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集镇位于利辛县境西南部,西与阜阳市颖东区插花镇、南与老庙镇为邻,茨淮新河南畔,乌江北缘,插(花)胡(集)公路、马(店孜)展(沟)公路过境。辖村委会30个,自然庄182个,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42公顷,1998年总人口49385人,其中乡村人口47880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大李集,距利辛县城20公里。1994年全镇村村都已安装程控电话,1995年镇政府驻地与各村、村与村都有硬化路面相通,千吨级码头1个,水旱交通都较为方便。
大李集镇主要是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镇,养殖业主要有渔业养殖、畜牧和家禽养殖。土特产有粉丝、小磨香油。镇沿茨淮新河13公里南岸大坝南侧,种植1000亩银杏、杜种经济林。1992年开始,新建2个开发区、4个集贸市场。骨干企业有:华利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复合肥2.2万吨;金星纸业有限公司,年产黄版纸约1.4万吨;粮油食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饼干2000吨;利辛县第一纸箱厂,年产纸箱30万只;大李集镇轮窑厂,年产砖1000万块;大李集镇广东面粉厂,年产小麦面粉2000吨;大李集镇团结面粉厂,年产小麦面粉2000吨;大李集农工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大李集胶合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胶合板20万块。199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870万元,农业总产值11160万元,粮食产量27510吨,棉花产量302吨,油料产量878吨,乡企业营销收入15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94万人 | 71平方公里 | 341623113 | 236000 | 0558 | 查看 大李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司郢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司郢村谷歌卫星地图 |
永红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永红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叶园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叶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路杨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路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常青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常青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大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高大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集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李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吴寨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吴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解楼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解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沈寨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沈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集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高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
齐寨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齐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院寺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院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街村 | ·利辛县旅游·利辛县特产·利辛县十大特产·利辛县十景·利辛县 | 0 |
---- |
查看 南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地处利辛县境内中心略偏东,居东经116度12分,北纬33度08分.是利辛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址设在前进社区居委会青年路中段东側,行政辖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1%,东、南与双桥接壤,西、北与春店乡邻.境内阜蒙河横贯东西,车辙沟、东红丝沟南北穿境而过,阜蚌、界凤、利涡、亳合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水陆便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纯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城关镇 辖地,先秦属胡子国,春秋鲁定公十五年(公元495年),楚昭王灭胡子国后为楚地,秦置郡县,属汝阴县地。汉析置城父,山桑县,属城父,山桑县地,三国二晋依汉制。南北朝,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遂属浚仪县涡阳县地。隋、复置城父,山桑县,遂复置城父,山桑县地,唐天宝元年(742)改山桑县为蒙城县,遂分属城父,蒙城县地。五代宋(辽金)依唐制,仍属城父,蒙城县地。明、洪武废城父县入亳州,遂属亳州,蒙城县地。同治三年(1864年)析阜阳、蒙城、亳州、宿州地置涡阳县,属涡阳县地。民国因清制设区属涡阳县闫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依民国旧制。1950年春店将闫集部分区域析出,建立佛镇区,属闫集、佛镇两区。1958年撤消属闫集公社。改为闫集公社,属闫集公社。1961年属春店佛镇公社。1965年5月,利辛县成立,属闫集区闫集公社。1961年4月撤消公社,成立利辛县人民公社,属利辛县人民公社。1975年4月,恢复区社建制,属城郊区后为城关镇春店公社。 现城关镇建镇于1979年9月,时由春店公社4个生产队城郊公社22个生产队,总共划归26个生产队18个自然村.将原城关镇的县城部分析出,单独设立新的城关镇时,设城市、农村两个工作办事处,辖街北、街中、桥南3个居委会,城北、城南、城东、城西、朱瓦房5个生产队。办公地址设向阳西路55号(2004年4月迁至青年路中段东側)。时总人口181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59人,农业人口5224人,耕地3964亩,除148人为回族外,余为汉族。. |
阚疃镇 |
阚疃镇为建制镇,在县城东南18公里,居西淝河之阳,茨淮新河南畔,利凤,利颍公路贯穿其中,成为利辛通往淮南,合肥主要通道。茨淮新河中段流经阚疃,建有枢纽工程,闸站结裾联袂,拔地而起,厄塞水陆,控驭旱涝,为阚疃一大壮观。登闸远眺新河,青堤绿水,极目一色,阵阵帆船,涟漪泛波。晚间则星火粼粼,渔火点点,是观光旅游的佳妙之地。阚疃猴戏,遐尔闻名,每年秋末,集周有数百副猴戏担游艺各地。阚疃笑谑,妙语连珠,引逗皆趣,令人绝倒。阚疃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着八方来客,商业,饮食服务业90多家,个体工商业800多户,尤其是阚疃缝纫业十分发达,每年生产服装400万件,是准北地区最大的农村服装市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阚疃现辖4个社区居委会、3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256个自然庄;总人口8.9万,其中镇区人口3.1万;国土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5平方公里,全镇整体图形似蝴蝶状。 阚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500多年。据《左传》记载:阚疃古名“房锺”,北宋时称“阚团”,后改为“阚疃”。1733年,阚疃隶属于凤台县丰和乡;1806年设阚疃巡防外委;1948年设立阚疃县,下辖1个镇7个区;1961年设立阚疃区,下辖4个人民公社;1992年被阜阳市批准为副县级建制镇;1997年被11部委批准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经上级批准增加4个居委会;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建设镇;2005年阚疃镇新设立4个社区居委会。 阚疃物华天宝,商贾云集。古有九关十八寨的古会,后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眼井的繁荣景象;上世纪七十年代阚疃人走南闯北,贩粮买布,秉承商蕴,传递商誉;八十年代阚疃服装业迅速崛起,服装一度远销到14个省、市,镇内外投资办厂络绎不绝;老大街百货批发市场吸聚方圆几十里的小商小贩,热闹气息多年不衰,“淮北小上海”的美誉也由此而得。 阚疃物阜民丰,资源丰富。全镇8.7万亩良田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粮经饲比例为6:3:1;水资源丰富,茨淮新河、西淝河、利阚河相汇于此,“三网”养殖应运而生;茨淮新河两岸的千亩金果林和村片林改造工程正孕育着效益;三万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筑成一道“增长见识、增加收入”希望线;阚疃人民“勤劳、好客、思发展”的风气正在悄然形成。. |
张村镇 |
张村镇位于利辛县西北部,西与太和县苗老集镇毗连,北与涡阳县高公镇、店集乡接壤,南滨西淝河省道阜(阳)、界(首)凤(台)公路,S202、S308线贯穿境内,交通十分便捷,为利辛县三大建制镇之一.辖村委会30个,总面积10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张村铺,距利辛县城27公里。张村铺为一古镇,唐朝时名叫鲁丘堡。集镇面积由2.5平方公里已扩大到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已增加到1.5万人,成为利辛县西北部经济、文化重镇。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已初步形成作物多元化,种植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的“三化”模式,呈现出“万亩西瓜万亩棉,万亩蔬菜万亩果园,五千亩烟药,五千亩水产”的产业结构新格局。精养水面1800亩;开发荒滩废地3000亩,全部栽上了“红富士”、“新红星”苹果、日本山吉日梨、金丝枣和水蜜桃,形成了种养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1998年实现黄牛存栏2.946万头,粮食39.467万吨,农业生产总值3.32亿元。. |
江集镇 |
江集镇位于利辛县城北18公里处,北邻涡阳县,全镇总人口6.8万人,国土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00亩,徐阜铁路、蒙张公路和楚利凤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 |
旧城镇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东临蒙城,北接涡阳,地处三县交界,是一座古城遗址。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139个自然村,247个村民组。总户数 12529户,共51131人。 镇人民政府驻地旧城集,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 孙钱 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原为蒙城县所辖,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划归涡阳县辖。民国初期设联保,1929年设旧城乡。解放后,1949年仍设乡,辖6个行政村。1952年设县辖旧城区,辖12个乡。1956年春撤销旧城区,并入江集区,旧城乡更名郑东乡。1958年划属纪伦寨公社,1959年成立旧城公社,1964年划属利辛县。1969年与盛黄公社合并设县辖旧城公社。1975年并入江集区,旧城仍设公社。1983年改称旧城乡,1992年与盛黄乡合并,改称旧城镇至今。 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千年古镇旧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2米。土质为砂礓黑土,耕作层浅,较为瘠薄。境内芡河、白洋、北凤、金沟等沟河纵横交错,农田林网、机井、水塘星罗棋布,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传统特色产品有辣萝卜、小药酒、小磨麻油、红芋、小杂粮。主要粮油作物有优质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主要经济作有物优质棉花、大葱、瓜类、中药材等已形成规模种植。以优质黄牛、生猪、山羊、禽类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本镇集镇规划编制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镇址所在地旧城集面积有0.8平方公里扩建到2.5平方公里。规划的13条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贸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是市级“文明集镇”。 镇二、三产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主要行业有粮、油和食品加工业、农产品营销运输业、客运业、饮食、文化服务业、建筑、建材、砖窑等服务加工业。. |
孙集镇 |
孙集镇位于利辛县城西北17千米处,分别与张村、西潘楼、纪王场两镇一乡毗邻,与王市镇隔河(西淝河)相望。1992年由孙集区的孙集乡和刘营乡合并而成。全镇国土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2005年末辖村委会14个,自然村129个,总人口407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78人。全镇现拥有中、小学15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现任-闫红、镇长武万夫。镇党委政府驻地孙集,是全镇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孙集1948年设孙集乡,后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1992年与刘营乡合并改置镇。 该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孙集古称“众兴店”。清光绪三十年,为表彰一陈氏妇女,朝廷御批在此处立“节孝牌”一块(孙集西头200米处)以示后人。人民革命政权机构自1947年开始建立。1992年撤区并镇,孙集刘营两乡合并为现在的孙集镇。镇北有世界最矮的古塔“纪家塔”。镇西在梁营村孙营庄有一古桑植于明朝万历间,捻军活动时,常在此集散。镇南有明朝孙和善古墓。据传孙和善吃斋行善,能保佑孙集地区免遭冰雹袭击而流芳百世。清朝中期,御赐“圣子牌”也立与此地,以至清朝达官贵人,无不停轿离鞍,碑前膜拜。 建制沿革 孙集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过去称此地为“众兴店”。人民革命政权机构自1947年开始相继建立,1949年10月至1958年9月间曾属多区管辖地带。先后设立过属涡阳县张村区下辖的文竹乡,属江集区下辖的李竹桥乡、栗寨子乡,属闫集区下辖的刁楼、杨土楼、纪大洼、孙集乡。在此期间,乡级党的领导机构随之建立。1958年9月区、乡建制撤消,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孙集现辖区域为张村、张集、江集三公社的部分辖区。直至1962年1月,为适应当时生产的发展,区级建制又重新恢复,同时划小公社,作为区一下辖机构。孙集镇现辖区域属涡阳县闫集区下辖的孙集公社和属江集区下辖的路集公社的部分区域。1965年5月利辛县建立,张村区、闫集区三区属利辛县管辖。直至1968年4月再次进行机构调整,取消区社建制。孙集镇现辖区域是当时的孙集公社。1978年2月,行政区划和机构再度进行调整。孙集区将原孙集、路集、纪王场三个公社调划为孙集、刘营、路集、纪王场四个公社,后又为四个乡。1992年2月撤区并镇,孙集、刘营两乡为现在的孙集镇。尚属利辛县管辖,下辖14个村委会,镇政府办公机关设在孙集,现任-闫红,镇长武万夫。. |
汝集镇 |
汝集镇位于利辛县境西北部,西淝河南岸。辖村委会35个,自然庄192个,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24公顷。1998年总人口61505人,其中乡村人口60707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汝集,距利辛县城30里。1992年全镇100%的自然村通电,1996年程控电话通到各村。1998年移动电话开始使用。1998年营业收入10698万元。年产值1.47亿元。主要有镇制革厂、牛肉干厂、特种养殖场和奶牛场等企业。其中镇制革厂被评为 图为镇-李松 全县“十佳企业”和利税大户。 该镇有8.5万亩耕地,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蔬菜、瓜果、棉花、烟叶、药材等经济作 物。现全镇种植大棚蔬菜7000亩,有周寨、七营、杨寨农场三个蔬菜基地,产品销往阜阳、南京上海等地。1998年全镇大牲畜存栏量1.8万头,家禽饲养36万头,可养成水面产值36万元。. |
巩店镇 |
利辛县巩店镇地处利辛、太和、阜阳三县市交界处,国土面积11 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总人口7万人,辖32个村(居)委会。该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大京九铁路过境6.日公里,501省道过境4公里,界阜蚌高速公路过境1 0.2公里且设有出入口处。1 998年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调整以来,积极贯彻市、县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认真开展“两优一快”活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先后被评为“市基层党委先进单位”、“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大京九经济贸易网络乡镇”、“市集镇建设先进单位”、“乡镇企业先进镇”、“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镇”、全县综合评比“五强乡镇”等荣誉。. |
王人镇 |
王人镇位于利辛县境,西部,西与阜阳颖泉区、南与颖东区毗邻,京九铁路东缘,省道阜(阳)涡(阳)公路纵穿。辖村委会24个,自然庄184个,总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29公顷。1998年总人口54940人,其中乡村人口53184人。镇人民政府驻地王人集,距利辛县城34公里。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万亩烟叶万亩棉,万亩蔬菜经济田;万家争创万元户,万众一心建家园”的发展格局,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了“八大工程”、“八大基地”,尤其是白玉蜗牛养殖基地、繁育基地(良种鸡、良种猪、水产养鱼)、药材种植基地、烟叶基地已成规模。镇办企业发展迅速,其中消杀药剂厂、阳光化工集团驰名省内外。1998年实现工业产值4541万元,农业产值12719万元。. |
王市镇 |
利辛县王市镇,地处利辛县的腹部,距县城西十五公里,东邻利辛县春店乡,西接孙庙乡,南与永兴镇接壤,北与汝集镇、西潘楼镇辖区毗连。国土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王市镇人民政府,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5.3 万人口。2004年全镇总收入89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80万元,财政收入2370万元。大牲畜存栏头数9万头。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北邻S308省道,青阜铁路南北穿过,乡村公路形成网络,西淝河从镇东直通阚疃,通长江入大海,水陆交通方便。 近年来我镇在新的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富民强镇”战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建设又上新台阶,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公路建设、桥梁涵洞建设等成效显著,各项公益事业投资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齐头并进,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王市镇目前形势稳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速度加快。. |
永兴镇 |
永兴镇位于利辛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西距阜阳32公里,东与马店镇相邻,北与孙庙、王市镇相连,西与王人镇、颖泉区冉庙乡接壤,南与颍东区、大李集镇隔茨淮新河相望。辖区土地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63117亩,15个行政村, 183个自然庄,297个村民组,50000口人,农业人口48221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境内阜蚌公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马王公路从穿越全镇,濉阜铁路横贯南北,并设有永兴集站,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区位良好,交通方便,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永兴,永远兴盛,这个名字寄托着永兴5万乡亲父老的殷切期望。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县居中上游水平。 当前,在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作为乡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以-兼镇长解子方同志为核心的党委政府一班人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正以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廉政、勤政的工作作风带领群众抢抓机遇,用好、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作切入点,以实施村村通工程为突破口,强化已有基础,发挥现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进经济实现“加快崛起、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谱写着奋力崛起的辉煌篇章!. |
马店孜镇 |
马店孜镇位于利辛县城西南部,距城9公里,东靠西淝河,隔河与程集镇、双桥乡、春店乡相望,北与王市镇为邻,西与永兴镇接壤,南靠茨淮新河,隔河与胡集镇、大李集镇相望。阜蚌公路、阜蒙河穿境而过。1992年2月27日撤马店区并乡镇,永兴乡、双龙乡撤销成立0利辛县永兴镇委员会,利辛县永兴镇人民政府,马店乡、东门乡、双沟乡撤销,成立0利辛县马店孜镇委员会、马店孜镇人民政府。1992年,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72210亩。2005年12月全镇19个行政村辖235个自然村,农业人口62614人,非农业人口2040人,总人口64654人. |
大李集镇 |
大李集镇位于利辛县境西南部,西与阜阳市颖东区插花镇、南与老庙镇为邻,茨淮新河南畔,乌江北缘,插(花)胡(集)公路、马(店孜)展(沟)公路过境。辖村委会30个,自然庄182个,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42公顷,1998年总人口49385人,其中乡村人口47880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大李集,距利辛县城20公里。1994年全镇村村都已安装程控电话,1995年镇政府驻地与各村、村与村都有硬化路面相通,千吨级码头1个,水旱交通都较为方便。 大李集镇主要是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镇,养殖业主要有渔业养殖、畜牧和家禽养殖。土特产有粉丝、小磨香油。镇沿茨淮新河13公里南岸大坝南侧,种植1000亩银杏、杜种经济林。1992年开始,新建2个开发区、4个集贸市场。骨干企业有:华利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复合肥2.2万吨;金星纸业有限公司,年产黄版纸约1.4万吨;粮油食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饼干2000吨;利辛县第一纸箱厂,年产纸箱30万只;大李集镇轮窑厂,年产砖1000万块;大李集镇广东面粉厂,年产小麦面粉2000吨;大李集镇团结面粉厂,年产小麦面粉2000吨;大李集农工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大李集胶合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胶合板20万块。199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870万元,农业总产值11160万元,粮食产量27510吨,棉花产量302吨,油料产量878吨,乡企业营销收入15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元。. |
胡集镇 |
胡集镇位于利辛南部,西于阜阳市接壤,距离京九铁路阜阳站30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是闻名的“猴戏之乡”,安徽省委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 |
展沟镇 |
展沟镇位于利辛县境东南部,东南与凤台县尚塘乡、杨村乡接壤,南与颖上县陈桥镇相邻,西淝河从镇境中部流经,苏沟、毛沟过境。辖村委会15个,自然庄120个,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64公顷。1998年总人口37412人,其中乡村人口36685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展沟集,距利辛县城35公里。据清嘉庆<<凤台县志>>记载:展沟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展禽故里;展沟集西南柳林村旧有柳庄寺,“柳下惠坐怀不乱“故事发生在此。 目前,该镇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鼓励扶持乡镇企业兴起。结合集镇规划,开发工业小区150多亩。制定“先开业,后登记;先发展,后完善;先经营,后收费”和“多保护、少干预;多疏导,少罚款;多扶持,少收费”的倾斜政策,让办企业者放心、放手、放胆地去干。1998年展沟镇实现工业产值3855万元,农业产值11251万元,粮食产量21910吨,棉花产量83吨,油料产量2084吨,黄牛存栏14942头,生猪存栏13013头,实现乡镇企营销收入7267万元。实现电、程控电话、公路、邮电、广播、电视“六通”。. |
程家集镇 |
利辛县辖镇。1961年成立程集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设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1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5万。合(肥)利(辛)公路过境。辖程家集、丁庄、郭湖、李庙、康寨、丰大-庄、郭瓦房、董园、李冯、李桥、张大桥、任庄户、汪庄户、王油坊、胡寨、张老庄、赵圩、张郢、康园、大谭、谭集、谭阁、赵桥、杨郢、玉皇庙、蒋楼、袁庄、郑王、孔郢2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大豆。乡镇企业有农具、面粉加工等厂。. |
中疃镇 |
中疃镇位于利辛县城东9公里处,阜蒙公路、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镇范围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万亩,辖21个村,16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8万人,是个典型的以种养殖为主要收入的农业大镇。 近几年来,中疃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发展这一要务,围绕“三农”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突出抓好种养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被县评为综合评比先进单位。2004年被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连续三年被市评为信访六无乡镇。. |
望疃镇 |
望疃镇地处利辛县东大门,是一个农业大镇。望疃集是该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与蒙城县三义镇毗邻,北与本县丹凤乡邻邦,东与蒙城县小辛集接壤,西与本县中疃镇搭界。面积达8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8.6米,辖28个村委会,306个村民小组,17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7.9万亩,人口5.1万人。望疃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阜蚌公路、界阜蚌高速公路从中穿过。镇内有6个村铺通了柏油路面,而且每个村都通了砂礓路。开通程控电话3400门,移动电话10000部,并加入了全国联网。广播电视(含有线电视)普及全镇,电视差转台正常开播。境内盛产小麦、黄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有大棚蔬菜、棉花、花生,小磨麻油久负盛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那一个个改革开放的大动作,格外引人注目。. |
城北镇 |
城北镇位于利辛县境中部偏北。辖村委会24个,自然庄142个,总面积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4公顷。1998年总人口42790人,其中乡村人口42224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刘家集,距利辛县城14公里。 历届乡党委政府都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重点来抓,侯寨千亩果园场、江桥预制厂都较著名。全乡21个村以市场为导向,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兴办一批村办集体企业,较好的有:陆小楼饲料厂、李营骨粉厂、竹园、桃园轮窑厂、刘北综合加工厂等。1998年实现乡企营销收入9871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9231吨,棉花260吨,油料166吨,农业总产值9460万元。全乡有3个黄牛改良基地;该年大牲畜存栏19840头,生猪存栏16813头,山羊存栏15600只,家禽存栏23万只。. |
纪王场乡 |
纪王场乡位于利辛县北部偏西,是利辛县的北大门,乡政府驻地纪王场,距县城25公里。全乡现有18个村委会,232个村民组,10355户,人口46477人。国土面积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米左右,居全县之首,最高处31.5米,是多旱少涝地区。现任乡-王亚利、乡长闫林。 二00五年,纪王场乡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为主题,真抓实干,求实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纪王场乡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是:抓好党的建设,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三大经济,搞好科技教育,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乡。 几年来,乡党委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开展“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项活动,按照”五个好“党委、支部的标准,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基层基础工作,分期分批开展了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了全乡党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交好地增强党在农村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保持了全乡的稳定,被0亳州市委组织部授予”五个好“先进党委称号,二00四年和二00五年连续被0利辛县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 二00五年,纪王场乡农业产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有所增长,畜牧经济、劳务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升为一类乡镇,“两基”工作通过市省两级验收,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开始启动、科技推广、卫生防疫、文化广播、扶贫开发、通讯信息、民政救济、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也都有了一定发展,这些无不得益于党建工作的加强,也充分显现出纪王场乡在发展,纪王场乡在变化,纪王场乡前进! 愿利辛的北大门———纪王场乡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为利辛县增光加彩,锦上添花!. |
孙庙乡 |
孙庙乡位于利辛县境西部,省道阜(阳)涡(阳)公路东侧,界阜蚌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辖村民委员会26个,自然庄146个,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33公顷。1998年总人口44051人,其中乡村人口43138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孙庙集,距利辛县城20公里。境内有伍奢冢古文化遗址。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全乡工业产值1965万元,农业产值8775万元。粮食产量19489吨,棉花产量217吨,油料产量190吨。大牲畜存栏15246头,生猪存栏11926头。. |
新张集乡 |
新张集乡地处利辛县城南25公里处,东临肥河,南接展沟镇,西与胡集镇相连,北与阚疃镇接壤。现下辖 19 个村,总面积 74 平方公里,人口 5.1万人,耕地 8.06万亩。乡境内有张陶公路贯通南北、 S224线 省道、展板.张胡公路、纵横交叉;阚展河、西肥河、公路沟、桑梓沟、北背沟、潘杨沟、苏沟等纵横交错,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26.5——22.5米。 从 1992 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开拓进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得到了强势发展。我乡的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 2004 年底,全乡工业总产值 亿元。 在-孙玉明、乡长张国启的领导下,新张集乡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头赶上,营造更加和谐的企业投资经营氛围、新张集乡要切实做好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这几项大事,农业上下大力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村集镇化、农民市民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