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安顺 >> 西秀区 >> 七眼桥镇 >> 齐家庄村

齐家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齐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齐家庄村简介

  齐家庄村位于七眼桥镇北面,距镇7公里,居住于半山腰处,汉苗两族居住,两个自然村组成,共178户,820人,(其中汉族103户450人;苗族75户370人)。耕地面积550亩,荒山林地面积500亩,耕地面积平坦。2006年本村经济收入约200万元,人均收入1200元。
  齐家庄村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种植为主,水稻年种植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亩产350公斤。饲养母牛、母猪为养殖业常年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现种植西瓜300亩,山药60亩,西红柿15亩,生姜、大蒜等蔬菜50亩,促进村经济发展。本村在外务工人员有200多人,农业生产基本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
  齐家庄村虽属七眼桥镇边远的村,已修通大齐公路,已通村内,村民用电已通,自来水已基本解决人畜饮用,农灌一台、渠道配套不齐、老化,现村委会已有党建、计生等活动室,学校已建好教学楼,教学设备不全,场所无硬化,学生无活动场所,缺乏桌椅上课。缺乏基本农村医疗卫生,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历史条件差,居住密居,人畜同住,污染严重,上寨污水荒入下寨(于99年污染水发生2号病)。巷道没有硬化,村民居住的老宅混乱,无序破旧不堪,出入困难。(2003年向上级申请为易地搬迁),村民田间生产劳动是走田埂,无机耕道,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人口总数:820人 农业人口:55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西瓜,大蒜 名特产品:油菜,山药 办公所在地:齐家庄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402106 561000 -- 查看 齐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齐家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齐家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七眼桥社区

  七眼桥居委会七眼桥镇位于安顺城东郊15公里处,东南西北面分别与大西桥镇、旧州镇、宁谷镇、东关办、蔡官镇接壤,省会贵阳以西87公里,商业繁荣,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于亚热带气候。人均纯收入2449元,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居委会干部4人,居民住户104户,人口2930人。多年来,该居委会干部一直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子女解决部分学杂费、生活费,从而保证了当地社会治安的稳定。      --人口总数:2930人 农业人口:2900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居委会   

小关口村

  小关村位于西秀区以东13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东北1公里,省会贵阳市以西约78公里,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高速公路,贵昆铁路,古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苗汉杂居村庄。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小关村历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共两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4户,总人口947人(其中:苗族人口474人,占全村总人的50.05%)。规划整治面积达70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530亩,荒山170亩,2010年本村经济收入约210万元,人均纯收入2218元。   小关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等种植为主,水稻种植面积35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48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种植15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养鸡、养鸭为主。从事养猪业31户,年出栏生猪700余头(其中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殖户为4户),从事养鸡业的有7户,年出售肉鸡量4000余只,从事养鸭业有3户,年产蛋量约为33万个。小关村在外地务工的有200多人。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小关村路通、电通、电迅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村内有篮球场一个,农灌一台,卫生室一个,有公共场所一个,内设村支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以及村级计生服务室等,村支两委办公室配有远程教育设备。小关自然村普及了自来水,尚有凉水井自然村未普及。村里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大部分街道还未硬化。村民住房布局无序,大大浪费了住宅用地。      --人口总数:947人 农业人口:935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小关口村   

沙锅村

  沙锅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3.5公里,云峰八寨、云鹫山风景区以西3公里,是古驿道安顺府至旧州必经之道。现今还留下当年石铺路和路边饭馆的痕迹。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村现有村民333户,1525人,规划整治面积耕地面积844亩,荒坡地122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36.16万元。人均收入2220元。2005年村委全力整顿荒山,使2000亩得到应有的保护。   沙锅村种植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水稻种植面积600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70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种植23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全村2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800头,在外地务工的现有433人。全村从事传统加工业的有20户。农业生产都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   沙锅村路通、电通、电讯通、有线电视通,2006年人畜饮水工程顺利贯通,符合安全饮水工程卫生标准。农灌一个,河流一条,塘一个。是全镇水源充沛之村。私人诊所2个,小学一所,基本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6年又加大农网改造,从一个30千伏安的变压变成两个80千伏安的变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有便利的条件。农村建房是杂乱无章,巷道狭窄,没有排水沟,下雨天整个村庄变成废水的世界,道路变成排水沟,村民田间作业基本走的是田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山清水秀不相称。      --人口总数:1525人 农业人口:1524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4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3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猪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沙戈村   

山岚村

  山岚村位于安顺市城中心以东8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滇黔公路、贵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种植的理想之地。全村现有村民1045人,235户,以汉族为主,全村总耕地面积420亩,荒山林地52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人均1800余元左右。   山岚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为主,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在150头左右,外出务工人数达150人以上。   山岚村路通、电通、水通、电讯通,四通普及,卫生室一个,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做到了一室多用,村容村貌较差,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1048人 农业人口:1035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山岚村   

石龙村

  石龙村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政府以南3公里,是夏官至七眼桥的必经之地,有夏官片区“咽喉地段”之称,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地势平而阔散,区位、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宗教活动之地。全村现有住户177户,总人数876人,村域耕地面积396亩,林地18.2亩,畜草地13亩,交通用地30亩,水域面积41亩, 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75.2万元,人均纯收入逾1200元。   石龙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28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396亩,平均亩产1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560头。农业生产基本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种菜做豆腐和养猪是我村的一大特点。   石龙村路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讯)、有线电视通,无人畜饮水工程。村委会所在地已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但村中虽有小学一所,年久失修,因此未使用,造成全村适龄儿童上学不便,要到较远的村寨上学。全村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街巷大部分没有硬化,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没有机耕道,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的是田硬,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破旧的老房较多。      --人口总数:956人 农业人口:940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石龙村   

石家屯村

  时屯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西北面6公里,省会贵阳以西83公里处,清黄高速公路、古驿道、蔡七公路穿境而过,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村民450户,人口2190人,是七眼桥镇较为的村寨,村寨四面环山,山上林木茂盛,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中间平而阔,犹如船形,村寨就座落在“船舱”之中,与两个自然村形成骑角之势。传说明代调北征南的一支屯军以此地为积草屯粮中心,开垦屯粮,又有抵抗南蛮反乱易守难功之险要,平定南方后就在此安居乐业,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村民们都是地道的屯堡人,屯堡文化浓郁,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是屯堡人生活、文化宗教、娱乐休闲之所,也是发展农业、工业的重地。   时屯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约850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980亩左右,平均亩产1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15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牛为主,全村有2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600余头,其中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户,从事传统加业的有250户。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底,在外地打工的有500余人。      --人口总数:2190人 农业人口:217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石家屯村   

水硐村

  我村位于贵阳以西70公里,安顺市西秀区城中心以东23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东面9公里处,距清黄高速公路安顺东收费站也仅16余公里,四级油路直抵桐子园,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处于以雷屯背面为主的山地环抱的盆地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上河系发育,多有伏流分布,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14.5℃,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同时也在市级风景名胜区域内,它古朴典雅,依山傍水,“以水硐硐口为名”,石房紧凌,在寨中,各家各户是自成木架楼房的建筑,却又以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户与户相通,家与家有围墙相连,形成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寨中木架楼宅较多,有“四合院”一个,宅院雕有精美的垂花门楼,隔扇门窗额枋、石柱础、石地墁、石水漏、石门联等。   走进水硐,在这恬静古朴的村里,依山傍水四面青山,你会深深感到这真是一幅立体的“家自堡,户自动化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的历史画卷,所以说它是研究历史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一个活化石,同时又是聚自然景观和几百年前人文建筑,服饰,饮食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我村现有村民54户,总人口255人,村耕地面积222亩,荒山林地200亩,2006年村经济收入3万余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   水硐村主要以种植业(水稻、油菜、玉米)生产为主,以经商、打工为辅,全村水稻种植面积156余亩,平均亩产400余公斤,油菜种植面积余222亩,平均亩产余10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余66亩,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畜牧业以养猪、耕牛为主,全村约有50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100头,其中年出栏10头的约有5户,在外地务工的有55人,全村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水硐村路通(沙子路),电通、电讯(有线电话,移动通信)通,有线电视(卫星接收)通,自来水通。无村委办公楼,有小学楼房一所,无教学条件,缺乏相应的教育设施,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村建有人畜饮水提灌站一个,离村100米处,现还没有计划生育服务室,党建活动室,流动党员登记室等,此外,由于受国家规划的限制,村民不能占用基本农田违法建房,目前全村大部分住房破旧不堪,急需规划建房用地,全村现已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48户,人员保障为88.6%,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人,低保1户      --人口总数:255人 农业人口:25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水硐村   

孙家庄村

  孙家庄村位于七眼桥镇西南面,东与关塘村接壤,南与清凉村、凉水村隔山相望,西连安大锻造厂,北与两所屯村为邻,距西秀区城区中心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由孙家庄、称砣山两个自然村寨组成,全村115户,总人口532人,耕地面积218.8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型江河上游发展地段,河水长流,适合农田灌溉,素有“脚扒水到田”的美称,村寨四周青山环绕,天然林保护区面积500余亩,村寨“白岩顶”悬崖峭壁上的“老青杠”古树生长于何代何年已无从考证,由于其生长地点独特,鲜为人知,数千年来躲避了大自然和人为的无数次灾难,时至今日,依然枝繁叶茂,四季长青,默默无闻的见证着孙家庄村的发展历史。   孙家庄村人多耕地少,为了生存,村民历史以来在农闲之余大都外出经商,以做茶叶生意为主,属于半农半商地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上山采集海杷茶、月亮尖、倒钓茶等野生植物,经过加工,销往云南、四川、两湖、两广、甘肃、陕西等地,曾哄动一时,从而在中国的大半个国土上给安顺人增添了“安顺茶叶”的“光荣”外号。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素有经济意识的孙家庄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外出经商、务工而谋求发展的人员逐年增多。2007年4月底统计:全村532总人口中常年外出的为263人,占49.4%;115户中全家常年外出的为54户,占总户数的47%,常年外出人员中经商的占81.3%,打工的为18.7%,外出经商人员还带动了他们的亲戚、朋友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孙家庄村主要以水稻、油菜、蔬菜为种植业,水稻种植面积218.8亩,平均亩产500公斤,年产量为1094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年总产量为40000公斤;蔬菜年种植面积约50亩,年平均亩产值约2000元;渔业养殖水面21亩,年平均亩产鱼20公斤,年总产值58800元。      --人口总数:532人 农业人口:526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孙家庄村   --所辖村: 生产总值:3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汤官村

  汤官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蔡七公路、云七公路、夏七公路、古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人居住,当时仅有九姓人,发展到今天的十八姓人,是地地道道的屯堡人,全村现有511户,2318人,全是屯堡汉人,规划整治面积达121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961亩,荒山林地259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1万元,人均纯收入2247元。   汤官村是水稻、油菜、玉米、畜牧业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为84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为900亩左右,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种植121亩,平均亩产40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全村有百余户养猪,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农户5户,养鸡年出栏生鸡五万余只,共有9户,在外地务工的有300余人,从事打砂4户,打砖2户,面粉加工3户,载种雷竹10亩,从事运输14户,经商160余人。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业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汤官村路通、电通、电讯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村内有百日市场一个,篮球场二处,私人诊所4个,配备远程教育设备,街巷硬化。      --人口总数:2318人 农业人口:2300人 非农业人口:18人   --行政区面积:2.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汤官村   

塘房街村

  塘房村位于安顺市区东面10公里处,距离七眼桥镇政府大约1.5公里,“三横二纵”的交通网覆盖全村,其中包括富有中国历史屯堡文化特色的古驿道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0人,97户,现有耕地面积200亩(山坡地),荒山地60亩,规划整治的面积达260亩。2010年本村经济总收入约115万元,人均纯收入的2555余元。   塘房村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商业、加工业为辅,其中种植业主要是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商业以零售为主,加工业因没有形成规模而带动不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村民的劳动强度较大,经济收入较低。   人畜饮水已受污染,垃圾的处理上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乱倒垃圾的现象,因而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另外,塘房村到二铺村的这一段路,因没有资金维修,村集体用房仅有12平方米,它既是计生服务室,还是村支两委的办公室和远程教育播放室,是真正的一室多用。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没有宽敞的机耕道,村民多数是原始的作业方式——肩挑担扛。在住房方面,布局无序,特别是新建的房屋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450人 农业人口:45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3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5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铁加工 办公所在地:塘房街村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位于西秀区东2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东南方7公里,是一个偏僻边远的苗族贫困村庄,全村共83户,总人口340人,土地面积164亩,荒山面积2000余亩,大小牲畜200余头,由于地理位置差,缺乏水资源,自1996年获国家资助用塑料水管把士冲井的水引到离我村1公里处的关脚半山腰挑担饮用,由于当时资金不足,进水处没有修建完善,水管质量差,多处破裂,时值农忙季节,全村人畜饮水就要面临着缺水困难,要到两公里以外的田坝中间秧田内挑田水来饮用,严重威胁着全村老幼的生命安全和影响全村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有史以来,王家庄村人畜饮水困难尚未解决,引起七眼桥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西秀区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给予水电勘测设计与作业分析计算,预计总投资需8.46万元,建设王家庄村人畜饮水工程,可使人畜饮水供水网络覆盖全村,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目前正在实施中。   王家庄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面积126亩,玉米种植38亩,油菜种植146亩,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十余户从事养殖业,每年出栏生猪200余头,在外地务工的有17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多,农业生产基本以畜力为主,道路设施较差,机耕道不通,缺乏水源,村民劳动强度较大,难以完成该季节内的种收任务。      --人口总数:340人 农业人口:34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西秀区七眼桥镇王家庄村   

吴家屯村

  吴屯村位于安顺市以西90公里,西秀区以东19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6公里,距清黄高速公路东收费站也仅11余公里,四级油路直抵章庄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处于以云鹫山老落坡为主的山地环抱的盆地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有伏流分布,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14.5℃,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硐楼耸立,石房紧密,在寨中,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三合院”、“四合院”建筑,却又以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家与家有围墙相连,形成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易于自守的格局,寨中高宅较多,现存在粗大石料砌成的高层楼有2座,宅院雕有精美的垂花门楼,隔扇门窗额枋、石柱础、石地墁、石水漏、石门联等。   我村现有村民163户,总人口823人,其中村域耕地面积637亩,荒山林地310亩,人均纯收入逾1200余元。   吴屯村以种植业(水稻、油菜、玉米)生产为主,以经商、打工为辅,全村水稻种植面积385余亩,平均亩产4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约617亩,平均亩产10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约232亩,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畜牧业以养猪,(耕牛)为主,全村约有6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200头,其中年出栏10头的约有5户,在外地务工的有210人,全村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吴屯村路通(沙子路),电通、电讯(有线电话,移动通信)通,有线电视(卫星接收)通,自来水通。在村支两委办公室(原吴屯村小学教学楼),配有远程教育设备,为广大党员和村民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村原有小学一所,由于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同云峰中心完小合并后,教学楼现已改为村办公楼(村级卫生室,远程教育一室多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等)。村建有人畜饮水提灌站一个,离村2000米处,现还没有正规的计划生育服务室,此外,由于受国家规划的限制,村民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目前全村大部分住房破旧不堪,急需规划建房用地,旧房新建、户与户之间新建工作难度大,且又是老建筑结构,急需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全村现已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员保障为88.6%,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2人,低保3户,9人,贫困户17户,共99人。      --人口总数:823人 农业人口:82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37.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4.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种植 办公所在地:西秀区七眼桥镇吴家屯村   

云山屯村

  云山屯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始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云山屯村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由民居、寺庙、屯门、屯墙、屯楼、古街道等组成,建筑风格既有江南的门、窗、楼、室等细节在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融入了贵州特有的石头建筑的特点,蕴涵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西秀区历来重视做好屯堡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他们引进民间资本,修建了贵州屯堡文化博物馆,既保护、宣传了屯堡文化,又在屯堡文化核心景区建设了一个重要窗口,搭建公共文化平台。   

夏官村

  夏官村位于西秀区东南面,七眼桥镇西南面,是七眼桥镇很僻远的一个二类贫困村寨,距区所在地15公里,镇所在地5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组,575户,人口2714人;这里交通情况十分不便,只有一条村民自已在解放后修建的7.5公里乡村马路通向安大厂。   夏官村左侧是茫茫的松树林,由天然盆地自然形成的朵嘎冲水库,库水清澈见底;村寨西边的牛塘坡大塘基本为夏官西南的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了二十多年,可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公路沿线的村寨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我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以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形式。耕地面积2395亩,其中稻田2017亩,旱地378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2006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950元,年人均粮食300公斤,有劳动力1678人,外出打工人数512人。   夏官村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为主,近年来,夏官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殖业发展蒸蒸日上,涌现出一批种养殖户,其中的科技果园(金果梨、金银花)种植就达100多亩,大蒜基地面积20亩;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加强,农业劳动强度逐渐降低。      --人口总数:2714人 农业人口:2704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8.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9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3.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夏官村   

齐家庄村

  齐家庄村位于七眼桥镇北面,距镇7公里,居住于半山腰处,汉苗两族居住,两个自然村组成,共178户,820人,(其中汉族103户450人;苗族75户370人)。耕地面积550亩,荒山林地面积500亩,耕地面积平坦。2006年本村经济收入约200万元,人均收入1200元。   齐家庄村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种植为主,水稻年种植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亩产350公斤。饲养母牛、母猪为养殖业常年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现种植西瓜300亩,山药60亩,西红柿15亩,生姜、大蒜等蔬菜50亩,促进村经济发展。本村在外务工人员有200多人,农业生产基本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   齐家庄村虽属七眼桥镇边远的村,已修通大齐公路,已通村内,村民用电已通,自来水已基本解决人畜饮用,农灌一台、渠道配套不齐、老化,现村委会已有党建、计生等活动室,学校已建好教学楼,教学设备不全,场所无硬化,学生无活动场所,缺乏桌椅上课。缺乏基本农村医疗卫生,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历史条件差,居住密居,人畜同住,污染严重,上寨污水荒入下寨(于99年污染水发生2号病)。巷道没有硬化,村民居住的老宅混乱,无序破旧不堪,出入困难。(2003年向上级申请为易地搬迁),村民田间生产劳动是走田埂,无机耕道,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人口总数:820人 农业人口:550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西瓜,大蒜 名特产品:油菜,山药 办公所在地:齐家庄村   

小山村

  小山村位于西秀城区以东19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东南面4公里,交通便利,屯堡文化浓郁,是著名的云峰八寨屯堡景区中心,全村环山而座,所环绕居住的小山树木成林,气候温和。全村现有村民205户,1047人,基本都是屯堡人(汉族),现有土地面积552亩,其中水田440亩,耕地112亩,荒山8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5万元,人均纯收入2560余元。   小山村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种植生产,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23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36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136户从事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3000余头,是市区两级畜牧管理部门认可的养殖小区,已获产认证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打田翻地,机耕道贯穿田间地头。   小山村水通、路通、电讯通、人畜饮水卫生、有线电视等全部串通各家各户,现有卫生诊所1个,农灌一个,村配备有远程教育设备,但是由于街巷没有硬化,加上人畜居住没有完全分开,造成村内卫生条件差,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村民建房杂乱无章,与屯堡的风格极不协调。      --人口总数:1047人 农业人口:1024人 非农业人口:23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1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小山村   

水桥村

  水桥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8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西4公里、省会贵阳以西84公里处,清黄高速公路、古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村寨以东近邻有塘房村、猫洞村、时屯村,以南郑家村、以西联农村、以北仁岗村、洞口村、本村坐落在田坝中间、四周有青山寨中有清泉水井一口,一条河流于寨中穿过,有名的螃蟹山在寨中凸出,尤如“海中之岛”,远近闻名,我村自然条件优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经济活动的好地方。全村现有村民108户,538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耕地面积达330亩,荒山村地2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58万元,人均纯收入逾3000余元。   水桥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要种植业。水稻年种植面积270亩左右,平均亩产6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32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50余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全村有20余户从事养殖业。在外地务工的有120人。全村从事铁制品加工业的有30户,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水桥村路通、电通、电讯(电话、移动通信) 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用水卫生。农灌1个,私人诊所1个,在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一室多用”,小学一所,基本保证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但全村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街巷没有水泥硬化,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学前班教室简陋,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已不适应教学发展。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的是田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538人 农业人口:521人 非农业人口:17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加工 名特产品:铁加工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小水桥村   

新寨村

  新寨村现有人口587人,耕地面积360亩(其中:田270亩,山地90亩),山林约250亩,本村距西秀区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七眼桥镇政府7公里,属七眼桥镇最边远的村寨之一,进入云峰经章庄村住西走两公里就是我村——新寨村。,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种庄稼主要靠老天下雨,自然条件较差。我村自古都是以农业为主,几乎没有人做生意,耕种用人和牛,收割靠人挑马驼。人均年收入1100元,属二类贫困村。   我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种植生产,畜牧养殖。牛为生产工具,猪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就目前为止,年出栏20头养殖户有一家,10头肥猪养殖户有一家。农闲时有部分男劳动力从事石工建筑。现有200余人出外打工。经济来源较差,种庄稼水源差,成本高。      --人口总数:587人 农业人口:579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新寨村   

兴隆村

  兴隆村位于安顺市城东15公里,隶属七眼桥镇人民政府,距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贵黄高等级公路越村而过,滇黔公路从南面经过,是七眼桥镇交通较为便利的村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宜发展蔬菜种植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雏形。现有村民205户,1002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全村规划整治面积达0.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亩,荒山村地465亩。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90万元,人均纯收入逾3000余元,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铁制农具加工、废旧回收、蔬菜、果林种植、养殖、服务业也占一定比重。因兴隆村自然条件优越,村领导班子团结,领导有力,于2005年被贵州省确定为一百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   兴隆村种植业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200亩左右,平均亩产55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45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250余亩,平均亩产40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初具养殖规模的有2户,全村从事铁器加工业的有30户。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人口总数:1125人 农业人口:111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兴隆村   

岩上村

  岩上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2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7公里,省会贵阳以西87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是苗家人生活、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岩上村历来以种植业、养殖业谋生,全村共有总户数107户,总人口486人,纯属苗族居住的村寨。规划整治面积达169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120亩,荒山49亩,2006年本村经济收入约60万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   岩上村种植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等为主,水稻种植面积12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14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种植4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共有2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400头。岩上村在外地务工有200多人,在家劳动力少,生产以牲畜为动力,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人口总数:486人 农业人口:479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0.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4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岩上村   

鹞子岩村

  鹞子岩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5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东北5公里,蔡七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苗汉杂居村庄。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鹞子岩村历来以种植业为主,三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1户,总人口73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的70%)。规划整治面积达70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820亩,荒山120亩,人均纯收入1200元。   鹞子岩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等种植为主,水稻种植面积35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面积480亩,平均亩产120公斤,玉米种植15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鹞子岩村在外地务工的有200多人。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人口总数:870人 农业人口:865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鹞子岩村   

元背村

  园背村共有人口1305人,284户,3个自然村,共有田1100亩,旱地400亩,荒山退耕还林地170亩,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村寨依山而建,地势由下而上,住房以屯堡石板房为主,结构布局均突出屯堡特色,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稍不留意就迷失方向。体现了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除主街道实现通路硬化外,其余街道因资金不足,还是泥地。田地都在村落的后面,九龙山和老落坡山的环抱下犹如一个聚宝盆。我村拥有煤、铁等丰富的矿藏资源,因交通、资金、技术等原因的制约,一直未能成规模变产业。人居饮水资源富足,拥有水井两口,家家户户还安上了自来水。但农业用水却相当的匮乏,只能望天落雨。许多有优势有潜力的农产品,因水的缺乏而得不到发展。地以坡地为主,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大部分荒破地已改为退耕还林基地。我村田地与寨相邻,且环境优美,完全可以开发成新型农家乐旅游区。我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地少人多,无任何集体经济和优势产业,农民所有收入都依赖地头刨食获得,农户经济枯焦。青壮年离乡外出务工,这样才使经济略有起色。因为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社会事业发展也十分缓慢,街道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现代农村的要求。我村现在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型农业。人均纯收入除外出务工的收入外仅为1800元左右,加外出务工人员所寄金钱也仅为2200余元远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6年全村总收入约280万元。人均纯收入2146元。   元背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水稻种植面积110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15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40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但均未成规模,且养殖户极为有限,大部分都是自产自销。外出务工330余人,农业生产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基本无农业机械化操作。由于农业严重缺水,又无现代化提灌站,主要依靠望天落雨的状况。所以农业产出率不高,每亩单产均达不到现代农业的要求,而且极不稳定。      --人口总数:1305人 农业人口:1300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01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元背村   

云山村

  云山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4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4公里、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和蔡七公路、古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丰富;村寨落于云鹫山半腰,四面环山,山间古树林立、郁郁葱葱。好似晋代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园,远近闻名,全村现有村民171户,801人,以屯堡人为主,苗、汉族杂居,规划整治面积耕地300亩,荒山林地300亩。人均纯收入逾2632余元。   云山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505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60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270余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38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2000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户。第三产业服务业有两家,主食屯堡饮食,在外地务工经商有320人。      --人口总数:871人 农业人口:860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1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云山村   

章庄村

  章庄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镇政府所在地,七眼桥东南四公里处,地处云峰屯堡景区,云七公路、景区旅游公路、古驿道穿境而过。这里交通便利,屯堡文化风情浓郁。村寨依山而建,地势平坦而广阔,村前有红山河水环绕,红山河犹如一条绿色长龙,把村寨装扮得格外美丽,使人有居于世外桃源之感。古人对这一自然美景用联赞之:“青山四壁尊:尊云鹫,绿水一弯映晓鸿。”章庄村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气候宜人,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经贸、宗教活动的重地。   全村现有村民402户,1656人,共有土地资源1520亩,规划整治面积152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875亩,荒山耕地495亩。章庄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盏率达150亩,村所辖的林地,地壳深处蕴藏着煤矿资源,水资源丰富,可以为种养殖业提供优质水源。我村处于云峰屯堡风景区,可利用屯堡文化风情带动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人口总数:1656人 农业人口:1600人 非农业人口:56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章庄村   

郑家村

  郑家村,距安顺市城区9公里,距七眼桥镇4公里,清黄线、滇黔线、302国道、贵黄线、越境而过,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社会治安良好,是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郑家片区的中心村寨,是一个城乡结合、村民民风纯朴,村支两委班子团结,发展事业及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01亩,其中良田521亩,旱地80亩。总户数350户,全村总人口1700人,人均收入25OO元,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木材家具加工为辅,以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全体村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奔小康村而努力。   郑家村种植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生产,水稻种植面积521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55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种植8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全村从事木材加工80人,其中有12户木材加工经营户;经营废旧;在外地打工100人左右。农业生产基本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人口总数:1700人 农业人口:170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郑家村   --所辖村: 生产总值:4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丁默村

  丁默村位于安顺市东面,距市区3公里,属七眼桥镇管辖,清黄高速公路、贵黄公路、滇黔公路、贵昆铁路交叉而过,属未来西秀城区规划建设范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村188户,总人口844人,耕地面积383亩,荒山村地220亩,合计600多亩,经济主要来源油菜加工业,在外经商,外出打工、养殖、种植等多种经济共生繁荣,全村年收入约223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   丁默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1676亩左右,平均亩产46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1776亩,平均亩产17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330公斤。畜牧禽业以养牛、鸡为主,但不为从事养殖业,年出栏年牛350头。养鸡专业户4户,年出栏15000只,村茶种植业508亩,年收入4万余元,品果栽植5户,80亩,已投产,年收入10万余元。在外地务工人数有316人,全村从事传统加工木业的有8户,农业生产大部分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丁默村路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讯)、无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农灌1个,山塘5个,全村已解决自来水366户,1802人,自来水未普及,私人诊所3个,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小学一所,但不能保证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全村缺乏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街巷是泥石,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小学教室简陋,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教学发展,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田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1520人 农业人口:152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63.9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苗族,仡佬,汉族 发展口号:建立优质经果林种植基地   --所辖村:小盘,母猪笼,龙场,干河,冲头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艳红桃 办公所在地:丁默村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资源:煤矿   

虾巴村

  虾蚆村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中心以东10公里处,镇政府以西10公里,省政府92公里,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以南5公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自然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下辖4个自然村(虾蚆、大水井、大地、养马),聚居着汉、苗、白等民族。全村现有人口1258人,251户,规划整治面积达520亩。村域耕地面积710亩,荒山村地面积80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42万元,人均纯收入超2000元。   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玉米亩产350公斤、油菜亩产200公斤左右。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3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500头,其中年出栏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户。在外的务工人员80余人。农业生产基本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使用程度较低。   虾蚆村路通、电通、电信通(电话、移动、联通通信),人、畜饮水卫生。但有待于巩固建设。全村仅有农灌1个,只有一个自然村吃上自来水,另2个自然村正在施工建设,另1个自然村待于规划。私人诊所1个。村委配备了远程教育,实行“一室多用”。有小学一所,基本上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但学校教室简陋,不能适应教学发展,并且村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机耕道狭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房子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1258人 农业人口:1238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14.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24.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西秀区七眼桥镇虾巴村   

关塘村

  关塘村位于安大厂往东1公里处,群山环抱,一条乡村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我村现有人口422人,89户全部是屯堡人的后代。规划整治土地面积达197.6亩,其中村耕地176亩,荒山村地21.6亩,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势平坦,住房以现代新型农居建筑为主,突出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建筑面积大,入住舒适等特点。建筑风格五花八门,既有传统青砖绿瓦院落的建筑,又有城市居民楼的建筑。田地均在寨子的两侧,一条小河横贯其中,村落在群山之间,人居饮水资源丰富,有水井两口。过去,农民所有收入均依赖农业种植生产获得,但土地面积小,且有田无地,种植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状况差。现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村广大村民都外出做生意谋生,茶叶零售批发生意是做得红红火火,远近驰名,他们用智慧和勤劳撑起了家庭的经济,也使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村公共设施建设缓慢,无任何集体经济来源,人居无自来水,农业无提灌站,街道尚未硬化,建筑无整体规划,农业产业结构依旧单一,种植业仍是主导产业。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06万元,人均纯收入逾2400余元。   关塘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176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176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由于无地、所以大部分农户都开垦山坡荒地种植玉米,或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自留地种植,没有形成规模,仅能满足自家的需求。畜牧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养猪专业户有2户,母猪10头左右,养鸡专业户有3户,他们是联合养殖,共有食用鸡5000只左右。外出做生意的有2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约一半以上,在家的村民均为老人和孩子,养殖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更因外出务工的人较多,所以农业畜牧业发展缓慢。   我村路通、电通、电信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但村无集体活动场所,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场。无自来水,无医疗诊所,无远程教育设备,无村小学,街道尚未硬化,无机耕道,无农灌设施,村民住房虽然宽敞,却无整体规划。公共事业发展缓慢,村民的四句顺口溜可高度概括现状“富个人,穷集体,新房子,烂街道”,现有村委办公室一个,但设施配套不齐全,尚未实现一室多用,村民就医及孩子读书都十分困难。      --人口总数:422人 农业人口:412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关塘村   

左将村

  左蒋村位于安顺市以东17公里,距七眼桥镇镇政府2公里,贵昆铁路从村寨其间穿行而过,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像三条巨龙从村旁穿行而过。左蒋村境内具有交通便利,通信快捷的优势,一条宽15米的大河沿铁路擦村而过,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长年在10度至28度之间,是御寒避暑的胜地。全村现有住户334户,人口1732人,都是屯堡人的后裔。全村规划面积为866.5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620亩,荒山林地180.5亩,林地面积66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   左蒋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为主,其中:水稻平均亩产52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19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320公斤。畜牧养殖以养猪为主,养鸡为辅,全村有22户从事生猪、肉鸡喂养,年出栏生猪600头,肉鸡5000只,村域内有纸厂2个,塑料厂1个,砖厂2个,采砂厂3个,从业人员150人,常年外出经商务工160人。农业生产以牛耕为主,机械化利用率低,劳动强度较大,成本较高。   左蒋村现有通村砂石路一条,机耕道3条,实现了电通、通信通(电话、移动、联通)、安顺有线电视信号通。私人诊所3个、小学一所,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和适龄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农机电灌一个,蓝球场正在建设中。   全村没有自来水,饮用水较为困难,特别是年青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户更为困难,通村道路年久失修,加上运砂重车重压,已凸凹不平,给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左蒋村活动场所。该场所有1200平米,内有活动专栏、看台等,本村精神文明活动在此举行,专门提供给村民纳凉、拉家常,互相交流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知识等信息。村委会不定期的在场所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本村的农业生产,一事一议和本村的项目建设等事宜。      --人口总数:1732人 农业人口:1730人 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0.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9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鸡 名特产品:鸡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左将村   

竹林村

  竹林村位于老落坡山脉北面,是远近闻名的云峰“对门八寨”之一,距安顺城中心15公里,离七眼桥镇政府4公里,仅靠云七公路百米之遥,200米处有一所西秀区云峰中学,村里有一所云峰完小,占地约8000余平方米,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村寨坐南向北,地势紧靠群山缓缓而下,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住着汉、苗两种民族,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寨门口有条河道绕寨而过,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宗教活动重地,全村共258户,1189人,有耕地面积704亩,荒山500余亩,山坡上现有成材林和幼树林350余亩,经济林50余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2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00多元。   全村以水稻、玉米、油菜、林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约480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玉米种植约220亩,平均亩产约4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约620余亩,平均亩产约180公斤,集体有成材林和幼林350亩,每年承包护管,个人有成材林40余亩,经济林20余亩,当年有效益。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从事养猪100余户,年出栏肥猪约800余头,仔猪千头以上,其中:出栏肥猪30头以上的大户有15户,劳务输出约150多人,农业生产基本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一般。   村里路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信)、有线电视通,有农灌站一个,云峰完小建在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为81%,计生室1个,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党建教育活动室是一室多用没有改造。通过近年帮扶,贫困户基本保证温暖,一般生活有了保障。      --人口总数:1189人 农业人口:1188人 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0.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1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竹林村   

八角硐村

  八角硐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9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0.5公里,村境有滇黔公路、贵昆铁路、云七公路穿境而过,屯堡文化历史悠久、地形优美,三面环山,河水绕村而流,村形犹如八字形,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节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娱乐、经商活动重地。   全村149户,总人口645人,主要以屯堡人为主,以汉、白族居住,规划整治面积31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亩,荒山面积3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0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余元。      --人口总数:645人 农业人口:64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 发展口号:进一步统一全村广大学员群众的思想,动员全村人民,抢抓机遇,奋力开创八角村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新局面。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 生产总值:4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生产 名特产品:“水稻”,“油菜”,“玉米” 办公所在地:西秀区,七眼桥镇,八角村   

本寨村

  我村位于贵阳以西80公里,安顺市西秀区以东18公里,七眼桥镇政府南面6公里处,距清黄高速公路东收费站也仅10余公里,四级油路直抵村前,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处于以云鹫山为主的山地环抱的盆地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上河系发育,多有伏流分布,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14.5℃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不仅是市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古朴典雅,依山傍水,碉楼耸立,石房紧凑。在寨中,各家各户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三合院”、“四合院”建筑,却又以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家与家有高墙相连,形成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易于自守的格局。寨中高宅大院较多,现存在粗大石料砌筑的高层碉楼就有七座,宅院雕有精美的垂花门楼、隔扇门窗、额枋、门簪、石柱础、石地墁、石水漏、石门联等。   走进本寨,在这恬静古朴的小巷深处,从高大的碉楼上放眼望去,你会深深感到这真是一幅立体的“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的历史画卷。所以说它是研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600年前的人文、建筑、服饰、饮食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我村现有村民218户,909人,耕地513亩,其中稻田344亩,旱地169亩,荒山林地1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约55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      --人口总数:909人 农业人口:90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继往开来,抢抓机遇,奋力开创本寨村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新局面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第三村民组” 生产总值:5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屯堡文化旅游”“交通运输” 名特产品:“稻谷”,“玉米”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本寨村   

曹家屯村

  曹屯村位于安顺市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西0.5公里,省会贵阳82公里处,前有株六、贵昆两条铁路,滇黔公路穿街而过,后有贵黄、清黄两条高等级公路,交通便利,村寨四周群山环绕,山水相连,前有长年水源不断的大坝河,后有历史悠久的老苗大山,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重地。全村现有村民267户,1158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达1320亩,其中村域耕地1150亩,   曹屯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36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79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1150亩,平均亩产140公斤;畜牧业以养鸡为主,全村从事养殖业45户,年出栏肉鸡30万余只,其中年出栏2万只以上的养殖户4户。在外地务工90人,年务工创收50万元。全村从事钢材买卖经商的60户,从事经济种植10户,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养殖、经商、传统种植为主。   曹屯村路通、电通、水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信)、有线电视通。村内有篮球场一处、办公楼一幢,占地230平方米,卫生室一间(30平方米),人畜饮水农灌一个,全村已普及自来水,私人诊所2个,在村支两委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一室多用”,街道未硬化。缺乏村幼儿园,村民仍然每天要送孩子到1公里外的小学上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对教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加上中心完小的路面是一条羊肠小道,狭窄路滑,已成为村民耕种、学生上学的一个安全隐患问题;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的是田硬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村民住房无序,有一部分住房破烂不堪,新旧住房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      --人口总数:1158人 农业人口:1145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52.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种植 办公所在地:曹家屯村   

大坝村

  大坝村有两个自然村:大坝自然村和雨利自然村,位于安顺市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10公里,也是七眼桥镇边远区,交通差,路面不平,全村现有住户228户,1300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123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930亩,荒山村地200亩,   大坝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水稻年种植面积898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80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8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全村外出务工的有200多人,农业生产以牲畜业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大坝村路通、电通、电话通,全村自来水通,农灌两个,私人诊所一个,小学一所,基本上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学校简陋,无篮球场,无厕所,学校四周没有围墙。无机耕道。      --人口总数:1300人 农业人口:130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水稻 办公所在地:大坝村   

大坡脚村

  大坡脚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6公里,七眼桥镇镇政府以北3公里,省会贵阳以西83公里处,清黄高速公路、蔡七公路、古驿道穿境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村寨四周依山磅水,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气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中心。全村现有住户177户,人口852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达10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437亩,自然林580亩,   我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249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217亩,平均亩产300公斤。全村有20多户从事五金建材,在外地务工有40多人,全村从事农具加工有130多户,农忙以农为主,农闲搞加工。农民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较低。   本村路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信)、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村内有农灌一个,全村已普及自来水,办公平房三间,设有村委会办公室、支部办公室、计划生育与人口学校、计划生育妇检室、村民调解办公室、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村级卫生室。中心完小一所,基本保证村及周边村寨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但村庄道路没有全部水泥硬化,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的状况,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走的基本上是田埂路,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人口总数:852人 农业人口:85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7.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铁加工 办公所在地:大坡脚村   

大石板村

  大石板位于安顺市城中心以东25公里,镇政府以北10公里,是七眼桥镇边远山区。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现有农户98户,458人,以苗族为主。规划整治面积85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363亩,荒山村地188亩,田175亩,   大石板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山药、土豆为一体种植业生产,水稻年种植面积150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13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8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山药、土豆面积达30亩,经济收入可达18000元。成立了种植协会。全村外出务工的有200多人,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大石板村路不通、电通、电话不通,人畜饮水不安全,没有农灌设施,无诊所,小学一所,基本上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学校简陋,无篮球场,无厕所,学校四周没有围墙。没有机耕道,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上走田埂路,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新农村住房规划不协调。      --人口总数:458人 农业人口:45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3.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7.0 万元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大石板村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山药等   

大寨村

  大寨村位于安大厂东面4公里,安顺以东8公里,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属省级二类贫困村。一条村级公路通往,南面有安大厂至砂锅村的河流,北面有一天然龙潭,自然条件优越,对本村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优厚的自然条件,全村现有102户村民,总人口487人,耕地面积224亩,村地24亩,退耕还林64.64亩,荒山荒地330亩,   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要种植业,水稻种植面积224亩,平均每亩100斤,油菜种植面积248亩,平均亩产350斤,玉米种植24亩,平均年产700斤,村里共有8户养殖户,到外地务工人员87人,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大寨村公路通,电通,(电话移动通信)通,有线电视正按装,村委会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学校一幢,办学前班,有计划生育室,没有医疗室,没有自来水,村内大街小巷没有水泥路面,现有集体农灌一台,现大沟倒塌,水泵,物资全无,只留下一个旧用电户头,村内阴沟被坭石填满,天晴下雨污水遍地乱,学校窗户没有按上玻璃,教室地皮没有硬化,教学设施破旧,已不适应教学发展,村民田间作业都是肩挑背扛,走的是田埂路,没有机耕道路,村民住房建筑布局无统一规划,布局散乱,建筑形象差,且密度大,大部分建筑的通风、采光、消防等难以保证,村民住房质量不一,形象各异,建筑风貌比较乱。      --人口总数:487人 农业人口:48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等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大寨村   

硐口村

  硐口村离七眼桥镇政府西北六公里,距西秀区城以东八公里,西接东郊办,北连蔡官镇,东南与本镇仁岗、联农两行政村为邻,离“两六”公路约一公里。地形为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南北纵深近四公里,东西宽约二公里,行政区域面积为八公里,全村由硐口、赵家庄两自然村组成,汉族、苗族分居。全村共168户,总人口近800人。水田350亩,旱地150亩,荒山面积约为480亩。全村全年经济总收入16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水稻种植面积为320亩左右,平均亩产约48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约180亩,平均亩产32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约500亩,平均亩产180公斤。除此之外,还加种青菜,加工酸腌菜,有的农户卓有成效,有的农户跃跃欲试,如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前景光明。养猪农户较多,平均每户出栏3—4头;有养猪专业户一户,现有母猪30头,年出成果栏肥猪120头。在外经商人数约80人,在外务工人数约150人。农业生产基本以畜牧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   硐口村路通(乡村公路通320国道,约4公里),电通(通过农网改造,电力设施基本完善),电讯通(家家有电话,户户有手机),人畜饮水基本解决,有私人诊所一个,在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一体多用”,小学一所,兰球场一个。      --人口总数:800人 农业人口:789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9.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稻、玉米 办公所在地:硐口村   

仁岗村

  仁岗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0公里,距滇黔公路三公里(即93K郑家屯村),七眼桥镇政府6公里,村北与蔡官镇所属村庄接壤,是七眼桥镇的一个边远村寨,村寨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山凹中,左右两边是大山,背靠一道笔直的大岩,岩顶上面又有重叠大山,山上全是林木覆盖,村寨右边是硐口村,左边是时屯村,后面是本村的耕地,前面是田坝,故形成一个长形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我村系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囤军选址而建的村寨。在旧社会外人曾有言称之为“小台湾”,那是因有一人把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有大石块砌得很厚的两道双层围墙,古庙一座,现有和尚一个。本村人纯属屯堡汉人为主。妇女长袍大袖至今,全村有316户,1476人,现规划整治面积200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1160亩。荒山坡地380亩,有森林面积460亩,2006年农村人均纯收1280元。   仁岗村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种植业生产,产业单一模式陈旧,水稻年种植面积695亩,平均亩产5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360亩,平均亩产25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870亩,平均亩产100公斤,坡地退耕还林105亩。畜牧业乃以家庭养殖为主,全村有大牲畜356头,其中驮马25匹。70%家庭有猪,其中养有母猪的15户,年出栏生猪800头。外出打工260人,全村仅有两户家庭进行大米加工,农业生产基本是牲畜动力,人力肩挑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农业机戒化程度较低。   仁岗村的乡村公路路况较差、人畜饮水问题尚未解决,现有一所简陋的村小学和球场,开办有从学前班到四年级五个班,公民办教师四人,在校学生二百多名,已基本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村支两委已在学校教室安放有政府配备的远程教育设施,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设施,仅有私人诊所2个,全村即三个自然村民组的街巷,没有硬化,脏、乱、差特别严重,田间地头无机耕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不合理,住房破旧不堪,新建房屋与屯堡风格不协调,给小新村规划带来一定的难度。      --人口总数:1479人 农业人口:1476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仁岗村   --所辖村: 生产总值:18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油菜,玉米,猪 名特产品:生猪   

高新水村

  高新水村位于西秀区以东5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西5公里处,是由三个自然村寨组合而成的,有滇黔公路、贵黄公路、贵昆地路、株六复线、清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四周群山怀抱,绿荫成林,全村共140户,680人,耕地面积350亩,是汉、苗族混合居住的村落,全村路面全部硬化,退耕还林50亩,有电灌站(包括人畜饮水)一个,两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一个自然村离水源较远,所以现今尚未通水。高新水村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限电视通,自然条件优越,2006年人均纯收入2500余元。   高新水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蔬菜为主要种植业。水稻种植150亩,平均亩产量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250亩,平均亩产量150公斤,玉米50亩,平均亩产量450公斤,蔬菜种植面积50亩,平均亩产量700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全村有20户养殖户,其中年出栏生鸡一万只以上的有5户,年出栏仔猪25头有15户,从事加工业的4户,农业生产以牲畜为主,外出务工的有170多人。劳动强度较差,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高新水村各街道基本硬化,农田灌溉基本保障,人畜饮水卫生,有投资开发的好条件。但是由于我村人口少,又是三角自然村寨,没有公共的活动场所,村卫生室,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偏远,没有村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水利沟渠狭窄,陋水严重,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沟渠,深井水泵自安装到现在,整整十五年,从未维修过,没有机耕道,从滇黔公路至贵黄公路的村小道尚未硬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人口总数:680人 农业人口:661人 非农业人口:19人   --行政区面积: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高新水村   

清凉村

  清凉村位于西秀区以东,七眼桥镇政府西南面,距区城中心二十公里,距镇政府约十五公里,所辖烂坝、七眼灶、小寨三个自然村,全村居民160户,总人674人,主要居住着汉(屯堡)、苗民族,耕地面积600亩,森林40亩,七眼灶自然村已于2005年的移民工程搬迁到新的寨子。清凉村自然条件优越,屯堡文化和苗族文化相得益彩,民族风情浓郁淳朴,传统文化异彩绘呈,三个自然村落浑然一体,但又各具特色。村寨四面环山,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微风轻斜,天籁阵阵。这里有三国时孟获的屯粮之地——粮仓洞,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时的减兵增灶遗址——七眼灶,从安夏公路通过时还能看到25米高的将军岩,贵遗址的辉煌和古战场的惨烈依稀可见,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开发性平台。   我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传统的以农为主的渠道中走出来,产业结构调整走向多元化形式,蛋鸡养殖、生猪饲养、淡水养殖、旅游业等,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   我村农业发展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为主,水稻种植面积400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480亩,平均亩产13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19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生产方式依然为原始牛耕,机械化程底低,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年出栏生猪200头,蛋鸡饲养,生猪饲养已初具雏形,并成为农村远程教育的培训基地。   这里距凉水小学和夏官中心完小仅有2公里路程,适龄儿童分别就读于这两所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村民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重要性,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委配置的远程教育设置一套,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收集资源信息,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科学技术培训,为提高我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计生工作成就显著,计生服务室的建立,为计生工作实行村民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全村无计划外超生,卫生室的功能充分发挥,保证了村民小病不出村,村委会组织机构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团结互助、勤政廉政为村民谋发展,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培养党员新生力量,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党建活动室一室多用,共商发展大计,保障五保户,贫困户的衣食住行,为提高村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积极动员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5%,对生活困难的低保户、贫困户,充分动员党员干部和走富裕的农户进行经济帮扶,技术帮扶,劳动为帮扶和思想帮扶,并拟定帮扶措施和方案。自来水工程保证了村民的用水和部分农业灌溉100%的家庭安装了电话,但是闭路电视尚未进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公共活动场地,村民田间生产通道凸凹不平,机耕道狭窄,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口总数:674人 农业人口:655人 非农业人口:24人   --行政区面积:0.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 办公所在地:清凉村   --所辖村: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油菜,猪,鸡 名特产品:水稻   

河边村

  河边村位于西秀区城中以东18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北3公里,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蔡七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村寨四周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属亚势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凉,是屯堡人、政治、文化、休闲的生活重地。全村现有村民300余户,1400余人,以屯堡人(汉族)为主,规划整治面积达1000余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600余亩,荒山、林地400余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00万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   河边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西瓜、茶叶种植生产为主,廉营废旧物品为辅。水稻年种植面积700余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700余亩,平均亩产100公斤,茶叶面积120亩,常年产量12吨茶叶,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全村有3户专业养猪,年出栏生猪10头以上,2户养牛,从事废旧经营人员100余人,在外地务工人员300余人,从事传统加工业30余户,农业生产基本与牲畜为主要动力,村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河边坝村电通、电话、移动通讯通、有线电视通,基础道路畅通,人畜饮水卫生,村内有农灌一个,全村已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村级卫生室一个,在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一室多用幼儿园一所,完小离村较近,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但全村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设备,街道硬化管理有限,机耕道凸凹不平,大部分农户田间生产作业,走的还是原始的田埂小路,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村民住房没有得到合理规划,老房子破烂不堪,逐渐倒塌,新建的都是随心所欲,与屯堡文化风格实为不协调。      --人口总数:1400人 农业人口:1325人 非农业人口:75人   --行政区面积:3.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9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河边村   

猴场村

  猴场村位于西秀区15公里,距七眼桥镇中心以南5公里处。距云山、本寨屯堡文化旅游区级1.5公里。通村公路畅通。屯堡文化历史悠久,村前寨后树木浓郁,四周群山环绕,站在高处放眼一望,尤如“群山环抱一只船”。区位、自然条件差,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宗教活动的地方。全村现有村民173户,826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面积达560亩,荒山林地180亩,村域耕地面积38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300余元。属省级二类贫困村。   猴场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32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406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12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1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其中年出栏20头以上养殖大户2户。在外地务工人数230人。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从事石材开采和右头建筑30余人,属传统农业经济村。   猴场村水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信)、路通,人饮工程一个,水源为属溶洞水,水源低凹受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差。农灌一个,建于1972年,年久失修,已无法运转。诊所一个,小学一所,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两条主要街道已经硬化。农业生产没有机耕道,田间作业走田硬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许多老房子属病险危房。      --人口总数:826人 农业人口:801人 非农业人口:25人   --行政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猴场村   

花园村

  花园村位于安顺市东面,距市区3公里,属七眼桥镇管辖,清黄高速公路、贵黄公路、滇黔公路、贵昆铁路交叉而过,属未来西秀城区规划建设范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村188户,总人口844人,耕地面积383亩,荒山村地220亩,合计600多亩,经济主要来源油菜加工业,在外经商,外出打工、养殖、种植等多种经济共生繁荣,全村年收入约223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   我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蔬菜为主要种植业。水稻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量5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320亩,平均亩产量150公斤,玉米160亩,平均亩产量450公斤,蔬菜种植面积50亩,平均亩产量700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全村有14户养殖户,其中年出栏生鸡一万只以上的有2户,年出栏仔猪25头有8户,从事油菜加工业的有20户,农业生产以牲畜为主,外出务工的有170多人。劳动强度较差,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我村路通、电通、电信、电话、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农灌一个、全村已普及自来水、建有计生室、党员活动室,其中(远程教育及党员活动室)较窄。      --人口总数:844人 农业人口:832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2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花园村   

老塘关村

  老塘关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镇政府以北3公里,省会贵阳以西80公里处,清黄高速公路、蔡七公路穿境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属屯堡文化村落。村寨东面平缓,西北靠山,山青水秀,后山十里相连,山顶平而缓,山中清泉清而甜,站在山顶瞭望,尤如仙景,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中心。   全村现有住户247户,人口1153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达89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210亩,荒山村地680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99万元,人均纯收入逾2600余元。   老塘关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340亩左右,平均亩产51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754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414余亩,平均亩产36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牛、鸡为主,全村有养牛5头以上10户,2头以上50户,1头的有50户,年出栏200多头;养猪10户,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其中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户;养鸡上千只的3户。在外地务工的有400余人,全村从事农具加工占90%,其中汽锤40多台,加工的产品有:镰刀、锄头、镐刀、菜刀、柴刀、湾刀、火钳、夹板、尖刀、砍刀等等,销往贵阳、修文、广顺、长顺、紫云、望膜、镇宁、普定等周边县市,是屯堡人从明朝军用转为民用,60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至今,而且1952年国家在这里正式成立农具社,老厂址在老塘关,后迁居七眼桥(今镇政府办公用地)。   老塘关村路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信)、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村内有农灌一个,全村已普及自来水,办公平房三间,设有村委会办公室、支部办公室、计划生育与人口学校、计划生育妇检室、村民调解办公室、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村级卫生室。但村庄道路没有全部水泥硬化,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的状况,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走的基本上是田埂路,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人口总数:1153人 农业人口:1140人 非农业人口:13人   --行政区面积: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老塘关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所辖村:“第一村民组”,“第二村民组”,“第三村民组”,“第四村民” 生产总值:4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铁制品加工”,“交通运输” 名特产品:铁加工 办公所在地:七眼桥镇老塘关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山青水秀,后山十里相连,山顶平而缓,山中清泉清而甜,站在山顶瞭望,尤如仙景,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中心。 资源:水稻,玉米,油菜,各种铁制农具   

雷屯村

  雷屯村位于西秀区以东14公里,距七眼桥镇政府4公里,村寨与云七旅游公路相连,全村现有住户823户,人口3126人,耕地面积2713亩,其中田1820亩,地893亩,村级森林面积307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1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760元。出外务工人员达529人。   本村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为种植业生产,水稻全年种植业面积1820亩,平均亩产450公斤,水稻收入81.9万公斤。玉米893亩,亩产350公斤,玉米收31.25万公斤,油菜种植面积2500亩,亩产150公斤,油菜收入37.5万公斤。养殖户60户,主要以养猪为主,养猪55户,养鸡5户,每年向市场提供生猪6000头,鸡2万只,农业生产基本上靠人力、畜力,没有机械化。   现该村实现路通、电通、电讯(电话移动通信)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工程基本竣工。村内有小学一所,电灌两台,寺庙一座,占地面积约3500平米,村党员活动室、计生室正在修建,私人诊所5个。但没有村级卫生公共设施,为了与旅游相协调,主街道全部用石板硬化,小巷道也基本采用水泥硬化。雷屯村虽是大村,地势平坦,可没有机耕道,而且就连老狗山(约1公里)的村级公路都还是“天晴扬灰路,下雨水泥路”的状态。      --人口总数:3126人 农业人口:312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办公所在地:雷屯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 生产总值:5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大米”,“玉米”,“油菜”   

联农村

  联农村离七眼桥镇政府西北三公里,距西秀区城中心以东二公里,西接东郊办,北连蔡官镇,东南与本镇郑家、花园两个行政村为邻,与“两六”公路相邻。地形为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南北纵深近四公里,东西宽约二公里,行政区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全村由猫猫冲、旧屯、西家坝三个自然村组成,汉族、苗族分居。全村共362户,总人口近1800人。水田796亩,旱地341亩,荒山面积约为880亩。全村全年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100元。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水稻种植面积为790亩左右,平均亩产约50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约28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约80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除此之外,还加种青菜,加工酸腌菜,有的农户卓有成效,有的农户跃跃欲试,如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前景光明。养猪农户较多,平均每户出栏3—4头;有养猪专业户一户,生产母猪30头,年初栏肥猪数百头。在外经商人数约280人,在外务工人数约350人。农业生产基本以畜牧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   联农村路通(简易公路通320国道,约1公里),电通(通过农网改造,电力设施基本完善),电讯通(家家有电话,户户有手机),人畜饮水基本解决,有私人诊所一个,在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一体多用”,小学一所,篮球场一个。      --人口总数:1800人 农业人口:180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3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办公所在地:联农村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 生产总值:7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大米”,“玉米”,“油菜”   

凉水村

  凉水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南6公里,西距宁谷镇5公里,北距安大厂2公里,村距滇黔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2.5公里,穿境而过有安夏公路、木夏公路、安大厂至森林公园公路,交通较便利,屯堡文化同时上升。村寨四周云走山飞,前有九龙山观水,后有骑马大山腾飞,中间有乌龙山睡眠,右侧是“安东公园”(1995年开放过)一个,内有“石林笑天”、“石笙出土”、“十八罗汉上座,观士音座莲台”、“水路分八卦”,真有奇观。内称为“群山追虎,塘内莲花”,区位、自然条件一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宗教活动之地。全村分8个自然村(属二类贫困村),468户,2186人,村属汉族、白族、苗族自然村。规划整治面积达3876亩,其中:林域耕地面积1776亩,荒山村地2000亩。2006年农村经济收入约500万元,人均纯收入逾2300余元。   凉水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1676亩左右,平均亩产46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1776亩,平均亩产17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330公斤。畜牧禽业以养牛、鸡为主,但不为从事养殖业,年出栏年牛350头。养鸡专业户4户,年出栏15000只,村茶种植业508亩,年收入4万余元,品果栽植5户,80亩,已投产,年收入10万余元。在外地务工人数有316人,全村从事传统加工木业的有8户,农业生产大部分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凉水村路通、电通、电讯通(电话、移动通讯)、无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农灌1个,山塘5个,全村已解决自来水366户,1802人,自来水未普及,私人诊所3个,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小学一所,但不能保证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全村缺乏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街巷是泥石,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小学教室简陋,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教学发展,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田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2186人 农业人口:218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玉米”,“大米” 办公所在地:凉水村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无   

两所村

  两所村位于安顺市城中心以东5公里,与东关办(西秀区)、安大厂、火车站、收费站等单位相邻,滇黔公路,贵黄公路穿村而过,贵昆铁路,清黄公路穿境而过,是一个具有特殊地理区位,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屯堡文化浓郁的村寨。全村现有240余户,1100余人,村域耕地面积320亩,荒山地200亩,2006年经济收入约300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余元。   我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300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5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专业养殖户有3户,年出栏生猪80头,鸡1600只。村外出务工有80余人,每年为村经济收入增收80万元。   两所村路通,电通、电讯通、有线电视通,村委会所在地还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村级小学一所,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现有村级卫生室一个、两个私人诊所,村寨通道(街道)已全部硬化,只是村民住房规划不够合理,但村委无力解决此项问题,五保户的供养基本解决,农村新型医保参合率达95%左右。   --人口总数:1100人 农业人口:110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水稻”,“油菜”,“玉米” 办公所在地:两所屯村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交通便利,屯堡文化浓郁   

猫硐村

  猫硐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2公里,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古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宗教活动重地,有三个自然村全村现有村民290户,1328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达35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310亩,荒山林地40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逾3000元。   猫硐村种植业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生产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20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26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110余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6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1000头,其中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在外地务工的有120人。全村从事铁制品加工业的有98户。从业人员300人,是我村经济支柱产业。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猫硐村路通、电通、电讯(电话、移动通信) 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农灌1个,全村未普及自来水,私人诊所1个,村委会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一室多用” ,小学一所,基本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但全村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街巷没有硬化,仍然是“晴天灰漫天,雨天路泥泞”的状况。小学教室简陋,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的是田埂,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1330人 农业人口:133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水稻","油菜","玉米" 办公所在地:猫洞村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   

牛硐村

  牛硐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西3公里,省会贵阳以西82公里处,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贵昆铁路、珠六复线穿境而过,南京迁居600多年,历史悠久,村寨地形东面有天宝山森林公园,南面有一个天然大洞,西面有一座横山,北面有一个犀牛似后山,村寨中有一条河流穿寨而过。自然条件优越,风景秀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活动重地,历年来为兵家和商家必经之地。全村现有住户107户,510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达4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亩,荒山村地10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逾2400元。   牛硐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生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17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130亩,平均亩产250公斤左右。畜牧业以养猪、养鸡、养鸭为主,全村有20户人从事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300头,其中30头以上2户,10头以上3户。在外地务工人数有250人,全村有做金属生意的4户,运输一户,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牛硐村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话移动通信)、有线电视通,有私人诊所一个,在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一室多用,但全村缺乏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设备,街道水泥路面损坏,机耕道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田埂道,全部用挑、用抬,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我村医保参合率达83%,五保、低保、贫困户得到民政部门救助,生活基本解决。      --人口总数:510人 农业人口:51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办公所在地:牛硐村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水稻”,“油菜”,“玉米”   

坡上园村

  坡上园村位于七眼桥镇政府西北3公里处,清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坡上园村屯堡文化浓郁,历史悠久,地势西南徐缓向下,北靠雷打山。自然条件优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活动重地之一。坡上园村现有居民128户,650人,以屯堡人(汉族)为主。全村规划整治面积390亩。其中耕地面积310亩,荒地山林地12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252万元,人均纯收入逾3800余元。   坡上园村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为主。水稻年种植面积195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300亩,平均亩产15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180余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羊、鸡为主,全村有10多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500头、羊200只、肉鸡4500只。其中年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养殖户3户,养羊30只以上1户,养肉鸡1500只以上2户;工业以钢材锻造为主,全村共有10余户,年产量达500吨以上,销往二铺钢材市场以及其它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外务工150人。有部分村民从事运输、建筑、经商等。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力为主,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较低。   坡上园村路通、电通、电讯(电话、移动通信)通、有线电视通。全村已普及自来水,人畜饮水卫生。有农灌一处,可灌溉农田200亩。有村级卫生室一所,已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一套。无学校,全村适龄儿童都送往大坡脚小学接受教育。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较落后。街道没有硬化,村内主道街路弯拐多且狭窄。村民田间生产作业基本走的是田埂。农灌无排水沟渠、管道已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村民住房布局无序,老的已破旧不堪或废弃,新建的又与屯堡风格不协调。      --人口总数:650人 农业人口:500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油菜,玉米,羊,猪,鸡 名特产品:肉鸡 办公所在地:坡上园村   

二铺村

  二铺村位于西秀区城中心以东10公里、七眼桥镇政府以北1公里、省会贵阳市以西80公里处,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贵昆铁路和蔡七公路、古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屯堡文化浓郁;村寨四周地势徐缓向下,中间平而阔散,犹如“群山中的丘陵,大海上的小岛”,远近闻名,区位、自然条件优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屯堡人生活、文化、政治、商贸、宗教活动重地,历来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全村现有村民360户,1580人,以屯堡人为主(汉族)。规划整治面积达930亩,其中村域耕地面积810亩,荒山村地120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395万元,人均纯收入逾2500余元。   产业发展状况   二铺村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种植业生产。水稻年种植面积540亩左右,平均亩产500公斤;油菜年种植面积720亩,平均亩产200公斤;玉米年种植面积270余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全村有50余户从事养殖业,年出栏生猪1000头,其中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在外地务工的有120人。全村从事传统加工业的有128户。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牲畜动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二铺村路通、电通、电讯(电话、移动通信) 通、有线电视通,人畜饮水卫生。村内有供赶集的场坝一个,篮球场一处,农灌两个,全村已普及自来水,私人诊所5个,在村委会所在地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实行“一室多用”,小学一所,基本保证了全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主要特点   1、文化资源丰富   二铺村有一座在一般屯堡村寨难得一见的大庙,它见证了这座商屯曾经的富有。村中干道用石块铺路,两边是麟次栉比的商店。这些店铺是那么高大、宽敞,但是新修的320国道远离了这个村庄,这些由商人们构筑的高大与宽敞的店铺彻底地衰败了。曾经的辉煌以成历史,但是给后人留下的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行宫房------二铺屯堡人的文化产物,是屯堡人-、宗教、庙会、休闲演艺活动的场地,解放后期是区政府屯粮之地,革命前辈们曾在这里用生命抒写了可歌可泣的保卫粮仓的英勇事迹。行宫建于何年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建筑为木瓦石结构,原有三层,工艺非常精湛,气势宏伟壮观,堪称屯堡少有之杰作,然而当年文革除四旧期间,被遭到严重破坏,当年的宏伟气势已成历史,甚为可惜,目前只留下一层。   大干桥------古驿道上的石拱桥,位于二铺村东面灵山寺脚下,经调查,它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古驿道上最大的石拱桥之一。岁月的沧桑,石头有的开始错位,村委牵头村民自愿,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对石桥进行抢修、保护。由于资金不足,维修还不完善。   灵山寺------屯堡人宗教庙会活动场所,香火兴旺,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清嘉庆年间,当地胜传山上有神灵显圣,凡在此许愿都能得到显灵,故上山敬拜神灵者络绎不绝,加之为纪念三国时期忠义仁勇之仕关羽,在古驿道旁窄马关、灵山脚干桥边一带英勇战敌,保卫百姓所立的功绩,当地百姓于嘉庆二十三年自发组织在灵山上修建了庙宇,名焉灵山寺。灵山寺座北朝南,寺院宽敞,周围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站在寺前,视野开阔,可一览山前群山绵绵不绝之巍峨,山下村寨、田野、道路交织之锦绣,使人身轻气爽,留恋往返。其本身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屯堡文化内涵,是屯堡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聚集重地,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宗教活动理想之地,一直以来,香火不断,远近闻名,每年有将近4万人到此进行宗教活动及观光游玩。   烟堆山烽火台------明代调北征南的遗迹,当时的古台也不存在,只能从留下的遗迹想象当年发生的故事。   二铺村是革命先烈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解放军为了村寨不遭受到战火的破坏,保卫红色政权,在保卫二铺战斗中,牺牲了很多革命战士。虽然原来的0铺区不存在,但是我们应该不要忘记历史,忘记这片热土,忘记那些为建设新中国而作出贡献的革命前辈们,如成立“二铺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将教育后人缅怀历史。   2、屯堡风情浓郁   传统的农业“三月三灵山蟠桃会”、“五月十三的抬关圣人会”、“六月六屯堡泼雨节(秧苗会)”、“花灯”、“地戏”、“山歌”、“秧歌”、“点灯”、“舞板凳龙”等民风民俗一直传承和再现着六百年的屯堡文化。   3、村庄发展的条件便利   ① 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靠近安顺市区,又是进入屯堡旅游区的门户,可以依托其发展。   ② 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条件,通水、通电、通路,地势开阔,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③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挖掘的潜力,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城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科技花卉基地、科技果园及品果休闲娱乐旅游基地、农业科技经济作物发展区和农田旅游休闲观光区。   ④ 发展农村三产服务具有一定条件,利用城市郊区和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建成城市郊区村寨休闲、娱乐的场所。   ⑤ 发展屯堡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保存和传承下来的屯堡文化及历史大力发展屯堡文化旅游。      --人口总数:360人 农业人口:1580人 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9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西红柿 办公所在地:二铺村   


齐家庄村特产大全




齐家庄村景点大全