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镇原名东源乡,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1998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西递镇。西递镇位于皖南黟县东南部,处于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经济圈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交通便捷,距县城仅8公里,离黄山火车站52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距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黄公路从西递通过,是黟县通往黄山风景区的主要通道。
小城镇建设:西递镇从1998年建镇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1999年,该镇制定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申报列入全市20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2001年初,被省政府列入全省200个中心建制镇。全镇电话装机数量938部,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99%,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文化教育:西递镇有中学1所,小学4所,小学教学点4个,教师61人,在校学生115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主导产业:农业作为该镇的基础产业,主要以水稻、油菜、茶叶、蚕桑为主。2002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9957亩,水稻播种面积3624亩,总产1348吨;油菜播种面积3126亩。近年来,西递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在该镇农业生产上占主导地位。2002年,蚕茧总产量345吨,直接收入3450万元。
旅游业是西递镇的支柱产业。 自1986年以来,西递村依托独特,珍贵的古民居资源大力兴办旅游业,尤其近几年,西递在海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2000年11月30日西递作为“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25日,西递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成功接待了-,-,-,-,印共总-,泰国王储等一大批中外党和国家领导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据统计,1996年-2002年,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30%以上,2002年,游客量达50万人次,门票收入1500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3103 | 242700 | 0559 | 查看 西递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艾峰村 | ·黟县旅游·黟县特产·黟县十大特产·黟县十景·黟县名人·黟县 | 0 |
---- |
查看 艾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叶村村 | ·黟县旅游·黟县特产·黟县十大特产·黟县十景·黟县名人·黟县 | 0 |
---- |
查看 叶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源川村 | ·黟县旅游·黟县特产·黟县十大特产·黟县十景·黟县名人·黟县 | 0 |
---- |
查看 源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印村 | ·黟县旅游·黟县特产·黟县十大特产·黟县十景·黟县名人·黟县 | 0 |
---- |
查看 石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潭口村 | ·黟县旅游·黟县特产·黟县十大特产·黟县十景·黟县名人·黟县 | 0 |
---- |
查看 潭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递村 | ·黟县旅游·黟县特产·黟县十大特产·黟县十景·黟县名人·黟县 | 0 |
---- |
查看 西递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碧阳镇 |
碧阳镇地处黄山南麓古黟盆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轴心地带,距黄山风景区仅40余公里,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25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5万,其中常住人口4.1万,流动人口0.4万;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 作为黟县的工业重镇,碧阳镇始终把发展茧丝绸业、旅游食品加工业、旅游工艺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值3.6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被列入省“861计划”的黄山旅游商品工业基地,现入驻企业19家,总投资已达2亿元。作为该基地项目规划新区之一五东殿工业新区项目也已正式启动,一期投入1500万元,征地750亩,年内将完成园区规划和征地工作。今后,碧阳镇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将该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碧阳镇以市场经济为杠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创优为先导,坚持围绕旅游办农业,立足效益抓调整,重点发展生态型、观光型和科技型等新型农业产业项目。现已初步形成蚕桑、水果、茶叶、紫竹、蔬菜、优质油稻等6大颇具镇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其中蚕桑基地面积15000亩,水果基地面积2000亩,高效密植茶园面积2500亩,紫竹基地面积1500亩。蔬菜基地面积500亩,水田面积27000亩。一个集约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正向全镇辐射形成。 碧阳镇以发展第三产业和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立足“世界遗产”、“世外桃源”两大优势,围绕“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开发城区旅游项目、加快县城东扩西延”三个方面,推进城区深度开发,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充分发挥县城辐射牵动作用,该镇先后完成教育、卫生、文体等一批公益设施建设和镇区道路改造及亮化、美化;并成功实施了城西新区、马道路、翼然路、过境公路等旧城改造项目和黟县宾馆、中城山庄扩建等旅游接待设施项目的建设,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小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
宏村镇 |
宏村镇位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仅29公里,离黄山机场6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现辖21个村,142个村民组,面积187.1平方公里,全镇常住人口2万余人,流动人口5000人。境内山峦叠嶂,茂林修竹,清溪回流,风光宜人。有森林面积14318公顷,覆盖率达77%,现为黄山市环境优美乡镇、黄山市生态文明乡镇、安徽省环境教育基地。 境内散落着众多拥有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徽派民居古村落。特别是宏村古村落建村860余年历史。现存明清古民居158幢,俗称“牛形古村”,有举世无双的环村水系,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宏村镇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4A景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国最佳十大魅力名镇。 宏村镇已成为全国120余家大中院校的艺术写生基地,是《走《出蓝水河》、《卧虎藏龙》、《历史的天空》、《大转折》等100余部影视片的摄制基地。200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800万元,综合收入1.2亿元,财政收入10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000元。. |
渔亭镇 |
渔亭镇位于黄山市西部,黟县、休宁、祁门三县交界处,是黟县南大门,距离县城13公里,距离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仅40公里,离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10余公里,慈张公路、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与道教圣地齐云山接壤,西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牯牛降为邻,黟县火车站座落境风,素有“七省通衢”之美称,是皖南商品重要集散地,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 渔亭镇面积69.3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1个居民队,2681户,11159人。山场面积80400亩,森林覆盖率达76.9%,耕地面积10400亩,其中水田6150亩,茶园6000亩,桑园1500亩。. |
西递镇 |
西递镇原名东源乡,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1998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西递镇。西递镇位于皖南黟县东南部,处于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经济圈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交通便捷,距县城仅8公里,离黄山火车站52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距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黄公路从西递通过,是黟县通往黄山风景区的主要通道。 小城镇建设:西递镇从1998年建镇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1999年,该镇制定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申报列入全市20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2001年初,被省政府列入全省200个中心建制镇。全镇电话装机数量938部,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99%,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文化教育:西递镇有中学1所,小学4所,小学教学点4个,教师61人,在校学生115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主导产业:农业作为该镇的基础产业,主要以水稻、油菜、茶叶、蚕桑为主。2002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9957亩,水稻播种面积3624亩,总产1348吨;油菜播种面积3126亩。近年来,西递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在该镇农业生产上占主导地位。2002年,蚕茧总产量345吨,直接收入3450万元。 旅游业是西递镇的支柱产业。 自1986年以来,西递村依托独特,珍贵的古民居资源大力兴办旅游业,尤其近几年,西递在海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2000年11月30日西递作为“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25日,西递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成功接待了-,-,-,-,印共总-,泰国王储等一大批中外党和国家领导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据统计,1996年-2002年,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30%以上,2002年,游客量达50万人次,门票收入1500万元。. |
柯村镇 |
柯村镇位于黟县的西北部。全乡8个行政村,总人口6399人,总面积87.79平方公里,林地11.08万亩。境内森林覆盖率81%。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2004年财政收入60万元,人均纯收入1948元。境内有皖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南苏维埃,有革命先辈方志敏同志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皖南红色苏区进行革命斗争指导苏区工作留下的大量足迹;柯村乡将以红色旅游和生态建设为抓手,打造山区一流的旅游生态环境,逐步建成以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的山区生态旅游经济强乡。. |
美溪乡 |
美溪乡位于黟县西北部,距城41公里,南邻祁门,北接石台,居于洪星、宏潭、柯村等山区四乡中心。全乡共辖四个行政村,24个村民组,农业总户数986户,人口3813。境内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全乡现有水田3089.6亩,旱地526.9亩。山场88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6%。农业主要经营项目:林、茶、粮、猪,加上近年蓬勃兴起的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果品业在农民收入中开始占有一定的比重。200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30元。 (一)旅游潜在资源 本乡地理呈喀斯特地貌特征。境内峰峦叠翠,溪流飞瀑;深冲大坞,环境清幽。拥有打鼓潭瀑布、牛鼻坑风光等一批景点,更兼竹林里人家、大河竹筏和古水车一类的村俗文化,可资开发“山区河道漂流”,“高山洞穴探幽、探险”和休闲、度假等旅游观光项目。因地理区位偏僻、封闭,这些天然旅游资源长时期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二)生态农业及旅游产品开发前景 本乡山地资源丰富,可规模开发种植绿色食品如天然无公害有机茶园、高山蔬菜、发展中药材种植等;利用小杂竹、小杂木、奇花异草制作盆景、根雕、草编、竹编各种旅游工艺品。 (三)地域特征、优势企业及名优土特产品 该乡位于著名的黄山西麓,素有黟县“小桂林”、太平湖畔的一颗明珠之称。境内林木荫蓊,溪水透莹,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高品位纯天然资质。境内平均海拔500多公尺,全年平均降雨量1750mm,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温度15篊。四季明显,空气湿润温差大,农业环境清新、净洁。盛产木材、毛竹、茶叶、香菇、笋蕨、谷物、油料,生猪、蚕茧等;加工业产品有石灰、碳化砖,各种仿古桌椅、茶几家俱,节日糕点食品,野生苦丁茶,健身药用系列蛇酒等。 (四)投资环境及招商项目 近年来,该乡致力优化发展环境和生态建设,先后建成乡政府所在地柏油马路、美溪口商住楼,初步完善了供电、供水和通讯等一大批现代集镇基础设施,尤其贯穿境内的省道黟七公路正在实施拓宽、浇油改造,将使该乡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和优化。. |
宏潭乡 |
宏潭乡位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黄山景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西北部,是青弋江发源地,国土面积127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1591户5607人,山场面积17万亩,耕地5800亩,茶园3643亩,桑园1920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是一个以粮、林、茶、桑兼作的山区乡。盛产五溪山牌毛峰茶、宏潭豆腐乳、灵芝、食用菌、笋干等农副特产品。青弋江上游茶溪河、清溪河分别自东西北部流经我乡。境内群山叠翠,溪流纵横,田、林、竹、桑、茶园相间,空气环境优越。乡内尚存部分古亭桥坊、祠堂庭院及古墓,为明清初时遗留的古建筑文物。. |
洪星乡 |
洪星乡位于黄山市黟县中西部,属长江支流---青弋江水系源头,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31个村民组,总人口5100人,其中农业人口4800人左右。有林地13.9万亩,林业用地16.9万亩,森林蓄积55088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人均山场面积30亩,毛竹林6亩。年降水量1708毫米,年均温15.8摄氏度,无霜期218天。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树木种类繁多,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有广泛分布。全乡交通状况良好:黟七公路、黟宏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同川、杨林两条道路拓宽工程已完成、黟七线改造工程、至各村组有机耕路连接正在实施,方家岭隧道即将贯通;国际互联网络、移动、联通均已开通;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电话覆盖全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