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滁州市 >> 定远县 >> 界牌集镇

界牌集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界牌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界牌集镇简介

  界牌集镇位于定远县城东南32公里处,系定远县东南部边缘,地处四县(区)交界,东与南谯区毗邻,南与肥东县相连,东南部与全椒县相近,俗有“鸡鸣犬吠闻四县“之称。因处于四县(区)交界处,曾立牌为界,故取名界牌。1992年3月撤区并乡,将原界牌乡、永宁乡合并设立界牌集镇,镇政府所在地设在界牌集。现界牌集镇国土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197个村民组,有6528户,总人口27163人,多为汉族,极少数回族,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界牌集镇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岭起伏,南高北低,东部连绵山峦将南谯区所辖章广镇、皇甫乡与界牌集镇自然分界。现有承包耕地54366亩,土地肥沃,系农业大镇、渔米之乡。农作物以水稻、麦类为大宗,兼种玉米、山芋、豆类等杂粮,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棉花等。年产粮食2950万公斤,油料500万公斤,全镇百亩以上种植大户有10户,5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有60户,全镇年出栏生猪30000头。林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开展四旁植树、路渠绿化、退耕还林工作,植树造林面积不断增大,占总面积30%左右。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1994年前,水利设施薄弱,缺水易旱,沿池河流域地区怕涝,此后每年不断加大投入,大干水利,修塘筑坝,深挖当家塘,疏通渠道,治理河道,对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至2005年,现有朗峰、德胜2座国营水库,界牌、大蒋、漫张3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600多口当家塘坝,全镇正常年景蓄水量2000多万方,基本满足了农作物灌溉需要,有效灌溉面积45000亩,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机械化方面,全镇共有大、中、小型农机具、耕田机6000多台(套),其中大型农机近80台,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
   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市级公路滁州至梁园二级油路界牌段正在加紧施工,可望2006年10月竣工,连接合蚌路的张桥至界牌段省道正在由西向东加紧建设。县道界牌境内泗洲庙至朗峰全长9公里三级油路已建成通车。界牌至藕塘红色旅游道路可望在近年修建。界牌至永宁全长11公里四级油路于2004年建成。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队队通砂石路。镇内外道路循环交错,过境界牌至合肥、滁州、南京、常州、定远的车辆来往穿梭不断。.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72万人 117.9平方公里 341125109 239000 0550 查看 界牌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界牌集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界牌社区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界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永宁社区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永宁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龙集村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龙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泗洲庙村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泗洲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朗峰村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朗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德胜村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德胜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蒋村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大蒋村谷歌卫星地图
徐小村 ·定远旅游·定远特产·定远十大特产·定远十景·定远名人·定远 0

----

查看 徐小村谷歌卫星地图

界牌集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定城镇

  定城镇是定远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全县中部略偏北,东距江苏省南京市142公里,南距省会合肥市95公里,北距南北交通枢纽蚌埠市70公里,西距淮南市70公里。1959年为建制镇,1984年升格为标准镇。现全镇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3个社区居委会、20个行政村,承包耕地59600亩,常住人口43476户111974人,其中城镇人口71367人。    定城是江淮之间的古老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称,在中国几次南北大0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定城历史悠久。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始为县治,此后1200多年历经数个朝代,县治基本未动。定城自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筑城池。元明清时城池因战争和洪水屡造破坏,先后修复10余次。民国28年日本飞机轰炸定城时,城池全部被毁。明代鼎盛时,城内名胜古迹颇多,著名的有董槐墓、鲁肃祖母墓、戚继光亭、巽峰阁、西禅寺、文峰塔等。风景区花园湖,更是景色宜人。那时市容整齐,商埠林立,商贾云集,市场繁华,成为江淮之间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清末和民国间遭遇几次大的战争破坏,文物古迹破坏殆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定城已是一片衰败景象。    新中国诞生后,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定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政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交通能源、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定城公路四通八达,合蚌、定滁、定明、定炉四条主干路通向四方,每天都有班车通往上海、南京、常熟、义乌、合肥、蚌埠、淮南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县内已形成了以定城为中心的乡村公路网,可与36个乡镇相通,每天均有客车往返。电力设施配套、能源充足,有22万伏、11万伏和3万伏变电所各一座。邮电通讯快捷,4万部程控电话5万门移动电话以及小灵通与世界各地联网,国际互联网覆盖全县。城内主干道10街44路79巷纵横交错,整齐畅通。改造后的曲阳大街、东西大街、东城大道、迎宾路、长征路、幸福路等两旁高楼耸立,商铺生意兴隆。全省一流的县级游泳池、初具规模的体育场、花园湖公园、县工业园区、城市花园小区、锦竹园小区和绿园小区等向人们展示现代化县城的风采。.  

炉桥镇

  炉桥镇位于定远县西部,与合肥市、淮南市、凤阳县交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淮南铁路线纵贯南北,淮南至合徐高速公路连接线(一级公路)穿镇而过,西距淮南市区15公里,东20公里连接合徐高速公路,距合肥市、蚌埠市仅需1小时车程。1999年,炉桥镇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镇区面积60.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80个镇直及县驻炉单位,总人中4.9万,耕地面积4.1万亩,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    炉桥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汉末曹操兵进东吴,见水逆流主贵,于是在此建烘炉百余,铸造兵器,同时修建一座五孔桥,故曰:“百炉桥”,后简称炉桥,据今已有1800年历史。前清时建有福建、山西、新安、徽州等会馆,众商云集,市井繁荣。炉桥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定远县志》载:“清朝时炉桥方氏家族文墨佳誉天下,方氏三兄弟为一代之翅楚。”近代有同盟会员方绍舟,他早期参加民主革命,民国三被孙中山任命为讨袁军皖北总司令,晚年致力于抗日战争,献身革命。    炉桥镇为北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物产资源丰富。镇内有窑河、高塘湖、九连塘、大柳塘等水系。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漂藕和雪里蕻蔬菜,“桥尾”、“鸡丝小刀面”、“隆昌虾籽酱油”、“大救驾”等地方特产更是享誉四方,经久不衰。特别是“大救驾”,外酥内甜,口感爽绝,外地客商每每对此赞不绝口,成为我镇标志性的特色食品。主要景点“龙潭烟雨”、“西郊柳浪”、“重桥夜月”、“淮浦归帆”等,令人流连。    由于清末和抗战时期遭遇两次大的战争创伤,解放前夕的炉桥一片萧条,满日疮痍。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镇党委和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实施“工业富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开放建镇”的发展战略,在三个文明建设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工业上,已形成较好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成为我县的工业重镇。目前,镇内有国家粮食储备库、安徽省龙盛公司(原化肥厂),金丰化工公司、凯源粮源, 九州粮贸、童车厂和复合肥厂等。铁路东占地1000亩的个体经营经济开发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入区企业100多家,涉及农产品加工、农机、预制、装运、建筑、养殖等20多个门类,年产值4.8亿元。总投资143亿元的省级“861”的重点项目盐化项目的正式落户我镇,使我镇成为全县的化工工业园区所在地,现已规划盐化第一工业园区、第二工业.  

永康镇

  定远县永康镇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乡.合徐高速公路、淮滁一级公路交叉穿镇而过。南距合肥95公里,北距蚌埠36公里,西距淮南35公里,东距滁州95公里。合蚌铁路毗邻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被喻为安徽交通第一镇。    永康镇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2个自然庄.总人口2.7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万人,总面积56.8平方公里,其中,集镇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已建成3.6平方公里,水、电、路、邮通畅,服务功能齐全,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永康镇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县前茅,区域经济形成特色: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加强。形成了以拂光村为首的万亩优质水稻制种及生产基地;以祝扬村为首的千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以康东村为首的万羽蛋鸡养殖基地和陈圩村为首的万头瘦肉型猪和黄牛养殖基地,农产品畅销江、浙、沪等地,经济效益显著。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得以发展壮大。全镇各类行业408家,上规模企业22家,形成了以玉好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大米加工基地.日产大米近千吨,企业运行良好.发展后劲足。三是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餐饮、旅店、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齐全,能满足客商的消费需求。四是工业园区已成规模。以合徐高速公路永康道口为中心的1500亩工业园区基本上实现了水、路、电、邮、场地“四通一平”,为外商投资办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吴圩镇

  定远县吴圩镇位于定远西南,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属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103平方公里,1989年建成中心集镇,2001年底原耿巷乡并入辖17个村委会,186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5264户,2.4万人,承包人口20136人,承包耕地5.62万亩.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为大宗,山芋、玉米、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棉花、芝麻等。镇办企业有轮窑厂、天信加油站、丰乐米厂、丰源精米厂等。吴圩镇交通便捷,合徐高速公路、定远至蒋集路、张桥至长丰路贯穿南北东西。境内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电信事业繁荣发达,素有“定远大西南重镇”之称。.  

朱湾镇

  朱湾镇位于定远县西南,距县城约20公里,是我县八大古镇之一,因有朱姓始居于沛河上游东岸而得名,具有悠久的历史。永吴路横穿南北,合徐高速公路穿越我镇6个行政村,约8公里长。全镇国土面积6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998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属于炉桥电灌总站受益范围。全镇总人口217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3人,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集镇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4000人,商贸发达,是县西南重要的集贸市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稳步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农业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出现了朱湾专业蔬菜队、汪刘经果林基地及塘西村刘永华种养殖综合示范户等。养殖业迅猛发展,不断引进新品种,生猪年出栏3万头,山羊年出栏2000只,特种养殖户达百余户,水产养殖面积近万亩,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二是集镇建设日新月异,为充分发挥小集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对集镇进行开发建设,兴建了一座自来水厂;建好一座程控机房,架起了电信、联通两座接收塔,使村村通电话;成立环卫所;开挖下水道,彻底改变了集镇脏、乱、差现象;主要街道架设路灯,晚间霓红灯照,宛如白昼;新开发建设一条700米的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商贸街,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贫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先后修通了一条长4.5公里的通村柏油路和一条长3.1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沙石路里程达30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为改观,先后建成6座小(二)型水库、数百口当家塘和4座抽水电站,建成、疏通渠道长达50公里,蓄水量达100万亩。四是招商引资、工业生产成绩斐然,先后建成宋岗工业小区和镇南工业园区,水泥预制品畅销周边数十个乡镇,远销长丰、肥东,年工业生产总值达5000 万元。五是坚决贯彻“科技兴皖”战略,近年来累计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兴建了中、小学教学楼、邓岗小学教学楼,为中、小学配备电脑,中学兴建一座学生公寓,不断引进优秀教师,优化教学布局,2005年中考成绩喜人,考入重点高中81人,普通高中74人,位列全县第三名。.  

张桥镇

  张桥镇是原张桥区公所所在地,位于合蚌路沿线,距定远城南23公里,区划面积达9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10个村民组。现有人口33000人,耕地面积60000亩。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财政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该镇集镇建设初具规模,1998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一百个”中心镇建设试点镇之一,2006年被市政府列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镇之一。目前,集镇建设规模达3.2平方公里,居民人口12000人,水、电、路、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初步建成“四区十市八街”的格局,即:工业、住宅、商贸、文教四大区和十大专业市场及八条主干街道。集市贸易繁荣,辐射周边10个乡镇20万人口,成为名符其实的定远南部区域商贸中心。    张桥镇特色产业、特色产品    张桥为千年古镇,交通便利,合蚌、朱滁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城镇基础设施齐全,商贸流通发达,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在蔡桥、岗王水库灌区建成了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年产优质水稻20000吨;在张朱路沿线建成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年产优质小麦6000吨;在后刘、赤塘、山南、三桥村建成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年产优质油菜2000吨;在街南村、赤塘村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山南村前孙村建成了万头优质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15000头。近年来,以优质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数十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镇有加工企业28家,个体私人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东园植物油厂(年加工食用油4000吨)、金磊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00吨优质面粉)、曙光米业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优质大米)、宏运米业(年产5000吨优质大米)、振龙米厂(年产5000吨优质大米)、张桥米厂(年产5000吨优质大米)等6家企业,金磊面粉、曙光大米、振龙大米等优质产品,远销-、东北等地。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亿元。张桥镇成为我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及粮油加工基地。.  

藕塘镇

  藕塘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藕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山青水秀,经济繁荣,有千年古镇之风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誉称。1939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因此藕塘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民主革0据地之一。镇内的烈士陵园,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政府、省军区国防教育基地。藕塘是安徽省195个中心集镇之一,2005年春,被国家发改委、旅游局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全镇面积55.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万,其中集镇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全镇99个村民组,108个自然庄,4500余户,耕地面积4.3万亩。花生和养猪是镇的两大支柱产业,藕塘成为皖东5万吨花生加工基地和皖东养猪重镇。    藕塘溯源    “藕塘”地名源于镇内一景“月下石荷”而得名。小镇东北有一口方塘,塘内满植莲藕,中间竖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圆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别有风韵。传说:石荷中藏有珠宝,使石荷能随水涨落而沉浮,神韵奇秘,引人暇思,预示干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清风正气,刚正不阿。    藕塘的历史可追溯到汉,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是后汉楚相令狐子伯的发祥地,其少年时代避难读书此地一庙中,后于公元72年(东汉永平年15年)称相。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间),藕塘便有市井,商贾云集。民间流传着塔山娘娘、包公审乌盆、牛皋大战藕塘关等民间传说。另有明灵宫、真武庙、元封寺等古迹,后毁于兵燹。东汉楚相令狐子伯为酬谢藕塘父母和庙主的思赐,在塔子山上建造的文峰塔,毁于1966年8月“文革”中,后于1998年8月重建。现在每年三月十五日,群众自发组织令狐山庙会,烧香许愿,表达虔诚,客流量达十万人左右。    革命烽火    藕塘属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新四年第四支队所属八团和挺进团,进驻藕塘一带,开创抗日革0据地。11月底,0中央代表、中原局--同志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到达藕塘附近的江北指挥部,先后于瓦屋薛、山黄、湾杨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  

池河镇

  池河镇位于定远县东26公里311省道上.辖区104.2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是周边7个乡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池河镇交通便捷,东连京沪铁路、104国道,西接合徐高速公路、铁路淮南线,311省道纵贯东西.    "池河无水也可,杯桁无木不行".古老的对联向人们昭示池河镇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池河盛产全国闻名的梅白鱼,堪称鱼类一绝,河面屹立的"太平桥"始建于洪武八年,是省重点文物建筑.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池河雪片糕"、"小磨麻油"远近闻名.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池河镇,正面临着再次腾飞的新机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突飞猛进,金艺灯饰品有限公司、金宝米业有限公司、裕康黄砂建材集团、鑫业花生制品有限公司、广厦彩钢瓦厂等集体、私营企业500多家.种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运销四方.    在农业上,特色农作物有花生,年产量达千万公斤,芝麻、西瓜远销江南、上海市场.养猪业发展迅速,全镇年出栏肥猪2.7万头,年收入1128万元,养猪协会会员遍及七个乡镇,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镇-叶道富、镇长林浩携全镇4万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池河镇投资经商,共谋经济发展大业,共创池河美好未来。.  

连江镇

  定远县连江镇位于定城南30公里处,俗称定远县南大门,镇名以境内连江坝命名,西南、东北走向,南与肥东县毗邻,北邻站岗乡、张桥镇,西邻蒋集乡,东邻二龙乡,池河流域穿越境内30公里。2001年12月份撤并乡镇后,原郭集乡并入连江镇,现辖24个行政村、253个村民组、210个自然庄,8950户,人口4万人,国土面积106平方公里,属人口和农业大镇。现有江巷和郭集两个集镇,镇政府坐落在江巷集镇。    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丘陵地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偏少,平均降雨量为830mm。承包耕地6.9万亩,境内分布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4座,当家塘坝100多口,总蓄水量约800万立方米。农作物主要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少量种植棉花、山芋、豆类杂粮等。2005年,在国家惠农政策指引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镇粮食种植面积9万亩,亩产450公斤,总产量4万吨;油料4.3万亩,亩产150公斤,总产量6450吨;畜禽、渔业养殖较为普遍,年出栏生猪约3万头,年出栏生猪百头以上养殖大户有20多户、千头以上大型养猪场2个,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2002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境内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林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2005年,财政收入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省道合(肥)蚌(埠)公路纵贯其中,和附近合宁、合徐高速公路相通。近几年来,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通过投入,先后修通村级砂石路5条、21公里,境内分布县级、乡级、村级砂石路8条、约36公里,纵横交错成网,直接或间接与省道相通。区位优势明显,距省会合肥市仅有60公里路程,与-沪辐射衔接能力强,经济往来频繁,每天有多辆客货运输车往返于此。每年约有1.2万人在外务工,主要分布于-沪一带,年创劳务收入4000万元以上,是全县劳务输出大镇,也是全市、全省劳务输出先进乡镇之一。.  

界牌集镇

  界牌集镇位于定远县城东南32公里处,系定远县东南部边缘,地处四县(区)交界,东与南谯区毗邻,南与肥东县相连,东南部与全椒县相近,俗有“鸡鸣犬吠闻四县“之称。因处于四县(区)交界处,曾立牌为界,故取名界牌。1992年3月撤区并乡,将原界牌乡、永宁乡合并设立界牌集镇,镇政府所在地设在界牌集。现界牌集镇国土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197个村民组,有6528户,总人口27163人,多为汉族,极少数回族,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界牌集镇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岭起伏,南高北低,东部连绵山峦将南谯区所辖章广镇、皇甫乡与界牌集镇自然分界。现有承包耕地54366亩,土地肥沃,系农业大镇、渔米之乡。农作物以水稻、麦类为大宗,兼种玉米、山芋、豆类等杂粮,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棉花等。年产粮食2950万公斤,油料500万公斤,全镇百亩以上种植大户有10户,5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有60户,全镇年出栏生猪30000头。林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开展四旁植树、路渠绿化、退耕还林工作,植树造林面积不断增大,占总面积30%左右。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1994年前,水利设施薄弱,缺水易旱,沿池河流域地区怕涝,此后每年不断加大投入,大干水利,修塘筑坝,深挖当家塘,疏通渠道,治理河道,对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至2005年,现有朗峰、德胜2座国营水库,界牌、大蒋、漫张3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600多口当家塘坝,全镇正常年景蓄水量2000多万方,基本满足了农作物灌溉需要,有效灌溉面积45000亩,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机械化方面,全镇共有大、中、小型农机具、耕田机6000多台(套),其中大型农机近80台,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    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市级公路滁州至梁园二级油路界牌段正在加紧施工,可望2006年10月竣工,连接合蚌路的张桥至界牌段省道正在由西向东加紧建设。县道界牌境内泗洲庙至朗峰全长9公里三级油路已建成通车。界牌至藕塘红色旅游道路可望在近年修建。界牌至永宁全长11公里四级油路于2004年建成。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队队通砂石路。镇内外道路循环交错,过境界牌至合肥、滁州、南京、常州、定远的车辆来往穿梭不断。.  

仓镇

  仓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位于定城东南15公里处,北与定城镇交界,南和大桥乡接壤,东与朱马乡毗邻,西和严桥乡、高塘乡隔河相望。国土面积115.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5680人,辖19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分别是仓北村、北郑村、龙塘村、新塘村、回民村、农科村、仓南村、梅塘村、仓东村、二郎村、尚观村、观锦村、观寺村、马场村、张巷村、高旺村、南何村、杨湖村、老尹村、仓镇街道居委会、观寺街道居委会。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油菜、瓜类、豆类等。本地特色产业有:以兴元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龙腾综合养殖场为龙头的畜禽综合养殖业。.  

三和集镇

  三和集地处定远县城东北36公里处,东与明光市横山乡、北与凤阳县梅市乡毗邻,是二县一市交界地。全镇总面积6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人口2.2万人,辖11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含一个回民村),108个村民组,镇直单位11个。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与津浦铁路相距仅15公里,距104国道仅10公里,往返客车直达省会合肥。淮河一级干流池河流经三和境内约40km,全省重点水利工程三和三级电灌站、国营黄桥水库、现代化3.5万伏变电所座落三和,水资源、能源较为充裕。    特色产业、特色产品    三和集镇粮油产量较为充裕,常年粮食产量2万吨,油料3000吨。镇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丰富高品位石膏名冠华东,品质优良,储量达3亿吨,石膏开采和加工是境内的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已有皖东矿业有限公司、双龙矿业有限公司、鑫和矿业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落户三和集镇,年开采石膏150万吨。以石膏为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三和石膏板业有限公司座落在县开发区内,年生产1200m2的纸面石膏板和15万吨的石膏粉。沿池河流域盛产的黄砂尤如鲫腹之卵,粒粒金黄;豆制品“三和轩”牌千张口感细腻、豆香纯正、薄透耐煮;镇境内河段所产“梅白鱼”肉嫩鲜美、口内琼浆如奶,都是三和特产,名扬四方.  

西卅店镇

  西卅店镇地处311省道俩则,交通非常便利。地理位置南邻中盐东兴公司,北接凤阳韭山洞南洞口。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全镇现有人口24000人,土地面积104平方公里,镇辖15个行正村。本镇境内建有青山水库、西洋山水库、金山水库、癞山水库、张山水库等。还先后兴建了县属五级、六级电力排灌站,并建有朱家坝、梁山坝、大戈塘、小戈塘、孟宋岗坝、哑巴冲坝、0小坝等当家塘坝。本镇还建有地下自来水厂一个。    优越的水利条件,为本镇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服务。    近年来,本镇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桑涧镇

  桑涧镇位于定远东大门,定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镇面积8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下辖14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8000,其中:非农人口1500人。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财政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蒋集镇

  蒋集乡位于定远县大西南,与肥东、长丰两县接壤,距省城合肥市43公里,合徐路纵穿全乡13公里,全乡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31个村民组,6542家庭农户,31000人,61000亩承包耕地, 在外务工经商人员8000多人,土地资源丰富,劳力多。    蒋集乡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缺水易旱,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和乡党委政府的治理下,解决了农村农业基础问题,各项工作走上了良性轨道。    主要农产品有:油菜、花生、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  

大桥镇

  大桥镇位于定城东南部30公里处,东与滁州市章广镇接壤,南与肥东县接壤,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该镇因驻大桥集而得名,大桥集系古集镇,缘街北池河上,古代架有大石板桥,故称为“大桥”。镇驻地于1980年迁至孟家岗。现大桥镇于2001年由大桥、义和两乡合并而成大桥乡,2007年4月份上级批准撤乡设镇。全镇辖8个行政村,即大桥村、三官村、肖岗村、安子村、大施村、义和村,186个村民组,147个自然村庄,6055户。人口32573人,多为汉族,少数回族散居于大施村境内。   大桥镇多为丘陵地,池河由西至东流经中部,南北高,中间低,为沿河洼地,蔡桥河、马桥河、龙山河、墩王河汇合于此,汛期常遇水灾。1973年有7次水患,1980年发生了3次洪灾,1991年和2003年发生历史上特大水灾,省市县主要领导亲临灾区挥抗洪救灾。全镇耕地51405亩,有效灌溉面积21700亩,以农为主,粮食主产为稻、麦兼种山芋、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棉花等;水产养殖5600亩,2006年粮食总产值2080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28553万元,财政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元,廋肉型猪年出栏头,畅销江、浙、沪等地。2003、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一等奖”乡镇。   建国前,水利条件差,易涝易旱。建国后,兴建小李和墩王两个国营水库,各村均修建了当家塘坝,现大部分农田达到了自流灌溉,抗旱排涝能力明显提高。   -   乡镇企业   乡镇私营企业蓬勃发展,2006年招商引资450万元,新建3个厂,企业总产值9600万元。   -   交通情况   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定义路横穿大桥全境,大桥至郎峰、界牌三级油路与滁州、长丰县、合肥市相通。境内村村通工程相继竣工,水泥路,沙石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   社会事业   该镇教育、文化、卫生、广播、通信、电力俱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大桥初级中学教学质量闻名全县,被市教育局授予“德育教育示范初级中学”、“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严桥乡

  严桥乡位于定远县城南5.5公里处,省道合肥至蚌埠横穿境内。国土面积8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辖14个行政村,117个村民组,2.25万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严桥乡土地肥沃,盛产优质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常年粮食产量7200万斤,油料产量580万斤,商品率分别达到75%和86%以上。该乡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14座中小型库坝,100多口当家塘,不仅保证了农业、人畜用水,还可以投资饲养优质鱼、蟹、虾等水产品,水产品常年产量35万斤以上。养殖业历史悠久,瘦肉型猪年出栏3.5万头,畅销江、浙、沪等地,年出栏家禽35万只。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显著成效,农作物优良品种率大幅度提高,成片造林3150亩,花卉苗木面积现有面积150亩;年出栏2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0个;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全乡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商、饮服务业等经营户105户,年创收入850万元,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日产150吨优质大米的鸿翔米业有限公司新建投产,产品远销东南亚、南非等国;安徽省红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相继建成,投入生产,为严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文化、卫生、广播、计划生育、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创10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被县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乡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管理先进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市连续三年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力争再创新成绩。.  

拂晓乡

  拂晓乡位于定远县城东38公里处,国土面积112.5平方公里,东、北与明光市交界,距104国道12公里,距京浦线三界站6公里,交通便利。辖18个村民委员会,180个村民小组,5876户,27186人。    拂晓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带,属低山丘陵,山场开阔,草场资源丰富。林地24062亩,荒山9000亩,耕地46640亩。胜产花生、甜叶菊、山芋、芝麻、玉米。支柱产业地膜花生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850万公斤,品种有 738-2、白沙、黑花生、红花生等。特色产业有甜叶菊、山芋、芝麻。甜叶菊年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45万公斤,山芋年种植面积8000亩,产量3200万公斤,“红山芝麻”在江南各省享有盛誉。    拂晓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花岗岩、陶土、石膏等,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大横山矿泉,水质晶莹透彻,清凉甘润,富含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能仁乡

  能仁乡地处定远县城西北约45公里沿山地区,北与凤阳武店镇接壤,西临淮南铁路,合徐高速公路、青(洛)武(店)公路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十二个行政村、九十六个村民组,全乡总人口24302人,耕地面积28303亩。    能仁乡具有丰富的山石、山场和水面资源,尤其以山石资源而闻名,石灰石、大理石等储量丰富、品位高,开采价值大,是兴办大型高标号水泥厂、大理石厂的理想之地。农业上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山芋等,尤其以小麦品质和产量而闻名全县,三大养黄牛、猪、羊存栏量位居全县乡镇前列。近年来,能仁乡党委、政府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侠女十三妹故里传统能仁寺庙会、皖东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皖东最大的生母猪集散地和丰富的山石资源优势为依托,全力改善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吸引人,以良好的服务感染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建材加工厂业取得了长足性发展,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小集镇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同步发展。能仁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休闲旅游的理想选择之地。.  

七里塘乡

  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 七里塘乡地处定远县西陲,外与长丰县接壤,内与炉桥镇、永康镇、朱湾镇、吴圩镇和马厂湖农场为邻,南临沛河,北濒洛河,东紧邻高速公路,西以S311公路为界。北距永淮公路9km,西距水家湖18km,距合肥市、蚌埠市约需1小时车程,交通便捷。   七里塘是在2001年底由原七里塘乡和孙集乡合并而成,经行政区划调整后,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98个村民组,现有人口3.1万,国土面积94.2平方公里,承包耕地面积5.4万亩。   -   历史沿革   七里塘历史悠久,据传说,七里塘名源自一塘,此塘绕岸一周恰好7华里路程,故曰“七里塘”。著名石器时代的候家寨文化遗址坐落在七里塘四家刘村袁庄组北,1978年春发现,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4个层次,顶端分布多个西汉坑竖墓穴及东汉砖室墓。经研究鉴定,这是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为该省发现的较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充分说明了在定远这块土地上,亘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且还是较高文化层次的部落聚居地,可谓“人杰地灵”。该遗址的发掘,在江淮大地上增加了一个古人类的文化点,填补了从泗县草桥湾到巢县银山之间的古文化人类文化遗址的空白。三家杜距今千年历史,现有多处唐朝盛世古遗址,最有考古价值的“老古堆”有待发掘。   -   相关介绍   七里塘乡为北亚热带气候,地势呈丘陵-原,雨水充沛,物产资源丰富,乡内有洛河、沛河及孙集、七里塘等11座小型水库水系,蓄水面积1.32万亩,属于炉桥灌区,盛产水稻、小麦、黄豆、玉米、芝麻。七里塘水产亦非常丰富,盛产鱼、虾、蚌、蟹,味泽鲜美,是垂钓爱好者的神往之地。   七里塘乡有2所初级中学,16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卫生院。金融机构有信用社一家,粮站两所,有电信、移动等三家信息企业,4000多门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接收站两所,有线电视传输网遍布七里塘、孙集集镇。   -   经济发展   七里塘乡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导致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2002年被列入全县8个省级扶贫乡之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全乡实际,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集镇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连续三年在全县乃至全市名列前茅。为使本区域经济能得到跨越式发展。从2006年开始,乡党委、政府拼弃借巢引凤的招商引资思想,充分利用该乡优越环境、优质资源、优厚政策,制定筑巢引凤的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加大集镇建设力度,置换50多亩土地,开辟新街,为七里塘的商贸交易搭建了更舒展宽阔的发展平台。   重点突出招商引资,以七里塘和孙集两个集镇贸易区为经济增长亮点,全面提升养殖业、林业、劳务输出三大产业,进一步发展以七里塘、孙集水库为中心的水产养殖基地;七里塘、四家刘等村优质肉禽大棚养殖基地;孙集、大秦、前黄、韩圩3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草安、仁巷3000亩草莓、西瓜经济作物基地。全面拉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已引进外资3000多万元,五个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尚有裕盛皮鞋厂,协议投资3000万元。目前已到位部分资金,已完成前期征地协议工作。全年招商引资工作有望超过4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二龙回族乡

   二龙回族乡位于定城东南约30公里处,南与肥东县接壤。是滁州市唯一的民族乡,也是安徽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个民族乡。全乡5个行政村,其中回族村4个。总人口15016人,其中回族人口11442人,占总人口的76.2%。国土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28000亩。地处江淮分水岭,属典型的丘陵地带,易旱易涝。2002年被省确定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之一。   -   经济及荣誉   近年来,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二龙回族乡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取得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创8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00元,财政收入达130万元。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安徽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原省委-王太华、省长傅锡寿,现省政协主席杨多良等领导先后莅临该乡视察指导工作。   -   历史   二龙的历史   名称变迁   二龙原名蓝府城,是明初凉国公蓝玉的封地。1393年,因蓝有叛嫌,明太祖遣王瑛至蓝府城,将蓝满门抄斩并灭九族,但王英并未严格执行。蓝案平息后,王瑛受旨定居蓝府城。王氏宗谱序云:“始祖瑛又名赞者,籍直隶,明初授武德卫指挥使,以功得封,成祖尝以黑马将军呼之。”   王瑛落户蓝府城后,蓝府城渐被人称为“王回岗”。永乐年间郑和回南京,赠以天方真经,为供真经,王瑛于永乐六年(1408年)仿南京的净觉寺重修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至清末先后建成七座清真寺。每逢节日,回民聚于清真寺,礼拜诵经,听阿訇宣讲教义,从事节日活动。   民国29年(1941年)以前,该地一直被称为“王回岗”。新四军二师政委谭震林及县长魏文伯到该地视察,看地形象两条龙。谭震林诙谐地说:“王回岗就改叫二龙吧。”二龙因此得名。   抗日烽火   马宏科,号甲三,原是地方名医,民国17年(1929年)参加革命,以行医为名,做地下工作。民国30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被杀。黄岩、谭震林等亲往吊唁。为了纪念他,特塑铜像一尊,并撰写了《马甲三的真情实录》,建国后为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民国26年农历七月十三(1937年8月18日),定远***统治者以“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有碍抗日”为借口,勾结地主恶霸和土匪刘登峰等,对二龙回族聚居区进行烧杀抢掠。同年,二龙回民自发组织了“红枪会”,有6个保、6个香堂子,入会人数达千人,6个保还成立6个自卫队,拥有土枪60支。   民国29年(1941年)初,党派龚胜、陈先等到王回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二龙乡人民政府。同年9月组建了青年武装自卫队,“红枪会”6个保中约300余人参加自卫队。民国31年(1943年),二龙乡改组为二龙回族自治区,青年自卫队于次年春改编成清真营,下设两个连。   清真营战士的诗篇:   着上武装,   扛起钢枪,   穆罕穆德的子孙,   冲向抗战的最前方。   为了主道的荣光,   为了祖国的安康,   誓把鬼子杀光。   民国34年春,全椒县周家岗根据地被日伪军包围,清真营奉命增援,从广兴出发,以两小时60多华里急行军速度赶赴前线。冲锋号一响,清真营如猛虎下山,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同年秋,新四军主力部队奉命北上,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上级命清真一连在滁县珠龙桥阻击敌人。9月30日晨,一连进入珠龙桥,正面阻击***一七二师的3个正规团一个县大队的兵力,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坚守到10月3日,敌172师师长朱乃瑞亲自督战,从滁州调来数门大炮,下午碉堡被炸毁,多名战士牺牲,29名指战员被俘,连长董立才被当众活埋。   民国35年,清真营余部奉命转转战苏北洪泽湖一带,清真营教导员白之义战死。部队后来被编入解放军,随大部队转战南北。建国后1987年不少人尚健在,如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杨如柏、原北京卫戍区后勤部副部长李甲、广播电影电视部调研室主任穆维春等。   二龙1949年建乡,198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个民族乡。明朝大将军蓝玉的凉国公府遗址位于该乡北大街,现蓝玉井依然保护完整。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霸王的爱妾虞姬墓(又称嗟虞墩)位于该乡东北三公里处,1991年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对象,现正在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争取上级资金,对该墓进行了近期和远期开发建设规划。  

范岗乡

  范岗素有定远“北大门”之称,距定城仅9公里,距滁州、蚌埠、淮南、合肥均在百公里以内,毗邻朱元璋故里——凤阳县。省道合蚌路、定明路穿越全境,亚洲最大的汽车试验场位于范岗乡晓光村,区位优越,交通极为便利。   全乡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常驻人口3320户17260人。范岗是农业大乡,拥有6.5万亩耕地,21座小Ⅰ、Ⅱ型水库,5000余亩养殖水面。全乡年产水稻5000吨,小麦2000吨,油料1200吨,生猪年出栏15000头,所产优质水稻、定远红小麦、“粒粒圆”花生、沙土西瓜不仅产量大,更以其品质好而闻名远近。   范岗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运输条件好。经探明极具开采价值的有石英石、石膏白石、红岩砂等。经权威探明,境内有三条平均厚度超过20米的矿脉,其中石英石储量为1亿吨左右,纯度达99.35%。   丰富的林木资源是范岗的又一大特色,山水秀丽,被誉为“定远生态第一乡”。全乡拥有林地4万亩,范岗林场是全县最大的国有林场之一,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2%,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0%,年可采伐林木品种多,数量大。全乡栽植速生林9000亩。随着人们对林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林产品深加工必将前景广阔。  

经济开发区

  工业园区位于安徽滁州市定远县。下辖:    341125400001 121 黎明社区   341125400002 122 方井王社区   341125400003 122 马桥社区   


界牌集镇特产大全




界牌集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