÛ»ØÄÏÌÓ£¬±»Â½¾ü»÷±ÐÎÞÊý¡£²ÐÓàÈËÔ±´ÜÈëÒ°»¢¹µ´å£¬½øÈëÍõ¼ÒìôÌ㬱»À³Îß½¾üΧס£¬¹ÒÉÏÃÅ£¬µãÈ¼ïø½Õ£¬½«ÆäÉÕËÀ¡£1965Äê¸Ã´åÐÞË®°Óʱ£¬ÍÚ³öÊý¾ßÍÁ·Ëʬ¹Ç£¬ÒÔ¼°·þ×°ÉϵÄͿۡ£ ¡¡¡¡ Ò°»¢¹µ´åÊÇÑÕׯµØÇø×îÔç³ÉÁ¢µ³×éÖ¯µÄ´åׯ֮һ¡£1938Ä꣬0Ô±ÕÅ×Ó³¬£¬ÊÜ×é֯ίÍÐÀ´Ò°»¢¹µ´å£¬ÒÔСѧ½ÌÔ±µÄÉí·Ý£¬·¢Õ¹µ³Ô±£¬×éÖ¯¿¹ÈÕ¡£ÔÚÕÅ×Ó³¬µÄ×é֯ϣ¬ÍõÊçÉÆµÈÈËÂÊÏȼÓÈëÖйú0¡£´Ëºó£¬ÓÖÓÐÊýÊ®ÈËÃØÃܼÓÈëµ³×éÖ¯£¬²¢³ÉÁ¢Á˵ÚÒ»¸öµ³Ö§²¿¡£ÍõÊçÉÆÈÎÖ§²¿Êé¼Ç£¬ÍõÓñÕ¡¢ÍõÕÑÏé·Ö±ðµ£ÈÎ×é֯ίԱºÍÐû´«Î¯Ô±¡£1942Ä꣬ÈÕ±¾¹í×Ó²ÏʳÁ«»¨É½É½Çø£¬ÏØÎ¯Êé¼ÇÁõ²®¸êÅѱ䣬µ³×éÖ¯Öð½¥±»ÆÆ»µ£¬µ³Ô±Éí·Ý±©Â¶¡£ÔÚµÐÈ˵IJпáÕòѹÏ£¬¸Ã´å¼¸Ê®Ãûµ³Ô±-½»ÁË-¡£´Ó´Ëµ³µÄ»î¶¯±»¼ä¶Ï6ÄêÖ®¾Ã£¬Ö±µ½1948Äê»Ö¸´¡£ ¡¡¡¡ Ò°»¢¹µµØ´¦ÇðÁ룬ÀúÊ·ÉÏÑÏÖØÈ±Ë®£¬ÈËÐóÓÃË®Ðèµ½3ÀïÒÔÍâµÄÄÏÏÂÒ±¡¢À½Í·µÈµØÌôË®¡£1977ÄêÀ³ÎßÏØË®Àû¾Ö´ò¾®¶ÓÀ´¸Ã´å´ò¾®£¬´ò³öÁ÷Á¿50m³/СʱºÍl40m³£¯Ð¡Ê±Éî¾®¸÷Ò»ÑÛ£¬1978Äê´ºÅäÌ׳éË®£¬²»µ«½â¾öÁËÈËÐóÓÃË®£¬¶øÇÒ·½±ãÁËÅ©Ìï¹à¸È£¬´Ó´Ë½áÊøÁ˸ôåÑÏÖØÈ±Ë®µÄÀúÊ·¡£ÌرðÊÇ´åÄϵĻú¾®Á¬Ðø³éË®¼¸Ì켸ҹ£¬Ë®Î»±£³ÖƽÎÈ£¬¾®Ë®ÇåÁ¹¸ÊÌ𣬿ÉÓëÓÅÖÊ¿óȪˮÏàæÇÃÀ¡£ ¡¡¡¡ ´Ó1978Äêµ½ÏÖÔÚ£¬´åÀïÏȺóͶ×ʽü°ÙÍòÔª£¬ÐÞ½¨Ê¯ÆöË®Çþ4000Ã×£¬½¨ÐîË®³ØÒ»×ù£¬ÐÞÑïˮվһ×ù£¬ÂñÉèµØÏ¹ܵÀ800Ã×£¬½¨ÆðÁ˺ù«ɽˮ¿âµ÷Ë®¹¤³Ì¡£1999ÄêͶ×Ê5ÍòÔªÂñµØÏ¹ܵÀ1300Ã×£¬Íê³ÉÄÏË®±±µ÷¹¤³Ì£¨´åÄϾ®Ë®µ÷Èë´å±±£©¡£2001ÄêͶ×Ê12ÍòÔª´òÉî¾®Ò»ÑÛ£¬Á÷Á¿50m³£¯Ð¡Ê±¡£2001ÄêÓÖͶ×Ê6ÍòÔª£¬¶ÔÈ«´åµÄ×ÔÀ´Ë®¹ÜµÀÖØÐÂÉè¼Æ¸ÄÔì¡£¾¹ý¼¸Ê®Äê¡¢¼¸´úÈ˵ļè¿àŬÁ¦£¬Ò°»¢¹µ´åÓÉÔÀ´Ô¶½üÎÅÃûµÄȱˮµ¥Î»³ÉΪÑÕׯÕòË®ÀûÌõ¼þ×îºÃµÄµ¥Î»Ö®Ò»¡£ ¡¡¡¡ Ò°»¢¹µ´åÊÇÒÔũҵΪÖ÷µÄµ¥Î»¡£¹ýÈ¥ÓÉÓÚȱˮ£¬²úÒµµ¥Ò»£¬²úÁ¿µÍ¶ø²»ÎÈ¡£×ÔʵÐÐ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ÒÔÀ´£¬´åÀïÖÆ¶¨Á˸÷ÖÖÓÅ»ÝÕþ²ß£¬µ÷Õûũҵ½á¹¹£¬·¢Õ¹ÓÅÖÊ¡¢¸ß²ú¡¢¸ßЧũҵ¡£ÏÖÔÚ£¬ÖÖ½ªÒѳÉΪ¸Ã´åµÄÖ§Öù²úÒµ¡£Èç½ñ·¢Õ¹µ½300¶àĶ£¬ÊÇÑÕׯÕòÉú½ªÃæ»ý×î¶àµÄµ¥Î»¡£ ¡¡¡¡ Ò°»¢¹µ´å×¢ÖØ·¢Õ¹ÃñÓª¾¼Ã¡£ÏÖÔÚ´åÀïÓÐÑøÖ³³§3´¦£¬ÆÆËé»ú3̨£¬´óÐÍש³§l´¦£¬´óСÍÏÀ»ú50¶ą̀£¬ÆäËûÐÐÒµÈ罨Öþ¡¢×°ÊεÈÒ²¶¼·¢Õ¹ºÜ¿ì£¬´åÃñÊÕÈëÖðÄêµÝÔö¡£ ¡¡¡¡ ÍõÓñТ¡¢ÍõÓñ¹ú¡¢ÍõÓñÇìÈýÐֵܣ¬×Ô1984Äê´Ó1̨24ÂíÁ¦ÍÏÀ»úÆð¼Ò£¬ÏÖÒÑ·¢Õ¹ÎªÓµÓи÷ÖÖÔËÊä³µ30¶à²¿µÄ´óÐÍÔËÊä³µ¶Ó¡£ÔÚ×Ô¼ºÖ¸»µÄͬʱ£¬»¹½â¾öÁË30¶àÃûÅ©Ãñ¾ÍÒµÎÊÌâ¡£¸»Á˲»ÍüÏçÇ×£¬ËûÃÇ¿¶¿®½âÄÒ£¬ÏȺóÄóö2Íò¶àÔª£¬°ïÖú´åÀィУ¡¢ÐÞ·¡¢°²×°×ÔÀ´Ë®£¬³ÉÁËÑÕׯÕòÓÐÃûµÄ¾¼ÃÄÜÈË¡£ ¡¡¡¡ Ò°»¢¹µ´å×¢ÖØÉç»áÖ÷ÒåÐÂÅ©´åµÄ½¨Éè¡£×Ô1978ÄêÒÔÀ´£¬ÊµÊ©¾É´å¸ÄÔì¼Æ»®£¬½«ÔÀ´ÍÁµØ·ÊÎֵľɴå°áÖÁÍÁµØÆ¶ñ¤µÄÎ÷Á룬й滮µÄ´åׯÊÇÍß·¿×ù×ù£¬½ÖµÀ¿í³¨Æ½Ì¹£¬·¿ÎÝÕûÆëÃÀ¹Û£¬Ò°»¢¹µ´åÑïˮվ´åÃñµÄ¾ÓסÌõ¼þ´óΪ¸Ä¹Û¡£Ï־ɴå°áǨ»ù±¾½áÊø£¬ÌÚ³ö¸ûµØ150Ķ¡£´åÀïʵÐÐÓÅ»ÝÕþ²ß£¬ËµÄ¾ÉÕ¬ËÀ´¿ª¿Ñ£¬10Äê²»ÊÕÈκηÑÓᣠ¡¡¡¡Ò°»¢¹µ´å·Ç³£ÖØÊÓ½ÌÓý¹¤×÷¡£1938Äê³ÉÁ¢Ð¡Ñ§Ìã¬ÓÉ0Ô±ÕÅ×Ó³¬Èν̡£ÓÉÓÚÕ½ÂÒ£¬°ìѧ²»¾Ã¼´Í£¿Î¡£1945ÄêÖØ½¨£¬ÓÉÍõÊçÉÆÈν̡£1954ÄêÔÚµ³µÄÁìµ¼ÏÂÕýʽ³ÉÁ¢Ð¡Ñ§¡£×Ô´Ë£¬°ìѧÌõ¼þ²»¶Ï¸ÄÉÆ¡£1985ÄêѧУʵÐÐÁ½¸Ä£¬Í¶×Ê5ÍòÔª½¨ÆðÁË¿í³¨Ã÷ÁÁµÄÐÂУÉá¡£1994ÄêÓÖ¶ÔѧУÀ©½¨£¬²¢Í¨¹ýÁË¡°Ë«»ù¡±ÑéÊÕ¡£Ã¿Äê´åί¶¼°´½Ìʦ¹¤×÷Çé¿ö¸øÓè½±Àø¡£1998ÄêÓëÀ½Í·´åºÏ²¢°ìѧ¡£¸Ã´åÈ˲ű²³ö£¬×Ô½â·ÅÒÔÀ´£¬ÏȺóÓнü°ÙÃûѧÉú¿¼Èë´óÖÐרԺУ¡£µÚÒ»ÃûÊÇÍõ»¯³Ê£¬ÓÚ1964Ä꿼È볤´º¾ü¶ÓÊÞÒ½´óѧ¡£Íõ·æÓÚ1990Ä꿼ÈëÉϺ£Í¬¼Ã´óѧ£¬±ÏÒµºóÁôÉϺ£¹¤×÷£¬ÏÖÒѹ¥¶ÁÑо¿Éú¡£Íõ´«³ÉÓÚ2001ÄêÒÔÈ«ÊеÚÈýÃûµÄÓÅÒì³É¼¨¿¼ÈëÖйúÖøÃû¸ßµÈѧ¸®¡ª¡ª±±¾©´óѧ¡£2002ÄêÓÖÓÐ3ÃûѧÉú¿¼ÈëÖØµãԺУ£¬Ò°»¢¹µÕæÕý³ÉΪÃû¸±ÆäʵµÄ²ØÁúÎÔ»¢Ö®µØ¡£ ¡¡¡¡Ò°»¢¹µ´åÔÚ·¢Õ¹½ÌÓýµÄͬʱ£¬Ò²·Ç³£ÖØÊÓÅ©´åÒ½ÁÆÎÀÉú¹¤×÷¡£×Ô1966Äê³ÉÁ¢ÎÀÉúÊÒÒÔÀ´£¬ÖðÄê¼Ó´ó¶ÔÎÀÉúÊÂÒµµÄͶÈë¼°Ò½ÎñÈËÔ±µÄËØÖÊÅàÑø£¬ÓÉÔÀ´µÄÒ»ÃûÎÀÉúÔ±¡¢Ò»¼ä²Ý·¿£¬·¢Õ¹³ÉÕû½àÃ÷ÁÁÍß·¿9¼ä¡¢´²Î»8ÕÅ¡¢Ò©Æ·Æ÷еÆëÈ«µÄ¼×¼¶ÎÀÉúÊÒ£»4ÃûÒ½ÎñÈËԱȫ²¿´ïµ½ÖÐרÒÔÉÏˮƽ£¬¹¤×÷ÈËÔ±¾¤¾¤ÒµÒµ¡¢ÈÎÀÍÈÎÔ¹¡¢Ò½Êõ¾«Õ¿£¬´Óδ·¢Éú¹ýÒ»ÆðÒ½ÁÆÊ¹ʣ¬²»½ö³£¼û²¡¡¢¶à·¢²¡Äܹ»µÃµ½¼°Ê±ÕïÖΣ¬ºÜ¶àΣ¼±ÖØÖ¢¡¢ÒÉÄÑÔÓÖ¢Ò²ÊÕµ½Á˺ܺõÄÁÆÐ§£¬Êý°ÙÀýÉúÃü´¹Î£»¼Õß»ñµÃÐÂÉú¡£¶øÇÒ£¬¶ùͯ¼Æ»®ÃâÒß¡¢¼Æ»®ÉúÓý¼¼ÊõÖ¸µ¼¡¢´åÃñ½¡¿µ½ÌÓý¾ù×ßÔÚÈ«ÇøÇ°ÁУ¬´åÎÀÉúÊÒÔÚÖÜΧʮÓàÀï´åׯ¼°³§¿óÆóÒµÏíÓнϸßÉùÍû£¬Á¬Äê±»Éϼ¶Ö÷¹Ü²¿ÃÅÆÀΪÏȽøµ¥Î»£¬²¢¶à´ÎÊܵ½Çø¡¢ÊÐÎÀÉú¾Ö±íÕᣠ¡¡¡¡ Ò°»¢¹µ´åÔÚ×¥ÎïÖÊÎÄÃ÷µÄͬʱ£¬×¢Öؾ«ÉñÎÄÃ÷½¨Éè¡£´åµ³Ö§²¿¾³£¶Ô´åÃñ½øÐз¨ÖÆÐû´«½ÌÓý£¬²¢Öƶ¨³ö´å¹æÃñÔ¼¡¢´åÃñ×ÔÖÆÊÖ²áµÈ£¬´åÃñÔÚÈÕ³£Éú»îÖÐÓÐÕ¿ÉÑ£¬Óз¨¿ÉÒÀ¡£Èç½ñµÄÒ°»¢¹µ´å·çÕý¡¢ÃñÐÄ˳£¬¹ã´ó´åÃñÔÚÐÂÒ»½ìÖ§²¿´åίµÄ´øÁìÏ£¬ÓÃ×Ô¼ºµÄË«ÊÖÐÁÇÚÀÍ×÷£¬Ãè»æ×Ÿü¼ÓºêΰµÄÀ¶Í¼¡£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muxiafei"·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东南峪村 |
¡¡¡¡¶«ÄÏÓø´åλÓÚÀ³³Ç¶«ÄÏ18¹«Àï¡¢ÑÕׯÕòÎ÷ÄÏ8¹«Àï´¦¡£´¿ÊôÉ½Çø£¬ÄÏ¿¿Ò»×ùɽ£¬±±ÁÚÁøÇÅÓø´å£¬¶«ÓëÉ£è÷ÓøÒ»É½Ïà¸ô£¬Î÷ÓëËï¼Òׯ´åһɽÏà¸ô£¬´åÖÐÓСªÌõСºÓ£¬±±Á÷ÈëãëºÓ¡£¸Ã´åÊ¢²ú»¨½·¡¢ÊÁ×Ó¡¢É½é«¡£È«´å¹²ÓÐ206»§£¬632¿ÚÈË£¬×ÜÃæ»ý5000Ķ£¬ÆäÖиûµØÃæ»ý449Ķ¡£ ¡¡¡¡Ãñ¹ú¶þÊ®ËÄÄê¡¶ÐøÐÞÀ³ÎßÏØÖ¾¡·ÔØ£ºÀ½Í·Ïç•¶«ÄÏÓø¡£¸Ã´å×Ô¹ÅÊôÑÕׯ¹ÜϽ£¬ÏÖÈÔÊôÑÕׯÕòϽ¡£ ¡¡¡¡¶«ÄÏÓø´åÎ÷¿¿¡°¾Â²ËáÄ¡±¡£Ïà´«ÇåĩʱÆÚ£¬ÈËÃǾ³£ÔâÊܵ½ÍÁ·Ë»öº¦£¬ÎÞ·¨Õý³£Éú»î¡£Îª·À·Ë»¼£¬¸Ã´åÈËÃñºÍËï¼Òׯ¡¢ÁøÇÅÓø´åµÄÈËÃñ£¬¾è×ʳöÁ¦£¬Ôھ²ËáÄɽ¶¥ÔäʯÐÞ½¨·¿ÎÝ£¬ÖþΧǽ£¬Ð޳ɼá¹ÌµÄɽկ¡£ÂÒʱ´åÃñ±Ü¾ÓÓÚ´Ë£¬ÒÔ·ÀÍÁ·Ë»öº¦¡£É½Õ¯ÄÏÃŵØÊÆÏÕÒª£¬¶¥ÉÏÖþÓÐÁ½×ùÅÚÂ¥ÒÔÀû·ÀÊØ£¬É½¶¥ÖмäÓÐ15Ã×µÄÉîË®¾®£¬Ë®Á¿ºÜС£¬²»ÄÜÂú×ãÐèÒª¡£ºóÀ´ÈËÃÇÏë¾òÉîÔö¼ÓË®Á¿£¬½á¹ûË®×ÔÈ»Ïûʧ¡£ÓÐÒ»´ÎÍÁ·ËÇÖ·¸Ê±£¬ÈËÃÇÖ»ºÃ³ÃÒ¹Ííµ½É½Ï´åÀï͵͵µ£Ë®ÒûÓá£ÍÁ·ËÁ˽⵽ɽկȱˮ£¬¾Í½ô½ôΧÀ§ÁËÆßÖçÒ¹¡£Ïà´«£¬Õýµ±ÈËÃÇÁ¸¾¡Ë®¾øÖ®Ê±£¬Ò»Ò¹Ö®¼ä£¬ÂúɽÉú³¤³öÄÛÂ̵ľ²ˡ£´åÃñÒԾ²ËΪ·¹Ê³£¬²ÅµÃÒÔÉú´æ£¬ÓÚÊÇÈËÃǾͰÑɽկ³ÆÎª¡°¾Â²Ë¹Ë¡±£¬ºó¸ÄΪ¡°¾Â²ËáÄ¡±¡£ ¡¡¡¡¶«ÄÏÓø´åÈËÃñÇÚÀÍÓ¸ң¬ÓÐÓÂÓÚÏ×ÉíµÄ¾«Éñ¡£ÔÚ¿¹ÈÕÕ½ÕùÖУ¬ÈËÃñ»ý¼«±¨Ãû²Î¾ü£¬ÓÂÓÚ²ÎսɱµÐ¡£1948Äê»´º£Õ½ÒÛÖУ¬´åÃñÂÀÈ𺺱¨Ãû²Î¾ü£¬ÔÚÕ½³¡ÉÏÍçǿս¶·£¬×³ÁÒÎþÉü£¬±»×·ÈÏΪ¸ïÃüÁÒÊ¿¡£ÂÀÊ¿¹¦1944Äê²Î¾ü£¬»ý¼«²ÎÕ½£¬ÔÚÕ½¶·ÖлúÖÇÓ¸ң¬Õ½¼¨×¿Öø£¬±»ÊÚÓèÈ«¹úÒ»¼¶Õ½¶·Ó¢ÐÛ£»×ªÒµºóÈΰ²»ÕÊ¡°²ÇìÊз¢µç³§-£¬ÔÚÁìµ¼µç³§µÄ¹¤×÷ÖУ¬ÓÖ×ö³öÁËÐµĹ±Ï×£¬Á¬ÐøÁ½´Î±»Ñ¡ÎªÈ«¹úÈËÃñ´ú±í´ó»á´ú±í¡£ÎâºãÉúΪ¶þµÈ²Ð·Ï¾üÈË£»ÎâÕ׿¡¡¢Îâ·á¼ó¡¢ÂÀÈðµÂ¡¢ÂÀÊ¿Èô¡¢ËïÊ¿ÖÒΪÈýµÈ²Ð·Ï¾üÈË¡£ËûÃǶ¼Îª×æ¹úºÍÈËÃñ×ö³öÁË·Ç·²µÄÒµ¼¨¡£ ¡¡¡¡¶«ÄÏÓø´å×Ô½¨´åÒÔÀ´¾ÍÖØÊÓ½ÌÓý£¬³çÉÐÎÄÃ÷¡£½â·Åºó£¬´åÀïµÄСѧÓÐÎå¸ö½Ìѧ°à¡£ÓÉÓÚѧÉúÊý¼õÉÙ£¬1984ÄêºÏÓÚÁøÇÅÓøÁªÐ¡¡£×Ô´Ó1977Äê»Ö¸´¸ß¿¼ÒԺ󣬸ô忼ȡ´óÖÐרѧÉú20ÈË¡£ÎâÈÙ³¬ÓëÑî×ÓÔÆ¾ù¿¼È¡Ñо¿Éú¡£ ¡¡¡¡¶«ÄÏÓø´åÐÂÖйú½¨Á¢ÒÔÀ´£¬·¢ÉúÁË·Ì츲µØµÄ±ä»¯¡£1958Äê³õ£¬¶«ÄÏÓøÓëÁøÇÅÓø¡¢Ëï¼Òׯ³ÉÁ¢ÁªÉ磬Îâ·áÐÐÈÎÊé¼Ç£¬ÊµÐа´ÀÍ·ÖÅä¡£1962Äê·ÖÉ翪ʼʵÐС°ÈËÆßÀÍÈý¡±·ÖÅä¡£¸Ä¸ï¿ª·ÅǰÁ¸Ê³²»ÄÜ×Ô×㣬¿¿¹ú¼Ò¾È¼ÃÁ¸Î¬³ÖÉú»î¡£1982Ä꣬ʵÐÐÍÁµØ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µÄÐÂÕþ²ß£¬¼¤·¢ÁË´åÃñµÄÀͶ¯»ý¼«ÐÔ¡£ÈËÃǾ«¸ûϸ×÷£¬´ó´óÌá¸ßÁËÁ¸Ê³²úÁ¿£¬È«´å¶¼´ïµ½³ÔÁ¸×Ô×ãµÄˮƽ¡£µ«ÈËÃDz¢²»Âú×ãÈ¡µÃµÄ³É¼¨£¬ÔÚ´åµ³Ö§²¿´øÁìÏ£¬´óÁ¦Ö²Ê÷ÔìÁÖ£¬·¢Õ¹¶àÖÖ¾¼ÃÊ÷ľ¡£È«´åƽ¾ùÿ»§Ö²»¨½·Ê÷50Óà¿Ã£¬É½é«Ê÷30Óà¿Ã¡£´Ó´Ë£¬´åÃñµÄÊÕÈëÓÐÁËÃ÷ÏÔÌá¸ß£¬¸Ä±äÁËɽ´åµÄƶÇîÂäºóÃæÃ²¡£ ¡¡¡¡1977Äêǰ£¬¸Ã´åµÀ·ÏÁÕ£¬»ú¶¯³µÁ¾¸ù±¾½ø²»ÁË´å¡£´å¸É²¿±¾×Å¡°ÒªÏ븻£¬ÏÈÐÞ·¡±µÄÔÔò£¬ÓÚ1977Äê´øÁì´åÃñ¸ÄµÀÍØ¿í·»ù£¬ÍÏÀ»ú¡¢Ð¡ÐÍÆû³µÄÜͨ´ï´åÄÚ¡£1990ÄêÓÖÒ»´Î½«µÀÂ·ÍØ¿í£¬´Ó´Ë´óСÆû³µ¾ùÄܽø³ö×ÔÈç¡£1984Äê¼ÜÏßͨµç£¬´åÃñ´Ó´ËÅׯúÁËúÓ͵ƣ¬ÓÃÉÏÁËͨÃ÷µÄµçµÆ¡£µ±ÄêÓÐÁ½»§È˼ÒÁ¢¼´ÂòÉÏÁ˵çÊÓ»ú¡£ÏÖÔÚ£¬µçÊÓ»ú»§Ô½À´Ô½¶à¡£Í¨¹ýÕâÒ»ÏȽøµÄýÌ壬´åÃñÃÇ¿ªÀ«ÁËÊÓÒ°£¬½ÓÊÕÁËеÄÐÅÏ¢£¬Í¬Ê±Ò²´ó´ó¼¤·¢Á˱¼Ð¡¿µµÄ¸É¾¢¡£ÏÖÔÚ£¬´åÃñ¾¼ÃÊÕÈëÃÍÔö£¬Éú»îµÃµ½Á˺ܴó¸ÄÉÆ£¬²Ý·¿Öð½¥»»³ÉÁËÍß·¿¡£ ¡¡¡¡Ëæ×ž¼ÃµÄ·¢Õ¹£¬ÓÃË®Á¿À©´ó£¬ÎÞÐò¿ª·¢µØÏÂË®£¬Ê¹µÃµØÏÂˮλϽµ£¬¶«ÄÏÓø´å³ÉÁËȱˮ´å¡£1993ÄêÔÚ¸÷¼¶Õþ¸®Áìµ¼µÄ¹ØÐÄÏ£¬´ò³öÁ½ÑÛÉî¾®£¬ÐÞ½¨Ë®³ØÁ½¸ö£¬½â¾öÁË´åÃñ³ÔË®½½µØÎÊÌâ¡£1999ÄêÔÚ´åÖ§ÊéÎâºã¸ß´øÁìÏ£¬·¢¶¯´åÃñ¼¯×Ê¡¢³öÁ¦£¬ÎªÁíÒ»ÑÛÉî¾®ÅäÌ×£¬½¨Ë®³Ø£¬°²×°ÁË×ÔÀ´Ë®¹ÜµÀ¡£´Ó´Ë£¬¼Ò¼Ò»§»§³ÔÉÏÁ˸ÊÌðµÄ×ÔÀ´Ë®£¬Í¬Ê±Ôö¼Ó¹à¸ÈÃæ»ý200Ķ¡£´åÃñ¹ýÉÏÁ˳Է¹²»Óó³ÔË®²»³öÃŵÄ×ÔÔÚÉú»î¡£ ¡¡¡¡2002Ä꣬ÔÚÉϼ¶Õþ¸®µÄ´óÁ¦Ö§³ÖÏ£¬ÔÚÂÀÊ¿¶«Êé¼ÇºÍ´åίͬ־µÄ´øÁìÏ£¬È«´åÈËÃñ»ý¼«³ö×ʳöÁ¦ÐÞÖþ¹«Â·£¬°Ñ´ÓÁøÇÅÓø´åµ½¶«ÄÏÓø´å1600Ã×µÄÍÁ·Ӳ»¯ÎªË®ÄàÂ·Ãæ£¬´Ó´Ë¸æ±ðÁËÄàŢ·¡£µÀ·ͨ°ÙÒµÐË£¬´åÀᄐ÷¢Õ¹¿ìÁË£¬Èç½ñ´åÀïÓÐÁ˳ö×â³µ»§¡¢¸÷ÖÖ×÷·»¡£µÀ·µÄ³©Í¨·½±ãÁËÈËÃñ£¬¸ã»îÁ˾¼Ã£¬´åÃñÊÕÈëÖðÄêÔö³¤£¬ÏÖÔÚÈ˾ùÊÕÈë´ïµ½3200Ôª¡£ ¡¡¡¡2002Äê8ÔÂ7ÈÕ£¬¶«ÄÏÓøÍ¨ÉÏÁ˿ͳµ¡£ÔÚÕâ֮ǰ£¬½ø³ö´åׯµÄÖ»ÓÐÒ»ÌõÇúÕÛÄÑÐеÄС·£¬ÓöÒõÓêÌ죬ÄàÅ¢²»¿°£¬Á¬ÍÏÀ»ú¶¼¿ª²»½ø´å¡£¶«ÄÏÓø´åÃñÊÀÊÀ´ú´ú¶¼ÃÎÏë×ÅÄÜÐÞÒ»ÌõÏñÑùµÄ·£¬ÅÎÍû×ÅÄÜÏñÆäËü´åÄÇÑùÒ»³öÞÍ×øÉϿͳµ¡£2002Äê5Ô£¬ÔÚ¸Ö³ÇÇøÃñÕþ¾ÖµÈ²¿Ãż°ÑÕׯÕòµ³Î¯Õþ¸®µÄ´óÁ¦Ö§³ÖÏ£¬¸Ã´åÁ½Î¯¸É²¿´øÁìȺÖÚ´ó¸ÉÁ½¸ö¶àÔ£¬ÓÃ×Ô¼ºµÄË«ÊÖÆÌÆ½ÁËͨÏòÃÀºÃÉú»îµÄ·¡£ÔÚÀͶ¯¶ÓÎéÖУ¬Ä곤µÄ70¶àË꣬ÄêÉٵIJÅ12Ë꣬Õû¸ö¹¤³ÌÓÃÈ¥ÁË 3200¶ÖË®Äà¡¢1300·½Ê¯×ÓºÍ1100¶à·½É³×Ó£¬ÐÞ³ÉÁËÒ»Ìõ³¤1600Ãס¢¿í4.5Ã×µÄË®Äà·£¬×ÜͶ×ÊΪ16.2ÍòÔª¡£ ¡¡¡¡¶«ÄÏÓø´åÎï²ú·á¸»£¬µØÁéÈ˽ܣ¬ÓÐמ޴óµÄ¿ª·¢Ç±Á¦¡£Î´À´µÄ¶«ÄÏÓø´å£¬ÔÚ¾¼ÃÀ˳±ÖÐÒ»¶¨ÄÜÔ¾ÉÏÒ»¸öÐĄ̂½×¡£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gjf948"·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状元沟村 |
状元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0公里、镇政府8公里处,坐落在莲花山脉花雨山北麓。南邻北官庄村,西挨邱家屋村,北邻窑货厂村,东面土地与南官庄土地接壤。全村现有199户,620口人,土地面积310亩。 状元沟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是一曹姓之家3口人来此落居。几年后,又有洪、邱两家也到此居住建村,取名“曹志礼庄”。 主要以放牧种田为生。由于常年勤劳耕作,庄稼年年都得到好收成。后来其他姓氏也先后来村里居住落户,繁衍生息,有曹、杨、陈、尚、李、闫、何、谭、王、郭10姓,10姓当中,曹、杨居多。村民不分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勤劳勇敢,衣食丰足,生活快乐,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620人。 清朝初年,村民商议把“曹志礼庄”改为“庄稼沟村”,祈愿年年泰和,岁岁丰收。当时,山东潍县有一曹姓学子,考中状元后到莱芜各地有曹姓的村庄认亲,故也来到庄稼沟村曹姓家,说是同根共祖,临走时赠曹姓家族官衔灯笼一只,曹家将之常挂于大门前,若干年后因故被人毁坏。曹姓家族为了不忘状元认亲之事,并祝愿以后村中多出人才,和其他姓氏族人商议后,把“庄稼沟村”又改名为“状元沟村”。 据史志记载,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全县划为10个区,286个乡(镇),状元沟村隶属澜头乡辖;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莱城后又占领颜庄,-政府一切政事俱废,其区划沿用旧制,状元沟村仍隶属澜头乡辖;1940年,四区新甫县,敌伪占据南冶、颜庄、清泥,沿公路两侧据点周围变为敌占区,全区划为南冶、清泥、棋山、黄花四个小区,状元沟村隶属南冶区辖;1945年10月撤销南冶、清泥、棋山、黄花四个小区,另建颜庄区,状元沟村隶属颜庄区辖;1950年5月,区名由按地名称呼改为数字称呼,称7区;同年底,建立15个乡,乡名以所驻地名命名,建立当峪乡,状元沟村隶属当峪乡辖;1956年11月,15个乡并为8个乡,原当峪乡、澜头乡(部分村庄)划为澜头乡,状元沟村隶属澜头乡辖;1958年10月,颜庄乡改为颜庄人民公社,状元沟村从此隶属颜庄辖至今。 状元沟村地处丘陵,山岭地多,全体村民以栽植山楂、柿子山果为主,山楂品种“黑红星”,年产10万余斤,柿子5万余斤。山地主要种植地瓜,瓜千年产量10万余斤。现在6户村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养猪业。村民何心月家铁匠手艺精,生产的刀、镰等器具在莱城销路好。村民有载重大的汽车2辆,拖拉机15部。 1986年,西岭规划成村庄,并定名为“西岭小区”。当峪至验货台村的公路从小区中穿过。从西岭小区人大村,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与村庄相同岁月的“牛公树”。此树树冠巨大,树干分为两枝,每枝都得三人合围方能抱过来,至今有五六百年树龄。向北30米,是光绪十五年修建的土地庙。当年牛公树旁修有一凉亭,名“牛公亭”。当时亭下有石碑作以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乃是“牛公庙会”,方圆十几个村的人们每到这天来赶庙会,当时很是热闹。牛公树每年四月开花,花开时,满树雪白,芳香一片,景色美丽。这种树还是嫁接桂花的好原苗,用此种树苗嫁接的桂花开花格外芳香,每到秋天成熟季节,四邻村庄的种花人纷纷来此采种,培育桂花。 村内,古人曾设计,以村中为中心,东西南北呈“十”字形栽有9株古槐树,现存的还有3株,都需二人接手合围才能抱过来,树干虽空,但仍生长茂盛。从村中古槐树向东修有一条青石板街,地面全用大块青石板铺成,整洁卫生。 村东是村里粮食的生产地。1972年,村党支部书记杨登宝带领村民由村北低洼处修筑扬水站一处,把下面深井内的水经过二次传递,提到村东大湾供人畜饮水和灌溉用,现水泥基地可见;后由于深井无水,废弃不用。 1976年,村里为了多雨时能蓄水灌溉田地,全体村民在村东大湾东旁,肩挑人抬硬是挖一深6米、能蓄水5000立方米的方塘一个,池底用三合土夯实,四周用青石块砌成;这个水池现仍发挥着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村里无水,人畜用水都要从6公里外西港村挑,当时真是滴水贵如油。村党支部书记曹学德带领大家,从1963年7月至1964年3月,大干9个月,挖出一深15米的大口井,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人畜用水的困难。当时正是1964年杏花开时,村民就把此井取名“杏花井”,由于常年到此井提水,井沿处因井绳勒磨,光滑细腻,且成沟状,共有八、九道,深者半寸有余。 1992年,上级领导派来打井队,钻深井一处:1996年村里又在村中青石板街旁建蓄水池一个,把水引到村里。从此,结束了从井里提水用的历史。 解放初,村里的适龄学生都得到邻村的红埠岭、北官庄村上小学;1956年村里成立小学;1986年木头山、邱家屋村的小学合并到该小学成为“状元沟联小”。1999年3月实行合班并校,状元沟联小合并到北官庄联小。自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共考中大中专生26人。 全体村民正在发展经济的大道上各显身手,为莱芜的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中当峪村 |
中当峪村位于颜庄政府驻地以西约10公里处。地处丘陵,三面环山。东面与当峪村一桥之隔,西邻莱芜发电厂,南面与柳桥峪村以山为界,北面和红埠岭相望。全村人口324人,土地262亩,山林850亩。 据村碑记载:中当峪村于明洪武年间建村。因四面环山,林木繁茂,以致道路不通,取意为“挡峪”,后演变成“当峪”;又因三村相连,位置居中,遂为“中当峪”。自建村至今,村民世代勤劳耕作,民风淳朴,人们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怡然自乐。 据记载,民国初年,中当峪村属颜庄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三县,中当峪村归属新甫县颜庄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制,中当峪村属颜庄区;1951年属当峪乡,后并归南冶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和管理区,改为颜庄办事处澜头乡管辖;1985年改为颜庄镇,中当峪村隶属至今。 以前,全村吃水、用水困难。东、中当峪人合吃一眼井里的水。村北一眼深井,靠人工凿成,取水时要排队用水票;年老体迈的老人只能用水瓢接水。人们盼水心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渐渐富裕起来。1982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活渐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一眼井。这一想法得到区、镇领导的大力支持。1987年打出一眼深井。1999年,村民自发集资,全村用上自来水。可以说,中当峪村人吃水、用水的历史就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发展史。 1984年天大雨,村东一季节河河水猛涨,原先一简陋的小石桥被毁,道路不通。1987年,由中、西两当峪合资铺就一座单拱桥,至今使用。 中当峪村重视文化教育。村东原有一处小学,为三村联办,校舍陈旧(现存)。1984年6月建新校,即现在学校。1994年,三村合资又扩建校舍,购买图书、实验用品及体育器材,顺利通过市级“双基”验收,2000年5月又喜获“区级规范学校”称号。由于中当峪村人出资出力,积极办学,1984年至今,其中有两届名誉校长分别由原村党支部书记李夫连、刘祥和担任。截至2002年,已培养出5名本科大学生。 中当峪村人爱党爱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夕,全体村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宣传抗日方针政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著名抗日武装领导人王善堂、高元良经常在村中召开秘密会议,对当时的抗日斗争起到重要作用。革命战争年代,村民积极参军参战。李学水在1946年的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陈佩泉,18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1984年的一次战斗中以身殉国,年仅23岁。他们先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勤劳、朴实是中当峪村人的本色。新世纪、新目标、新气象,凭着中当峪村人的干劲,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当峪村 |
西当峪村位于莱芜的南部山区,离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接中当峪村,西邻莱城区的白马峪村和莱芜发电厂,南到莱城区的岔河口村,北接莱城区的吊鼓山村。耕地面积320亩,共225户,780口人。 据村碑记载:西当峪村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因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无路可寻,曾名“挡峪”,后演变成“当峪”,因重名,冠以“西”字。 据记载,民国初年,西当峪属颜庄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三县,西当峪村归属新甫县颜庄区;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制,全县划区l3个,西当峪村属颜庄区;1951年属当峪乡;后并归南冶乡;1958年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和管理区,改为颜庄办事处澜头乡管辖;1985年归属颜庄镇至今。 西当峪村民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此地,繁衍生息。村中有李、郑、张、陈、靳、王、段、吕8姓。其中以李、郑氏居多。600多年来,村民不分宗族,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昔日村中有名气的人很多,有敢于揭发-的张云孝,能工巧匠“倒脚子李”,能言善辩的李星祥,乡间居士郑建璇,战斗英雄郑西春等。 西当峪村地势东高西低。村中崖上崖下各有一棵明代古槐,现仍枝繁叶茂。崖上的古槐高大挺拔,周长3.5米,高9米;崖下的古槐笔直,树冠呈伞状,树根外裸。传说这两棵古槐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崖下的是夫,崖上的为妻。1980年崖上的古槐居然在树身的洞穴中生出了一棵子槐,母子相依为命,子槐在母亲的育儿袋中茁壮成长,如今已长到茶杯口粗,成为村中一大奇观。500多年来,这两棵古槐,阅尽人间沧桑,倾听着数不尽的故事。 村西小溪东岸原有3个大的土崮墩,上面的柏树高大,形态各异,村民称它们是西当峪村的“福疙瘩”。可惜在“学大寨”运动中,南北两个垦土造地了,现存中间一个,也已千疮百孔,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西当峪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村民的文化生活,崇尚文明。解放前村中设立了私塾学校,教书先生是郑占元,为附近村庄培养了300多名学生;后来由他的学生郑建璇,字子恒,任教到1949年。如今七八十岁的老者,大都是他们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郑建栋、李学杰。解放后三个当峪创立了当峪初级小学,驻地在中当峪村,由郑维新、闫振辉等教书授业。1970年在西当峪村建立了当峪联办初中,为周围村庄培养了众多读书人。1986年合班并入现在的颜庄二中。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西当峪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40多名。第一个大学生是张汉立,现任胜利油田某医院副院长;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是靳启华,现任泰安市泰山中学副校长;第一个双硕士是郑淑琴,现在新加坡工作。 西当峪村莱芜梆子业余剧团成立于1938年,由老艺人李学孝、郑建文、张京臣等发起。起初缺少行头道具,只是演出一些简单的剧目。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业余剧团不断壮大,在莱芜县梆子剧团著名演职员亓京光、郑建常、曹学泰等人的指导下,剧团日趋规范,先后学会了40多出剧目,培养了200多名业余演员。每逢过年过节村中总要唱几天大戏。每场戏观众达上千人,热闹非凡,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第三代演职员共有42名,在团长郑维花、郑春花的领导下,利用农闲时间,精心排练,除公演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戏。每年春节期间,剧团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到附近村庄巡回演出,受到广泛好评。1958年西当峪业余剧团进济参加山东省地方戏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此外,多次在市区县汇演获奖。剧团的拿手剧目有《麒麟山》、《平杨池》、《反云南》、《斩黄盖》,现代戏有《红嫂》、《三世仇》、《送猪记》、《买鸡蛋》等。 西当峪村山多地少,土地多为山岭薄地。多年来,村委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山顶以栽植柏树为主,山腰梯田退耕还林,栽种花椒、山楂、柿子等经济树林,不仅绿化了荒山,而且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西当峪村的花椒优良品种大红袍,以粒大、皮厚、色艳、味麻而闻名,深受客户的青睐;牛心柿子和水柿,以形异、个大、甘甜而远近闻名,有“九月里柿子赶四集”的俗语。山间平洼地由原来一年一季种地瓜,改为一年两季种小麦、玉米。20世纪8年代村中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村西水浇地改种生姜,村北种植桑树。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1958年由村民集资在离村1公里路远的南山沟中,开凿水井两眼;1970年又挖渠铺地下水管1000多米,在村南、村北建蓄水池两个,将井水引到池中,从此村民不再出村几里路挑水喝了。1983年在村北打深井一眼,1999年冬全村喝上了自来水。 西当峪村有丰富的石灰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1990年村民张汉富投资两万余元,建起了全村第一个石灰石加工厂。此后李爱田等人又建起了20多处采石场,全村从事采石业的达100余人,有十几台拖拉机、农用车搞起了石料运输,优质的石料源源不断地运出山沟,走向城市、工厂,沉睡千百年的石头终于唱出了致富歌。 1983年由村民张汉仁组建了西当峪建筑队,足迹不仅遍布整个钢城,而且还挤进济南、青岛等大城市。1989年村委与莱芜发电厂合建当时莱芜最大的养殖场,市领导多次到养殖场视察并召开现场会,带动了许多村民搞养殖。建筑公司经理张汉仁投资20万元建起大型养猪场,李爱安、李成都等先后建起养鸡、养猪场……石料开采加工、养殖业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村民富足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许多村民安上了电话。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勤劳智慧的西当峪村民正在为美好的明天,描绘着宏伟的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王家港村 |
¡¡¡¡Íõ¼Ò¸Û´å¶«ÖÁÉϱ±¸Û´å£¬Î÷±ßΪÐÂãë¿óÒµ¼¯ÍÅÎ÷¸Ûú¿óºÍÎ÷¸Û´å£¬ÄÏΪÄϸ۴壬±±ÎªÏ±±¸Û´å¡£È«´åÕ¼µØÃæ»ýԼΪ38000ƽ·½Ã×£¬×ÜÈË¿Ú107ÈË£¬¸ûµØ148Ķ¡£ ¡¡¡¡Íõ¼Ò¸Û´åλÓÚ¸Ö³ÇÇøÑÕׯÕòÎ÷²¿¡£¾Ý¡¶¿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Íõ¼Ò¸Û´åʱ³Æ¡°¸ÛÀï±£•Íõ¼Ò¸Û´å¡±¡£¾Ý´å±®¼ÇÔØ£ºÍõ¼Ò¸Û´å£¬Ã÷³¯Ä©Ä꣬ÍõÐÕÓÉÃçɽ´åǨ´ËµØ½¨´å£¬Ïà´«¹Åʱ´ËµØÎªÒ»Æ¬ÔóÇø£¬²¢ÉèÓиۿڣ¬ÒòÖ·ÔÚÔ¸Û¿Ú¸½½ü£¬¹Ê´Ë¶øµÃÃû¡ª¡ªÍõ¼Ò¸Û´å¡£ ¡¡¡¡Íõ¼Ò¸Û´åÃñ×ÔÃ÷³¯Ä©Äê¾Û¾Ó´Ë´¦£¬·±ÑÜÉúÏ¢£¬´åÖÐÏÖÓÐÍõ¡¢Ì·¡¢½ª¡¢Ñî¡¢¶Î¡¢ËïÁùÐÕ£¬ÁùÐÕµ±ÖеÄÍõÊÏ¡¢Ì·ÊϾӶ࣬µ«´åÃñ²»·Ö×Ú×塢ƶ¸»¡¢¶à¹Ñ£¬ÊÀ´úºÍÄÀÏà´¦£¬¸û¶Á´«ÊÀ£¬Ãñ·ç´¾ÆÓ£¬ÈÈÇéºÃ¿Í£¬Æ½µÈ´ýÈË£¬ÇÚÀÍÓ¸ң¬ÉƽâÈËÒâ¡£Íõ¼Ò¸Û´åÓкܶà´ÓʸïÃüµÄ־ʿÈÊÈË¡£½â·ÅÕ½ÕùʱÆÚ£¨¡°´ó¶¯²Î¡±Ê±£©£¬´åÖÐÏȺó20ÓàÈ˱¼¸°Õ½³¡£¬ÆäÖÐ2ÈËΪ¹ú¾èÇû£¬×·ÈÏÁÒÊ¿¡£ ¡¡¡¡ÐÂÖйú³ÉÁ¢ºóµÄ1955Ä꣬Íõ¼Ò¸Û´å¼ÓÈëÍõ¼Ò¸Û³õ¼¶É磬4¸ö»¥Öú×飬Õŵ¸»ÈÎÉ糤£¬Íõ¼Ò¸Û´åÈËÒÔ¸ßÕDZ¥ÂúµÄÉç»áÖ÷ÒåÈÈÇ飬ͶÈëµ½Éú²ú·¢Õ¹ÖУ»1957ÄêÄϸۡ¢Ï±±¸Û¡¢Éϱ±¸Û¡¢Íõ¼Ò¸ÛËÄ´å×éºÏ³ÉÒ»¸ö¸ß¼¶É磬³ÆÍõ¼Ò¸Û¸ß¼¶É磬ÓÐ4¸öÉú²ú¶Ó£¬Õű¸¸»ÈÎÉ糤£¬ÊôÑÕׯÈËÃñ¹«É磬һÄêºó4´å¾ù·ÖÀë³öÈ¥£¬Íõ¼Ò¸Û¸ß¼¶Éç½âÉ¢¡£ ¡¡¡¡Íõ¼Ò¸Û´åÎ÷¿¿Î÷¸Ûú¿ó£¬±±¿¿¶þ0Îå¹úµÀ£¬´å¶«ÓÐÕò¼¶Ãñ±øÂ·£¬Óë205¹úµÀÏàÁ¬¡£´åÄϽ¨ÓÐһũóÊг¡£¬µØÀíλÖÃÓÅÔ½£¬½»Í¨·Ç³£±ãÀû£¬ÊÇ´óÁ¦·¢Õ¹Å©ÒµµÄºÃµØ·½£¬½ñÌìÍõ¼Ò¸ÛÈËÁ¢×ãÓÅÊÆ£¬ÇÚ¼ó³Ö¼Ò£¬¼è¿à´´Òµ£¬°²·ÖÊØ¼º£¬¶àÇÚÓÚ¸û×÷£¬Ò಻·¦¾ÉÌÖ¸»µÄ¾«Ã÷ÈËÊ¿ºÍ»îÔ¾ËÄÏçµÄÄܹ¤Çɽ³¡£ ¡¡¡¡Íõ¼Ò¸Û´å×ÔÃ÷ĩǨ¾Û£¬Òѽü400Ä꣬3¸ö¶àÊÀ¼Í£¬ÇÚÀÍÓ¸ң¬ÉÆÁ¼ÆÓʵµÄÍõ¼Ò¸ÛÈË£¬ÈÕ³ö¶ø×÷£¬ÈÕÂä¶øÏ¢£¬ÉúÉú²»Ï¢£¬ÔÚÿһ¸öÀúÊ·½×¶Î¶¼Ì¤Ì¤ÊµÊµµØÇ°ÐУ¬Îª½¨ÉèÉç»áÖ÷Ò徫ÉñÎÄÃ÷ºÍÎïÖÊÎÄÃ÷Ôö¹âÌí²Ê¡£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chengyong"·ÖÏí´ËÄÚÈÝ¡£] |
东当峪村 |
东当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颜庄镇西8公里处。西南是中当峪村,西北是木头山村,东是北官庄村。现有258户,758口人,人均耕地300平方米。 明朝洪武年间,朱姓迁此建村,起名朱全庄。因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无路通过,曾名挡峪,后谐音为当峪。因三村重名,该村居东,故名东当峪。村中现有李、王、董、黄、段、尚、刘、冯、张9姓,李姓居多,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团结友善,和睦相处。 民国初,属红埠岭乡辖;1956年归澜头乡;1958年归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归颜庄办事处;1985年至今隶属颜庄镇。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发展经济,村民自愿出工,放炮凿石,兴修机动车路3条。1976年与西当峪通车,1980年与木头山村通车,1981年与状元沟通车。1995年颜庄镇人民政府组织修筑颜当沥青路至村东首。日前村民的运输工具有拖拉机18辆,三轮车5辆,汽车两部,出租车3辆,摩托车56辆。 1958年以前,东当峪村属严重缺水村。人畜用水要到澜头、柳桥峪、白马峪、西当峪去挑。如遇大旱,缺水甚于缺粮,村民惜水如油,视水如命。村民先后人工打井4眼,水量均小。1968年,在时任书记李顺实的带领下,全体村民齐上阵,建起了一个长20米、宽13米、深7米的地下储水池,把夏天的泉水储存起来,供牲畜用水和灌溉附近农田。1970年在上级支援下,在村西古井南钻深井一眼,结束了出村打水的历史。1973年至1975年村民挖大口井一眼,在村南修长100米、高7米的扬水站一座,修水渠500米,原想用于灌溉农田,由于水源有限,不能用。后来扬水站倒塌,水渠被毁。1994年村民集资在村东钻深井一眼。1999年5月1日村民吃上自来水。2000年在南山脚下修水池一座,铺设管道600米,为改变村民的种植 结构打下了基础。 1979年开始,村中先后办起经销点、理发店、羊汤馆、弹花坊、磨面坊、馍馍坊、农副产品购销点、服装裁剪、机电焊接、屠宰点、水泥制品厂、空心砖厂。季节性家庭副业有粽子、元宵。1995年,村民开山凿石,先后建起四座石子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村民的经济支柱。村里的能人李福全于1993年组建建筑公司,李福新自1996年在外地承包工程。他们每年安排100多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东当峪村虽处山区,但兴办文化教育事业较早。1931年村中办起私塾,后改名民众学校,聘任李仁为教书先生,两年后中断。1957年在村西拆掉牛棚盖起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结束了出庄上学的历史。1984年6月由东、中、西三当峪在村南建起当峪联小,容纳三当峪、木头山、邱家屋的学生。1997年西当峪村民张汉仁捐资修建了自来水塔,彻底解决了学校用水问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钢城区人民政府审批该校为区级规范化学校。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02年,村里共考取了22名大中专学生。 1975年阴历七月十五日村中通电。截止2002年,家家都有电视机,其中彩电占60%;有40%的户买上了VCD;村中安装电话117部。 东当峪村民自古就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夫臣、王玉杰英勇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李朴实、李天成为国捐躯。今天的东当峪村人,正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精神,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孙家庄村 |
孙家庄村位于莱城南18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处。村南为卧虎山,西与高庄办事处石庙子村相邻,东与东南峪村隔山相依,北与柳桥峪村接壤,村东为韭菜崮,南北走向,与东南峪村相隔。共138户,403口人,耕地面积210亩,山场面积3000亩。 据村碑记载,明崇帧年间孙姓由孙封邱迁此建利,以此名为孙家庄村中现有孙、吕、毛、谢、亓5姓,其巾以孙氏居多。 该村自古隶属颜庄保、颜庄区、颜庄人民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村民勤劳、憨厚、淳朴,邻里和睦相处,集体观念强,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有着为国为民捐躯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孙书孝、孙书贵、孙书宝、毛发达、孙守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毛尽义在战斗中立功,转业后任泗水县武装部政委。吕夫仁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被评为一等甲级伤残军人。吕天力屡立战功,曾荣幸地与朱总司令员合影留念,孙守功在1984年1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获特等功臣、战斗标兵称号。孙召勇服役于某部,期间在武汉抗洪抢险中立功受奖,被共青团钢城区委授予区级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均显示出了孙家庄人民忠心报国的4情怀。 孙家庄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1958年村里建立复式小学一处,由吴善希任教。此后,校舍及教师队伍逐年扩大。1984年合为柳桥峪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人大中专学生32名 为了鼓励学子成才,村委对录取的每位学生都发放数百元不等的补助金,希望他们不断深造。 该村自1946年就成立了党支部,吕夫安为首任党支部书记。建国以来,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勤劳耕作,安居乐业。在党的开放搞活的好政策指引下,村民生活正一步步迈向小康。 1969年冬,孙家庄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热潮,平坟、垒堰、移河、造地,以补农田缺少之不足。历时三个冬春,改造农田60余亩。由此,粮食产量即有所增加。1972年冬开始,修村西水库,村民奋战一冬春,1973年汛期前合龙竣工,库容量为30万立方。1974年搞配套工程,建成宽40米、高50厘米、长1500米的西部水渠和同样规格长500米的干部水渠,修建扬水站一座,扩大水浇面积百余亩,当年小麦产量首次突破人均分配百斤大关,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摘掉了常年吃统销粮的帽子。 199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他们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宣战,修路、开荒、修水库,改变家乡的面貌。当年他们发动百余劳力,劈山凿石大干一冬春,动用土石10000余方,投工18000个,修通一条宽6米、长2000米的盘山路。1998年开通了至莱城的班车,大大方便了群众。班车的通达,开阔了村民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激活了全村发展经济的思路。如今,经营运输业的已达12户。此后,紧接着他们又治山治水、修塘坝截流蓄水、搞自来水等工程。经多方筹集资金,终于埋设地下管道1200米,清凉甘甜的泉水流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从此结束了吃水靠肩挑的历史。 靠“三园”奔小康,是孙家庄村的又一奋斗目标。1996年起,广大村民顶烈日,冒严寒,打眼放炮,挖穴填土。历时3年,600亩花椒园、300亩苹果园、300亩板栗园顺利建成。现在果树已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圆了村民的小康梦。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不足400元猛增到2200元。1999年初又规划修南沟水库。这项工程需用石料7800立方,水泥800吨,石子250方,标准料石1000平方,投工40000个,总投资75万元。这对400口人的小村来说,任务十分艰巨,但孙家庄村的人民,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由于工程巨大,方位重要,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此项工程现正被列为省黄委工程,市、区、镇领导不断亲临现场指导。党支部一班人的事迹被《大众日报》、《莱芜日报》相继登载,山东电视台“正午时光”栏目给予报道,2001年被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以《说说俺村的掌舵人》为题选为党员教材。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邱家屋村 |
邱家屋村距镇政府7公里。东邻状元沟,南靠当峪村,西接红埠岭,北至窑货厂村。全村现有44户,143口人,耕地面积72亩。 据说:姓邱的原居红埠岭村,以放牧牛羊为生,经常赶牛羊来此岭放牧,为了方便,在此地垒一石屋,供夜里圈牛羊,后搬来居住,是这里的老户人家,故名为邱家屋村。 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划为区,区辖乡,邱家屋村属红埠岭乡;1939年4月,0莱芜县委指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又重新划乡,邱家屋村属当峪乡;1940年,四区。属新甫县,邱家屋村属南冶区;到1950年5月隶属当峪乡;1956年11月,邱家屋村又归为澜头乡;到1958年3月,撤区并乡,邱家屋村属于颜庄乡;同年10月,颜庄乡改称颜庄人民公社,邱家屋村属颜庄人民公社所辖;1961年分队,邱家屋村大队仍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颜庄公社改为办事处,该村属颜庄办事处澜头管区所辖;1985年10月,改颜庄办事处为颜庄镇,邱家屋村属颜庄镇至今。 邱家屋村原与东西红埠岭、木头山四村一个联社;后于1961年分队,又与木头山划为一体。两村人为水为地奋战,1964年在木头山村边,人工凿井一眼;水量太小,1970年又在木头山村北较近处,人工开凿与钻机结合打井一眼。1976至1978年,在木头山村北,大干3个冬春,搞起大寨田一片,约有20几亩。两村于1980年分为两个大队,原先水利工程对邱家屋村不便,人畜用水成了一大困难,除了阴雨连绵之季,都得出村挑水,远者有6里之遥,总之,为了喝水要四处奔波。1982年全村苦干两年,在村西挖一储水约200方的土方塘一个,蓄水供人畜饮用。1983年政府又派来钻机一台,在村北打井一眼,井深280米,上水量3至5方,解决了人畜用水。可又遇2002年罕见的大旱,地下水位下降,不能上水,村民又出村挑水。 邱家屋村小但村人志气不小,村民非常重视教育。1978年至1981年村里有所复式小学,刘庆周任教师兼校长。1982年合到状元沟小学,1999年合到当峪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村里共考取了5名大中专学生。 党的富民政策开阔了村民致富的眼界,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要想富得修路,原先从邱家屋村外出的路崎岖不平,汽车不能出进,制约着村经济的发展。书记刘爱国带领一班人,采取了集体统筹掌握、责任承包到户的方法,修成了一条连接颜港路的宽4米、长600米的土公路。现该村在外经商者达十几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桑梓峪村 |
桑梓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九龙山脉之阴。山阳系钢城区艾山办事处九龙村,盘山羊肠小道与之相连。地级莱芜市建立前为莱芜南缘。村东、西两山系九龙山脉南北向山翼,多沟多梁,周山蜿蜒十余里,村东北2公里是埠东村;正北2公里与澜头、曾家庄接壤;西南、西北与东南峪、柳桥峪隔山而居。该村山场广阔,多达数千亩,但粮田面积仅780亩,人口1174人。 桑梓峪,曾用名桑枣峪,明洪武年间田姓迁此建村,后取报效桑梓之意,改名桑梓峪。该村虽地处山区,但建村时间较早,民间曾流传“先有桑梓峪,后有泮头村”之说。族姓有张、李、孙、于、刘、陈、土、吴、国、田、黄、亓、段,另有程姓、狄姓外迁,包姓、仑姓或迁或失传,不详。 该村新中国成立初属埠东乡;1957年后分别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据传村中王家场、孙家场边各有古槐一棵,树干笔直,高有5米;两树相距50米,而树冠相连,但两树都不复存在。 桑梓峪村,不仅有许多古迹,而且还有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清代初的“飞毛腿”国四海和“神油篓”孙杰以及“前院菜馅变肉馅,后院肉馅变菜馅”的神秘故事一直流传。 村民历代以耕种为生。但李姓和王姓的石匠作坊还是较有名气的。李家的精雕,王家的浓描,集中概括了李、王两姓作坊的技术特色。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村民就与东邻埠东村-山寨,用土炮鸟枪与土匪抗争、,附近村民遇有匪患都来避难。解放战争时期,更成为革0据地。1939年古历八月,我泰山军区十团进驻该村,该村游击小组更加活跃,致使驻新泰、高峪(现属莱芜)的秦启荣第十一梯队陈三坎部(称陈团)慑于十团驻防此地,不敢轻举妄动。在当时被称为“二延安”,敌人曾有“宁走九江口,莫从桑梓走”之说,由此,引起敌人对该村的仇恨,多次偷袭,烧杀抢掠。“腊七惨案”《‘骇人听闻,使全村元气大伤。 战争年代,村中有志之士纷纷参加革命队伍,仅1947年参军的就有20多人,参加地方工作的十几人。其中10位壮士为国捐躯。“南下”后,该村的张京尧、于建芳、吴玉起、刘庆功等先后任师地级干部,其他干部几十人,使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多”的村庄,村里入也引以为荣。 全村人响应党的封山造林号召,持久地开展了绿化荒山的活动。在林业队长陈茂同、吴丰堂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绿化树、经济树齐上,所有荒山已基本绿化,形成了山顶柏槐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果园成片的格局。 党支部书记陈善业注重兴修水利,带领村民开山石,经过多年的努力,共打井5眼,修水库2座,筑干渠5000多米,改变了种植条 件,改善了群众生活。 村中有一小河,将村隔为河东、河西,1985年修筑石拱桥一座,方便了村民。现在又新铺设直径160毫米的塑料管道一条,引南野沟水库之水自流灌溉,扩大了灌溉面积。 胜利油田退休职工李云功,他身在东营,心系桑梓,慷慨解囊,捐献多年的积蓄3万元,为村里安装了自来水。为感其德,报其恩,村民自动捐款为李云功治病并立石于村头,永志不忘。 村人重视教育事业,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50多人考人大中专学校深造。 桑梓峪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南官庄村 |
南官庄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颜庄镇政府西5公里处。该村东为澜头村,西为当峪村,北为新汶矿业集团西港煤矿,向南与柳桥峪村隔山相望。面积不足l平方公里。105户,446口人,耕地200亩。 据史料记载:南官庄,元末明初毛姓由河北迁建,因村北有关帝庙,故称南关庄,明洪武年间改称南官庄至今。盛产花椒、山楂。另据村民口传,居民最初于明洪武年间由-大槐树迁此聚居。现村中有李、马、韩、吴、刘、密、孙7姓。7姓之中以李姓最多。毛姓虽为最初迁民,但现已无,只村北有一毛家林留有佐记。村民自迁居此地以来,繁衍生息,人口逐增,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民风淳朴、勤劳勇敢的传统。 南官庄村与周围各村相距近不足几百米,远不超过3公里,均分布在澜头河左右,澜头河惠泽之利功不可没。澜头河为汶河支流之一,发源于莱芜南边莲花山,蜿蜒曲折,至澜头水库截流后,复又向北流去,汇入汶河。该河为季节性河流,每年冬季断流,断流时,该河静卧舒缓,宛如玉女酣睡;若会夏秋大雨,河水暴涨,浑浊的河水奔泻而下,有雷霆万钧之势。 该村自古隶属颜庄保、颜庄区、颜庄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南官庄村地处丘陵,多山岭薄地,适宜植树造林。现在山场200亩,人均1亩。村南为风景名胜区——花雨山。村东为澜头水库,库容量6万方。颜当路由村北横穿,每逢澜头集,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南官庄虽土地总量不多,但产粮颇多,向为富庶。澜头水库溢满时可作灌溉之用,水干涸时,人们可挖库底泥土造成田,故旱涝保收。现有扬水站2处,分作两级,村里土地俱可浇灌,年年五谷丰登。 该村古迹较多,仅关帝庙就有2处,一在村南花雨山山坳中,初建年代不详。据《重修关帝庙碑记》所刻,重修时间为康熙十五年,迄今已逾270年。庙前有两古柏,其一古柏须4人合抱方可围绕,此树之大、之巨,为柏树中之罕见,被冠为“齐鲁柏王”,其树龄又岂止270年?另一在村北,修建年代不详,现其址已毁。 庙子桥位于村北,在关帝庙(土地庙)附近。20世纪70年代末由村民捐资助建。捐资之时,村民踊跃捐款、捐物,自愿出工、出力,历时2个月建成。现颜当路接桥而过,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官庄自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南官庄村政府成立,下设互助组;50年代加入初级社,约40户。1958年,南官庄村与北官庄村、状元沟村实行“三村合一”,成立联合大队。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5分水浇田,3分山岭薄田(兼林果)。至此,昔日的草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瓦房。1986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梁步庭来村视察山楂生产,盛赞村里工作思路对头,有成效,有特色,并鼓励当地村民,戒骄戒躁,再创佳绩。现在,村民自觉进行了结构调整,正向小康生活迈进,在村支书带领下,南官庄村大力调整了种植结构,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新增姜地20亩,桑田15亩,使种植结构更为合理,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 南官庄村十分重视教育。50年代建立小学,设在村中;后在花雨山建初级中学,先后有李自勤、-斌任教;1984年与北官庄合班并校,成立“北官庄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南官庄村考人大中专院校学生共l1人。 改革开放以来,聪明灵巧的南官庄村人除勤劳耕作外,还积极融人市场经济大潮,涌现了几位经济意识强的能人,他们主要从事经营业。如村民韩呈鹏,是颜庄镇第一个建立食品厂的人,后开办酒厂至今,现个人资产超过200万元。村民李同文、李振成、马常青等,专营钢材销售,他们从莱钢购货,运送到各地,兼营煤炭购销,率先致富。至2002年,南官庄村有几十人从事运输业,采石、建筑、装饰、饮食服务业、种植业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南官庄人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几百年来,南官庄人凭着智慧,靠着勤劳,创造着财富,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下北港村 |
下北港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处。东靠山东鼎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河从村西蜿蜒而过,村南与上北港、王家港毗邻,国道从村北而过。下北港村现有人口547人,土地面积264亩。 《续修莱芜县志》载,1958年属南冶人民公社;1959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属颜庄镇。 下北港村民自明朝初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夏姓失传,现村中有段、刘、李、贺、翟、武6姓,6姓当中段氏占70%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世代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下北港村民,在战争年代,个个都是支前模范。1946年“大动参”,这个只有300多口人的村庄,参军者达11人,有4位为国牺牲成为烈士,3位残废军人,在全区乃至全县是首屈一指的。从清朝起,下北港村民有织布、养蚕的传统。他们织布支援前线,支援解放战争,带头捐款、捐物,并抬担架,救伤员。尽管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敌我矛盾尖锐,但没有一个投敌叛变的。 下北港村民之生活,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揭开了新篇章。1951年底,下北港村政权成立,下设互助组;1952年初级社成立,有40多户社员;1956年高级社成立,全村都参加。1975年开始种蔬菜供应莱钢,从那时起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下北港村早在1978年,粮田就分到各户。1981年以段元成为首把蔬菜良田分给5户村民,那时在莱芜还是第一家,别人称他们为单干户。 1971年下北港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荒、垒堰、平坟以补耕地不足,增加耕地面积100多亩。1984年建立砖厂一座,每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 下北港村自建村就重视教育。1946年在村西建小学,段伦远老师任教;1948年迁入村东,1945年学生李焕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下北港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40多人。 下北港村民自古勤劳务农,并重视多种经营。耕作之余作手艺的人不少。如补胎大王段元厚,木匠段元石,养鸡大户段元民,泥瓦工贺成义、段元俭,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下北港村民敢为人先,依托二0五国道,于1980年建成下北港旅店、饭店、食品店、菜店。1981年,刘振入、段明堂、段伦钢、李焕峰,个人办起养貂厂,虽存在时间不长,然足见村民之经济意识。1981年,一部分有见识的下北港村民,依托二0五国道,从事个体经济,主要从事经商,代表人物段伦勤,搞个体运输、开饭店、修摩托,率先致富。村民人均收入由生产队时的200余元,2001年增长到3000余元,生产队时期一亩菜园仅收入230余元,分田到户后一亩地收入5000多元(指蔬菜大棚)。改革开放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从1982年起,下北港村就吃上了自来水,在附近几个村庄是较早的,现菜园用水,粮田灌溉,村民不掏一分钱,全由集体承担。 下北港村自明朝初年迁入,已近600年。勤劳勇敢的下北港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莱芜人民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东红埠岭村 |
东红埠岭村地处丘陵,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距离镇政府驻地15公里。北与验货台村一岭之隔,南与木头山村遥遥相对,东与状元沟村是近邻,西与西红埠岭村相接。耕地520亩,320户,人口962人。 据村碑记载:东红埠岭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年),由孔、邱、傅、邵4姓从陕西迁此建村。因村址在一红粘土岭东,故取名东红埠岭村。建村后,又有杨、周、高、田、刘、吴、管、吕、张、段等姓陆续迁来。如今村中孔、邱、傅、邵、杨、周6姓无传,现只有高、田、刘、吴、管、吕、张、段8姓,村民不分宗族、多寡、贫富,民风淳朴,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 民国初年,该村曾与西红埠岭村、木头山村为一个行政村,1938年隶属颜庄区当峪乡;1940年隶属南冶区当峪乡;1946年至今隶属今颜庄镇。 东红埠岭村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斗地主,分田地,搞土改,对敌斗争坚贞不屈,前赴后继。1938年,村中就有34名青年参加八路军,他们是高甲三、高太庆、刘子尚等。1939年日军侵占莱芜,安仙村有其据点,阎团占据南冶。因在1938年就由东红埠岭村、吊鼓山村、西当峪村、木头山村四个行政村建立的党支部一直设在东红埠岭村,加之这个村的党员入党最早,党员最多,当时的莱芜县委书记经常来该村指导工作,引起了敌人的恨怕,所以该村经常遭受日、阎的烧、杀、抢、掠。1940年2月,日寇、阎匪到该村要抓党支部书记高占云,威逼村民交粮交钱落空,便恼羞成怒,烧毁了该村房屋380间,抓捕了30多名村民为人质,并掠走了牲畜数百头(只)。东红埠岭村村民为保护家园,奋起-,一次次给敌人以深重的打击。敌人更把该村视为眼中钉,多次对该村实行惨无人道的报复。1947年7月,土匪头子阎继光率领还乡团重兵进攻该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大批的村干部、党员、民兵、村民惨遭杀害。他们是:八路军地下联络员刘向永,农救会副会长高占雨,民兵队长吴守常,民兵高太全,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伤员高太发。其中高占发被活埋。这次还捕走了曾在苏联学习工作了八年。1938年入党、受过党重点培养、时任当峪乡参议会长的高占云,另外还有干部、村民40多人。高占云由于坚贞不屈,最后被阎匪杀害,其他村民大部分也被杀害。1948年春,洪涛、陈名达领导革命队伍进入该村,村民纷纷志愿参加这支队伍,掀起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大动参”热潮,27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威震战场,南征北战,下江南到边疆,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是东红埠岭村的骄傲和光荣。 东红埠岭村,1951年初建立了互助组,随后又成立了初级社,1957年又与西红埠岭、木头山村、邱家屋村联合成立了农业合作社,1979年开始实行了分地到户,1983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畜牧业是该村的好传统,很早以前,村里就有专门的放牧场所,今天还有许多村民叫它“赶牛路”。 在农业学大寨中,这个村建成平整的大寨田220亩,对农田作了综合治理,为该村今后的粮食高产奠定了基础。 东红埠岭村自古以来靠天吃饭。为解决缺水问题,1967年在村南人工打深井一口,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湾水泥水的历史。为提高粮食产量,集资几万元请钻井队打深井两眼,首次过上了站在地头看水流、早年也能保丰收的日子。为进一步扩大浇灌面积,在村党支书刘庆元的带领下,民心凝聚,形成合力,披星戴月,义务出工出料,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于1976年建成了两座大型扬水站,从此该村东南、西坡的耕地可以得到全部灌溉。 东红埠岭村很早就认识到了修路架桥的意义。早在清末就在村南建了两座美观而又对称的小石拱桥,起名叫“兄弟桥”。2002年3月,在村支书高伟的带领下,对其中一座桥进行了整修。在桥上安装了防护设施,拓宽6米,平直了北至验货台村、南至木头山村全长7公里的主干路,进行了路面硬化,使粘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接着又陆续整修了村周围其他的路面,彻底改变了道路旧观。 东红埠岭村的村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经济意识。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扶持村民高开玄等人开办私人银行,创办实业如造酒、开粉坊等,组建了木车队,专替周围十几个村运大块坟石、碾磨石料、碑石料等,在当时很有名气。如今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村委和村民都形成共识,要大力发展经济。首先建了多处石料加工厂,就连“地瓜石”和“石猴子石”的经济收入也很可观。村里半数以上的家庭购置了车辆,成为名副其实的运输专业户。在附近村庄中第一个成为电话村。摩托车、电话、彩电、液化气炉、农用车等已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1995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在村北建水塔一座,在村里铺设各种地下管道2400多米,使村民吃上了自来水。集资38万元建成了一座大型砖窑。1999年修缮了村办小学的校舍。从2000年至今,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村两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划出了桑园、果园、生姜种植示范基地,扶持家庭养殖,形成了多元化生产的格局。 东红埠岭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文化教育,以文育人。早在清朝时就创办私塾。民国初年,与周围十几个村联办建成小学,高原良就是民国时该村的第一个师范生,1938年入党,回乡后利用教书的身份,发展党员,组织村民开展对敌斗争。村里1975年建成中小学。1980年,其中学班与港里中学合并。尊师重教一直是这个村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年年都向国家输送合格的大中专生。1977年高云龙被上海交大录取,后又考取研究生,现在北京交通部科研中心工作。同年,高兴全被山东政法大学录取。2002年张娜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山大本科录取。自1977年至今,该村先后考取大专以上的学生35人,中专生27人。 东红埠岭村民风古朴,尊老爱幼。该村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很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内几人才合抱过来的古老槐树有10多棵。 演木偶戏和演唱莱芜梆子是东红埠岭村的传统艺术。乐队也经常义务为邻村婚丧嫁娶奏乐,一直沿用于今。艺人们自制道具和乐器。据说莱芜梆子剧团成立不久时,团里使用的乐器,其中有不少就是从该村借用的。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能准时看上艺人们的精彩表演。 与时俱进,百业待兴。如今的东红埠岭村民更有着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港村 |
西港村位于莱城东南8公里、镇政府西7.5公里处。一半平原,一半丘陵。北靠二0五国道,东邻西港煤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现有198户,650口人,耕地473亩。 据史料记载,明朝年问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以吴、谭、段、张为四大姓,相传古时此地为一片沼泽,地近大汶河,为方便往来行人,特在此处设一港口。因在港口以西,故名西港。过去村中立有集市,农历二、七逢集。此集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吴氏名人吴来朝所立,既繁荣了当地经济文化,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该村自古隶属颜庄区、颜庄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至今。 据《莱芜县志》记载,吴来朝于明朝万历三年任山西荣河知县,任职期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忠心效国,爱民如子。他曾带领荣河县百姓开荒垦地,增加粮食产量。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大量收购茅草。茅草根深,百姓为取得茅草,深挖土地,起到垦荒地为良田的效果。人们凶此开垦荒地,得以安居乐业。因吴来朝政绩卓著,明帝下诏提升任用时,全县百姓-挽留。现在的荣河县仍有两座名为“茅草山”的山峰,据说是当时百姓为纪念吴来朝而命名的?莱芜有旧历年三十请“家堂”(即逝去的先人)、大年初二送“家堂”的习俗,吴来朝为了提前回任所公干,于大年初一即送走“家堂”。西港村的吴氏因此至今沿袭此俗。 新中国建立后,西港村开始发生变化。当时,两港村设有供销社一处,主要经营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等,四邻八乡都到这里购买,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甚是繁荣。当时的乡政府没立在这里,西港村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969年西港煤矿上马,给西港村带来了发展契机。先是村里通了电,村民由此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接着村里派劳力进住矸石山捡煤,这样解决了村里做饭取暖问题,并把剩余煤实掉,所得收入进行扩大再生产,村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75年至1979年实行T分制时,各生产队工值达到了一元二角到二元多,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81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业得以发展,个体经营不断涌现。特别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西港村新建村办卫生纸加工厂一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1998年,西港煤矿建空心砖厂一处,村民为厂子跑运输的拖拉机、汽车已达到了60余台辆,只这一项,年总收入在45万元以上。目前,西港村年人均收入已达到了3200元,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1997年村里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问题,与西港煤矿协商,在村委统一管理下,埋设地下管道3500余米,使每家每户用上了清凉甘甜的自来水。去年实施彩虹工程,进行农网改造,村民又用上了价廉的电,负担得以减轻。 西港村人历来重视教育。1984年和验货台村等几个村子,联合建高标准校舍一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96年为学校配齐了微机;1998年被钢城区教育局命名为“区级规范化学校”。一批批西港村的学生走出小学校门,步入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自恢复高考至今,该村又有十几名学生考入国家重点大学,已经毕业的,在各自的岗位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个新型的西港村正焕发出她的勃勃生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窑货厂村 |
窑货厂村位于莱城东南8公里处。北靠新汶矿业集团西港煤矿和西港村,南接状元沟村,西邻西港新村,东邻南港村,村北约l公里就是二O五国道,交通方便。全村有235户,705口人,382亩耕地。 据村碑记载:窑货厂,明朝初年赵姓由河北省迁此建村,因以烧陶器为业,众称窑货厂,久成村名。 据记载,解放初期,窑货厂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其间1953年村内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至1957年窑货厂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其间由西港村、窑货厂村、半壁店子村、验货台村合办裕民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合作社隶属莱芜县颜庄人民公社,其间,1958年10月至1959年4个村高级合作社转为西港核算单位,1960年窑货厂村独立,1961年正式独立成为窑货厂大队,1966年秋成立窑货厂村革命委员会,1972年初改为大队管委会;1984年4月隶属颜庄办事处港里管区;其间,1985年成立村民委员会,隶属颜庄镇至今。 窑货厂村现有有王、管、刘、赵、程、李、亓、南、段9姓。9姓当中以王、管、刘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 战争年代,窑货厂村涌现了多位战斗英雄、革命烈士,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战斗英雄王学京和革命烈士李学博。王学京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身上多处负伤;复员后,他身残志不残,担任8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博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窑货厂村历来重视教育,崇尚文明,尊重人才。早在明、清两朝,村中便有私塾。建国后,创立了窑货厂小学。1984年,合班并校,窑货厂村、西港村、验货台村、半壁店子村四村合办了西港联小。建校18年来,四村重视教育,不断投资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发展快,变化大,不仅拥有高标准教学楼一幢,而且相继建起了设备齐全的微机室,器材室,自然实验室,并硬化了操场。学校教学成绩历来在全镇名列前茅,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区、镇优秀教师。西港联小名誉校长先是西港村党支部书记吴式龙,现为窑货厂村党支部书记王守勇。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窑货厂村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36人。南开军1998年获全国锦标赛射箭铜牌。 窑货厂村现人均耕地面积半亩多一点。窑货厂人还搞起了畜牧养殖业,养殖的山羊个头适中,肉质鲜美,在羊市上备受青睐。仅养羊一项,每户可年增收入上千元。大型养鸡场有柴鸡、肉食鸡、乌鸡和蛋鸡,销售良好。 窑货厂村紧靠新汶矿业集团西港煤矿。西港煤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拥有职工5000多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自改革开放后,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窑货厂村村民以为西港煤矿服务为原则,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一时间在矿北门口道路两侧办起了饭店、理发店、羊汤馆、百货批发市场、饺子园、修车行和蔬菜市场,既方便了西港煤矿职工的生活,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窑货厂村交通便利,许多村民搞起了运输业。现在村0有拖拉机、农用汽车、出租车几十部,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村。 村中有一支小有名气的建筑队,领头人是管仲贵、管仲富兄弟,这支队伍的足迹不仅遍布了颜庄镇,而且还参与了莱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窑货厂村南石头丰富,有建筑石料,有奇石,这也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资源:村民刘佃民投资50万元办起了大型奶牛场。刘佃成投资80万元办起了大型粉末冶金厂。村民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元,增加到2001年的3290元。 村民的住宅建设由过去杂乱无章变得街巷分明。1996年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1999年,莱芜电信局将电话接入村中,现在122户人家安装了电话,并拥有手机50多部,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话村”。 窑货厂村人杰地灵。南开军两次代表莱芜市参加省运会,并获省十九届运动会男子射箭金牌和省二十届运动会男子射箭银牌;管然荣多次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文章,并获奖。刘殿生有多件美术、书法作品在省级刊物上获奖。 窑货厂村百业正兴,前景广阔。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唐家宅村 |
唐家宅村距镇政府2公里。东邻吕家林村,西邻埠东村,南与九龙山脉相连,北与马官庄村毗邻。全村1346口人,可耕地面积540亩,山场面积3000亩。 据村碑记载: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 - 820年)唐姓建村,以姓名村唐家宅。后唐姓他迁,仍沿用原村名。民间还有一说:明洪武年间,有唐氏二兄弟,因战功卓著,朱元璋将九龙山三尖崮北方圆两公里的地盘赠予唐氏兄弟,让其在此建村,以作有功奖赏,故以姓名村唐家宅,现唐姓墓地旧址仍保存完好。后唐姓他迁,该村没有唐姓人家。 史载: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全莱芜县划为10个区,286个乡(镇),区划以数字称谓,颜庄分为四区,全区辖17个乡(镇),唐家宅村隶属埠东乡,本村伊开成任乡长;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莱城,随后占领颜庄,-政府一切政事俱废,其区划沿用旧制;1939年4月莱芜县委指示,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全区共分9个乡,唐家宅村隶属澜头乡;1940年,四区属新甫县,敌伪已占据南冶、颜庄、清泥沟村,沿公路两侧,据点周围变为敌占区,县委指示,全区划为南冶、清泥、棋山、黄花4个小区,唐家宅隶属南冶区;1945年恢复四区原建制,唐家宅村隶属颜庄区;1950年底建立15个乡,唐家宅隶属埠东乡;1958年高级社过渡为人民公社,唐家宅村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颜庄办事处;1984年撤处建镇,唐家宅村隶属颜庄镇至今。 唐家宅村地处半山区,山为青石山,地少,水资源匮乏。以前村民只好出村担水,水贵如油,祖祖辈辈饱尝了缺水之苦;好多小伙子找不上媳妇;一遇旱灾,庄稼颗粒不收,村民逃荒要饭者不计其数。 1953年,政府拨款与埠东村联合,将埠东山里的自然水引入村中。1964年起,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吴维勤,带领村民在村东南三条自然水沟交汇处,用两年时间修建了一座拦水坝,人畜用水得到了缓解。1974年,党支部书记张克华,跑资金,找门路,发动群众,在村东、南、西各钻井一眼,并在各机井处修一水池,配上抽水设施,吃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1982年,唐家宅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历代靠天吃饭的唐家宅人,利用地下水资源浇地种粮,年年丰衣足食,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对0不尽感激。 唐家宅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青年人积极投身革命,从1938年到1940年间,参加革命而光荣牺牲的烈士就有7人,而曹氏有父子四人牺牲在不同的战场上。其中曹建告牺牲时,系鲁中军区十团一营三连连长,他的英名现铭刻在莱芜战役纪念馆烈士碑上。解放战争时期有四名同志在战场上牺牲。解放后,许之昌在任福建太宁县武装部长时因公殉职,后定为烈士。 1946年“大动参”时,唐家宅村有很多年轻人积极报名参军。张绪汉、张绪利、许绍典、吕宝祥、吴丰哲、伊绪礼、张克新、张克利、段登亭、许之伟、马文忠等,积极投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唐家宅村虽处山区,但不乏名人名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编苇笠,民间鼓乐队,老中医、艺人吴行。 唐家宅村有较早的办学史。民国初年,村民张会三发动村民捐款积粮,在村中建起了周围四村最早的一处小学,取名为“启新小学”,自任校长,聘清泥沟村张茂成任教师。每年接收邻村几十名学生。解放后归集体所有,张绪贵任校长,许士清任教师。1993年,生源增多,学校又迁址。“启新小学”被人们称为“老学”。1975年,村集体投资又在村东南盖起了一所完全小学。1976年到1982年,校舍扩建办了7年戴帽中学。1982年中学合并到颜庄一中。2000年,由于颜庄镇对学校布局统一规划,撤除唐家宅小学,合并到鲁能莱芜希望小学,校址在吕家林村。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吴丰远考入西安公路学院,成为唐家宅村第一名大学生。1993年、1994年两年中,有张波、张涛二兄弟;吴召云、吴召春二兄弟分别考入不同大学,吕成业泰安师专毕业,张波已读完研究生。 发展林业是唐家宅村历任领导的富民思路。建国后到1966年,林业发展迅速。1970年到1976年间,每年可出产干花椒500多公斤,山楂10万公斤。此后,山林承包到户,山楂、苹果、柿子、花椒产量每年都有新的发展。 1997年,结合村庄规划,将原小桥子路改到官槐树,5米宽、300米长的水泥主干道,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莱新高速公路又在路中间处架起了高6米、长50米的桥涵,桥上桥下车来人往。主干道两侧小卖部达10余家,方便了群众,给部分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998年腊月二十五日,时任山东省省长的李春亭同志,冒着严寒,在市委书记时立军、区委书记张柏成、镇-亓群等陪同下,来唐家宅村走访。带着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听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克亮的工作汇报,走访了两家贫困户,送上了慰问金、面粉和棉被。并到小学教师家进行座谈,了解教师的住房、工资待遇等情况,充分体现了省委领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 如今走进唐家宅,排排瓦房整齐林立,街道通达宽畅,呈现出勃勃生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半壁店子村 |
半壁店子村东邻下北港村,西靠新汶矿业集团莱芜医院,南邻西港村,北临汶河,与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陈盘龙村隔河相望、全村66户,210口人,耕地30亩,是颜庄镇占地面积最小的村庄之一。 半壁店子村历经沿革,始终属颜庄镇辖。 1982年秋,该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早在1972年本村即开始通电,西港煤矿的投产,为该村通电提供了方便,该村曾先后有过旅馆、饭店。截至2002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各种家用电器,是电话村。205国道从半壁店子村中穿过,给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靠着便利的交通,村民在205国道边上盖起商店,短短几年时间,使店子村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于建材的刘永军可算得上,是较成功的典型之一,他从小本经营开始,一步步拓宽门路,现在固定资产约500万元以上。 1972年,村中建起了第一所小学。1984年,邻近几个村的小学合并为西港联小。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今,全村共有16人考取大中专学校,其中4人是本科生。副局级以上干部5人。刘训奇曾任城子坡镇-、市建材公司经理,现已离休。 半壁店子村地处低洼,由南(窑货厂、西港)到北(店子)局部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势。1996年7月的一场大雨,使半壁店子村的村民饱尝了水患给他们带来的痛楚,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市委领导得知情况后,亲自带人到村中慰问,及时解决了水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颜庄镇卫生院为村民注射了病毒疫苗,发放了防疫药品。村集体为村民房产投了保险,家家得到了应有的保险金。 此次水灾,群众认识到了防洪措施的重要性。同年,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村民义务出工,挖泄洪沟400多米,并在村西头修建了泄洪能力很强的涵洞一座,与汶河相通,消除了村民的一块心病。 半壁店子村,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经济之林中的一株参天大树。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港村 |
南港村位于莱城东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村北是通向六七四电厂的铁路,靠山东鼎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村西是莱新高速公路、西港煤矿;南面为澜头村,东行一公里,即为莱钢石灰石矿。南港村占地260亩,耕地300亩,共350户,964口人。 据南港村村碑记载,唐朝年间,耿姓由山西来此建村。相传古时此处为一片泽区,并设有港口,因址在原港口以南,故名南港。 南港村民自唐朝末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耿、杨、郝、吴、段、张、任、殷、刘、谭、焦、亓12姓。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自古以来,该村就有“金鸡岭”、“玉带桥”、“无影碑”、“万丈高”等美妙传说。 据史料记载,1955年10月,莱芜县改数字区为地名区,南港村隶属汶阳区;1958年3月,该村隶属颜庄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南港村划归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颜庄人民公社改为颜庄办事处,南港村隶属港里乡;1985年11月,颜庄办事处改名为颜庄镇,南港村隶属港里管区。 南港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建国前,山东省鲁中党校就设在此村。期间,该村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他们赤心报国,1946年,当时,仅有四五百口人的小村庄,就有十几名同志报名参军。他们是:李宝来、段宪德、郝尔佐、殷沛和、吴宪珠、谭守业、亓乐清、杨圣典、任教先、吴呈松、王继明、段伦海……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其中8名同志先后为国捐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光辉的名字,永载光荣史册,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1972年,南港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热潮,全村村民苦战一冬春,彻底改变了东南岭面貌。村民开石、填沟、围堰、平坟,使山岭薄地变肥,小地连成大片,建起了层层的梯田。梯田修好了,村支部聘请了水利局打井队,在村南新打机井两眼,配备了潜水泵。紧接着,又在村南岭修建了三级扬水站。近年又在村南岭建起了一个几千方的大蓄水池,终于解决了东南岭的浇地问题,基本上保证了旱涝保收。 南港村重视教育,崇尚文明科学。仅郝氏家族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即有郝文达、郝维增2人获取秀才功名。在0前,本村郝继恺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段伦利考入清华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南港村考人大中专院校学生达60余人。姜继圣,1978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博士。2000年成立了由南港、上北港、下北港、王港四村联合举办的港里小学。办学单位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内部配套,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 南港村民自古勤劳耕作,自莱钢石灰石矿1970年在此建厂以来,先后占地几百亩,再加上莱新高速公路等占地,现人均占有土地仅有0.3亩。莱芜建立地级市以来,村民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以种地为生的小农意识,精明的南港人,开始走经商致富之路。现在村里有铁匠十几户,木匠、石匠也不少,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公路交通发达,从事运输业的越来越多,已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队伍。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前后出厦瓦房在东南岭新村建起。南港村人正以旺盛的斗志,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红埠岭村 |
西红埠岭村东南距镇政府约8公里,位于钢城区西北边沿,与莱城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原南冶镇)接壤。村子西南2公里处为莱芜电厂,村西电厂铁路横贯南北。西即沟里水库,村北与莱城区的南北毛家庄、田家铺以及新汶矿业集团南冶煤矿相接村东与东红埠岭村紧紧挨在一起,东北是西港煤矿宿舍区及验货台村,往南l公里是颜庄镇木头山村。全村现有222户,668口人,耕地195亩,岭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 1990年7月所立村碑记载:西红埠岭,明朝洪武年间段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一条红黏土两端,故名西红埠岭。 西红埠岭的隶属几经变迁。据史志记载:民国初年,西红埠岭属颜庄区当峪乡,乡政府设立在红埠岭;1940年后,先后划归南冶区、汶阳区;1950年,又划归当峪乡及南冶区;1969年后划归颜庄人民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西红埠岭以段姓居多,其次为张、毕、吴、秦姓。村民不分姓氏,不分远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诚实,忠厚传家,世代繁衍。 红埠岭村有很多人很早就参加革命。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段伦太兄弟俩。1946年至1947年,匪患猖獗,西红埠岭村出了个“杀人魔王”段明远,专门杀害、掳掠0员及其家属,受害者不计其数。本村0员段登祥、段明资及张其玉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被他杀害。解放后段明远不知去向。 建国后,西红埠岭与东红埠岭、木头山、邱家屋同为一个生产大队、互助组、高级社,大家一起生产劳动,关系十分融洽。特别是村里的杂耍班,在附近村庄非常有名。其中骑担子、踩高跷节目令人叫绝。1961年,各村独立。 1970年至1974年,村里钻井数眼,修建了多处扬水站,最高的达18米,现在大多被毁。建国前后,这里岭上遍植桑树,养蚕户多,山楂、柿子也较有名气。1958年至1966年,各类经济树种被砍伐一空,栽种起了地瓜及粮食作物,但也未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本地流传这样的顺口留:“红埠岭,叮当响,地瓜干子当细粮,鸡腚眼子是银行。”沟里水库和电厂铁路的修建,占去了洼地300余亩,村民生活更加艰难,吃统销粮。直到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才彻底摆脱了“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的局面。村民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均收入也逐年提高,正在全面奔向小康。 红埠岭人特别重视教育。清末,红埠岭人就创办了学堂。据92岁的段伦奎老人回忆,他小的时候就在红埠岭学堂学习。1950年,学堂改为红埠岭小学,当时教师只有一人。1952年,小学改为红埠岭完小,是紧随颜庄完小之后的一处完全小学。当时包括莱城区的吊鼓山、对仙门两村在内的14个村的学生来这里读书。1968年,该村教师全部回到家乡任教,完小也开办了初中。对仙门、吊鼓山的学生也结束了到红埠岭上学的历史,但其余部分单位的学生还是到这里上完小、初中。1974年,许多村都建起了自己的小学,红埠岭完小也因生源广、教师多而分村建校。西红埠岭完小成了名副其实的联办中学。1980年,东西两红埠岭又因生源不足,而合并成立了如今的红埠岭联办小学。 西红埠岭村人老实忠厚,勤劳肯干,注重文化素养,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共有28人任大、中、小学教师。自高考制度恢复后,共有18人升入大专以上院校。该村也是老寿星之乡,90岁以上还健在的现有3位,80岁以上健在的有25位,村民们尊敬老人,老人们安度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西红埠岭村人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沈家崖村 |
沈家崖村位于莱城东南17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东临葫芦山水库,西依九龙山,南靠葫芦山,北邻曹庄,葫芦山水库环绕村南东半周。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2002年新修的莱新高速公路沿村东跨越葫芦山水库。河面上修建一座330米长的大桥一牟汶河大桥。村中现有224户,725口人,耕地面积1524亩,山场面积957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神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村后有九龙山悬崖,冠以姓故名神家崖。1949年改称沈家崖。有王、赵、吕、张、柴、吴6姓。 1949年,实行了土地改革。1955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该村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末人民公社改为办事处,该村隶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后隶属颜庄镇。 解放前沈家崖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土草房建成了瓦房,新宅逐年向东、西、北扩建,现村形成了“丁”字形。 沈家崖人历来就有抗击反动势力的优良传统。20年代初,为了抗击光棍(土匪)进村抢掠,村中年轻人自发地成立了“黑旗会”。推选吕仲联为会长。沈家崖为总会,上古墩村、下古墩村、大回家庄村、小回家庄村、栾家庄村各设有分会。分会长定期要到总会开会交流经验,互相呼应。有一年,春节前夕,土匪窜人村中,趁夜黑人静将村民吕连和、吕仲节抓走,让其家人三天内带上钱粮到新泰魏家峪领人。会长一声号响,会员们立刻带上大刀追赶,土匪刚出村西不远,就被“黑旗会”赶上,土匪见势不妙,丢下人狼狈逃窜。 日本鬼子进中国后,村里又成立了“红旗会”,配合八路军抗击日本强盗。有一次,日本鬼子进村,将村中树木砍伐后,围成围墙,安营扎寨。为了赶走日本强盗,红旗会借助葫芦山有山寨的有利地势,一天傍晚,在山寨上用两门大铁炮对准日本鬼子的营地开了两炮。日本鬼子认为八路军的大部队到了,当晚就屁滚尿流地逃跑了。 葫芦山,山陡而山顶平。乾隆八年(1744年),7村联合在葫芦山顶修筑山寨,建上庙宇,有观音庙、文昌阁、奎星庙。每年的九月九,在葫芦山举行一次庙会,一直延续到解放。葫芦山东边有一道沟叫葫芦空,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两边是山,中间有一道大沟,地势险要。相传,《水浒传》中的孙二娘就在此处开过“人肉饺子”店。在1958年修铁路时,挖出了据说是当年孙二娘在此支锅灶的黑砖和灶中的木灰。 在老村的正中间有一棵古槐,现在还有半边树皮支撑,但枝繁叶茂。相传,这棵树是在刚建村不久神姓所栽,至今已有600多年了,人们称之为“槐仙”。以前谁家孩子生病长灾,就趁夜深人静,在树上系一根红毛线,表示孩子认了“槐仙”干娘。现在还时常见到树上系有红毛线。据说,这棵树对村民的贡献很大,以前没有高音喇叭,每逢村里有什么事,“先生”就让人爬到树上“吆喝”。战争年代,这棵树成了村里的“哨所”,人们轮班在树上站岗放哨。站在树上四周都能看得很远,敌人来了就立即发出消息让村民们“逃反”。一次八路军的一个班驻进了沈家崖村。-一个排来搜捕,“哨所”立刻发出消息,敌人在这里转了大半天竞连个人影也没找到。道光五年,富户吴作文在原村西高处建一座三层楼,最高层上四周有门,像一座望台,能看遍全村乃至很远的地方。当时有民谣:“颜庄阁子寨子楼,还不如沈家崖的屋斗斗。”此楼1986年拆了两层,现楼基还完好。 1947年,-反动派占据新泰、莱芜等县城后,为了建立伪区政权,扩大势力,要从新泰往莱芜运输0弹药。阴历八月初五,敌人30余辆汽车,以一个团的兵力护送。我军获悉这一消息后,鲁中军区警备团1000余人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埋伏大葫芦山至颜庄北10余里的公路两侧。指挥所设在牛马庄东的高山上。敌人的汽车“一字”排开驶来,最前边的一辆车刚开到牛马庄,后面的刚驶进葫芦空时,指挥所一颗信号弹升空,我军猛烈冲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后面敌人的部队上来时,战斗已经结束。这次战斗敌人死伤惨重,缴获步枪200余支,子弹一批,焚烧汽车28辆,这次战斗给了敌人一个有力的打击。 沈家崖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赵义全参军;吕平和在战场上光荣牺牲。1946年“大动参”时,吴希刚、吕同和等积极报名参军。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莱芜战役打响后,村民们自发地组织担架队,支援前线。妇女们为八路军做衣服、送军粮。解放后,适龄青年积极参军,吕立忠等在部队立功受奖,不少人加入党组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吕同营积极参战,荣立战功。 1966年修建葫芦山水库,占该村土地300多亩。有两户搬迁户听从安置,搬迁到本镇西沟村。该村由原有的余粮单位成了粮食供应单位,每年吃统销粮13万斤。 1974年至1977年,“农业学大寨”给家乡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一句顺口溜至今流传:“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1974年冬至1975年春,兴建孟家崖扬水站,浇地80余亩;修“大寨田”’70余亩。1976年整修老龙窝“大寨田”10余亩;移大峪沟造地12亩。1977年修村东扬水站,浇地50多亩。1978年冬天人工凿深13米的大口井一眼,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问题。 自莱钢建厂以来,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到莱钢干临时工。1966年修了水库后,过河去莱钢或去葫芦山种地,靠三只小船摆渡,1988年6月河上修了一座水泥桥,从此不再用小船摆渡了。 自解放后村里有完全小学一处。2001年秋,鲁能集团莱芜电业局投资兴建了三层楼的“鲁能希望小学”,现成为沈家崖、曹庄、吕家林、唐家宅四村的联办小学。现在全村有大中专生30余名,研究生1名。 1994年村里建成了自来水工程。2002年在村东挖大口井一眼。从村里到曹庄水泥硬化路面1300余米。现家家有电视机,100多户有家庭影院,78户安上了电话,有十几户买上了汽车。人们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颜庄村 |
颜庄村位于莱城东12公里处,有钢城“北大门”之称,是颜庄镇政府所在地。颜庄村东依疃里村,西邻马官庄村和西沟村,南接牛马庄村,北与南下冶村接壤。全村现有1593户,5118口人。耕地面积为2200亩。据考证,是山东省目前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颜庄村历史悠久,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人口众多、交通发达而名噪齐鲁大地。秦时,官道穿村而过,村内官置驿站,负责来往官吏和兵丁的接待。后因战乱,村落衰败,人口骤减,曾几易其址。元末明初,村内仅剩常、罗、寇等几户人家。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谭、武、张、王、吕等诸户人家由-、河北枣强等地迁来,村址在现在的205国道颜庄大桥以南的李子园,曾名李子园村。后人丁兴旺,村落沿汶河向北延伸,改称延庄。后因谐音,逐渐演化为颜庄,故有是名。 颜庄村隶属莱芜由来已久,建置和区划归属几经变迁。明初莱芜编为30里,天顺年间增为42里,时颜庄隶属颜庄里;正德后里改为保,全县编为4乡42保,乡辖保,颜庄村属东乡颜庄保所辖,沿至清末;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莱芜县划分为10个区,下辖乡镇,颜庄村属颜庄区的颜庄镇所辖;后区以数字称谓,颜庄区改称四区,颜庄村归四区所辖;1941年春夏之交,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莱芜县划分为莱北(亦称莱芜)、莱东(亦称博莱)、莱南(亦称新甫)三县分治,颜庄村隶属新甫县清泥区颜庄乡;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建制,全县划分为13个区,颜庄村隶属颜庄区;1951年3胃,各区由按地名称谓改为数字称谓,颜庄村隶属七区;1955年10月,各区名仍改称按地名称谓,颜庄村仍归颜庄区所辖;1958年3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划分为1镇27乡,颜庄村归颜庄乡所辖;1958年10月,乡改称人民公社,颜庄村隶属颜庄人民公社至1983年底;1983年底莱芜县改称莱芜市(县级市),颜庄村隶属莱芜市颜庄人民公社至1984年4月;1984年4月,公社改称为办事处,下辖乡镇,颜庄村隶属颜庄办事处的颜庄镇;1985年10月,撤处并乡镇,颜庄村隶属颜庄镇至1992年底;1993年初,莱芜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辖莱城、钢城两个区,颜庄村隶属钢城区的颜庄镇至今。在区域上,明以前无考,明初至建国初均无大的变化。1956年农业生产实行合作化时期,东泉村并入颜庄村,成为下辖的9个自然村之一。 颜庄全村现分为9个自然村,其中东泉村位于汶河东岸,与大村隔河相望。其它8个村以南北大街为界,东西对称各排列4个自然村,由南到北,街东依次是永善、保善、安善、乐善;街西依次是天和、人和、同和、庆和。取村名第一字合称“天人同庆,永保安乐”。取村名第二字合称“和善”。村名昭示着村气旺盛、人们平和善良、安居乐业之意。1970年以来,村居扩延,新增东岭、南岭两个村落,但在称谓和归属上仍然沿袭9个自然村的村名和建制。颜庄村交通便利,205国道纵贯南北,省道韩莱路横穿村北,磁莱铁路傍村绕行,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著名的莱芜战役就是从该村拉开了序幕。发生在村南的葫芦山伏击战,使还乡团闻风丧胆。 这是一方热土,也是一方英雄的土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颜庄人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他们没有屈服;在-反动派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变节。解放军来了,颜庄人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让亲人解放军吃上水饺;-的军队来了,他们坚壁清野,让敌人吃没吃的、喝没喝的。26名颜庄儿女为抗击日寇和解放全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全国解放后,颜庄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医治战争的创伤,谱写了一曲曲建设家乡的新篇章。 颜庄村利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兴办村办工副业、1974年,村里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在村南兴建了村办小煤矿,最高对年产量达到3万吨。1992年,村里和九龙公司合资兴办了莱芜金刚石工具厂和果茶厂。鼎盛时期,村里的村办工副业达到27家,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颜庄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村办企业的同时,大力支持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积极为民营业户提供场地、设施等便利。民营大户武玉忠租赁原村办砖瓦厂的场地和部分设备后,新上了粉末冶金项日,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连年翻番。2001年他的年产值超过了千万元,纳税超过了60万元,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吕德强、吕德超兄弟两人租赁原村办煤矿的场地后,投资200万元新上了小型炼铁厂,年产值达到400万元,利税达到35万元。截目前,全村个体民营业户已达到260户。 大力实施村庄规划建设是颜庄人致力于改革开放的又一举措。1986年,村里投资240万元,拓宽了南北大街和两条东西主要街道,使村内大街宽度达到22米。1998年以来,村两委抓住205国道拓宽的机遇,聘请泰安、淄博规划设计院,对村庄建设进行了全而规划,与镇驻地的小城镇建设同步实施,确立了“二纵、五横、一中心、一广场”的近期规划和“二纵、六横、一外环、一中心、一广场”的远期规划,、规划实施以来,全村共动迁民房112户1218间,兴建商居楼65栋,完成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总投资近800万元。 2002年以来,新一届村党总支、村委会建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利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半年之内,已有9家民营企业落户颜庄村,引资总额达到2000万元。村两委又投资90万元,硬化村内南北大街和东西主要街道,拆迁7户民房,使村内南北大街北接韩莱路,南接205国道。 5000多名颜庄人正在用勤劳、勇敢和智慧,编织着美好的锦锈家园,正在用热情、坦荡和无私迎接着八方来客。古镇颜庄,正以崭新的姿态让世人刮目相看。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埠东村 |
埠东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颜庄镇镇政府3公里处。北与野虎沟村接壤,西与澜头村相连,东与唐家宅村为邻,南靠北斗寨、九龙山。莱新高速公路、颜当柏油公路(颜庄至当峪)都从村北穿过。全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2188口人,耕地1100亩,是钢城区三大村之一。 据《花雨山庙记》载:埠东建村于明朝初年,因址在一岭东端,故名埠东。全村共10姓,许、吴两姓居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史载:从建国初至1953年,以埠东名乡,辖埠东村、唐家宅村、马官庄村、野虎沟村,乡长是许恒绍;1957年至1958年,埠东村与野虎沟村合一,称“埠东高级社”;到1959年,全县合并为15个公社后,埠东属颜庄人民公社;1962年与野虎沟村分开后称埠东大队。全大队先划分为8个生产队,后划分为14个生产队,从20世纪80年代初又划分为10个生产作业组。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埠东村先后隶属颜庄办事处和颜庄镇。 大自然馈赠给埠东人民佳景秀色,勤劳智慧的埠东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建起了一项项造福后代的工程,成为熠熠闪光的人文景观。除了泉水峪修建的两座水庠,早在1952年,上级为支援老区人民克服吃水困难,曾给埠东人民拨款,在村边建起了当时颇具盛名的五星池。水池呈五星状,铺设3公里长瓷管引泉水峪之水入池,供埠东、野虎沟、唐家宅三村人民吃水。而今,五星池虽随着自来水入户,已不再那么重要,但曾起的作用体现着党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从1975年至1978年间,埠东人民在党支部书记许度绍的领导下,接连在村子东、西、北三面打了3眼机井,并在村北架设了200多米长的渡槽,如凌空飞舞的巨龙。20世纪90年代末建起了3座连接几个自然村的水渠,灌溉千亩良田;还建起了3座连接几个自然村的石桥,修筑了直通泉水峪水库的公路,从而大大改善了埠东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埠东山青水秀,民风淳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莱芜县多批干部的修养基地,省直机关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基地;“文革”期间,还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锻炼的基地,先后三次接纳40多名知识青年。 埠东人注重文化,曾涌现不少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文人雅士。清末贡生许子翼,曾任莱芜、新泰、蒙阴、沂源四县农会主席。许之芳,清末秀才,民国时期任颜庄区自卫团长,曾应邀为颜庄“村中村”命名。,许士卿,任参议员。许振绍,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参加过“五四”运动,后遇害。 莱芜地区有了中央党组织的活动后,埠东村成为一个重要活动地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大村民投身革命斗争,涌现出吴修伟、吴会梅、许开绍、许隆绍等16名革命烈士,并成长起一批革命干部。吴修伟,1938年入党,成为当时澜头乡党支部书记;1939年任新甫县委秘书;1943年任泰北县委敌工部长;1945年5月,在黄前与敌谈判时牺牲;后为颜庄地区烈士碑上第一名。吴会梅,l3岁跟随农会参加土改斗争;1946年春担任埠东乡妇救会长,同年入党;1947年11月被还乡团俘去,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吴修伟、吴会梅烈士的事迹曾载于《山东英烈传》一书。许开绍,八路军连级干部,在著名的吉山战斗中牺牲。许敬绍,1947年8月曾在埠东一人打死一名-士兵,吓跑两名-士兵,缴获一支枪,两匹金黄马,上级曾奖励两挺机枪。 埠东人口多,教育较发达。建国后设小学,从1960年至1968年设埠东高小,招收埠东、澜头、唐家宅、柳桥峪学生。1973年设埠东联中,招收野虎沟、桑梓峪等村学生,许家传成为文革前第一个大学生。许家和曾是中央高级党校学员。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埠东村有160名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埠东带来了勃勃生机。广大干部群众更新观念,不断拓宽致富门路。他们除了科学种植农作物,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白云石,全村近200人投入料石、片石、碎石加工。埠东人喜欢经商和食品加工,全村有50多户从事经销,集市摆摊卖布料、衣服等,有的从事屠宰加工。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养殖业成为埠东两大支柱产业。从1991年开始,全村发展桑树桑园86亩,年产蚕茧14000斤。从1999年,埠东生姜种植扩大到220亩,一跃成为颜庄镇桑蚕、生姜基地。2002年,埠东又和莱芜泰伟公司签定合同,建养鸡大棚36座,初步养肉食鸡8200只。 埠东,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区大村,正沐浴着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雨,阔步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上北港村 |
上北港村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东边是山东鼎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与王家港村相望,南与南港村毗邻,村北是二O五国道,民兵路自南至北从村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面积365亩。全村180户,525口人。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段姓由河北省沧州县迁此建村。相传古时此地为一片沼泽区,因址在原港口北,故名上北港。村名从未更改过。村中现有段、吕、李、夏、姜、孙、池7姓,7姓中以段姓人为多数。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民风淳朴。 上北港村所在的颜庄镇,历史上多次变更。1945年称颜庄区;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复称颜庄区;1958年3月称颜庄乡;同年10月改称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称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建镇;上北港村一直隶属颜庄管辖至今。 1950年上北港村政权成立,下设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初,上北港、下北港、王家港、南港四村联合成立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 1971年,上北港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整平土地、围堰、平坟,以补耕地之不足。最突出的工程是1975年在村东南修的“备战洞”。这个地方原来是一条深三四米,长千余米的沟。沟的两边是高低不平的小块地。村民利用一冬的时间把这条沟修成一条长长的涵洞。洞修完后又开始平整两侧土地,削高填低,把洞顶上垫上一米多厚的土,这样上面种地,下面雨季排水。工程完工后在洞口的左右和上方分别写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标语。当时是颜庄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的样板工程。今天站在洞前,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1979年上北港村开始分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上北港村在村东建砖厂一处,砖厂建成后由个人承包,每年向村中交一定数额的承包费。 1992年颜庄镇修的村级公路(民兵路),要从上北港村中通过,村中八户村民顾全大局做出了牺牲,将自己的住宅拆除,让民兵路顺利从村中通过。从此上北港村分为东西两部分。村中街道整齐,布局合理。 2000年,村里投资在汶河以北黑石岭上打吃水井一口,在村南建水塔一处,铺设地下主管道2500米,为全体村民安上了自来水。 随着形势的发展,村民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近几年建大型养鸡场2处,养猪场3处,油坊2处,在205国道两侧建旅馆、饭店3处,百货副食品批发店3处。村里有私人小汽车3辆,各种农用运输车近百辆;固定电话300门,手机120部。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西沟村 |
西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颜庄镇政府以西0.5公里处,岱山西麓。东与颜庄村、南与马官庄村、西北与南下冶村相邻。村北是平原,村公路与205国道相通,村中两条大道横贯南北。葫芦山水库的水渠从村中通过,每到旱季村民可利用渠水自流灌溉农田。现有145户,444人;耕地294.5亩,其中果同35亩,桑园136.7亩。 据《莱芜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有杜、黄、邹3姓来此建村,因杜姓居多,取名杜家庄。后因本村在颜庄以西,又紧靠一条小河沟,改名为西沟村。河沟水发源于九龙山脉,清澈甘甜,常年流淌,注入汶河。 西沟村明代属黄山保;民国初期属四区黄花乡;建国初归颜庄区;后一直隶属颜庄镇至今。 西沟村广大村民安居乐业,是莱芜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解放前有私立小学,但办的时间都比较短。学生大部分到颜庄村、南下冶村去上学。历史名校西沟高级小学,是1951年利用亓家酒店油坊建立的,是颜庄区建国初期最早的公办初等高级小学,学制为两年。学校环境优美,校舍布局合理,由前、中、后3个院落组成,砖砌墙,小瓦顶,共计大小房屋67间。校门朝南,门外是操场。生源是颜庄区所辖15个乡的小学生。学生住校,自带熟食。校长教师由国家调配,工资由国家下拨。学校曾达到6个班的规模,开设课程齐全。教师治校严谨,教学严格,纪律严明,教学质量较高,为高一级学校和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曾多次受到莱芜县人民政府的表彰,被誉为莱芜县初等高级小学的四大名校之一。本村人在西关小学、口镇小学、鲁西小学、西沟小学曾任校长的有:孙丙奎、毕法孟、侯英华、刘仲岩、亓福洪、魏彤云、安密田等。 西沟共产主义小学是1958年在西沟高小的基础上成立的,是颜庄公社第一个共产主义小学(当时西沟村的村民搬迁到南下冶村居住),教学班扩展到32个,学生达到720人,师生一起住校同吃食堂,校长由亓福洪担任。1959年3月共产主义小学停办,恢复了原西沟高小,西沟村村民从南下冶村迂回。1965年8月西沟高小迁到颜庄村,改为颜庄完小。现西沟小学已拆除,只存西屋4间。 1982年村两委新建校舍一座,后与马官庄村联办,校名仍为西沟联小。按照合班并校统一规划,于1995年合并于南下冶小学。 西沟村出过不少优秀人才。建国前有名的有徐钦兰、亓华轩(原名亓宗夏)。亓华轩曾任过颜庄区区长,山东大学教师。该村60年代自的大学生亓曾笃留学苏联、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西沟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60人。亓爱笃在大连物理研究所工作,博士后。各位学子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正为祖国建设贡献才华。 西沟卫生院是颜庄卫生院的前身。1958年颜庄卫生院就建在西沟村。当时的卫生院有办公室、门诊部、售药处、仓库、医务人员宿舍。医务人员有尚绪宝、李玉保、刘元善、张甸孔、武玉君等20多人。1959年该院迁到颜庄村。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西沟村的村民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38年就有陈明达、亓泉海、亓仲文、苏克强参加革命。他们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建立英勇斗争。1946年村中有8人入伍,其中赵恒相在孟良崮战斗中光荣牺牲。亓宗贵任某部团长,后转业到河北张家口市。1951年入伍的亓宗学参加过抗美援朝,任某部营长,后转业到莱钢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有20人入伍,其中王玉贵1970年入伍,任某部团政委,后转业到郑州工作。 西沟村现有亓、赵、徐、王、刘、武、吕、张、苗九姓,村民世代和睦相处。村里1968年通电,1996年户户通自来水,现家家有电话,房屋整齐,道路平坦。村中现有村办企业砖厂一座,民营企业有铁球厂、预制厂。村民有的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成为运输户;有的成为养殖专业户、屠宰专业户等。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97年该村被评为莱芜市百强村。整个西沟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南下冶村 |
南下冶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l公里处。东临二O五国道,村正西是鲁碧水泥厂,南接西沟马官庄村,北连黄花店村。全村现有518户,人口1616人,耕地1050亩。 据民国三年(1914年)《闫氏族谱》记:“吾闫氏原籍河北枣强,明洪武初迁居莱芜,迄今五百余年……村北有古铁冶遗迹,是前人取以名我村者……”由此可知,在建村前很久远时,即有炼铁业在此发展,因而被后人取以名村。 南下冶村从明代建村即隶属于莱芜县东乡黄山保;清代,基本沿用明制;民国初年,撤乡保制,建区乡制。民国初到1941年4月,南下冶属于四区黄花乡;1941年至1951年,改数字番号,改为以地名命名,南下冶属颜庄区;1951年4月至1955年10月属于莱芜县区黄花乡;从1955年11月至1958年2月属于颜庄区黄花乡;1958年3月至同年10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2002年)属于颜庄镇。 1972年村庄规划,规定新建住房必须到村西南金牛岭上划宅基地。自此,一村之人分两处居住。现在村0有15姓氏,其中闫、吕、张、王、刘五姓人口较多。 南下冶村西、南、东三面环水,由村东南土地庙处开始,顺水蜿蜒至汶河一段河,是一条叫张家泉的河流,其绕村几近半圈。听老年人传说,从前的张家泉,两岸绿树浓荫,泉水甚旺,常年喷涌。遇上早年,汶河干涸,官府则组织汶河下游村民,来南下冶村张家泉清淤挖河道,扩大水量,灌入汶河,汶河下游沿岸才能引水浇灌庄稼。 南下冶村西南一带的岭地,叫金牛岭,周围尽是山岭薄地。在村子周围是肥沃良田。解放初,村里人口不足1000,当时土地有2030亩,人均土地2亩多。但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村民常是守着土地饿肚子。70年代初,因建厂、修路,占去村中土地数百亩。本村村民划宅基地、副业用地,总计占去土地1000亩。土地减少了,而人口却增加了近700人。但由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村里所剩近千亩土地,水浇地达800亩。土地所出,仍能满足全村人的口粮。自80年代打深水井两眼,扩大了水浇面积;2000年又打深井一眼,现在全村吃了自来水。 南下冶村址地势平坦,古时为交通要道。据志书记载:“清嘉庆年间,有莱城至新泰驿路……”村南大石桥就是清嘉庆年间修驿路时官府修建的桥梁之一。因桥面能并行两辆车,故该桥原名叫双车桥。桥下水流湍急,夏季山洪常冲毁桥梁,故南桥曾多次重修。原来的南桥二柱三孔,桥而到水而有5米高,桥柱、桥面、桥翼均用巨石砌成,每块石料重达3吨以上。桥北头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古槐。槐树台也是用巨石砌成,台上刻有棋盘。夏季人们绕树而坐,纳凉对弈。南桥1984年被山洪冲毁,1987年异址重建,古树也因树台冲毁而倒下,古老的南桥也只存其名了。 南下冶村在旧社会治安混乱,常有土匪出没。为免遭匪患,清朝咸丰年间,村民合修了围子墙。围子墙在20世纪70年代尚有数处墙迹,现已不复存在。 由南桥沿河向东行,至村东南角处,就是土地庙遗址。原来的土地庙是建在半米高的平台上,占地半亩,坐北朝南。庙是修建整齐的三小间北房,庙内神像三座。此庙于1958年拆毁。村中现仍存有的古建筑是吕家祠堂,清朝中叶莱芜境内吕姓一家合资修建,青色砖瓦,廊柱流丹,飞龙蟠春,影壁刻石,古拙简练,被称为古式建筑之十全工程。现仅存门楼和堂屋。 南下冶村民风古朴,自古有请智公求雨之俗。民谣:“刮东风,刮西风,单等南下冶请智公。”每当天旱时,先设香坛,扶乩占问,然后,派纯正之人去泰山请智公。据传,只要心诚意真,每每不等跪拜仪式完毕,则已大雨滂沱。邻村的人,为了救枯苗,也派人来要求请智公。 南下冶村民虽是累世农耕,然也很重视文化。办教育历史悠久,清朝时就有专门校舍。村民闫绍猷曾是本村较早的私塾教师。解放前,南下冶村学有成就的是闫绍孔。据《闫氏族谱》记载:“闫绍孔,字卓堂,号圣泉,清秀才优增生,授七品职衔。民国后历任莱芜县议事会议长,县农会副会长职。”闫绍孔善写文章,敦好人品,当时县令曾赠金匾,题曰:“德艺绝伦”。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村里先后有63人考入全国各类大中专学校。第一个大学生是闫加胜,现任新泰市税务局局长。第一个本科生狄元孝,现任山东省建筑工程审计厅科长。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孙玉芳,现在北京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第一个博士生刘承普,其父早丧,家境贫寒,每逢假期,自去砖厂打工,1995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1999年考中硕士研究生,2002年考中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承普品学兼优,在山师大学习时,因其母有病,就带母人校学习,大众日报、莱芜日报均作过报道。 自1974年开始,南下冶村曾作为知识青年劳动基地,接受三批莱钢下乡知识青年,达40余人。恢复高考后,宋文彬、张其明、王晓平、王玲等人考入大学。 南下冶村历代以农为本,但在经营方面,也不乏精明之人。村民闫承先,在20世纪20年代孤身闯关东,后来在青岛经商,累资达800万元,自有火轮船二艘,后又创办了“德增祥汽水公司”,自青岛、博山、泰安、济南至莱城、颜庄均有分店。 改革开放后,村民李先华,抓住有利时机,大胆投资,10年间,资本积累达300余万元,现主营白灰厂,雇工40人,自备货运车6辆,自购桑塔那轿车l辆,成为新时代本村第一个自有小轿车的人。 南下冶村文化生活丰富。旧社会时,每到春节前,排练自编的莲花落、快板等节目,春节后在本村场院里扎台演出,本村演后,再到邻村演,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每年都排练。南下冶村人生性和气幽默,有一项自古流传、远近闻名的娱乐活动方式:抬杠。村里有一条专有的抬杠街,平时,天一亮就有人来此“抬杠”,直到晚上10点。只要有话茬,不管长幼均可张口即来。有时妇女也可以插上抬,以此自行取乐。 南下冶在技艺方面,亦有高超之人。木工王丙夏使的锛,就有绝技。他能用锛一锛砍到墨,砍出的木板平面像刨出一样平。巧木匠薛夕周受过名师传授,专事修庙,庙四个角都由他亲手做。 解放后,村民先是自发组织变工组、互助组,后来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直至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庄稼丰收,但未收获好。共产风、浮夸风猛吹,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办食堂,使村民在艰难中苦熬了3年。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学大寨,兴修水利,发展机械灌溉。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单铧犁到用拖拉机耕地,照明由煤油灯到电灯,但在改革开放前始终未解决人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给南下冶村经济带来了活力。现在村里有7户专门经营养殖业;农田种植也由原来的单一种植粮食改为多种经营,现在村里种蔬菜地也达400亩,占总亩数40%。 南下冶村资源丰富。1968年建砖瓦厂、石灰窑,开煤矿,组建建筑施工队。1983年,钢城第二实业公司来南下冶建井采煤,带动了本村经济飞速发展。1996年,村投资40余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人均住房由原来10平方米达到45平方米以上,一户一院;1998年,15户村民建了商住楼,总建筑面积达1535平方米。 在解放战争年代,村民为革命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村中先后参加革命战争的有20多人,为革命捐躯的烈士有6位。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妇女为战士做军鞋,碾军粮;莱芜战役中,组织妇女摊煎饼送到前线;村里组织的担架队随军南下,一直打过长江。 南下冶悠久的社会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多种多样的优秀人才。过去的光辉昭示着灿烂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莲花池村 |
¡¡¡¡Á«»¨³Ø´åλÓÚÀ³³Ç¶«ÄÏ15¹«Àï´¦¡£Î÷ÁÙÀ³Î߰˾°Ö®Ò»µÄãëºÓ£¬¶«ÃæÓëÐÂãë¿óÒµ¼¯ÍŵÄÅËÎ÷ú¿óÏàÁ¬£¬±±ÃæÊÇÑÕׯ»ð³µÕ¾£¬ÄÏÃæ½ô¿¿205¹úµÀºÍÀ³º«¹«Â·£¬À³´ÅÌú·´Ó´åÖд©¹ý£¬½»Í¨·½±ã¡£´åׯռµØÔ¼300Ķ£¬¸ûµØ470Ķ£¬¹²346»§£¬1126¿ÚÈË¡£ ¡¡¡¡¾ÝÍÁµØÃí±®¼ÇÔØ£¬Ã÷³¯ºéÎäÄê¼ä£¬Áº¡¢ÂÞ¡¢Åí¡¢¸ß4ÐÕÓÉɽÎ÷Ǩ´Ë½¨´å£¬ÔÃû¼Ö¼Òׯ¡£¾Ý´åÖÐÀÏÈË»ØÒ䣬¡°Îĸǰ´å¶«ÍÁµØÃíһʯ±®ÉϿ̣º¡°Ó®ÒØÖ®¶«£¬¹Å¼Ö¼Òׯ£¬½ñÁ«»¨³ØÒ²¡£¡±Ó־ݽ¨ÃíÊ©Ö÷Ãû¼±®ÔØ£¬ÉÏ¿ÌÊ©Ö÷Ãû¶àΪÁºÐÕ¡£¾Ý´«Ëµ£¬ºóÀ´Áº¼Ò³ö·ËÔô£¬±»¹Ù±ø½Ëû£¬Ö»ÌÓÍÑÁ½ÈË£»ÆäÓàÐÕÊÏÈ˼ÒÒ²º¦ÅÂÊÜÇ£Á¬·×·×°á×ß¡£´Ëºó½ü°ÙÄ꣬´Ë´¦ÎÞÈ˾Óס£¬ÌïµØ»ÄÎߣ¬¼Ö¼Òׯ²»¸´´æÔÚ¡£Ö±µ½Ã÷Ä©Çå³õ£¬ÏȺóÓÐÀî¡¢Ñî¡¢»Æ¡¢Îä¡¢ºÎ¡¢´÷¡¢Íõ¡¢ãÆ8ÐÕÈ˼ÒÂ½Ðø°áÀ´£¬×î³õÔÚ¼Ö¼ÒׯÔÖ·ÒÔÎ÷200¶àÃ×´¦½¨´å¡£´åÀïÈ˼û´åÅÔÓÐһȪ£¬ÈªË®Ó¿³ö£¬ÐîË®³É³Ø£¬³ØÖÐÿÌìÔçÉÏ£¨ÀèÃ÷ʱ·Ö×îÇå³þ£©³öÏÖÓеĴóÈçÁ³Åè¡¢ÓеÄÅÌ×Ó´óСµÄÒ»¶ä¶äºìÇà²Ë£¬¿áËÆÁ«»¨£¨ÖÜΧÂÌÉ«£¬Öмä·ÛºìÉ«£©£¬¹Ê¸Ä´åÃûΪÁ«»¨³Ø´å¡£ ¡¡¡¡Á«»¨ÈªÔÚ40Äêǰ»¹³£ÄêÅçÓ¿£¬Ë®¼«Ç峺¸ÊÌ𣬶¬Å¯ÏÄÁ¹£¬ÖÜΧÂÌÁøÆÅæ¶£¬·ç¾°ÓÅÃÀ¡£ÇÒÓÐÒ»ÃÀÀöµÄ´«Ëµ£º´åÖÐÇîÈË»éÉ¥¼ÞÈ¢ÐèÓò;ߣ¬¿Éµ½Èª±ß·ÙÏãÆíµ»£¬ÈªÖм´Æ¯³öËùÐè²Í¾ß£¬Óú󻹸ø¡£ºóÓÐ̰ÐÄÖ®ÈËÓú󲻻¹£¬´Ó´ËÇóÖ®²»µÃ¡£ ¡¡¡¡´åÃñÔø¶à´ÎÕûÐÞÁ«»¨Èª£¬Ã¿ÐÞÒ»´Î¶¼ÓÐËùÀ©´ó¡£20ÊÀ¼Í60Äê´úĩ֨ÐÞʱÓÉÓÚÍڵýÏÉî£¬ÔøÍÚ³öÊ®¼¸¸öÓÜÊ÷ÛÙ£¬ÓÐÈË˵³ØÖкìÇà²Ë¼´Óë´ËÓÜÊ÷ÛÙÓйأ¬ÊÇ´ËÎï¾Ë®½þÅÝÉú³ÉµÄºìÇà̦¡£ ¡¡¡¡Çå¹âÐ÷Äê¼ä£¬´ËȪ±»ÁÐΪÀ³ÎßÏØÖøÃûµÄ°Ë´óȪ֮һ£¬Õþ¸®ÅÉÈËѲ²é£¬´óºµÖ®Äê½ûֹũÃñÓÃȪˮ¹à¸È¡£1959ÄêÓÉÓÚÐÞ½¨À³´ÅÌú·£¬ÍÚÍÁÌî·»ù£¬ÐγÉһƬµÍÍݵأ¬Á«»¨ÈªË®±ãÐγÉÒ»ÍôÍôºÉÌÁ¡¢µ¾³Ø¡£×ݺύ´íµÄË®ÇþÏàÁ¬£¬ÓãϺ³ÉȺ£¬ºÉ»¨ÍÂÑÞ£¬µ¾¹ÈÆ®Ï㣬һÅÉ¡°½ÄÏ¡±·ç¹â¡£¿ÉÏ§Ëæ×Ÿ½½üú¿ó¿ó¾®µÄ²»¶Ï¿ª²ÉÑÓÉìºÍµØÏÂˮλµÄ²»¶ÏϽµ£¬Á«»¨ÈªÖðÄêήËõ£¬µ½ÉϸöÊÀ¼Í70Äê´úÖÐÆÚȪˮÓÚºÔ£¬ÔÀ´µÄË®ÌïÓÖ³ÉÁ˺µÌï¡£ ¡¡¡¡Á«»¨³Ø´åÀúÊ·ÑØ¸ïÎÞ¶à´ó±ä»¯£¬Ò»Ö±Îª½ñÑÕׯÕòËùϽ¡£ ¡¡¡¡Á«»¨³Ø´åÀúÊ·ÓÆ¾Ã£¬´åÃñÊÀ´úºÍÄÀÏà´¦£¬¸û¶Á´«ÊÀ£¬·±ÑÜÉúÏ¢¡£ ¡¡¡¡ÔÚ³¤ÆÚµÄ¸ïÃü¶·ÕùÖУ¬Á«»¨³Ø´å¹ã´ó´åÃñÇÚÀÍÓ¸ң¬ÊÂÊÂÕùÏÈ£¬´´ÔìÁ˻Ի͵ÄÒµ¼¨¡£¿¹ÈÕÕ½Õù³õÆÚ£¬ÏçÀïµÄ¿¹ÈÕ¶¯Ô±Î¯Ô±»á¾ÍפÔÚ±¾´å¡£ËûÃÇÒ»Ö±·¢Õ¹µ½20¶àÈË£¬ÌìÌìÐû´«ÎÒµ³µÄ¿¹ÈÕÖ÷ÕÅ£¬×éÖ¯ÃñÖڲμӿ¹ÈÕ¹¤×÷£¬½¨Á¢Ñ§Ð££¬³ÉÁ¢¸¾Å®Ê¶×ְ࣬¸ãµÃºìºì»ð»ð¡£´åÀïÒ²³öÏÖÁËÒ»Åú¿¹Õ½Ó¢ÐÛ£ºÈç»ÆÐã²Å¡¢ÀîºÍµÈÈ˶¼ÓмßÃðµÐÈ˵ÄÒµ¼¨¡£»ÆÐã²ÅÍ·ÄÔ´ÏÃ÷£¬Ö¾ÏòÔ¶´ó£¬1936Äê¾Í¿¼ÉÏÑÕׯ¸ßµÈѧÌã¬Òò¼ÒƶÉϲ»Æð£¬µÚ¶þÄêÔٴο¼È¡¡£Òò¿¹Õ½±¬·¢£¬Î´±ÏÒµËû¾Í²Î¼ÓÁË´åÀïµÄ¿¹ÈÕ¹¤×÷¡£1943ÄêÔÚ¿¹Õ½×îÀ§ÄѵÄʱºò£¬»ÆÐã²ÅÒãÈ»²Î¼Ó°Ë·¾ü¡£Ëû×÷Õ½Ó¸ң¬¶à´Î¸ºÉË£¬ÊÇÒ»µÈ²Ð·Ï¾üÈË¡£½â·Åºó£¬»ÆÐã²ÅÈÎÐìÖÝÊÐίµ³Ð£Êé¼Ç¡£½â·ÅÕ½ÕùÄê´ú£¬È«´åÖ»ÓÐ360¶à¿ÚÈË£¬1946Äê´ó¶¯²Î¾ÍÓÐ 22ÃûÇà׳Äê²Î¾ü£¬1948ÄêÓÖÓÐ3È˲ξü£¬ÆäÖÐÓÐ2È˼ÓÈëÁËÖøÃûµÄ¡°ÌúÆßÁ¬¡±£¬Á¢ÏÂÕ½¹¦¡£Çà׳Äê²Î¾üÉÏǰÏߣ¬¸¾Å®¡¢¶ùͯæ֧ǰ¡£¸¾Å®ÃÇ×ö¾üЬ£¬ÄëÃ××ö·¹£¬Ë;üÁ¸£¬»¤ÉËÔ±£¬ÑùÑù¶¼¸É¡£1946Ä꣬Á«»¨³Ø´åÒԴ󶯲ι¤×÷×öµÃºÃ£¬°´È˿ڱÈÀý²Î¾üÈËÊý¶à£¬Ö§Ç°¹¤×÷³öÉ«£¬±»ÆÀΪÀ³ÎßÏØÖ§Ç°Ä£·¶´å£¬»ñµÃÏØÕþ¸®°ä·¢µÄ½õÆì¡£´åÅ©¾È»á³¤´÷ÐË¼ó±»ÆÀΪģ·¶´å¸É²¿£¬»ñµÃһöëÖ÷ϯ¡¢-Á½ÈËÏñÕ¡£µ±Ê±¡¶´óÖÚÈÕ±¨¡·ÒÔ¡¶Ö§Ç°Ä£·¶´åÁ«»¨³Ø¡·ÎªÌâ×÷Á˱¨µÀ¡£´åÀïµÄÃñ±øÒ²²»¸ÊÂäºó£¬Õ½¶·Ó¢-Ðã²ÅµÄ¸ç¸ç¡¢Ãñ±ø¶Ó³¤»ÆÐãʤ£¬´øÁìÃñ±ø»ý¼«²ÎÕ½£¬ÑºËÍ·ý²£¬ÇÀ¾ÈÉËÔ±¡£l947Äê3ÔÂ21ÈÕ¡¶´óÖÚÈÕ±¨¡·µÇÔØÁËËûµÄÓ¢ÐÛʼ£¡£ËûÊǵ±Ê±ÑÕ×¯ÇøÓÐÃûµÄ»ý¼«·Ö×Ó¡£ºóÀ´Ëû¹âÈÙ¸ºÉË£¬ÊǶþµÈÒÒ¼¶²Ð·Ï¾üÈË£¬½â·ÅºóÒ»Ö±ÔÚ´åÀ﹤×÷£¬ÔøÈδåÖ§Êé¡£ ¡¡¡¡½â·Åºó£¬Á«»¨³Ø´åÒ²Ò»Ö±ÊÇÏØ£¨Çø£©¡¢¹«É磨Õò£©¼¶ÏȽøµ¥Î»£¬°ì¹«ÊÒµÄǽÉϹÒÂúÁ˽±×´½õÆì¡£1945Ä꿹սʤÀûºó£¬´åÀïÒÔÍõÔòã©¡¢ÑîÊØÏס¢ÑîÊØÀñΪÊ×µÄÅ©Ãñ¾ÍÏìÓ¦µ³µÄºÅÕÙ³ÉÁ¢Á˱乤×é¡£1953Äê³ÉÁ¢»¥Öú×é¡£1955Äê³ÉÁ¢³õ¼¶É磬´÷ÐËÇÚÈÎÉ糤¡£1956ÄêÓëÄÏÏÂÒ±´å»ï°ì¸ß¼¶É磬1957Äêºó¶ÀÁ¢£¬ÑîÎÄÃ÷ÈÎÉ糤¡£1958Äê³ÉÁ¢ÈËÃñ¹«Éç¡£Õâʱ£¬ÅËÎ÷ú¿óÔÚÁ«»¨³Ø´å¶«½¨Á¢£¬1959Äê´åÖÐÐÞÌú·£¬´åÃñ»ý¼«Ö§Ô®¿óÇø½¨Éè¡£ÐÞÌú·ÐèÒª°áǨ£¬ËûÃǺÁÎÞÔ¹ÑÔ£¬ºóÀ´µÄÀ³Îß°ð×Ӿ硶Èý¶¨×®¡·£¬¾ÍÊǸù¾Ý¸Ã´åÕæÊµ¹ÊʱàдµÄ¡£ ¡¡¡¡ÇÚÀÍÖǻ۵ÄÁ«»¨³Ø´åÃñ£¬ÔÚ´óÁ¦Ö§Ô®¿óÇøµÄ½¨ÉèµÄͬʱ£¬Ò²ÒÀÍÐú¿ó·¢Õ¹×Ô¼º¡£´Ó20ÊÀ¼Í70Äê´ú³õ£¬´åÀï¾Í´ó¸ã¸±Òµ£¬×³´ó¼¯Ìå¾¼ÃʵÁ¦£¬ÏÈºó½¨ÆðÁËúí·Ê¯×©Íß³§¡¢Áò»Ç³§¡¢Á¶Ãº³§¡¢ÔËÊä¶Ó¡¢·¹µê¡¢Õ³ÍÁ¿ó¡¢Ê¯»Ò³§µÈÆóÒµ£¬¼¯Ì徼ò»¶Ï·¢Õ¹×³´ó£¬ÈËÃñÉú»î´ó·ù¶ÈÌá¸ß£¬Êǵ±Ê±ÑÕׯ¹«ÉçÓÐÃûµÄ¸»Ô£´å¡£1978Ä깫É絳ίÔÚÁ«»¨³Ø´åÕÙ¿ªÁËÉçÔ±ÄêÖÕ·ÖÅä¶ÒÏÖÏÖ³¡»á£¬¸÷´å¸É²¿¶ÔÁ«»¨³Ø´åµÄÆÕͨһ¼ÒÒ»´ÎÁìµ½¼¸Ç§ÔªÇ®ÏÛĽ²»ÒÑ¡£´åÀïµÄשÍß³§¡¢Áò»Ç³§ÔÚ1972Ä꽨³§Ö®³õ¾ÍÊܵ½Ê¡¡¢µØÇøµÄ´óÁ¦±íÕã¬ÏȺó²Î¼ÓÁËȫʡºÍÌ©°²µØÇø»ù½¨¹¤×÷»áÒ飬²¢ÓÉ´åÀ︺Ôð¸±ÒµµÄÖ§²¿Î¯Ô±ÑîÎÄ´Ï×÷Á˵äÐÍ·¢ÑÔ£¬Á½³§µÄͼƬºÍúí·Ê¯×©Ò²ÔÚ¼ÃÄÏÕ¹³ö£¬1972Äê3ÔÂ27ÈÕ·¢µÄɽ¶«Ê¡¸ïίÉú²úÖ¸»Ó²¿¿Æ¼¼°ì¹«ÊÒÇ鱨×é¡¶¿Æ¼¼²Î¿¼×ÊÁÏ¡·×÷ÁËÏêϸ½éÉÜ¡£ ¡¡¡¡µ³µÄʮһ½ìÈýÖÐÈ«»áÒÔÀ´£¬ÇÚÀ͵ÄÁ«»¨³Ø´å´åÃñ½â·Å˼Ï룬ץס»úÓö£¬¹ã¿ªÃÅ·£¬¾¼Ã½¨ÉèÓÖÓÐÁËеķ¢Õ¹¡£ÔÚÔÀ´µÄ´å°ìÆóÒµµÄ»ù´¡ÉÏ£¬ÔËÊäÒµ¡¢½¨ÖþÒµ¡¢×°ÊÎÒµ¡¢Òûʳ·þÎñÒµ¡¢ÐÞÀíÒµ¡¢ÑøÖ³ÒµµÈÈçÓêºó´ºËñ£¬Å·¢Õ¹¡£´åÀïÏȺóÓÐ40¶à¼ÒÔÚ¿óÇøÖÜΧ½¨ÆðÁËÉÌÒµ·þÎñÂ¥¡£1994Äê´åÀィÆðÁËÕ¼µØ30Óà͵ÄũóÊг¡£¬Í¶×Ê15ÍòÔª£¬ÔÚÊг¡ÄÚ½¨ÆðÁ˸ּÜÌìÅÄÚÉèË®Äà»ǫ̃£¬²¢Á¢Á˴󼯣¬²»µ«·½±ãÁËÖÜΧ´åׯµÄ²ËÅ©£¬¶øÇÒ¸üΪÅËÎ÷ú¿ó2ÍòÃûÖ°¹¤¼°¼ÒÊôµÄÉú»î´øÀ´ÁË·½±ã£¬Í¬Ê±Ò²Ôö¼ÓÁËÁ«»¨³Ø´åµÄ¾¼ÃÊÕÈë¡£¡¶À³ÎßÈÕ±¨¡·ÔøÁ½´Î±¨µÀÁ˸ôåÐ˽¨Å©Ã³Êг¡µÄÇé¿ö¡£¸öÌ徼÷¢Õ¹½ÏÓÐÃûÆøµÄÓУºÀî²ý·¢¾ÓªµÄ°Ù»õ³¬ÊУ¬ÈÕÏúÊÛ¶îÉÏÍòÔª£»Àî²ý±¦ÓµÓÐÀ³¸ÖÖÁ¼ÃÄÏ¡¢ÕŵꡢÁÙÒʵĸߵµ¿Í³µ¶à²¿£¬ÊǸֳÇÇøÓÐÃûµÄ¸öÌå¿ÍÔË»§£¬ÓÚ1997Äê°ìÆð¸Ö³ÇÅôÏè³ö×âÆû³µ¹«Ë¾£»ÑîÊÀº£¡¢ÀîÊçÏé¡¢ÑîÊÀÖÒÊǽÏÓÐʵÁ¦µÄ»õÔËÒµÖ÷£»Àî°²×Ըĸ↑·Å³õ¾Í·¢Õ¹ÑøÖ³Òµ£¬±»ÓþΪ¡°ÄÜÈËÀî°²¡±¡£´åÃñÈ˾ùÊÕÈëÒ²´ó·ù¶ÈÔö³¤£¬ÓÉÉú²ú¶ÓʱµÄÔ¼200ÔªÔö³¤µ½2001ÄêµÄ3600Ôª¡£Á«»¨³Ø´å´ÓÈݱ¼ÏòС¿µ£¬¾ÓÃñÉú»îÈÕÒæÒóʵ£¬¼¯Ì徼ò»¶Ï·¢Õ¹£¬ÏÖÔÚÈ«´åʵÐС°Èýͳһ£¬ËIJ»Òª¡±£¬¾ÍÊÇͳһ¸û¡¢½½¡¢ÍÑ£¬¸û¡¢½½¡¢ÍѵķÑÓúͼ¯×ÊÌáÁô²»Òª£¬¾ÍÊDz»Ïò´åÃñÁ²ÊÕÒ»·ÖÇ®¡£¶ÔÀÏÈõ²¡²Ð´åÀïÓÐÕչˡ£´åÀï°²×°Á˱Õ·µçÊÓ£¬Í¨ÁË×ÔÀ´Ë®£¬µç»°»§ÓµÓÐÂÊ´ïµ½ÁË60%ÒÔÉÏ¡£1997Ä꣬¡¶À³ÎßÈÕ±¨¡·ÔøÒÔ¡°Á«»¨³Ø´å»¹ÊÇÄ£·¶´å¡±ÎªÌⱨµÀÁ˸ĸ↑·ÅÒÔÀ´£¬¸Ã´åÔÚ·¢Õ¹¾¼Ã·½ÃæËùÈ¡µÃµÄÍ»³ö³É¼¨¡£ ¡¡¡¡Á«»¨³Ø´å×Ô¹ÅÓÐ×ðÊ¦ÖØ½Ì¡¢³çÉÐÎÄÃ÷µÄÓÅÁ¼´«Í³¡£ÑîÓÀÌ©¡¢ÑîÓÀÁ®µÈÈËÊÇ´åÀïÊÜÈË×ðÖØµÄ˽ÛÓÏÈÉú£»ÑîÓÀÌ©»¹ÄÜͬʱΪÈË¿´²¡£»ÑîÊØ¿¡ÊÇÊ®Àï°Ë´åÖøÃûµÄרÖÎÖÌ´¯µÄ´ó·ò¡£20ÊÀ¼Í30Äê´ú³õ£¬»ÆººÇå±ÏÒµÓÚÌ©°²ÈýÖУ¬Êǵ±Ê±´åÀï×î¸ßѧÀúÕߣ¬ÔøÈÎÑÕׯ¸ßµÈѧÌýÌʦ¡£ÔçÔÚ¡°ÎåËÄ¡±Ô˶¯ºó£¬Á«»¨³Ø´å¾Í´ø¶¯ÏàÁڵı±ÏÂÒ±¡¢¶«Î÷ÕÕÁÙ¡¢ÀÔÆÂ´åºÏ°ìѧÌã¬ÓÉÑîÓÀÌ©ÓëÍâ´åÒ»ÈËÈν̣¬ºóÒòÕ½ÂÒѧУ½âÉ¢¡£ºóÁ«»¨³Ø´åÓÖ×Ô°ìѧУ£¬ÔÚ¿¹ÈÕÕ½ÕùÖж϶ÏÐøÐø£¬1943ÄêÖØÐ»ָ´Ê±£¬½ÌʦÑîÓÀÌ©²»Çü·þÈÕ¿ÜÅ«»¯½ÌÓý£¬ÖØÐÂ½ÌÆð˽Ûӽ̲ġ°Èý×Ö¾¡±¡¢ËÄÊé¡¢¡¶ÂÛÓï¡·µÈ¡£ÐÂÖйú³ÉÁ¢ºóÒ»Ö±ÓдåС£¬1969ÄêÓë±±ÏÂÒ±´åÁª°ìÖÐѧ£¬ÖÁ1980ÄêºÏ²¢ÓÚÑÕׯÁªÖС£1975Äê´åÀïÖØ½¨×©Í߽ṹµÄÐÂУÉᣬ1982ÄêÓÖÓë±±ÏÂÒ±´åÁª°ìСѧ£¬¸ÇÆðÁ˵±Ê±½ÏΪÏȽøµÄǰ³öÏýÌÊÒ¡£½ÌÊÒµÄ¿í³¨Ã÷ÁÁ¡¢×ÀµÊµÄÕûÆë¡¢½ÌѧÉ豸µÄÅäÖã¬ÔÚµ±Ê±µÄÑÕ¹«ÉçÊÇÊ×ÇüÒ»Ö¸µÄ¡£×Ô1977Äê¡£»Ö¸´¸ß¿¼ÖƶÈÖÁ2001Ä꣬ȫ´åÒÑ¿¼ÈË´óÖÐרԺУѧÉú44ÈË¡£ÆäÖÐÑîÊÀ»¢¡¢ãÆÕñ¹óÒÑ»ñ˶ʿѧλ²Î¼Ó¹¤×÷£¬Íõ±¦¾®¡¢ÑîÏþ¾êÕýÔÚ¶ÁÑУ¬ãÆÕñ¹óɽũ´ó˶ʿÑо¿Éú±ÏÒµÁôУÈν̣¬ÑîÎÄÇ¿ÉϺ£½»´ó±¾¿Æ±ÏÒµ·ÖÅäÓÚÀ³Îߵ糧¡¡ ¡¡¡¡Á«»¨³Ø´åÃñ´¾ÆÓÉÆÁ¼£¬ÔÚµ³µÄÁ쵼ϣ¬Ë¼Ïë¾õÎò¸ß¡£ÔÚÅËÎ÷ú¿ó¡£¡°ËÄ•ËÄ¡±Ãº³¾0ʹʡ¢¡°Æß•Ò»Èý¡±Íß˹0ʹʷ¢ÉúÒÔ¼°ÔâÊÜÁú¾í·çÏ®»÷ʱ£¬¸øÓ蹤ÈËÀÏ´ó¸çÒÔÓÐÁ¦Ö§Ô®£¬ËÍË®ËÍ·¹£¬ÌåÏÖÁ˹¤Å©Ò»¼ÒÇ×µÄÓãˮ֮Çé¡£ ¡¡¡¡×î½üÅËÎ÷ú¿óÓÖÔÚ¿óÓë´åÖ®¼ä½¨ÉèÒ»´¦1.2ÍòǧÍßʱµÄÈȵ糧£¬ÕâÎÞÒÉÓÖ¸øÁ«»¨³Ø´å¾¼Ã×¢ÈëÁËеĻîÁ¦£¬´øÀ´ÁËеľ¼Ã·¢Õ¹µÄÏ£ÍûºÍÉÌ»ú¡£Á«»¨³Ø´åǰ¾°Ò»Æ¬¹âÃ÷£¬¸ÉȺһÐÄ£¬Óëʱ¾ã½ø£¬Í»³ö¾¼ÃµÄ·¢Õ¹£¬ÕÐÉÌÒý×Ê£¬Ïò×ŵڶþ²½¾¼Ã·¢Õ¹µÄÕ½ÂÔÄ¿±êÂõ½ø¡£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nicesnow"·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黄花店村 |
黄花店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东隔汶河与北下冶村相望,南与南下冶村接壤,西邻野虎沟村,北靠郭家台村,二O五国道从村东通过,交通便利。地势西为丘陵,东为平原。全村现有1025口人,耕地面积500余亩。 据村碑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吕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以开茶水店为业。相传曾有皇姑经此住宿,曾名皇姑殿,明末易名为皇姑店,清初改称黄花店。黄、吕、董、史为村中四大姓。 《莱芜市组织史资料》载,抗日战争时期,黄花店村隶属四区中的黄花区;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黄花店村隶属颜庄区;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隶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至今隶属颜庄镇。 黄花店村建村400多年来,村民世代和睦相处,勤劳勇敢。民国前夕,时局动荡,各地土匪成患,村民备受其害,于是自发组织,沿村四周,筑起围墙。围墙用三合土夯成,下宽上窄。围墙上方有垛口,并扯有铁蒺藜。围子墙留有四个寨门,没有南门,除了东门、西门、北门外还有一个小西门。每座寨门之上都修有瞭望台,四座炮楼均布于围墙上,都紧靠寨门。从外形看,炮楼有圆形的,有方形的,形态各异。每座炮楼和寨门之间又建有一座炮台,共8座。围子墙外围挖有一人多深的壕沟。北门上方留有“人和寨”三个字的石匾;东门上方的石匾上刻有“迎汶”两个大字,左边刻有一行小字:“光绪二十六年立”。当时,附近一带仅黄花店村有围子墙,一有匪患,周围村庄的村民常来此避难。后来匪患渐绝,村民不再续修,围墙渐毁。 战争年代,黄花店村牺牲了5名同志,每位革命烈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郭家台村 |
郭家台村向南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西北去莱城约15公里,南与黄花店村相邻不足1公里,北至莱芜硫酸厂生活区,正西是莱芜市碳黑厂,二O五国道沿村东径直而过,南来汶河从村东顺国道东蜿蜒西北而去。全村184户,总人口493人,耕地面积288亩。 元朝末年,孙姓居此,因北岭石块层叠如板页,曾名薄板台。后由郭姓迁此,人丁兴旺,成为大户,改称郭家台,村中现有郭、黄、刘、王、孙、李、吕、毕8姓,8姓中以郭、黄、刘3姓居多。村民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繁衍生息。 解放前,郭家台村地薄人穷。土地大部分是涝洼滩,旱涝不收;全村连一幢好宅子也没有;有四分之一的农户流落到东北、山西、沂源等地逃荒,是远近闻名的“要饭村”。村中大多数人以干“煤黑子”谋生。 郭家台村1951年隶属黄花乡;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初与黄花店村、南下冶村、北下冶村、莲花池村联合为颜庄区黄花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颜庄人民公社,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颜庄管区;1984年改属颜庄办事处颜庄管区;1985年属颜庄镇颜庄管区。 解放初,郭家台村原有耕地300多亩,1974年后“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坟,围堰,治碱造田,增加耕地100多亩,人均耕地0.9亩。1970年至今,因厂矿和公路拓宽占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现人均半亩水浇田,一分旱田。70年代以前,郭家台村水源条件较差,全村只有一眼机井,灌溉条件严重不足,农作物连年歉收,只能靠天吃饭。1970年莱钢石灰石矿开工建设后,村内接上了电,打了机井,安上了水泵,加上矿上流出的废水加以利用,灌溉非常方便及时。从1994年后,村内又打了大口井2眼,配22千瓦全套水泵浇灌。 郭家台村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他们有的牺牲在战场,有的留队工作,有的转业回乡。四名烈士:吕化实在寿光牺牲,郭俊雨在泗水牺牲,郭爱群在朝鲜战场上牺牲,郭庆觉在莱芜战役中牺牲。两名荣军:郭爱科二等甲残废,王瑞贞三等残废。李周公留部队任武汉军区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其中,二等甲荣军郭爱科,在舟山战役负伤,为保卫祖国英勇作战,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负伤回村后,身残志不残.不怕苦,不怕累,挂着双拐,拖着残腿,兢兢业业为党为民工作,为郭家台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等荣军王瑞贞,战争年代转战南北,英勇作战,参加过朝鲜战争,负伤后回村,在村中苦干、实干,发扬了战争年代的拼搏精神,受到村民的称赞。 郭家台村民勤劳耕作,亦深谙发家致富之道。1982年以来,一部分有见识的村民便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而是把目光瞄向社会,以莱钢石灰石矿、水泥厂,莱芜硫酸厂和二O五国道为依托,积极从事建筑业、运输业、木器加工业、饮食服务业、车辆、电器维修业、家庭作坊等个体生产经营发家致富。 过去村内无街无道,1992年在莱钢矿方的支持下,规划了街道,拆迁了房屋,垒砌了水沟,整修了长600米、宽6米的中心大街;1995年又修建了长300米、宽8米的后大街,村中道路畅通。生产路也进行了改修,交通十分方便。现在家家通电话,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郭家台村地理位置优越,投资环境得天独厚。先后有莱芜市交通稽查站、交警颜庄中队在村北落户。2002年初,由颜庄镇政府招商引进的阀门铸造厂,现已竣工投产。郭家台确实是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的风水宝地。 郭家台人世代勤劳,诚实好客,文明达理,村风淳良。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北下冶村 |
北下冶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颜庄镇北3公里处。东邻新汶矿业集团潘西煤矿,西临汶河及205国道,南接莲花池村,北靠莱城区辛庄镇墨埠村。全村现有372户,1116口人,耕地412亩。 据村碑记载,北下冶村由元朝文宗年间建村。因址在汶河北岸,村旁有古冶铜炉遗址,故名北下冶。村中大部分村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大槐树或冀州枣强迁入,黄、王、李、段4姓居多。村中刘姓是老户人家。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 该村历经沿革,始终隶属今颜庄镇。 北下冶村人,一向重视教育。1929年即建立私塾一处;1958年村里重建起村小学一处;1969年建起北下冶村联中。村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学生学习认真,成绩显著。1960年黄振孝考上煤炭学院,这是村中的第一名大学生。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里共考取了40名大中专学生,其中有3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村人段伦超考进莱阳农学院,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名大学生。 北下冶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0年,土匪横行乡里,祸患无穷。村民成立红旗会,与土匪斗争。有一次土匪刘黑七的部下,住进了附近的下河沟村。该村会员和其他村的会员联合在一起,用大刀、长矛,终于把土匪打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男劳力为子弟兵抬担架、运给养,妇女们碾军粮、做军鞋,村民们纷纷送子、送夫参军。1946年“大动参”时,村内先后有19名青壮年参军。他们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小的北下冶村就有6位烈士。解放后,北下冶村人紧跟党走,大力支援国家的水力建设,对东平湖的治理,杨家横、雪野、葫芦山、乔店、黄崖等水库的建设,村里都派出了大批精壮劳力前去参战。 北下冶村人勤劳智慧。在旧社会,为了求生,他们练就了各种谋生的本领。村人段振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说、学、逗、唱的高超技艺。他表演的评书,不用任何道具,仅凭口演,就把故事讲得活龙活现,深受人们的欢迎。他活动的足迹,遍布山东各地,甚至长江以南。旧时,他们车推肩挑着蔬菜,北上博山、南到新泰、东到沂源去卖。村民们起五更睡半夜,终日奔波,备尝艰辛,即使这样也难以填饱肚子。 解放后,北下冶村人才真正开始过上好日子。人们战天斗地,决心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1965年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截河引水,使水浇地面积达到50%以上。1968年在莱钢帮助下,修建扬水站一座,扬程7米,修水渠200米,扩大水浇地面积30%,使全村水浇地面积达80%以上。北下冶村人多地少,加上修建铁路,建火车站,占地200多亩,可耕地所剩无几。从1969年开始,他们搬运土方,垫地整地,到1970年结束,共运土方8.6万立方米,把沿河岸的不毛之地改造成粮田,扩大粮田面积100多亩。 1960年辛大铁路经过该村,并在附近建起火车站。村民以建路为契机,发展运输业,村内经济飞速发展,成为莱芜有名的运输专业村。当时全村拥有上海50拖拉机30多辆,24马力拖拉机120多辆,汽车3辆,这在当时莱芜的农村是不多见的。 1970年为了改变村庄的布局,以防水患,村党支部决定从西部搬迁100多户,到较高的地方建房居住,腾出耕地百余亩,经平整建成了稳定高产的粮田。为了遏制夏季河水泛滥时的危害,确保沿岸农田的丰收,1976年开始动工修建北下冶汶河石岸,到1979年完成。石岸全长1000米,高2.5米,用石料3万多方。1992年修柏油马路500米。1993年在转山子建大水塔一个,容量100立方米,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利用建车站时取土挖下的土坑,经修整改成30亩地的鱼塘一处。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中发展桑田80亩,经济田35亩。北下冶村贸、工、农、林果全面发展,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如今,家家有电话、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手里有钱,囤里有粮,北下冶人真的过上了富裕美好的日子。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吕家林村 |
¡¡¡¡ÂÀ¼ÒÁÖ´åλÓÚÀ³³Ç¶«ÄÏ15¹«Àï´¦¡£µØ´¦ÇðÁ꣬´å¶«ÎªÀ³ÎßµÄĸÇ׺ӡ°ãëºÓ¡±¡£´åÄÏÓë²Ü¼Òׯ½ÓÈÀ£¬´åÎ÷ÓëÌÆ¼ÒÕ¬´åÅþÁÚ£¬ÐÂÐ޵IJ©£¨É½£©Ð£¨Ì©£©¸ßËÙ¹«Â·´Ó´åÎ÷´©¹ý£¬´å±±¼´ÊÇÑÕׯÕòפµØ£¬Ïà¾à1.5¹«Àï¡£ÈË¿Ú1407ÈË£¬¸ûµØ675Ķ£¬É½ÁÖ1500Ķ¡£ ¡¡¡¡ÂÀ¼ÒÁÖ´åÈË×ÔºéÎäÄê¼ä¾Û¾Ó´Ë´¦£¬·±ÑÜÉúÏ¢¡£´åÖÐÏÖÓÐÁõ¡¢Îâ¡¢Öì¡¢ÕÅ¡¢¶¡¡¢¶Î¡¢Àî¡¢³ÂµÈ13ÐÕ£¬ÆäÖÐÒÔÁõ¡¢Îâ¡¢Öì¡¢ÕÅ4ÐÕ¾Ó¶à¡£ÆäÖÐÍõ¡¢Ã硢κ¡¢ÕÔ4ÐÕÊÇ1965ÄêÐÞºù«ɽˮ¿âʱǨÈëÂÀ¼ÒÁÖ´åµÄ¡£´åÃñ²»·Ö×Ú×å¡¢ÐÕÊÏ¡¢Æ¶¸»£¬¾ùÄܺÍÄÀÏà´¦¡£ ¡¡¡¡Ç念Îõ¡¶À³ÎßÏØÖ¾¡·¼ÇÔØ£º¡°ÑÕׯ±£•ÂÀ¼ÒÁÖ¡±£»Ãñ¹ú³õÆÚÊôÑÕ×¯Çø£»1951ÄêÊôµÚÆßÇø£»1958Äê¸ÄÊôÑÕׯÏ磻1984Äê¸ÄÊôÑÕׯ°ìÊ´¦£»1985Ä꽨Õò£¬ÂÀ¼ÒÁÖÊôÑÕׯÕò¹ÜϽ¡£ ¡¡¡¡ÂÀ¼ÒÁִ嵨´¦É½Çø£¬È˿ڽ϶࣬¸ûµØÃæ»ýÉÙ£¬µ½2002ÄêÈ˾ùÕ¼ÓиûµØÖ»ÓÐ0.345Ķ£»É½ÁÖÈ˾ùÕ¼ÓÐһĶÉÔ¶àÒ»µã¡£´åÃñÒÔÖÖÖ²Á¸Ê³×÷ÎïΪÖ÷Òµ¡£µ«Òò×Ô¹ÅÑÏÖØÈ±Ë®£¬½â·ÅǰºÍ½â·Å³õÆÚ£¬´åÃñÖ»ÄÜ¿¿Ìì³Ô·¹¡£Óöµ½ºµÔÖËêÔ£¬×¯¼ÚµÃ²»µ½Êճɣ¬Ö»ÄÜ¿¿ÆòÌÖ¹ýÈÕ×Ó¡£´åÃñ³Ô¹»ÁËȱˮµÄ¿àÄÑ£¬¶àÉÙÄêÀ´£¬³Ôˮȫ¿¿Ë«¼ç´ÓËÄÀïÍâµÄãëºÓÀïÍù·µµ£Ë®£¬¹©ÈËÐóÒûÓᣲ»ÖªË¤»µÁ˶àÉÙ¸öÅèÅè¹Þ¹Þ£¬Ñ¹¶ÏÁ˶àÉÙÌõ±âµ£¡£1976ÄêʱÈδ嵳֧²¿Êé¼ÇµÄÎâʽдøÁìÈ«Ìå´åÃñ¾öÐÄÕÒË®´ò¾®£¬½áÊøÈ±Ë®µÄÀúÊ·¡£ËûÃÇ´ÓÐÂãë¿óÎñ¾ÖÇ뵽һλ̽ˮר¼Ò£¬ÉϹµÅÀÑ£¬¾¹ýÈô¸ÉÌìµÄ¿±²ì£¬ÖÕÓÚÔÚ´åÖÐÕÒµ½Á˵ØÏÂˮԴ¡£È«´åÀÏÉÙÔÚ´åÖ§²¿Ò»°àÈ˵ĴøÁìÏ£¬·¢Ñï¼è¿à·Ü¶·¡¢²»Å¿ࡢ²»ÅÂÀÛ¡¢ÓÂ¸ÒÆ´²©µÄ¾«Éñ£¬ÖçÒ¹Èý°à£¬ÂÖ»»ÍÚ¾®¡£¾¹ýÒ»ÄêµÄŬÁ¦£¬Ó²ÊÇÔÚÕû¿éµÄÇàʯ°åÉÏ£¬ÓÃ×Ô¼ºµÄË«ÊÖÔ俪ÁËÒ»ÑÛÉî30Ãס¢Ö±¾¶5Ã׵Ĵó¿ÚË®¾®£¬È«´åÈËÖÕÓÚºÈÉÏÁ˸ÊÌðµÄ¾®Ë®£¬´Ó´Ë³õ²½½áÊøÂÀ¼ÒÁÖ´åȱˮµÄÀúÊ·¡£ÎªÁ˳¹µ×½â¾öÂÀ¼ÒÁÖ´åµÄÓÃË®ÎÊÌ⣬ȷ±£ÖÕÄêÓÐË®ÒûÓ㬳¹µ×°ÚÍÑÆ¶ÇîÂäºóµÄÃæÃ²£¬2000ÄêÔÚ´åÖ§²¿Êé¼ÇÖì¾´Ë®µÄ´øÁìÏ£¬Ç뵽ˮÀûר¼Ò£¬ÔÚ´åÎ÷ÓÖÕÒµ½ÁËеÄˮԴ£¬´åÀï³ö×Ê£¬È«Ìå´åÃñ¼¯×ʼ¸Ê®ÍòÔª£¬Ð´ò300Ã×ÉîµÄ»ú¾®Ò»ÑÛ£¬ÐÞ½¨ÁËÐîË®³Ø£¬ÆÌÉè¹ÜµÀ2500Ã×£¬¼Ò¼Ò»§»§³ÔÉÏÁ˸ÊÌðµÄ×ÔÀ´Ë®£¬³¹µ×½â¾öÁËÈËÐóÓÃË®ÄѵÄÎÊÌ⣬ͬʱҲ½â¾öÁ˲¿·Ö½½µØÓÃË®¡£ ¡¡¡¡ÂÀ¼ÒÁÖ´å×Ô¹ÅÊ¢²úÓÅÖÊ»¨½·£¬Ïãζ´¿ºñ£¬ÓÅÓÚÆäËûµØ·½Ëù²úµÄ»¨½·¡£1970ÄêǰÿÄê¾ù²ú3ÖÁ4Íò½ï»¨½·¡£1970Äêºó£¬ÓÉÓÚÖÖÖÖÔÒò£¬´åÀﻨ½·²úÁ¿¼±¾çϽµ¡£×Ô1981ÄêʵÐмÒÍ¥Áª²ú³Ð°üÔðÈÎÖÆºó£¬É½Áֳаüµ½»§£¬ÐµÄÌåÖÆ´ó´ó¼¤·¢ÁË´åÃñµÄ¸É¾¢¡£³Ð°üÈËÓÃ×Ô¼ºÇÚÀ͵ÄË«ÊÖ£¬ÖØÐÂÔÔÖ²ÁË´«Í³µÄ»¨½·ºÍÆäËüÁÖ¹ûÊ÷ľ¡£ËûÃǾ«ÐĹÜÀí£¬»¨½·Ê÷ºÍÆäËû¹ûľѸËٳɳ¤ÆðÀ´¡£ÏÖɽÁÖ»¨½·Ê÷Ãæ»ý¡¢»¨½·¿ÃÊ÷£¬´ó´ó³¬¹ýÁËÔÀ´µÄÊýÄ¿£¬»¨½·²úÁ¿³¬¹ýÁË1970ÄêǰµÄ»¨½·²úÁ¿¡£Ã¿Äê¾ù²ú4ÖÁ5Íò½ï»¨½·£¬´åÃñµÄÑü°üÒ»Ìì±ÈÒ»Ìì¹ÄÆðÀ´¡£ ¡¡¡¡ÂÀ¼ÒÁÖ´å´Ó1946Ä꿪ʼ°ìѧ£¬1969ÄêÔÚ´ó¶Óµ³Ö§²¿Êé¼ÇÎâʽеĴøÁìÏ£¬¸Ã´å³ö×ʽ¨Á¢×Ô¼ºµÄ³õ¼¶ÖÐѧ¡£1973ÄêÓÖÓëÁÚ´åÁªºÏ°ìѧ£¬°ìѧ¹æÄ£À©´ó¡£µ±Ê±£¬ÉϺӹµ¡¢Ïºӹµ¡¢²Ü¼Òׯ¡¢Éò¼ÒÑ¡¢Å£Âíׯ¡¢Èý²í¹µ¡¢ÌƼÒÕ¬¡¢Âí¹Ùׯ´åµÄѧÉú¶¼µ½ÂÀ¼ÒÁÖ´åÁª°ìÖÐѧÉÏѧ¡£Ö±µ½1982Äêµ×£¬ÑÕׯ°ìÊ´¦ºÏ°à²¢Ð£ºó£¬¸ÃÖÐѧ²Å²¢ÈëÑÕׯµÚÒ»ÖÐÐÄÖÐѧ¡£ÔУºó¸ÄΪСѧ¡£ ¡¡¡¡2000ÄêÓÉÈ«´å´åÃñºÍɽ¶«Â³ÄܵçÁ¦¼¯ÍŹ²Í¬Í¶×Ê£¬ÔÚÂÀ¼ÒÁÖ´åÐÞ½¨Õ¼µØ20͵ġ°Â³ÄÜÀ³ÎßÏ£ÍûСѧ¡±£¬×ÜͶ×Ê80ÓàÍòÔª¡£ÐµÄÏ£ÍûСѧ£¬Ð£Éá¿í³¨Ã÷ÁÁ£¬½¨Öþ¿¼¾¿£¬ÉèÖýÏÍ걸£¬4¸ö´åµÄѧÉú°á½øÁË¿í³¨Ã÷ÁÁµÄ½Ìѧ¥¾Í¶Á¡£Ñ§Ð£ÉèÓÐ΢»úÊÒ¡¢ÒôÀÖÊÒ¡¢ÊµÑéÊÒͼÊéÊÒ¡¢ÔÄÀÀÊÒ¡¢»áÒéÊҵȣ¬ÓÉÓÚÉ豸½ÏÆëÈ«£¬±»ÆÀÎªÇø¼¶¹æ·¶»¯Ñ§Ð£¡£ ¡¡¡¡×Ô1977Äê»Ö¸´¸ß¿¼ÖƶÈÖÁ2001Ä꣬ÂÀ¼ÒÁִ忼Èë´óÖÐרԺУѧÉúÓÐ52ÈË£¬¾Í¶ÁÓÚ¹«°²¡¢½»¾¯¡¢Ê¦·¶ÖîÀàѧУ¡£ÏÖÓоͶÁÑо¿ÉúµÄ5ÈË¡£ ¡¡¡¡ÂÀ¼ÒÁÖ´åÈË×Ô¹ÅÇÚÀͳԿࡣË䵨´¦ÇðÁ꣬×ÔÈ»Ìõ¼þÇ·¼Ñ£¬ÇÒÈ˾ùÕ¼µØÃæ»ý½ÏÉÙ£¬µ«´åÃñ´Ó²»ÏòÃüÔ˵ÍÍ·¡£ÌرðÊǸĸ↑·Åºó£¬´åÃñ·¢·ßͼǿ£¬×ÔÁ¦¸üÉú£¬Õ½Ìì¶·µØ£¬Ïò´ó×ÔÈ»Ë÷È¡²Æ¸»¡£ÎªÀ©´ó¼ÒÍ¥¾¼ÃÊÕÈ룬¸û×÷Ö®Ó࣬1400¿ÚÈ˵Ĵåׯ¸ã½¨ÖþµÄÓÐ400ÈËÖ®¶à¡£¾ÉÌÈËÊýÖðÄêÔö¼Ó£¬Âô²¼µÄ¡¢ÂôЬµÄ¡¢¸ãÔËÊäµÄµÈµÈ£¬°ÙÒµ¾ãÐË¡£ ¡¡¡¡¹ýÈ¥´åÖÐÈË´ó²¡Ð¡²¡¶¼Òªµ½ÕòÉÏҽԺȥ¿´£¬ºÜ²»·½±ã¡£1965Ä꣮´åÀï³ï×ʽ¨ÆðÁË×Ô¼ºµÄÎÀÉúÊÒ£¬ÏÖÒ»°ã²¡Çé²»ÐèÒª³ö´å¡£ÏȺóÓÐÁõ¼ÍÊ¥¡¢Îâʽ·â¡¢Áõ¼Í±ó¡¢ÃÏÕ×ÈÙ¡¢ÁõÓÀÁÁÔÚ´åÎÀÉúÊÒ¹¤×÷¡£´åÃñÓв¡£¬²»¹ÜÊǹηçÏÂÓ꣬°×ÖçÒ¹ºÚ£¬Ëæ½ÐËæµ½£¬ËûÃÇ×öµ½ÁËÏ벡ÈËÖ®ËùÏ룬¼±²¡ÈËÖ®Ëù¼±£¬ÒÔÁ¼ºÃµÄÒ½µÂÒ½·ç·þÎñÓÚ´åÃñ£¬Êܵ½ÁËÈ«Ìå´åÃñµÄÓµ»¤ºÍ°®´÷¡£ ¡¡¡¡ÂÀ¼ÒÁÖ´åÈËÇÚÀÍÓ¸ң¬ÍŽáºÍÄÀ£¬ÔÚµØÉÙÈ˶ࡢ×ÔÈ»Ìõ¼þÇ·¼ÑµÄÇé¿öÏ£¬´´Ôì³öÁË¿ÉϲµÄ³É¼¨¡£Èç½ñ´º»¨Çï¹û±é²¼É½Ò°£¬³ý»¨½·Ê÷Í⡯ÊÁ×ÓÊ÷¡¢ÈíÔæÊ÷¡¢ÐÓÊ÷¡¢ÀæÊ÷¡¢ÌÒÊ÷¡¢É½é«Ê÷ÑùÑù¹ûľ¾ãÈ«£¬´åÃñÈ˾ùÊÕÈëÒàÓÉÉú²ú¶Óʱ²»×ã200ÔªÔö³¤µ½2001ÄêµÄ3000¶àÔª¡£ÂÀ¼ÒÁִ忪ʼ´ó²½±¼ÏòС¿µ¡£ ¡¡¡¡*Êý¾ÝÀ´Ô´ÓÚÀ³ÎßÊÐÈËÃñÕþ¸®ÍøÕ¾¡¡¡¡[¸ÐÐ»ÍøÓÑ"Ò»¼ô÷"·ÖÏí´ËÄÚÈ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澜头村 |
澜头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颜庄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北邻北官庄,南邻曾家庄,东邻埠东村,两邻南官庄。伞村现有519户,1493口人,耕地面积1153亩,山场面积500亩。 据《刘氏谱》记载,清朝初年吴姓由山西迁此建村。河,河水绕村而过,取名拦头,后取谐音为澜头。 该村建国初属埠东乡;1957年后分别隶属颜庄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澜头村为周边10多个村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颜庄镇第二中学、颜庄镇卫生院分院、颜庄农村信用社分社、澜头农贸大集、莱钢石灰石矿均在该村。境内有花雨山、培头崮、澜水河、龙潭水库。 龙潭水库修建于1966年,蓄水50万方,供村民吃水、浇地。1978年起,村里投资50万元,先后打机井5眼,使大部分耕地成为水浇田。1996年春,村里投资10万元,户户通上自来水。 澜头村人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民国初年,由于兵荒马乱,匪患四起,澜头村人为保家乡一方平安,于早年间就在村子周围修筑了围墙。围墙高约4米,宽约3米,墙体全为石头砌成。整个围墙分别设东、西、南、北四门,为防土匪贼寇的侵扰起了一定作用。1940年,日寇一个大队兵力攻打澜头村。敌人用大炮摧毁围墙,终于攻进了村内。澜头村民毫不畏惧,奋力抵抗,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失败。日寇破围后,在村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受尽敌人蹂躏的苦难。当时在保卫村子的战斗中牺牲了5位村民,他们是:刘荣华、刘荣亭、王丙芹、许士谦、高奉太。在解放战争中,澜头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青年妇女日夜为部队做军鞋,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为部队送粮、送草。更有20多名有志青年毅然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其中,吴凤勉在孟良固战斗中光荣牺牲;刘宗一、刘轩在淮海战役中牺牲;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27名烈士。 澜头村人十分注重文化教育。1949年村里就成立了学校。当时的办学条件差,学校以复式教学班为主。一至四年级十几名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念书。当时任教的教师是吴学林。1955年发展成为4个独立教学班的初级小学。先后有段伦补、吕绍清、李松林等老师任教。1962年改成六年制完小,以后又改成五年制小学。如今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生在校人数增至100多人。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后,村里共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100多名。1978年毕泗军考入泰安师专,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村里考出的第一个大专生。以后又有刘雪峰、刘雪梅兄妹俩分别考入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医学院。毕研勤考入山东财政学院后,又考入上海海运学院就读研究生。现在,在全国各大院校就读研究生的学生共有4名。 澜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村民刘美臣,1929年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山东省政协秘书长。刘志浩,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吴和生1938年入党,当过新甫县组织部长,后在北京任第七工业机械部部长。刘荣堂1935年参加堇命,曾任山东矿业学院副校长。吴化熙,1946年当兵,后任西南林业总局副局长。刘化一,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鞍山钢铁厂厂长。吴茂轩,1971年当兵,转业后从事公安工作,现任莱城区公安分局局长。 改革开放以来,澜头村经济大发展。1995年,该村与莱钢石灰石矿联合采白云石,使该村年增收入20余万元。近几年,澜头村突出地方特色,调整农业结构,创出了一条条致富新路子。举办畜牧养殖,大力种植黑红山楂、红袍花椒、生姜等,这些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澜头村所出的农副产品,大都是优质产品。这里的山楂个大肉厚,酸甜可口;红袍花椒粒大色红,香味浓郁;澜头山羊个头适中,肉质鲜美。澜头村有全莱芜交易规模很大的羊市,年成交量3万只以上。该村是颜庄镇种姜较早的村,如今村里又投资30多万元,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工程,调动了村民种姜的积极性,2002年新增姜地360亩。澜头村自1996年至199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莱芜市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颜庄镇党委、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称号。 现在,澜头村人正以新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验货台村 |
验货台村地处莱芜市莱城区、钢城区两区交界处,西距莱城8公里,东距镇政府驻地颜庄约8公里。二O五国道自村北经过,磁莱铁路支线——颜庄东站至对仙门电厂的运煤专线穿村而过,莱芜八景之一的汶河流经村北。土地总面积550亩,197户,566口人。 据村碑记载,清道光年间陈姓由陈盘龙迁此建村。相传古时此处为一片泽区,来往船只在村南小山岭上验货,众称验货台,借以名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只有280口人,4名党员。村民由陈、段、张、孟、刘、毕、王7姓组成。村内民风淳朴,各姓村民不论多寡、贫富,都平等互助,世代和睦相处。 验货台村1938年属颜庄办事处;1940年属南冶区;1948年又属颜庄区;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属颜庄镇至今。1955年,80%的村民加入初级社,分为两个生产队,一队队长是陈沛玉,二队队长是陈训业。1956年全部加入高级社。 以段登义为首的第一届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战天斗地,上了第一批经济项目,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奠定了验货台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1968年,修建了验货台历史上第一个工业项目—石灰窑。接着,又建起了电磨坊。1973年,投资1000元,打了历史上第一眼深井,从此,验货台有了自己的当家水。1973年冬至1974年春,投资4000元,挖机井8口,彻底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1973年投资1.7万元,架设了西港煤矿至该村的1780米的高压线,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问题。1975年,验货台村新一届支部班子成立,以陈沛美为核心的第二代党支部发展了验货台村第二批经济项目,给验货台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76年,投资7000元,建起了饭店、旅馆,共建有房屋22间,安排劳力13人,年收入3万元。集体作坊出产的豆腐远近闻名。验货台村人均工值一跃成为全公社最高的。1981年,响应上级号召,投资10万元,建起百亩果园,以苹果、山楂为主,曾一度取得较好的效益,后因市场原因经济一路下滑,遂由集体经营转为农户承包经营。1982年,投资83万元建设缸瓦厂。同年11月,瓦厂正式投产,成为莱芜第一座村办缸瓦厂。年产缸瓦450万片,产值达60万元,成为验货台村的经济支柱和龙头企业。该厂的建成,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共安排本村及周围村庄的108名劳力进厂工作。1984年,先后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汽车修理厂。1985年,投资87万元建起第二缸瓦厂。1986年,进一步扩大饭店经营规模。同年,投资20万元,建起耐火材料厂。 从此,验货台村变成了真正的工业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91年,张爱会成为验货台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1993年6月,投资93万元的胜利加油站正式开业,年营业额300万元。2000年转让给莱芜市石油公司经营。同年,对汽修厂进行了改扩建,新上了烤漆房,建了10间大厂房,新添了磨床、平衡机、扒装机、清洗锅等设备。1993年冬,投资5万元,建起了集贸市场。1994年,投资43万元,建成面粉厂,后因种种原因停产,改上了新项目。1995年,投资47万元的液化气站投入运营。同年,在第一缸瓦厂旧址投资50万元,新建陶罐厂。后又扩建,增加了粉末冶金项目。 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个体工商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如造纸、汽配、汽修、五金、百货批发、客货运输、建筑建材、餐饮小吃、美容美发等行业蓬勃兴起,成为集体经济的有力补充。 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历届党支部、村委会,都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抓好学校教育。村里一直非常重视对学校的建设。1964年,在王家老屋办起了该村最早的学校,教师是站里村的贺桂跃。1970年,建成村小学,校舍5间,段元泰、陈茂英是第一批教师,亓新田、谷春吉、张宝玲等先后在此任教。1986年,投资20多万元,与店子、西港、窑货厂三村联合建成拥有一座二层教学楼、占地10余亩的西港联小,使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1983年投资2万多元,建起了全镇最早的幼儿园,使本村幼儿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同时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自1977年至今,张宝华、陈炜等十几名学生考入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张宝华是验货台村第一个大学生,1979年考入青岛纺织学院,1983年被分配到枣庄市国棉一厂,先后担任技术员、经营厂长、副总经理等职;陈炜是验货台村第一位研究生,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现任职于国务院人事部考录司。 深入开展“十佳文明户”活动,创办“农民文化大院”、“青年之家”、“法德治家”等教育活动阵地,使全村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适龄青年踊跃参军。和平时期,先后有30多名优秀青年参军,他们是全村人民的骄傲。 对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每人每月发给60元生活补助费。每逢老人节来临之际,村支部一班人还对老人走访慰问,并广泛听取他们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长期以来,全村已经形成了尊老、爱幼、爱家、爱国的良好风尚。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95%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电视普及率100%,80%是大屏幕彩电;70%的家庭用上了液化气;40%的家庭用上了暖气;30%的家庭用上了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1986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1年,安装了闭路电视;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1993年,全村农转非;1996年,经上级民政部门批准由村委会更名为居委会。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曹庄村 |
曹庄村距镇政府2.5公里。东临葫芦山水库和205国道,西有博(博山)新(新泰)高速公路沿村而过,南临葫芦山,北连颜庄村。全村人口442人,耕地面积54亩。 清朝末期,曹姓由河北曹兴迁此建村。取名曹家庄,后因与莱城区高庄镇曹家庄村重名,于1984年改名为曹庄村。村中有徐、苗、王、魏、李、赵、吕、亓、孔、吴10姓,其中徐姓居多,居民世代勤劳勇敢,生息繁衍,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明初,为颜庄里;清末属颜庄保;民国初年,归颜庄镇;1951年归七区;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后分别隶属颜庄办事处、钢城区颜庄镇。 战争年代,曹庄村人投身革命,有3人为国捐躯。1941年村民李光笃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后又有徐增远在1947年6月的南麻战役中以身殉国。1950年10月,赵金来也光荣地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1946年,村民吴希彬任颜庄区武工队队长,常年活动于桑梓峪、柳条峪、莲花山一带,除恶安民,保卫了一方平安,为村争得了荣誉;他还参加了1947年秋的葫芦山伏击战,这次战斗发生在曹庄村附近,在当时十分有名。 1949年以后,全体村民在李兰笃带领下,紧跟革命胜利的步伐,大搞建设,盖房修舍,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62年夏,山洪突发,大水淹了村里的房屋、街道,形势很险峻,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建议村民全都搬迁。1963年冬上级动员搬迁。1965年春县政府出资兴建葫芦山水库(曹庄村旧址)。同时,在县政府和颜庄公社的协调下,村民向就近村庄插队落户,共计迁出320人左右。其中吕家林80人左右,南下冶80人左右,黄花店104人,西沟60人左右,马官庄20人左右。移民后,村里剩下260人向九龙山脚下搬迁。一年后,南下冶、西沟两村的移民返回了80多人。同年秋,迁至黄花店村的104人经颜庄公社、黄花店和曹庄村共同协商,又在黄花店村西建立“新村”,“新村”工作由吴希远同志负责。1972年,莱钢“二三矿”在“新村”附近扩建,影响居民生活,“新村”104人于1972年返回了原曹庄村。2000年博新高速公路横穿村西,又有8户居民向东搬迁。至此,该村的搬迁工作告一段落。村民人数达442口人。 1952年秋,在当时条件困难、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曹庄村、吕家林村、上下河沟村、牛马庄村、沈家崖6村联办小学一处,校址在村民苗成祥住宅内,有三名教师执教。直到1964年春,由于移民搬迁,6村联办小学撤校,后又搬至村内一打麦场,草舍5间,现用作大队储藏室。1972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曹庄村小学又迁至村南,有瓦房10间,学校教学设施基本齐全。2001年秋,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扩大教学规模,在鲁能莱芜电力集团的资助下,5个行政村(曹庄村、吕家林、沈家崖、唐家宅、三岔沟)合校,成立了鲁能莱芜希望小学(校址设在吕家林村东)。建村以来,曹庄共考取大中专学生3人,其中苗金平于1999年考取青岛外国语学院。 在1986年前,因修水库,曹庄土地占去相当一部分,被定为库区,居民靠仅有的几十亩地和吃政府救济粮解决温饱,在此期间,无水无电,居民生活很困难。1986年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于村西打机井一口,解决了吃水问题,同时通上了照明电。2000年,全村各户吃上了自来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1995年,曹庄村与沈家崖共同出地24亩,由九龙公司牵头,共建了一股份企业,地处黄羊山脚下,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观,使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牛马庄村 |
牛马庄村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处。东靠黄羊山,南面葫芦山,西接九龙山,成簸箕形,开口向北,东西筑一大坝,三山夹一水,形成山区人工湖即葫芦山水库;牛马庄村就坐落在大坝以北。汶水自南向北,经葫芦山水库,沿村西穿流而过,与吕家林村隔河相对。二O五国道经镇驻地绕村东与铁路交叉直通钢城区。牛马庄村地处丘陵地区,耕地265亩,182户,568口人。 牛马庄村坐落在葫芦山水库以北,汶河东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李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以贩卖牛马为生,故取名牛马店。据传,此处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放牧牛马的好地方。牛马店里圈养着99头牛、99匹马,到一池塘饮水,就变成100头牛、100匹马。店主奇怪,个个以小红缨作标记,可100牛马上也都有标记。人们以为,此处一定有神牛、宝马,是风水宝地,于是改名为牛马庄。 据《颜庄史志资料》记载,民国初年,颜庄为四区,全区17个乡,牛马庄属沈家乡辖;1939年4月,属颜庄乡辖;1950年5月属河沟乡辖;1956年并为颜庄乡;1958年10月属颜庄人民公社,牛马庄称为牛马庄连;1960年4月改为牛马庄大队,属颜庄管理区;1984年,颜庄公社改为颜庄办事处;撤销管理区改建乡镇,牛马庄属颜庄镇至今,牛马庄大队改为牛马庄村民委员会。 牛马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团结友善;族姓之间不分众寡,互助耕耘。村中现有李、马、张、吕、赵、吴、刘、孟、乔、徐、杨11姓,陆续迁聚,其中李家人口最多。牛马庄老庄,东西向分前后两大街,前街主要是李家居民;后街是其他姓氏居民。村东西南北各有一盘石碾,石碾旁边各有一眼老井,现都已枯涸。 解放前,村西有一条莱新古驿道横穿而过,整天车水马龙,往来行人不断。依仗地理优势,村里开起了“李家客店”,兴起了许多手工业。“秀成木匠铺”远近闻名,“通坊”业主李训笃生意兴隆,杨法启的狗肉店驰名四乡。这条路不但养育了村民,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著名的“葫芦山伏击战”就在此打响。解放后,此路迁到村东,经过两次改道,拓宽成为现在的205国道。牛马庄村民的生活自解放后不断提高,生产方式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变化。 1952年成立了变工组;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加入万丰社,社长蒋佃和。1960年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实行“人劳各半”分配,后来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分配方法。村中没有劳动能力的被列为“困难户”、“五保户”,受到村里的照顾。1982年开始分地到户;1984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解散。 1965年8月,集全县民工在村南筑起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大坝,拦住了汶水,修起了葫芦山水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71年“农业学大寨”,在汶河东岸造地50亩,修了一条防水堤;在黄羊山上整地200亩。1975年在村南建起了一个扬水站,提水至黄羊山半山腰,层层梯田绕山转,片片水果香满山。1976年,依靠莱钢的发展,牛马庄成立了莱钢蔬菜基地,定点、定量、定品种为莱钢职工供应蔬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牛马庄村蔬菜种植面积由50亩扩大到200亩,由露天种植发展到温室大棚,销售地点由莱钢扩展到莱城、新泰,花色品种多样,打破了季节种植,真正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路子,村民生活也大大提高。 牛马庄村人重视教育,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早在1939年至1941年,村中就办起了牛马庄小学,当时只有一名教师王会选:1945年又成立了识字班、夜校。到1976年.又成立了牛马庄联中;1983年改名为牛马庄联小。1994年随着“双基”的落实,合班并校到河沟联小。自1977年恢复考,牛马庄村考入各大中专院的学生达20多人。 由于人口递增和205国道的拓宽,牛马庄的居住条件也开始变化。从1978乔永年第一个迁到铁路以东北岭后,相继又有近100户乔迁。现在,整个村庄依附在铁路两侧呈“丁”字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发展。村民的房子,由草房变瓦房,继而又翻盖为前后出厦的住宅。2000年,李寿来在村南还盖起了“小洋楼”。 1977年,莱钢为牛马庄村打了一眼深井,坐落在三岔沟村北.两村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问题。 进入新世纪,牛马庄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揭开了新篇章。个体经济不断壮大,近两年来,牛马庄人走出了家门经商,有的买了汽车从事了运输业,还有的开路上山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根据乡村规划,牛马庄村今后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三岔沟村 |
三岔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镇政府东2公里处。磁莱铁路从村庄中间由北向南穿过。东至石家岭村,西临汶河,隔河是颜庄村,南靠牛马庄村,北接东泉村。全村现有150户,440口人,土地面积296亩。 据村碑记载:三岔沟村建于明朝末年。村南面有一条大沟,此沟主要是由于夏季山洪暴发,冲刷形成,洪水经此沟流入汶河。沟的两旁及沟南面长着一片片繁茂的茶树,故得名为“山茶沟”。后因茶树被砍,只留下一条流水沟。而村东、村北也各有一条天然洪水沟,此水又交汇流入汶河,所以,改名为“三岔沟”。三岔沟村民自迁聚此处,代代繁衍生息。村中胡、黄、王、蒋、狄5姓,其中胡氏、黄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三岔沟村从民国初直至现在皆为今颜庄镇管辖。 据村民口碑相传,先民迁居时,只有10来户,人口不足30人有一爿石碾,因长年碾轧被损坏,后来更换。在汶河边3米处挖一眼吃水井,井筒深不足3米。后来因水量不足,又加深2米,并扩大井底面积;饮水别无他处,一直到1996年,村民都是吃此井之水。先民大部分靠做擀毡生意谋生,当时,三岔沟村产的羊毛毡非常出名。只有少数村民靠种山岭薄地度日,庄稼只有谷子、高粱,一年一季,收入甚微,生活困窘。 三岔沟村西有土地庙一座。庙的外围长着三棵“谢雨树”,树木虬劲苍郁,均有一搂多粗;有“龙头柏”一棵。树庄1958年被砍;土地庙毁于“文革”期间,至今只有土地庙旁边的“庙子湾”存在。土地庙西“大石流嘴子”的石壁上有游人刻诗一首,诗句为:“佳节清明三月三,国氏文光是沂南,今日游春到此处,与着雪诗谈妙玄”,迄今字迹清楚。村东400米处,有两棵参天白杨已生长50多年,现枝叶繁茂,需二人合围。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该村相继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先有14户入社,72口人,社长(原农救会会长)为胡德震。1955年三岔沟村民全部加入初级社,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初,三岔沟村、牛马庄村、上河沟村、下河沟村、曹庄村、沈家崖村、吕家林村联合成立颜庄区河沟乡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三岔沟村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颜庄管区:1979年,三岔沟村开始分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2年三岔沟村建立了一所复式小学,由亓付吉老师任教,刘兴教、朱司光、赵恒杰等也在此做过教师。该村是建国后当地建校较早的村庄之一。当时,东泉村、牛马庄村的学生也来该校读书。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至1975年,学校有教师两名 1991年合校到吕家林小学。该校2001年改名为“鲁能莱芜希望小学”。 尊师重教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1959年,胡家文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村中第一个大学生。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2001年,村里共考取21名大中专学生。 1971年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1971年底至1973年底,村修建一级、二级扬水站共600多米,配备动力44千瓦由于河床降低,水位下降,扬水站至1995年不能利用,1996年新建泵房一座,另设地下水管道800余米,及时保障了农田浇灌。 三岔沟村民自迁居至1996年,一直喝着汶河边那口不足5米深的井水。后来井水有了污染,不能再用。1997年,由莱钢投资19 .6万元,牛马庄村和三岔沟村联合打自来水井一眼,建泵房两间,水塔一座,容量达70多立方米。至此,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7年,三岔沟村修设宽3米、长2公里的道路,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成了发家敛富的带头人,村中各业兴旺,运输业尤为发达。现村里有各种车25辆,经济发展,村民富裕。1998年至2001年.黄振平率先建起了养鸡场、长毛兔养殖中心。另有养鸡、养猪户5户,养蚕户5户,桑园24亩,果园10余亩。 1974年村中通电。截至2001年,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安装电话60部。1998年,村里建起了石料厂,占地面积26亩,现规模有所扩大。 近几年,村里人多业并举,室内装修、个体运输、房屋建筑纷纷兴起。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上河沟村 |
上河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7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东至转山,西至下河沟,南至南山,北至黄羊山。二O五国道从村北穿过,客货车川流不息来往如梭。全村现有136户,386 口人,土地面积350亩。 据村碑记载,上河沟村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泥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址在小河沟南侧曾名河沟,后李姓迁此,泥姓他迁,村址移至小河北侧,改称上河沟。村中现有刘、闫、李、王、丁、魏6姓,6姓中以刘、闫两姓为多。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共同耕耘、帮教读书为乐,世代相传。 1950年上河沟村政府成立,相继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上河沟村、下河沟村、牛马庄村、三岔沟村、曹家庄村、沈家崖村、吕家林村联合成立颜庄区河沟乡;后又成立高级农业社颜庄人民公社颜庄管区;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至今属颜庄镇。 1971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围堰、平坟,扩大耕地面积。1973年以前,上河沟村水源条件极差,无一块水浇地。1973年冬,生产大队组织村民在小河上游大干一年,建成一座总库容量8万多立方米的上河沟水库。为了增加灌溉面积,生产大队又集资修建两座扬水站,修水渠500余米。1984年在南峪口修复了一座蓄水3万多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大大增加了灌溉面积。1985年在南山脚下修筑一座拦河坝;1986年在通往南山处架起一座长20余米、宽5米、高4米的“河南大桥”。 上河沟村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建立河沟小学,当时为一所复式小学。l982年村小与下河沟学校合并,1994年合班并校后成立黄羊山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已有1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较为有名的为刘家永,考取研究生,现任济南某厂总工程师。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一部分有远见的人搞起了个体经济。闫振清购买了一辆东风车,搞起了水渣运输;魏广华购买了桑塔纳轿车,搞起了出租;闫生才跑长途货运,年收入都在几万元以上。近年来,村人经济意识也越来越强,有的搞个体运输,有的从事室内装修、房屋建筑,有的从事饮食服务、废品收购、石料加工、理发等多项经营项目。个体业户不断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的住房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高标准的住宅,有4户已盖起了二层以上的楼房。 1989年村中通电。2002年上半年,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上了电视机、VCD,多半以上农户安装了电话。1998年吃上了自来水,从而结束了吃水靠人抬肩挑的历史。人均收入也由生产队时的不足200元,增长到2001年的3300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上河沟的公用设施也在不断发展。1999年拓宽南北大街200余米;先后投资30万元建起了幼儿园。2001年又硬化近百米的水泥街道。上河沟村年年被评为区级双文明单位。 上河沟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描绘不断发展的美好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下河沟村 |
下河沟村位于颜庄镇东南4公里处,地处山陵。村东为黄羊山,二O五国道从村东穿过,西靠磁莱铁路与沈家崖村隔河相望,南与艾山街道办事处毗邻,北与牛马庄相接壤。全村现有125户,383口人,耕地245亩。 据村碑记载,下河沟村建于明朝初年,王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条小河,村庄坐落在小河下游,故名下河沟村。村中现有王、张、李、朱、任5姓,以王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朴实。 民国初期,下河沟属颜庄区;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至今属颜庄镇。 1950年底,下河沟村民团结互助,相继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底,下河沟、上河沟、曹家庄、三岔沟、牛马庄、沈家崖、吕家林村联合成立了颜庄区河沟乡,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1979年开始分田到户,实行“人劳各半”分配。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1年下河沟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围堰、平坟,以补耕地之不足。下河沟村地处山岭薄地,地块分散,水源条件差。1976年在村西挖井一眼,建扬水站一座。1989年村里架起了电线接上电,村民用上了电灯、电磨。1998年村领导组织村民在村西南打深井一眼,建水塔一座,埋设地下管道3000余米,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2000年成为电话村。 精明的下河沟村民盯着公路打富谱,酒店、修理制作、面食加工、饭店小吃、养殖业等,生意兴隆。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不少,如铁匠王守贵,木匠王守会,土肥皂创始人张务资、张务孔,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 下河沟村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建立后下河沟村小学成立,为一所复式小学。1982年在村南建学校一处,与上河沟村合并,成立河沟小学。1994年合班并校后由上河沟、下河沟、牛马庄三村合建学校一处,成立黄羊山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下河沟村共考入大中专学生20余人。 如今,富裕起来的下河沟村人,不满足于现状,正在寻求自己的经济强势,使小村变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北官庄村 |
北官庄村离镇政府5公里。地处丘陵,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东接澜头村,西邻东当峪村,南邻花雨山,北依状元沟村。全村现有人口770人,土地320亩。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舒、毛两姓迁此定居建村,起初叫“官庄北岭”,后因址在南官庄村北,故名北官庄。 北官庄村民的生活从建国后揭开新篇章。1955年成立初级社,共430人,社长为胡纯一。1952年转入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颜庄人民公社澜头管区;1961年成立北官庄生产大队,分5个生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颜庄办事处,生产大队改名行政村。1985年10月,属颜庄镇至今。 北官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1年,在白冶子战斗中,张延法、段伦星英勇牺牲。1950年6月,胡孝一、韩建迎毅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奋勇杀敌。 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北官庄村打井、修水库、筑水渠、垒地堰、建“大寨田”,并将全村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先后打井5眼,建成水库2座,蓄水池3个,修环林水渠千余米,环林公路3公里、大寨田百余亩,扬水站72米。 被誉为“山楂之乡”的北官庄村,栽植山楂树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之久。据史料记载,该树品种是于清朝末年由平邑县引进的。该品种自引进后,逐年得以发展。解放后,从单干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山楂园面积的发展时快时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山楂树由农户承包经营管理,促进了面积的快速发展。果农在承包的责任田里也大面积栽植山楂树,并精心护理,小园扩展成大园,小片连成大片,逐步形成了村庄周围的四大园。至80年代初,该村处于盛果期的黑红山楂树就有近万株,全村人均山楂树10多株。当时,市场上山楂走俏,每公斤价格3元左右。全村山楂总产值1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000多元,黑红山楂树成了北官庄人的摇钱树。北官庄也因此成为颜庄山区的首富村。 山楂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村北的陈家林里,有一株百年树龄的山楂树,高达15米,树干直径0.7米,树冠覆盖面积16平方米,年产山楂400多公斤,被誉为“山楂树王”,成为百亩山楂园中的一道景观。 北官庄村的果农精心于山楂园的管理,从60年代至70年代,村里成立了一个40多人组成的山楂树科技专业队。到80年代,山楂树由农户承包,更加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区镇农林科技部门不断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帮助果农先后推广使用了周年修剪、高接换头、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枝干涂白、整盘扩穴、盖膜覆草等十几项科学管理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 黑红山楂果大形美,肉厚核小,色泽鲜亮,黑里透红,果肉细软,味道清香,酸度适中,口感极好。据有关专家考证,黑红山楂具有健脾利胆、生津开胃、消食化痰、清肺润肠、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等功能,叶、花、果、干、核等均可入药。许多病人往往视山楂为至宝。 北官庄村人口密集,重视教育,崇尚文明。建国前村中有所私塾,创办人先后为胡之训、胡兴文、孙木斋。1976年至1983年村里建有学校,何贵跃为教师兼校长。1984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后,该学校并入官庄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里共考取46名大中专学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的胡光春是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现任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北官庄村干部辈出,现有副地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3名。 北官庄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经济意识日益增强。耕作之余,心灵手巧之手艺人不少,如石匠魏奉雨、木匠韩承迎、扎彩匠魏玉水,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 北官庄村很早就有热爱文艺的传统。魏玉升曾任莱芜梆子剧团团长,所演《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剧目很受欢迎。1966年在村民胡玉一的指导下,青年人自发成立村小剧团,演员20余人,以豫剧为主,每年春节期间,都演出《朝阳沟》、《白毛女》等戏,1969年因部分女角出嫁而解散。 北官庄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灯、电话,现已成为电话村。1997年全村用上自来水。1999年硬化村街公路350米。村民胡广城第一个买上解放牌大汽车跑运输。村外的石灰石场、白云石场储量丰富,就地开采,直销莱钢万和公司,供不应求。电话、彩电、影碟机、摩托车、液化气炉、农用车等,已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北官庄村寿星多。活到90岁以上者有4位,胡光春之母曾活到96岁;现在村里80岁以上老人还有12人。该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成为远近有名的长寿村、文明村。 勤劳朴实的北官庄村民世代聚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山村而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柳桥峪村 |
柳桥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3公里、镇政府6公里处。东依培头崮,西傍高子顶山,隔山与莱城区高庄办事处圣水庵、谭家楼村相望,南与孙家庄为邻,北靠花雨山,是该镇西南山区之最边缘村庄。全村共有457户,1047人,耕地面积为80亩,山场面积1000亩。 柳桥峪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是典型的纯山区。三村(柳桥峪、东南峪、孙家庄)一条路,出路口至颜庄、港里。 该村建村年代众说不一,无明确记载。据村碑载,明万历年间,蒋姓由河北辗转到此建村。现有邹、吴、陈、郑、王、李、田、伊、段、蒋、史、姜、尚、韩14姓,先前的亓、张两姓现已无人。 柳桥峪村名来源于村中河西大柳树。建村伊始,村民沿河东西而居,汛期一到,山洪暴发,东西两侧只能隔河相望,互助无从。河西大柳树被洪水冲倒,此树斜卧东西,树干盖河至东岸,冒险之人沿树从西到东,往返于洪水之上,故名柳桥;“峪”,山谷也;由此,而得名柳桥峪。 该村自古隶属颜庄区、颜庄人民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管辖至今。 村民勤劳朴实,立足山区,抗争自然,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正直勇敢,深显山里人的淳朴风格;自古至今,村民不畏-,团结一心,保家卫国。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0的领导下,广大村民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全村有40多人参军,200多人次支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王淑才、蒋佃银、段登新、王玉华、田发胜、史精斋等,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原颜庄区最早的党员段登学(文山),生前系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战争年代,与敌人几经斗争。兄弟三人齐参军的史家兄弟(史付廷、史花廷、史来廷),史付廷离休前系定陶县民政局局长;史来廷离休前系威海防空办指挥。村中有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工队员吴西连,空手擒敌的民兵王安合,智夺敌抢粮队的李常宣,英勇不屈的农会主任、民兵队长李明宣,活活被还乡团刺杀在村西山沟中的王淑俊。他们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南征北战,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柳桥峪村的骄子,是全村的光荣和骄傲。 柳桥峪村民的生活,自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53年成立以郑建亭、陈庆业、王玉信为首的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陈庆业为社长。1955年成立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初级社,当时改名为“兴华社”,陈庆业为社长。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成立了颜庄人民公社,柳桥峪村属颜庄人民公社,改称柳桥峪生产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1968年在县委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大绘蓝图,向荒山进军,垒堰,开荒,封山造林,绿化家园。当时共计栽柏树11万棵,花椒树2万棵,柿子树l万棵,还有部分大枣、核桃。在村委段登良、郑建生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学大寨人,发扬大寨精神,齐心协力,干劲冲天,打石修路,深翻整平土地450亩,垒石堰1500米,搬运土石1000立方;并在村南打大口井一眼,深12米;挖池塘两座,西水池长60米、宽40米、深15米,东水池长100米、宽40米、深12米;先后建设渠道6华里。几年的奋战与苦干,村民生活有所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书记段登良的带领下,又向副业我门路,先后办起了小鸡孵化场、鸭子房、条编、草编、木工组、红炉以及各种加工业,越办越红火,农民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领导下,积极发展村办企业。由于该村盛产山楂,借此优势资源,1981年,果品加工厂建成投产,当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生产的山楂罐头、山楂饼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远销日、韩等国。厂子越办越红火,当时固定资产达到上百万元。 1982年联产承包,包产到户,村民生活发生巨变,资源利用得到充分发挥,开山凿石,食品加工,各种副业都在兴起,村民想方设法发家致富。其中,女石匠王淑莲,十几年雕刻艺术远近有名…… 几年的时间,从村容到村貌,从家庭到个人仪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好媳妇李德香,孝敬公婆远近闻名。 公共设施逐年增多。1978年通电,1993年在村南打机井一眼,1997年柏油马路进村,1999年自来水人户,2001年成为电话村,村民生活逐步提高。 柳桥峪村自建村伊始就非常重视教育,崇尚文明。清末年间邹玉珍考取秀才功名。建国前村中有私塾,先生为郑建寅。1952年柳桥峪、东南峪、孙家庄三村联合建立柳桥峪小学,并创办夜校;1975年三村领导又筹集资金3万元创办柳桥峪联中;1988年又投资12万元,全部推旧翻新,达到10个班的教学规模;2001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学校,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小学升往高一级学校。1979年田超考取山东公安大学,成为第一名大学生,到现在已有20多人考入各大中专院校。 椿芽、花椒、牛心柿是该村的特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事个体经济的人越来越多,现有石料厂两处(白云石场、硅酸石场),拖拉机20多台,大发车6辆,三轮车、三轮摩的十几辆,为山区的生产、生活诸方面提供了方便。 200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了,他们首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团结实干。首先是硬化了村中通往东南峪的道路,紧接着架起了通往河南的一座连心桥,在通往新村的一座石拱桥上加了护栏,并将新村坎坷不平的主干道硬化了路面。柳桥峪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木头山村 |
木头山村位于莱城东南10公里、钢城20公里、颜庄镇政府西8公里处。地处山区丘陵,东邻邱家屋村,西邻吊鼓山村,南接东当峪村,北邻东红埠岭村。全村现有358口人,110户,耕地272亩,山场面积300余亩。 木头山村原名为郑家山子,清道光末年到咸丰初年由刘氏三兄弟刘茂修、刘玉修、刘清修从安仙村(现莱城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安仙村)搬迁而来,后因郑家迁走,又因当时村东、西、北三山树木多而繁茂,遂取名木头山。 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木头山村属红埠岭乡;到1939年4月0莱芜县委指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又重新划乡,木头山村属当峪乡;到1956年11月,木头山村又划归为澜头乡;到1958年3月,撤区并乡,澜头乡并为颜庄乡;同年10月改乡社,颜庄乡更为颜庄人民公社,木头山村属颜庄人民公社;村划为大队,木头山村同邱家屋村为一个大队,称木头山大队,仍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颜庄人民公社改称为颜庄办事处,木头山村属颜庄办事处澜头乡所辖;1985年10月属颜庄镇至今。 木头山村民自清道光末年居住此地,繁衍生息,只有刘氏三兄弟后人,至今无二姓,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勇敢。在战争年代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英勇抗敌。有一位青年为革命捐躯。 村民刘玉人(已故)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植树造林的模范。他在村东山、西山植柏树二万余棵,还在石壁上凿写毛主席语录,是当时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木头山村水源条件差,原在村南挖一池塘蓄山泉水为人畜用水,后由于卫生差无法使用。到1960年在村东人工挖了一口20多米深的井,只能满足当时人畜用水。1966年,在村北先是人工开凿深30余米、直径达四五米的深井,又在莱芜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打了一口井,几年后因地下水位下降,无法使用。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干部群众共同努力,集资打井、架电,1987年结束了到外村挑水、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5年用上了自来水,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修通连村公路,运输业也很快发展。手中有了钱,家家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彩电、家庭影院等,2000年率先成为电话村。 木头山村人素有开拓创新精神,用勤劳的双手,踏实的脚步,谱写自己的创业史。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疃里村 |
疃里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是颜庄镇最东边的一个村,地处丘陵。西靠颜庄村,南接里辛镇石家岭村,东与里辛镇里辛村为邻,北与里辛镇潘家庄村相望。村南有一小河,属汶河支流,河对岸是九顶黄羊山,村西有磁(窑)莱(芜)铁路,距颜庄火车站仅2公里;村北有韩(旺)莱(芜)公路,交通便利。全村380户,1100口人,耕地900亩。 据《魏氏谱》记载,明朝中叶,屈、邓、寇、贾、侯、程、宋7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村碑载,因址呈凹形,相传为黄羊践踏而成,故名疃里。自明朝中叶开始,七姓人在此建村生活,逐渐发展,现在已有魏、吴、李、柴、赵、吕、任等18姓、1100口人。其中魏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50%以上。老七姓中,只有屈、程、宋三姓繁衍至今。 建村伊始,莱芜县划为4乡42保,疃里村属东乡里辛保;民国初年,莱芜县划为10个区,属颜庄区(第四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3县,属新甫县(亦称莱南县);1945年10月,莱芜县划为13个区,属颜庄区;1951年3月属颜庄乡;1958年10月属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属颜庄镇管辖至今。 疃里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村民积极参战,支援前方。村里先后有50多人参军,并颇有功绩。村民魏继汉于1940年参军,屡建战功,后任某部师长。村民吴钦荣在淮海战役中任某部八班班长,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村民屈士孝在朝鲜战役中英勇无畏,时任师司令部参谋。另外,还有多名参军战士荣立了战功。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村民积极支前,涌现出了大批支前模范,为部队送军粮、抬担架、做军鞋,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勤劳善良的疃里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他们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也经历了0热浪的冲荡。村里曾组织村民在村北“花姑哨”打井挖煤,换回了许多食品和物资。农业学大寨期间是村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村民昼夜奋战,移河造地,兴修水利。先是在河南沙滩造地100余亩,后又在河北造地200亩,随后又垒河堰2000余米,挖大口井一眼,并配套抽水机器,使东洼300多亩耕地变成了水浇田。但缺水问题仍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村民除了东洼一片耕地可一年两收(玉米、小麦)外,其它均以种地瓜为主,一年一收。因十年九旱,庄稼往往歉收。随着几眼大口井的枯竭,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直到1992年,村里投资50万元,重修了2000米河堰,并垒拦河坝两座,不但杜绝了水患,而且还起到了蓄水作用。 “文革”期间,该村文艺活动非常活跃,不乏吹、拉、弹、唱高手。表演的现代戏《再教育》,剧情曲折,道具逼真,演员众多。情景感人,一时轰动四方,常与兄弟单位的文艺团体交流汇演。后文艺队解散,但文体活动仍十分活跃。自1998年开始,村里聘请钢城企业集团的豫剧团来村进行一年一度的演出,凝聚了民心,促进了民风的好转和社会的稳定。 该村学校几经搬迁。1936年,村民在观音庙西边盖4间草房建起了学校,并把观音庙改建成了教室,刘家训为第一个老师,如今村中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曾拜其为师。1994年,村里新建学校一处,配套设施齐全,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镇首位。据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已培养出50多名大中专学生。 疃里村经济大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挣脱了各种束缚的农民,开始大踏步迈向富裕路。村民搞运输,跑买卖,做生意,搞加工,大显身手,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疃里村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莱芜划为地级市以后,新一届村两委发挥背靠莱钢的优势,抓住韩莱公路开通的机遇,大力发展工副业项目,民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茶。村里依托莱钢50号电炉、鲁顺公司、煤炭砖厂,新上了割铁队、建筑公司、石料厂、运输队等企业,集体资产达100多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剩余劳力。另外,一批养殖专业户、石料加工户、购销户、种植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99年,在驻地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万元,经过全体干部群众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在村南小河上建起一座长50米、宽8.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为莱钢及驻地企业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桥被命名为“连心桥”,并立碑纪念。2002年春天,借莱芜大兴招商引资之风,疃里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在村北建起了占地60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村里提供水、电,并修通了道路,同时制定了优惠的入园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吸引外地客商米此投资办厂。现在已有方圆制管有限公司、远征堆焊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开工建设。为鼓励发展个体业户,村里还在韩莱路两侧规划了商居楼区,现在已有21户投资兴建了2400平方米的楼房,并投入使用,成为疃里村又一道新的经济景观。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疃里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产业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走在了镇、区、市的前列,受到了各级领导的称赞,连续多年被评为镇双文明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村党支部书记赵华忠于1999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团结、勤奋的村两委班子,正带领全体村民向更新、更大的目标前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