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仙境石潭风光 石潭村由地处高山,位于霞坑镇东面,目前辖7个自然村,20个村名组,全村 户农户,人口4585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茶叶、蚕桑、菊花以及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收入7722余元。全村共有0党员165人,党总支下有7个党支部。石潭村突出的优势在于旅游资源丰富,为全市百佳摄影点的第一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1109 | 242700 | -- | 查看 石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河政村 |
河政村村容概貌 1、地理位置 霞坑镇河政村地处歙县东北郊,距歙县县城30公理。村庄东与杞梓里镇为邻,南靠昌溪乡,西与霞坑镇霞坑村相接,北与绩溪县相连,杭徽公路和徽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2、行政区划 河政村隶属霞坑镇,2010年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后与上干村合并为现在河政村,全村共有新建、兴村、斜干、桥头、九肚、田干、白毛干、上白毛干、上宅、稠林、牛栏坑、茬上、马坑、田畈、下坑坞、科村16个村民小组。 3、自然条件 河政村以低丘陵地貌为主。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60C。华源河从村中穿过,常年平均降水量在1620毫米,主要集中在6-7月份。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4、资源条件 全村国有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有山地3000余亩,其中包括茶园1600多亩、桑园800多亩,水田近670亩,山场3100多亩。 村内主要水系为华源河,华源河河政段共有3000米左右,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5、建设条件 全村土地资源丰富,华源河穿境而过,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村庄共有四处配电房,覆盖到九个村民小组,贯穿村庄的主要干道杭徽公路,与周边地区建立十分便捷的联系。杭徽公路穿境而过,在村域内预留一处道口。 6、社会经济 2010年末,全村总户数800多户,总人口2500多人,其中劳动力在1600人左右,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从事三种产业人员分别各占1/3左右。 全村主要农业经济收入以茶桑为主,辅以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家庭收入的30%以上。同时由于交通便利,农业商贸活动十分发达。 2010年河政村全村经济总收入681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多元。其中农业总收入70万元、林业23.5万元、畜牧业148.7万元、工业总收入126.3万元、经贸收入188万元、外出务工收入223万元。 |
石潭村 |
石潭仙境石潭风光 石潭村由地处高山,位于霞坑镇东面,目前辖7个自然村,20个村名组,全村 户农户,人口4585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茶叶、蚕桑、菊花以及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收入7722余元。全村共有0党员165人,党总支下有7个党支部。石潭村突出的优势在于旅游资源丰富,为全市百佳摄影点的第一位。 |
金村村 |
金村村总人口1316人,村党组织一个,现有党员43名,主要经济以蚕桑、茶叶为主,外出务工人员465人。 |
里方村 |
再走进黄山古村落——里方村。寻里方村名来历诸多说法之来源。从对村民的访问中了解到在村内鲤山自然村中,确有一处罕见的“双池”,该古迹更为神奇,徽州无双。“双池”连在一起如同两枚铜板,“双钱眼”内方外圆,常年各向中街、南街流水入曲至村末。村中流传的古人言:“双池”如钱眼,眼里常流泪,外圆里又方,里方始创名,此乃之解。 |
鸿飞村 |
鸿飞村座落于老徽杭公路边约2公里处,总人口1484人,党组织1个,现有党员42人,主要经济以蚕桑、茶叶为主。 |
洪琴村 |
一、地理位置 霞坑镇洪琴村地处歙县南部,距歙县县城30公里。村庄东与鸿飞村为邻,南靠石潭村,西与北岸镇相接,北与绩溪县相连,杭徽公路和徽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二、行政区划 洪琴村隶属霞坑镇,经2010年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后,洪琴村与山后村、萌坑村、察坑村合并为现在的洪琴村。 三、自然条件 洪琴村以低丘陵地貌为主。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华源河从村中穿过,常年平均降水量在1620毫米,主要集中在6-7月份。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四、资源条件 全村共有山地3000余亩,其中包括茶园1500多亩、桑园2500多亩,水田近1200亩,山场6万多亩。村内主要水系为棉溪河,棉溪河洪琴段共有3000米左右,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五、建设条件 (1)用地:全村土地资源丰富,建设用地条件较好。 (2)用水:棉溪河水量大,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3)电力:村庄共有五处配电房,生产生活能源能够得到保证。 (4)对外交通:贯穿村庄的主要干道杭徽公路,与周边地区建立十分便捷的联系。杭徽公路穿境而过,在村域内预留一处道口。 六、社会经济 2010年末,全村总户数1000多户,总人口将近3000人,其中劳动力在3000人左右,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从事三种产业人员分别各占1/3左右。全村主要农业经济收入以茶桑为主,辅以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家庭收入的40%以上。同时由于交通便利,农业商贸活动十分发达。2010年洪琴村全村经济总收入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 |
霞坑村 |
霞坑村 一、姓氏及迁涉 霞坑古称蛇坑,形状为蛇而得名,歙县城关出东门60里,发源于清凉峰北侧的槐源河,流泾60里在霞坑河谷地段,冲击成一长条形5里长、里许宽的平川,是多山少地的歙县南乡面积最大的一块平谷。村前面对著名的柳亭山,是被今日国内外摄影师称为人间仙境的石潭九坑十八(士太)众山庄,霞坑村的后面的龙山可一直蜒棉到七姑尖、清凉峰。 历史有记载的开辟霞坑河谷的主要为方、吴二姓,在明、清代以后陆续有潘、洪、李、许、黄、胡、钱、王、姚、叶、郑等姓氏迁入,虽吴姓占主导地位,但各姓和睦相处,成为徽州罕见的各姓杂居的村庄。 解放后在霞坑村成为乡、公社、镇的行政机关后,陆续有其他姓氏迁入。 方蒙迁居霞坑左昌干和方氏十二派 方氏始祖在汉平帝元始间,即公元零零年间,汉黟侯方储的祖父方紘公避王莽篡位难,于公元000九年过江,迁居歙县之东乡即今之淳安县,方储公第三十七世孙方蒙,于宋太祖乾德二年(960-970年)始迁居霞坑左昌干,即今霞坑镇政府与河政所在地一带,方氏祖先於宋代就修建了左昌碣,灌溉着下游的几百亩水田,这是歙县最早修建的水碣之一。方蒙公的后裔再迁到附近的苏村,并由苏村迁淳安帮源、佘坡、(石番)溪、老竹源、柘源、茆田、临河、联墅、潜口、后市等地,从这些地方又分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直至台湾,衍繁为方氏十二大派。 石潭吴氏主要居住地 霞坑村古时为石潭乡管辖,是石潭吴姓两堂的主要居住地,今霞坑村的坑士川、半源、利石、霞井、坝坑几个居民点吴姓自都是明代就迁自石潭,并在各地建了分祠。 霞坑的兴起得益於杭徽公路,自1936年杭徽公路建设后,成为附近几大村镇里方、石潭、金村、上干、溪上及昌溪水南等地的交通要冲,自起商业手工业兴起,解放后成为乡、公社、镇的所在地,尤其是近30年人口急增,成为附近山庄移民的第一站。 二、宗 祠 霞坑村原有祠堂四座,即方氏真应庙、吴氏余庆堂、潘氏祠、李氏祠,今全部被毁。 方氏真应庙 历史最为悠久,可以说是徽州建立宗祠之始。宋代为纪念方氏始祖方储,宋政和七年(1114年)丁酉,奉敕建立庙宇,名曰真应庙,在歙邑南柳亭山下。明清以后又由专祠(专门纪念汉黟侯方储)转化为方氏宗祠,后成为方氏十二派总祠堂,即全国方氏总祠,有“万派朝宗”和“散处留千派,寻源总一家”之称,歙县柳山方氏的真应庙建于北宋初年,这在当时徽州甚至全国开辟了以姓氏为中心的宗族祠庙先河。可见柳山方氏真应庙在国内在徽州的地位是别无仅有的。 二十卷的《柳亭山真应庙方氏会宗统谱》是今国内外研究徽州宗族的主要资料,今存美国日本各一套。庙存谱文革被毁。 方氏真应庙在五八年-时办农具厂,1968年文革时拆其砖木修建霞坑中学,彻底被毁,今仅留地基。 吴氏余庆堂即现在戏台址,解放后为霞坑粮站,文革时拆毁。 潘氏宗祠五八年成为公社政府办公用,后被拆。 李氏宗祠,长毛后就破败,土改时分给唐姓居住。 三、古迹 左昌寺 宋绍兴四年建在柳亭山顶,明季毁。 左昌碣和天井潭 左昌碣在槐源桥旁,灌田一百八十亩余,之上有天井潭,深四十余丈,旁有石笋,高出水面,潭畔石壁崖横一石磴,可坐以垂钓,风景绝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