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歙县 >> 霞坑镇

霞坑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霞坑镇谷歌卫星地图)


霞坑镇简介

  霞坑镇位于县城东南,镇所在地大茂新村距县城30公里,东临梓里镇,西与北岸镇相邻,北与绩溪县接壤,南与昌溪乡、深渡镇毗连。辖20个村委会,一个镇直茶林场,152个村民小组,全镇6325户,总人口21354人,劳动力14121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4785人。霞坑镇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5773公顷,森林覆盖率51.2 %,有耕地面积330.3 公顷,水田面积273.4公顷,茶园760公顷,桑园696.7公顷,蚕茧年产量约占全县的六分之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14万人 96平方公里 341021109 242700 0559 查看 霞坑镇谷歌卫星地图

霞坑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河政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河政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潭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石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村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金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方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里方村谷歌卫星地图
鸿飞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鸿飞村谷歌卫星地图
洪琴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洪琴村谷歌卫星地图
霞坑村 ·歙县旅游·歙县特产·歙县十大特产·歙县十景·歙县名人·歙县 0

----

查看 霞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霞坑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徽城镇

  徽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治所在地,始置于秦,唐以后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 是徽文化最具代表地之一。在斗山街、渔梁坝,可寻觅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三四百年的历史遗存;在许国石坊、古民居,可寻踪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 “文物之海”、“文化之邦”、“东南邹鲁”之底蕴,以及钟灵毓秀的古徽州大地孕育的许国、陶行知等一代宗师的足迹,还有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歙砚、徽墨、徽剧、徽菜的博大精深。在徽州花苑、徽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更是可感受现代徽城人对继承与发展的释放。    徽城镇由原徽城镇和南源口乡合并而成,辖15个行政村,14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5.8万人,总面积61.5平方公里。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十分便利,皖赣铁路、慈张公路、杭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工业经济活跃,全镇20家工业骨干企业已经成为镇域经济的支撑,境内有黄山市唯一一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产品特色明显,问政贡笋、珠兰花、茉莉花、白兰花等产品名扬天下;旅游资源丰富。渔梁坝景区、许国石坊、斗山街景区和太白楼景区呈鼎足之势。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是黄山市唯一入选全国经济综合实力“千强镇”的建制镇。  

深渡镇

  深渡镇座落于新安江畔,是黄山市最大的内陆码头,又是国际黄金旅游线黄山——千岛湖的交通枢纽,距黄山市52公里、黄山风景区80公里,水路距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65公里。全镇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4.5平方公里),辖29个村、2个居委会,现有人口2.7万。1996年因集“山区、库区、旅游区”三特色于一体,被国家计委、建设部等11部委列为全国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2003年被列为全省63个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2004年被建设部等6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0年分别被省建设厅、国家建设部评为“全省小城镇先进乡镇”和“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称号。农村科教工作成绩斐然,被列入全国农科教示范乡镇 、棉溪村被列入全国农科教示范村。.  

北岸镇

  北岸镇地处歙县南部,距歙县县城17公里,99年度被列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总面积90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7000人,黄山市通往-沪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大动脉——徽杭高速公路、黄千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为中国四大名菊之一的“黄山贡菊”原产地,故享有“中国贡菊之乡”的美誉。    北岸镇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于2002年创建了全县首家乡镇工业发展基地,占地600亩,吸引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到2004年12月,全镇拥有营销收入千万元企业10余家,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真丝地毯、纸箱包装、白蚕丝、茶叶菊花精制、兔毛加工、五金灯具等支柱产业。    北岸镇是黄山市徽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古徽州文化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品位极高,拥有潘氏宗祠、吴氏宗祠、风雨廊桥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作为散落民间的徽派古建筑物构件交易市场——北岸古玩收藏品市场也吸引着大批的古玩收藏爱好者纷至沓来。    北岸镇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优质的服务、优越的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岸工业发展基地建设,围绕打造“诚信北岸、活力北岸、魅力北岸、实力北岸”的目标,以加快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为突破口,以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为主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一座迈向现代化的小城镇正在徽杭高速公路线上迅速崛起。.  

富堨镇

  歙县城北第一镇——富堨镇,位于歙县北郊,距县城7公里。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组,南与歙县县城相接;东与桂林镇相邻,西与徽州区交界,北与许村镇接壤。驻地村头有一唐初修建的堨坝,流量较大,水源丰富,故名富堨。水利资源丰富,富资河穿越镇域,丰乐北干渠和多条支渫横贯境内。文化名人辈出,旅游资源丰富,城许公路贯穿而过,是通往著名景区——许村古村落和上丰花果山的必经之地。    人口    截止2004年12月,全镇人口为16700人。    气候    富堨地处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梅雨明显,雨量集中;年平均气温16C;无霜期平均230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土地    富堨镇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组,土地面积54平方公里,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地形南低北高,北部以高丘陵地,南部为平畈区。按照用地现状规划分为三个类型: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5% 。   富堨镇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14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名特优产品丰富,生产的“仁里柑桔、菊花”、“徐村草莓”、“青山盆景”、“凤凰萝卜”等名优果品名声远扬。同时,生态宜人,青山村是全省第一批百佳生态村,仁里村为黄山市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光潋旖,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工业资源    富堨镇在80年代是全县乡镇企业的源发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通过优化环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了全镇工业经济的新突破,2003年共引进资金1500万元,2004年引进资金1600万元。2005年规划了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镇工业园区,接壤城东开发区,迎接县域辐射。目前已有华邦纸业、科宏香料、天宇竹业、宏升化工、兴农科技、东方红罐头厂等近10家企业入驻我镇,涉及特种纸业、特种香料、木竹地板、精细化工及特色产品深加工等多种门类。全镇规模以上的企业有2家,列入县重点项目建设,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8000余万元。    人力资源    富堨镇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为10800人,占总人口的60。8%,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为7100 人,第二产业为687人,第三产业为2401人。.  

郑村镇

  郑村镇位于县城西郊,距县政府所在地五公里,与徽州区相毗邻,距黄山机场30公里,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穿境而过,又是国家著名旅游景点棠樾牌坊群的必经之地。全镇地势平坦,村内、村间水泥、柏油路相连接,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89人,现有耕地面积16990亩,其中水田面积14970亩,茶园209亩,桑园272亩,经果林972亩,经济作物有荸荠、茭白、甘蔗、西瓜、大棚蔬菜等,是我县重点粮产区和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0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8元。    郑村不仅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郑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生廉洁,刚直不阿,桃李满园的名贤郑师山(郑玉),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有与齐白石齐名的国画大师黄宾虹,有布衣画家汪采白,有新安医学、杏林一葩的“喉科西园”神医郑梅涧。境内又有古民居、古牌坊、古祠堂,有明代最早的牌坊贞白里牌坊,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宅和义堂,其中郑氏宗祠(郑成功祖祠)在香港友人安思远先生援助下,得以全面修缮,使之重放异彩。近两年,国家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投资2亿元开发建设全国最大的盆景博览园-----鲍家花园。    个私经济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起步,目前我镇个私企业共有691家,私营企业44家,形成了以建筑、建材、机械安装、精细化工、炉具制造、家俱装璜等企业发展格局。目前发展势头强劲。.  

桂林镇

  桂林镇位于歙县县城东郊,镇所在地距县城9公里。周边与徽城镇、富喝镇、北岸镇、溪头镇及绩溪县临溪乡相接,河流有杨之河、布射河,芜屯公路与徽杭公路交汇于该镇吴川村金三角。2004年12月,因撤乡并镇,原黄村乡并入桂林镇后,总面积达16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1400公顷,其中水田1200公顷,茶园579公顷,林地7141公顷,果园209公顷,毛竹86.5公顷。全镇共有20个行政村,175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统计人口数为27443人,安置移民1975人。    该镇是全县产粮大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为粮、油、蔬菜、甘蔗、瓜果、茶叶、菊花等。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为发展战略。如:宋村村的葡萄;岑山村的茭白;桂林、潭石的塘藕;新管、江村、竦口的甘蔗;牌头的大蒜;杨坪的菊花;石河、叶河的柿子、水蜜桃;黄村的杨梅;双河、跳岭、西坑的茶叶等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养殖业近两年叶发展迅速,全镇有养殖专业大户57个,其中全县最大的养猪专业户就在该镇内,年出栏肉猪近万头。    该镇是全县农业大镇,水利设施完善,大小水塘174个,电灌站25个,褐坝23座。全县最大的水库--连川水库,库容190万立方米,水产业丰富,每年产鱼900多吨。库区周边生态环境优美,适宜野生良禽繁衍生息,人民生活富裕。安徽金泰投资集团,正在编制规划,计划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此地兴建黄山湖度假村。    该镇位于城郊,通讯发达、交通便利,距徽杭高速金山道口2公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近几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黄山绿韵竹业制品有限公司、鑫宁弹簧厂、光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绿康油脂加工厂、黄山宜和水泥厂等几个大型骨干企业已投入生产,并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部分位于该镇范围内这一有利条件,积极配合、大力宣传、正确引导,努力为客商投资兴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以进一步壮大该镇经济。.  

许村镇

  许村镇位于黄山南麓,距县城21公里,东南分别与上丰乡、富堨镇相邻,西北分别与徽州区、黄山区交界。全镇土地面积73.7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845人。许村镇是一个以粮、林、茶为主的山区乡镇,2003年全镇水田面积8355亩,旱地面积808亩,茶园面积6847亩,名优茶产量125吨,生猪年饲养量14207头,家禽年饲养量38268羽,油菜总产量338吨,发展各项经果林1100亩,建立高效茶园200亩,培育早茶20万株,建立200亩的油菜高产示范基地。    2003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重农稳镇、工贸活镇、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各方面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04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00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40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10元。在年度考核中,招商引资工作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获全县目标管理三等奖。2004年上半年完成财政收入34.5万元,占全年任务的53%,农民人均收入825.28元,占任务的34%,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计划生育位居全县第十八位,农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许村镇旅游资源丰富,2003年,在县政府及县财政局的支持下,引进上海竹山投资有限公司开发许村古村落保护和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目前,正在加快景点建设及环境整治,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全县旅游规划,开发利用好许村的旅游资源,确保今年“十一”正式向游人开放。.  

溪头镇

  溪头镇地处歙县东北部,俗称里东乡,距县城22公里,总面积约120.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35个村民组,总人口17853人,其中农业人口17128人。全镇14个行政村所在地均通机耕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其中有线电视占1/3以上,有70%村民用上了通过引水入户的山泉水,平均3户有一部电话机。是一个集粮、茶、桑等农特优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心集镇。.  

杞梓里镇

  杞梓里镇位于歙县旱南,徽杭高速公路横贯其间,东连清凉峰,南滨千岛湖,北接大障山,交通便捷,是歙南主要经贸集散地之一,著名理财家、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的故里。镇域面积158平方公里,辖32个村,9912户,3.3万人。这里山青水秀,物华天宝,民风纯朴。盛产山核桃、菊花、茶叶、金丝琥珀蜜枣等土特产, 拥有万亩山核桃基地、万亩贡菊花基地、万亩名优茶基地和7000亩高产桑园基地;安徽劳务第一品牌的上海港歙县装卸运输有限公司,拥有职工1600多人;一镇一品的拼皮业快速发展,还有缫丝厂、国隆木业、黄山茶叶集团等7家规模民营企业;梓里中心卫生院在职职工64人,病床编制50张,科室齐全,服务优良;这里有保存完好的粉墙黛瓦、精雕细刻的杞梓里村古民居;有常年烟雾缭绕、溪水环流的徽州古村落——水竹坑,与-总-的故乡龙川仅一山相隔,是探寻徽文化、开发休闲养生游的理想之地。.  

霞坑镇

  霞坑镇位于县城东南,镇所在地大茂新村距县城30公里,东临梓里镇,西与北岸镇相邻,北与绩溪县接壤,南与昌溪乡、深渡镇毗连。辖20个村委会,一个镇直茶林场,152个村民小组,全镇6325户,总人口21354人,劳动力14121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4785人。霞坑镇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5773公顷,森林覆盖率51.2 %,有耕地面积330.3 公顷,水田面积273.4公顷,茶园760公顷,桑园696.7公顷,蚕茧年产量约占全县的六分之一。.  

岔口镇

  岔口镇是革命老区,地处歙县皖浙边陲大洲源,黄山——千岛湖公路穿境而过,距县城44公里,千岛湖88公里。西南与新溪口乡、武阳乡接壤,北与杞梓里镇相邻,东与浙江省淳安县毗邻,是歙县的东南门户。镇政府位于镇域西部岔口村,新安江上游支流大源河与小源河在此汇聚,呈“Y”字形,“岔口”因此得名。岔口自古以来就是大洲源日用消费品和土特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大洲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04年底,全镇辖20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近2万人。全镇土地面积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8公顷,经济收入主要以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贡菊、蚕茧、山核桃为主,茶叶总产量312吨,蚕茧总产量415吨,贡菊总产量8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   岔口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有“三山叠翠、二水重流;龙门挂雪、虎阜丛林;三步金阶,长潭观鱼;金滩赶月、狮子滚球”等十大景致。当代有号称“江南一枝竹”的书画家吴皖生;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等。岔口是革命老区,大洲源富有革命传统。有土地革命后期“金竹-”,解放战争时期“火烧竹筒坦”等遗址,有新四军皖浙支队副司令员程灿、洽河27革命烈士等五处烈士墓,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发展红色旅游。   岔口镇地处深山,森林是岔口的“守护神”,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2.4万立方米,山场总面积13万亩。英富林场占地10000余亩,“九龙戏珠”林深壑美,“金翠谷”鸟语花香,农业综合开发已初具规模,可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水利矿产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岔口镇党委、政府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实行招商引资。目前,镇内有小型水电站3座已经投入使用, 1座正在建设中,另还有2座在洽谈中。在全市乡镇小型水电开发利用中占首位。镇内有硫铁矿2座。   岔口镇交通便利,地域广阔,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物产资源,岔口镇-张玉华、镇长吕国平带领全镇一班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诚邀天下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街口镇

  街口,即街道出入口之意,习称“六十里长街”之口,新街口镇于一九九二年成立,属原街口区公所所在地,镇址位于新安江畔的新门村,距浙江省千岛湖镇40公里,离千岛湖深渡旅游码头20公里,辖13个行政村,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现有茶园面积9600亩,柑桔面积2000亩,可利用水面积480亩。.  

王村镇

  王村镇地处歙县南部、新安江畔,距黄山市中心城区10公里,与“花山谜窟”隔江相望,徽杭高速公路横贯境内。东北与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接壤,西南与我县的雄村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相邻。全镇土地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1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100余人,其中镇区人口5000余人。王村镇农业以粮为主,是歙县四大重点产粮区之一,也是歙县南部重要的交通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全镇耕地总面积13316亩,其中水田12421亩、旱地895亩。近年来,镇内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16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电话,村中道路基本实现硬化,自来水管道通达整个镇区,建有3.5KV的变电站和移动通讯基站;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镇共建有30个党支部,党员人数831余人;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1999年,王村镇被列为黄山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王村镇总体规划》和《王村商贸开发区详细规划》,王村大道、王村农贸市场、王村农民新村相继开工建设。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712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659万元,二三产业收入达到15192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69.7万元,其中:财政62.5万元、国税101.8万元、地税10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60元。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群众“一事一议”的办法投工投劳,新建和修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全镇有瑶琳水库、直坑水库等小(二)型水库6座,当家塘库38座,电灌站5座,王村、烟西、八村、杏村、上店、红庄等村成片田畈灌溉水渠均按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用水泥板浇筑而成。    乡镇企业形成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交通运输和商贸近20个门类。有集体企业4个,个体私营企业255个,黄山善孚化工厂通过改制后发展成为市私营企业50强和省民营企业百强之一。歙县圣达厨房设备公司发展较快,产品远销省内外。王村镇有王村中心学校和横关学校两所学校,并开办有职业高中班,每年为城市及农村输送微机、电子等专业技术人才近百名。镇所在地的王村中心卫生院1所,为一级甲等医院,村村建有卫生室,医务人员50人,中心卫生院有病床45张,并创办了“母婴医院”.  

雄村镇

  雄村乡位于歙城西南郊,距县城7公里,自西向东,分别与徽州区、王村镇、徽城镇相邻,新安江穿过境内,素有新安山水画廊之称。全乡土地面积43.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委员会,115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4351户,总人口14248人(其中农业人口14098人,非农业人口150人,男女比例103:100),乡村劳动力7279人,外出务工2500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67‰;2003年末耕地面积4863亩,其中水田面积4569亩,旱地294亩。它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以及光耀史册的历史人物,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典型缩影。.  

三阳镇

  三阳乡位于歙县南部,地处皖浙交界处,座落于美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脚下,是黄山市规划的中心乡镇。被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林语堂喻为“东方小瑞士”。三阳乡交通便利,有徽杭公路穿乡而过,有徽杭高速公路(三阳设有道口)直通黄山、杭州,有唐三公路通往千岛湖。乡土面积121.8平方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152个村民组,2112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84元。    三阳乡盛产茶叶、菊花、山核桃、笋干等农特产品,是黄山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之一。有绿色有机茶叶基地8600亩,菊花基地2500亩,山核桃基地7700亩,燕笋基地2000亩。全乡共有乡镇企业81家,其0色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有黄山市立安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洪立安)、黄山市顶龙炒货厂(法人代表范立新)、歙县龙风茶厂、歙县大方茶厂等。仅黄山市立安茶业公司就有“立安”牌优质系列茶叶、菊花、山核桃、燕笋等远销北京、上海、山东、石家庄、西安等地,并享有较好的盛誉。   三阳乡历史悠久,景色怡人,地灵人杰。是徽杭线上闻名的民俗文化之乡,也是著名京剧演员“阿庆嫂”的扮演都洪雪飞的故乡。远负盛名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叶村的“叠罗汉”、中村的“舞狮灯”、三阳的“打秋千”。其中以叶村的“叠罗汉”尤为出色,被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安徽卫视以及台湾《民俗曲艺》等媒体争相报道,扬名海内外。明清建筑叶村洪氏宗祠(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敬本堂等集古徽州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于一身,堪称徽州建筑艺术的宝库。    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三阳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美好前景。三阳乡将在2005年招商引资1000多万元的基础上力争2006年突破2000万元。目前正在编制《三阳集镇总体规划》、《项目区建设控制性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步伐。走“工业强乡、农业稳乡、科教兴乡、旅商贸活乡”之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农副产品科技含量,活跃集贸市场,逐步使三阳成为投资和发展的黄金宝地。欢迎来三阳乡投资兴业。.  

坑口乡

  坑口乡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8公里的新安江畔,地处石山北麓,总面积41. 2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300米,最高点樟岭寺高690米,新安江流经境内,属钱塘江水系,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年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50mm, 全年无霜期245天,土质多呈千枚岩分化成的黄红色土壤。    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127村民小组,总人口12597人。有党支部20个,党员数达452人。全乡共有12所学校,在校学生1768人。该乡主要经济产品有:枇杷、茶叶、菊花、蚕茧、处制品等。2003年未耕地面积2174.2亩,人均耕地面积0.17亩,茶叶面积7533.7亩,茶叶总量达210.5吨,其中名优茶90.1吨,桑园面积2373亩,全年养蚕4411张,蚕茧产量达167.8吨,果园面积2555.5亩,年产枇杷300余吨,是蜚声全国“三潭枇杷”产地之一。    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完成1036万元,财政收入91.9万元,年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税改前农民人均负担70元,税改后人均负担12元,减负达82%。2004年我乡财政任务92万元,(其中国税63万元,地税14万元,财政15万元),1——6月份完成财税任务47.6万元,占总任务51.7%,其中国税完成28.8万元,占任务45.7%;地税完成8.9万元,占任务63.6%;财政完成9.9万元,占任务66%。    该乡交通、信息便利,基本实现“三通”。全乡三个村在南深公路线上,正在兴建的通达工程,建成后将受益7个村共6000余人。该乡水利资源丰富,闻名全市的妹滩大坝位于乡境内。    该乡龙头企业——新安仪表配件厂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大,开发研制了DDS459型防窃电子电度表等系列高新产品。壮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年初将电能表技术入股黄山金马集团,组建为黄山金电能表厂。通过积极参加全省电能表选型定点生产项目的投标活动,以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款式的新颖别致、市场前景的广阔而一举中标。目前产品已通过了国家级质量认证体系,列入国家经贸委推荐产品目录,为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打下了基础。    人民音乐家张曙系该乡薛源村柔川人,其代表作有《洪波曲》等。本乡瀹坑村方春福宅(明)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柔川牌坊群(贞节坊)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丰乡

  上丰乡地处黄山脚下,位于歙县北端,距离歙县人民政府21公里,丰源河纵贯全境南北60余公里。北与黄山区、旌德县、绩溪县接壤,西与许村镇,东与桂林镇相邻。全乡辖14个行政村(其中原岩源片8个行政村合并为岩源村),114个村民小组,3685户,总人口13000余人。全乡现有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党员532人。辖地75平方公里。其中岩源村地处高山深山区,是皖南新四军和游击队活动的革命老区,是0歙县山区中心县委和0皖南特委所在地,为皖南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丰乡人文景观众多,明清时期的石牌坊、石桥、古民居遍布全乡。屯田村的“德政堂”、“贞洁坊”;上丰村的“施政堂”、“笃麟堂”、“敏政堂”、“叙伦堂”;赵村的“叶氏宗祠”;蕃村的“鲍氏惊叙堂”、“许氏家庙”和“鲍氏古住宅群”以及霞江村的四孔“万缘桥”均保存完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丰乡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现在已经形成徽州雪梨基地、黄桃基地、灯笼柿基地、贡菊花基地、中药材基地等八大基地。花果山景区荣获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2005年度,全乡完成生产总值69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90元。    现在,上丰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领全乡人民致富奔小康。目前,投资800万元的丰源河水电站已经建成发电,投资300万元的杨川水电站已完工,花果山生态旅游项目也在逐步走向运营正轨,县城—上丰公路改造工程已建设完毕,上丰—岩源道路硬化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村村通油路工程通过省测量组的测量,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上丰乡的明天更美好。.  

昌溪乡

  昌溪位于歙南,西邻深渡镇,东南与武阳乡相连,北与唐里乡、霞坑镇接壤,距县城30公里,全乡总面积20.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2420户、8000多人。   昌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村落奠基于唐,南宋前为沧溪,宋淳熙年后改为昌溪,素有“歙南第一村”之美誉。仅元、明、清三代进士、状元入朝为官者,正二品到七品就有百人之多,徽商中“吴茶”、“周漆”遍及全国。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有经学大师吴承仕;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有画家吴淑娟、吴清隐、吴寿仙、吴肖仙等。    昌溪地狭人稠,人口密度位居全县乡镇第二,每平方公里达400多人。全乡有耕地674亩,茶园4769亩,桑园1608亩,农业生产以茶叶、蚕桑、菊花、生猪为主,工业有绢纺、茶叶加工等。全乡二00五年工农业总产值 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    昌溪人文自然景观丰富,现存有元、明、清古建筑201幢,其数量之多,构架之精全县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有元建清修的“忠烈庙”、元末始建的“太湖祠”、明建的“周氏宗祠”、清建的“员公支祠”等。昌溪山青水秀,昌源河似一条绿色飘带穿乡而过;千年古樟、银杏、彩椤树星罗棋布;沧山源——燕窝形山庄环境优美,生态极佳……。古亭、古井、古塘、古树、古民居、古水口融为一体,交辉相映,堪称世外桃源。   近年来,昌溪人民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邮电通讯、供电、供水、学校、医疗卫生、商业等基础设施功能较齐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    八千昌溪人民热忱欢迎八方宾朋前来观光旅游、开发兴业。.  

武阳乡

  武阳乡地处歙县东南部,大洲源口,新安江畔,是集库区山区为一体的乡镇,驻地距县城约39公里,总面积为4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1个园艺场,86个自然村,共有4100户,总人口1190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0 人,劳动力7375人,其中外出务工2000人。武阳乡地处天目山脉,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以亚热带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7℃,一月1~4℃,七月27~29℃,境内有大洲源河贯穿,为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游,平均海拔350公尺,年平均降雨量1800mm,全年无霜期240天,土壤为黄棕壤,水陆交通较为便利。    武阳乡是加工“金丝琥珀蜜枣”的故乡,技术人员自清康熙时就外出加工蜜枣。80年代以来,我乡外出加工蜜枣及开办枣厂的人员逐年增多,到2003年达1500余人,遍及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多个省。    2003年,武阳乡工业总产值5800万元,农业总产值 1180万元,财政收入达1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6元。.  

金川乡

  金川乡面积为52平方公里,共有12个村民委员会,67个自然村,81个村民组,常住人口3179户11498人,现有劳动力6713人。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1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330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460万元,第三产业340万元,三产之比为56.4:35.4:9.2,农民人均纯收入1874.5元,财政收入42.5万元,外出务工2504人,劳务输出收入达510万元。2000年开始税费改革后,人均负担从税改前的61.6元降至1.9元。    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2公里,西邻杞梓里镇,北与三阳乡、竹铺乡相连,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毗连。最高峰搁船尖海拔1477米,为我县第二高峰,境内平均海拔883.5米,是歙县平均海拔最高的乡。全乡有耕地面积87公顷,水田65公顷,旱地22公顷,茶园、经果林973公顷;山场面积380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粮食、油料、茶叶和菊花。主要特产有山核桃、山茱萸、顶谷大方、菊花等。    金川现有中学一所,小学12所,普及9年义务教育,投资50万元新建的金川中心学校将于9月1日交付使用。2001年争取上级资金18万元,动工扩建了金川卫生院,大大改善卫生医疗条件。2003年8月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乡共有2270户6871人参保,分别占71.6%和62.6%。至今已有72人得到大病补助4.61548万元。    计划生育事业不断前进,科学进步的婚育新风已成为新的时尚,育龄夫妇享有生殖健康服务,连续三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67人,政策符合达95.1%,半年查中位于全县第17名。    工业主要有乡联办的金川电线厂,1997年走出山门,搬迁入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站稳脚跟,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并于2001年成功注册了“贝力”商标。目前该厂有16人,2003年实现产值400万元,利税11万元。查坑村个体玻璃拉丝织布厂经过内涵改造与市场拓展,产品产销两旺,效益大幅上升,实现产值152万元,利税15万元。金川乡是地质灾害多发乡,尤以皂川自然村为重,列省重点地质灾害点,该自然村有273户938人,村落处于极不稳定的松散土石体上,且近年来滑坡发育速度加快,必须采取避让措施,举村搬迁。.  

小川乡

  一、基本概况    小川乡位于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畔,地处黄千旅游线之中、王小公路的东段,北倚深渡镇,南临新安江明珠千岛湖,并与街口镇、璜田乡、长陔乡相邻;东接新溪口乡、武阳乡;西靠森村乡。    乡政府驻地建有小川码头、车站、邮电代办所、小川信用社、卫生院、学校等,电信、移动、联通信息覆盖全乡70%以上,西距黄山市府47公里,离徽杭高速公路20公里;南距千岛湖60公里;黄千公路(武新前公路)沿江穿乡而过。    全乡地貌态势是“沿江一条线,东西两大片”,既是山区乡又是库区乡,属亚热带北缘山厚型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高山峻岭、大江小河,年平均气温16.4℃,平均水量1264.1毫米,森林覆盖率80%。乡内主要有小洲河(包括支流苏川)、古稔河两股水系,河流总长分别在20至10公里不等,落差在百米左右,水利资源丰富,总体气候适宜,山水秀丽,物产丰富,景色迷人。    全乡总面积达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9亩,包括水田230亩,旱地49亩,人均不到2厘地;茶园面积12370亩,桑园面积1675亩,可利用水域面积达1500余亩。    二、历史沿革    小川乡在解放初期(51年)建区公所,属大川区迁往小川驻地,时辖三港以上,正口对面的白石村、小洲源、河东岸等区域;52年划乡建镇时,设乡制,有小川乡,古稔、灵山乡,程家堨、临川乡,风景、苏川、汪米滩乡,内设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直到56年合作化,其中三港并入小川乡;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撤区、乡设人民公社,隶属小洲人民公社和古稔人民公社两块,以新安江为界,其中河东社址在新溪口,河西社址在小洲;60 年2月两社合并成立小川人民公社;61年下半年设街口区委区公所,本区域分设小洲、小川、新溪口三个人民公社,直到83年体制改革,改为乡制至撤区并乡时;2004年12月由小川、小洲合并成立小川乡人民政府。    全乡主要姓氏有凌、江、张、吴、胡、方、李、程、吕、潘、冯、叶等十余种,历史相对久远的村庄有小洲、盘岭、古稔、灵山等外,百余年古树主要有樟树、红豆杉、枫树等达50余棵。.  

新溪口乡

  新溪口乡位于新安江畔,东至浙江省淳安县,与浙江千岛湖毗邻,西与小川乡、武阳乡、岔口镇相邻,南至新安江,北至周家村乡,全乡土地总面积41.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3%。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2141户,总人口8429人,非农业人口284人,乡村劳动力 4831人。.  

璜田乡

  璜田乡地处歙南街源中心地带,是歙县深山区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全省闻名的梯田之乡,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7公顷,茶园823.8公顷,山林3920公顷。人口总数23052人,该乡辖19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农户数6279户。   茶叶收入是该乡主要的经济来源,名优茶产量逐年增加并逐步向无公害和有机茶发展,2004年全乡茶叶产量360吨,其中名优茶290吨。全乡建有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名优茶基地5600亩,无公害有机茶基地4000亩,菊花基地500亩,药杂基地500亩,葛根基地200亩,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贸工农一体化推进。并有近百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国内各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地设有茶庄20余个,其中经营业绩较好的有六联茶厂、徽茗茶厂、蜈蚣岭茶厂、上海大自然茶厂。   全乡建有璜田、胡埠口、璜蔚三个中心集镇,住户1200户,4700余人。近年来,通过下乡工程的的实施和引导,部分高山住户开始向三个中心集镇迁移、集中,现已有400余户高山住户在集镇周边建房或购买商品房。   该乡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中学和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培训阵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示范基地,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乡建有无公害有机茶、早茶、山坞农业、庭院盆景四个科技示范园、户和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一个。   基本发展思路: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力实施“茶叶名优早、多经土特新、流通要搞活,品牌更重要、环保加绿色、实施产业化”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乡、城镇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璜田乡建设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陔乡

  长陔乡地处歙县南部,歙岭西麓,王街公路贯穿其中,驻地距县城58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长标、长陔两乡合并,总面积达 90.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共有3876户,14467人口。乡政府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常住人口4000多人。    我乡地处偏僻山区,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地势较低,年降水量约1750毫米,发源大连岭的街源河和发源长陔岭的长陔溪在南源口汇合为街源河上游经磻坑、石门坑两地流入璜田乡境内。全乡现有6个村通公路,两个村通机耕路,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覆盖全乡,移动、联通信号覆盖乡政府所在地。    我乡有耕地3587亩,其中水田2379亩,旱地1208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油料有油菜籽、大豆等。现有茶园8648 亩,笋用竹万余亩,箬叶、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我乡土特产更具特色,“长陔三宝:笋干、火腿、山芋枣、豆制品、箬叶等”更是声名远扬。    现有长陔中学1所,学生626人,小学7所和2个教学点,入学儿童1334人,教职工共95人。长陔小学和韶坑小学两所教学楼由港商沈炳麟先生领衔投资兴建,长陔中学郑格如大楼由马来西亚华人郑格如捐资50万元港币兴建,是我乡的标志性建筑。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6人,村卫生室13所,医务人员14人。    我乡境内南源村为革命老区,1935年至1937年红军游击队曾在此处开始革命活动。韶坑村是古代目莲戏剧种的重要传播地,徐氏宗祠始建于1781年,已有224年历史,祠内木雕工艺精湛,是县级保护文物。.  

森村乡

  森村乡地处皖南山区,位于北纬29°42′——29°48′,东经118°26′——118°32′,距市府20公里,县城32公里。境内黄备河、贤源水汇集森村,东与小川乡为邻,南与长陔、绍濂两乡相连,西与绍濂乡、王村镇交界,北靠王村镇、雄村、坑口等乡镇,总面积71.6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21个村民组,分别为:森村、渔岸、逢村、绍村、佑源、满田、呈村、皋径、隐里、黄备、公园、下村、鸡川、童川,2005年全乡总户数为4022户,总人口14061人。乡政府驻森村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期属王村大公社的一个管理区,1961年划出,成立森村乡人民公社,1983年5月体改,成立森村乡人民政府,1992年撤区并乡时黄备乡并入。    本乡地处天目山脉白际山系石耳山北麓,属钱塘江水系,境内多山,海拔平均为200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900毫米,年平均温度为14°——16°,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本乡以林茶为主。森村、渔岸、逢村等村粮食生产占比例大一点,其余11个村均以林茶生产为主。现有耕地面积4530亩,其中水田4204亩,旱地326亩,正常年景粮食年产量476万斤,油料56万斤,茶叶是我乡的主要产品,现实有茶园9000多亩,茶叶年产量53万斤左右,有62个茶叶初制厂。 全乡林地面积9.2196万亩,已知植物资源39种,森林覆盖率75%。用材林主要有松木、杉木、毛竹等。其中皋径林场经营面积8892亩,现有林面积8892亩,成林面积约6300亩。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6元。本乡绍村有县级保护文物明代建筑“张氏宗祠”及“长生桥”,黄备村有明代建筑 “公固坝”和“张氏宗祠”,及自然景观鸡川村“仙人井”、“石耳山狮头”、“乌村瀑布”。    本乡现有一所中心学校,其中有1所中学,10个小学教学点。一所卫生院,6个村级医疗点。    目前我乡的经济还相对落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还需要全乡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一起创造森村乡美好的未来。.  

绍濂乡

  绍濂乡地处歙县南部,四周分别与王村、石门、长陔、森村三乡一镇相邻,距县城38公里,王街公路贯穿境内,属歙南的腹地。全乡辖10个行政村,96个村民组。2005年底,有3575户共13334人。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7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1元。财政收入34万元。山场面积122373亩,其中茶园17706亩,毛雷竹园9408亩,用材林69390亩,水田3530亩。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文景观丰富,颇具旅游开发价值,是投资者的理想天地。.  

石门乡

  [政区总况]:石门乡位于歙县南部,辖4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1298户、4536人。总面积47平方公里,有耕地42.7公顷,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0公里。    [自然特征]:石门乡地处旌溪上游,境内山岭连绵起伏,年最高温度38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8摄氏度,平均在17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800mm .土质多为黄沙土和乌沙土。    [资源特点]:石门乡资源较为丰富。有中、高产茶园3421亩,年产茶叶80吨,其中名优茶(毛峰、龙井)近20吨;毛竹和木材是本乡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有毛竹15000亩,毛竹蓄存量达180万根,年产冬、春(鲜)笋及干笋1000吨,被安徽省林业厅命名为“安徽竹乡”;森林(用材林)面积1000公顷,安徽省有名的国有石门林场就座落在石门乡境内;元明时期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的著名学者、政治家朱升昔日辞官隐居于石门村,讲学不倦,曾建有朱家祠堂,并有朱元璋亲笔提匾“梅花初月”,故名“武封楼”。    [基础设施]:石门乡境内交通方便,有柏油路直达市区,且各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程控电话;农电网改造已经完成;全乡80%的农户已用上安全卫生的引水自来水。    [政情概况]: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10元,全乡财政收入22万元,农业总产值724万元(现价)。农民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茶叶等)和手工竹编业(编竹席)。其次是外出务工收入。.  

狮石乡

  狮石乡于1984年成立,1994年并入石门乡,1994年又恢复狮石乡人民政府建制。狮石乡地处歙县最边远的西南山区,交界于浙江省的淳安县、休宁县的白际乡,距离县城67公里,乡政府驻地营川村。全乡辖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521户2000余人,分36个居民点居住,平均居住海拔在800米以上。农民生活来源以林茶为主,山场总面积55172亩,林业用地54779亩,有林地46386亩,用材林37903亩,经济林2545亩,竹林5938亩,灌木林4934亩,木材蓄积量113443立方米,年产商品材1000立方米左右。下辖的狮石、公坦两村毛竹资源较丰富,近年加工半成品竹帘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人均达500余元。    狮石乡还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歙县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块处女地,全乡待开发景点达数十个之多,其中温泉、原始森林、苏维埃政府旧址更是极具开发价值,本乡特产高山云雾茶、天然香菇、野生木耳等山珍也是旅游开发的最佳附属开发品。多年来,不便的交通虽使狮石乡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也成为了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颈瓶。2002年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长30.5公里的狮石公路得以立项施工,并有望今年贯通,她的贯通将给狮石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霞坑镇特产大全




霞坑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